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708196U - 一种多功能控制阀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功能控制阀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708196U
CN202708196U CN 201220219609 CN201220219609U CN202708196U CN 202708196 U CN202708196 U CN 202708196U CN 201220219609 CN201220219609 CN 201220219609 CN 201220219609 U CN201220219609 U CN 201220219609U CN 202708196 U CN202708196 U CN 20270819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valve plate
blowdown
communicated
inte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219609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霄宗
胡继宗
涂泽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YAO YADONG PLAST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UYAO YADONG PLAST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YAO YADONG PLAST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YUYAO YADONG PLASTIC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1220219609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70819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70819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708196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ultiple-Way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功能控制阀,包括阀体、盖子、阀杆、置于阀体内的采用端面转动密封配合的定阀片和动阀片,动阀片和阀杆连接,控制阀上设置有原水进口、净水出口、排污接口、滤芯第一接口、滤芯第二接口,定阀片上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在控制阀内,第一通孔与滤芯第一接口相连通,第二通孔与滤芯第二接口相连通,第三通孔与净水出口相连通;动阀片上设置有与原水进口相连通的进水通道,动阀片上还设置有导通盲孔和排污通道,排污通道与排污接口相连通。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阀体内部流道变大,通水量变大,在反洗和正洗时可以供应原水。

Description

一种多功能控制阀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系统用的一种多功能控制阀。 
背景技术
现有的工业或家用水处理技术中,经常使用多功能控制阀来实现滤芯的过滤、反洗、正洗等功能。近年来,平面多功能控制阀日益成为多功能控制阀的主流阀种之一。首先,由于平面阀阀片及内部流道设计的复杂性和阀片面积的限制,使得大通道的平面阀很难设计;其次,在工程使用过程中需要不间断供水,也就是说在反洗、正洗的同时供应未经处理的原水,现有平面多功能控制阀已经很难满足这种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多功能控制阀,以克服现有平面过滤阀技术中阀片流道小或者不能在冲洗时持续供应原水的缺陷。 
(二)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功能控制阀,包括阀体、盖子、阀杆、置于阀体内的采用端面转动密封配合的定阀片和动阀片,动阀片和阀杆连接,控制阀上设置有原水进口、净水出口、排污接口、滤芯第一接口、滤芯第二接口,定阀片上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在控制阀内,第一通孔与滤芯第一接口相连通,第二通孔与滤芯第二接口相连通,第三通孔与净水出口相连通;动阀片上设置有与原水进口相连通的进水通道,动阀片上还设置有导通盲 孔和排污通道,排污通道与排污接口相连通。 
进一步,排污通道为排污通孔,排污接口设置在阀体上,排污通孔依次通过阀杆上的第一排污通孔和盖子上的第二排污通孔连通到阀体上的排污接口。 
进一步,排污通道为排污通孔,排污接口设置在盖子上,排污通孔依次通过阀杆上的第一排污通孔和盖子上的第二排污通孔连通到盖子上的排污接口。 
进一步,排污通道为排污盲孔,所述定阀片上还设置有第四通孔,排污接口设置在阀体上,排污盲孔通过第四通孔与排污接口相连通。 
进一步,定阀片上的第四通孔位于定阀片的中心,动阀片上的排污盲孔的一端位于动阀片的中心。 
进一步,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三通孔相邻,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相邻。 
进一步,所述定阀片和所述动阀片的配合关系包括: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进水通道连通,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导通盲孔连通,所述排污通孔被所述定阀片封闭遮盖。 
进一步,所述定阀片和所述动阀片的配合关系包括: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进水通道连通,所述导通盲孔和所述排污通孔与所述第一通孔连通。 
进一步,所述定阀片和所述动阀片的配合关系包括: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进水通道连通,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导通盲孔连通,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排污通孔连通。 
进一步,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相邻,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三通孔相邻。 
