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980950U - 一种新型微通道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微通道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980950U
CN203980950U CN201420428101.4U CN201420428101U CN203980950U CN 203980950 U CN203980950 U CN 203980950U CN 201420428101 U CN201420428101 U CN 201420428101U CN 203980950 U CN203980950 U CN 2039809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fin
heat exchange
channel
hea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42810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小辉
沈卫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SHENSHI ENERGY CONSER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SHENSHI ENERGY CONSER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SHENSHI ENERGY CONSER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SHENSHI ENERGY CONSER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42810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9809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9809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980950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及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相连通的换热组件,换热组件包括若干个换热单元,换热单元包括两个对接成一体的换热片,换热片的对接面上成型凹陷槽,两换热片的对接面对接后,对接的凹陷槽形成流体通道,流通通道包括入口通道,出口通道,以及若干将入口通道和出口通道相连通的中间通道,换热片上还设有若干成型在相邻两个中间通道之间,沿中间通道的长度方向呈列分布的多个通风槽构成的翅片,通风槽内还设有辅助翅片。即翅片和流通通道设在同一层面上,需换热气体垂直换热片送入,通过通风槽,多方位与中间通道中的流体进行换热,从而得以充分换热,该换热器的换热效率高。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微通道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交换领域的装置,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新型微通道换热器。
背景技术
微通道换热器是一种借助特殊加工方式制造而成的可用于介质间热量交换的三维结构单元。当前,关于微通道换热器的确切定义,比较通用、直观的分类由Mehen-dale.s.s提出,按照流动通道的水力直径进行划分,一般来说,将流动通道的水力直径在0.1~1mm范围内的换热器称为微通道换热器。微通道换热器具有结构紧凑、换热效率高、质量轻、运行安全可靠等特点。由于微通道换热器具有许多常规尺寸换热器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近几年微通道换热器的研究和应用发展得非常迅速。
如中国专利文献CN101900495A公开了一种微通道平行流换热器,其包括微通道换热元件-口琴管,制冷剂集管,翅片,其中微通道换热元件-口琴管由两块具有微型沟槽或波浪纹的型材叠合,在叠合面上以及各结构部件的接缝处设有钎焊料,经钎焊形成。即在上述专利文献所述的微通道平行流换热器中的换热元件是通过两个设有具有微型沟槽或波浪纹的型材叠合在一起经钎焊而形成的。
但是上述专利文献所述的微通道平行流换热器,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该换热单元是采用整体钎焊焊接而成,钎剂填充的焊缝在高压下容易发生泄漏,因此该微通道平行流换热器在使用二氧化碳为制冷工质时,容易出现焊缝泄漏现象,故其导致稳定性差、换热效率低;2、该换热单元中,翅片和集流管是分层设置,因此,热交换并不充分,换热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为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技术中的微通道平行流换热器,翅片和集流管是分层设置,热交换并不充分,换热效率较低,进而提供一种翅片和集流管设置在同一层面上,热交换充分,换热效率高的新型微通道换热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微通道换热器,其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以及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相连通的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包括若干个所述换热单元,所述换热单元包括两个对接成一体的换热片,所述换热片的对接面上成型凹陷槽,两所述换热片的所述对接面对接后,对接的所述凹陷槽形成流体通道,所述流通通道包括入口通道,出口通道,以及若干个将所述入口通道和所述出口通道相连通的中间通道,所述换热片上还设有若干成型在相邻两个所述中间通道之间,沿所述中间通道的长度方向呈列分布的多个通风槽构成的翅片,所述通风槽内还设有辅助翅片。
所述辅助翅片包括若干相邻端点相互衔接的“V”型片。
