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640997U - 液体喷射头及液体喷射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体喷射头及液体喷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640997U
CN202640997U CN 201220120379 CN201220120379U CN202640997U CN 202640997 U CN202640997 U CN 202640997U CN 201220120379 CN201220120379 CN 201220120379 CN 201220120379 U CN201220120379 U CN 201220120379U CN 202640997 U CN202640997 U CN 2026409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hole
liquid
peristome
bonding ag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120379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久保胜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6409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640997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article Formation And Scattering Control In Inkjet Printer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体喷射头及液体喷射装置,其距发生由液体的溶剂而导致的引线电极和柔性配线基板之间的接触不良的时间较长。从与油墨导入通道(111)、(410)相连通的油墨导入口(45)起沿着可塑性基板(40),而从被形成在可塑性基板(40)上的开口部(47)的内表面(48)朝向保持孔(113)及贯穿孔(32)的、油墨的溶剂的流动,通过对开口部(47)的内表面(48)进行覆盖的粘接剂(120)而被阻碍,从而能够减少向保持孔(113)及贯穿孔(32)泄漏的溶剂的量。因此,能够争取距油墨的溶剂泄漏至保持孔(113)及贯穿孔(32)的时间,从而与不存在对开口部(47)的内表面(48)进行覆盖的粘接剂(120)的结构相比,能够获得距引线电极(90)和COF基板(210)之间发生接触不良的时间较长的喷墨式记录头(1)。

Description

液体喷射头及液体喷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喷射液体的液体喷射头及液体喷射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液体喷射头,公知一种例如具备如下的流道形成基板的液体喷设头,所述流道形成基板的一侧表面与贯穿设置有多个喷嘴开口的喷嘴板相接合,并且,所述流道形成基板形成有分别与各个喷嘴相连通的多个压力产生室、和作为各个压力产生室的共用的油墨室即歧管的贮液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流道形成基板的另一侧表面上形成有弹性膜,在隔着弹性膜而与压力产生室对置的位置处,配置有作为使压力产生室的压力发生变化从而使液体从喷嘴开口被喷射的压力产生元件的压电元件。此外,在流道形成基板的另一侧表面上设置有用于保护压电元件的保护基板。
在保护基板上配置有具备密封膜及固定板的可塑性基板,并且在可塑性基板上配置有作为保持部件的壳盖。
在壳盖上设置有作为向贮液部导入液体的液体导入通道的油墨导入通道。此外,在可塑性基板上形成有作为液体导入口的油墨导入口。在此,被导入的液体为了粘度的调节等而包含与溶质相对应的溶剂。
此外,在压电元件上连接有引线电极,并且在引线电极上,通过各向异性导电性粘接剂、例如ACF(Anisotropic Conductive Film:各向异性导电膜)、ACP(Anisotropic Conductive Paste:各向异性导电胶)等而连接有作为柔性配线基板的COF(Chip On Film:覆晶薄膜)基板,所述各向异性导电性粘接剂通过消耗导电性粒子而实施电连接。柔性配线基板穿过保护基板内及壳盖内,通过压电元件的驱动IC、以及连接基板的端子,而与外部的控制部相连接。
但是,液体的溶剂容易从被形成在可塑性基板上的液体导入口起,沿着可塑性基板而浸入到保护基板内及壳盖内。由于所浸入的溶剂,而使被用于各向异性导电性粘接剂的树脂分解或溶胀,从而产生引线电极与柔性配线基板之间的接触不良,所述各向异性导电性粘接剂对压电元件的引线电极和柔性配线基板进行连接。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55517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能够通过以下的方式或者应用例而实现。
应用例1