进一步,所述定阀片和所述动阀片的配合关系包括: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进水通道连通,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导通盲孔连通,所述排污通孔被所述定阀片封闭遮盖。 
进一步,所述定阀片和所述动阀片的配合关系包括: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进水通道连通,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导通盲孔连通,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排污通孔连通。 
进一步,所述定阀片和所述动阀片的配合关系包括:所述进水通道和所述导通盲孔与所述第一通孔连通,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排污通孔连通,所述第三通孔被所述动阀片封闭遮盖。 
进一步,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三通孔相邻,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相邻。 
进一步,所述定阀片和所述动阀片的配合关系包括: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进水通道连通,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导通盲孔连通,所述第四通孔与所述排污盲孔连通。 
进一步,所述定阀片和所述动阀片的配合关系包括: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进水通道连通,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导通盲孔连通,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四通孔与所述排污盲孔连通。 
进一步,所述定阀片和所述动阀片的配合关系包括: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进水通道连通,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导通盲孔连通,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四通孔与所述排污盲孔连通。 
进一步,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相邻,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三通孔相邻。 
进一步,所述定阀片和所述动阀片的配合关系包括: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进水通道连通,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导通盲孔连通,所述第四通孔与所述排污盲孔连通。 
进一步,所述定阀片和所述动阀片的配合关系包括: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进水通道连通,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导通盲孔连通,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四通孔与所述排污盲孔连通。 
进一步,所述定阀片和所述动阀片的配合关系包括:所述进水通道和所述导通盲孔与所述第一通孔连通,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四通 孔与所述排污盲孔连通,所述第三通孔被所述动阀片封闭遮盖。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加大了阀体内部流道,特别是加大了动阀片的进水通道的流道宽度,使有限的平面阀片的面积得到了有效应用,使得进入定阀片的流量变大,整个阀体的通水量变大;在反洗和正洗的同时可以供应未经处理的原水,来适应工程上的不间断供水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阀体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一的定阀片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一的动阀片的俯视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一在过滤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一在过滤状态下定动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一在反洗同时供原水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一在反洗同时供原水状态下定动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一在正洗同时供原水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一在正洗同时供原水状态下定动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10是实施例二的定阀片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实施例二的动阀片的俯视示意图; 
图12是实施例二在过滤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实施例二在过滤状态下定动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14是实施例二在反洗同时供原水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实施例二在反洗同时供原水状态下定动阀片的相对位置 示意图; 
图16是实施例二在正洗同时供原水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实施例二在正洗同时供原水状态下定动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18是实施例三的定阀片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实施例三的动阀片的俯视示意图; 
