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644589U - 软土地质预应力管桩静压防挤土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软土地质预应力管桩静压防挤土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2644589U CN202644589U CN 201120564457 CN201120564457U CN202644589U CN 202644589 U CN202644589 U CN 202644589U CN 201120564457 CN201120564457 CN 201120564457 CN 201120564457 U CN201120564457 U CN 201120564457U CN 202644589 U CN202644589 U CN 20264458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oil
- squeezing
- construction
- pile
- extrus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iles And Underground Anch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预应力管桩基础施工技术领域,特指一种软土地质预应力管桩静压防挤土结构,在工程桩施工区域与非施工区域之间设置有防挤沟,防挤沟内设置有应力释放孔,应力释放孔内设置有防挤土装置:多个同轴设置的箍筋上周向固定有若干片竹片形成竹笼,竹笼的外侧设置有防止泥土挤入的纤维网布,优点是:本实用新型的防挤沟、应力释放孔和设置在应力释放孔内的防挤土装置有效解决了工程桩施工时对周边环境造成的挤土问题,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挤土施工措施施工方便,能明显减弱挤土效应,有效防止桩上浮,确保桩基施工质量,适用于沿海软土地质条件下15层以内的预应力管桩基础施工;适用于城区不宜采用锤击法施工的桩基工程。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预应力管桩基础施工技术领域,特指一种软土地质预应力管桩静压防挤土结构。
背景技术
自2002年浙江省颁布了《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建筑标准图集》(2002浙G22)以来,预应力管桩由于具有施工速度快、环境无污染、造价相对较低的优点而被广泛应用,地处城区的预应力管桩基础工程要求采用静压法施工,沿海地区大部分属软弱土质,其地质构造一般为表层1米左右厚的耕植土或杂填土,表层土以下1~2米厚的粘土,粘土下为几十米厚的淤泥土或淤泥质土,淤泥层下为砾砂或风化岩,这种地质采用静压法施工,其挤土效应大、入持力层深度小,经常会出现桩上浮、桩偏位大、道路地面开裂等质量安全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沿海软弱土质地区实施静压法施工的软土地质预应力管桩静压防挤土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软土地质预应力管桩静压防挤土结构,在工程桩施工区域与非施工区域之间设置有防挤沟,防挤沟内设置有应力释放孔,应力释放孔内设置有防挤土装置。
上述的防挤土装置的具体结构是:多个同轴设置的箍筋上周向固定有若干片竹片形成竹笼,竹笼的外侧设置有防止泥土挤入的纤维网布。
上述的非施工区域包括周围建筑、道路、市政管道。
上述的防挤沟与工程桩施工区域之间的距离≥2m,防挤沟与非施工区域之间的距离≥3m。
上述的防挤沟为梯形结构,其下底的宽度为0.8-1.5m、上底的宽度为1.5-2.5m、深度为2.0-2.5m,所述的应力释放孔的内径为0.4-0.6m,相邻两个应力释放孔之间的间距为1.5-2.5m。
上述的防挤沟内设置有呈直线形布置的一排应力释放孔或呈梅花布置的二排应力释放孔,工程桩施工区域内预设的建筑之间设置有一排应力释放孔。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突出且有益的技术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的防挤沟、应力释放孔和设置在应力释放孔内的防挤土装置适合软土地质的工程桩施工,有效解决了工程桩施工时对周边环境造成的挤土问题,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本实用新型防挤土施工措施施工方便,能明显减弱挤土效应,有效防止桩上浮,确保桩基施工质量。
3、本实用新型适用于沿海软土地质条件下15层以内的预应力管桩基础施工;适用于城区不宜采用锤击法施工的桩基工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防挤沟和应力释放孔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平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防挤土的原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防挤土装置的横断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应力释放孔设置为两排时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参见图1-5;
软土地质预应力管桩静压防挤土结构,在工程桩施工区域4与非施工区域1之间设置有防挤沟3,防挤沟3内设置有应力释放孔15,应力释放孔15内设置有防土装置16。
在工程桩施工区域4内实施预应力管桩的静压施工。
上述的防土装置16的具体结构是:多个同轴设置的箍筋11上周向固定有若干片竹片13形成竹笼,竹笼的外侧设置有防止泥土挤入的纤维网布12。
上述的非施工区域1包括周围建筑、道路、市政管道2。
上述的防挤沟3与工程桩施工区域4之间的距离9≥2m,防挤沟3与非施工区域1之间的距离8≥3m。
上述的防挤沟3为梯形结构,其下底的宽度7为0.8-1.5m、上底的宽度6为1.5-2.5m、深度17为2.0-2.5m,所述的应力释放孔15的内径为0.4-0.6m,相邻两个应力释放孔15之间的间距14为1.5-2.5m。
本实施例中采用的防挤沟3的下底的宽度7为1m、上底的宽度6为2m、深度17为2m,应力释放孔15的内径为0.6m,相邻两个应力释放孔15之间的间距14为2m。
上述的防挤沟3内设置有呈直线形布置的一排应力释放孔15或呈梅花布置的二排应力释放孔15,工程桩施工区域4内预设的建筑之间设置有一排应力释放孔,可以有效的避免后完成的建筑对先完成的建筑的地基的影响。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软土地质预应力管桩静压防挤土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工程桩施工区域与非施工区域之间设置有防挤沟,防挤沟内设置有应力释放孔,应力释放孔内设置有防土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土地质预应力管桩静压防挤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土装置的具体结构是:多个同轴设置的箍筋上周向固定有若干片竹片形成竹笼,竹笼的外侧设置有防止泥土挤入的纤维网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土地质预应力管桩静压防挤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非施工区域包括周围建筑、道路、市政管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土地质预应力管桩静压防挤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挤沟与工程桩施工区域之间的距离≥2m,防挤沟与非施工区域之间的距离≥3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土地质预应力管桩静压防挤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挤沟为梯形结构,其下底的宽度为0.8-1.5m、上底的宽度为1.5-2.5m、深度为2.0-2.5m,所述的应力释放孔的内径为0.4-0.6m,相邻两个应力释放孔之间的间距为1.5-2.5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土地质预应力管桩静压防挤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挤沟内设置有呈直线形布置的一排应力释放孔或呈梅花布置的二排应力释放孔,工程桩施工区域内预设的建筑之间设置有一排应力释放孔。