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541362U - 调整座椅靠背倾角的扭杆装置 - Google Patents

调整座椅靠背倾角的扭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541362U
CN202541362U CN2012201783113U CN201220178311U CN202541362U CN 202541362 U CN202541362 U CN 202541362U CN 2012201783113 U CN2012201783113 U CN 2012201783113U CN 201220178311 U CN201220178311 U CN 201220178311U CN 202541362 U CN202541362 U CN 2025413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rsion bar
seat
inclination angle
bottom plate
seat ba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2017831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封庆伟
唐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feng Adient Seat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Yanfeng Johnson Controls Sea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Yanfeng Johnson Controls Sea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Yanfeng Johnson Controls Seat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2017831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54136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5413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541362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调整座椅靠背倾角的扭杆装置,其安装在座椅靠背骨架的内侧,该扭杆装置为一根扭杆,该扭杆的第一端与座椅靠背骨架的第一侧壁连接,第二端与座椅靠背骨架的第二侧壁下方的靠背下固定板连接,其在所述扭杆的一端设置有一螺旋部分。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当人体的压力作用于扭杆上,扭力杆的第一端被压向后方,同时螺旋部分张开蓄能,当人体离开靠背时,扭杆的螺旋部分推动靠背向前运动。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带有螺旋部分结构的扭杆能提供更大的扭转角度和推动力,可以用一根扭杆代替原有的两根扭杆,同时可以不用额外增加零件安装此扭杆。

