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694198U - 操作旋钮的安装结构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操作旋钮的安装结构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694198U
CN202694198U CN 201120382018 CN201120382018U CN202694198U CN 202694198 U CN202694198 U CN 202694198U CN 201120382018 CN201120382018 CN 201120382018 CN 201120382018 U CN201120382018 U CN 201120382018U CN 202694198 U CN202694198 U CN 2026941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turning axle
section
operation knob
restri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120382018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井内淳二
中山博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VCKenwood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enwood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enwood KK filed Critical Kenwood KK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6941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694198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otary Switch, Piano Key Switch, And Lever Switch (AREA)
  •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操作旋钮的安装结构及电子设备。操作旋钮的安装结构具备:第一限制部(14、3f、KS),该第一限制部构成为根据是否抵接来选择禁止和容许操作旋钮(5、5A、5A1、5B)在旋转轴(3、3A、3AA、3B)的轴线(C)方向上的移动;以及第二限制部(3c、13、AN、AN2),该第二限制部在旋转轴(3、3A、3AA、3B)的前端部分利用摩擦力限制操作旋钮(5、5A、5A1、5B)在旋转轴(3、3A、3AA、3B)的轴线(C)方向上的移动,从而使操作旋钮(5、5A、5A1、5B)保持在上述旋转轴(3、3A、3AA、3B)上。

Description

操作旋钮的安装结构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操作旋钮的安装结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技术,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30480号公报)公开了将操作旋钮嵌合安装在例如音量调控器或编码器等旋转操作部件的旋转操作轴(旋转轴)上的结构。 
就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结构而言,在对操作旋钮施加从旋转轴脱离的方向的无意识的力的场合,存在操作旋钮容易从旋转轴脱离的可能性。因此,根据状况有操作旋钮丢失等的危险,从而期望进行改善。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申请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操作旋钮不会容易地从旋转轴脱离的操作旋钮的安装结构和具备该结构的电子设备。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结构。 
1)一种操作旋钮的安装结构,其保持操作旋钮安装在旋转轴的状态,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限制部14、14A、14B、3f、KS、TS,该第一限制部构成为根据是否抵接来选择禁止和容许上述操作旋钮5、5A、5A1、5B在上述旋转轴3、3A、3AA、3B的轴线C方向上的移动;以及第二限制部3c、13、AN、AN2,该第二限制部在上述旋转轴3、3A、3AA、3B的前端部分利用摩擦力来限制上述操作旋钮5、5A、5A1、5B在上述旋转轴3、3A、3AA、3B的轴线C方向上的移动,从而使上述操作旋钮5、5A、5A1、5B保持在上述旋转轴3、3A、3AA、3B上。 
2)根据1)所记载的操作旋钮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限制部14、3f、KS、TS构成为只在上述第二限制部3c、10、AN的限制被解除的状态下能够选择上述容许。 
3)根据1)或2)所记载的操作旋钮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 限制部3c、13、AN限制上述操作旋钮5、5A、5A1相对于上述旋转轴3、3A、3AA的转动方向的相对移动,上述第一限制部14、3f、KS、TS通过伴随用户转动上述操作旋钮5、5A、5A1的操作,容许上述操作旋钮5、5A、5A1在上述旋转轴3、3A、3AA的轴线方向上的移动。 
4)根据1)或2)所记载的操作旋钮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在被上述第一限制部14、3f、KS、TS容许时的上述操作旋钮5、5A、5A1和上述旋转轴3、3A、3AA的轴线方向相对位置,与在被上述第二限制部3c、13、AN限制时的上述操作旋钮5、5A、5A1和上述旋转轴3、3A、3AA的轴线方向相对位置不同。 
5)根据1)或2)所记载的操作旋钮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旋转轴3、3A、3AA在前端具有被压入部3c,并在外周一体地或分体地设有第一限制面3h、3Afs,该第一限制面与上述旋转轴3、3A、3AA的轴线C正交或随着离开上述轴线C而朝向上述旋转轴3、3A、3AA的前端侧倾斜,上述操作旋钮5、5A、5A1具有容纳上述旋转轴3、3A、3AA的上述被压入部3c的容纳空间13,并形成有第二限制面14a,并且通过上述被压入部3c被压入上述容纳空间13而成为安装在上述旋转轴3、3A、3AA的前端上的状态,在将上述操作旋钮5、5A、5A1安装在上述旋转轴3、3A、3AA的状态下,上述第二限制面14a、14Au位于比上述第一限制面3h、3Afs更远离上述被压入部3c的位置,在从上述轴线C的方向观察时,上述第二限制面设在至少一部分与上述第一限制面3h、3Afs重合的位置,上述第二限制面14a、14Au通过在上述轴线方向上移动而与上述第一限制面3h、3Afs抵接,通过上述第二限制面和上述第一限制面抵接,禁止在上述第一限制部14、3f、KS、TS的在上述旋转轴3、3A、3AA的轴线方向上的移动。 
6)根据5)所记载的操作旋钮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旋转轴3的外周形成有预定牙数的外螺纹3f。上述第一限制面3h是上述外螺纹的螺纹牙的齿侧面3h,在上述操作旋钮5上形成有能与上述旋转轴3的上述外螺纹3f螺纹结合的卡爪部14,上述第二限制面14a形成在上述卡爪部14上。 
