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652813U - 散热鳍片、散热鳍片组合及散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散热鳍片、散热鳍片组合及散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652813U
CN202652813U CN 201220296932 CN201220296932U CN202652813U CN 202652813 U CN202652813 U CN 202652813U CN 201220296932 CN201220296932 CN 201220296932 CN 201220296932 U CN201220296932 U CN 201220296932U CN 202652813 U CN202652813 U CN 2026528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tuberance
heat pipe
radiating fin
pipe fixing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296932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叶建志
郑晏弦
周祥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oler Master Internation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oler Mas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oler Mas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oler Master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1220296932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6528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6528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652813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种散热鳍片,包含一鳍片本体、多个第一热管固定孔、多个第二热管固定孔以及多个第一突出部。第一热管固定孔形成于鳍片本体的一第一侧,且第二热管固定孔形成于鳍片本体的一第二侧,其中第二侧与第一侧相对。第一突出部形成于第一热管固定孔与第二热管固定孔之间,且第一突出部排列成一V字形图案。

Description

散热鳍片、散热鳍片组合及散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具有排列成V字形图案的突出部的散热鳍片,及应用此散热鳍片的散热鳍片组合及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各种工业设备中的电子元件运作时皆会产生热量。此时,必须以散热装置将热量逸散至外界,才能确保电子元件正常的运作。常见的散热装置是在金属导热体上成型有散热鳍片组合,在散热鳍片组合旁设置风扇,在金属导热体及散热鳍片组合之间连接热管,金属导热体贴附电子元件,电子元件的热量经由金属导热体及热管传导至散热鳍片组合,风扇吹拂散热鳍片组合,强制使温度较低的气流通过散热鳍片组合做热交换以降低电子元件的温度,具有良好的冷却效能。
散热鳍片组合由间隔排列的多个散热鳍片所叠接而成,散热鳍片之间形成气流通道,气流通过散热鳍片时会因边界层效应而逐渐降低带走热量的能力。此外,在设备的有限空间中为了提升散热能力,通常会增加散热鳍片的数量及排列密度,以增加散热装置的散热面积。然而,散热鳍片的排列密度增加却造成气流更易滞留于气流通道中,使得气流吸收热量后无法快速被带离。再者,一般是将U字形热管的两端穿设于散热鳍片的两侧,吹向U字形热管的两端之间的气流便无法被有效利用来带走U字形热管的两端的热量。因此,散热装置的散热效率无法显著提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排列成V字形图案的突出部的散热鳍片,及应用此散热鳍片的散热鳍片组合及散热装置,以解决上述的问题,有效提升散热效率。
根据一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散热鳍片,包含:一鳍片本体;多个第一热管固定孔,形成于该鳍片本体的第一侧;多个第二热管固定孔,形成于该鳍片本体的第二侧,该第二侧与该第一侧相对;以及多个第一突出部,形成于该多个第一热管固定孔与该多个第二热管固定孔之间,该多个第一突出部排列成V字形。
所述的散热鳍片,其中,该V字形的尖角角度介于40度与80度之间。
所述的散热鳍片,其中,每一该第一突出部呈半圆形、三角形或矩形。
所述的散热鳍片,其中,每一该第一突出部上形成有一气孔。
所述的散热鳍片,其中,另包含:
多对第二突出部,形成于该第一侧,每一对第二突出部分别邻近其中一个该第一热管固定孔;以及
多对第三突出部,形成于该第二侧,每一对第三突出部分别邻近其中一个该第二热管固定孔。
所述的散热鳍片,其中,每一该第一突出部、每一该第二突出部与每一该第三突出部分别呈半圆形、三角形或矩形。
所述的散热鳍片,其中,每一该第一突出部、每一该第二突出部与每一该第三突出部上分别形成有一气孔。
根据另一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散热鳍片组合,包含多个散热鳍片,该多个散热鳍片间隔排列,以在每两个相邻该散热鳍片之间形成一气流通道,每一该散热鳍片分别包含:一鳍片本体;多个第一热管固定孔,形成于该鳍片本体的第一侧;多个第二热管固定孔,形成于该鳍片本体的第二侧,该第二侧与该第一侧相对;以及多个第一突出部,形成于该多个第一热管固定孔与该多个第二热管固定孔之间,该多个第一突出部排列成V字形。
所述的散热鳍片组合,其中,该V字形的尖角角度介于40度与80度之间。
所述的散热鳍片组合,其中,每一该第一突出部呈半圆形、三角形或矩形。
所述的散热鳍片组合,其中,每一该第一突出部上形成有一气孔。
所述的散热鳍片组合,其中,每一该散热鳍片另包含:
多对第二突出部,形成于该第一侧,每一对第二突出部分别邻近其中一个该第一热管固定孔;以及
