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019642U - 一种注塑机用高效油冷却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注塑机用高效油冷却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019642U
CN203019642U CN 201220738868 CN201220738868U CN203019642U CN 203019642 U CN203019642 U CN 203019642U CN 201220738868 CN201220738868 CN 201220738868 CN 201220738868 U CN201220738868 U CN 201220738868U CN 203019642 U CN203019642 U CN 20301964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ped sealing
sealing end
end cap
cooled
cooling medi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738868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舜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 201220738868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01964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01964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019642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注塑机用高效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壳体上设置有冷却介质输入口、被冷却介质输入口、冷却介质输出口和被冷却介质输出口,壳体内设置有冷却芯体,该冷却芯体内设置有冷却介质流道和被冷却介质流道,冷却介质流道和被冷却介质流道均设置有多层,每层冷却介质流道均与一层被冷却介质流道相邻设置,每层冷却介质流道的入口均与冷却介质输入口连通,每层冷却介质流道的出口均与冷却介质输出口连通,每层被冷却介质流道的入口均与被冷却介质输入口连通,每层被冷却介质流道的出口均与被冷却介质输出口连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压油冷却器的冷却效率高,成本低,体积小,外形美观。

Description

一种注塑机用高效油冷却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注塑机用高效油冷却器。
背景技术
注塑机、压缩机、油压机、工程机械、液压马达等机械或系统在工作过程中,大多均需要用到液压油,液压油在这些机械或系统工作过程中,会达到很高的温度,目前液压油或其他需要冷却的介质一般是通过管式冷却器进行冷却,管式冷却器冷却高温介质时冷却效率低,为了达到冷却目的,冷却管需要设的很长,这样成本会很高、体积也大,不美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提供一种冷却效率高、体积小的注塑机用高效油冷却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注塑机用高效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壳体上设置有冷却介质输入口、被冷却介质输入口、冷却介质输出口和被冷却介质输出口,壳体内设置有冷却芯体,该冷却芯体内设置有冷却介质流道和被冷却介质流道,冷却介质流道和被冷却介质流道均设置有多层,每层冷却介质流道均与一层被冷却介质流道相邻设置,每层冷却介质流道的入口均与冷却介质输入口连通,每层冷却介质流道的出口均与冷却介质输出口连通,每层被冷却介质流道的入口均与被冷却介质输入口连通,每层被冷却介质流道的出口均与被冷却介质输出口连通。
作为改进,所述冷却芯体包括:多层翅片,各层翅片之间通过隔板分隔;相邻两层的翅片与其对应的隔板之间围成的流道即分别为冷却介质流道被和冷却介质流道。
再改进,多层翅片与隔板之间通过钎焊的方法焊接为一个整体,所述冷却芯体中每层翅片和隔板之间采用封条封堵。