7)根据6)所记载的操作旋钮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旋转轴3的轴线方向上,上述操作旋钮5的上述容纳空间13和上述第二限制面14a之 间的最短距离L1设定为比上述旋转轴3的上述被压入部3c和上述外螺纹3f之间的最长距离L2大。 
8)根据1)或2)所记载的操作旋钮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限制部KS在上述操作旋钮5A、5A1绕上述旋转轴3A、3AA的轴线的预定的角度范围内通过抵接来限制上述操作旋钮5A、5A1在上述旋转轴3A、3AA的轴线方向上的移动,并在上述预定的角度范围以外容许上述操作旋钮5A、5A1在上述旋转轴3A、3AA的轴线方向上的移动,在上述操作旋钮5A、5A1安装在上述旋转轴3A、3AA上时,上述操作旋钮5A、5A1在利用上述第一限制部KS容许在上述旋转轴3A、3AA的轴线方向上的移动后,利用上述第二限制部AN保持在上述旋转轴3A、3AA上。 
9)根据8)所记载的操作旋钮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限制部AN在上述旋转轴3、3AA的轴线方向上的多个位置通过抵接来进行限制。 
10)根据1)或2)所记载的操作旋钮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旋转轴3A、3AA在上述前端部分具有被压入部3c,并且一体地或分体地设有凸部3Af,该凸部从外周向径向外侧以凸缘状突出,且具有在周向上一部分欠缺的欠缺部3Af1,在上述操作旋钮5A、5A1上具有容纳上述旋转轴3A、3AA的上述被压入部3c的容纳空间13,并且形成有能与上述旋转轴3A、3AA的上述凸部3Af抵接的抵接部14A,通过上述凸部3Af和上述抵接部14A、14B抵接,禁止上述操作旋钮5A、5A1在上述第一限制部AN的在上述旋转轴3A、3AA的轴线方向上的移动。 
11)根据10)所记载的操作旋钮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从上述旋转轴3A、3AA的前端到上述凸部3Af的上述旋转轴3A、3AA的根部侧的面的距离L2A是上述容纳空间13和上述抵接部14A、14B之间的距离之中最短的距离L1A以下。 
12)根据10)所记载的操作旋钮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凸部3Af在上述旋转轴3A、3AA的轴线方向上形成多个,上述多个凸部之中至少两个凸部KS1、KS2的上述欠缺部3Af1、3Af2在周向的相对位置不同。 
13)根据12)所记载的操作旋钮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多个凸部之中至少两个凸部KS1、KS3之间形成有周向限制部KS4、KS5,该周向 限制部向上述旋转轴3A、3AA的轴线方向延伸且限制上述抵接部14A的周向的移动,上述抵接部14A通过具有向上述旋转轴3A、3AA的径向外侧的挠性的臂部11B形成于上述操作旋钮5A1上。 
14)根据12)或13)所记载的操作旋钮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凸部之中的一个凸部KS3形成于在上述轴线方向上与至少另一个凸部KS1的上述欠缺部3Af1对应的位置。 
15)根据10)所记载的操作旋钮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凸部KS1中朝向上述旋转轴3A的前端侧的面3Afu形成为随着朝向上述欠缺部3Af1而接近上述旋转轴3A的根部侧。 
16)根据1)所记载的操作旋钮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限制部KS在上述操作旋钮5B绕上述旋转轴3B的轴线的预定的角度位置,通过抵接来限制上述操作旋钮5B在上述旋转轴3B的轴线方向上的移动及绕轴线的转动,通过由上述第一限制部KS和上述第二限制部AN2同时对上述操作旋钮5B在上述轴线方向上的移动及绕上述轴线的移动进行限制,上述操作旋钮5B被保持在上述旋转轴3B上。 
17)一种操作旋钮的安装结构,其保持操作旋钮安装在旋转轴的状态,其特征在于,上述旋转轴3、3A、3AA在前端具有被压入部3c,并在外周一体地或分体地设有第一限制面3h、3Afs,该第一限制面与上述旋转轴3、3A、3AA的轴线C正交或随着离开上述轴线C而朝向上述旋转轴3、3A、3AA的前端侧倾斜,上述操作旋钮5、5A、5A1具有容纳上述旋转轴3、3A、3AA的上述被压入部3c的容纳空间13,并形成有第二限制面,并且通过上述被压入部3c被压入上述容纳空间13而成为安装在上述旋转轴3、3A、3AA的前端上的状态,在将上述操作旋钮5、5A、5A1安装在上述旋转轴3、3A、3AA上的状态下,上述第二限制面14a、14Au位于比上述第一限制面3h、3Afs更远离上述被压入部3c的位置,在从上述轴线C的方向观察时,上述第二限制面设在至少一部分与上述第一限制面3h、3Afs重合的位置。 
18)一种操作旋钮的安装结构,其保持操作旋钮安装在旋转轴的状态,其特征在于,上述旋转轴3A、3AA在前端部分具有被压入部3c,并且一体地或分体地设有凸部3Af,该凸部从外周向径向外侧以凸缘状突出,且具有在周向 上一部分欠缺的欠缺部3Af1,在上述操作旋钮5A、5A1上具有容纳上述旋转轴3A、3AA的上述被压入部3c的容纳空间13,并且形成有能与上述旋转轴3A、3AA的上述凸部3Af抵接的抵接部14A,通过上述被压入部3c被压入上述容纳空间13而成为将上述操作旋钮安装在上述旋转轴3A、3AA的前端上的状态,并且通过上述凸部3Af和上述抵接部14A抵接来禁止上述操作旋钮5A、5A1在上述旋转轴3A、3AA的轴线方向上的移动。 
1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具备1)~18)中任一项所记载的操作旋钮的安装结构,并且具有根据上述旋转轴3、3A、3AA、3B的旋转,使电特性发生变化或使电特性变得不同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如下。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得到操作旋钮不会容易地从旋转轴脱离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设备的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操作旋钮的安装结构的实施例1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操作旋钮的安装结构的实施例1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4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操作旋钮的安装结构的实施例1的纵剖视图。 
图5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操作旋钮的安装结构的实施例1的纵剖视图,是表示将操作旋钮安装在旋转轴上之前的状态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操作旋钮的安装结构的实施例1的纵剖视图,是表示将操作旋钮安装在旋转轴上的中途的第一状态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操作旋钮的安装结构的实施例1的纵剖视图,是表示将操作旋钮安装在旋转轴上的中途的第二状态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操作旋钮的安装结构的实施例1的纵剖视图,是表示将操作旋钮安装在旋转轴上的中途的第三状态及由于外力等导致旋转轴和操作旋钮的压入部分脱离的状态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操作旋钮的安装结构的实施例1的纵剖视 图,是表示将操作旋钮安装在旋转轴上的状态的图。 
