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708991U - 波长转换装置、发光装置及相关投影系统 - Google Patents

波长转换装置、发光装置及相关投影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708991U
CN202708991U CN2012203140560U CN201220314056U CN202708991U CN 202708991 U CN202708991 U CN 202708991U CN 2012203140560 U CN2012203140560 U CN 2012203140560U CN 201220314056 U CN201220314056 U CN 201220314056U CN 202708991 U CN202708991 U CN 2027089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filter
wavelength
wavelength conversion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2031405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飞
李屹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Yili Ruigua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Yili Ruigua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Yili Ruigua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20314056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7089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7089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708991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波长转换装置、发光装置及相关投影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波长转换层,该波长转换层包括至少一个波长转换区,该波长转换区用于接收激发光并将该激发光至少部分转换为受激光;第一滤光层,该第一滤光层至少覆盖波长转换层的一个表面的至少部分区域,第一滤光层与波长转换层表面之间没有间隙,该第一滤光层至少包括第一滤光膜,第一滤光膜的一个表面与空气接触,波长转换层的出射光入射到第一滤光层并经该第一滤光层后出射。本实用新型具有第一滤光层的滤光膜易于设计的优点。

Description

波长转换装置、发光装置及相关投影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与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波长转换装置、发光装置及相关投影系统。 
背景技术
利用激发荧光粉产生受激光是目前广泛应用于照明以及投影等领域的光源解决方案。 
图1a为现有技术中一种常见的发光装置,如图1a所示,发光装置100包括激发光源110、波长转换装置120以及驱动装置130。激发光源110产生的激发光入射到波长转换装置120的表面,波长转换装置120设置有荧光粉等波长转换材料,波长转换材料被激发光激发产生受激光,波长转换装置120在驱动装置130的驱动下转动。对于投影显示等领域来说,荧光粉的荧光光谱过宽,直接利用荧光粉受激光作为投影光源会使得显示的画面的色彩饱和度不高,因此现有技术中往往还设置滤光片对受激光进行过滤。图1b为1a中发光装置100的波长转换装置12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b所示,波长转换装置120往往采用三明治式结构,其包括层叠设置的基板121、波长转换层122以及滤光片123,波长转换层122被设置于基板121和滤光片123之间。 
现有技术中使用的滤光片123基本上都是干涉滤光片,干涉滤光片的原理是将入射光中所需的部分透射,不需要的部分进行反射,相对于吸收滤光片来说,其具有较高的耐热界限因而被广泛应用。然而干涉滤光片的光学特性的设计具有限制,如图1c所示,滤光片123包括滤光膜123a和光学衬底123b,而滤光膜123a只有在其两侧的介质的折射率有一定差值的时候,才能发挥其选择透过的特性。而在实际应用中,波长转换层122基本上为荧光粉片,由硅胶等黏接剂将荧光粉颗粒粘接而成, 若滤光膜123a是直接与波长转换层122接触,由于硅胶等粘结剂与光学衬底的折射率接近,从而会使得滤光膜123a难以设计。因此,如图1b所示,滤光片123与波长转换层122之间一般会设置一个空气隙124,由于空气隙124的存在,部分被滤光片反射回来未被利用的激发光会向波长转换层边缘方向反射,再次激发波长转换材料,产生受激光向各个方向出射,从而最终的出射光光斑横向扩散。另外,该空气隙的存在会使得荧光粉的热量不能很好地传递到滤光片进行散热。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波长转换装置代替原有波长转换装置使得滤光膜的设计比较容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波长转换装置、发光装置及其相关投影系统可以使得滤光膜的设计比较容易。 
一种波长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波长转换部件,该波长转换部件至少包括波长转换层,该波长包括至少一个波长转换区,该波长转换区用于接收激发光并将该激发光至少部分转换为受激光; 
