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993386U - 空调器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993386U
CN202993386U CN 201220712853 CN201220712853U CN202993386U CN 202993386 U CN202993386 U CN 202993386U CN 201220712853 CN201220712853 CN 201220712853 CN 201220712853 U CN201220712853 U CN 201220712853U CN 202993386 U CN202993386 U CN 2029933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low fan
air conditioner
working chamber
fan bla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712853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绍林
杨检群
杨杰
刘秋华
安智
罗镇雄
吴俊鸿
李松
吴霞
吴少波
王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 201220712853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9933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9933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993386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壳体,具有进风口、第一出风口及第二出风口;第一贯流风叶,横置于壳体内的上部;第二贯流风叶,横置于壳体内的下部;及热交换器,位于进风口处;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导向机构,位于第一贯流风叶与第二贯流风叶之间并沿第一贯流风叶的中心与第二贯流风叶的中心的连线可移动地设置,导向机构将壳体内部分成位于上方的第一工作腔和位于下方的第二工作腔,热交换器对应于第一工作腔的换热面积为S1,对应于第二工作腔的换热面积为S2,S1/S2的关系为:制热模式下,0.5≤S1/S2<1.0;制冷模式下,1.0≥S1/S2≥1.5。本实用新型可以改善换热效果。

Description

空调器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为了根据吸入的空气温度的热负荷来调整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面积,从而实现即使当室内空间的热量的垂直分布不均匀时也有效地执行制冷和制热操作,在空调器室内机内部设置一隔板,将空调器室内机内部分隔为两个工作腔,且换热器在上部空腔内的换热面积大于换热器在下部空腔内的换热面积。但是这种隔板没有考虑到空调器的各种运行模式的不同特点,适应性不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可以改善换热效果的空调器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壳体,具有进风口、第一出风口以及第二出风口;第一贯流风叶,横置于壳体内的上部;第二贯流风叶,横置于壳体内的下部;以及热交换器,位于进风口处;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导向机构,导向机构位于第一贯流风叶与第二贯流风叶之间并沿第一贯流风叶的中心与第二贯流风叶的中心的连线可移动地设置,导向机构将壳体内部分成位于上方的第一工作腔和位于下方的第二工作腔,热交换器对应于第一工作腔的换热面积为S1,对应于第二工作腔的换热面积为S2,且S1/S2的关系为:制热模式下,0.5≤S1/S2<1.0;制冷模式下,1.5≥S1/S2≥1.0。
进一步地,导向机构包括可转动地设置于壳体内的导向门,导向门具有打开以将进风口吸入的空气引导至第一工作腔或第二工作腔的第一工作状态,以及关闭以隔离第一工作腔和第二工作腔的第二工作状态。
进一步地,导向机构还包括具有导向口的隔板,隔板位于第一贯流风叶与第二贯流风叶之间并将壳体内部分成第一工作腔和第二工作腔,导向门在导向口处可转动地设置。
进一步地,导向口和导向门均有多个,多个导向门与多个导向口一一对应设置。
进一步地,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第一导流结构,从第一贯流风叶向上倾斜并向第一出风口延伸;以及第二导流结构,从第二贯流风叶向下倾斜并向第二出风口延伸。
进一步地,第一导流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导流面和第二导流面,第一导流面包括凹面朝向进风口的第一弧形结构,第二导流面包括凹面朝向进风口的第二弧形结构;第二导流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导流面和第四导流面,第三导流面包括凹面朝向进风口的第三弧形结构,第四导流面包括凹面朝向进风口的第四弧形结构。
进一步地,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第一风门,可开闭地设置于第一导流结构内;以及第二风门,可开闭地设置于第二导流结构内。