图20是实施例三在过滤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实施例三在过滤状态下定动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22是实施例三在反洗同时不供原水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实施例三在反洗同时不供原水状态下定动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24是实施例三在正洗同时不供原水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5是实施例三在正洗同时不供原水状态下定动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26是实施例四的定阀片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7是实施例四的动阀片的俯视示意图; 
图28是实施例四在过滤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9是实施例四在过滤状态下定动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30是实施例四在反洗同时不供原水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1是实施例四在反洗同时不供原水状态下定动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32是实施例四在正洗同时不供原水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3是实施例四在正洗同时不供原水状态下定动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34是实施例五的通过盖子再到阀体上的排污接口排水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4所示,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将控制阀安装到水处理罐40上,滤芯44设置在水处理罐40中,或者在水处理罐40中直接填充过滤材料构成滤芯44,阀体30的滤芯第一接口38通过上集伞41和滤芯44的外侧相连通,滤芯第二接口39通过中心管42和下集伞43与滤芯44相连通。将原水进口31连接到原水水管,将净水出口32连接到净水出水管,将排污接口33连接到排水处。通过旋转阀杆61,即可转动动阀片20来切换和定阀片10不同的重叠状态以实现不同功能。为了转动阀杆,可以采用手动转动或程序控制电机驱动阀杆转动的方式。 
实施例一: 
冲洗时持续供水、通过阀杆到盖子上的排污接口排污的方案。 
如图1-4所示,使用图2-3所示的定动阀片组合,一种多功能控制阀,包括阀体30、盖子60、阀杆61、置于阀体30内的采用端面转动密封配合的定阀片10和动阀片20,动阀片20和阀杆61连接,阀体30上设置有原水进口31、净水出口32、滤芯第一接口38和滤芯第二接口39,盖子上设置有排污接口33;定阀片10上设置有:第一通孔1、第二通孔2和第三通孔3,在控制阀内,第一通孔1与滤芯第一接口38相连通,第二通孔2与滤芯第二接口39相连通,第三通孔3与净水出口32相连通;动阀片20上设置有与原水进口31相连通的进水通道21,动阀片20上还设置有导通盲孔22和排污通孔23,排污通孔23依次通过阀杆61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和盖子60上的第二排污通孔64连通到盖子60上的排污接口33。如图5、图7、图9所示,定阀片10和动阀片20的配合 关系包括:第一通孔1与进水通道21连通,第二通孔2和第三通孔3与导通盲孔22连通,排污通孔23被定阀片10封闭遮盖;或第二通孔2和第三通孔3与进水通道21连通,导通盲孔22和排污通孔23与第一通孔1连通;或第一通孔1与进水通道21连通,第一通孔1和第三通孔3与导通盲孔22连通,第二通孔2与排污通孔23连通。第一通孔1与第三通孔3相邻,第三通孔3与第二通孔2相邻。 
下面详细说明定动阀片的不同配合关系而产生的三个功能。 
过滤功能:如图4-5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将动阀片20上的进水通道21与定阀片10上的第一通孔1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与定阀片10上的第二通孔2和第三通孔3重叠连通,排污通孔23被定阀片10封闭遮盖。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通过原水进口31进入阀体的水流从动阀片20的进水通道21流入到定阀片10的第一通孔1,因为第一通孔1与滤芯第一接口38相连通,所以水流流过滤芯第一接口38,通过上集伞41,流入到滤芯44的外侧,经过滤材过滤后流入到下集伞43,通过滤芯内侧45流入到滤芯第二接口39,由于滤芯第二接口39和定阀片10的第二通孔2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二通孔2,通过动阀片20的导通盲孔22的导流,流入到定阀片10的第三通孔3,由于第三通孔3与净水出口32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净水出口32供水。此时,排污通孔23被定阀片10封闭遮盖不通水,所以排污接口33无水流。 
反洗同时供原水功能:如图6-7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将动阀片20上的进水通道21与定阀片10上的第二通孔2和第三通孔3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与定阀片10上的第一通孔1重叠连通,排污通孔23与定阀片10上的第一通孔1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通过原水进口31进入阀体的水流从动阀片20的进水通道21流入到定阀片10的第二通孔2和第三通孔3,由于第三通孔3与净水出口32相连通,所以未经处理的原水直接从净水出口32流出供水;同时,水流流经第二通孔2,由于第二通孔2与滤芯第二接口39相连通,所以水流 流经滤芯第二接口39,流经滤芯内侧45,流经下集伞43,反向冲洗滤芯44后,流经上集伞41,流到滤芯第一接口38,由于滤芯第一接口38与第一通孔1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一通孔1,然后通过排污通孔23后,再依次通过阀杆61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和盖子60上的第二排污通孔64后通过盖子60上的排污接口33排污。此时,导通盲孔22只与定阀片10上的第一通孔1重叠连通,所以正好起到了封闭遮盖作用。 