多对第三突出部,形成于该第二侧,每一对第三突出部分别邻近其中一个该第二热管固定孔。
所述的散热鳍片组合,其中,每一该第一突出部、每一该第二突出部与每一该第三突出部分别呈半圆形、三角形或矩形。
所述的散热鳍片组合,其中,每一该第一突出部、每一该第二突出部与每一该第三突出部上分别形成有一气孔。
根据另一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其包含:一散热鳍片组合,包含多个散热鳍片,该多个散热鳍片间隔排列,以在每两个相邻该散热鳍片之间形成一气流通道,每一该多个散热鳍片分别包含:一鳍片本体;多个第一热管固定孔,形成于该鳍片本体的第一侧;多个第二热管固定孔,形成于该鳍片本体的第二侧,该第二侧与该第一侧相对;以及多个第一突出部,形成于该多个第一热管固定孔与该多个第二热管固定孔之间,该多个第一突出部排列成V字形;一基座;以及多个热管,固定于该基座上,每一该热管的一端穿设于每一该散热鳍片的其中一个该第一热管固定孔中,每一该热管的另一端穿设于每一该散热鳍片的其中一个该第二热管固定孔中。
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另包含一风扇,设置于该散热鳍片组合上,其中该V字形的尖角朝向该风扇。
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该V字形的尖角角度介于40度与80度之间。
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每一该第一突出部呈半圆形、三角形或矩形。
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每一该第一突出部上形成有一气孔。
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每一该散热鳍片另包含:
多对第二突出部,形成于该第一侧,每一对第二突出部分别邻近其中一个该第一热管固定孔;以及
多对第三突出部,形成于该第二侧,每一对第三突出部分别邻近其中一个该第二热管固定孔。
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每一该第一突出部、每一该第二突出部与每一该第三突出部分别呈半圆形、三角形或矩形。
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每一该第一突出部、每一该第二突出部与每一该第三突出部上分别形成有一气孔。
综上所述,在散热装置组装完成后,热管的两端分别穿设于散热鳍片两侧的第一热管固定孔与第二热管固定孔中,因此,排列成V字形图案的第一突出部位于热管的两端之间。由于V字形图案的尖角朝向风扇,排列成V字形图案的第一突出部即可将风扇吹出的气流有效地导引至两侧的热管,以将热管两端的热量带走,进而有效提升散热效率。此外,当气流吹拂至气孔位置处时,相邻两气流通道的其中之一的流道面积扩大使气流压力增加,另一气流通道的流道面积缩减使气流压力降低。此时,气流会由高压处往低压处流动,使得气流可在突出部的气孔处由一气流通道流动至另一气流通道,因而降低边界层的效应,以提升散热装置整体的散热效率。再者,邻近第一热管固定孔的一对第二突出部与邻近第二热管固定孔的一对第三突出部可有效降低被热管挡住的区域的热堆积,进而有效提升散热效率。
关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与精神可以凭借以下的实用新型详述及所附附图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图1中的散热装置的局部分解图;
图3为图1中的散热装置沿X-X线的剖面图;
图4为图1中的散热鳍片的仰视立体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散热鳍片的仰视立体图;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散热鳍片的仰视立体图;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散热鳍片的仰视立体图;
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散热鳍片的仰视立体图;
图9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散热鳍片的仰视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1-散热装置;10-散热鳍片组合;12-基座;14-热管;16-风扇;100、200、300、400、500、600-散热鳍片;102-气流通道;104-鳍片本体;106-第一热管固定孔;108-第二热管固定孔;110-第一突出部;112-第二突出部;114-第三突出部;110a、112a、114a-气孔;S1-第一侧;S2-第二侧;α-角度;A-气流;B-区域;X-X-剖面线。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4,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散热装置1的立体图,图2为图1中的散热装置1的局部分解图,图3为图1中的散热装置1沿X-X线的剖面图,图4为图1中的散热鳍片100的仰视立体图。如图1至图3所示,散热装置1包含一散热鳍片组合10、一基座12、多个热管14以及一风扇16。基座10可由导热性良好的材料制成,例如金属,但不以此为限。基座12用以贴附于热源上并且吸收热源产生的热量。于此实施例中,热管14呈U字形,但不以此为限。热管14的数量可根据实际应用而决定,不以图1至图3中所绘示的实施例为限。
散热鳍片组合10包含多个散热鳍片100。散热鳍片100间隔排列,以在每两个相邻散热鳍片100之间形成一气流通道102。每一个散热鳍片100分别包含一鳍片本体104、多个第一热管固定孔106、多个第二热管固定孔108、多个第一突出部110、多对第二突出部112以及多对第三突出部114。如图4所示,第一热管固定孔106与第二突出部112皆形成于鳍片本体104的第一侧S1,且第二热管固定孔108与第三突出部114皆形成于鳍片本体104的第二侧S2,其中第二侧S2与第一侧S1相对。第一突出部110形成于第一热管固定孔106与第二热管固定孔108之间,且第一突出部110排列成一V字形图案。于此实施例中,每一个第一突出部110、每一个第二突出部112与每一个第三突出部114分别呈半圆形,且V字形图案的尖角角度α为40度。每一对第二突出部112分别邻近其中一个第一热管固定孔106,且每一对第三突出部114分别邻近其中一个第二热管固定孔108。此外,每一个第一突出部110、每一个第二突出部112与每一个第三突出部114上分别形成有一气孔110a、112a、114a。