进一步地,当导向门将进风口吸入的空气引导至第一工作腔时,第一风门打开,第二风门关闭;当导向门将进风口吸入的空气引导至第二工作腔时,第二风门打开,第一风门关闭;当导向门关闭时,第一风门和第二风门均处于打开状态。
进一步地,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导风结构,导风结构分别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处,导风结构包括绕固定于壳体内的水平轴可转动地设置的导风板和/或绕固定于壳体内的竖直轴可转动地设置的扫风叶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器室内机,空调器室内机为前述的空调器室内机。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空调器室内机的壳体内部设置可运动的导向机构,将壳体内部空腔分为可变化的第一工作腔和第二工作腔,随着导向机构的运动,热交换器在第一工作腔和第二工作腔内的换热面积随之发生变化,与空调器室内机的不同运行模式相适应,更好地发挥其性能。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导风门第一种工作状态的一个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图1的A处放大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导风门第一种工作状态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导风门第二种工作状态的示意图;以及
图5示出了根据图4的E处放大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在进行制热温升试验验时的空间布置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在第一种测试条件下的温度云图示意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在第二种测试条件下的温度云图示意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在第三种测试条件下的温度云图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在第四种测试条件下的温度云图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在第五种测试条件下的温度云图示意图;以及
图1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在第六种测试条件下的温度云图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至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该空调器室内机为壁挂式室内机,包括壳体10、位于壳体10内的热交换器20、导向机构70、两个贯流风叶以及与两个贯流风叶一一对应的两个导流结构。两个贯流风叶分别被两个电机驱动旋转,可以根据需要分别对贯流风叶进行控制,实现单贯流风叶旋转或双贯流风叶旋转,以实现需要的制冷或制热效果。
壳体10包括相对设置的前面板、后面板,以及连接在前面板与后面板之间的相对设置的顶面板和底面板。前面板、后面板、顶面板和底面板之间形成了换热腔。前面板具有进风口11,顶面板具有靠近前面板设置的第一出风口12,底面板具有靠近前面板设置的第二出风口13。
这里将进风口11设置在前面板上是为了增加进风量,因为后面板一般需要靠近墙壁设置,会对空气的流动造成影响。第一出风口12设置在顶面板上且靠近前面板,制冷时可以使冷气流向室内空间的上方排出,而第二出风口13设置在底面板且靠近前面板,制热时可以使热气流向室内空间的下方排出,且由于前面板前方一般没有障碍物阻挡,可以使气流更好地流通,利用热胀冷缩原理,使气流迅速在室内空间扩散,以提高换热效率。
设第一出风口12或第二出风口13的宽度为B1,壳体10的宽度为B2,每个贯流风叶的外径为D,则在空调器室内机超强风挡、转速为1450RPM条件下,B2/D=1.5时,通过对比各比值下的风量,数据如表1所示:
B2/B1 1.4 1.5 1.8 2.0 2.1
风量Q(m3) 505.54 526.83 540.64 531.35 512.96
表1
在空调器室内机超强风挡、转速为1450RPM条件下,B2/D=1.8时,通过对比各比值下的风量,数据如表2所示:
B2/B1 1.4 1.5 1.8 2.0 2.1
风量Q(m3) 522.36 543.50 558.32 558.65 525.36
表2
在空调器室内机超强风挡、转速为1450RPM条件下,B2/D=2.0时,通过对比各比值下的风量,数据如表3所示:
B2/B1 1.4 1.5 1.8 2.0 2.1
风量Q(m3) 509.56 530.96 545.48 534.65 516.57
表3
对比现有空调器室内机在同等实验的条件下即超强风挡、转速为1450RPM条件下,B2/D=2.2时,通过对比各比值下的风量,数据如表4所示:
B2/B1 1.4 1.5 1.8 2.0 2.1
风量Q(m3) 495.34 518.26 527.49 521.32 505.56
表4
从上述表1至表3可以得出,当满足B1、B2和D之间的关系为:1.5≤B2/B1≤2,且1.5≤B2/D≤2时,可以使空调器室内机在整机厚度降低以改善其外观比例、达到超薄的视觉效果的同时,仍能保证其送风性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对比表4,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的对比可以得出,本实用新型在送风效果上要优于现有产品。