所述“V”型片的各端点与相邻所述翅片连接。
所述辅助翅片包括若干在所述通风槽内成排或成列且间隔设置的“V”型片。
所述辅助翅片与所述换热单元一体成型。
所述中间通道设为直线或弯曲状的毛细通道,所述毛细通道的内腔横截面为方形或非方形。
所述毛细通道的水力直径设为0-0.6mm。
所述入口通道和所述出口通道中还设有防止所述入口通道和所述出口通道在对接过程中被压扁的柱状凸起。
所述换热单元平行叠加设置,相邻两个所述换热单元之间的距离不大于10mm。
所述换热片采用金属材料制成,所述凹陷槽采用化学腐蚀加工制成。
所述对接方式为原子扩散焊焊接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新型微通道换热器中,所述换热单元包括两个对接成一体的换热片,所述换热片的对接面上成型凹陷槽,两所述换热片的所述对接面对接后,对接的所述凹陷槽形成流体通道,所述流通通道包括入口通道,出口通道,以及若干个将所述入口通道和所述出口通道相连通的中间通道,所述换热片上还设有若干成型在相邻两个所述中间通道之间,沿所述中间通道的长度方向呈列分布的多个通风槽构成的翅片,所述通风槽内还设有辅助翅片;即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翅片和所述流通通道是设置在同一层面上,需要换热的气体垂直换热片送入,由通风槽中通过,使其能多方位与所述中间通道中的流体进行换热,从而得以充分换热,该换热器的换热效率高;同时设置在所述通风槽中的所述辅助翅片能有效扩大空气侧换热面积,进一步提高流体与需要换热的气体换热速度并实现充分换热。
(2)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新型微通道换热器中,所述辅助翅片包括若干相邻端点相互衔接的“V”型片,所述辅助翅片的结构简单,易于成型,且片状结构便于充分换热。
(3)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新型微通道换热器中,所述“V”型片的各端点与相邻所述翅片连接,以使所述中间通道中的流体的热量能够快速的通过所述翅片快速传递到辅助翅片上。
(4)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新型微通道换热器中,所述中间通道设为直线或弯曲状的毛细通道;这样可根据需要将所述中间通道进行多次弯曲,使该换热器的流体在该换热器多次变向流动,减薄流动热边界层,进一步提高该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5)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新型微通道换热器中,所述毛细通道的水力直径设为0-0.6mm,即所述毛细通道的内壁直径为0-0.6mm,所述毛细通道的内径尺寸小,可进一步强化该换热器流体的换热性能。
(6)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新型微通道换热器中,所述入口通道和所述出口通道中还设有防止所述入口通道和所述出口通道在对接过程中被压扁的柱状凸起,所述柱状凸起不仅能避免所述所述入口通道和所述出口通道在对接过程中被压扁,还能对所述流通通道中的流体起到扰流作用,增加了流体流动的换热性能。
(7)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新型微通道换热器中,所述对接方式为原子扩散焊焊接方式,使得该换热器耐压性能好,能用于二氧化碳等高压制冷剂为制冷工质的高压制冷系统。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  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示意图;
图2  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换热单元示意图;
图3  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换热片示意图;
图4  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换热器部分尺寸示意图;
图5  是实施例1所述的辅助翅片示意图;
图6  是实施例2所述的辅助翅片示意图;
图7  是实施例3所述的辅助翅片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1-第一集流管;2-第二集流管;3-换热单元;4-换热片;5-入口通道;6-出口通道;7-中间通道;8-翅片;9-通风槽;10-柱状凸起;11-辅助翅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使用以下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图5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其包括第一集流管1,第二集流管2,以及与所述第一集流管1和所述第二集流管2相连通的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包括若干个所述换热单元3,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换热单元3包括两个对接成一体的换热片4,所述换热片4的对接面上成型凹陷槽,两所述换热片4的所述对接面对接后,对接的所述凹陷槽形成流体通道,所述流通通道包括入口通道5,出口通道6,以及若干个将所述入口通道5和所述出口通道6相连通的中间通道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中间通道7设为6个;所述换热片4上还设有若干成型在相邻两个所述中间通道7之间,沿所述中间通道7的长度方向呈列分布的多个通风槽9构成的翅片8,所述通风槽9内还设有辅助翅片11,其中,优选所述辅助翅片11与所述换热单元3一体成型。即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翅片8和所述流通通道是设置在同一层面上,需要换热的气体垂直所述换热片4送入,由所述通风槽9中通过,使其能多方位与所述中间通道7中的流体进行换热,从而其得以充分换热,该换热器的换热效率高;同时设置在所述通风槽9中的所述辅助翅片11能有效扩大空气侧换热面积,从而加快所述中间通道7中的流体热量的散出,进一步提高流体与需要换热的气体换热速度并实现充分换热。