Description

调整座椅靠背倾角的扭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座椅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调整座椅靠背倾角的扭杆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机动车驾驶员来说,保持合适的坐姿属于安全范畴,因为合适的靠背倾角,座椅高度,前后位置将有助于缓解驾驶疲劳,提高舒适性,显然座椅靠背倾角调节是座椅调节功能的重要组成环节。
如何保证汽车座椅调节方便,安全可靠,成本低廉,易于加工,且占用空间较小一直是汽车座椅领域技术人员探索和长期寻求解决的课题。
座椅靠背调节装置是依靠安装在靠背骨架一侧的释放杆来控制靠背的调节和锁定的。靠背通常来说安装有核心件和复位装置,核心件为靠背提供解锁和锁定功能,复位装置为靠背解锁后向前运动提供动力,向后运动提供阻尼以使操作者获得合适的操作感受。
参见图1和图2,传统的复位装置为安装在靠背01两侧的涡卷弹簧01b,利用涡卷弹簧01b抱紧积蓄能量提供向前的动力,其缺点在于涡卷弹簧01b布置在靠背01外侧占用空间,使座椅与车内部件距离变小,另外涡卷弹簧01b为避免并圈抱死,簧片间还需留足间隙,这使得涡卷弹簧01b外径变大,基于美观的需要,此处一般会设置一个塑料饰盖,因涡卷弹簧01b的存在,造成塑料饰盖的设计和安装变得困难。为固定涡卷弹簧01b,靠背01上的连接板01d上要安装挡块01a,在靠背01的下连接板01e上要设置挡块01c,整个装置冗余,复杂,不便安装。造成制造成本较高。同样的,卷簧特殊的制造工艺也使其成为座椅中造价高昂的零件之一。
参照附图3,为解决上述弊端,市场上出现了座椅复位装置的改进方案,其用安装在靠背02内侧的两根扭杆如02a和02d代替了原来安装在外侧的涡卷弹簧,利用两根扭杆02a和02d扭转变形积蓄能量提供靠背02向前运动的动力,其有益之处是两根扭杆02a和02d不会占用靠背02外侧空间,也降低了零件的制造难度,同时利用靠背02的底座02e上的长孔02c固定扭杆02d下端端部,用焊接的一块叉形金属片02b固定扭杆02a上端端部,该方案与前一种方案相比,实现了重量减轻和零件个数的削减。但此扭杆结构也存在缺陷,根据虎克定律,在材料本身弹性极限范围内,扭杆02a和02d提供的扭力与扭转角度成线性关系,而扭杆长度越长时,所能承受的扭转角度越小,座椅的靠背02的宽度一般为380~420mm,也就是说在这里使用一根扭杆,会很容易超出材料本身的弹性极限而发生失效。此方案使用了2根扭杆02a和02d来增加靠背02向前力的输出。整个结构零件数量较多,安装略嫌繁琐。且靠背向后的角度不能太大,如要求靠背能够向后放平,此种结构就显得无能为力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座椅复位机构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更加简洁有效,成本更低,占用车内空间更少且能够使靠背调节范围更大的调整座椅靠背倾角的扭杆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调整座椅靠背倾角的扭杆装置,其安装在座椅靠背骨架的内侧,该扭杆装置为一根扭杆,该扭杆的第一端与座椅靠背骨架的第一侧壁连接,第二端与座椅靠背骨架的第二侧壁下方的靠背下固定板连接,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扭杆的一端设置有一螺旋部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螺旋部分为圆柱螺旋部分或圆锥螺旋部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螺旋部分设置在靠近扭杆第一端位置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螺旋部分的中心轴线与所述扭杆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中间段中心轴线垂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扭杆的第一端是从所述螺旋部分开始向上成曲折状延伸,在第一端的端部设置有一钩状凸起;在所述座椅靠背骨架的第一侧壁上设置有舌状凸起,所述钩状凸起钩在所述舌状凸起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扭杆的第二端先向座椅靠背驱动杆方向延伸至座椅靠背驱动杆位置处,然后再从座椅靠背驱动杆位置处向下延伸至座椅靠背骨架的第二侧壁下方的靠背下固定板,再贴着所述座椅靠背骨架的第二侧壁下方的靠背下固定板内表面向后延伸至所述座椅靠背骨架的第二侧壁下方的靠背下固定板后缘;在所述扭杆的第二端的端部设置有一钩部,并在所述座椅靠背骨架的第二侧壁下方的靠背下固定板的后缘上设置有一钩孔,所述钩部勾在所述钩孔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在所述座椅靠背骨架的第二侧壁下方的靠背下固定板内表面上设置有一舌片,该舌片托住所述扭杆的第二端贴着所述座椅靠背骨架的第二侧壁下方的靠背下固定板内表面向后延伸部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扭杆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中间段与座椅靠背驱动杆之间的距离为5~10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扭杆采用直径为5.5~6mm,材质为55CrSi圆钢制成。
由于采用了如上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当人体的压力作用于扭杆上,扭力杆的第一端被压向后方,同时螺旋部分张开蓄能,当人体离开靠背时,扭杆的螺旋部分推动靠背向前运动,相对于直杆,本实用新型扭杆的一端是固定在座椅靠背骨架下方的靠背下固定板上,这一端是不随靠背骨架一起转动的,另一端固定在座椅靠背骨架的对侧侧壁尽可能靠上的部位,这一端是随靠背骨架一起转动的,利用两端的相对扭转积蓄能量提供推动力。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带有螺旋部分结构的扭杆能提供更大的扭转角度和推动力,可以用一根扭杆代替原有的两根扭杆,同时可以不用额外增加零件安装此扭杆。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传统的复位装置的安装及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2为图1的I处放大示意图。
