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900965U - 连结件以及连结件用支承部件 - Google Patents
连结件以及连结件用支承部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2900965U CN202900965U CN 201220271521 CN201220271521U CN202900965U CN 202900965 U CN202900965 U CN 202900965U CN 201220271521 CN201220271521 CN 201220271521 CN 201220271521 U CN201220271521 U CN 201220271521U CN 202900965 U CN202900965 U CN 20290096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se portion
- section
- connecting member
- support unit
- connection pie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ooks, Suction Cups, And Attachment By Adhesive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结件以及连结件用支承部件,能够使直至向被安装物进行安装为止的零件管理以及向被安装物的安装作业均实现简化。连结件(1)具有安装在被安装物上的支承部件(10)和供物品连结的连结部件(20),并通过贯穿孔部(23)使支承部件和连结部件转动自如地连接,支承部件(10)具有基部(11)、罩部(12)、铰链部(13)、从基部和罩部的至少某一方延伸的枢轴部(14)和贯穿枢轴部(14)的贯穿孔部(15),在将基部(11)和罩部(12)打开的状态下,使连结部件(20)的贯穿孔部(23)穿插到枢轴部(14)上,在将基部(11)和罩部(12)闭合的状态下,对穿插孔部(23)从枢轴部(14)的脱出进行限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安装在被安装物上而供物品连结的连结件以及连结件用支承部件。
背景技术
以往,较多地使用安装在被安装物上而供物品连结的连结件。
在这样的连结件中,供物品连结的部分与进行连结的物品相应地适当变形。例如,对于对物品进行悬挂的用途,利用具有J字形的钩子的悬挂用的连结件。另外,对于紧固皮带的用途,利用具有D型环或带扣的紧固用的连结件。而且,为了连结金属线(wire)或仪器类,还利用具有专用的连结部分的连结件。
作为供这样的连结件进行安装的被安装物,为上述的物品悬挂以及皮带紧固等所需要的全部位置,具体地能够举出箱包等的收纳用品、登山用具和户外用品、作业用保安用具、车辆的内饰等。另外,还具有将两个相同物品作为被安装物和物品来进行连结的情况。
作为用于将连结件安装到这些被安装物上的结构,除采用将连结有物品的部件直接固定到被安装物上的结构之外,还较多地使用如下的结构:通过连结部件和支承部件来构成连结件,并使连结部件能够相对于支承部件转动或者能够变更为其他的姿势。
然而,作为悬挂用的连结件,支承用的钩子使用具有开闭机构的“茄形环”。茄形环由于能够通过简单的操作来进行物品的拆装,所以较多地使用在小学生用的书包上(参照专利文献1~3等)。
在专利文献1的器具中,在具有茄形环的连结部件上形成转动轴部分并以自由转动的方式连接在支承部件上,在此基础上,将支承部件通过铆钉贯穿固定到被安装物即书包的肩带上,由此使茄形环转动并能够从被安装物上仰起倒下。
在专利文献2的器具中,通过在支承部件上形成转动轴部分,并将该支承部件配置在被安装物即书包的侧面带的里面,并使转动轴部分贯穿侧面带并向表面侧露出,且使该转动轴部分通过具有茄形环的连结部件的转动轴孔,并使这些连结部件、侧面带、支承部件被铆钉连续地贯穿,从而统一地进行转动支承和安装。
在专利文献3的器具中,虽然统一地进行转动支承和安装,但是通过使用配置在具有茄形环的连结部件的转动轴孔的表面侧上的罩来作为支承部件,由此,谋求外观性的提高。
此外,在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的茄形环中,使用为了封闭钩子部分的空隙而使金属零件转动的开闭机构。由此,存在零件数量变多,并且在承受过大的拉拽力时开闭机构破损,或者在开闭机构未发生破损的情况下被安装物侧发生破损等的问题。
对此,在专利文献3的连结件中,形成有脱落机构,该脱落机构由因过大的拉力会分解的连结销构成。脱落机构为了支承连结销而具有收容在连结部件内的块状构件,该块状构件由具有弹性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在专利文献3中,开闭机构的舌体与脱落机构的块状构件一体成形。舌体从与J字状的钩子部分面对的空隙中,向连结部件的外部露出,以与J字状的钩子部分的前端相对的方式配置,在通常时将钩子的空隙封闭,并通过外力发生变形而将空隙打开。通过使用这样的进行弹性变形的舌体,与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中的金属制的开闭机构相比,能够实现零件数量的大幅削减。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登录第311329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311852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9-197859号公报
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的连结件中,连结部件与支承部件的连接部分、和支承部件与被安装物的连接部分是分别独立的。由此,存在作为连结件难以紧凑化的问题。
在上述的专利文献2的连结件中,通过贯穿一根铆钉而一体地进行连结部件与支承部件的连接、和支承部件与被安装物的连接。由此,能够实现作为连结件的紧凑化。
但是,在专利文献2的连结件中,直至向被安装物进行安装的阶段为止,连结部件和支承部件,还有连接用的铆钉等的零件处于独立的状态。由此,直至向被安装物进行安装的阶段为止的零件管理比较麻烦,除此以外,在向被安装物进行安装的作业中,需要在将多个零件分别保持在规定位置上的同时,进行铆钉的贯穿,从而存在安装作业麻烦的问题。