于实际应用中,第一突出部110、第二突出部112与第三突出部114可由冲压制程形成于鳍片本体104上。除了半圆形外,第一突出部110、第二突出部112与第三突出部114亦可呈三角形、矩形或其他形状,视实际应用而定。
需说明的是,每一个第一突出部110、每一个第二突出部112与每一个第三突出部114分别相对鳍片本体104的一面呈凹陷状,且相对鳍片本体104的另一面呈凸起状,如图3所示。
于组装散热装置1时,可先将每一个热管14的U字形底部固定于基座12上。接着,将每一个热管14的一端穿设于每一个散热鳍片100的其中一个第一热管固定孔106中,且将每一个热管14的另一端穿设于每一个散热鳍片100的其中一个第二热管固定孔108中。最后,再将风扇16设置于散热鳍片组合10上,即可完成如图1所示的散热装置1的组装。此时,由第一突出部110排列成的V字形图案的尖角朝向风扇16。在散热装置1组装完成后,热管14的两端分别穿设于散热鳍片100两侧的第一热管固定孔106与第二热管固定孔108中,因此,排列成V字形图案的第一突出部110位于热管14的两端之间。由于V字形图案的尖角朝向风扇16,排列成V字形图案的第一突出部110即可将风扇16吹入每一个气流通道102的气流A(如图1所示)有效地导引至两侧的热管14,以将热管14两端的热量带走,进而有效提升散热效率。
此外,当气流吹拂至气孔110a、112a、114a位置处时,相邻两气流通道102的其中之一的流道面积扩大使气流压力增加,另一气流通道102的流道面积缩减使气流压力降低。此时,气流会由高压处往低压处流动,使得气流可在第一突出部110、第二突出部112与第三突出部114的气孔110a、112a、114a处由一气流通道102流动至另一气流通道102,因而降低边界层的效应,以提升散热装置1整体的散热效率。
再者,邻近第一热管固定孔106的一对第二突出部112与邻近第二热管固定孔108的一对第三突出部114可有效降低被热管14挡住的区域B(如图1所示)的热堆积,进而有效提升散热效率。
配合图4,请参阅图5,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散热鳍片200的仰视立体图。散热鳍片200与上述的散热鳍片100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散热鳍片200的第一突出部110排列成的V字形图案的尖角角度α为80度。图1中的散热鳍片组合10亦可由多个图5中的散热鳍片200间隔排列而成。换言之,第一突出部110排列成的V字形图案的尖角角度α可介于40度与80度之间。经实验证明,V字形图案的尖角角度α介于40度与80度之间可得到较佳的散热效率。需说明的是,图5中与图4中所示相同标号的元件,其作用原理大致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配合图4,请参阅图6,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散热鳍片300的仰视立体图。散热鳍片300与上述的散热鳍片100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散热鳍片300的每一个第一突出部110分别呈三角形。于此实施例中,第一突出部110排列成的V字形图案的尖角角度α亦为40度。图1中的散热鳍片组合10亦可由多个图6中的散热鳍片300间隔排列而成。需说明的是,图6中与图4中所示相同标号的元件,其作用原理大致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配合图6,请参阅图7,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散热鳍片400的仰视立体图。散热鳍片400与上述的散热鳍片300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散热鳍片400的第一突出部110排列成的V字形图案的尖角角度α为80度。图1中的散热鳍片组合10亦可由多个图7中的散热鳍片400间隔排列而成。需说明的是,图7中与图6中所示相同标号的元件,其作用原理大致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配合图4,请参阅图8,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散热鳍片500的仰视立体图。散热鳍片500与上述的散热鳍片100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散热鳍片500的每一个第一突出部110分别呈矩形。于此实施例中,第一突出部110排列成的V字形图案的尖角角度α亦为40度。图1中的散热鳍片组合10亦可由多个图8中的散热鳍片500间隔排列而成。需说明的是,图8中与图4中所示相同标号的元件,其作用原理大致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配合图8,请参阅图9,图9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散热鳍片600的仰视立体图。散热鳍片600与上述的散热鳍片500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散热鳍片600的第一突出部110排列成的V字形图案的尖角角度α为80度。图1中的散热鳍片组合10亦可由多个图9中的散热鳍片600间隔排列而成。需说明的是,图9中与图8中所示相同标号的元件,其作用原理大致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在散热装置组装完成后,热管的两端分别穿设于散热鳍片两侧的第一热管固定孔与第二热管固定孔中,因此,排列成V字形图案的第一突出部位于热管的两端之间。由于V字形图案的尖角朝向风扇,排列成V字形图案的第一突出部即可将风扇吹出的气流有效地导引至两侧的热管,以将热管两端的热量带走,进而有效提升散热效率。此外,当气流吹拂至气孔位置处时,相邻两气流通道的其中之一的流道面积扩大使气流压力增加,另一气流通道的流道面积缩减使气流压力降低。此时,气流会由高压处往低压处流动,使得气流可在突出部的气孔处由一气流通道流动至另一气流通道,因而降低边界层的效应,以提升散热装置整体的散热效率。再者,邻近第一热管固定孔的一对第二突出部与邻近第二热管固定孔的一对第三突出部可有效降低被热管挡住的区域的热堆积,进而有效提升散热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的涵盖范围。