第一滤光层,该第一滤光层至少覆盖所述波长转换层的一个表面的至少部分区域,所述第一滤光层与所述波长转换层表面之间没有间隙,该第一滤光层至少包括第一滤光膜,所述第一滤光膜的一个表面与空气接触,所述波长转换层的出射光入射到所述第一滤光层并经该第一滤光层后出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发光装置,包括上述波长转换装置,该发光装置还包括激发光源,该激发光源用于出射激发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投影系统,包括上述波长转换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包括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中,第一滤光层至少覆盖波长转换层的一个表面,并且至少覆盖该表面的部分区域,由于该第一滤光层与波长转换层之间没有间隙,第一滤光层至少包括第一滤光膜,第一滤光膜的一个表 面与空气接触,另一个表面与波长转换层或者第一滤光层其它部分接触,而波长转换层或者第一滤光层的其它部分的折射率与空气的折射率会有较大的差值,使得第一滤光层的第一滤光膜比较容易设计。因此,本实用新型中发光装置能够使得第一滤光层的第一滤光膜容易设计。 
附图说明
图1a是现有技术中发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b是图1a中波长转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c为图1b中波长转换装置的波长转换层与滤光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发光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中一种滤光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a是本实用新型发光装置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b是图4a中的发光装置中的第一滤光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5a是本实用新型发光装置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b是图5a中发光装置的波长转换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5c是图5a中发光装置的第一滤光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5d是图5a中发光装置的第二滤光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6a是本实用新型发光装置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b是图6a中波长转换装置中的波长转换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6c是图6a中波长转换装置中的第一滤光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6d是图6a中波长转换装置的第一滤光膜的光透过率与波长关系的示意图; 
图7a是本实用新型发光装置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b是图7a中发光装置中的波长转换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7c是图7a中波长转换装置中的第一滤光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7d是入射光以小角度入射时第一滤光膜的光透过率与波长关系的示意图; 
图7e是入射光以大角度入射时第一滤光膜的光透过率与波长关系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思路包括:波长转换装置包括第一滤光层,该第一滤光层至少包括第一滤光膜,并且第一滤光膜的一个表面与空气接触。由于第一滤光层至少覆盖波长转换层的一个表面的至少部分区域,该第一滤光层与波长转换层之间没有间隙,因此当第一滤光层包括光学衬底时,第一滤光膜的另一个表面与光学衬底紧密接触,而当第一滤光层只包括第一滤光膜时,第一滤光膜的另一个表面与波长转换部件紧密接触,而波长转换部件或者光学衬底的折射率与空气的折射率会有较大的差值,因此第一滤光层的第一滤光膜会比较容易设计。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发光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发光装置包括激发光源210、波长转换装置220。波长转换装置220包括波长转换部件221以及第一滤光层222。激发光源210产生激发光,该激发光入射到波长转换装置220中的波长转换部件221,波长转换部件221的出射光入射到第一滤光层222后再次出射。 
第一滤光层222包括第一滤光膜222b以及光学衬底222a,第一滤光膜222b被镀在光学衬底222a的表面,因此光学衬底222a与第一滤光膜222b紧密接触并且二者之间没有间隙。第一滤光层222的第一滤光膜222b的外表面与空气接触,而第一滤光层222的光学衬底222a的外表面与波长转换部件221的表面紧密接触,且二者之间没有间隙。此时,第一滤光膜222b的两侧介质分别为光学衬底222a和空气,很显然二者之间的折射率差异比较大,因此第一滤光膜222b容易设计。 