正洗同时供原水功能:如图8-9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将动阀片20上的进水通道21与定阀片10上的第一通孔1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与定阀片10上的第一通孔1和第三通孔3重叠连通,排污通孔23与定阀片10上的第二通孔2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通过原水进口31进入阀体的水流从动阀片20的进水通道21流入到定阀片10的第一通孔1,然后水流分两路前进,其中一路水流通过导通盲孔22的导流,流入到定阀片10的第三通孔3,由于第三通孔3与净水出口32相连通,所以未经处理的原水直接从净水出口32流出供水;同时,另一路水流流经第一通孔1,由于第一通孔1与滤芯第一接口38相连通,所以水流流经滤芯第一接口38,通过上集伞41,流入到滤芯44的外侧,正向冲洗滤材后流入到下集伞43,通过滤芯内侧45流入到滤芯第二接口39,由于第二通孔2与滤芯第二接口39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二通孔2,然后通过排污通孔23后,再依次通过阀杆61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和盖子60上的第二排污通孔64后通过盖子60上的排污接口33排污。 
实施例二: 
冲洗时持续供水、通过定阀片的第四通孔排污的方案。 
如图1、图10-12所示,使用图10-11所示的定动阀片组合,一种多功能控制阀,包括阀体30、盖子60、阀杆61、置于阀体30内的采用端面转动密封配合的定阀片10和动阀片20,动阀片20和阀杆61连接,阀 体30上设置有原水进口31、净水出口32、排污接口33、滤芯第一接口38和滤芯第二接口39;定阀片10上设置有:第一通孔1、第二通孔2和第三通孔3,在控制阀内,第一通孔1与滤芯第一接口38相连通,第二通孔2与滤芯第二接口39相连通,第三通孔3与净水出口32相连通,定阀片10的中心处还设置有第四通孔4;动阀片20上设置有与原水进口31相连通的进水通道21,动阀片20上还设置有导通盲孔22和排污盲孔23B,排污盲孔23B的一端位于动阀片20的中心,排污盲孔23B通过第四通孔4与排污接口33相连通。如图13、图15、图17所示,定阀片10和动阀片20的配合关系包括:第一通孔1与进水通道21连通,第二通孔2和第三通孔3与导通盲孔22连通,第四通孔4与排污盲孔23B连通;或第二通孔2和第三通孔3与进水通道21连通,第一通孔1与导通盲孔22连通,第一通孔1和第四通孔4与排污盲孔23B连通;或第一通孔1与进水通道21连通,第一通孔1和第三通孔3与导通盲孔22连通,第二通孔2和第四通孔4与排污盲孔23B连通。第一通孔1与第三通孔3相邻,第三通孔3与第二通孔2相邻。 
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一的结构区别在于:实施例二的定阀片10的中心设置有第四通孔4,动阀片20上设置有排污盲孔23B;而实施例一的定阀片上没有第四通孔4,动阀片上设置的是排污通孔。这种结构区别使得排污方式的不同之处如下:实施例二的排污方式:通过动阀片的排污盲孔23B导流流到定阀片的第四通孔4,再流到阀体上的排污接口排水;实施例一的排污方式:通过动阀片的排污通孔23,再依次通过阀杆上的第一排污通孔和盖子上的第二排污通孔后,通过盖子上的排污接口排水。所以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一除了上述的排污方式不同外,其他说明都相似,在这里仅举一例对反洗同时供原水功能进行详细说明,其他二个功能不再详述。 
反洗同时供原水功能:如图14-15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将动阀片20上的进水通道21与定阀片10上的第二通孔2和第三通孔3重叠 连通,导通盲孔22与定阀片10上的第一通孔1重叠连通,排污盲孔23B与定阀片10上的第一通孔1和第四通孔4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通过原水进口31进入阀体的水流从动阀片20的进水通道21流入到定阀片10的第二通孔2和第三通孔3,由于第三通孔3与净水出口32相连通,所以未经处理的原水直接从净水出口32流出供水;同时,水流流经第二通孔2,由于第二通孔2与滤芯第二接口39相连通,所以水流流经滤芯第二接口39,流经滤芯内侧45,流经下集伞43,反向冲洗滤芯44后,流经上集伞41,流到滤芯第一接口38,由于滤芯第一接口38与第一通孔1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一通孔1,通过动阀片20的排污盲孔23B导流流到定阀片10的第四通孔4,因为第四通孔4和排污接口33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排污接口33排水。此时,导通盲孔22只与定阀片10上的第一通孔1重叠连通,所以正好起到了覆盖封闭作用。 
过滤功能:如图12-13所示。 
正洗同时供原水功能:如图16-17所示。 
实施例三: 
冲洗时不供原水、通过定阀片的第四通孔排污的方案。 
如图1、图18-20所示,使用图18-19所示的定动阀片组合,一种多功能控制阀,包括阀体30、盖子60、阀杆61、置于阀体30内的采用端面转动密封配合的定阀片10和动阀片20,动阀片20和阀杆61连接,阀体30上设置有原水进口31、净水出口32、排污接口33、滤芯第一接口38和滤芯第二接口39;定阀片10上设置有:第一通孔1C、第二通孔2C和第三通孔3C,在控制阀内,第一通孔1C与滤芯第一接口38相连通,第二通孔2C与滤芯第二接口39相连通,第三通孔3C与净水出口32相连通,定阀片10的中心处还设置有第四通孔4C;动阀片20上设置有与原水进口31相连通的进水通道21C,动阀片20上还设置有导 通盲孔22C和排污盲孔23C,排污盲孔23C的一端位于动阀片20的中心,排污盲孔23C通过第四通孔4C与排污接口33相连通。如图21、图23、图25所示,定阀片10和动阀片20的配合关系包括:第一通孔1C与进水通道21C连通,第二通孔2C和第三通孔3C与导通盲孔22C连通,第四通孔4C与排污盲孔23C连通;或第二通孔2C与进水通道21C连通,第三通孔3C与导通盲孔22C连通,第一通孔1C和第四通孔4C与排污盲孔23C连通;或进水通道21C和导通盲孔22C与第一通孔1C连通,第二通孔2C和第四通孔4C与排污盲孔23C连通,第三通孔3C被动阀片20封闭遮盖。第一通孔1C与第二通孔2C相邻,第二通孔2C与第三通孔3C相邻。 
下面详细说明定动阀片的不同配合关系而产生的三个功能。 
过滤功能:如图20-21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将动阀片20上的进水通道21C与定阀片10上的第一通孔1C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C与定阀片10上的第二通孔2C和第三通孔3C重叠连通,排污盲孔23C与定阀片10的第四通孔4C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通过原水进口31进入阀体的水流从动阀片20的进水通道21C流入到定阀片10的第一通孔1C,因为第一通孔1C与滤芯第一接口38相连通,所以水流流过滤芯第一接口38,通过上集伞41,流入到滤芯44的外侧,经过滤材过滤后流入到下集伞43,通过滤芯内侧45流入到滤芯第二接口39,由于滤芯第二接口39和定阀片10的第二通孔2C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二通孔2C,通过动阀片20的导通盲孔22C的导流,流入到定阀片10的第三通孔3C,由于第三通孔3C与净水出口32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净水出口32供水。此时,排污盲孔23C只与定阀片10的第四通孔4C重叠连通,所以排污接口33无水流。 