这里也可以将进风口11设置于壳体10的前面板上,将第一出风口12设置于壳体10的顶面板且靠近前面板处,将第二出风口13位于壳体10的底面板且靠近前面板处,也可以起到与前一设置方式相同的技术效果。
当然,进风口11、第一出风口12和第二出风口13的设置方式不限于此,而是可以设置在壳体10的任何一侧面板上,只要能够与壳体10内部的换热腔相连通即可。
热交换器20设置在进风口11处,用于使进风口11吸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以达到制冷或制热的目的。
两个贯流风叶包括由第一驱动电机41驱动的第一贯流风叶31和由第二驱动电机42驱动的第二贯流风叶32,其中第一贯流风叶31横置于壳体10内的换热腔的上部,第二贯流风叶32横置于壳体10内的换热腔的下部,使第一贯流风叶31位于第二贯流风叶32上方,且两个贯流风叶的中心连线沿竖直方向延伸。
两个贯流风叶分别由对应的驱动电机驱动,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控制,以达到更好的出风效果。优选地,制冷模式下,第一贯流风叶31启动,第二贯流风叶32静止,使冷空气被第一贯流风叶31排出第一出风口12,并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迅速下降,快速制冷。制热模式下,第一贯流风叶31静止,第二贯流风叶32启动,使热空气被第二贯流风叶32排出第二出风口13,并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迅速上升,快速制热。
热交换器20的顶端高于第一贯流风叶31的最高点,热交换器20的底端低于第二贯流风叶32的最低点,使两个贯流风叶吸入的气流全部是进行过热交换的空气,以确保换热效果。
为了使空气流动更加顺畅,第一贯流风叶31和第二贯流风叶32均靠近壳体10的后面板设置。
两个导流结构包括与第一贯流风叶31对应的第一导流结构51,以及与第二贯流风叶32对应的第二导流结构52,且第一导流结构51和第二导流结构52相对于空调器室内机的中间横截面对称设置。具体地,第一导流结构51的第一端连接至第一贯流风叶31,第二端向上倾斜并延伸至第一出风口12,使第一贯流风叶31排出的气流能够沿着第一导流结构51的第一导流通道向上排出第一出风口12,如果此时第一出风口12排出的是冷气流,则可以使冷气流迅速下降,短时间内达到制冷效果。
第二导流结构52的第一端连接至第二贯流风叶32,第二端向下倾斜并延伸至第二出风口13,使第二贯流风叶32排出的气流能够沿着第二导流结构52的第二导流通道向下排出第二出风口13,如果此时第二出风口13排出的是热气流,则可以使热气流迅速上升,短时间内达到制热效果。
本实施例中,第一导流结构51包括相对设置以形成第一导流通道的第一导流面511和第二导流面512,其中第一导流面511包括凹面朝向进风口11的第一弧形结构,第一弧形结构的第一端向第一贯流风叶31延伸,第二端向上倾斜并向第一出风口12的后边缘延伸,第二导流面512包括凹面朝向进风口11的第二弧形结构,第二弧形结构的第一端向第一贯流风叶31延伸,第二端向上倾斜并向第一出风口12的前边缘延伸。第一贯流风叶31位于第一弧形结构与第二弧形结构之间,这样经过第一贯流风叶31的空气可以很顺畅地被排进第一导流结构51。
第二导流结构52与第一导流结构51的结构相同,即第二导流结构52包括相对设置以形成第二导流通道的第三导流面521和第四导流面522,其中第三导流面521包括凹面朝向进风口11的第三弧形结构,第三弧形结构的第一端向第二贯流风叶32延伸,第二端向下倾斜并向第二出风口13的后边缘延伸。第四导流面522包括凹面朝向进风口11的第四弧形结构,第四弧形结构的第一端向第二贯流风叶32延伸,第二端向下倾斜并向第二出风口13的前边缘延伸。第二贯流风叶32位于第三弧形结构与第四弧形结构之间,这样经过第二贯流风叶32的空气可以很顺畅地被排进第二导流结构52。
导向机构70横置在换热腔内并位于第一贯流风叶31与第二贯流风叶32之间,将换热腔分为位于上方的第一工作腔和位于下方的第二工作腔。第一贯流风叶31位于第一工作腔内,第一出风口12与第一工作腔连通;第二贯流风叶32位于第二工作腔内,第二出风口13与第二工作腔连通。
设第一出风口12面积为F1,第二出风口13面积为F2,进风口11对应于第一工作腔的第一进风面积为G1,进风口11对应于第二工作腔的第二进风面积为G2,则在室内机超强风挡、转速1450RPM条件下,经过测试,进风口面积与出风口面积在不同比值下的噪音数据如下表所示:
Figure BDA00002625256400061
由此表可以得出,在给定转速超强风档1450RPM条件下,位于上方的第一贯流风叶31单独工作时,实验证明得出,当G1/F1为2.2时,室内机的噪音级为最小,且当G1/F1从2.2减小或者增大时,室内机的噪音级增大。
特别地,当进风面积/出风面积比大于2.5时,室内机的气流不稳定,且噪音级异常增大。
特别地,当进风面积/出风面积比小于1时,尽管室内机的气流是稳定的,但室内机的噪音级也是显著增大的。
因此,在目前的实施例中,为了使得室内机的气流稳定,并使室内机的噪音级最小化,上风道系统中的进风口11的第一进风面积G1与第一出风口12的面积F1比设定为以下范围较为合适:
2.5≥G1/F1≥1;
使用相同的实验条件和验证方法,得出其下风道系统中的的进风口11的第二进风面积G2与第二出风口13的面积F2比设定为以下范围较为合适:
2.6≥G2/F2≥1.1。
当第一贯流风叶31和第二贯流风叶32同时工作时,上述两个条件需同时满足,当第一贯流风叶31和第二贯流风叶32中只有一个工作,另一个处于停止状态时,只要满足相应的条件即可。
导向机构70包括隔板72和导向门71,隔板72具有导向口,导向口处设置有横轴,导向门绕横轴可转动地设置在导向口处。