另外,第一滤光层222与波长转换部件221之间直接接触而没有间隙,因此波长转换层221b直接与第一滤光层222接触,波长转换层221b与第一滤光层222之间热交换效率要比波长转换层221b与空气之间的热交换效率高的多,因此提高了波长转换装置的散热效果。 
事实上,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滤光层222可以是看作光学衬底与波长 转换层紧密的干涉滤光片,这种干涉滤光片属于现有技术中常用的一种元件。图3为现有技术中这种干涉滤光片结构,如图3所示,该干涉滤光片300包括膜层310和光学衬底320,膜层310往往是镀在光学衬底320上多层交替的具有一定厚度的高折射率和低折射率的全介质膜,也可以是金属-介质混合膜。干涉滤光片300的对光的选择透过特性是由膜层310实现的,光学衬底320只是对滤光膜起到一个承载的作用。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波长转换部件221包括波长转换层221b和基板221a,波长转换层221a设置有波长转换材料,该波长转换材料接收激发光并将其至少部分转化为受激光。本实施例中波长转换材料具体为荧光粉,而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波长转换材料还可能是量子点、荧光染料等具有波长转换能力的材料,并不限于荧光粉。 
本实施例中,波长转换层221b被固定在基板221a上,基板221a是用于承载波长转换层221b的,在波长转换层221a本身刚性足够的情况下(例如波长转换层221b是通过将荧光粉掺杂在透明玻璃中形成的),基板221a是可以省略的。如图2所示,波长转换部件221中的基板221a设置在波长转换层221b远离第一滤光层222一侧,优选地,基板221a面向荧光粉的表面镀有膜层,该膜层透射激发光,反射受激光,可以将入射到基板的受激光反射回去进行重新利用,此时还可以在波长转换层221b与基底221a之间设置空气隙,使得大角度入射到空气隙的受激光全反射回到波长转换层221b,同时可以使得膜层两侧的介质折射率有较大差值,便于设计膜层。另外,波长转换部件221中的基板221a还是可以设置在波长转换层221b与第一滤光层222之间,此时,基板221a与第一滤光层222的光学衬底222a之间紧密接触,二者可以通过粘结剂粘接固定。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滤光膜222b的光学特性同样易于设计,但是相对于镀膜的基板221a设置在波长转换层221b面向激发光的表面,这种设计将使得受激光的损耗将大大增加。 
优选地,发光装置还包括可以驱动装置,波长转换装置220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转动,使得波长转换装置220上的不同位置周期性地位于激发光的出射光路上,并可以保持良好的散热。但是对于耐热极限比较 高的波长转换材料,在波长转换装置只设置一种波长转换材料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驱动装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第一滤光膜222b可以对波长转换部件221的出射光进行过滤并改变其主波长。第一滤光膜222b的过滤作用可以是反射激发光出射受激光以提高受激光的纯度;也可以是反射部分激发光而透射受激光和部分激发光来产生特定颜色的混合光,如利用蓝光激发黄色荧光粉来产生白色混合光中,第一滤光膜222b对蓝光透射部分光谱范围而反射其它部分,以调整白光色坐标;还可以是透射部分受激光,反射部分受激光,以对受激光的颜色进行修饰。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滤光膜还可以具有角度选择的功能,例如对大角度入射光反射而对小角度入射光透射,使得出射光的发散角度较小。第一滤光膜还可以对入射光偏振态进行选择,透射一种偏振态的入射光而反射一种偏振态的光,从而使得出射光具有一定的偏振态。这里不再对滤光膜的类型进行穷举,对于干涉滤光膜,即由一系列高低折射率间隔放置的光学薄膜组成的膜层,都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为了使得第一滤光膜222b两侧的介质的折射率具有一定的差值,本实施例将第一滤光层222的光学衬底222a与波长转换层221b紧密接触,此时第一滤光膜222b的另一侧为空气,第一滤光膜222b的两侧介质的折射率的差值会比较大,此时第一滤光膜222b的光学特性比较容易设计。但是这里的第一滤光层222存在问题是,由于光学衬底222a存在一定厚度,部分被第一滤光膜222b反射回来未被利用的激发光会向波长转换层221b边缘方向反射,并再次激发波长转换材料,产生的受激光向各个方向出射,从而导致出射光的光斑横向扩散。 
实施例二 
图4a是本实用新型发光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a所示,发光装置400包括激发光源410、波长转换装置420以及驱动装置430。波长转换装置420包括波长转换部件421以及第一滤光层422。激发光源410产生激发光,该激发光入射到波长转换装置420后被波长转换部件421至少部分转化为受激光,波长转换部件421的出射的受激 光或者受激光与激发光的混合光经第一滤光层422后出射。 
激发光源410优选为激光二极管、发光二极管等固态光源。在本实施例中,激发光源410具体为产生蓝光的激光二极管。 
与实施例一中的波长转换装置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波长转换装置420的第一滤光层422是将第一滤光膜直接覆盖在波长转换部件421的表面,而不包括光学衬底,且第一滤光膜与波长转换部件421之间没有间隙。第一滤光膜422直接覆盖在波长转换部件421的表面,分别位于第一滤光膜422两侧的波长转换部件421和空气的折射率具有较大差值,使得第一滤光膜422更加容易设计。 