所述隔板上设置有与冷却介质流道或被冷却介质流道连同的导流片。
所述冷却芯体的端部设置有长度小于述冷却芯体宽度的堵条。
冷却介质输入口、被冷却介质输入口、冷却介质输出口和被冷却介质输出口可以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同一端侧,此时,所述堵条在每层隔板上需交叉设置。
具体的一种实现方式为:所述堵条长度为冷却芯体宽度的一半,所述壳体的一端侧设置有口部宽度与堵条长度相同的第一U型封口端盖、第二U型封口端盖、第三U型封口端盖和第四U型封口端盖,并且上述四个U型封口端盖之间相互隔离互不相通,第一U型封口端盖、第二U型封口端盖位于上部,第三U型封口端盖和第四U型封口端盖位于下部,所述冷却介质输入口和被冷却介质输入口分别设置在第一U型封口端盖、第二U型封口端盖上部,冷却介质输出口和被冷却介质输出口分别设置在第三U型封口端盖和第四U型封口端盖下部;所述壳体的另一端侧设置有口部宽度与堵条长度相同的第五U型封口端盖和第六U型封口端盖。
冷却介质输入口、被冷却介质输出口可以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一个端侧,冷却介质输出口和被冷却介质输入口可以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另一端侧,此时,所述堵条在每层隔板上并排设置。
具体的一种实现方式为:所述堵条长度为冷却芯体宽度的一半,所述壳体的一端侧设置有口部宽度与堵条长度相同的第七U型封口端盖和第八U型封口端盖,冷却介质输入口设置在第七U型封口端盖上部,被冷却介质输出口设置在第八U型封口端盖下部;所述壳体的另一端侧设置有口部宽度与堵条长度相同的第九U型封口端盖和第十U型封口端盖,冷却介质输出口设置在第九U型封口端盖下部,被冷却介质输入口设置在第十U型封口端盖上部。这种方式为逆流冷却方式。
还有一种实现方式为:所述堵条长度为冷却芯体宽度的一半,所述壳体的一端侧设置有口部宽度与堵条长度相同的第七U型封口端盖和第八U型封口端盖,冷却介质输入口设置在第七U型封口端盖上部,被冷却介质输入口设置在第八U型封口端盖上部;所述壳体的另一端侧设置有口部宽度与堵条长度相同的第九U型封口端盖和第十U型封口端盖,冷却介质输出口设置在第九U型封口端盖下部,被冷却介质输出口设置在第十U型封口端盖下部。这种方式为顺流冷却方式。
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安装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压油冷却器的冷却效率高,成本低,体积小,外形美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注塑机用高效油冷却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注塑机用高效油冷却器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注塑机用高效油冷却器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冷却芯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可选翅片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可选翅片二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可选翅片三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可选翅片四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可选翅片五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液压油冷却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液压油冷却器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液压油冷却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如图1~3所示的注塑机用高效油冷却器,其包括大致成方形的壳体1,壳体1一侧端设有四个U型封口端盖:第一U型封口端盖2、第二U型封口端盖3、第三U型封口端盖4和第四U型封口端盖5,并且四个U型封口端盖之间相互隔离互不相通,壳体的另一端侧设置有两个U型封口端盖,即第五U型封口端盖6和第六U型封口端盖7;冷却介质输入口8和被冷却介质输入口9分别设置在第一U型封口端盖2、第二U型封口端盖3上部,冷却介质输出口10和被冷却介质输出口11分别设置在第三U型封口端盖4和第四U型封口端盖5下部。