导向门71具有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结合参见图1和图3,导向门71位于第一工作状态时,导向门71打开,可以将进风口11吸入的空气引导至第一工作腔或第二工作腔,从而对换热腔内整体的风场进行调节,降低噪音。结合参见图4,导向门71位于第二工作状态时,导向门71关闭,可以隔离第一工作腔和第二工作腔,此时进风口11吸入的空气被分割分别为进入第一工作腔和第二工作腔的两股气流,两股气流单独对第一导流结构51和第二导流结构52送风,同样可以调节换热腔内的风场,避免气流紊乱,降低噪音。
结合参见图1,制冷模式下,第一贯流风叶31启动,导向门71打开将进风口11吸入的空气向上引导至第一工作腔,经第一贯流风叶31作用排出第一出风口12。
结合参见图3,制热模式下,第二贯流风叶32启动,导向门71打开将进风口11吸入的空气向下引导至第二工作腔,经第二贯流风叶32排出第一出风口12。
为了便于安装,隔板72连接在热交换器20和壳体10的后面板之间。
单独开启第一贯流风叶31或第二贯流风叶32时,为了使得所有从进风口11处进入的空气都可以通过热交换器20以便增加进风量和提高换热效果,通过打开导向门71,使得进风口11成为一个整体,互相连通。当需要第一出风口12和第二出风口同时出风时,第一贯流风叶31和第二贯流风叶32同时启动,第一导流结构51和第二导流结构52同时工作,为了使得第一导流结构51和第二导流结构52独立工作,互相不产生影响,避免风场内空气扰动出现乱流,将导向门71关闭,此时进风口11被分为两个进风区域,形成两个独立的进风部。
为了提高换热效果,导向机构70沿图1、图3、图4、图5中所示的箭头方向,即第一贯流风叶31的中心与第二贯流风叶32的中心的连线方向可移动地设置,即导向机构70可以沿竖直方向移动,以调整热交换器20对应于第一工作腔或第二工作腔的换热面积。本实用新型中,热交换器20的总换热面积是根据热交换器20的换热管管总数和换热管管长度确定的,对应于其中一个工作腔的换热面积是根据对应于该工作腔的换热管数量以及换热管长度确定的,此为公知技术,在此不予赘述。设热交换器20对应于第一工作腔的换热面积为S1,对应于第二工作腔的换热面积为S2,则S1和S2有两种状态,分别为:
(1)在第一工作腔内的换热面积小于在第二工作腔内的换热面积,即S1<S2:
制热运行时,因为较冷空气往下沉,吸入到进风口11位于导向机构70上方的上部吸气口内的空气的温度t1与吸入到进风口11位于导向机构70下方的下部吸气口内的空气的温度t2之间存在差异,即t1>t2;为了使从第一出风口12排出的空气的温度与第二出风口13排出的空气的温度相等,吸入到第二工作腔内的空气必须比吸入到第一工作腔内的空气被制热更长时间,此时把中间的导向机构70通过电机驱动向上移动,此时S1<S2,这样通过下部吸气口的空气比上部吸气口的空气更多换热,使得第二出风口13的空气的温度提高更多,实现与第一出风口12的空气的温度相当,从而达到室内空气均匀,提高舒适性。
结合参见图6,为进行制热温升试验验时室内空间布置图,其中测试空调器室内机M距室内地面2.3米高,图中X轴表示在距离室内地面某一高度的水平面内的横向距离,Y轴表示在同一高度的水平面内的纵向距离,Z轴表示室内空间的高度距离。
结合参见图7至图9,其中图7为室外-5℃/室内0℃/墙温5.0℃条件下,在距离室内地面1米高的地方,测试10分钟之后X-Y面的温度云图,图8为室外-5℃/室内0℃/墙温5.0℃条件下,在距离室内地面1米高的地方,测试30分钟之后X-Y面的温度云图,图9为室外-5℃/室内0℃/墙温5.0℃条件下,在距离室内地面1米高的地方,测试60分钟之后X-Y面的温度云图。
通过在室外-5℃/室内0℃/墙温5.0℃条件下进行的制热温升试验验证得出,其温升效果比较好,S1与S2的面积比值为0.5≤S1/S2<1.0时,空调器室内机的性能处于较优状态。
(2)在第一工作腔内的换热面积大于或等于在第二工作腔内的换热面积,即S1≥S2:
制冷运行时,因为冷空气往下沉,吸入到进风口11位于导向机构70上方的上部吸气口的空气的温度t1与吸入到进风口11位于导向机构70下方的下部吸气口的空气的温度t2之间存在差异,即t1>t2;为了使从第一出风口12排出的空气的温度与第二出风口13排出的空气的温度相等,吸入到第一工作腔内的空气必须比吸入到第二工作腔内的空气被制冷更长时间,此时把中间的导向机构70通过电机驱动向下移动,此时S1>S2,这样通过进风口11位于导向机构70上方的上部吸气口的空气比进风口11位于导向机构70下方的下部吸气口的空气更多换热,使得第一出风口12的空气的温度降低更多,实现与第二出风口13的空气的温度相当,从而达到室内空气均匀,提高舒适性。
结合参见图10至图12,其中图10为室外43℃/室内36℃条件下,在距离地面0.3米高的地方,测试10分钟之后X-Y面的温度云图,图11为室外43℃/室内36℃条件下,在距离地面0.3米高的地方,测试30分钟之后X-Y面的温度云图,图12为室外43℃/室内36℃条件下,在距离地面0.3米高的地方,测试60分钟之后X-Y面的温度云图。
通过在室外43℃/室内36℃条件下进行温降实验得出,其温降效果比较好,S1与S2的面积比值为1.5≥S1/S2≥1.0时,空调器室内机的性能处于较优状态。
当其中一个贯流风叶转动时,导向机构70向另一个贯流风叶靠近,从而增加转动贯流风叶所在的工作腔的体积,同时增加热交换器20对应于该工作腔的换热面积,可满足不同的送风距离以及能效要求,同时保证总的有效换热面积S不变,即S=S1+S2不变。
导向机构70的移动可以通过电机驱动实施。
为了增加导向门71转动的灵活性,隔板72具有两个导向口,每个导向口处均设置有一个可转动的导向门71,两个导向门71同步运动,以更好地实现导流功能。
当然,这里导向口和导向门71的个数不限于两个,应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