这里的第一滤光膜422可以是通过镀膜工艺覆盖在波长转换部件421的表面,优选地,镀膜方式可以包括热蒸发镀膜、电子束蒸发镀膜或磁控溅射镀膜等,其原理都是用某种方式使靶材上的原子或分子挥发出来并入射于目标面上,并在目标面,即波长转换部件421的表面上通过物理和化学反应形成薄膜,因此这样的薄膜与目标面之间没有空气隙。另外,化学镀膜、热喷涂等工艺也可以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滤光膜镀膜的方法。 
另外,本实施例中的波长转换装置420的第一滤光层422省去了光学衬底的使用,降低了成本,简化了工艺,从而使得工艺更加稳定。由于不存在光学衬底,第一滤光膜422直接与波长转换部件421中波长转换层421b接触,被第一滤光膜422反射的未激发的激发光将回到从波长转换层421b表面出射的原位置,并重新激发波长转换材料,降低了再次激发产生的受激光的向边缘扩散程度,从使得第一滤光膜422出射光的光斑面积不会扩散,同时提高了激发光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由于不存在空气隙,波长转换层421b直接与第一滤光膜422接触,波长转换层421b与第一滤光膜422之间热交换效率要比波长转换层421b与空气之间的热交换效率高得多,因此提高了波长转换装置的散热效果。 
本实施例中激发光源410为激光二极管,产生蓝色激发光,波长转换层421b包括黄色荧光粉,如YAG荧光粉,波长转换层421b接收蓝色激发光并将其部分转换为黄光,黄光与未被激发的蓝光混合成为白 光。图4b是本实施例中发光装置中的第一滤光膜422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b所示,第一滤光膜422为覆盖波长转换部件421表面的一个整体。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滤光膜422具有透射黄光与部分蓝光,反射部分蓝光的功能,可以对出射的混合光的色坐标进行调节,使得白光更加符合投影显示或者照明光源的要求。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激发光源可以是非蓝光的光源,波长转换层也可以是其它波长转换材料或者散射材料,对应地,第一滤光膜的光学特性也可以不同于本实施例中的光学特性。 
实施例三 
图5a为本实用新型中发光装置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a所示,发光装置500包括激发光源510、波长转换装置520以及驱动装置530。 
激发光源510产生激发光,用来激发波长转换装置520的波长转换材料,产生受激光。本实施例中,激发光源510具体为紫外发光二极管。 
本实施例与图4a所示不同之处包括: 
(1)本实施例中的波长转换部件522只包括波长转换层,而不包括基板。波长转换层522包括多个分区,对应地,第一滤光膜523也包含相应的分区。图5b为本实施例中波长转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c为第二滤光层521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b所示,波长转换装置的波长转换层522分为3个波长转换区,具体为蓝光转换区,红光转换区,绿光转换区,三个区域分别设置有不同波长转换材料以产生对应颜色的受激光。波长转换装置520在驱动装置530的驱动下转动,使得上述3个区域周期性地位于光路上。如图5c所示,对应于波长转换层522,第一滤光层523同样具有3个区域,具体为蓝光滤光区、红光滤光区、绿光滤光区。波长转换层522的各个区域与第一滤光层523的各个区域一一对应。 
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波长转换层可以只有一个分区,此时,对应地,第一滤光膜可以包括一个分区,例如对波长转换层的出射光进行修饰,第一滤光膜也可以是包括两个以上分区,不同的分区具有 不同的光学特性,例如波长转换层设置有黄色荧光粉,黄色荧光粉被蓝色激发光激发产生的黄光与未激发的蓝光混合成白光,而第一滤光膜包括红、绿、蓝三色滤光区,使得最终出射红绿蓝三色序列光;波长转换层可以包括两个以上分区,而第一滤光膜可以包括一个分区,也可以包括两个以上分区与波长转换层的分区一一对应,如本实施例中,波长转换层522设置有红光转换区、绿光转换区以及蓝光转换区三个分区,而第一滤光膜对应地设置有红绿蓝三个滤光区。波长转换层的各个分区也可以沿径向分布,或采用其它分布方式;波长转换层的各个分区可以设置波长转换材料、散射材料或者其它材料。 
(2)本实施例中的波长转换装置520除了包括第一滤光层523、波长转换层522外,还包括第二滤光层521,第一滤光层523和第二滤光层521分别覆盖波长转换层522的两个相对的表面,并且该第一滤光层523只包括第一滤光膜,第二滤光层521只包括第二滤光膜,第一滤光膜与波长转换层522以及第二滤光膜与波长转换层522之间没有空气隙。图5d为本实施例中第二滤光层521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波长转换层522本身刚性足够强,不需要基板进行支撑,第二滤光层521直接覆盖在波长转换层522的激发光入射的表面且与该表面之间没有空气隙。相对于第二实施例中的具有附有蓝光透过层的基板,本实施例中的第二滤光膜521与波长转换层522的表面紧密接触,没有空气隙的影响,降低了其发散角度,提高了散热能力,另外还具有成本低、工艺简单稳定的优点,同时保证了第二滤光膜521两侧的介质的折射率具有一定的差值,便于第二滤光膜521的设计。 
实施例四 
图6a为本实用新型发光装置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a所示,发光装置600包括激发光源610、光调整装置620、波长转换装置630以及驱动装置640。其中,波长转换装置630包括第一滤光层633、波长转换部件632和第二滤光层631。波长转换部件632只包括波长转换层而没有设置基板。 