一种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具备:流道形成基板,其形成有与喷射液体的喷嘴开口相连通的压力产生室、以及与所述压力产生室相连通的歧管;压力产生元件,其对应于每个所述压力产生室而设置;保护基板,其对所述压力产生元件进行覆盖;可塑性基板,其被设置在所述保护基板上,且在其与所述保护基板之间形成有所述歧管;引线电极,其从被形成在所述压力产生元件上的电极引出,并露出于被形成在所述保护基板上的贯穿孔内;保持部件,其被设置在所述保护基板上,且形成有与所述贯穿孔相连的保持孔、以及导入液体的液体导入通道;液体导入口,其被设置在所述可塑性基板上,且与所述液体导入通道和所述歧管相连通;开口部,其以与所述贯穿孔及所述保持孔相对应的方式而被形成在所述可塑性基板上;柔性配线基板,其穿过所述贯穿孔、所述保持孔及所述开口部,并且端部通过各向异性导电性粘接剂而与所述引线电极相连接,其中,在所述贯穿孔的内表面和所述保持孔的内表面之间,以所述开口部的内表面为底面而形成有凹部,并且,在所述凹部内填充粘接剂,从而所述开口部的内表面通过所述粘接剂而被覆盖。
根据该应用例,从与液体导入通道相连通的液体导入口起沿着可塑性基板,而从被形成在可塑性基板上的开口部的内表面朝向保持孔及贯穿孔的、液体的溶剂的流动,通过对开口部的内表面进行覆盖的粘接剂而被阻碍,从而减少了向保持孔及贯穿孔泄漏的溶剂的量。因此,争取了距溶剂泄漏至保持孔及贯穿孔的时间,从而与不存在对开口部的内表面进行覆盖的粘接剂的结构相比较,可获得距引线电极和柔性配线基板之间发生接触不良的时间较长的液体喷射头。此外,被填充在以开口部的内表面作为底面的凹部内的粘接剂,还对形成凹部的一部分的保护基板及保持部件的表面进行覆盖。对保护基板及保持部件的表面进行覆盖的粘接剂沿着可塑性基板和保护基板之间的界面、及可塑性基板和保持部件之间的界面渗出,从而对沿着保护基板及保持部件的表面而朝向保持孔及贯穿孔的溶剂的流动进行抑制。因此,争取了距溶剂泄漏至保持孔及贯穿孔的时间,从而与不存在对保护基板及保持部件的表面进行覆盖的粘接剂的结构相比较,可获得距引线电极和柔性配线基板之间发生接触不良的时间较长的液体喷射头。
而且,由于粘接剂被填充在以开口部的内表面作为底面的凹部内,因此防止了粘接剂向保持孔及贯穿孔突出的情况。因此,可获得使可塑性配线基板顺利地穿过保持孔及贯穿孔的液体喷射头。
应用例2
如上文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塑性基板由通过帖合粘接剂而被粘接在一起的多个层构成。
在该应用例中,虽然因为可塑性基板由通过贴合粘接剂而被粘接在一起的多个层构成,所以溶剂容易穿过贴合粘接剂而向保持孔及贯穿孔泄漏,但是通过对开口部的内表面进行覆盖的粘接剂从而减少了向保持孔及贯穿孔泄漏的量。因此,争取了距溶剂泄漏至保持孔及贯穿孔的时间,从而与不存在对开口部的内表面进行覆盖的粘接剂的结构相比较,可获得距引线电极和柔性配线基板之间发生接触不良的时间较长的液体喷射头。
应用例3
如上文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件具备凸部,并且包围所述开口部的所述可塑性基板通过所述凸部和所述保护基板而被夹持。
在该应用例中,凸部对先于凸部而从凹部进入的粘接剂的流动进行抑制,所述凹部以开口部的内表面作为底面。因此,因为粘接剂不易浸入凸部之前的、保持部件和可塑性基板之间,所以不易对可塑性基板的动作造成影响。
应用例4
如上文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以包围所述液体导入口的方式而形成。
在该应用例中,由于凸部以包围液体导入口的方式而形成,因此可通过凸部来抑制朝向液体导入口的粘接剂的流动。因此,粘接剂不易浸入并突出与液体导入口中,从而可获得液体从液体导入通道顺利地向歧管流动的液体喷射头。
应用例5
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上述液体喷射头。
根据该应用例,可获得能够实现所述效果的液体喷射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实施方式中的打印机的简要结构的图。
图2为喷墨式记录头单元的立体图。
图3(a)~图3(c)为表示喷墨式记录头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4为喷墨式记录头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5为喷墨式记录头的局部分解剖视立体图。
图6为喷墨式记录头的局部俯视图。
图7为沿图6中的A-A线的示意剖视图。
图8为油墨导入口附近的放大剖视图。
图9(a)、图9(b)为沿图6中的B-B线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列举将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头搭载在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打印机1000上的情况为例而进行说明。
图1为表示打印机1000的示意结构的图。在图1中,X方向表示滑架2进行移动的主扫描方向,Y方向表示记录介质P被输送的副扫描方向。Z方向为与X方向及Y方向正交的方向。
如图1所示,打印机1000具备:喷墨式记录头单元11、滑架2、滑架移动机构3、压纸辊4、墨盒5,所述喷墨式记录头单元11具备在图1中未直接图示的多个作为液体喷射头的喷墨式记录头1。
喷墨式记录头1被安装在喷墨式记录头单元11的、记录纸张等的记录介质P侧(图1中的Z方向下面),并将油墨以液滴的方式而喷出在记录介质P的表面上。