为了使第一工作状态下的导向门71能够更好地与转动的贯流风叶处的导流结构相衔接,提高引流效果,导向门71的倾斜方向与转动贯流风叶对应的导流结构的第一端相适应,具体为其中一个导向门71所在平面与第一导流面511的第一圆弧结构相切,其余导向门71与该导向门71平行,或者其中一个导向门71所在平面与第三导流面521的第三圆弧结构相切,其余导向门71与该导向门71平行,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气流流向与第一导流面511的第一圆弧相切或者与相切方向平行,使得气流流动更集中顺畅,从而减小了风阻,起到抑制气流噪音的效果。
为了进一步提高稳流效果,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第一风门81和第二风门82。其中第一风门81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导流结构51内,可以打开以使第一导流结构51与第一出风口12相连通,或者关闭以使第一导流结构51与第一出风口12不能连通。相应地,第二风门82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导流结构52内,可以打开以使第二导流结构52与第二出风口13相连通,或者关闭以使第二导流结构52与第二出风口13不能连通。
这里可以将第一风门81与第一导流面511通过第一铰接轴811铰接,也可以与第二导流面512通过第一铰接轴811铰接;第二风门82可以与第三导流面521通过第二铰接轴821铰接,也可以与第四导流面522通过第二铰接轴821铰接。或者,可以将第一风门81分成两部分,分别与第一导流面511和第二导流面512铰接,也可以将第二风门82分成两部分,分别与第三导流面521和第四导流面522铰接。
第一风门81和第二风门82需要与导向门71相配合,结合参见图1,当导向门71将进风口11吸入的空气引导至位于上方的第一工作腔时,第一风门81打开,第二风门82关闭,使气流只能通过第一导流结构51向上排出第一出风口12。结合参见图3,当导向门71将进风口11吸入的空气引导至位于下方的第二工作腔时,第二风门82打开,第一风门81关闭,使气流只能通过第二导流结构52向下排出第二出风口13。结合参见图4,当导向门71关闭时,第一风门81和第二风门82均处于打开状态,使第一出风口12和第二出风口13可以同时排出气流。
为了提高出风效果,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分别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出风口12和第二出风口13处的导风结构,该导风结构包括导风板61和/或扫风叶片62,导风板61绕固定于壳体10内的水平轴可转动的设置,扫风叶片62绕固定于壳体10内的竖直轴可转动的设置。导风结构转动时可以起到开启或关闭第一出风口12和第二出风口13的效果,同时也可以通过旋转不同的角度实现从不同角度送风,提高用户使用的舒适度。
导风结构具体设置方式可以有以下四种,即:
第一种,导风板61可转动的设置于第一出风口12处,扫风叶片62可转动的设置于第二出风口13处。
第二种,导风板61可转动的设置于第一出风口12和第二出风口13处。
第三种,扫风叶片62可转动的设置于第一出风口12和第二出风口13处。
第四种,第一出风口12处设置有导风板61和扫风叶片62,且扫风叶片62位于导风板61内侧;第二出风口13处设置有导风板61和扫风叶片62,且扫风叶片62位于导风板61内侧。
这里扫风叶片62有多个,多个扫风叶片62的第一端分别与多个竖直轴一一对应地枢接,多个扫风叶片62的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分别与水平驱动杆铰接,水平驱动杆沿水平方向可运动地设置,带动多个扫风叶片62一致动作,可以保持第一出风口12和/或第二出风口13处的风场的稳定,防止乱流。
导风结构与第一出风口12和第二出风口13可以有多种组合方式,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实现第一出风口12和第二出风口13的全方位、多角度灵活送风,提高用户舒适性。
结合参见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2、判断空调器室内机的运行模式;
S104、判断导风结构的转动状态;
S106、根据运行模式控制第一风门81或第二风门82的动作;
S108、根据运行模式以及导风结构的转动状态控制导风结构的转动速度;
S110、根据运行模式以及导风结构的转动状态控制第一贯流风叶31和/或第二贯流风叶32的转动速度。
其中运行模式包括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导风结构的转动状态包括打开第一出风口12、关闭第一出风口12、打开第二出风口13和关闭第二出风口13。
这种控制方法,可以通过调节导风结构的转动速度和第一贯流风叶31和/或第二贯流风叶32的转动速度来增强用户所感受到的舒适感,充分满足制冷或制热要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S106、根据运行模式控制第一风门81或第二风门82的动作包括以下步骤:
制冷模式下,第一风门81打开,第二风门82关闭;
制热模式下,第二风门82打开,第一风门81关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S108、根据运行模式以及导风结构的转动状态控制导风结构的转动速度包括以下步骤:
制冷模式下,导风结构打开第一出风口12时,降低第一出风口12处的导风结构的转动速度;
制热模式下,导风结构打开第二出风口13时,降低第二出风口13处的导风结构的转动速度。