激光光源610产生激发光,用来激发波长转换装置630的波长转换 材料,产生受激光。发光装置中还包括了光调整装置620,用来对激发光进行调整,降低其发散角度。 
图6b为本实施例中波长转换层632的结构示意图,图6c为第一滤光层633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b与图6c所示,波长转换装置630的波长转换层632包括红光转换区,绿光转换区、蓝光散射区,第一滤光层633同样具有3个区域,具体为蓝光滤光区、红光滤光区、绿光滤光区。 
本实施例中与图5a所示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二滤光膜631还具有角度选择特性,可以透过小角度的激发光,反射大角度激发光以及全部的受激光。 
图6d为第二滤光膜631的光透过率与波长的关系示意图,如图6d所示,当蓝光以小于30度的入射角度入射到第二滤光层631的角度上时,蓝光可以被第二滤光层631透射。当激发光的入射角度大于30度时,绝大部分蓝光将不能透过第二滤光层631而被反射。因此当激发光源610出射的蓝色激发光的发散角度小于30度,并且垂直入射到第二滤光层631的表面时会被透射,透射后的激发光中的部分光激发波长转换层632中的波长转换材料产生受激光,另外部分激发光会被反射或散射回第二滤光膜631,由第二滤光膜631的光学特性可知,大角度的激发光将被反射会波长转换层632重新利用,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激发光的利用效率。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二滤光膜631可以通过设计对任意光谱的激发光具有角度选择特性。 
实施例五 
图7a为本实用新型发光装置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a所示,发光装置700包括激发光源710、光路区分装置720、波长转换装置730以及驱动装置740。波长转换装置730包括反射层731、波长转换部件732以及第一滤光层733,该波长转换部件732即为波长转换层。 
本实施例中,激发光源710产生激发光,并入射到波长转换装置730,激发波长转换装置730中波长转换层732产生受激光。本实施例中还包括了光路区分装置720,该光路区分装置具体为弧形反射装置,包括透 光孔与透光孔外部的反射面的弧面反射装置,激发光经过透光孔入射至第一滤光层733即第一滤光膜上并经过滤后入射到波长转换层732,波长转换层732的出射光经第一滤光膜733后,大部分被弧面反射装置的反射面反射并作为发光装置700的出射光,小部分从透光孔泄漏。 
与其它实施例的波长转换装置不同的是,如图7a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波长转换装置730包括了设置在波长转换层732背面的反射层731。第一滤光层733只包括第一滤光膜,第一滤光膜覆盖在波长转换层732的激发光入射方向的表面,且该第一滤光膜与波长转换层732之间没有间隙。反射层731设置在波长转换层732背向第一滤光膜733的表面上。激发光透过第一滤光膜733后激发波长转换装置730的波长转换层732。波长转换层732的波长转换材料受激产生受激光,部分受激光直接向第一滤光膜733出射,另一部分受激光会背向第一滤光膜733出射,波长转换层732表面的反射层731将这部分受激光反射往第一滤光膜733方向出射。 
图7b为本实施例中波长转换层732的结构示意图,图7c为本实施例中第一滤光膜733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b与7c所示,波长转换装置的波长转换层732包括3个区域,具体为红光转换区,绿光转换区,以及蓝光散射区,而第一滤光膜733只包括一个区域。图7d为入射光小角度入射时第一滤光膜的透过率与波长关系示意图,图7e为入射光大角度入射时第一滤光膜的透过率与波长关系示意图。如图7d与7e所示,当激发光以小角度入射时,如入射角度小于40度,第一滤光膜733可以透射绿光、红光以及绝大部分的蓝光,而当激发光的入射角度为大角度入射时,如大于40度,由于角度漂移特性,第一滤光膜733只能透过绿光以及红光以及小部分的蓝光。 
当发散角度较小的蓝色激发光光轴垂直于第一滤光膜733的表面入射,该蓝色激发光绝大部分将透射至波长转换层732。当蓝色激发光入射到波长转换层的蓝光散射区,被蓝光散射区散射消除相干性,并且以小角度的出射的光将被透射,大角度的出射光将被第一滤光膜733反射至蓝光散射区进行散射,多次循环后,绝大部分的蓝光都将以小角度出 射。 
当蓝色激发光入射到波长转换层的红光转换区,蓝色激发光激发红光波长转换材料产生红光,红光透射至第一滤光膜733会全部出射,而对于未被吸收的蓝色激发光,如果该蓝色激发光以大角度的入射角度入射到第一滤光膜733将会被反射至波长转换层732重新进行利用,从而提高了对蓝色激发光的利用率,减少了出射光中的蓝光,因而同时提高了荧光发光的色纯度。绿光转换区的情况与红光转换区类似。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中,第一滤光膜733大大提高了对激发光的利用效率与荧光发光的色纯度,并且由于第一滤光膜733与波长转换层之间没有空气隙,其第一滤光膜733的出射光的光斑的扩散程度降低,散热能力提高。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滤光膜733可以通过设计其光学特性来改变入射角度的临界值。由于第一滤光膜733直接镀在波长转换层732的表面,第一滤光膜733的另一侧表面为空气,波长转换层732和第一滤光膜733的折射率具有较大差值,因此第一滤光膜733比较容易设计。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发光装置,该发光装置包括用于出射激发光的激光光源,该发光装置还包括波长转换装置,该波长转换装置可以具有上述各实施例中的结构与功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投影系统,包括发光装置,该发光装置可以具有上述各实施例中的结构与功能。