壳体1内设置有冷却芯体12,该冷却芯体内设置有冷却介质流道和被冷却介质流道,冷却介质流道和被冷却介质流道均设置有多层,每层冷却介质流道均与一层被冷却介质流道相邻设置,每层冷却介质流道的入口均与冷却介质输入口8连通,每层冷却介质流道的出口均与冷却介质输出口10连通,每层被冷却介质流道的入口9均与被冷却介质输入口连通,每层被冷却介质流道的出口均与被冷却介质输出口11连通。
本实施例中,冷却介质流道和被冷却介质流道是通过如下结构形成的:
所述冷却芯体12包括多层翅片121,各层翅片121之间通过隔板122分隔,参见图4所示;相邻两层的翅片与其对应的隔板之间围成的流道即分别为冷却介质流道被和冷却介质流道;翅片121可以选用直线方波翅片,参见图5所示;也可以选用异型方波型翅片,参见图6所示;也可以选用圆弧波浪形方波翅片,参见图7所示;也可以选用三形波浪形方波翅片,参见图8所示;还可以选用带孔的直线方波翅片,参见图9所示;上述翅片也可以选用带孔的翅片,这样可以提高介质的流动速度,翅片可使用铝合金、不锈钢、铜带材制成,可以根据冷却工况要求设计选用相应的翅片结构,相邻层翅片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多层翅片与隔板之间通过钎焊的方法焊接为一个整体,并且每层翅片121和隔板122之间采用封条123封堵;每层隔板122上均设置有与冷却介质流道或被冷却介质流道连同的导流片124;另外,每层隔板122上设置有长度为隔板长度一半的堵条125,不同层的堵条125相互交叉交错设置。第一U型封口端盖2、第二U型封口端盖3、第三U型封口端盖4和第四U型封口端盖5口部宽度与堵条125长度一致。
为了便于安装,壳体1上设置有安装板17。
使用时,高温的液压油通过冷却介质输入口8流入第一U型封口端盖2的腔体内,并在堵条125、导流片124作用下,流入上层翅片与隔板形成的冷却介质流道,然后在冷却芯体12的另一端通过导流片124的作用流入第五U型封口端盖6的腔体内,再通过冷却芯体12的另一端的导流片124的作用继续流入下层翅片与隔板形成的冷却介质流道,再流入第三U型封口端盖4的腔体内,最后通过冷却介质输出口10流出;同样道理,低温的被冷却介质如水通过被冷却介质输入口9流入第二U型封口端盖3的腔体内,并在堵条125、导流片124作用下,流入上层翅片与隔板形成的被冷却介质流道,然后在冷却芯体12的另一端通过导流片124的作用流入第六U型封口端盖7的腔体内,再通过冷却芯体12的另一端的导流片124的作用继续流入下层翅片与隔板形成的被冷却介质流道,再流入第四U型封口端盖5的腔体内,最后通过被冷却介质输出口11流出。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壳体端部的端盖设置方式:壳体1的一端侧设置有口部宽度与堵条125长度相同的第七U型封口端盖13和第八U型封口端盖14,第七U型封口端盖13和第八U型封口端盖14之间相互隔离互不相通;冷却介质输入口8设置在第七U型封口端盖13上部,被冷却介质输出口11分别设置在第八U型封口端盖14下部;所述壳体的另一端侧设置有口部宽度与堵条长度相同的第九U型封口端盖15和第十U型封口端盖16,第九U型封口端盖15和第十U型封口端盖16之间相互隔离互不相通,冷却介质输出口10设置在第九U型封口端盖15下部,被冷却介质输入口9设置在第十U型封口端盖16上部。
使用时,高温的液压油通过冷却介质输入口8流入第七U型封口端盖13的腔体内,并在堵条125、导流片124作用下,流入翅片与隔板形成的冷却介质流道,然后在冷却芯体12的另一端通过导流片124的作用流入第九U型封口端盖15的腔体内,通过冷却介质输出口10流出;同样道理,低温的被冷却介质如水通过被冷却介质输入口9流入第十U型封口端盖16的腔体内,并在堵条125、导流片124作用下,流入翅片与隔板形成的被冷却介质流道,然后在冷却芯体12的另一端通过导流片124的作用流入第八U型封口端盖14的腔体内,通过被冷却介质输出口11流出。这种结构,实现了冷却介质和被冷却介质的对流冷却方式,冷却效果非常好。
实施例三:
与实施例二不同的是,冷却介质输入口8设置在第七U型封口端盖13上部,被冷却介质输入口3设置在第八U型封口端盖14上部,冷却介质输出口10设置在第九U型封口端盖15下部,被冷却介质输出口11设置在第十U型封口端盖16下部(图中未示出),参见图12所示。使用方式同实施例二,这种结构实现了实现了冷却介质和被冷却介质的顺流冷却方式。