这样,可以控制导风结构实现增加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排出量,迅速对室内空气进行换热。
当然,S108、根据运行模式以及导风结构的转动状态控制导风结构的转动速度也可以同时包括以下步骤:
制冷模式下,导风结构打开第二出风口13时,加快第二出风口13处的导风结构的转动速度;
制热模式下,导风结构打开第一出风口12时,加快第一出风口12处的导风结构的转动速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S110、根据运行模式以及导风结构的转动状态控制第一贯流风叶31和/或第二贯流风叶32的转动速度包括以下步骤:
制冷模式下,导风结构打开第一出风口12时,加快第一贯流风叶31的转动速度;
制热模式下,导风结构打开第二出风口13时,加快第二贯流风叶32的转动速度;
这样,可以通过控制第一贯流风叶31或第二贯流风叶32的转动速度实现增加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排出量,迅速对室内空气进行换热。
当然,S110、根据运行模式以及导风结构的转动状态控制第一贯流风叶31和/或第二贯流风叶32的转动速度也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制冷模式下,导风结构打开第二出风口13时,降低第二贯流风叶32的转动速度;
制热模式下,导风结构打开第一出风口12时,降低第一贯流风叶31的转动速度。
制冷模式下,由于冷空气向下沉,为了防止用户感到不适且使得室内空间快速制冷,冷风应该尽量向室内空间的上方排出,且为了快速制冷要求,向上吹时第一贯流风叶31的转速增加可以使风速变大。当导风结构转动以打开第一出风口12后,为了使得风量更多,第一出风口12处的导风结构的摆动速度减慢同时第一贯流风叶31的旋转速度加快。当导风结构转动以打开第二出风口13时,为了使得冷空气直接对着用户吹的风量更少,第二出风口13处的导风结构摆动速度加快同时第二贯流风叶32旋转速度减慢。
具体对应关系如下表所示:
导风结构运行状态 导风结构摆动速度 贯流风叶旋转速度 风量
打开第一出风口
打开第二出风口
制热运行时,由于热空气往上飘,为了防止用户感到不适且使得室内空间快速制热,热风应该尽量向室内空间的下方排出,且为了快速制热要求,往下吹时第二贯流风叶32的转速增加可以使风速变大。当导风结构转动以打开第一出风口12时,为了使得热风更少,第一出风口12处的导风结构摆动速度加快同时第一贯流风叶31旋转速度减慢;当导风结构打开第二出风口13时,为了使得热空气更多的往下吹,第二出风口13处的导风结构摆动速度减慢同时第二贯流风叶32旋转速度加快。
具体对应关系如下表所示:
导风结构运行状态 导风结构摆动速度 贯流风叶旋转速度 风量
打开第一出风口
打开第二出风口
本实用新型上述的控制方法适用于两个贯流风叶同时运行或只有一个贯流风叶单独运行的模式。
本实施例提供的是壁挂式的空调器室内机,当然,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不限于应用到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上,也可以应用到柜式空调器室内机上,此时将两个贯流风叶竖直设置,且在两个贯流风叶之间设置竖直的导流机构,并使竖直的导流机构可以沿水平方向运动,同样可以起到调节空调器室内机内部风场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器室内机,该空调器室内机为前述任一种的空调器室内机。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通过在空调器室内机的壳体内部设置可运动的导向机构,将壳体内部空腔分为可变化的第一工作腔和第二工作腔,随着导向机构的运动,热交换器在第一工作腔和第二工作腔内的换热面积随之发生变化,与空调器室内机的不同运行模式相适应,更好地发挥其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包括:
壳体(10),具有进风口(11)、第一出风口(12)以及第二出风口(13);
第一贯流风叶(31),横置于所述壳体(10)内的上部;
第二贯流风叶(32),横置于所述壳体(10)内的下部;以及
热交换器(20),位于所述进风口(11)处;
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导向机构(70),所述导向机构(70)位于所述第一贯流风叶(31)与所述第二贯流风叶(32)之间并沿所述第一贯流风叶(31)的中心与所述第二贯流风叶(32)的中心的连线可移动地设置,所述导向机构(70)将所述壳体(10)内部分成位于上方的第一工作腔和位于下方的第二工作腔,所述热交换器(20)对应于所述第一工作腔的换热面积为S1,对应于所述第二工作腔的换热面积为S2,且S1/S2的关系为:
制热模式下,0.5≤S1/S2<1.0;
制冷模式下,1.5≥S1/S2≥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机构(70)包括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10)内的导向门(71),所述导向门(71)具有打开以将所述进风口(11)吸入的空气引导至所述第一工作腔或所述第二工作腔的第一工作状态,以及关闭以隔离所述第一工作腔和所述第二工作腔的第二工作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机构(70)还包括具有导向口的隔板(72),所述隔板(72)位于所述第一贯流风叶(31)与所述第二贯流风叶(32)之间并将所述壳体(10)内部分成所述第一工作腔和所述第二工作腔,所述导向门(71)在所述导向口处可转动地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口和所述导向门(71)均有多个,多个所述导向门(71)与所述多个导向口一一对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