该投影系统可以采用各种投影技术,例如液晶显示器(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投影技术、数字光学处理器(DLP,Digital Light Processor)投影技术。此外,上述发光装置也可以应用于照明系统,例如舞台灯照明。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 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波长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波长转换部件,该波长转换部件至少包括波长转换层,所述波长转换层包括至少一个波长转换区,所述波长转换区用于接收激发光并将该激发光至少部分转换为受激光;
第一滤光层,该第一滤光层至少覆盖所述波长转换部件的一个表面的至少部分区域,所述第一滤光层与所述波长转换部件表面之间没有间隙,该第一滤光层至少包括第一滤光膜,所述第一滤光膜的一个表面与空气接触,所述波长转换层的出射光入射到所述第一滤光层并经该第一滤光层后出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波长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滤光层的第一滤光膜通过镀膜工艺覆盖在波长转换部件的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波长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滤光层还包括光学衬底,该光学衬底的一个表面与所述波长转换部件紧密接触并且二者之间没有间隙,所述第一滤光膜被镀在该光学衬底,并且所述第一滤光膜位于该光学衬底的背向所述波长转换层的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波长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波长转换层包括两个以上区域,并且该两个以上区域至少包括一个波长转换区,所述第一滤光层由两个以上不同区域组成,该第一滤光层的两个以上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光学性质,并且所述波长转换层的两个以上区域与所述第一滤光层的两个以上不同区域一一对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波长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波长转换装置还包括第二滤光层,该第二滤光层覆盖所述波长转换部件的背向所述第一滤光层的表面的至少部分区域,并且所述第二滤光层与所述波长转换部件的表面之间没有间隙,所述第二滤光层至少包括第二滤光膜,该第二滤光膜的背向所述波长转换部件的表面与空气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波长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滤光层对所述激发光具有角度选择作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波长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波长转换部件还包括基板,所述波长转换层被设置在基板上,并且所述基板位于所述波长转换层的背向所述第一滤光层的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波长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波长转换装置还包括反射层,所述反射层位于所述波长转换部件的背向入射光的表面。
9.一种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波长转换装置,该发光装置还包括激发光源,该激发光源用于出射激发光。
10.一种投影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波长转换装置。
CN2012203140560U 2012-06-29 2012-06-29 波长转换装置、发光装置及相关投影系统 Expired - Lifetime CN2027089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3140560U CN202708991U (zh) 2012-06-29 2012-06-29 波长转换装置、发光装置及相关投影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3140560U CN202708991U (zh) 2012-06-29 2012-06-29 波长转换装置、发光装置及相关投影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708991U true CN202708991U (zh) 2013-01-30

Family

ID=475892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3140560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708991U (zh) 2012-06-29 2012-06-29 波长转换装置、发光装置及相关投影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708991U (zh)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16180A (zh) * 2013-10-07 2015-04-15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波长转换模块、照明系统以及投影装置