滑架移动机构3具备:同步齿型带6、驱动滑轮7、从动滑轮8、电机107。在同步齿型带6上卡止有滑架2,并且同布齿型带6被拉伸设置在驱动滑轮7和从动滑轮8上。驱动滑轮7与电机107的输出轴相连接。
当电机107工作时,滑架2将被架设在打印机1000上的导向杆9所引导,从而在作为主扫描方向的X方向上往复移动。压纸辊4受到来自电机104的驱动力,并在作为副扫描方向的Y方向上对记录介质P进行输送。
墨盒5贮留油墨,并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在滑架2上。墨盒5向喷墨式记录头1供给油墨。当供给的油墨为多种颜色时,则安装多个墨盒5。在图1中,安装有十个墨盒5。
以如上方式被构成的打印机1000通过在利用滑架移动机构3而使滑架2于X方向上往复移动,且利用压纸辊4于Y方向上对记录介质P进行输送的同时,从被安装在滑架2上的喷墨式记录头1喷出油墨,从而能够在记录介质P上进行图像等的记录。
根据图2及图3(a)~图3(c),对喷墨式记录头1及喷墨式记录头单元11进行说明。
在图2中,图示了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墨式记录头单元11的立体图。此外,图3(a)~图3(c)为表示喷墨式记录头单元11的分解立体图。
在此,在图3(c)中,以组装之前的状态而仅对一个喷墨式记录头1进行放大表示。实际上,五个喷墨式记录头1被组装在喷墨式记录头单元11上。
在图2及图3(a)~图3(c)中,一个喷墨式记录头1对应两种油墨的喷出,在实施方式中使用五个喷墨式记录头1而喷出十种颜色的油墨。
另外,根据喷出的油墨的种类,被组装在喷墨式记录头单元11上的喷墨式记录头1的数量并不限于五个。
喷墨式记录头单元11具备支架部件400和中继基板500。
在支架部件400上,以对应于五个喷墨式记录头1的方式而在十个部位处形成有作为液体导入通道的油墨导入通道410。此外,在中继基板500上形成有用于供油墨导入通道410穿过的孔510。
中继基板500在使油墨导入通道410穿过了孔510的状态下,从支架部件400的一侧被嵌入支架部件400中。
在图3(c)中,喷墨式记录头1具备:作为保持部件的壳盖110、和作为柔性配线基板的一对COF(Chip On Film:覆晶薄膜)基板210。COF基板210具备多个配线220及驱动电路200。
在图2及图3(a)~图3(c)中,喷墨式记录头1从中继基板500被嵌入侧的相反侧、即记录介质P侧(图1中的Z方向下面)被插入在支架部件400内。在支架部件400上,以对应于被插入的喷墨式记录头1的方式而在五个部位处形成有作为开口部的狭缝420,并且在中继基板500上,于五个部位处形成有作为开口部的狭缝520。一对COF基板210穿过狭缝420及狭缝520,并且配线220分别与中继基板500的端子530相连接。
此外,在图3(c)中,在壳盖110上形成有作为液体导入通道的油墨导入通道111,所述油墨导入通道111与油墨导入通道410相连接,并向喷墨式记录头1内导入油墨。
图4为喷墨式记录头1的局部分解立体图,且图示了喷墨式记录头1被组装于支架部件400及中继基板500之前的状态。图5为喷墨式记录头1的局部分解剖视立体图。在图5中,省略了壳盖110。
此外,图6为喷墨式记录头1的局部俯视图,图7为沿图6中的A-A线的示意剖视图,且为图2中的喷墨式记录头单元11的沿A-A线的示意剖视图。
在图4、图5及图7中,喷墨式记录头1具备:流道形成基板10、喷嘴板20、保护基板30、可塑性基板40、安装了驱动电路200的一对COF基板210。
流道形成基板10、喷嘴板20和保护基板30,以通过喷嘴板20和保护基板30夹持流道形成基板10的方式而被重叠,并且在保护基板30上设置有可塑性基板40。
COF基板210具备第一端部211和位于第一端部211的相反侧的第二端部212。在图7中,COF基板210的第一端部211被插入到保护基板30中,第二端部212与中继基板500相连接。
流道形成基板10由例如面方位(110)的单晶硅板构成。在其一侧的面上,形成有例如由二氧化硅构成的弹性膜50。
另外,流道形成基板10也可以为单晶硅基板之外的材料,例如金属板或陶瓷板等。
在流道形成基板10上,被隔板划分的多个压力产生室12以在其宽度方向上并排设置的列的形式而设置有两列。在此,压力产生室12在列间以成对的方式而被设置。
此外,在各个列的压力产生室12的长度方向外侧的区域内形成有连通通道13,并且连通通道13和各个压力产生室12经由油墨供给通道14而连通,所述油墨供给通道14对应于每个压力产生室12而设置。连通通道13构成歧管100的一部分,所述歧管100成为在压力产生室12的每列中共用的油墨室。之后对歧管100进行详细叙述。油墨供给通道14以窄于压力产生室12的宽度而被形成,从而将从连通通道13向压力产生室12流入的油墨的流道阻力保持为固定。
另外,虽然在实施方式中,通过从一侧缩小流道的宽度的方式而形成了油墨供给通道14,但是也可以通过从两侧缩小流道的宽度的方式而形成油墨供给通道。此外,也可以不缩小流道的宽度,而以从厚度方向上进行缩小的方式而形成油墨供给通道14。
此外,在流道形成基板10的开口面侧,通过粘接剂或热熔敷薄膜等而粘合有贯穿设置了喷嘴开口21的喷嘴板20,所述喷嘴开口21与各个压力产生室12的油墨供给通道14的相反侧的端部附近相连通。在实施方式中,由于在流道形成基板10上设置有两列由压力产生室12并排设置而成的列,因此在一个喷墨式记录头1上设置有两列由喷嘴开口21并排设置而成的喷嘴列。另外,喷嘴板20由例如玻璃陶瓷、单晶硅基板或者不锈钢等构成。