第一导流结构(51),从所述第一贯流风叶(31)向上倾斜并向所述第一出风口(12)延伸;以及
第二导流结构(52),从所述第二贯流风叶(32)向下倾斜并向所述第二出风口(13)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流结构(5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导流面(511)和第二导流面(512),所述第一导流面(511)包括凹面朝向所述进风口(11)的第一弧形结构,所述第二导流面(512)包括凹面朝向所述进风口(11)的第二弧形结构;
所述第二导流结构(5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导流面(521)和第四导流面(522),所述第三导流面(521)包括凹面朝向所述进风口(11)的第三弧形结构,所述第四导流面(522)包括凹面朝向所述进风口(11)的第四弧形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
第一风门(81),可开闭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导流结构(51)内;以及
第二风门(82),可开闭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导流结构(55)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导向门(71)将所述进风口(11)吸入的空气引导至第一工作腔时,所述第一风门(81)打开,所述第二风门(82)关闭;
当所述导向门(71)将所述进风口(11)吸入的空气引导至第二工作腔时,所述第二风门(82)打开,所述第一风门(81)关闭;
当所述导向门(71)关闭时,所述第一风门(81)和所述第二风门(82)均处于打开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导风结构,所述导风结构分别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出风口(12)和所述第二出风口(13)处,所述导风结构包括绕固定于所述壳体(10)内的水平轴可转动地设置的导风板(61)和/或绕固定于所述壳体(10)内的竖直轴可转动地设置的扫风叶片(62)。
10.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室内机为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
CN 201220712853 2012-12-20 2012-12-20 空调器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Expired - Lifetime CN2029933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712853 CN202993386U (zh) 2012-12-20 2012-12-20 空调器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712853 CN202993386U (zh) 2012-12-20 2012-12-20 空调器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993386U true CN202993386U (zh) 2013-06-12

Family

ID=485645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712853 Expired - Lifetime CN202993386U (zh) 2012-12-20 2012-12-20 空调器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993386U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11269A (zh) * 2013-07-30 2013-11-2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应用的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8723774A (zh) * 2018-08-14 2018-11-02 佛山市博奥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贯流风扇叶轮全自动生产设备
CN108800313A (zh) * 2018-04-02 2018-11-1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空调器控制方法
CN109237612A (zh) * 2018-09-30 2019-01-1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
CN109442573A (zh) * 2018-11-26 2019-03-08 奥克斯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出风装置以及空调器