图10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操作旋钮的安装结构的实施例2的剖视图。 
图11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操作旋钮的安装结构的实施例2的另一图。 
图12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操作旋钮的安装结构的实施例2中的变形例1的局部立体图。 
图13(a)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操作旋钮的安装结构的实施例2中的变形例2的立体图。
图13(b)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操作旋钮的安装结构的实施例2中的变形例2的剖视图。 
图14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操作旋钮的安装结构的实施例2中的变形例2的剖视图。 
图15(a)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操作旋钮的安装结构的实施例2中的变形例2A的立体图。
图15(b)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操作旋钮的安装结构的实施例2中的变形例2A的剖视图。 
图16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操作旋钮的安装结构的实施例2中的变形例2的另一方式的局部立体图。 
图17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操作旋钮的安装结构的实施例3的分解立体图。 
图18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操作旋钮的安装结构的实施例3的剖视图。 
图19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操作旋钮的安装结构的实施例3中的变形例的局部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设备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电子设备是无线电设备KM。无线电设备KM例如是便携式无线电收发两用机。无线电设备KM构成为在顶面具备具有操作旋钮5的旋转操作部1和天线Ma。在无线电设备KM的内部容纳未图示的底座15(参照图4)。旋转操作部1及天线Ma由底座15直接或间接地支撑。 
如图2所示,旋转操作部1具备音量调控器2、旋转轴3、螺母4及操作旋钮5。以下,以旋转操作部1为例,说明操作旋钮的安装结构的优选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操作旋钮的安装结构的实施例1是下述结构:具有操作旋钮与旋转轴的压 入部,在旋转轴及操作旋钮的一侧设置螺纹部,并且在另一侧具备在使操作旋钮在轴线方向上直线移动时与该螺纹部抵接而限制操作旋钮移动的卡爪部,通过使操作旋钮以从压入部拔出的状态旋转,卡爪部能够通过螺纹部。以下,对各部件进行详细叙述。 
音量调控器2 
音量调控器2由音量调控器主体2a和底座安装用的外螺纹部2b构成。音量调控器主体2a容纳可变型电阻器。外螺纹部2b是从音量调控器主体2a突出而形成的筒体。在外螺纹部2b的外周形成有外螺纹2c。 
旋转轴3 
旋转轴3由音量调控器2可旋转地支撑。旋转轴3构成为具有被容纳部3a和露出部3b。被容纳部3a容纳在音量调控器2内。露出部3b从外螺纹部2b向图2的上方延伸并向外部露出。露出部3b构成为具有被压入部3c和延长部3d。被压入部3c被压入操作旋钮5中。被压入部3c形成于旋转轴3的前端侧。被压入部3c在沿旋转轴3的轴线C观察时,即在俯视时,成为缺少了一部分的字母“D”字状的形状(所谓D切割)。在延长部3d的外周面3e上形成有用于对操作旋钮5进行防脱的外螺纹部3f。外螺纹部3f形成于被压入部3c附近。外螺纹部3f的螺纹牙具有上齿侧面3g和下齿侧面3h(参照图4)。上齿侧面3g是外螺纹部3f的螺纹牙的朝向被压入部3c侧(图4的上方侧)的齿侧面。下齿侧面3h是外螺纹部3f的螺纹牙的朝向被容纳部3a侧(图4的下方侧)的齿侧面。具体地说,上齿侧面3g是以随着朝向旋转轴3的轴线C而离开底座15的方式延伸的斜面。另一方面,下齿侧面3h是以随着朝向旋转轴3的轴线C而接近底座15的方式延伸的斜面、或与轴线C正交的面。 
即,在图4的剖视中,将与下齿侧面3h正交且从下齿侧面3h离开的方向定义为第一方向E,该第一方向E与旋转轴3的轴线C所成的角度θ为0°以上且小于90°。在本实施方式中,角度θ是锐角,例如θ大约是45°。优选角度θ为0°或接近0°。该理由后述。旋转轴3由金属材料形成。旋转轴3的材料未局限于金属,也可以是树脂材料。在树脂材料的场合,更优选高强度的纤维强化树脂。 
螺母4 
图2所示的螺母4是与音量调控器2的底座安装用的外螺纹部2b的外螺纹2c螺纹结合的螺母。如图4所示,以将底座15夹在螺母4和音量调控器主体2a之间的方式将旋转操作部1安装在底座15上。 
操作旋钮5 
如图2、图4等所示,操作旋钮5构成为具有旋钮主体6和D弹簧7。D弹簧7是横截面为D形状且具有轴线方向的狭缝的环状,并且形成为能够发挥径向的弹性推斥力。D弹簧7被压入到设在旋钮主体6上的嵌合孔6k(参照图4)中,且向缩径方向对插入到内侧的旋转轴3加力,使旋钮主体6相对于旋转轴3以压入状态嵌合。旋转轴3的D切割形状的部分插入D弹簧7中。 
旋钮主体6是树脂制的旋钮。如图3及图4所示,旋钮主体6形成为有底圆筒的杯状。旋钮主体6构成为具有用户用手指捏住的筒部8、封闭筒部8的一端的盖部9、D弹簧容纳部10和多个臂部11。在实施例中,设有三个臂部11。筒部8、盖部9、D弹簧容纳部10及臂部11一体地形成。筒部8及盖部9在旋钮主体6的内部形成预定的空间12。D弹簧容纳部10和臂部11配置在空间12内。臂部11为臂形状。在利用注射成形来形成旋钮主体6且未在盖部9设置开口部的场合,臂部11成为所谓的下挖部。在该场合,利用臂部11的挠性,在使臂部11挠曲的同时从模具中取出(所谓强行脱模)。如果在盖部9的与臂部11对应的位置设置开口部,则避免下挖部,不使臂部11弯曲而能够以所谓的顺畅脱模从模具中取出旋钮主体6。 
D弹簧容纳部10压入地容纳D弹簧7并保持。D弹簧容纳部10与盖部9连续而形成。在D弹簧7内形成有容纳旋转轴3的露出部3b中的被压入部3c并保持的容纳空间13。 
臂部11形成为与D弹簧容纳部10连接并向离开盖部9的方向延伸。在臂部11的前端部11a形成有卡爪部14。具体地说,卡爪部14形成为与臂部11的前端部11a连续,并从臂部11的前端部11a向旋转轴3的轴线C突出。卡爪部14形成为向卡爪部14的前端变得尖细的形状。例如为与外螺纹部3f的螺纹牙的形状对应的形状。卡爪部14与外螺纹部3f螺纹结合。卡爪部14具有里侧倾斜面14a和跟前侧倾斜面14b。里侧倾斜面14a朝向盖部9侧。里侧倾斜面14a形成为随着朝向旋转轴3的轴线C而接近底座15的倾斜面。更 详细地说,里侧倾斜面14a设在与旋转轴3的外螺纹部3f的螺纹牙上的下齿侧面3h相对且在轴线C的方向上干涉的位置。另一方面,跟前侧倾斜面14b朝向与盖部9相反的一侧。跟前侧倾斜面14b形成为随着朝向旋转轴3的轴线C而离开底座15的倾斜面。里侧倾斜面14a是形成于卡爪部14上的倾斜面之中从旋钮主体6的开口部观察位于里侧的倾斜面。跟前侧倾斜面14a是形成于卡爪部14上的倾斜面之中从旋钮主体6的开口部观察位于跟前侧的倾斜面。旋钮主体6的多个臂部11的各卡爪部14形成为沿旋转轴3的外螺纹部3f的螺纹牙同时螺纹结合并能螺旋地移动。即,各卡爪部14的轴线C方向的位置如下设定,外螺纹部3f的外螺纹的螺距与绕轴线C的卡爪部14的位置相对应,且所有的卡爪部14同时与外螺纹部3f的螺纹牙螺纹结合。 