另一方面,在这种流道形成基板10的开口面的相反侧,如上文所述形成有弹性膜50,并且在该弹性膜50上形成有绝缘体膜55。而且,在该绝缘体膜55上形成有下电极60、钙钛矿结构的压电体层70、上电极80,从而构成作为压力产生元件的压电元件300,所述下电极60由铂(Pt)等的金属或钌酸锶(SrRuO)等的金属氧化物构成,所述上电极80由Au、Ir等金属构成。在此,压电元件300是指包括下电极60、压电体层70及上电极80的部分。压电元件300与压力产生室12相对应而成对构成。
另外,在此,将压电元件300和振动板结合在一起而称为致动装置,所述振动板通过该压电元件300的驱动而产生位移。另外,虽然在上述示例中,弹性膜50、绝缘体膜55及下电极60作为振动板而发挥作用,但是当然并不限定于此,例如,还可以不设置弹性膜50及绝缘体膜55,而仅使下电极60作为振动板来发挥作用。此外,还可以使压电元件300自身实质上兼作振动板。
通常情况下,将压电元件300中的某一方电极设定为共用电极,而将另一方电极及压电体层70定型在各个压力产生室12上而构成。并且,在此将如下部分称为压电体能动部,所述部分为,由被定型的某一方电极及压电体层70构成,并通过向两个电极的电压的施加而发生压电变形的部分。
另外,虽然在实施方式中,将下电极60设定为压电元件300的共用电极,而将上电极80设定为压电元件300的独立电极,但是根据驱动电路或配线的情况,也可以将其相反设定。在任一种情况下,均对应于每个压力产生室12内而形成有压电体能动部。
此外,在作为压电元件300的独立电极的各个上电极80上,连接有延伸设置至绝缘体膜55上的、例如由金(Au)等构成的引线电极90。引线电极90与压电元件300相对应而成对构成。引线电极90的一端部被连接在上电极80上,且另一端部侧以被引出至并排设置的压电元件300的列与列之间的方式而延伸设置。
此外,在形成了压电元件300的流道形成基板10上,通过粘接剂35等而接合有具备压电元件保持部31的保护基板30,所述压电元件保持部31在与压电元件300对置的区域内具有不会妨碍压电元件300的运动的程度的空间。由于压电元件300被设置在该压电元件保持部31内,因此以几乎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的状态而被保护。另外,压电元件保持部31既可以被密封,也可以不被密封。此外,压电元件保持部31既可以相对于各个压电元件300而独立设置,也可以横跨多个压电元件300而连续设置。在实施方式中,以横跨多个压电元件300的方式而连续设置压电元件保持部31。
另外,在保护基板30上的与压电元件保持部31相对置的区域内,设置有歧管100的一部分,所述歧管100成为多个独立流道的共用的油墨室(液体室)。在实施方式中,歧管100的一部分,通过被设置在保护基板30和流道形成基板10的接合面的相反侧的面上的凹部而形成。
保护基板30的与流道形成基板10相反的面以凹部方式而开口,并且开口被可塑性基板40密封。另外,歧管100以横跨多个独立流道的短边方向(宽度方向)的方式而连续地设置。
此外,歧管100在压力产生室12的长边方向上被设置至保护基板30的两端部附近,并且歧管100的一端部侧被设置至与独立流道的端部相对置的区域。由此,通过将歧管100设置在压电元件保持部31的上方(俯视时与压电元件保持部31重叠的区域),从而无需将歧管100加宽至压力产生室12的长边方向上的外侧,由此能够减小喷墨式记录头1的压力产生室12的长边方向上的宽度,进而实现小型化。
在保护基板30上设置有在厚度方向上贯穿的贯穿孔、即供给部101,所述供给部101的一端与作为独立流道的连通通道13的端部相连通,且构成歧管100的一部分。在实施方式中,以横跨多个作为独立流道的连通通道13的方式而设置有一个供给部101。而且,油墨经由供给部101而向各个作为独立流道的连通通道13、油墨供给路14、及压力产生室12被供给。即,在实施方式中,供给部101也作为歧管100的一部分而发挥作用。
另外,虽然在实施方式中,在流道形成基板10上设置成为歧管100的连通通道13,但是并非特别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对应于每个压力产生室12而将流道形成基板10的连通通道13分割成多个,以作为歧管100。
此外,在保护基板30的大致中央部、即与一对压力产生室12对置的区域内,形成有在厚度方向上贯穿保护基板30的贯穿孔32。而且,在贯穿孔32的中心处设置有分隔部33。
被延伸设置的引线电极90中,与被连接于上电极80上的端部相反的另一端部侧露出于贯穿孔32的底部。露出于贯穿孔32内的引线电极90与配线220通过第一端部211而被电连接,所述配线220被形成在插入到贯穿孔32中的COF基板210上。连接例如通过作为各向异性导电性粘接剂的ACP600而被实施。
由于能够通过使用ACP600而将多个引线电极90连接在一个COF基板210上,因此与通过引线搭接而与各个引线电极90依次连接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作业时间,从而能够降低成本。
COF基板210为具有挠性的基板,并且与引线电极90相连接的第一端部211被弯曲成大致L字型。第一端部211以朝向对置的压电元件300的方式而配置。通过被安装在COF基板210上的驱动电路200,从而对各个压电元件300进行驱动。
虽然作为保护基板30的材料,可列举出例如玻璃、陶瓷材料、金属、树脂等,但是优选通过与流道形成基板10的热膨胀系数大致相同的材料而形成,在实施方式中,使用与流道形成基板10相同材料的单晶硅基板。