对于这点,在专利文献3的连结件中,由于支承部件被简化为罩状,所以零件管理和安装作业与专利文献2的连结件相比有所改善,但是即使这样也没有避免例如连结部件、支承部件和铆钉多个零件的问题,而且存在被简化了的罩无法充分地与发挥作为原本的支承部件的功能的被安装物的形状相适应等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连结件以及连结件用支承部件,其能够使直至向被安装物进行安装为止的零件管理以及向被安装物的安装作业均实现简化。
本实用新型的连结件,具有安装在被安装物上的支承部件和供物品连结的连结部件,通过在所述连结部件上形成的穿插孔部,所述支承部件和所述连结部件能够转动自如地被连接,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件具有:安装在所述被安装物上的基部;与所述基部相对配置的罩部;将所述基部和所述罩部连接的能够弹性变形的铰链部;形成在所述基部和所述罩部的至少某一方上,且向着另一方延伸的枢轴部;和贯穿所述罩部、所述枢轴部以及所述基部的贯穿孔部,
在所述基部和所述罩部打开的状态下,使所述连结部件的所述穿插孔部穿插到所述枢轴部上,在所述基部与所述罩部闭合的状态下,限制所述穿插孔部从所述枢轴部的脱出。
在这样的本实用新型中,由基部、罩部、铰链部形成支承部件主体,该支承部件主体使基部和罩部通过铰链部始终连接,但是通过使铰链部弹性变形而能够使基部和罩部成为任意的姿势,并能够从基部和罩部使相互的内侧面相对的闭合状态变形为基部和罩部使相互的内侧面离开的打开状态。
在这样的支承部件主体上能够通过枢轴部将连结部件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连接。在该状态下,虽然连结部件和支承部件主体能够使连结部件从枢轴部再次脱出(临时固定状态),但是通过将铆钉等穿插到贯穿孔部中并使其贯穿至被安装物,而能够使支承部件主体的基部以及罩部通过铰链部以及枢轴部进行连结,从而使穿插到枢轴部中的连结部件成为无法脱出的状态(正式固定状态)。
因此,在本实用新型中,能够使连结部件与支承部件的连接以及支承部件与被安装物的连接在同一贯穿孔部中统一地进行。另外,由于成为支承部件主体的基部、罩部、铰链部以及枢轴部被一体化,所以即使在临时固定前的状态下,也能够使零件管理简化。而且,在向被安装物的安装作业中,由于使用临时固定状态的支承部件以及连结部件、正式固定用的铆钉等的少量部件就已足够,所以能够同时使零件管理以及安装作业简化。
此外,作为枢轴部还可以利用圆筒状或者棱柱状的部件,并且并不限于筒状,还可以为侧方开口的C字状截面。
作为贯穿孔部,利用使分别形成在基部、罩部以及枢轴部上的孔连续地构成的结构,但是只要是基部、罩部以及枢轴部的至少一部分包围全周的孔即可,其他的部分也可以是从外周切入的切缺部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连结件中,优选的是,所述枢轴部使基端侧形成在所述基部与所述罩部的至少某一方上,并且具有向着另一方配置的前端面,
在没有外力的状态下,所述基部和所述罩部与所述闭合状态相比是分离的,该状态下的从所述前端面到所述另一方的距离,形成得比所述连结部件的形成有所述穿插孔部的周壁的厚度小。
在这样的本实用新型中,相对于包含基部、罩部以及铰链部的支承部件主体,通过施加外力而扩开,从而使连结部件的穿插孔部侧从前端面和与其相对的部分之间穿过,而成为穿插孔部穿插到枢轴部中的状态。若在该状态下外力解除的话,则支承部件主体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使前端面和与其相对的部分的距离变得比连结部件的形成有穿插孔部的周壁的厚度小,从而能够使连结部件通过枢轴部卡定并相对于支承部件成为临时固定状态。
在该状态下,若以较强的力对连结部件和支承部件进行拉拽等的话,支承部件主体由外力而打开并能够使连结部件从枢轴部脱出。但是,若以较弱的力则不会发生这样的脱出,通过将连结部件和支承部件的一方轻轻地抬起而能够将另一方也抬起,从而能够统一地处理。这种较强的力和较弱的力的区别能够通过支承部件主体的材料的弹性进行适当调整。
在本实用新型的连结件中,优选的是,所述枢轴部的所述前端面中的所述铰链部所在的一侧形成为能够与所述另一方的一部分抵接的抵接面,
在所述基部与所述罩部处于所述闭合的状态下,所述抵接面抵接在与该抵接面相对的所述另一方上。
在这样的本实用新型中,在成为基部与罩部闭合的状态时,抵接面和与其相对的部分抵接,且在此程度之上的接近被限制,从而能够使闭合状态下的基部和罩部之间的间隔恒定。由此,在进行向被安装物的正式固定时,不需要特别的调整就能够使基部与罩部的间隔恒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连结件中,优选的是,所述枢轴部的所述前端面中的与所述抵接面相反的一侧形成为比所述抵接面接近基端侧的接受部,
在没有外力的状态下,从所述接受部到所述另一方的距离,形成得比所述连结部件的形成有所述穿插孔部的周壁的厚度大。
在这样的实用新型中,相对于包含基部、罩部以及铰链部的主体,只要使连结部件的穿插孔部侧向接受部接近,就能够容易地进行直接从接受部向枢轴部的前端面推入的动作,能够高效地进行连结部件与支承部件的连接作业。
在本实用新型的连结件中,优选的是,所述枢轴部使所述前端面中的所述接受部与所述抵接面之间的部分形成为从所述抵接面到所述接受部倾斜的引导面。
只要成为这样的引导面,就能够使连结部件的推入更顺滑地进行。
在本实用新型的连结件中,优选的是,所述连结部件具有:形成有所述穿插孔部的基部;在从所述基部延伸且反转为J字状的前端与所述基部之间形成有空隙的钩部;从所述基部的与所述空隙的相反侧收容在所述基部的内部的块状部;和从所述块状部延伸且能够将所述空隙封闭的杆部,所述基部和所述钩部作为钩状体而由合成树脂材料一体成形,并且所述杆部与所述块状部作为杆状体而由能够弹性变形的合成树脂材料一体成形。
在这样的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由钩状体的钩部以及杆状体的杆部形成茄形环,且使杆部弹性变形,从而能够将空隙开闭,使物品能够向连结部件进行连结。此时,由于杆状体使杆部与块状部一体形成,且通过使块状部收容到基部中而固定在基部上,所以能够通过块状部的压入等的简单的操作进行组装。而且,作为零件结构,只要使用具有基部以及钩部的钩状体的成形品、和具有杆部以及块状部的杆状体的成形品这两点即可,从而能够实现零件管理的简化。
此外,在上述的专利文献3中,从块状构件延伸有作为开闭机构的舌体,但是该块状构件是构成脱落机构的部件,因此由与钩子为相反侧的端部进行收容,难以进行紧凑化,而且,组装变得烦杂。对此,本实用新型的杆状体的成形品能够紧凑化。