反洗同时不供原水功能:如图22-23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将动阀片20上的进水通道21C与定阀片10上的第二通孔2C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C与定阀片10上的第三通孔3C重叠连通,排污盲孔23C与定 阀片10上的第一通孔1C和第四通孔4C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通过原水进口31进入阀体的水流从动阀片20的进水通道21C流入到定阀片10的第二通孔2C,由于第二通孔2C与滤芯第二接口39相连通,所以水流流经滤芯第二接口39,流经滤芯内侧45,流经下集伞43,反向冲洗滤芯44后,流经上集伞41,流到滤芯第一接口38,由于滤芯第一接口38与第一通孔1C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一通孔1C,通过动阀片20的排污盲孔23C导流流到定阀片10的第四通孔4C,因为第四通孔4C和排污接口33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排污接口33排水。此时,导通盲孔22C只与定阀片10上的第三通孔3C重叠连通,所以正好起到了封闭遮盖作用,所以净水出口32无水流。 
正洗同时不供原水功能:如图24-25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将动阀片20上的进水通道21C与定阀片10上的第一通孔1C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C也与定阀片10上的第一通孔1C重叠连通,排污盲孔23C与定阀片10上的第二通孔2C和第四通孔4C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通过原水进口31进入阀体的水流从动阀片20的进水通道21C流入到定阀片10的第一通孔1C,由于第一通孔1C与滤芯第一接口38相连通,所以水流流经滤芯第一接口38,通过上集伞41,流入到滤芯44的外侧,正向冲洗滤材后流入到下集伞43,通过滤芯内侧45流入到滤芯第二接口39,由于第二通孔2C与滤芯第二接口39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二通孔2C,通过动阀片20的排污盲孔23C导流流到定阀片10的第四通孔4C,因为第四通孔4C和排污接口33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排污接口33排水。此时,导通盲孔22C与定阀片10上的第一通孔1C重叠连通,正好起到了封闭遮盖作用;定阀片10的第三通孔3C被动阀片20封闭遮盖不通水,所以净水出口32无水流。 
实施例四: 
冲洗时不供原水、通过阀杆到盖子上的排污接口排污的方案。 
如图1、图26-28所示,使用图26-27所示的定动阀片组合,一种多功能控制阀,包括阀体30、盖子60、阀杆61、置于阀体30内的采用端面转动密封配合的定阀片10和动阀片20,动阀片20和阀杆61连接,阀体30上设置有原水进口31、净水出口32、滤芯第一接口38和滤芯第二接口39,盖子上设置有排污接口33;定阀片10上设置有:第一通孔1C、第二通孔2C和第三通孔3C,在控制阀内,第一通孔1C与滤芯第一接口38相连通,第二通孔2C与滤芯第二接口39相连通,第三通孔3C与净水出口32相连通;动阀片20上设置有与原水进口31相连通的进水通道21C,动阀片20上还设置有导通盲孔22C和排污通孔23D,排污通孔23D依次通过阀杆61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和盖子60上的第二排污通孔64连通到盖子60上的排污接口33。如图29、图31、图33所示,定阀片10和动阀片20的配合关系包括:第一通孔1C与进水通道21C连通,第二通孔2C和第三通孔3C与导通盲孔22C连通,排污通孔23D被定阀片10封闭遮盖;或第二通孔2C与进水通道21C连通,第三通孔3C与导通盲孔22C连通,第一通孔1C与排污通孔23D连通;或进水通道21C和导通盲孔22C与第一通孔1C连通,第二通孔2C与排污通孔23D连通,第三通孔3C被动阀片20封闭遮盖。第一通孔1C与第二通孔2C相邻,第二通孔2C与第三通孔3C相邻。 
实施例四和实施例三的结构区别在于:实施例四的定阀片上没有第四通孔,动阀片上设置的是排污通孔23D;而实施例三的定阀片的中心设置有第四通孔4C,动阀片20上设置有排污盲孔23C。这种结构区别使得排污方式的不同之处如下:实施例四的排污方式:通过动阀片的排污通孔23D,再依次通过阀杆上的第一排污通孔和盖子上的第二排污通孔后,通过盖子上的排污接口排水;实施例三的排污方式:通过动阀片的排污盲孔23C导流流到定阀片的第四通孔4C,再流到阀体上的排污接口排水。所以实施例四和实施例三除了上述的排污方式不同之外,其他说明都相似,在这里就不再赘述。 
过滤功能:如图28-29所示。 
反洗同时不供原水功能:如图30-31所示。 
正洗同时不供原水功能:如图32-33所示。 
实施例五: 
采用了从排污通孔经过阀杆到盖子再到阀体上的排污接口排污的技术方案。 
如图34所示,排污接口33B设置在阀体30上,动阀片20上设置有排污通孔23,实施例五的排污的通道为:通过排污通孔23后,依次通过阀杆61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和盖子60上的第二排污通孔64后,再连通到阀体30上的排污接口33B。 
实施例五与实施例一、四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实施例五的排污接口33B设置在阀体30上,而实施例一、四的排污接口33设置在盖子60上,实施例一、四的排污的通道为:通过排污通孔后,依次通过阀杆上的第一排污通孔和盖子上的第二排污通孔后,再连通到盖子上的排污接口。其他说明都相似,这里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例如:调整动阀片上的进水通道、导通盲孔和排污通道的位置;改变定阀片上的通孔与净水出口、滤芯第一接口和滤芯第二接口的连通关系,这些简单改变、替换都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1)