CN104536078A (zh) * 2014-12-19 2015-04-22 广东普加福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二向色滤光片增强荧光导光板及其制备方法
WO2016144416A1 (en) * 2015-03-06 2016-09-15 Pixtronix, Inc. Quantum dots based optical filter
CN106468427A (zh) * 2015-08-21 2017-03-01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荧光色轮与应用其的波长转换装置
CN108663796A (zh) * 2017-03-28 2018-10-1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光学模块及光学模块的驱动方法
CN109426056A (zh) * 2017-09-01 2019-03-05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色轮、激光投影光源及激光投影设备
CN109581796A (zh) * 2015-10-14 2019-04-05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荧光轮及激光光源
US10481474B2 (en) 2017-04-27 2019-11-19 Coretronic Corporation Wavelength conversion filter module and illumination system
CN112802948A (zh) * 2021-03-30 2021-05-14 北京芯海视界三维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器件及显示器件的制作方法
WO2021093660A1 (zh) * 2019-11-13 2021-05-20 深圳光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波长转换元件及其制备方法、激光荧光光源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16180B (zh) * 2013-10-07 2017-04-12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波长转换模块、照明系统以及投影装置
CN104516180A (zh) * 2013-10-07 2015-04-15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波长转换模块、照明系统以及投影装置
CN104536078A (zh) * 2014-12-19 2015-04-22 广东普加福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二向色滤光片增强荧光导光板及其制备方法
WO2016144416A1 (en) * 2015-03-06 2016-09-15 Pixtronix, Inc. Quantum dots based optical filter
CN106468427A (zh) * 2015-08-21 2017-03-01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荧光色轮与应用其的波长转换装置
CN109581796A (zh) * 2015-10-14 2019-04-05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荧光轮及激光光源
CN108663796B (zh) * 2017-03-28 2021-11-2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光学模块及光学模块的驱动方法
CN108663796A (zh) * 2017-03-28 2018-10-1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光学模块及光学模块的驱动方法
US10481474B2 (en) 2017-04-27 2019-11-19 Coretronic Corporation Wavelength conversion filter module and illumination system
CN109426056A (zh) * 2017-09-01 2019-03-05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色轮、激光投影光源及激光投影设备
US10732496B2 (en) 2017-09-01 2020-08-04 Hisense Co., Ltd. Color wheel and laser projection apparatus
WO2021093660A1 (zh) * 2019-11-13 2021-05-20 深圳光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波长转换元件及其制备方法、激光荧光光源
CN112802948A (zh) * 2021-03-30 2021-05-14 北京芯海视界三维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器件及显示器件的制作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708991U (zh) 波长转换装置、发光装置及相关投影系统