在本实用新型的连结件中,优选的是,所述杆部具有将在所述基部的附近面对所述钩部的内侧的位置横切的切缺部。
在这样的本实用新型中,由于杆部因切缺部而截面变薄且变得容易折曲,所以在向杆部施加外力的情况下,即使施加有外力的部位稍微错位,也能够通过该切缺部而折曲。通过使这样的切缺部形成在基部附近,从而能够在杆部向基部的表面侧刚刚露出的部分上发生折曲,且通过使整体转动而对钩部的空隙进行开闭。
在本实用新型的连结件中,优选的是,所述杆部的前端相对于所述钩部被向外侧弹性推压,而卡定在所述钩部的前端的内侧。
此时,优选的是,所述杆部具有从前端切入且能够与所述钩部的前端的内侧卡合的凹部。
在这样的实用新型中,由于凹部与钩部的前端的内侧卡合,若从外侧按压杆部的话,则杆部能够向钩部的内侧折曲。另一方面,在没有外力的状态下,杆部的前端抵接在钩部的前端的内例。此时,杆部的凹部与钩部的前端的内侧卡合,由于该凹部从杆部的前端切入,所以相对于钩部的前端向宽度方向的移动被限制。因此,在没有外力的状态,即在将空间封闭了的状态下,杆部的前端以卡合在钩部的前端上的方式不会发生错位,从而能够维持可靠的封闭状态。
而且,杆部的前端与钩部的前端卡合且不错位,由此,能够防止杆部向杆状体的块状部从钩状体拔出的位置移动。此外,在上述的对比文件3中,舌体仅与J字状的钩部分的前端相对地配置,存在相对于钩子的前端向侧面错位的可能性。对此,跟实用新型的杆部相对于钩部的前端卡合,由此,能够维持可靠的封闭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连结件用支承部件,应用在连结件中,所述连接件具有安装在被安装物上的支承部件和供物品连结的连结部件,通过形成在所述连结部件上的穿插孔部,所述支承部件与所述连结部件转动自如地被连接,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件具有:安装在所述被安装物上的基部;与所述基部相对配置的罩部;将所述基部和所述罩部连接的能够弹性变形的铰链部;形成在所述基部和所述罩部的至少某一方上,且向着另一方延伸的枢轴部;和贯穿所述罩部、所述枢轴部以及所述基部的贯穿孔部,
在将所述基部与所述罩部打开的状态下,使所述连结部件的所述穿插孔部穿插在所述枢轴部上,在将所述基部与所述罩部闭合的状态下,限制所述贯穿孔部从所述枢轴部的脱出。
根据这样的本实用新型的连结件用支承部件,通过与连结件组合而能够得到如上述的本实用新型的连结件所述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临时固定操作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正式固定操作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正式固定状态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连结部件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连结部件的基部以及钩状体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连结部件的基部以及钩状体的后视图。
图9是表示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连结部件的杆部以及块状部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将杆部以及块状部导入到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连结部件的基部中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连结部件的杆部的开闭动作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分解主视图。
图14是表示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分解剖视图。
图1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支承部件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支承部件的剖视图。
图1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A、1B、1C、1D 连结件
2 物品
9 侧面带
10、10A、10B、10C、10D 支承部件
11 基部
12 罩部
121 凹部
13 铰链部
14 枢轴部
140 前端面
141 抵接面
142 引导面
143 接受部
15 贯穿孔部
151 基部侧贯穿孔
152 罩侧贯穿孔
19 支承部
20、20A 连结部件
21 钩部
211 前端
212 空隙
22 杆部
221 切缺部
222 凹部
223 手指钩挂部
23 穿插孔部
24 基部
241 连接部
242 腔室
243 第一开口部
244 第二开口部
25 块状部
26 带连接部
28 杆状体
29 钩状体
30 铆钉
39 垫圈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在图1至图11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连结件1具有安装在被安装物上的支承部件10和供物品连结的连结部件20。
供支承部件10安装的被安装物例如是书包的侧面带9,在支承部件10的背面形成有与侧面带9对应的支承部19。本实施方式的支承部19在上下侧面上形成有一对凸缘,从而成为沿着侧面带9延伸的凹槽状,以使得向侧面带9的安装能够可靠地进行。
连结在连结部件20上的物品例如是悬挂在书包的侧面的文具,或者儿童用的小物件,为了可靠地进行这些悬挂,连结部件20形成为具有J字状的钩部21以及开闭用的杆部22的茄形环。
如图2所示,通过从形成于连结部件20上的穿插孔部23中穿过的铆钉30,而使支承部件10与连结部件20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连接。
铆钉30穿插在支承部件10以及连结部件20中,在此基础上还从接受部19将侧面带9贯穿,并最终从垫圈39中穿插,然后,对前端进行铆接加工(参照图4以及图5)。
因此,在连结件1中通过兼用铆钉30,从而能够统一地进行支承部件10与连结部件20的转动自如的连接、和支承部件10的向侧面带9进行的安装。