可塑性基板40具备密封膜41及固定板42。密封膜41由刚性较低而具有挠性的材料,例如厚度为几μm左右的聚苯硫醚(PPS)薄膜等构成。此外,固定板42由例如厚度为几十μm左右的不锈钢(SUS)等的金属等硬质材料构成。
在图7中,密封膜41和固定板42通过贴合粘接剂700而被粘接在一起。
固定板42以围绕保护基板30的歧管100的周围的方式而设置,从而与歧管100相对置的区域成为在厚度方向上完全被去除的固定板开口部43。
此外,在图5及图6中,在固定板42上设置有向固定板开口部43侧突出的突出部44,且在该突出部44上设置有作为液体导入口的油墨导入口45,所述油墨导入口45在厚度方向上贯穿,且用于向歧管100供给来自贮留了油墨的、图1所示的墨盒5的油墨。
在图4、图5及图6中,在实施方式中,在供给部101的相反侧,且以使在压力产生室12的并排设置方向上的一部分突出至与歧管100相对置的区域为止的方式而设置了突出部44。因此,油墨导入口45被设置在如下的端部上,即,在压力产生室12的长边方向上与被设置于保护基板30上的供给部101处于相反侧的端部。由此,通过将油墨导入口45设置在与保护基板30的供给部101处于相反侧的端部上,从而能够减少由于从图1所示的墨盒5导入的油墨的动压而产生的影响经由供给部101而波及到压力产生室12。
而且,通过这种固定板42的固定板开口部43,从而歧管100的一侧表面成为通过具有挠性的密封膜41及贴合粘接剂700而被密封的、能够挠曲变形的可挠部46。在此,可挠部46可以只由密封膜41构成。
在实施方式中,可挠部46被设置在,与对置于歧管100的区域内的、保护基板30的供给部101相对置的区域,和与歧管100相对置的区域内的、固定板42的油墨导入口45的周围,而且,挠部46以遍布与这些供给部101相对置的区域和油墨导入口45的周围的方式而被连续设置。由此,通过以遍布与供给部101相对置的区域和油墨导入口45的周围的方式而连续设置可挠部46,从而能够以较大的面积形成可挠部46,由此能够使歧管100内的可塑性增大,进而可靠地减少因压力变动的不良影响而导致的相互干扰的产生。
此外,在图4、图5及图6中,在可塑性基板40上,与贯穿孔32相对应而形成有开口部47。开口部47的内表面48通过粘接剂120而被覆盖。
下面,对开口部47的内表面48附近的情况详细地进行说明。在图8中图示了油墨导入口45附近的放大剖视图。
在图8中,在贯穿孔32的内表面320和保持孔113的内表面115之间,以开口部47的内表面48为底面而形成有凹部49,在凹部49内填充有粘接剂120,从而开口部47的内表面48通过粘接剂120而被覆盖。
此外,被填充在凹部49内的粘接剂120,也对形成凹部49的一部分的保护基板30及壳盖110的表面进行覆盖。
作为粘接剂120,优选使用例如硅粘接剂。
在图7中,在可塑性基板40上设置有壳盖110。在壳盖110上设置有油墨导入通道111,所述油墨导入通道111向歧管100供给图1所示的墨盒5的油墨。
此外,在壳盖110上,于与固定板开口部43对置的区域内形成有凹部112,从而可适当地进行固定板开口部43的弯曲变形。
另外,在壳盖110上设置有保持孔113,所述保持孔113与被设置在保护基板30上的贯穿孔32相连通。
COF基板210的第一端部211被插穿在保持孔113及贯穿孔32内,并且第一端部211的配线220与引线电极90相连接。
另外,COF基板210也可以由被填充于贯穿孔32及保持孔113内的塑型剂支承。
此外,在图8中,壳盖110具备凸部114,并且围绕开口部47的可塑性基板40由凸部114和保护基板30所夹持。而且,凸部114以包围油墨导入口45的方式而形成。
作为壳盖110的材料,可列举出例如PPS为主要成分的树脂材料、金属材料等。
在图7中,位于COF基板210的第一端部211的相反侧的第二端部212,穿过支架部件400的狭缝420及中继基板500的狭缝520,并且第二端部212的配线220被接合在中继基板500的端子530上。
在图9(a)及图9(b)中,图示了沿图6中的B-B线的放大剖视图,所述图6图示了通过粘接剂120而将保护基板30和壳盖110粘接在一起的状态。图9(a)表示粘接前的状态,而图9(b)表示粘接后的状态。
在图9(a)中,使粘接剂120附着在凸部114的保持孔113侧,所述凸部114形成在壳盖110上。
在图9(b)中,使壳盖110靠近保护基板30。此时,粘接剂120在覆盖可塑性基板40的开口部47的内表面48的同时,被填充在凹部49内。
在喷墨式记录头1中,从图1所示的墨盒5获取油墨,并使油墨穿过油墨导入通道410、油墨导入通道11及油墨导入口45,以使从歧管100至喷嘴开口21由油墨填满了内部之后,根据来自驱动电路200的驱动信号,而向与压力产生室12相对应的各个下电极60和上电极80之间施加电压。通过电压的施加,弹性膜50及压电体层70发生弯曲变形,从而各压力产生室12内的压力增加,进而使油墨从喷嘴开口21喷出。作为油墨的溶剂,可以使用例如二乙二醇二乙醚、二乙二醇甲乙醚等。
驱动信号除了包括例如用于使驱动电源信号等的驱动IC驱动的驱动系统信号之外,还包括串行信号(SI)等的各种控制系统信号,配线由被供给各种信号的多个配线构成。
根据这种实施方式,具有以下效果。
(1)从与油墨导入通道111、410相连通的油墨导入口45起沿着可塑性基板40,而从被形成在可塑性基板40上的开口部47的内表面48朝向保持孔113及贯穿孔32的、油墨的溶剂的流动,通过对开口部47的内表面48进行覆盖的粘接剂120而被阻碍,从而能够减少向保持孔113及贯穿孔32泄漏的溶剂的量。因此,能够争取距油墨的溶剂泄漏至保持孔113及贯穿孔32的时间,从而与不存在对开口部47的内表面48进行覆盖的粘接剂120的结构相比较,能够获得距引线电极90和COF基板210之间发生接触不良的时间较长的喷墨式记录头1。