如图5所示,在轴线C的方向,操作旋钮5的D弹簧7的旋转轴容纳空间13与操作旋钮5的多个卡爪部14之间的距离之中最短的距离L1设定为,旋转轴3的被压入部3c和外螺纹部3f能够同时容纳在容纳空间13的卡爪部14侧端与卡爪部14之间的空间。换言之,在旋转轴3的轴线C的方向上的旋转轴3的被压入部3c的前端和外螺纹3f的下端的合计长度L2是距离L1以下。由于各部位在轴线C方向上具有宽度,因此更详细地说,操作旋钮5的容纳空间13和卡爪部14之间的最短距离设定为比旋转轴3的被压入部3c和外螺纹部3f之间的最长距离大。通过这样设定,在卡爪部14越过外螺纹部3f之后,能够确保为了将被压入部3c嵌入操作旋钮5的D弹簧7的容纳空间13内所需的、操作旋钮5和旋转轴3的相对的可动范围。 
接着,参照图5~图8说明旋转操作部1的组装方法。在实施例1中,多个卡爪部14的轴线C方向的位置设定在能与外螺纹部3f的外螺纹螺纹结合的位置即可。例如,根据外螺纹的螺纹升角等,多个卡爪部14的轴线C方向的各个位置在轴线C方向上偏离(参照图7)。另外,图3~图8等所示的臂部11适当地记载为能够理解为具有挠性,对臂部11的臂长度而言,未限定轴线C方向的长度。 
首先,如图5所示,将音量调控器2的底座安装用的外螺纹部2b插入底座15的安装孔15a中。接着,以夹住底座15的方式使环形螺母4与外螺纹部2b螺纹结合并拧紧。由此,音量调控器2固定在底座15上。 
接着,如图6所示,将操作旋钮5覆盖在由音量调控器2可旋转地支撑的旋转轴3上。由此,旋钮主体6的臂部11的卡爪部14上的跟前侧倾斜面14b与旋转轴3的外螺纹部3f的上齿侧面3g接触。 
接着,在图6的状态下,从图6的上方侧观察,使操作旋钮5相对于旋转轴3顺时针旋转。于是,如图7所示,卡爪部14与外螺纹部3f的螺纹牙螺纹结合并螺旋移动,其结果,如图8所示,卡爪部14越过外螺纹部3f。 
接着,在图8的状态下,为了使旋转轴3的被压入部3c嵌入操作旋钮5的D弹簧7的容纳空间13内,在注意操作旋钮5和旋转轴3的绕轴线C的相对位置的同时,将操作旋钮5向底座15压入。其结果,如图9所示,旋转轴3的被压入部3c被压入操作旋钮5的D弹簧7的容纳空间13中,因此,操作旋钮5安装在旋转轴3的前端(被压入部3c)。在该安装状态下,若将下齿侧面3h作为第一限制面,将里侧倾斜面14a作为第二限制面,则第二限制面位于比第一限制面更远离被压入部3c的位置,并且设置于在轴线C的方向上与上述第一限制面干涉的位置。 
以下,参照图8及图9说明旋转操作部1的使用方法等。 
一般来说,优选操作旋钮5在保养维修时能相对于旋转轴3装卸。这是由于,既然操作旋钮5是露出的部件,则在反复使用中就存在污染或损坏的情况,因此根据需要更换为新品。因此,优选旋转轴3的被压入部3c在操作旋钮5的D弹簧7内以能够装卸的程度的强度压入。 
相对于此,假设例如用户由于手滑而使无线电设备KM跌落,并由于该冲击导致操作旋钮5的被压入部3c从D弹簧7脱离。或者,假设在用户在紧急情况下匆忙地捏住旋钮5并拿起无线电设备KM时,无线电设备KM在口袋中等卡住,操作旋钮5的被压入部3c从D弹簧7脱离。该状态表示在图8中。图8还表示由于施加来自外部的未意识的拉拔力等,导致操作旋钮5从被压入部3c拔出的状态。 
在越过这种通常的使用状态的状态下,如图8所示,由于旋转轴3的外螺纹部3f的下齿侧面3h和操作旋钮5的卡爪部14上的里侧倾斜面14a卡合(抵接),因此旋转轴3不会完全从操作旋钮5的旋钮主体6的内部空间12中拔出。 
另一方面,要想有意识地从旋转轴3拆卸操作旋钮5,在图8的状态下, 将操作旋钮5在向离开底座15的方向轻轻地拉引的同时相对于旋转轴3向从图8的上方侧观察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即可。根据该例,操作旋钮5不会容易地从旋转轴3脱落。另外,操作旋钮5向旋转轴3的安装、拆卸变得容易,并且可多次反复操作。 
以上说明了本实施方式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上述实施方式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即,如图2~图4所示,旋转操作部1具备:音量调控器2(旋转旋钮主体);由音量调控器2可旋转地支撑,且在前端具有被压入部3c的旋转轴3(旋转轴);以及操作旋钮5(旋钮部件),该操作旋钮5形成有容纳旋转轴3的被压入部3c的容纳空间13,通过将被压入部3c压入容纳空间13,将操作旋钮5安装在旋转轴3的前端。在旋转轴3的外周面3e(外周)形成有下齿侧面3h(第一限制面)。第一方向E定义为与下齿侧面3h正交且从下齿侧面3h离开的方向,第一方向E和旋转轴3的轴线C所成的角度θ是0°以上且小于90°。在操作旋钮5上形成有里侧倾斜面14a。里侧倾斜面14a设在与旋转轴3的外螺纹部3f的螺纹牙上的下齿侧面3h相对且在轴线C的方向上干涉的位置。 
该实施方式通过以上的结构,即使不知因何种原因导致旋转轴3的被压入部3c从操作旋钮5的容纳空间13中脱离,但若想进一步将操作旋钮5从旋转轴3拔出,则由于旋转轴3的下齿侧面3h和操作旋钮5的里侧倾斜面14a互相卡合(抵接),因此操作旋钮5难以从旋转轴3脱离。 
另外,如图2~图4所示,在旋转轴3的外周面3e(外周)上形成有防脱用的外螺纹部3f。下齿侧面3h形成为防脱用的外螺纹部3f上的螺纹牙的齿侧面。在操作旋钮5上形成有可沿旋转轴3的外螺纹部3f的螺纹牙(螺纹沟)螺旋移动的卡爪部14。里侧倾斜面14a形成在卡爪部14上。 
该实施方式通过以上的结构,发挥操作旋钮5难以从旋转轴3脱离的上述效果,并且可实现根据需要将操作旋钮5从旋转轴3拆卸的结构。 
另外,如图5所示,在旋转轴3的轴线C方向上,操作旋钮5的容纳空间13和卡爪部14之间的距离L1设定为,D旋转轴3的被压入部3c和外螺纹部3f能够同时容纳在操作旋钮5的旋转轴容纳空间13和卡爪部14之间。该 实施方式通过以上的结构,能够不伴随旋转地将旋转轴3的被压入部3c直接压入操作旋钮5的容纳空间13。因此,能够将旋转轴3的被压入部3c做成所谓的D切割形状。另外,由卡爪部14和外螺纹部3f构成第一限制部。另外,由被压入部3c和容纳空间13构成第二限制部。 
上述实施方式例如能够如下进行变更。 
即,旋转操作部1不限于音量调控器,即使是频道转换器或旋转开关等也能够应用上述技术思想。 
另外,形成操作旋钮5的旋钮主体6的臂部11的技术未特别限定,例如能够采用从模具中强行地拔出的所谓强行脱模。 
另外,说明了图4所示的旋转轴3的外螺纹部3f的下齿侧面3h和操作旋钮5的旋钮主体6的臂部11上的卡爪部14的里侧倾斜面14a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斜着倾斜的情况,但不是必须倾斜的。即,下齿侧面3h和里侧倾斜面14a可以形成为与旋转轴3的轴线C正交。在该场合,角θ是0°。 
臂部11说明了形成三处的情况,但可以是一处,可以是两处,也可以是三处以上。另外,也可以在一处的臂部11上形成两个以上的卡爪部14。 
卡爪部14不必预先形成为与外螺纹部3f的螺纹牙螺纹结合的形状,例如也可以将前端面做成圆筒的内表面状。在该场合,将卡爪部14的内径形成为比外螺纹部3f的螺纹牙的牙径小,且比螺纹沟的沟径大。在该例子中,在将操作旋钮5安装在旋转轴上时,以在卡爪部14上切削内螺纹的所谓的自攻螺钉的方式进行安装。 
外螺纹部3f可以不与旋转轴3形成为一体。可以利用树脂材料等形成具有与外螺纹部3f相当的形状的环部件,在旋转轴3的预定位置形成缩径部,并嵌入该环部件。 
也可以使实施例中的外螺纹部3f和卡爪部14的关系相反,将臂部11形成得宽且预先形成内螺纹,使旋转轴3的外螺纹部3f只形成为与形成于臂部11上的内螺纹螺纹结合的卡爪状。 
作为与卡爪部14配合的对象,代替外螺纹部3f或内螺纹部,可以形成不是螺纹的截面为螺纹牙状的圆周肋或圆周槽。可以在操作旋钮5的上表面或侧面等设置与D弹簧7的容纳空间13内的D形状对应的标记。根据该例子,即 使在通过用户旋转操作旋钮5而卡爪部14通过外螺纹部3f之后,用户也能够知道容纳空间13内的D形状的位置。因此,如果用户在将操作旋钮5覆盖在旋转轴3上之前确认旋转轴3的被压入部3c的D切割的位置,则即使在操作旋钮5通过螺纹结合而旋转后,也能够容易知道操作旋钮5和旋转轴3的绕轴线C的相对位置。因此,用户能够容易将操作旋钮5向底座15压入。 
实施例2 