另一方面,本实施方式的支承部件10与连结部件20在成为图5所示的安装状态(正式固定状态)之前,能够不通过铆钉30而维持支承部件10与连结部件20的连接(临时固定状态)。
另外,在连结部件20中能够谋求基于合成树脂制的开闭部分的结构的简化。
图3至图5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支承部件10。
在图3中,支承部件10具有:安装在被安装物即侧面带9上的基部11;与基部11相对配置的罩部12;和连接基部11和罩部12的能够弹性变形的铰链部13。
通过这些基部11、罩部12以及铰链部13构成支承部件10的主体,这些部分由能够使铰链部13弹性变形的材料,例如合成树脂材料或金属等一体成形。
这些基部11、罩部12以及铰链部13在没有外力的状态下,如图3或图4的实线所示的状态那样,基部11与罩部12的间隔与铰链部13侧的基端侧相比,使其基端的相反侧即前端侧的一方扩开。当使基部11和罩部12接近时,各自以使铰链部13折曲的方式发生变形,并能够成为在图4中用双点划线所示的闭合状态(基部11与罩部12使相互的内侧面对合的状态)。当使基部11与罩部12分离时,各自以使铰链部13折曲的方式发生变形,并能够成为在图3中用双点划线所示的打开状态(基部11与罩部12使相互的内侧面分离的状态)。
此外,基部11以及罩部12也可以为,预先独立地成型并通过铰链部13连接,但是通过本实施方式那样地使基部11、罩部12以及铰链部13一体成型,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抑制。
在基部11以及罩部12中,在罩部12上形成有向着相对的基部11延伸的枢轴部14。
枢轴部14是以使基端侧从罩部12的内侧面连续地鼓起的方式形成的圆筒状的部分,形成为外径为D1且高度为C。
枢轴部14的外径D1形成得比连结部件20的穿插孔部23的内径D2小(D1<D2)。枢轴部14的高度C形成得比连结部件20的形成有穿插孔部23的周壁的厚度A大(A<C)。在此,穿插孔部23的周壁是指,连结部件20夹在基部11与罩部12之间的区域,基于A<C的关系,即使在正式固定状态时,也能够将连结部件20与支持部件10转动自如地连接(图4的双点划线的状态以及图5的状态)。
枢轴部14具有向着基部11配置的前端面140。
在没有外力的状态(图3的实线的状态)下,前端面140的靠近铰链部13的端部与相对的基部11的内侧面之间形成距离B。距离B形成得比连结部件20的形成有穿插孔部23的周壁的厚度A足够小(B<A)。
在前端面140中,形成有铰链部13所处的一侧能够与基部11的内侧面抵接的抵接面141。由此,在基部11与罩部12闭合的状态下,形成为抵接面141与相对的基部11的内侧面抵接(图4的双点划线的状态以及图5的状态)。通常,抵接面141形成为与枢轴部14的轴线正交的面。
在前端面140中,与抵接面141为相反侧(与铰链部13所处的一侧为相反侧)的部分形成为,比抵接面141接近基端侧的接受部143,即接受部143是作为枢轴部14的高度变低的部分。
在前端面140中,接受部143与抵接面141之间的部分上形成有从抵接面141向着接受部143倾斜的引导面142。引导面142例如形成为相对于抵接面141以45度以下倾斜的斜面。
在没有外力的状态下(图3的实线的状态),从接受部143到基部11的内侧面的距离D形成得比连结部件20的形成有穿插孔部23的部位的厚度A大(A<D)。
在这些基部11、罩部12以及枢轴部14上形成有将各个部分贯穿的连续的贯穿孔部15。
贯穿孔部15由贯穿基部11的基部侧贯穿孔151和贯穿罩部12以及枢轴部14的罩侧贯穿孔152构成,这些贯穿孔在基部11以及罩部12闭合、且枢轴部14和与枢轴部14相对的面接触的状态下(图4的双点划线的状态或者图5的状态),形成相互排列在同一轴线上的连续的贯穿孔。
这样的贯穿孔部15能够供上述的铆钉30的轴部穿插。在罩部12的表面上形成有,对穿插到贯穿孔部15中的铆钉30的头部进行收容的凹部121。
在这样的支承部件10中,通过将连结部件20的形成有穿插孔部23一侧的前端向着接受部143导入,从而能够简单地得到临时固定状态。
在图3中,当将连结部件20的穿插孔部23的周壁的前端导入至接受部143和相对的基部11的内侧面之间,且向铰链部13侧推入后,连结部件20的前端沿着引导面142被推入至其与基部11的内侧面之间,且一边使铰链部13变形一边使基部11张开(图3的双点划线的状态),从而进入到抵接面141与基部11的内侧面之间。
通过将连结部件20进一步推入,连结部件20的前端在没有外力的状态下从距离为B的、前端面140的靠近铰链部13的端部与基部11的内侧面之间(在通过的时刻成为距离A,参照图3的双点划线的状态)通过。
当连结部件20被进一步推入,而成为穿插孔部23与前端面140重叠的状态后,使枢轴部14插入到穿插孔部23中,且一边使铰链部13变形一边使被推开的基部11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图4的实线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前端面140的靠近铰链部13的端部与基部11的内侧面之间再次恢复为距离B,从而能够限制穿插孔部23被枢轴部14穿插的连结部件20的脱出(临时固定状态)。
成为这样的临时固定状态的支承部件10以及连结部件20,只要不施加过大的拉力等就能够维持连续地连接状态,虽然是两个零件但能够作为一个零件输送或者处理。
成为这样的临时固定状态的支承部件10以及连结部件20,通过将铆钉30从贯穿孔部15穿插到侧面带9以及垫圈39中并进行铆接加工,从而能够成为正式固定状态。
在图4中,将铆钉30的轴部插入到处于临时固定状态的支承部件10的贯穿孔部15中,并使其前端从支承部19侧露出,且穿插到侧面带9以及垫圈39的孔中。
在进行铆接加工时,将铆钉30的头部与前端向轴方向压缩,而使前端以向外侧扩开的方式塑性变形。此时,通过铆接加工的轴方向压缩,使垫圈39、侧面带9以及基部11被向铆钉30的头部以及罩侧12一侧按压,从而基部11向罩部12侧位移,成为基部11的内侧面与枢轴部14的抵接面141抵接的闭合状态(图4的双点划线的状态)。当通过进一步地压缩使铆钉30的前端向外侧变形后,完成铆接加工,并完成支承部件10与连结部件20的连接且得到连结件1(正式固定状态),并且,使支承部件10与侧面带9以及垫圈39一体化,从而完成连结件1相对于侧面带9的安装。