此外,被填充在以开口部47的内表面48为底面的凹部49内的粘接剂120,也对形成凹部49的一部分的保护基板30及壳盖110的表面进行覆盖。对保护基板30及壳盖110的表面进行覆盖的粘接剂120沿着可塑性基板40和保护基板30之间的界面、及可塑性基板40和壳盖110之间的界面渗出,从而能够对沿着保护基板30及壳盖110的表面而朝向保持孔113及贯穿孔32的溶剂的流动进行抑制。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向保持孔113及贯穿孔32泄漏的溶剂的量,从而能够获得进一步减少了引线电极90和COF基板210之间的接触不良的喷墨式记录头1。因此,能够争取距油墨的溶剂泄漏至保持孔133及贯穿孔32的时间,从而与不存在对保护基板30及壳盖110进行覆盖的表面粘接剂120的结构相比较,能够获得距引线电极90和COF基板210之间发生接触不良的时间较长的喷墨式记录头1。
而且,由于粘接剂120被填充在以开口部47的内面48为底面的凹部49内,因此能够防止粘接剂120朝向保持孔113及贯穿孔32突出的情况。因此,能够获得使COF基板210顺利地穿过保持孔113及贯穿孔32的喷墨式记录头1。
(2)虽然因为可塑性基板40由通过贴合粘接剂700而被粘接在一起的多个层构成,所以溶剂容易穿过贴合粘接剂700而向保持孔113及贯穿孔32泄漏,但是能够通过对开口部47的内表面48进行覆盖的粘接剂120来减少向保持孔113及贯穿孔32泄漏的量。因此,能够争取距油墨的溶剂泄漏至保持孔113及贯穿孔32的时间,从而与不存在对开口部47的内表面48进行覆盖的粘接剂120的结构相比较,能够获得距引线电极90和COF基板210之间发生接触不良的时间较长的喷墨式记录头1。
(3)凸部114能够对先于凸部114而从凹部49进入的粘接剂120的流动进行抑制,所述凹部49以开口部47的内表面48作为底面。因此,能够使粘接剂120不易浸入凸部114之前的、壳盖110和可塑性基板40之间,从而能够获得不易对可塑性基板40的可挠部46的动作造成影响的喷墨式记录头1。
(4)由于凸部114以包围油墨导入口45的方式而形成,因此能够通过凸部114来抑制朝向油墨导入口45的粘接剂120的流动。因此,粘接剂120不易浸入并突出于油墨导入口45中,从而能够获得油墨从油墨导入通道111、410向歧管100顺利地流动的喷墨式记录头1。
(5)能够获得可以实现所述效果的打印机1000。
以上,虽然对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于上述方式。
例如,虽然在实施方式中,对具备多个喷墨式记录头1的喷墨式记录头单元11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为具备一个喷墨式记录头1的喷墨式记录头单元。
此外,柔性配线基板并不限于COF基板210,也可以为未安装驱动电路的柔性基板。
而且,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可塑性基板40上设置有一个可挠部46,但是并非特别限定于此,还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例如通过在固定板42上设置多个固定板开口部43,从而设置多个可挠部46。
另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喷墨式记录头以作为液体喷射头的一个示例,此外还列举打印机以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个示例而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广义上是以全部液体喷射头及液体喷射装置为对象的实用新型,从而当然也能够适用于喷射油墨之外的液体的液体喷射头和液体喷射装置。作为其他的液体喷射头,可以列举出例如,被用于液晶显示器等的滤色片的制造的颜色材料喷射头、被用于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FED(场致发射显示器)等的电极形成的电极材料喷射头、被用于生物芯片制造的生体有机物喷射头,并且,还能够适用于具备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头的液体喷射装置。
符号说明
1…作为液体喷射头的喷墨式记录头;  2…滑架;  3…滑架移动机构;
4…压纸辊;  5…墨盒;  6…同步齿型带;  7…驱动滑轮;
8…从动滑轮;  9…导向杆;  10…流道形成基板;
11…喷墨式记录头单元;  12…压力产生室;  13…连通通道;
14…油墨供给通道;  20…喷嘴板;  21…喷嘴开口;  30…保护基板;
31…压电元件保持部;  32…贯穿孔;  33…分隔部;
35、120…粘接剂;  40…可塑性基板;  41…密封膜;  42…固定板;
43…固定板开口部;  44…突出部;
45…作为液体导入口的油墨导入口;  46…可挠部;  47…开口部;
48…开口部的内表面;  49…凹部;  50…弹性膜;
55…绝缘体膜;  60…下电极;  70…压电体层;  80…上电极;
90…引线电极;  100…歧管;  101…供给部;  104、107…电机;
110…作为保持部件的壳盖;
111、410…作为液体导入通道的油墨导入通道;
112…凹部;113…保持孔;  114…凸部;  115…保持孔的内表面;