图3为另一种传统的复位装置的安装及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扭杆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扭杆装置从一个方向看的安装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扭杆装置从另一个方向看的安装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扭杆装置从一个方向看的安装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扭杆装置从另一个方向看的安装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扭杆受力前的立体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扭杆受力后的立体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4,图中给出的调整座椅靠背倾角的扭杆装置为一根采用直径为5.5~6mm,材质为55CrSi圆钢制成扭杆100,该扭杆100由三段110、120、130加一个螺旋部分140构成,其中从图中看左侧的一段110和中间段120直接通过螺旋部分140连接,中间段120为直线段,左侧的一段110为由螺旋部分140开始向上成曲折状延伸,在该段110的端部设置有一钩状凸起111。右侧的一段130先成直线状延伸,然后成向下曲折状延伸,再向上成直线延伸,在该段130的端部设置有一钩部131。螺旋部分140为圆柱螺旋部分或圆锥螺旋部分。优先选择圆锥螺旋部分。螺旋部分140的中心轴线与扭杆100的中间段120中心轴线垂直。
上述扭杆装置可以没有方向限制的安装在座椅靠背骨架的内侧,为此申请人对座椅靠背进行了改进,参见图5至图8,座椅靠背由座椅靠背骨架200、左、右靠背下固定板300a、300b、一根驱动杆400、用于锁定和解锁靠背骨架角度的左、右核心件500a、500b构成,座椅靠背骨架200大致成倒U字结构,其左、右座椅骨架侧板210a、210b分别与左、右靠背下固定板300a、300b铆接,用于锁定和解锁靠背骨架角度的左、右核心件500a、500b分接铆接在左、右靠背下固定板300a、300b上,驱动杆400两端分别穿过左、右座椅骨架侧板210a、210b、左、右靠背下固定板300a、300b和用于锁定和解锁靠背骨架角度的左、右核心件500a、500b,其任意一端可以与靠背解锁手柄(图中未示出),通过靠背解锁手柄来旋转驱动杆400,操作用于锁定和解锁靠背骨架角度的左、右核心件500a、500b的活动部分同时带动座椅靠背骨架200翻转。
在左、右座椅骨架侧板210a、210b的内表面相同位置上各设置有结构相同的舌状凸起211a、211b,用以被钩状凸起111勾住。在左、右靠背下固定板300a、300b后缘相同位置上各开设有一钩孔310a、310b,用以被钩部131勾住。同时在左、右靠背下固定板300a、300b内表面相同位置各设置有一舌片320a、320b,用以托住扭杆100的一段130。
下面通过两个实施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扭杆400是如何安装的。
实施例1
参见图5,扭杆100右侧的一段110贴近右座椅骨架侧板210b向上成曲折状延伸,其钩状凸起111钩在右座椅骨架侧板210b内表面的舌状凸起211b上,中间段120与驱动杆400平行,两者之间的距离H为5~10mm,这样防止扭杆100扭转变形时与驱动杆400发生干涉。
参看图6,扭杆100左侧的一段130首先成直线状向驱动杆400方向延伸,然后绕过驱动杆400成向下曲折状延伸,接着再贴着左靠背下固定板300a内表面向左靠背下固定板300a后缘延伸,最后将钩部131勾在钩孔310a内。贴着左靠背下固定板300a内表面向左靠背下固定板300a后缘延伸的这一段被左靠背下固定板300a内表面上的舌片320a托住。
采用上述方法安装,不需要额外增加零件即可安装扭杆100。
实施例2
参见图7,扭杆100左侧的一段130首先成直线状向驱动杆400方向延伸,然后绕过驱动杆400成向下曲折状延伸,接着再贴着右靠背下固定板300b内表面向右靠背下固定板300b后缘延伸,最后将钩部131勾在钩孔310b内。贴着右靠背下固定板300b内表面向右靠背下固定板300b后缘延伸的这一段被右靠背下固定板300b内表面上的舌片320b托住。
参看图8,扭杆100右侧的一段110贴近左座椅骨架侧板210a向上成曲折状延伸,其钩状凸起111钩在左座椅骨架侧板210a内表面的舌状凸起211a上,中间段120与驱动杆400平行,两者之间的距离H为5~10mm,这样防止扭杆100扭转变形时与驱动杆400发生干涉。
采用上述方法安装,不需要额外增加零件即可安装扭杆100。
参见图9和图10,当人体的压力作用于扭杆100上,扭杆100的一段110被压向后方,带动螺旋部分140张开蓄能(参见图10),当人体离开靠背时,扭杆100的螺旋部分140推动靠背向前运动(参见图9)。
尽管已经详细说明了以上至少一种实施形式,但基于同样节省空间和零件的理由,该装置可以装在靠背内部或座椅骨架本体其他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实际上仍然存在大量其它的实施形式,上述至少一种实施形式的目的不是在于以某种方式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用领域或详细具体的扩展设计,以上描述仅仅给本领域技术人员一种指导,所述各构件在功能和布置方面仍然可以有很多可选变化,只要不背离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即可。