根据这样的本实施方式的支承部件10,具有如下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连结部件20与支承部件10的连接以及支承部件10与被安装物即侧面带9的连接在相同的贯穿孔部15中统一地进行。另外,由于成为支承部件主体的基部11、罩部12、铰链部13以及枢轴部14被一体化,所以即使在临时固定前的状态下,也能够使零件管理简化。而且,在向被安装物的安装作业中,由于使用临时固定状态的支承部件10以及连结部件20和正式固定用的铆钉30以及垫圈39就已足够,所以能够同时使零件管理以及安装作业简化。
由于在没有外力的状态下,使前端面140和与其相对的基部11之间的距离B,比连结部件20的形成有穿插孔部23的周壁的厚度A小,所以在临时固定状态下连结部件20能够通过枢轴部14被卡定并对其从支承部件10的脱出进行限制。
由此,支承部件10以及连结部件20能够以临时固定状态进行发货、输送、销售等,并能够将本来是两个的部件作为一个部件来处理,在该点上也能够使零件管理简化。
由于在成为基部11与罩部12闭合了的状态时,抵接面141和与其相对的基部11的内侧面抵接,且在此程度之上的接近被限制,所以能够使闭合状态下的基部11和罩部12之间的间隔恒定。由此,在进行向被安装物即侧面带9的正式固定时,不需要特别的调整而能够使基部11与罩部12的间隔恒定。
由于从接受部143到基部11的内侧面的距离D形成得比连结部件20的形成有穿插孔部23的周壁的厚度A大,所以相对于包含基部11、罩部12以及铰链部13的主体,只要使连结部件20的穿插孔部23侧向接受部143接近,就能够容易地进行直接从接受部143向枢轴部14的前端面140推入的动作,能够使连结部件20与支承部件10的连接作业高效地进行。
而且,由于设有从抵接面141到接受部143的范围内倾斜的引导面142,所以能够进一步地顺畅地进行连结部件20的推入。
下面,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连结部件20。
图6至图11中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连结部件20。
在图6中,连结部件20由钩状体29以及杆状体28这两个部件形成。
钩状体29具有:具备穿插孔部23的基部24;和从基部24延伸设置的钩部21。杆状体28具有:安装在钩状体29的基部24上的块状部25;和从块状部25延伸设置的杆部22。
如图7以及图8所示,钩状体29的基部24具有贯穿表里方向的腔室242,并在与支承部件10连接的一侧上具有连接部241,该连接部241为扁平且其厚度A比形成有腔室242的基部的表里方向的厚度薄,在该连接部241上形成有内径D2的穿插孔部23。此外,穿插孔部23的贯穿方向与腔室242的贯穿方向为相同的方向,均为基部24的表里方向。
腔室242以使表面侧的开口比背面侧的开口窄的方式形成,腔室242具有形成在背面侧的第一开口部243和与第一开口部243相比形成在表面侧的第二开口部244。第二开口部244通过从腔室242的内表面向着相对的内表面延伸设置的壁部245,而形成为比第一开口部243窄的开口部。
如图8所示,第一开口部243的宽度被设为W2、高度被设为H3,第二开口部的宽度被设为W3、高度被设为H4,第一开口部243的宽度W2比第二开口部244的宽度W3大,而第一开口部243的高度H3比第二开口部244的高度H4高。
如图7以及图10所示,钩状体29的钩部21在基部24的与连接部241为相反侧的端部上形成为J字状,在反转为J字状的前端211与基部24的开口243之间形成有空隙212。空隙212通常通过杆部22封闭,但通过使杆部22的一部分弹性变形(图6的双点划线的状态),而能够使空隙212开放,并能够使物品的悬挂部分进出。通过这些钩部21以及基部24构成钩状体29,钩状体29通过聚乙烯树脂、聚酰胺树脂、聚酯树脂以及POM、PP、ABS、PC等的合成树脂材料一体成形。
如图6、图9以及图10所示,杆状体28具有:通过弹性变形而进行间隙212与外部之间的开闭的杆部22;和形成在杆部22的一端侧上的块状部25。
块状部25的宽度尺寸为W1、高度尺寸为H1,形成得比腔室242的第一开口部243的宽度W2、高度H3稍大,块状部25从基部24的背面侧压入至腔室242内并被保持。杆部22配置为,由保持在腔室242内的块状部25支承,并从第二开口部243中通过且在基部24的表面侧露出,从而将空隙212封闭。
此外,杆部22为比第二开口部244小的形状。具体地,杆部22的与插入方向交叉的高度H2与第二开口部244的高度尺寸H4相同,或形成得稍小,从而能够使穿插容易地进行。由这些块状部25以及杆部22构成的杆状体28通过硅、热塑性弹性体、低密度聚乙烯(LDPE)等能够弹性变形的软质的合成树脂材料一体成形。
在此,因为压入到腔室242中的块状部25的宽度尺寸为W1、高度尺寸为H1,比第二开口部244的宽度尺寸W3、高度尺寸H4大,所以被形成有第二开口部244的壁部245限制,从而无法从表面侧拔出。此外,因为块状部25是软质树脂,所以通过从外部施加压力而使形状变形,也使宽度尺寸W1、高度尺寸H1的尺寸增减,但是基于该变形而产生的变形量为最小宽度尺寸W1’、最小高度尺寸H1’不成为第二开口部的宽度尺寸W3、高度尺寸H3以下的程度。
在杆部22上形成有,将在基部24的附近面对钩状体29的钩部21的内侧的位置横切的切缺部221。切缺部221在全长范围内形成为半圆形的截面形状。
在杆部22上形成有,从前端切入而能够与钩部21的前端211的内侧卡合的凹部222。凹部222形成在杆部22的表面侧,其平面形状沿着钩部21的前端211的轮廓形成。
如图11所示,通过这样的凹部222使杆部22的前端形成得薄,从而使杆部22的前端附近的弹性能够缓和几分,在从杆部22的内侧施加力的情况下等,能够使杆部22的前端变形而越过钩部21的前端211而使空隙212开放。由此,即使在例如儿童奔跑中使悬挂在书包上的物品钩挂到某处等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物品的悬挂自动地解除。
在杆部22上形成有,表面侧的中间部鼓起且表面凹陷为圆筒面状的手指钩挂部223,在该手指钩挂部223上形成有防滑的线条。
根据这样的本实施方式的连结部件20,具有如下的效果。
通过由钩部21以及杆部22形成茄形环,且使杆部22弹性变形,从而能够将空隙212开闭,使物品能够向连结部件20进行连结。此时,由于杆部22通过使块状部25收容到基部24中而固定在基部24上,所以能够通过块状部25的压入等的简单的操作进行组装。而且,作为零件结构,使用钩状体29和杆状体28这两点即可,从而能够实现零件管理的简化。
在上述的专利文献3中,从块状构件延伸有作为开闭机构的舌体,但是该块状构件是构成脱落机构的部件,因此由与钩子为相反侧的端部进行收容,难以紧凑化,而且,组装变得烦杂。对此,本实施方式的杆状体28的成形品能够紧凑化。