就操作旋钮的安装结构的实施例2而言,具有通过操作旋钮5A和旋转轴3A嵌合,利用摩擦力限制操作旋钮5A相对于旋转轴3A的在轴线C方向上的直线移动,并且利用配合形状限制绕轴线C的转动的压入部AN,而且,在操作旋钮5A及旋转轴3A的任一方侧设置由凹部或凸部构成的移动限制部KS,在另一方侧设置由凸部或凹部构成抵接部TS,该抵接部TS在使操作旋钮5A在轴线C方向上直线移动时,在预定的相对周向位置以外的周向范围内与该移动限制部KS抵接而限制其移动。这是如下结构:在操作旋钮5A从压入部AN拔出的状态下只在预定的相对周向位置的场合,卡爪部14A通过移动限制部KS,进而从旋转轴3A卸下。以下,主要对与实施例1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图10表示在实施例2中将操作旋钮5A安装在旋转轴3A上之前的状态。在旋转轴3A上设有移动限制部KS。移动限制部KS是从旋转轴3A的外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为凸缘状的凸部3Af。 
图11是从轴线C的图10的上方侧观察旋转轴3A的图。如图11所示,凸部3Af在周向上偏离预定的角度的两个位置,具有在宽度W11的范围内未突出的欠缺部3Af1。在图11中,一对欠缺部3Af1位于偏离180°的位置。另一方面,如图10所示,在操作旋钮5A上设有抵接部TS。 
抵接部TS是在绕轴线C的偏离预定的角度的两处的位置上向轴突出而设置的一对卡爪部14A。预定的角度设定为与欠缺部3Af1的偏离角度相同。即,在图10中,预定的角度是180°。卡爪部14A的宽度(图10中的纸面表里方向的距离)小于宽度W11。因此,操作旋钮5A相对于旋转轴3A只在绕轴线C的预定位置,抵接部TS的卡爪部14A通过限制部KS的欠缺部3Af1,从而容许在轴线C方向的移动。在该例子中,预定的位置为偏离180°的两个位置。 在绕轴线C的预定的位置以外的位置(角度范围),在操作旋钮5A从图10的上方侧向下方侧的移动中,卡爪部14A的下表面14As与凸部3Af的上表面3Afu抵接而限制移动。另外,在操作旋钮5A从图10的下方侧向上方侧的移动中,卡爪部14A的上表面14Au与凸部3Af的下表面3Afs抵接而限制移动。卡爪部14A的个数设为欠缺部3Af1的个数以下,在设置多个的场合,只要形成为各卡爪部14A的周向的相对位置与各欠缺部3Af1的周向位置至少有一处一致即可。 
返回图10。压入部AN由被压入部3c和D弹簧7构成。在轴线C的方向上,操作旋钮5A的D弹簧7的旋转轴容纳空间13和操作旋钮5的多个卡爪部14A之间的距离之中最短距离L1A设定为,旋转轴3的被压入部3c和凸部3Af能够同时容纳在容纳空间13的卡爪部14侧端和卡爪部14A之间的空间中。即,从旋转轴3A的前端到凸部3Af的下表面3Afs的距离L2A为距离L1A以下。通过如上所述设定,在卡爪部14A越过凸部3Af之后,能够确保为将被压入部3c嵌入操作旋钮5A的D弹簧7的容纳空间13内所需的、操作旋钮5A和旋转轴3的相对的可动范围。具体地说明操作者将操作旋钮5A安装在旋转轴3A上的方法。操作者首先将操作旋钮5A覆盖在旋转轴3A上并压入。于是,在大多数场合,卡爪部14A与凸部3Af的上表面3Afu抵接而限制压入。在此,操作者在向压入方向对操作旋钮5A加力的同时使操作旋钮5A绕轴线3C转动。通过该转动,若各卡爪部14A的周向的位置与各欠缺部3Af1的周向位置一致,则卡爪部14A通过欠缺部3Af1,且操作旋钮5A被压入到能够将被压入部3c压入容纳空间13内的位置。在通过最初的压入而卡爪部14A位于通过欠缺部3Af1的位置的场合,由于卡爪部14A未与上表面3Afu抵接,因此操作者能够原样地将操作旋钮5A压入到能够将被压入部3c压入容纳空间13内的位置。接着,使操作旋钮5A绕轴线C转动,在被压入部3c能够压入D弹簧7的容纳空间13中的周向位置将操作旋钮5A的被压入部3c压入容纳空间13中。另外,在操作者将操作旋钮5A从旋转轴3A拔出时,在将被压入部从D弹簧7内的容纳空间13内拔出后,在向拉拔方向对操作旋钮5A加力的同时使操作旋钮5A绕轴线C转动。在该转动中,若各卡爪部14A的周向的位置与各欠缺部3Af1的周向位置一致,则卡爪部14A通过欠缺部3Af1, 操作旋钮5A从旋转轴3A拔出。欠缺部3Af1、3Af2的宽度、位置、个数能够自由地设定。通过这些设定,能够将绕轴线C的、容许限制部KS通过的操作旋钮5A的位置(以下也称为容许位置)的个数及角度范围(以下,也称为容许角度范围)设为一个以上的任意数和任意的角度范围。通过使操作旋钮5的能够将被压入部3c压入容纳空间13中的绕轴线C的位置和容许位置及容许角度范围偏离,能够有效地防止操作旋钮5A从旋转轴3A脱离。 
作为实施例2的变形例,也可以在轴线C方向上并排设置多个限制部KS。图12是表示作为实施例2的变形例1(以下,称为变形例1)设置两个限制部KS的例子的立体图。 
如图12所示,限制部KS具有旋转轴3A的前端侧的上限制部KS1和位于比旋转轴3A的上限制部KS1更靠根部侧的位置的下限制部KS2。上限制部KS1的欠缺部3Af1和下限制部KS2的欠缺部3Af2的绕轴线C的位置不同。 
在将操作旋钮5A安装在旋转轴3A上的场合,首先,操作者使操作旋钮5A(参照图10)绕轴线C转动并使卡爪部14A与欠缺部3Af1的位置(第一容许位置)一致,以该姿势压入操作旋钮5A。由此,卡爪部14A通过上限制部KS1的欠缺部3Af1。另外,操作者压入操作旋钮5A,使操作旋钮5A绕轴线C转动并使卡爪部14A与欠缺部3Af2的位置(第二容许位置)一致,并在该位置压入操作旋钮5A。由此,卡爪部14A通过下限制部KS2的欠缺部3Af2。操作旋钮5A从旋转轴3A的拔出为相反的顺序。各尺寸设定为,在操作旋钮5A的安装中,在卡爪部14A通过上限制部KS1及下限制部KS2之后,开始进行被压入部3c向容纳空间13的压入。即,从旋转轴3A的前端到下限制部KS2的下表面(远离旋转轴3A的前端的面)的距离L2B为距离L1A以下。通过设置多个限制部KS,能够设定为用于通过各限制部KS1、KS2的操作旋钮5A的各容许位置(第一及第二容许位置)或各容许角度范围不同,因此能够更有效地防止操作旋钮5A从旋转轴3A脱离。 
图13(a)、图13(b)及图14是用于说明实施例2的变形例2(以下称为变形例2)的图。使用图10及图14对实施例2的操作旋钮5A1进行说明。图13(a) 是变形例2的旋转轴3A的局部立体图,图13(b) 是图13(a)的S13-S13剖视图。S13-S13剖视图是从旋转轴3A的前端侧观察利用与轴C正交的平面剖切旋 转轴3A的形成有上限制部KS1和下限制部KS3的位置而成的截面的剖视图。图14是表示变形例2的操作旋钮5A1中的卡爪部14B的剖视图(图10中的S14-S14剖视图)。S14-S14剖视图是从操作旋钮5A1的里侧观察利用与轴C正交的平面剖切操作旋钮5A1的臂部11B而成的截面的剖视图。 
变形例2作为限制部KS具有上限制部KS1、下限制部KS3、在轴线C方向上连接两限制部的一对周向限制部KS4、KS5。另外,在变形例2中,臂部11B形成为向径向外侧(图14的箭头DR14方向)具有挠性,卡爪部14B形成于臂部11B的前端。下限制部KS3形成为覆盖与形成于上限制部KS1上的欠缺部3Af1对应的周向的位置。周向限制部KS4、KS5从上限制部KS1的周向端部向轴线C方向延伸。周向限制部KS4、KS5与欠缺部3Af1在周向上形成于相同位置。 
如图14所示,在卡爪部14B上形成有在周向上面对的一对侧面14Ba,该一对侧面14Ba形成为相对于通过轴线C的中心线CL倾斜的倾斜面。即,在图14中,将一对侧面14Ba分别虚拟地延长的虚拟线段的交点P14位于作为卡爪部14B的宽度方向(纸面上下方向)的中心线且通过轴线C的虚拟线段CL14上,并且,位于比轴线C的位置接近卡爪部14B的位置。上限制部KS1是与变形例1的上限制部KS1相同的形状。下限制部KS3是形成为在绕轴线C包括与上限制部KS1的欠缺部3Af1对应的范围的弧状的凸部。 
