CN203189564U - 一种双离合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离合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189564U
CN203189564U CN 201320132501 CN201320132501U CN203189564U CN 203189564 U CN203189564 U CN 203189564U CN 201320132501 CN201320132501 CN 201320132501 CN 201320132501 U CN201320132501 U CN 201320132501U CN 203189564 U CN203189564 U CN 2031895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uble clutch
rotating shaft
clutch
double
buil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320132501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中华
王科
翁晓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Jianghuai Automobile Grou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Jianghuai Automobile Grou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Jianghuai Automobile Group Corp filed Critical Anhui Jianghuai Automobile Group Corp
Priority to CN 201320132501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1895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1895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18956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ydraulic Clutches, Magnetic Clutches, Fluid Clutches, And Fluid Joints (AREA)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离合器装置,包括双离合器、双离合器壳体,以及将双离合器封装在双离合器壳体内的离合器封油盖板,双离合器两端的用于支撑双离合器转动的转轴分别安装在离合器封油盖板和双离合器壳体的转轴座中,转轴和转轴座之间还设有深沟球轴承,深沟球轴承的内圈、外圈分别和转轴、转轴座过盈配合;转轴通过其自身的凹槽还卡合有防止深沟球轴承沿轴向运动的卡环。本实用新型的双离合器装置,在离合器的前后端设置了两个深沟球轴承,有效地解决了双离合器在变速箱内部的径向定位问题,卡环的设置有效地限制了双离合器的轴向窜动,保证了双离合器在高速运转时,不会有较大轴向窜动和径向摆差,保持了双离合器的稳定运转。