由于杆部22因切缺部221而截面变薄且变得容易折曲,所以在向杆部22施加外力的情况下,即使施加有外力的部位稍微错位,也能够通过该切缺部221而折曲。通过使这样的切缺部221形成在基部24附近,从而能够在杆部22向基部24的表面侧刚刚露出的部分上发生折曲,且通过使整体转动而对钩部21的空隙212进行开闭。
由于凹部222与钩部21的前端211的内侧卡合,若从外侧按压杆部22的话,则杆部22能够向钩部21的内侧折曲。另一方面,在没有外力的状态下,杆部22的前端抵接在钩部21的前端211的内侧。此时,杆部22的凹部222与钩部21的前端211的内侧卡合,由于该凹部222从杆部22的前端切入,所以相对于钩部21的前端211向宽度方向的移动被限制。因此,在没有外力的状态,即在将空间212封闭了的状态下,杆部22的前端以卡合在钩部21的前端211上的方式不会发生错位,从而能够维持可靠的封闭状态。
〔第二实施方式〕
图12至图14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连结件1A具有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结部件20不同的连结部件20A。因此,对于支承部件10等其他的通用部分使用相同的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并且对以下的不同部分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连结部件20A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在与支承部件10连接的一侧的前端具有厚度A的扁平的连接部241,在该连接部241上形成有内径D2的穿插孔部23。
另一方面,在连结部件20A的与连接部241的相反侧上形成有供带子穿插的带连接部26。
即使在这样的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得到基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记述的支承部件10所得到的效果。另外,由于设为使用连结部件20A,所以能够将连结件1A用于带子的紧固。
〔第三实施方式〕
在图15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连结件1B具有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承部件10不同的支承部件10B,该支承部件10B在枢轴部14的设置方式上不同。因此,省略连结部件20的图示,并且在支承部件10B中对于通用部分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并且以下对不同部分进行说明。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枢轴部14形成在支承部件10的罩部12上,并向着相对的基部11延伸。与此相对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枢轴部14形成在支承部件10B的基部11上,并向着相对的罩部12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在枢轴部14上的前端面140的抵接面141抵接在相对的罩部12的内侧面上。
即使在这样的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记述的支承部件10相同的效果。而且,通过组合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连结部件20,能够对应于作为茄形环的悬挂用途,通过组合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的连结部件20A,能够用于牵拎带子。
〔第四实施方式〕
在图16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连结件1C具有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承部件10不同的支承部件10C,该支承部件10C在枢轴部14的设置方式上不同。省略连结部件20的图示,并且在支承部件10C中对通用部分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并且以下对不同部分进行说明。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枢轴部14形成在支承部件10的罩部12上,并向着相对的基部11延伸。与此相对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枢轴部14分别形成在支承部件10C的基部11以及罩部12上,并向着相对的罩部12以及基部11延伸。基部11以及罩部12的各枢轴部14通过使各自的前端面140彼此抵接而成为闭合状态,且在该状态下在相同轴线上变得连续而形成供连结部件20等穿插的转动轴。
即使在这样的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记述的支承部件10相同的效果。而且,通过组合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连结部件20,能够对应作为茄形环的悬挂用途,通过组合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的连结部件20A,能够用于牵拎带子。
〔第五实施方式〕
在图17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方式。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基于本实用新型的连结件1、1A~1C是安装在书包的侧面带9上的部件,因此,支承部件10、10A~10C分别在背面具有与侧面带9对应的支承部19。
对此,本实施方式的连结件1D为了安装在二维展开的片部件9D上,而将支承部件10D的背面设为平坦面19D,以能够沿着片部件9D的表面紧密接触的方式形成。
在将这样的支承部件10D安装到片部件9D上时,也可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使用铆钉30,可以经由垫圈39进行铆接加工而固定。