周向限制部KS4、KS5是分别从上限制部KS1的欠缺部3Af1的侧面向轴线C方向延伸到下限制部KS3的壁状部。周向限制部KS4、KS5相对于欠缺部3Af1的中心线形成为对称形状(也可以不是完全的对称形状)。例如,如图13(b)所示,周向限制部KS4的与周向限制部KS5相对的一侧的面m1成为相对于通过顶点P1和轴线C的线CL13倾斜角度β的面。另一方面,与面m1相反的一侧的壁面m2成为包括通过顶点P2和轴线C的线的面。面m1可以只有KS4、KS5的一方倾斜。即使是周向限制部KS5,也是同样的对称形状。在将操作旋钮5A安装在旋转轴3A上的场合,首先,将操作旋钮5A覆盖在旋转轴3A上并压入。于是,在大多数场合,卡爪部14B的下表面与上限制部KS1的上表面抵接而限制压入。在此,向压入方向对操作旋钮5A加力并使操作旋钮5A绕轴线C转动。在该转动中,若各卡爪部14B的周向位置成为容许 位置而与欠缺部3Af1的周向位置一致,则卡爪部14B通过欠缺部3Af1,并与下限制部KS3的上表面抵接而再次限制压入。在通过最初的压入而卡爪部14B位于通过欠缺部3Af1的容许位置的场合,卡爪部14B不与上限制部KS1的上表面抵接,操作旋钮5A原样地与下限制部KS3的上表面抵接而被限制压入。 
在该状态下,若施加预定的转动力以上的力而使操作旋钮5A绕轴线C例如顺时针转动,则卡爪部14B朝向周向限制部KS4,侧面14Ba与相对于移动方向为上坡的斜面的面m1抵接。由于侧面14Ba形成为积极地将卡爪部14B向登上面m1的方向引导的斜面,因此通过臂部11B在挠曲的同时滑动,越过周向限制部KS5。在越过之后,臂部11B的挠曲状态被解除。若卡爪部14B越过周向限制部KS5,则即使对操作旋钮5A施加拔出的方向的力,也在周向限制部KS4、KS5的壁面m2间的角度β2以外的范围内与上限制部KS1的下表面抵接。因此,防止操作旋钮5A从旋转轴3A拔出。 
在卡爪部14B位于比下限制部KS3靠旋转轴3A的根部侧的位置的场合,操作旋钮5A可在周向上自由地转动。即使在卡爪部14B位于下限制部KS3所在的角度范围时操作旋钮5A受到拔出的方向的力,卡爪部14B也与下限制部KS3抵接而防止操作旋钮5A拔出。周向限制部KS4、KS5的互相背对的面即壁面m2是相对于卡爪部14B的移动正交的面。因此,即使想要使卡爪部14B从周向限制部KS4的壁面m2侧越过,也在壁面m2和侧面14Ba之间产生大的阻力。由此,臂部11B不会容易地挠曲。即,与安装操作旋钮5A的场合相比,在拆卸的场合用于越过周向限制部KS4、KS5所需的力格外地大,操作旋钮5A难以从旋转轴3A脱离。 
就该变形例2而言,在假设安装在旋转轴3A上的操作旋钮5A1由于某些来自外部的力而脱离的场合,不仅要施加用于操作旋钮5A1在轴线C方向上直线移动的力,还必须施加绕轴线C的转动力。并且,该力必须是足以越过周向限制部KS4、KS5的壁面m2的大小。因此,可以说操作旋钮5A1无意识地从旋转轴3A脱离的机会实质上几乎不存在。 
相对于变形例2,也可以是使上限制部KS1和下限制部KS3的轴线C方向位置相反的变形例2A。变形例2A使用操作旋钮5A1。图15(a) 是表示变形例2A的立体图,图15(b) 是图15(a)中的S15-S15剖视图。在变形例 2A的旋转轴3AA中,设有使变形例2的旋转轴3A上的上限制部KS1和下限制部KS3的轴线C方向的位置关系颠倒的下限制部KS1A和上限制部KS3A。上限制部KS3A形成为覆盖与上限制部KS1的欠缺部3Af1对应的周向的位置。周向限制部KS4、KS5从上限制部KS3A的周向端部向轴线C方向延伸。周向限制部KS4、KS5与欠缺部3Af1在周向上形成于相同的位置。另外,如图15(b)所示,周向限制部KS4、KS5上的面m1及壁面m2的位置也变得相反。即,互相相对的相对面成为壁面mm2,远离的互相背向的面成为倾斜面即面mm1。在将操作旋钮5A1安装在旋转轴3AA上的场合,首先,将操作旋钮5A1覆盖在旋转轴3AA上并压入。于是,在大多数场合,卡爪部14B的下表面与下限制部KS1A的上表面抵接而限制压入。在通过最初的压入而卡爪部14B与上限制部KS3A的上表面抵接的场合,若在将操作旋钮5A1压入的同时使操作旋钮5A1绕轴线C转动,则卡爪部14B从上限制部KS3A脱离并向旋转轴3AA的根部侧移动,从而与下限制部KS1A的上表面抵接。在该状态下,若只施加预定的转动力以上的力且不压入而使操作旋钮5A1绕轴线C例如顺时针转动,则臂部11B挠曲,且卡爪部14B在周向限制部KS5的作为倾斜面的面mm1上滑动的同时登上并越过。越过之后,臂部11B的挠曲状态被解除。若卡爪部14B越过周向限制部KS5,则自然而然地位于与下限制部KS1A的欠缺部3Af1对应的容许位置。因此,在卡爪部14B越过周向限制部KS5后,只压入操作旋钮5A1,卡爪部14B就会通过下限制部KS1A,从而能够将被压入部3c容纳在容纳空间13内。在该状态下,即使操作旋钮5A1受到拔出方向的力,卡爪部14B也与下限制部KS1A或上限制部KS3A的下表面抵接。因此,防止操作旋钮5A1从旋转轴3AA拔出。 
即使在上述的变形例2及变形例2A中,面m1、mm1及壁面m2、mm2的倾斜角度、卡爪部14B的侧面14Ba的倾斜角度也可以任意地设定。另外,在变形例2中,上限制部KS1上的欠缺部3Af1、周向限制部KS4、KS5及下限制部KS3的组也可在周向上设置多组。另外,在变形例2A中,下限制部KS1A上的欠缺部3Af1、周向限制部KS4、KS5及上限制部KS3A的组也可在周向上设置多组。由于变形例2及变形例2A为了通过限制部KS而需要转动力,因此即使容许向容纳空间13压入被压入部3c的操作旋钮5A、5A1的 周向的与旋转轴3A、3AA的相对位置、和卡爪部14B通过欠缺部3Af1的操作旋钮5A、5A1与旋转轴3A、3AA的相对位置是相同位置,操作旋钮5A、5A1也几乎没有从旋转轴3A、3AA脱离的机会。当然,优选位于互相不同的位置。另外,就变形例2A而言,在使操作旋钮5A的姿势与能通过欠缺部3Af1的容许位置一致时,由于只要对操作旋钮5A施加转动力即可,因此能够比需要压入力的变形例2更轻松地进行安装作业。 
如图16所示,在变形例2中,上限制部KS1的上表面3Afu最好是随着接近欠缺部3Af1而接近下限制部KS3的斜面。即,上表面3Afu形成为随着朝向欠缺部3Af1而接近旋转轴3A的根部侧。由此,在将操作旋钮5A安装在旋转轴3A上时,若将操作旋钮5A向图16的下方侧压入,则卡爪部14B自然地被欠缺部3Af1引导,能够减小使操作旋钮5A与卡爪部14B通过上限制部KS1的容许位置一致的劳动力。欠缺部3Af1可以不是全部为倾斜面,而是在局部具有不倾斜(与下限制部KS3的距离不变)的平坦部。 
变形例2中的上限制部KS1上的欠缺部3Af1、周向限制部KS4、KS5及下限制部KS3的组可以不与旋转轴3A形成为一体。变形例2A中的下限制部KS1A上的欠缺部3Af1、周向限制部KS4、KS5及上限制部KS3A的组也可以不与旋转轴3AA形成为一体。例如,可以利用树脂材料等形成具有与这些组相当的形状的环部件,在旋转轴3A、3AA的预定位置形成缩径部,并嵌入该环部件。 
实施例3 
操作旋钮的安装结构的实施例3为下述结构:设置利用摩擦力限制操作旋钮5B相对于旋转轴3B的在轴线C方向上的直线移动及绕轴线C的转动的压入部AN2、和在操作旋钮5B及旋转轴3B的任一方侧设置由凹部或凸部构成的轴线C方向的移动限制部KS,并且使移动限制部KS具有通过抵接来限制操作旋钮5B相对于旋转轴3B的绕轴线C的转动的功能。以下,主要对与实施例1及实施例2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图17表示在实施例3中将操作旋钮5B安装在旋转轴3B上之前的状态。在图17中,旋转轴3B在前端具有设有切槽SW的被压入部3Bc。旋转轴3B在比被压入部3Bc靠根部侧的位置具有弧状的缩径部3Bs。 
图18是图17的S16-S16剖视图。S16-S16剖视图是利用与轴线C正交的面剖切旋转轴3B的缩径部3Bs的位置,并从旋转轴3B的前端侧观察的剖视图。如图18所示,缩径部3Bs在预定的角度范围内轴对称地形成在两处。安装在旋转轴3B上的操纵旋钮5B具有压入被压入部3Bc的旋转轴承受部5Ba、和具备与缩径部3Bs配合的臂部5Bd的配合部5Bb。配合部5Bb具备在前端具有突起部5Bt的臂部5Bb。突起部5Bt在轴线C方向和周向上几乎没有晃动地与缩径部3Bs的形状配合。在图17中,方便地用点划线表示操作旋钮5B的外径线。臂部5Bd具备一对突起部5Bt。臂部5Bd具有在突起部5Bt与缩径部3Bs对应的位置能够向扩径方向移动的挠性。被压入部3Bc只设有切槽SW,且通过压入以切槽SW在旋转轴承受部5Ba内变窄的方式被压入。由此,操作旋钮5B只利用由压入产生的摩擦力而限制在轴线C方向及在绕轴线C的转动方向上的移动,从而保持在旋转轴3B上。 
