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385449U - 散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散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385449U
CN202385449U CN2011205703113U CN201120570311U CN202385449U CN 202385449 U CN202385449 U CN 202385449U CN 2011205703113 U CN2011205703113 U CN 2011205703113U CN 201120570311 U CN201120570311 U CN 201120570311U CN 202385449 U CN202385449 U CN 2023854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pedestal
storage tank
endotherm section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57031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巫俊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12057031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3854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3854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385449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hermotherapy And Cooling Therapy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散热装置,包括一基座及一热管,该基座的一侧凹设有一容设该热管的容置槽,并该热管具有一第一吸热段、一第二吸热段、一设于该第一、二吸热段间的第三吸热段、一第一传热段及一第二传热段;通过该第一、二、三吸热段将吸收的热量传导到外侧的第一、二传热段,以有效提升散热装置效能。本实用新型可大幅提升传热效率,有改善传统热管因无效端无传热效能的效果,大幅提升了散热效能。

Description

散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散热装置,尤指一种具有提升热传效率及改善传统热管因无效端的产生造成传热效能不彰显的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用于为电子元件(例如CPU或其他执行单元)散热的散热器,多采用基座作为与电子元件接触的导热部件。当基座与电子元件接触时,由于电子元件仅与基座的底面中央相接触处,所以令该基座热传导能力有限,无法有效将电子元件所产生的热量由基座中央迅速地传导到整个基座上,以导致基座整体传热效率低,故业者为了改善前述问题便对基座改良设计成为一种散热器结构。
请参阅图1A、图1B、图1C示,公知的散热器结构1包含一基座10及多个热管12,该基座10具有一容置槽101及一开孔102,该容置槽101凹设在该基座10的一侧上,用以容设该等热管12,该开孔102则是开设在基座10的另一侧上,且连通该容置槽101,其用以容设一发热元件14(如中央处理器、绘图晶片或南北桥晶片或其他可执行运算晶体),令该发热元件14与相对的热管12相贴设。
其中所述第一热管121设在容设在该基座10的中央处,且中段1211相对该开孔102,其末两端1213分别朝该基座10相对两侧边缘延伸,该第二、三热管122、123的中段1221、1231则分别设在相邻该第一热管121的两旁,且相对该开孔102,而该第二、三热管122、123的末两端1223、1233分别朝该基座10另相对两侧边缘延伸。
所以当发热元件14产生热量时,通过该第一、二、三热管121、122、123的中段1211、1221、1231吸附前述热量,并传导至各自该第一、二、三热管121、122、123的末两端1213、1223、1233,使热量能均匀传导到基座10边缘,藉以提升热传效率。
虽公知的散热器结构1可藉由该等热管12的末两端1213、1223、1233提升热传效率,但其效果明显不彰,因为该第一、二、三热管121、122、123的末两端1213、1223、1233为热传效率最差的部位,且该等热管12内部的工作流体容易滞留于两末端1213、1223、1233形成散热无效端,所以实际上并无法将热量传导至基座10边缘,故导致热传效率降低,进而散热效能实亦不佳。
以上所述,公知散热器技术具有下列的缺点:
1.无法改善传统热管无效端的问题;
2.热传效率不佳。
因此,要如何解决上述公用的问题与缺失,即为本案的发明人与从事此行业的相关厂商所亟欲研究改善的方向所在。
实用新型内容
为此,为有效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大幅提升热传效率(或导热效率),进而得改善热管的无效端无传热效能的散热装置。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包括一基座及一热管,其中前述基座具有一容置槽,该容置槽凹设在该基座的一侧上,该热管容设在相对的容置槽内,且其具有一第一吸热段、一第二吸热段、一第三吸热段、一第一传热段及一第二传热段,该第三吸热段设在第一、二吸热段之间,并前述第一传热段从该第一吸热段一端向外弯绕延接至该第三吸热段相邻该第一吸热段的另一端的一端,该第二传热段则从该第三吸热段的另一端向外弯绕延接至该第二吸热段相邻该第三吸热段的一端的一端;所以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的设计,得以有效大幅提升传热效率,进而更得达到解决热管的无效端无传热效能的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二、三吸热段共同界定一吸热部,该第一、二传热段共同界定一传热部。