1.一种多功能控制阀,包括阀体、盖子、阀杆、置于阀体内的采用端面转动密封配合的定阀片和动阀片,动阀片和阀杆连接,控制阀上设置有原水进口、净水出口、排污接口、滤芯第一接口、滤芯第二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定阀片上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在控制阀内,第一通孔与滤芯第一接口相连通,第二通孔与滤芯第二接口相连通,第三通孔与净水出口相连通;所述动阀片上设置有与原水进口相连通的进水通道,动阀片上还设置有导通盲孔和排污通道,所述排污通道与所述排污接口相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污通道为排污通孔,所述排污接口设置在阀体上,所述排污通孔依次通过阀杆上的第一排污通孔和盖子上的第二排污通孔连通到阀体上的排污接口。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污通道为排污通孔,所述排污接口设置在盖子上,所述排污通孔依次通过阀杆上的第一排污通孔和盖子上的第二排污通孔连通到盖子上的排污接口。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污通道为排污盲孔,所述定阀片上还设置有第四通孔,所述排污接口设置在阀体上,所述排污盲孔通过所述第四通孔与排污接口相连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功能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定阀片上的第四通孔位于定阀片的中心,所述动阀片上的排污盲孔的一端位于动阀片的中心。
6.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多功能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三通孔相邻,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相邻。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功能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定阀片和所述动阀片的配合关系包括: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进水通道连 通,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导通盲孔连通,所述排污通孔被所述定阀片封闭遮盖。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功能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定阀片和所述动阀片的配合关系包括: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进水通道连通,所述导通盲孔和所述排污通孔与所述第一通孔连通。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功能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定阀片和所述动阀片的配合关系包括: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进水通道连通,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导通盲孔连通,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排污通孔连通。
10.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多功能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相邻,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三通孔相邻。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多功能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定阀片和所述动阀片的配合关系包括: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进水通道连通,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导通盲孔连通,所述排污通孔被所述定阀片封闭遮盖。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多功能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定阀片和所述动阀片的配合关系包括: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进水通道连通,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导通盲孔连通,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排污通孔连通。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多功能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定阀片和所述动阀片的配合关系包括:所述进水通道和所述导通盲孔与所述第一通孔连通,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排污通孔连通,所述第三通孔被所述动阀片封闭遮盖。
14.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多功能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三通孔相邻,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相邻。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多功能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定 阀片和所述动阀片的配合关系包括: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进水通道连通,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导通盲孔连通,所述第四通孔与所述排污盲孔连通。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多功能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定阀片和所述动阀片的配合关系包括: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进水通道连通,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导通盲孔连通,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四通孔与所述排污盲孔连通。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多功能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定阀片和所述动阀片的配合关系包括: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进水通道连通,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导通盲孔连通,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四通孔与所述排污盲孔连通。