在将操作旋钮5B安装在旋转轴3B上时,使突起部5Bt和缩径部3Bs的周向位置一致,并压入旋转轴3B中。若压入了预定量,则突起部5Bt嵌入缩径部3Bs中,安装结束。突起部5Bt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和在将操作旋钮5B安装在旋转轴3B的预定位置上的状态下与突起部5Bt相对的缩径部3Bs的上表面及下表面优选以期望的角度倾斜,以使在拆卸操作旋钮5B时的拔出力成为预定的力。 
如图19所示,也可以在旋转轴3B上形成沿轴线C的切口3Bst,并在操作旋钮5B的例如配合部5d上设置与切口3Bst配合且在轴线C方向上被引导的突起。在将操作旋钮5B插入旋转轴3B上时,通过使突起与切口3Bst配合,决定操作旋钮5B相对于旋转轴3B的周向位置,之后只原样地压入便能结束安装。也可以不形成沿旋转轴3B的轴线C的切口3Bst、及操作旋钮5B的与切口3Bst配合且在轴线C方向上被引导的突起。在实施例3中,在缩径部3Bs和突起部5Bt的嵌合中,也可以在嵌合状态下能够在轴线C方向上移动预定的距离。另外,可以将旋转轴承受部5Ba压入旋转轴3B的压入部AN2在轴线C方向上的长度设定为比该预定的距离短。在该场合,即使压入部AN2脱离,通过突起部5Bt和缩径部3Bs的抵接,操作旋钮5B难以脱落。 
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及各变形例没有局限于上述结构,当然可在不脱离 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采用其他的变形例。 
在实施例1及实施例2中,旋转轴3、3A、3AA与操作旋钮5、5A、5A1的压入形状、即配合形状不局限于D切割形状。可以是十字孔形状、方孔形状及异形形状等。无论哪种形状,只要利用由压入产生的摩擦力限制操作旋钮5、5A、5A1在轴线C方向上的移动,根据配合形状,限制绕轴线C的转动即可。另外,只要操作旋钮5、5A、5A1的臂部11具有向外侧的挠性,也可以不是臂形状。例如,可以是切槽具有一处以上且覆盖周向的形状。另外,限制部可以是形成于旋转轴上的螺纹、未形成欠缺部的简单的突起或利用臂部11的挠性而越过倾斜部的结构。另外,可以不是D弹簧,而是树脂弹簧。 
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设备构成为通过所具备的旋转操作部1的旋转轴3、3A、3B的旋转,使电特性发生变化或电特性变得不同。旋转操作部1不局限于无限地旋转。可适用于各种装置,例如,能够在预定的角度范围(包括360°以上)内旋转(转动),并根据旋转角度使电特性变化的装置,如选择器那样能够在预定的角度范围内转动,并以预定的角度间隔得到咔哒感并且电特性分别不同的装置等。 
具备旋转操作部1的电子设备不局限于无线电设备KM。例如,也可以是汽车导航装置、音响装置、乐器等。尤其能够适用于能够捏住操作旋钮而拿起的携带式类型。 

Claims (15)

1.一种操作旋钮的安装结构,其保持操作旋钮安装在旋转轴的状态,其特征在于,具备:
根据是否抵接来选择禁止和容许上述操作旋钮在上述旋转轴的轴线方向上的移动的第一限制部;以及
在上述旋转轴的前端部分利用摩擦力来限制上述操作旋钮在上述旋转轴的轴线方向上的移动而使上述操作旋钮保持在上述旋转轴上的第二限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旋钮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被上述第一限制部容许时的上述操作旋钮和上述旋转轴的轴线方向相对位置,与在被上述第二限制部限制时的上述操作旋钮和上述旋转轴的轴线方向相对位置不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旋钮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旋转轴在前端具有被压入部,并在外周一体地或分体地设有第一限制面,该第一限制面与上述旋转轴的轴线正交或随着离开上述轴线而朝向上述旋转轴的前端侧倾斜,
上述操作旋钮具有容纳上述旋转轴的上述被压入部的容纳空间并形成有第二限制面,并且通过上述被压入部被压入上述容纳空间而成为安装在上述旋转轴的前端上的状态,
在将上述操作旋钮安装在上述旋转轴的状态下,上述第二限制面位于比上述第一限制面更远离上述被压入部的位置,在从上述轴线的方向观察时,上述第二限制面设在至少一部分与上述第一限制面重合的位置,
上述第二限制面通过在上述轴线方向上移动而与上述第一限制面抵接,通过上述第二限制面和上述第一限制面抵接,禁止在上述第一限制部的在上述旋转轴的轴线方向上的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操作旋钮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旋转轴的外周形成有规定牙数的外螺纹,上述第一限制面是上述外螺纹的螺纹牙的齿侧面,
在上述操作旋钮上形成有能与上述旋转轴的上述外螺纹螺纹结合的卡爪 部,上述第二限制面形成在上述卡爪部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操作旋钮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旋转轴的轴线方向上,上述操作旋钮的上述容纳空间和上述第二限制面之间的最短距离设定为比上述旋转轴的上述被压入部和上述外螺纹之间的最长距离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旋钮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限制部在上述操作旋钮绕上述旋转轴的轴线的预定的角度范围内通过抵接来限制上述操作旋钮在上述旋转轴的轴线方向上的移动,并在上述预定的角度范围以外容许上述操作旋钮在上述旋转轴的轴线方向上的移动,
在上述操作旋钮安装在上述旋转轴上时,上述操作旋钮在由上述第一限制部容许在上述旋转轴的轴线方向上的移动后,利用上述第二限制部保持在上述旋转轴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操作旋钮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限制部在上述旋转轴的轴线方向上的多个位置通过抵接来进行限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旋钮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旋转轴在上述前端部分具有被压入部,并且一体地或分体地设有凸部,该凸部从外周向径向外侧以凸缘状突出,且具有在周向上一部分欠缺的欠缺部,
在上述操作旋钮上具有容纳上述旋转轴的上述被压入部的容纳空间,并且形成有能与上述旋转轴的上述凸部抵接的抵接部,