CN110410867A (zh) * 2019-08-26 2019-11-0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室内机、空调器及空调器控制的方法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11269A (zh) * 2013-07-30 2013-11-2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应用的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3411269B (zh) * 2013-07-30 2016-06-0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应用的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8800313A (zh) * 2018-04-02 2018-11-1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空调器控制方法
CN108723774A (zh) * 2018-08-14 2018-11-02 佛山市博奥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贯流风扇叶轮全自动生产设备
CN109237612A (zh) * 2018-09-30 2019-01-1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
CN109442573A (zh) * 2018-11-26 2019-03-08 奥克斯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出风装置以及空调器
CN109442573B (zh) * 2018-11-26 2024-03-15 奥克斯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出风装置以及空调器
CN110410867A (zh) * 2019-08-26 2019-11-0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室内机、空调器及空调器控制的方法
CN110410867B (zh) * 2019-08-26 2023-12-0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室内机、空调器及空调器控制的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73085B (zh) 空调器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3673084B (zh) 空调器室内机、具有其的空调器及室内机的控制方法
CN103673087B (zh) 空调器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2993386U (zh) 空调器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WO2021227880A1 (zh) 柜式空调室内机
KR101315427B1 (ko) 공기조화기
CN105509287A (zh) 空调设备出风结构及空调设备
CN206222482U (zh) 竖式壁挂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KR20120022248A (ko) 공기조화기
CN105091083A (zh) 一种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及立式空调器
CN103591640A (zh) 空调器室内机、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KR20070060877A (ko) 공기조화기
CN110762619A (zh) 一种可逆送风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KR101285176B1 (ko) 공기조화기
CN202769828U (zh) 空调器室内机、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2993388U (zh) 空调器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7420973A (zh) 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8278680A (zh) 立式空调设备
CN205747401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2993387U (zh) 空调器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3673086B (zh) 空调器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2769826U (zh) 空调器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KR100728349B1 (ko) 교차개폐되는 플랩이 형성된 토출구를 갖는 에어컨 및 이의제어방법
CN210141633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9246250U (zh) 空调内机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