如图5所示,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所述辅助翅片11包括若干相邻端点相互衔接的“V”型片;所述辅助翅片11结构简单,易于成型,且片状结构便于流体与换热其他之间的充分换热。其中,进一步设置所述“V”型片的各端点与相邻所述翅片8连接,以使所述中间通道7中的流体的热量能够快速的通过所述翅片8快速传递到辅助翅片11上。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所述中间通道7设为直线或弯曲状的毛细通道;这样可根据需要将所述中间通道7进行多次弯曲,使该换热器的流体在该换热器多次变向流动,减薄流动热边界层,进一步提高该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毛细通道的内腔横截面设为圆形或方形,当然,所述毛细通道的内腔横截面也可以设为其他形状。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毛细通道的水力直径设为0-0.6mm;即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毛细通道的内壁直径为0-0.6mm,所述毛细通道的内径尺寸小,可进一步强化该换热器流体的换热性能。
如图3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入口通道5和所述出口通道6中还设有防止所述入口通道5和所述出口通道6在对接过程中被压扁的柱状凸起10;所述柱状凸起10不仅能避免所述入口通道5和所述出口通道6在对接过程中被压扁,还能对所述流通通道中的流体起到扰流作用,增加了流体流动的换热性能。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单元3平行叠加设置,相邻两个所述换热单元3之间的距离H4不大于10mm,同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集流管1与所述换热单元3的所述流通通道的所述入口通道5相连通,所述第二集流管2与所述换热单元3的所述流通通道的所述出口单元相连通,即该换热器的流体由所述第一集流管1进入所述换热单元3后,再由所述第二集流管2排出;而需要换热的气体从垂直与所述换热片4的方向送入,并所述通风槽9中通过,其能充分换热,该换热器的换热效率高。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片4采用金属材料制成,所述凹陷槽采用化学腐蚀加工制成。优选所述对接方式为焊接,进一步,优选所述焊接方式为原子扩散焊焊接方式,使得该换热器耐压性能好,能用于二氧化碳等高压制冷剂为为制冷工质的高压制冷系统。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4所示,该换热器具有部分优选尺寸,如相邻两个所述中间通道7之间的间距H1不大于15mm,所述换热片4的厚度H2不大于2mm,所述通风槽9的宽度H3不大于3mm,相邻两个所述通风槽9之间的间距H5不大于0.6mm。当然这些尺寸也可以在其相应的范围内进行任意选取,如还可以优选所述H1为0.1mm,所述H2为0.01mm,所述H3为0.05mm,所述H4为1mm,所述H5为0.1mm。
同时,如图5所示,所述辅助翅片11也具有部分优选尺寸,如所述辅助翅片11的两臂端之间的间距S1不大于2mm,所述辅助翅片11的厚度S2不大于0.5mm,所述辅助翅片的夹角α不大于90度。当然这些尺寸也可以在其相应的范围内进行任意选取,如还可以优选所述S1为0.1mm,所述S2为0.01mm,所述α为15度。
实施例2
如图6所示,作为实施例1的可变换实施例,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V”型片的各端点与相邻所述翅片7的连接处成型为圆弧状。
实施例3
如图7所示,作为实施例1的可变换实施例,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辅助翅片11包括若干在所述通风槽9内成排或成列且间隔设置的“V”型片。所述辅助翅片11结构简单,易于成型,且片状结构便于流体与换热其他之间的充分换热,且所述“V”型片的两臂端点与相邻所述翅片8连接,以使所述中间通道7中的流体的热量能够快速的通过所述翅片8快速传递到辅助翅片11上。
其中,所述辅助翅片11也具有部分优选尺寸,如相邻两个所述辅助翅片11之间的间距S1不大于2mm,所述辅助翅片11的厚度S2不大于0.5mm,所述辅助翅片的夹角α不大于90度。当然这些尺寸也可以在其相应的范围内进行任意选取,如还可以优选所述S1为0.1mm,所述S2为0.01mm,所述α为15度。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0)

1.一种新型微通道换热器,其包括第一集流管(1),第二集流管(2),以及与所述第一集流管(1)和所述第二集流管(2)相连通的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包括若干个所述换热单元(3),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单元(3)包括两个对接成一体的换热片(4),所述换热片(4)的对接面上成型凹陷槽,两所述换热片(4)的所述对接面对接后,对接的所述凹陷槽形成流体通道,所述流通通道包括入口通道(5),出口通道(6),以及若干个将所述入口通道(5)和所述出口通道(6)相连通的中间通道(7),所述换热片(4)上还设有若干成型在相邻两个所述中间通道(7)之间,沿所述中间通道(7)的长度方向呈列分布的多个通风槽(9)构成的翅片(8),所述通风槽(9)内还设有辅助翅片(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翅片(11)包括若干相邻端点相互衔接的“V”型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V”型片的各端点与相邻所述翅片(8)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翅片(11)包括若干在所述通风槽(9)内成排或成列且间隔设置的“V”型片。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新型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翅片(11)与所述换热单元(3)一体成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通道(7)设为直线或弯曲状的毛细通道,所述毛细通道的内腔横截面为方形或非方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通道的水力直径设为0-0.6mm。