Description

一种双离合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离合器装置,更准确地说,涉及一种具有稳定支撑结构的双离合器装置。
背景技术
典型的双离合器变速器传动装置包括两个同轴嵌套或平行布置的离合器,由同轴、内外嵌套布置的两根输入轴、两根平行布置的输出轴、布置在输出轴上的多个同步器装置、多个换档拨叉以及1个差速器组成。
现有的变速箱双离合器装置具有以下缺点:
1、现有的双离合器装置后端通过两个滚针轴承与外输入轴相配合,滚针轴承与轴之间存在间隙,导致双离合器后端在径向方向无良好的定位;双离合器前端通过花键与双质量飞轮相配合,而花键本身不具有径向定位的作用,导致双离合器前端也无良好的径向定位。
2、现有双离合器前后端均无轴向定位的措施,导致双离合器在变速箱里面有较大的轴向窜动量,必然导致后端的驱动齿轮啮合不稳定。
3、上面两个结构导致了现有的双离合器在变速箱构成悬臂梁结构,而且双离合器高速运转,后面驱动齿轮摆动之大必然会导致一个较大的噪声。
4、现有离合器封油盖,内部采用油封实现封油,而双离合器旋转时的较大跳动必然会导致油封的早期失效或发生漏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双离合器在变速箱内部的轴向和径向定位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双离合器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离合器装置,包括双离合器、双离合器壳体,以及将双离合器封装在双离合器壳体内的离合器封油盖板,所述双离合器两端的用于支撑双离合器转动的转轴分别安装在离合器封油盖板和双离合器壳体的转轴座中,所述转轴和转轴座之间还设有深沟球轴承,所述深沟球轴承的内圈、外圈分别和转轴、转轴座过盈配合;所述转轴通过其自身的凹槽还卡合有防止深沟球轴承沿轴向运动的卡环。
优选的是,双离合器两端的转轴分别记为转轴A、转轴B,分别安装在离合器封油盖板中部设置的转轴A座、双离合器壳体端部设置的转轴B座中;所述卡环设置在转轴A上。
优选的是,所述转轴B座包括第一转轴B座、第二转轴B座,所述第二转轴B座的内径大于第一转轴B座的内径,并在其连接处形成台阶状的用于安装轴承的轴承座。
优选的是,所述转轴B上位于第一转轴B座的部分安装有离合器油路缸套。
优选的是,所述双离合上临近转轴B的位置还设有一台阶轴,所述台阶轴上固装有驱动齿轮。
优选的是,所述转轴A座的内壁还设有一圈用于卡合轴承端面的凸缘。
优选的是,在所述离合器封油盖板和双离合器壳体的接触端面之间还设有用于密封的O型圈。
优选的是,所述O型圈卡合在离合器封油盖板侧壁设置的凹槽中。
优选的是,所述离合器封油盖板的端面还设有加强筋。
本实用新型的双离合器装置,在离合器的前后端设置了两个深沟球轴承,有效地解决了双离合器在变速箱内部的径向定位问题,卡环的设置有效地限制了双离合器的轴向窜动,保证了双离合器在高速运转时,不会有较大轴向窜动和径向摆差,保持了双离合器的稳定运转。同时,双离合器稳定运转之后,安装在双离合器上的驱动齿轮摆差和轴向窜动也随之减少,与其配对的齿轮副啮合更加平稳,减小了变速箱总成噪声。在离合器封油盖板过度处,设置了加强筋,保证了离合器封油盖板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来支撑双离合器。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双离合器装置的爆炸图。
图2示出了图1中双离合器装置的剖面图。
图3示出了图2中A处的放大图。
图4示出了图1中离合器封油盖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说明。
参考图1、图2、图3,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双离合器装置,包括双离合器4、双离合器壳体7,以及将双离合器4封装在双离合器壳体7内的离合器封油盖板3,双离合器壳体7的一端开口,将双离合器4安装在双离合器壳体7内后,用离合器封油盖板3封装。所述双离合器4的两端为用于支撑双离合器转动的转轴,其可分别安装在离合器封油盖板3和双离合器壳体7的转轴座中。双离合器4两端的转轴分别记为转轴A44、转轴B41,分别安装在离合器封油盖板3中部设置的转轴A座31、双离合器壳体端部设置的转轴B座中。所述转轴和转轴座之间还设有深沟球轴承1、9,所述深沟球轴承1、9的内圈、外圈分别和转轴、转轴座过盈配合。转轴A座31可以看成是离合器壳体7中部通孔处向下设置的一圈凸起,双离合器4的一端安装在双离合器壳体7的端头,另一端安装在离合器壳体7的转轴A座31中,从而将双离合器支撑起来,并且使得双离合器4可沿着双离合器壳体7和离合器封油盖3转动。为了增加离合器封油盖板3的强度,可在离合器封油盖板3的端面设有加强筋33,参考图4。
安装的时候,深沟球轴承1的内圈和转轴A44过盈配合,深沟球轴承1的外圈和转轴A座31的内壁过盈配合。同样的道理,深沟球轴承9的内圈和转轴B41和双离合器壳体7的转轴B座内壁过盈配合。这样在双离合器的转动过程中,限制了双离合器的径向偏移。转轴A44上位于轴承1端面的位置还设有一圈沟槽440,所述沟槽440上卡合有卡环9,卡环9顶住轴承1的端面,可防止在双离合器4转动时发生轴向的窜动,实现了双离合器的轴向定位和径向定位。
轴承9和转轴B41、转轴B座虽然都是过盈配合,为了给轴承9提供一个更稳定的支撑,在转轴B座上设置了一轴承座73,其结构如下:所述转轴B座包括第一转轴B座71、第二转轴B座72,所述第二转轴B座72的内径大于第一转轴B座71的内径,并在其连接处形成台阶状的轴承座73。基于相似的原理,在所述转轴A座31的内壁还设有一圈用于卡合轴承1外端面的凸缘32。凸缘32和转轴A座31亦形成了一呈台阶状的轴承座,该轴承座在为轴承1提供稳定支撑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限制双离合器4在转动时的轴向窜动。
本实用新型的双离合器装置,在所述转轴B41上位于第一转轴B座71的部分还安装有离合器油路缸套8,可实现离合器控制油液和离合器冷却油液的分配。在所述双离合4上临近转轴B41的位置还设有一台阶轴42,所述台阶轴42上固装有一驱动齿轮6,可用于驱动变速箱的液压动力源油泵。本实用新型的双离合装置,通过轴向和径向定位,可使双离合器稳定运转,安装在双离合器上驱动齿轮6的摆差和轴向窜动也随之减少,与其配对的齿轮副啮合更加平稳,减小了变速箱总成噪声。
本实用新型更加优选的是,离合器封油盖板3与双离合器壳体7固定之后,在所述离合器封油盖板3和双离合器壳体7的接触端面之间还设有一用于密封的O型圈2。所述O型圈2可卡合在离合器封油盖板3侧壁设置的凹槽中,亦可设置在双离合器壳体7对应处设置的凹槽中。
本实用新型已通过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尽的说明。然而,通过对前文的研读,对各实施方式的变化和增加也是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所显而易见的。申请人的意图是所有这些变化和增加都落在了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中。
相似的编号通篇指代相似的元件。为清晰起见,在附图中可能有将某些线、层、元件、部件或特征放大的情况。
本文中使用的术语仅为对具体的实施例加以说明,其并非意在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限制。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均与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的理解相同。