200…驱动电路;  210…作为柔性配线基板的COF基板;
211…第一端部;  212…第二端部;  220…配线;
300…作为压力产生元件的压电元件;  320…贯穿孔的内表面;
400…支架部件;  420、520…狭缝;  500…中继基板;
510…孔;  530…端子;  600…作为各向异性导电性粘接剂的ACP;
700…贴合粘接剂;  1000…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打印机。

Claims (5)

1.一种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具备:
流道形成基板,其形成有与喷射液体的喷嘴开口相连通的压力产生室、以及与所述压力产生室相连通的歧管;
压力产生元件,其对应于每个所述压力产生室而设置;
保护基板,其对所述压力产生元件进行覆盖;
可塑性基板,其被设置在所述保护基板上,且在其与所述保护基板之间形成有所述歧管;
引线电极,其从被形成在所述压力产生元件上的电极引出,并露出于被形成在所述保护基板上的贯穿孔内;
保持部件,其被设置在所述保护基板上,且形成有与所述贯穿孔相连的保持孔、以及导入液体的液体导入通道;
液体导入口,其被设置在所述可塑性基板上,且与所述液体导入通道和所述歧管相连通;
开口部,其以与所述贯穿孔及所述保持孔相对应的方式而被形成在所述可塑性基板上;
柔性配线基板,其穿过所述贯穿孔、所述保持孔及所述开口部,并且端部通过各向异性导电性粘接剂而与所述引线电极相连接,
在所述贯穿孔的内表面和所述保持孔的内表面之间,以所述开口部的内表面为底面而形成有凹部,
在所述凹部内填充有粘接剂,从而所述开口部的内表面通过所述粘接剂而被覆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塑性基板由通过贴合粘接剂而被粘接在一起的多个层构成。
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部件具备凸部,
包围所述开口部的所述可塑性基板通过所述凸部和所述保护基板而被夹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以包围所述液体导入口的方式而形成。
5.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头。
CN 201220120379 2011-03-29 2012-03-27 液体喷射头及液体喷射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64099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71845A JP5621683B2 (ja) 2011-03-29 2011-03-29 液体噴射ヘッド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11-071845 2011-03-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640997U true CN202640997U (zh) 2013-01-02

Family

ID=471864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120379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640997U (zh) 2011-03-29 2012-03-27 液体喷射头及液体喷射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621683B2 (zh)
CN (1) CN20264099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39859A (zh) * 2013-08-09 2015-02-1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99945B2 (ja) * 2013-08-09 2018-03-2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6578871B2 (ja) * 2015-10-08 2019-09-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液体吐出ヘッド、液体吐出ユニット、液体を吐出する装置
JP6895717B2 (ja) 2016-06-01 2021-06-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素子基板および記録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44142B2 (ja) * 2008-03-18 2013-11-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10227759A (ja) * 2009-03-26 2010-10-14 Seiko Epson Corp 液滴吐出ヘッド、液滴吐出ヘッドの製造方法、及び液滴吐出装置