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120564457 CN202644589U (zh) | 2011-12-29 | 2011-12-29 | 软土地质预应力管桩静压防挤土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120564457 CN202644589U (zh) | 2011-12-29 | 2011-12-29 | 软土地质预应力管桩静压防挤土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2644589U true CN202644589U (zh) | 2013-01-02 |
Family
ID=474137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1120564457 Expired - Lifetime CN202644589U (zh) | 2011-12-29 | 2011-12-29 | 软土地质预应力管桩静压防挤土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2644589U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537578A (zh) * | 2019-01-14 | 2019-03-29 | 华东交通大学 | 一种密集钻孔变长度隔震排桩防震结构 |
CN110700331A (zh) * | 2019-09-21 | 2020-01-17 | 上海凯汇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 挤土应力消除方法及其挤土应力消除沟的施工步骤 |
CN111042123A (zh) * | 2019-12-27 | 2020-04-21 | 济南通达公路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临近建筑物条件下的预应力管桩的施工方法 |
CN113107022A (zh) * | 2021-04-22 | 2021-07-13 | 上海南汇水利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消减群桩挤土效应的施工方法 |
-
2011
- 2011-12-29 CN CN 201120564457 patent/CN202644589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537578A (zh) * | 2019-01-14 | 2019-03-29 | 华东交通大学 | 一种密集钻孔变长度隔震排桩防震结构 |
CN110700331A (zh) * | 2019-09-21 | 2020-01-17 | 上海凯汇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 挤土应力消除方法及其挤土应力消除沟的施工步骤 |
CN111042123A (zh) * | 2019-12-27 | 2020-04-21 | 济南通达公路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临近建筑物条件下的预应力管桩的施工方法 |
CN113107022A (zh) * | 2021-04-22 | 2021-07-13 | 上海南汇水利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消减群桩挤土效应的施工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Dheerendra Babu et al. | A critical review of construction, analysis and behaviour of stone columns | |
CN1837511B (zh) | 一种双排围堰及其制作方法 | |
CN103758113B (zh) | 一种格栅围箍抗液化地基加固方法 | |
CN101634143A (zh) | 含软弱粘土地层中的螺旋挤土灌注桩复合地基处理方法 | |
CN102888834B (zh) | 一种大直径碎石桩的施工方法 | |
CN207092159U (zh) | 一种膨胀土地区地下室建筑物抗浮结构 | |
CN204199335U (zh) | 一种减小phc管桩施工挤土效应的泄压井 | |
CN203160263U (zh) | 用于饱和软土抗侧移防挤土的刚柔性桩复合地基 | |
CN202644589U (zh) | 软土地质预应力管桩静压防挤土结构 | |
CN105464074A (zh) | 一种人工挖孔桩高聚物注浆防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
CN203684204U (zh) | 一种流塑状软土地基加固结构 | |
Chai et al. | Methods of vacuum consolidation and their deformation analyses | |
CN106049413B (zh) | 一种应用于深层饱和软土地基的复合动力排水固结系统及施工方法 | |
CN205382942U (zh) | 既有设施下多层地下空间幕架式暗挖施工的支护结构 | |
CN103774639A (zh) | 一种堆载预压系统及施工方法 | |
CN204715364U (zh) | 一种基坑支护装置 | |
CN103758109A (zh) | 用于欠固结土的排水旋喷桩地基的设置及处理方法 | |
CN103590390A (zh) | 一种流塑状软土地基加固结构及加固方法 | |
CN102635044B (zh) | 一种强夯对路床挖方路基的处理方法 | |
Zhou et al. | A Full‐Scale Field Study on Bearing Characteristics of Cast‐in‐Place Piles with Different Hole‐Forming Methods in Loess Area | |
Jiang et al. | Effect of improvement and application of composite prefabricated vertical drain method in marine soft ground: a case study | |
CN203113358U (zh) | 一种粘土砂岩围堰结构 | |
TW202204733A (zh) | 軟弱粘性土壤地質改良工法 | |
CN207228130U (zh) | 一种城市综合管廊基坑回填处理组合系统 | |
Tang |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circular shape shaft using the reverse construction method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