Claims (10)

1.一种注塑机用高效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壳体上设置有冷却介质输入口、被冷却介质输入口、冷却介质输出口和被冷却介质输出口,壳体内设置有冷却芯体,该冷却芯体内设置有冷却介质流道和被冷却介质流道,冷却介质流道和被冷却介质流道均设置有多层,每层冷却介质流道均与一层被冷却介质流道相邻设置,每层冷却介质流道的入口均与冷却介质输入口连通,每层冷却介质流道的出口均与冷却介质输出口连通,每层被冷却介质流道的入口均与被冷却介质输入口连通,每层被冷却介质流道的出口均与被冷却介质输出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机用高效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芯体包括:多层翅片,各层翅片之间通过隔板分隔;相邻两层的翅片与其对应的隔板之间围成的流道即分别为冷却介质流道被和冷却介质流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注塑机用高效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多层翅片与隔板之间通过钎焊的方法焊接为一个整体,所述冷却芯体中每层翅片和隔板之间采用封条封堵。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注塑机用高效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上设置有与冷却介质流道或被冷却介质流道连同的导流片。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注塑机用高效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芯体的端部设置有长度小于述冷却芯体宽度的堵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注塑机用高效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冷却介质输入口、被冷却介质输入口、冷却介质输出口和被冷却介质输出口均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同一端侧,所述堵条在冷却芯体同一端侧中在每层隔板上交叉交错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注塑机用高效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堵条长度为冷却芯体宽度的一半,所述壳体的一端侧设置有口部宽度与堵条长度相同的第一U型封口端盖、第二U型封口端盖、第三U型封口端盖和第四U型封口端盖,并且上述四个U型封口端盖之间相互隔离互不相通,第一U型封口端盖、第二U型封口端盖位于上部,第三U型封口端盖和第四U型封口端盖位于下部,所述冷却介质输入口和被冷却介质输入口分别设置在第一U型封口端盖、第二U型封口端盖上部,冷却介质输出口和被冷却介质输出口分别设置在第三U型封口端盖和第四U型封口端盖下部;所述壳体的另一端侧设置有口部宽度与堵条长度相同的第五U型封口端盖和第六U型封口端盖。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注塑机用高效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冷却介质输入口和被冷却介质输出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一个端侧,冷却介质输出口和被冷却介质输入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另一端侧,所述堵条在冷却芯体同一端侧中在每层隔板上交叉交错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注塑机用高效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堵条长度为冷却芯体宽度的一半,所述壳体的一端侧设置有口部宽度与堵条长度相同的第七U型封口端盖和第八U型封口端盖,冷却介质输入口设置在第七U型封口端盖上部,被冷却介质输出口设置在第八U型封口端盖下部;所述壳体的另一端侧设置有口部宽度与堵条长度相同的第九U型封口端盖和第十U型封口端盖,冷却介质输出口设置在第九U型封口端盖下部,被冷却介质输入口设置在第十U型封口端盖上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机用高效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堵条长度为冷却芯体宽度的一半,所述壳体的一端侧设置有口部宽度与堵条长度相同的第七U型封口端盖和第八U型封口端盖,冷却介质输入口设置在第七U型封口端盖上部,被冷却介质输入口设置在第八U型封口端盖上部;所述壳体的另一端侧设置有口部宽度与堵条长度相同的第九U型封口端盖和第十U型封口端盖,冷却介质输出口设置在第九U型封口端盖下部,被冷却介质输出口设置在第十U型封口端盖下部。
CN 201220738868 2012-12-27 2012-12-27 一种注塑机用高效油冷却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01964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738868 CN203019642U (zh) 2012-12-27 2012-12-27 一种注塑机用高效油冷却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738868 CN203019642U (zh) 2012-12-27 2012-12-27 一种注塑机用高效油冷却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019642U true CN203019642U (zh) 2013-06-26

Family

ID=486436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738868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019642U (zh) 2012-12-27 2012-12-27 一种注塑机用高效油冷却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01964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48589A (zh) * 2015-03-27 2015-07-01 重庆超力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层叠式油冷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48589A (zh) * 2015-03-27 2015-07-01 重庆超力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层叠式油冷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17579B (zh) 一种通道内流体折返流动的板翅式换热器
EP2870336B1 (de) Wärmeübertrager
CN104089498B (zh) 一种新型微通道换热器
CN204967631U (zh) 可扩展逆变器的冷却系统及其机械总成
CN103851039A (zh) 液压油水冷却器
CN103776285A (zh)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
CN203019642U (zh) 一种注塑机用高效油冷却器
CN203069018U (zh) 一种板式换热器
CN102116591A (zh) 一种空冷器用双面翅片板管结构
CN106440915A (zh) 一种热交换板片
CN203298646U (zh) 复合鼓包板式换热片
CN205191988U (zh) 一种卧式板换蒸发器
CN203980950U (zh) 一种新型微通道换热器
CN203518097U (zh) 模块化交叉露点式与水平管式复合的间接蒸发冷却空调
CN207050530U (zh) 一种宽流道高效换热板及换热器
CN202818006U (zh) 用于电机定子冷却的水套结构
CN112179182B (zh) 螺旋换热器及其制法
CN203702321U (zh) 板翅式双流程水冷中冷器
CN103615304A (zh) 板翅式双流程水冷中冷器
CN201740422U (zh) 一种层叠式无翅片油冷器
CN205690920U (zh) 一种用于换热器的导流片结构
CN102022934A (zh) 一种铝制板翅式高效机油散热器
CN205730489U (zh) 一种滤料网隔及使用该滤料网隔的净水器
KR20110097089A (ko) 유압기계 작동용 오일의 섹셔널 냉각모듈
CN203248249U (zh) 汽车水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626

Termination date: 20141227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