Claims (22)

1.一种散热鳍片,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鳍片本体;
多个第一热管固定孔,形成于该鳍片本体的第一侧;
多个第二热管固定孔,形成于该鳍片本体的第二侧,该第二侧与该第一侧相对;以及
多个第一突出部,形成于该多个第一热管固定孔与该多个第二热管固定孔之间,该多个第一突出部排列成V字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鳍片,其特征在于,该V字形的尖角角度介于40度与80度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鳍片,其特征在于,每一该第一突出部呈半圆形、三角形或矩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鳍片,其特征在于,每一该第一突出部上形成有一气孔。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鳍片,其特征在于,另包含:
多对第二突出部,形成于该第一侧,每一对第二突出部分别邻近其中一个该第一热管固定孔;以及
多对第三突出部,形成于该第二侧,每一对第三突出部分别邻近其中一个该第二热管固定孔。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鳍片,其特征在于,每一该第一突出部、每一该第二突出部与每一该第三突出部分别呈半圆形、三角形或矩形。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鳍片,其特征在于,每一该第一突出部、每一该第二突出部与每一该第三突出部上分别形成有一气孔。
8.一种散热鳍片组合,其特征在于,包含多个散热鳍片,该多个散热鳍片间隔排列,以在每两个相邻该散热鳍片之间形成一气流通道,每一该散热鳍片分别包含:
一鳍片本体;
多个第一热管固定孔,形成于该鳍片本体的第一侧;
多个第二热管固定孔,形成于该鳍片本体的第二侧,该第二侧与该第一侧相对;以及
多个第一突出部,形成于该多个第一热管固定孔与该多个第二热管固定孔之间,该多个第一突出部排列成V字形。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鳍片组合,其特征在于,该V字形的尖角角度介于40度与80度之间。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鳍片组合,其特征在于,每一该第一突出部呈半圆形、三角形或矩形。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鳍片组合,其特征在于,每一该第一突出部上形成有一气孔。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鳍片组合,其特征在于,每一该散热鳍片另包含:
多对第二突出部,形成于该第一侧,每一对第二突出部分别邻近其中一个该第一热管固定孔;以及
多对第三突出部,形成于该第二侧,每一对第三突出部分别邻近其中一个该第二热管固定孔。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散热鳍片组合,其特征在于,每一该第一突出部、每一该第二突出部与每一该第三突出部分别呈半圆形、三角形或矩形。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散热鳍片组合,其特征在于,每一该第一突出部、每一该第二突出部与每一该第三突出部上分别形成有一气孔。
15.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散热鳍片组合,包含多个散热鳍片,该多个散热鳍片间隔排列,以在每两个相邻该散热鳍片之间形成一气流通道,每一该多个散热鳍片分别包含:
一鳍片本体;
多个第一热管固定孔,形成于该鳍片本体的第一侧;
多个第二热管固定孔,形成于该鳍片本体的第二侧,该第二侧与该第一侧相对;以及
多个第一突出部,形成于该多个第一热管固定孔与该多个第二热管固定孔之间,该多个第一突出部排列成V字形;
一基座;以及
多个热管,固定于该基座上,每一该热管的一端穿设于每一该散热鳍片的其中一个该第一热管固定孔中,每一该热管的另一端穿设于每一该散热鳍片的其中一个该第二热管固定孔中。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另包含一风扇,设置于该散热鳍片组合上,其中该V字形的尖角朝向该风扇。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V字形的尖角角度介于40度与80度之间。
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该第一突出部呈半圆形、三角形或矩形。
19.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该第一突出部上形成有一气孔。
20.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该散热鳍片另包含:
多对第二突出部,形成于该第一侧,每一对第二突出部分别邻近其中一个该第一热管固定孔;以及
多对第三突出部,形成于该第二侧,每一对第三突出部分别邻近其中一个该第二热管固定孔。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该第一突出部、每一该第二突出部与每一该第三突出部分别呈半圆形、三角形或矩形。
22.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该第一突出部、每一该第二突出部与每一该第三突出部上分别形成有一气孔。
CN 201220296932 2012-06-19 2012-06-19 散热鳍片、散热鳍片组合及散热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26528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296932 CN202652813U (zh) 2012-06-19 2012-06-19 散热鳍片、散热鳍片组合及散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296932 CN202652813U (zh) 2012-06-19 2012-06-19 散热鳍片、散热鳍片组合及散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652813U true CN202652813U (zh) 2013-01-02