18.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多功能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相邻,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三通孔相邻。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多功能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定阀片和所述动阀片的配合关系包括: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进水通道连通,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导通盲孔连通,所述第四通孔与所述排污盲孔连通。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多功能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定阀片和所述动阀片的配合关系包括: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进水通道连通,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导通盲孔连通,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四通孔与所述排污盲孔连通。
21.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多功能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定阀片和所述动阀片的配合关系包括:所述进水通道和所述导通盲孔与所述第一通孔连通,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四通孔与所述排污盲孔连通,所述第三通孔被所述动阀片封闭遮盖。 
CN 201220219609 2012-05-15 2012-05-15 一种多功能控制阀 Expired - Lifetime CN20270819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219609 CN202708196U (zh) 2012-05-15 2012-05-15 一种多功能控制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219609 CN202708196U (zh) 2012-05-15 2012-05-15 一种多功能控制阀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708196U true CN202708196U (zh) 2013-01-30

Family

ID=475885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219609 Expired - Lifetime CN202708196U (zh) 2012-05-15 2012-05-15 一种多功能控制阀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708196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65719A (zh) * 2015-08-10 2015-11-18 龙口诚峰智远科技有限公司 过滤阀及其水处理装置
CN105179747A (zh) * 2015-10-06 2015-12-23 龙口诚峰智远科技有限公司 固定床顺流再生阀及其水处理装置
WO2019080408A1 (zh) * 2017-10-25 2019-05-02 林凯 一种能去除残留水的淋浴器及其去除残留水的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65719A (zh) * 2015-08-10 2015-11-18 龙口诚峰智远科技有限公司 过滤阀及其水处理装置
CN105179747A (zh) * 2015-10-06 2015-12-23 龙口诚峰智远科技有限公司 固定床顺流再生阀及其水处理装置
CN105179747B (zh) * 2015-10-06 2017-08-11 龙口诚峰智远科技有限公司 固定床顺流再生阀及其水处理装置
WO2019080408A1 (zh) * 2017-10-25 2019-05-02 林凯 一种能去除残留水的淋浴器及其去除残留水的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78967B (zh) 一种多功能控制阀
CN102678966B (zh) 一种多功能控制阀
CN102788172B (zh) 一种持续供水多功能控制阀
CN102635705B (zh) 一种多功能软水阀
CN102635706A (zh) 一种软水补水多功能软水阀
CN102635708B (zh) 一种多功能控制阀
CN102644769A (zh) 一种多功能控制阀
CN102644770B (zh) 一种多功能控制阀
CN203463693U (zh) 水控制装置
CN202708196U (zh) 一种多功能控制阀
CN106186391A (zh) 具有排浓水回收装置的双出水纯净水机切换制水方法
CN102840362B (zh) 多功能软水阀
CN202768945U (zh) 一种持续供水多功能控制阀
CN102635707A (zh) 一种多功能软水阀
CN104291473A (zh) 无排放净水机
CN202867928U (zh) 多功能软水阀
CN201679998U (zh) 多路一体阀
CN204083361U (zh) 一种节能型多功能软水阀
CN202214238U (zh) 一种能够实现正反冲洗的内压式双超滤净水设备
CN203309197U (zh) 一种多功能控制阀
CN202937839U (zh) 一种软水补水多功能软水阀
CN102644768B (zh) 一种多功能控制阀
CN103845948B (zh) 具有多滤胆反冲切换器的净水器内置管路连接方法
CN203173901U (zh) 一种净水器及其脉冲式排废水装置
CN202597768U (zh) 一种多功能控制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130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