Claims (9)

1.一种调整座椅靠背倾角的扭杆装置,其安装在座椅靠背骨架的内侧,该扭杆装置为一根扭杆,该扭杆的第一端与座椅靠背骨架的第一侧壁连接,第二端与座椅靠背骨架的第二侧壁下方的靠背下固定板连接,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扭杆的一端设置有一螺旋部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整座椅靠背倾角的扭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部分为圆柱螺旋部分或圆锥螺旋部分。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整座椅靠背倾角的扭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部分设置在靠近扭杆第一端位置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整座椅靠背倾角的扭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部分的中心轴线与所述扭杆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中间段中心轴线垂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整座椅靠背倾角的扭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扭杆的第一端是从所述螺旋部分开始向上成曲折状延伸,在第一端的端部设置有一钩状凸起;在所述座椅靠背骨架的第一侧壁上设置有舌状凸起,所述钩状凸起钩在所述舌状凸起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整座椅靠背倾角的扭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扭杆的第二端先向座椅靠背驱动杆方向延伸至座椅靠背驱动杆位置处,然后再从座椅靠背驱动杆位置处向下延伸至座椅靠背骨架的第二侧壁下方的靠背下固定板,再贴着所述座椅靠背骨架的第二侧壁下方的靠背下固定板内表面向后延伸至所述座椅靠背骨架的第二侧壁下方的靠背下固定板后缘;在所述扭杆的第二端的端部设置有一钩部,并在所述座椅靠背骨架的第二侧壁下方的靠背下固定板的后缘上设置有一钩孔,所述钩部勾在所述钩孔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调整座椅靠背倾角的扭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座椅靠背骨架的第二侧壁下方的靠背下固定板内表面上设置有一舌片,该舌片托住所述扭杆的第二端贴着所述座椅靠背骨架的第二侧壁下方的靠背下固定板内表面向后延伸部分。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整座椅靠背倾角的扭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扭杆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中间段与座椅靠背驱动杆之间的距离为5~10mm。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整座椅靠背倾角的扭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扭杆采用直径为5.5~6mm,材质为55CrSi圆钢制成。
CN2012201783113U 2012-04-24 2012-04-24 调整座椅靠背倾角的扭杆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254136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1783113U CN202541362U (zh) 2012-04-24 2012-04-24 调整座椅靠背倾角的扭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1783113U CN202541362U (zh) 2012-04-24 2012-04-24 调整座椅靠背倾角的扭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541362U true CN202541362U (zh) 2012-11-21

Family

ID=471620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1783113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541362U (zh) 2012-04-24 2012-04-24 调整座椅靠背倾角的扭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541362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37388A (zh) * 2021-02-26 2021-06-11 恒大新能源汽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靠背放倒助力机构、靠背装置及汽车
CN112977198A (zh) * 2021-04-02 2021-06-18 郑州轻工业大学 蓄能解锁装置及起身自动回弹的交通工具用座椅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37388A (zh) * 2021-02-26 2021-06-11 恒大新能源汽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靠背放倒助力机构、靠背装置及汽车
CN112977198A (zh) * 2021-04-02 2021-06-18 郑州轻工业大学 蓄能解锁装置及起身自动回弹的交通工具用座椅
CN112977198B (zh) * 2021-04-02 2022-04-15 郑州轻工业大学 蓄能解锁装置及起身自动回弹的交通工具用座椅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659300A (zh) 带有电动座椅驱动的零墙壁间隙联动机构
ITTO20070747A1 (it) Sedile di autoveicolo
CN202541362U (zh) 调整座椅靠背倾角的扭杆装置
CN202743080U (zh) 一种座椅升降调节装置
CN202071726U (zh) 具有座垫提升及小腿腿托机构的后排座椅座垫总成
CN112009337B (zh) 一种可调节前后角度的头枕骨架总成
CN108891318B (zh) 一种手动式汽车座椅顶腰机构及其工作方法
KR101220939B1 (ko) 럼버서포트 어셈블리
CN211442039U (zh) 可躺平式滑轨隐藏汽车座椅
JP5859110B2 (ja) 車両シート用エネルギー管理機能部
CN205523835U (zh) 一种多功能汽车中排座椅骨架
CN103182960B (zh) 整体式座椅角度调节机构
CN216636231U (zh) 一种倾角可调的座椅骨架
CN209733198U (zh) 功能沙发的头枕腰靠伸展装置
CN103895536B (zh) 一种座椅角度调节装置
KR101220944B1 (ko) 자동차용 럼버서포트 어셈블리
CN107594963A (zh) 一种支撑稳定的椅子
CN210881767U (zh) 带有双向角度调节机构的汽车座椅骨架
CN204383213U (zh) 一种汽车座椅升降结构
CN113246827A (zh) 一种模块化座椅电动侧翼调节机构
CN205395856U (zh) 一种汽车电动座椅骨架
CN207125538U (zh) 靠背组件以及包括该靠背组件的座椅
CN218054942U (zh) 后排半躺式座靠联动四向电动调节座椅骨架
CN104590061A (zh) 一种座椅电机调节机构及车辆座椅
CN209479505U (zh) 一种手动式无级调节的汽车座椅腿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Kang Road, Pudong New Area Kangqiao Industrial Zone of Shanghai City, No. 669, 201315

Patentee after: Yanfeng Daotuo Ann seat Co.

Address before: Kang Road, Pudong New Area Kangqiao Industrial Zone of Shanghai City, No. 669, 201315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Yanfeng Johnson Controls Seating Co., Ltd.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