US9341933B2 (en) Wavelength conversion and filtering module and light source system
CN103503178B (zh) 光学元件以及利用了该光学元件的半导体发光装置
CN102640308B (zh) 背光源装置、使用该背光源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和在它们中使用的发光二极管
US7478930B2 (en) Backlight unit with an oxide compound-laminated optical layer
CN103913936B (zh) 发光装置及投影系统
US7845822B2 (en) Illumination device including a color selecting panel for recycling unwanted light
CN101539270B (zh) 具有发射角度选择特性的光波长转换方法
US20120182762A1 (en) Illumination module
KR101200408B1 (ko) 형광체를 이용한 액정 디스플레이
CN104516180A (zh) 光波长转换模块、照明系统以及投影装置
CN209325530U (zh) 一种新型面板灯
US7883238B2 (en) Light collimation and mixing of remote light sources
JP2001042431A (ja) 光源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装置
CN102854731A (zh) 发光装置及相关投影系统
JP2012243701A (ja) 光源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JP2010040976A (ja) 発光素子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照明装置並びに表示装置
CN104460008A (zh) 发光装置
WO2016169067A1 (zh) 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器
JP2007025285A (ja) 液晶用バックライト
CN106468427A (zh) 荧光色轮与应用其的波长转换装置
CN104570566B (zh) 投影机
CN109791349A (zh) 图像显示设备和光源设备
CN104482504A (zh) 发光装置和照明装置
CN110361919B (zh) 一种带有复合色轮的三色激光光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1019

Address after: 518055 Guangdong city of Shenzhen province Nanshan District Xili town tea light road Shenzhen city integrated circuit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Industrial Park 401

Patentee after: APPOTRONICS Corp.,Ltd.

Address before: 518057, Guangdong,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South Road, twelve square building, third floor

Patentee before: YLX Inc.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00 20-22, 20-22 headquarters building, 63 high tech Zone, Xuefu Road, Nanshan District,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dong.

Patentee after: APPOTRONICS Corp.,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dong Road, 63 Xuefu Road, high-tech zone, 21 headquarters building, 22 floor.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GUANGFE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after: 518000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dong Road, 63 Xuefu Road, high-tech zone, 21 headquarters building, 22 floor.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GUANGFE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55 Guangdong province Shenzhen Nanshan District Xili town Cha Guang road Shenzhen integrated circuit design application Industrial Park 401

Patentee before: APPOTRONICS Corp.,Ltd.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