Claims (9)

1.一种双离合器装置,包括双离合器、双离合器壳体,以及将双离合器封装在双离合器壳体内的离合器封油盖板,所述双离合器两端的用于支撑双离合器转动的转轴分别安装在离合器封油盖板和双离合器壳体的转轴座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和转轴座之间还设有深沟球轴承,所述深沟球轴承的内圈、外圈分别和转轴、转轴座过盈配合;所述转轴通过其自身的凹槽还卡合有防止深沟球轴承沿轴向运动的卡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双离合器两端的转轴分别记为转轴A、转轴B,分别安装在离合器封油盖板中部设置的转轴A座、双离合器壳体端部设置的转轴B座中;所述卡环设置在转轴A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B座包括第一转轴B座、第二转轴B座,所述第二转轴B座的内径大于第一转轴B座的内径,并在其连接处形成台阶状的用于安装轴承的轴承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B上位于第一转轴B座的部分安装有离合器油路缸套。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离合上临近转轴B的位置还设有一台阶轴,所述台阶轴上固装有驱动齿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A座的内壁还设有一圈用于卡合轴承端面的凸缘。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双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离合器封油盖板和双离合器壳体的接触端面之间还设有用于密封的O型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O型圈卡合在离合器封油盖板侧壁设置的凹槽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合器封油盖板的端面还设有加强筋。
CN 201320132501 2013-03-22 2013-03-22 一种双离合器装置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1895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320132501 CN203189564U (zh) 2013-03-22 2013-03-22 一种双离合器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320132501 CN203189564U (zh) 2013-03-22 2013-03-22 一种双离合器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189564U true CN203189564U (zh) 2013-09-11

Family

ID=491064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320132501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189564U (zh) 2013-03-22 2013-03-22 一种双离合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18956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48118A (zh) * 2013-03-22 2013-06-12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离合器装置
CN108561451A (zh) * 2018-05-18 2018-09-21 天津市精研工程机械传动有限公司 一种离合传动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48118A (zh) * 2013-03-22 2013-06-12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离合器装置
CN103148118B (zh) * 2013-03-22 2016-02-03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离合器装置
CN108561451A (zh) * 2018-05-18 2018-09-21 天津市精研工程机械传动有限公司 一种离合传动装置
CN108561451B (zh) * 2018-05-18 2024-01-02 天津市精研工程机械传动有限公司 一种离合传动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40646B2 (en) Hydraulic control system for dual wet clutch
CN102596613B (zh) 车辆用驱动装置
CN102384248B (zh) 一种自动变速器用齿轮传动装置
JP2009544921A (ja) 自動変速機のポンプ駆動装置
CN103148118B (zh) 一种双离合器装置
CN203189564U (zh) 一种双离合器装置
US10082202B2 (en) Automatic transmission
CN101248293B (zh) 自动变速器中的压力油供给装置
CN104791396B (zh) 离合器组件以及用于制造离合器组件的方法
CN107244378B (zh) 一种三挡内变速器
CN110985619A (zh) 集成式行星机构两挡变速器
JP2004116625A (ja) 自動変速機の出力軸支持構造
CN103291777B (zh) 离合器机构
JP6627845B2 (ja) 自動変速機
JP5158263B2 (ja) 内燃機関の始動回転力伝達機構
JP5862548B2 (ja) 手動変速機の組立方法
JPH11159614A (ja) 自動変速機
CN104482188B (zh) 一种变速箱
CN208123294U (zh) 用于汽车传动系统的双离合器和汽车
JPH0517494Y2 (zh)
CN217789481U (zh) 一种轴承固定结构
CN111712656B (zh) 变速器及其制造方法
CN203214828U (zh) 汽车变速器前箱总成
CN202629019U (zh) 一种轴承支撑装置
CN202833668U (zh) 发动机曲轴止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91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203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