Family

ID=474218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296932 Expired - Lifetime CN202652813U (zh) 2012-06-19 2012-06-19 散热鳍片、散热鳍片组合及散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652813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00226A (zh) * 2014-12-22 2016-12-07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扰流结构的散热模块
US10281807B2 (en) 2017-01-12 2019-05-07 Coretronic Corporation Projector, heat dissipation module, and heat dissipation fin set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00226A (zh) * 2014-12-22 2016-12-07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扰流结构的散热模块
US10114274B2 (en) 2014-12-22 2018-10-30 Coretronic Corporation Heat dissipating module having turbulent structures
CN106200226B (zh) * 2014-12-22 2018-11-02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扰流结构的散热模块
US10281807B2 (en) 2017-01-12 2019-05-07 Coretronic Corporation Projector, heat dissipation module, and heat dissipation fin set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291431B1 (ko) 열 교환 판 및 열 교환 판을 구비한 판형 열 교환기
JP3170757U (ja) 放熱装置
US9016353B2 (en) Heat sink clip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ame
KR20140043683A (ko) 냉각 장치 및 반도체 장치
US20160109188A1 (en) Tube for a heat exchanger
JP2018521293A (ja) 熱交換器用フィン組立体およびフィン組立体を有する熱交換器
TWI451833B (zh) 散熱模組
CN202652813U (zh) 散热鳍片、散热鳍片组合及散热装置
TW201425854A (zh) 散熱模組
CN204466130U (zh) 一种具有散热增益效果的双架构整合式散热器
JP5498135B2 (ja) ヒートシンク
CN107293526A (zh) 散热装置
CN100533716C (zh) 散热装置
TWM502163U (zh) 平板熱管結構
KR20160076404A (ko) 이중 방열핀을 가진 방열장치
CN203225981U (zh) 高效率散热器
CN106034394B (zh) 散热器与散热装置
KR101524111B1 (ko) 냉각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5377004A (zh) 散热片
CN204697452U (zh) 具有分隔双层重叠热管之散热结构
KR20210037099A (ko) 열교환기용 전열관
TWM515761U (zh) 散熱裝置組合結構
JP3149349U (ja) 放熱フィンユニット構造及びその放熱モジュール
CN201044560Y (zh) 一种散热鳍片的结合结构
CN103697749B (zh) 一种高效率翅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COOLER MASTER INTERNATIONAL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XUNKAI INTERNATIONAL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31216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31216

Address after: Chinese Taiwan New Taipei City

Patentee after: Cooler Master International Co., Ltd.

Address before: Chinese Taiwan New Taipei City

Patentee before: Xunkai International Co., Ltd.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