这样,在基于本发明的连结件中,在作为被安装物使用侧面带9以外的部件的情况下,形成分别与其相适的支承部等即可。例如,在室内的墙面上安装的情况下,还可以将铆钉30钉入到墙面中而固定等。
〔其他的实施方式〕
此外,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的范围内的变形等也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中。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至第四实施方式中,支承部件10、10A~10C为了能够从上下夹住侧面带9而形成为矩形的轮廓,但是,如第五实施方式所示,在安装在片部件或者墙面上的情况下,轮廓能够任意地设定,例如能够自由地设计为心形、三叶草形等。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将基部11、罩部12以及铰链部13进而枢轴部14作为合成树脂的一体成形品,但是例如枢轴部14也可以将独立的部件通过焊接等连接,铰链部13也可以为独立的部件,分别连接在基部11以及罩部12上并使铰链部13弹性变形,而能够使罩部12相对于基部11成为任意的姿势,还能够从使基部11和罩部12的相互的内侧面相对的闭合状态,移动到基部11和罩部12的相互的内侧面离开的打开状态。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连结部件20的杆部22的切缺部221、凹部222或者手指钩挂部223也可以省略,但是通过分别进行设置能够得到各自的效果。
连结部件20的轮廓、厚度等在进行实施时也能够适宜地进行选择。
Claims (10)
1.一种连结件,该连结件(1、1A~1D)具有安装在被安装物(9)上的支承部件(10、10A~10D)和供物品(2)连结的连结部件(20、20A),通过在所述连结部件上形成的穿插孔部(23),所述支承部件和所述连结部件能够转动自如地被连接,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件(10、10A~10D)具有:安装在所述被安装物上的基部(11);与所述基部相对配置的罩部(12);将所述基部和所述罩部连接的能够弹性变形的铰链部(13);形成在所述基部和所述罩部的至少某一方上,且向着另一方延伸的枢轴部(14);和贯穿所述罩部、所述枢轴部以及所述基部的贯穿孔部(15),
在所述基部(11)和所述罩部(12)打开的状态下,使所述连结部件(20)的所述穿插孔部(23)穿插到所述枢轴部(14)上,在所述基部与所述罩部闭合的状态下,限制所述穿插孔部从所述枢轴部的脱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结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枢轴部(14)使基端侧形成在所述基部(11)与所述罩部(12)的至少某一方上,并且具有向着另一方配置的前端面(140),
在没有外力的状态下,所述基部(11)和所述罩部(12)与所述闭合状态相比是分离的,该状态下的从所述前端面(140)到所述另一方的距离(B),形成得比所述连结部件(20)的形成有所述穿插孔部(23)的周壁的厚度(A)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结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枢轴部(14)的所述前端面(140)中的所述铰链部(13)所在的一侧形成为能够与所述另一方的一部分抵接的抵接面(141),
在所述基部(11)与所述罩部(12)处于所述闭合的状态下,所述抵接面(141)抵接在与该抵接面相对的所述另一方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结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枢轴部(14)的所述前端面(140)中的与所述抵接面(141) 相反的一侧形成为比所述抵接面接近基端侧的接受部(143),
在没有外力的状态下,从所述接受部(143)到所述另一方的距离(D),形成得比所述连结部件(20)的形成有所述穿插孔部(23)的周壁的厚度(A)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结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枢轴部(14)的所述前端面(140)中的所述接受部(143)与所述抵接面(141)之间的部分形成为从所述抵接面到所述接受部倾斜的引导面(142)。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连结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部件(20)具有:形成有所述穿插孔部(23)的基部(24);在从所述基部延伸且反转为J字状的前端(211)与所述基部之间形成有空隙(212)的钩部(21);从所述基部的与所述空隙的相反侧收容在所述基部的内部的块状部(25);和从所述块状部延伸且能够将所述空隙封闭的杆部(22),所述基部和所述钩部作为钩状体(29)而由合成树脂材料一体成形,并且所述杆部与所述块状部作为杆状体(28)而由能够弹性变形的合成树脂材料一体成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结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杆部(22)具有将在所述基部(24)的附近面对所述钩部(21)的内侧的位置横切的切缺部(221)。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结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杆部(22)的前端相对于所述钩部(21)被向外侧弹性推压,而卡定在所述钩部(21)的前端(211)的内侧。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结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杆部(22)的前端相对于所述钩部(21)被向外侧弹性推压,而卡定在所述钩部(21)的前端(211)的内侧。