JP5403228B2 (ja) * 2009-03-26 2014-01-2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ヘッドユニット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10240851A (ja) * 2009-04-01 2010-10-28 Seiko Epson Corp 液滴吐出ヘッド、液滴吐出ヘッドの製造方法、及び液滴吐出装置
JP2011025493A (ja) * 2009-07-24 2011-02-10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液体噴射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39859A (zh) * 2013-08-09 2015-02-1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4339859B (zh) * 2013-08-09 2016-08-2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621683B2 (ja) 2014-11-12
JP2012206280A (ja) 2012-10-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89803B (zh) 液体喷射头
US7255428B2 (en) Droplet ejection head and droplet ejection apparatus
CN101259789B (zh) 液滴喷射头、液滴喷射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4339860A (zh)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US7810914B2 (en) Liquid jet head and liquid jet device
US7585060B2 (en) Liquid ejecting head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JP2003080709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ヘッド
US7958634B2 (en) Liquid ejecting head manufacturing method
JP5621684B2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ユニット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US8240833B2 (en) Liquid ejecting hea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US20090225142A1 (en) Liquid ejection head, method for manufactuirng the same,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CN202640997U (zh) 液体喷射头及液体喷射装置
US8246154B2 (en) Liquid injecting hea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liquid injecting head, and liquid injecting apparatus
CN104582972A (zh) 液体喷射装置
CN104339857A (zh)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JP2009143002A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13202857A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13202938A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CN101491973B (zh) 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1961955B (zh) 喷液头及喷液装置
CN105966070A (zh) 微机电系统装置、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9130489A (zh)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202608249U (zh)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JP4735822B2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液体噴射装置
JP2012206281A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102

Termination date: 2019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