通过上述凸部和上述抵接部的抵接,禁止上述操作旋钮在上述第一限制部的在上述旋转轴的轴线方向上的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操作旋钮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从上述旋转轴的前端到上述凸部的上述旋转轴的根部侧的面的距离是上述容纳空间和上述抵接部之间的距离之中最短的距离以下。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操作旋钮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凸部在上述旋转轴的轴线方向上形成多个,上述多个凸部之中至少两个凸部的上述欠缺部在周向的相对位置不同。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操作旋钮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多个凸部之中至少两个凸部之间形成有周向限制部,该周向限制部向上述旋转轴的轴线方向延伸且限制上述抵接部的周向的移动,上述抵接部通过具有向上述旋转轴的径向外侧的挠性的臂部形成于上述操作旋钮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操作旋钮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凸部之中的一个凸部形成于在上述轴线方向上与至少另一个凸部的上述欠缺部对应的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操作旋钮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凸部中朝向上述旋转轴的前端侧的面形成为随着朝向上述欠缺部而接近上述旋转轴的根部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旋钮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限制部在上述操作旋钮绕上述旋转轴的轴线的预定的角度位置,通过抵接来限制上述操作旋钮在上述旋转轴的轴线方向上的移动及绕轴线的转动,
通过由上述第一限制部和上述第二限制部同时对上述操作旋钮在上述轴线方向上的移动及绕上述轴线的移动进行限制,上述操作旋钮被保持在上述旋转轴上。
15.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操作旋钮的安装结构,
并且具有根据上述旋转轴的旋转,使电特性发生变化或使电特性变得不同的结构。 
CN 201120382018 2010-10-05 2011-09-30 操作旋钮的安装结构及电子设备 Expired - Lifetime CN20269419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25560 2010-10-05
JP2010225560 2010-10-05
JP2011-168414 2011-08-01
JP2011168414A JP5720477B2 (ja) 2010-10-05 2011-08-01 操作ツマミの取付構造及び電子機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694198U true CN202694198U (zh) 2013-01-23

Family

ID=463911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120382018 Expired - Lifetime CN202694198U (zh) 2010-10-05 2011-09-30 操作旋钮的安装结构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720477B2 (zh)
CN (1) CN20269419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33205A (zh) * 2013-12-24 2015-06-24 欧姆龙株式会社 旋钮以及电子器件
CN109931381A (zh) * 2017-12-15 2019-06-25 雅马哈株式会社 操作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5838U (zh) * 1988-06-27 1990-01-16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33205A (zh) * 2013-12-24 2015-06-24 欧姆龙株式会社 旋钮以及电子器件
CN109931381A (zh) * 2017-12-15 2019-06-25 雅马哈株式会社 操作装置
CN109931381B (zh) * 2017-12-15 2022-03-08 雅马哈株式会社 操作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099459A (ja) 2012-05-24
JP5720477B2 (ja) 2015-05-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380733B1 (en) Latched switching device
CN104885177B (zh) 用于车辆的多操作开关单元
US20040189595A1 (en) Operating device
CN202694198U (zh) 操作旋钮的安装结构及电子设备
CN104220953A (zh) 阻尼器和操作单元
EP1653316B1 (en) Multifunctional button for an information input system
DE112006004113T5 (de) Ergonomisch konfigurierbares Spielsteuergerät
US20100271339A1 (en) Device for facilitating active data entry
JP4617216B2 (ja) 多方向入力装置
US20020057937A1 (en) Multi-media writing instruments and methods for their use
US20160116999A1 (en) Manual device comprising an invertible end piece ofr a capactivie screen
KR20210036743A (ko) 차량용 입력장치
DE102008014167A1 (de) Dreheingabevorrichtung
WO2005055035A1 (en) An extendible user input device
EP2677529B1 (en) Rotary switch device
CN201747916U (zh) 行驶模式切换装置
JPWO2017154446A1 (ja) 入力装置
KR20120109392A (ko) 조작 입력 장치
EP3614411A1 (en) Rotary knob
KR20110022118A (ko) 자동차용 기계식 킥 다운 스위치 장치
JP2008129859A (ja) ジョイスティック型操作装置
CN214313014U (zh) 一种多功能车载多媒体控制开关
WO2008099205A1 (en) Data input apparatus
JPH10340651A (ja) 節度機構およびその機構を備える回転式スイッチ操作装置
JP5560772B2 (ja) 筆記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JVC KENWOOD CORPORATION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KABUSHIKI KAISHA KENWOOD;KABUSHIKI KAISHA KENWOOD

Effective date: 20140307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0307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atentee after: JVC Kenwood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Kenwood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123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