8.根据权利要求1-4、6中任一项所述的新型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口通道(5)和所述出口通道(6)中还设有防止所述入口通道(5)和所述出口通道(6)在对接过程中被压扁的柱状凸起(1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型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片(4)采用金属材料制成,所述凹陷槽采用化学腐蚀加工制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新型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方式为原子扩散焊焊接方式。
CN201420428101.4U 2014-07-31 2014-07-31 一种新型微通道换热器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9809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428101.4U CN203980950U (zh) 2014-07-31 2014-07-31 一种新型微通道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428101.4U CN203980950U (zh) 2014-07-31 2014-07-31 一种新型微通道换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980950U true CN203980950U (zh) 2014-12-03

Family

ID=519783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428101.4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980950U (zh) 2014-07-31 2014-07-31 一种新型微通道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98095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89498A (zh) * 2014-07-31 2014-10-08 杭州沈氏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微通道换热器
CN109612300A (zh) * 2018-11-20 2019-04-12 英特换热设备(浙江)有限公司 微通板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89498A (zh) * 2014-07-31 2014-10-08 杭州沈氏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微通道换热器
CN104089498B (zh) * 2014-07-31 2016-03-09 杭州沈氏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微通道换热器
CN109612300A (zh) * 2018-11-20 2019-04-12 英特换热设备(浙江)有限公司 微通板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89498B (zh) 一种新型微通道换热器
CN103776285B (zh)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
RU2535187C1 (ru) Пластинчатый теплообменник с шахматным расположением каналов
CN101526324B (zh) 翅片、具有该翅片的换热器和换热器装置
CN204665753U (zh) 一种用于微通道换热器的变径扁管
CN110671961A (zh) 一种基于增材制造的多维度导流增效翅片板束及其换热器
CN101932900B (zh) 热交换器
CN105526813A (zh) 一种微通道散热器
CN102410761A (zh) 一种自支撑全焊接板式换热器
CN203980950U (zh) 一种新型微通道换热器
CN203083407U (zh) 一种具有双面微通道换热板的新型换热器
CN203980964U (zh) 集成式微通道换热器
CN203148115U (zh) 高效翅片式换热器
CN104034194A (zh) 矩形扭齿翅片管及矩形扭齿翅片管换热管束
CN210051186U (zh) 三介质换热器
CN203810993U (zh)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
CN104154785A (zh) 用于道路柴油机废热利用orc系统的铝封条式回热器
CN104296563B (zh) 扁管式制冷剂芯体结构
CN101118136A (zh) 热板换热器
CN110470155A (zh) 换热管组及具有其的换热器
CN203349682U (zh) 高性能复合结构超导平板热管
CN211012623U (zh) 一种基于增材制造的多维度导流增效翅片板束及其换热器
CN102735092B (zh) 一种新型分流结构的平行流换热器
CN210321337U (zh) 圆形微通道波浪面板式换热器芯体及换热器
CN203687726U (zh) 一种传热管和使用该传热管的气体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03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309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