10.一种连结件用支承部件,应用在连结件(1、1A~1D)中,所述连结件具有安装在被安装物(9)上的支承部件(10,10A~10D)和供物品(2)连结的连结部件(20、20A),通过形成在所述连结部件上的穿插孔部(23),所述支承部件与所述连结部件转动自如地 被连接,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件(10、10A~10D)具有:安装在所述被安装物(9)上的基部(11);与所述基部相对配置的罩部(12);将所述基部和所述罩部连接的能够弹性变形的铰链部(13);形成在所述基部和所述罩部的至少某一方上,且向着另一方延伸的枢轴部(14);和贯穿所述罩部、所述枢轴部以及所述基部的贯穿孔部(15),
在将所述基部(11)与所述罩部(12)打开的状态下,使所述连结部件(20)的所述穿插孔部(23)穿插在所述枢轴部(14)上,在将所述基部(11)与所述罩部(12)闭合的状态下,限制所述贯穿孔部从所述枢轴部的脱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004479U JP3171072U (ja) | 2011-08-01 | 2011-08-01 | 連結具および連結具用支持部材 |
JP2011-004479U | 2011-08-01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2900965U true CN202900965U (zh) | 2013-04-24 |
Family
ID=481216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1220271521 Expired - Lifetime CN202900965U (zh) | 2011-08-01 | 2012-06-06 | 连结件以及连结件用支承部件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3171072U (zh) |
CN (1) | CN202900965U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788529B2 (ja) * | 2011-12-22 | 2015-09-30 | Ykk株式会社 | 連結具及びその使用方法 |
TWI531737B (zh) * | 2011-12-22 | 2016-05-01 | Ykk Corp | Coupled with methods of use thereof |
JP6505368B2 (ja) * | 2013-09-30 | 2019-04-24 | 立川ブラインド工業株式会社 | 房掛 |
JP2018023708A (ja) * | 2016-08-02 | 2018-02-15 | 茂雄 村田 | 物品支持具及びこれを組み立てるためのキット |
-
2011
- 2011-08-01 JP JP2011004479U patent/JP3171072U/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
- 2012-06-06 CN CN 201220271521 patent/CN202900965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3171072U (ja) | 2011-10-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2900965U (zh) | 连结件以及连结件用支承部件 | |
US20040134039A1 (en) | Web end | |
JP3383894B2 (ja) | 紐締め具 | |
US20080164171A1 (en) | Toolbox structure | |
CN205478713U (zh) | 可扣接及防震的柱体结构 | |
US5491986A (en) | Interchangeable multiple mount head system for jewelry | |
EP2050684A2 (en) | Slider end stop for reclosable plastic bag, and reclosable plastic bag having the same | |
US4506921A (en) | Security seal | |
US20040251286A1 (en) | Belt clip and locking fastener for selectively securing an electronic device | |
JP4866662B2 (ja) | 非伸縮ヒンジ式ブレスレット | |
US5765618A (en) | Articulation arrangement for the handle of a handbag | |
US11071356B2 (en) | Web-connecting assembly having a release button | |
US20140290011A1 (en) | Flexible wire tie | |
US2771753A (en) | Segmented band having two pivot joints and a latched joint | |
WO2024067370A1 (zh) | 一种挂钩 | |
JP2008002574A (ja) | 合成樹脂製のなす環 | |
JPS5857596B2 (ja) | プラスチック製ヒンジ | |
US20050035164A1 (en) | Belt clip and locking fastener for selectively securing an electronic device | |
JP3132847U (ja) | 留め具 | |
US20040149305A1 (en) | Fastener for hair binder | |
CN201866067U (zh) | 连结件 | |
CA2881181A1 (en) | Jewellery clasp | |
KR101627064B1 (ko) | 고리장치 | |
KR200181619Y1 (ko) | 고정구 | |
US2852825A (en) | Clip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4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