进一步的,所述基座还设有一开孔,该开孔开设在该基座的另一侧上,且连通该容置槽。
进一步的,所述开孔容设一传导件,该传导件的一侧与相对该吸热部一侧相贴设,其另一侧则贴设在相对一发热元件上。
进一步的,所述容置槽从该基座的一侧贯通至该基座的另一侧,并该热管的一侧及其另一侧分别平切该基座的一侧及其另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基座对接一盖体,该盖体设有一第一侧及一相反该第一侧的第二侧,该第一侧与相对该基座的一侧相贴设,以封闭该热管。
进一步的,所述盖体上设有多个散热鳍片,该等散热鳍片从该第二侧上轴向延伸构成。
进一步的,所述基座的一侧对接一散热单元,该散热单元为一由多个散热鳍片构成的散热器或一散热鳍片组。
进一步的,所述基座的另一侧对接一散热单元,该散热单元为一由多个散热鳍片构成的散热器或一散热鳍片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二、三吸热段及第一、二传热段一体成型前述热管。
进一步的,所述容置槽设有一开放侧及一封闭侧,该开放侧与该封闭侧共同界定所述容置槽。
进一步的,所述吸热部具有一第一侧面及一第二侧面,该传热部具有一第三侧面及一相反该第三侧面的第四侧面,并该第二、四侧面与相对该封闭侧共同相贴设。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四侧面呈D字状,且该封闭侧的形状匹配该第二、四侧面的形状。
进一步的,所述热管大致呈8字状或S状。
进一步的,所述容置槽的形状匹配该热管的形状。
进一步的,所述热管容设在该容置槽内的方式选择为紧配、焊接、嵌合及胶合其中任一。
附图说明
图1A是公知的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1B是公知的另一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1C是公知的组合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组合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组合立体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组合立体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四较佳实施例的组合立体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四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五较佳实施例的组合立体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五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六较佳实施例的组合立体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六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14A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七较佳实施例的组合立体示意图;
图14B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七较佳实施例的局部剖面立体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七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立体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散热装置...2     传热部...232
基座...21        第一传热段...2321
容置槽...210     第二传热段...2322
开放侧...2101    第三侧面...2324
封闭侧...2102    第四侧面...2325
开孔...211       盖体...27
热管...23        第一侧...271
吸热部...231     第二侧...272
第一吸热段...2311    散热鳍片...274
第二吸热段...2312    发热元件...3
第三吸热段...2313    传导件...4
第一侧面...2315    散热单元...5
第二侧面...2316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将依据所附图式的较佳实施例予以说明。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散热装置,请参阅图2、图3示,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及分解立体示意图;该散热装置2包括一基座21及一热管23,该基座21具有一容置槽210,该容置槽210凹设在该基座21的一侧上,且其形状是匹配该热管23形状所设计的。其中该热管23容设在容置槽210内的方式可以选择为紧配、焊接、嵌合及胶合其中任一。
另者前述热管23容设在该容置槽210内,且其具有一第一吸热段2311、一第二吸热段2312、一第三吸热段2313、一第一传热段2321及一第二传热段2322,其中该第三吸热段2313设在该第一、二吸热段2311、2312之间,该第一、二传热段2321、2322分别回绕设于相对的第一、二吸热段2311、2312的外侧,亦即前述第一传热段2321从该第一吸热段2311一端向外弯绕延接至该第三吸热段2313相邻该第一吸热段2311的另一端的一端,接着该第二传热段2322则从该第三吸热段2313的另一端向外弯绕延接至该第二吸热段2312相邻该第三吸热段2313的一端的一端,以形成如图2示大致呈8字状或S状的热管23;换言之,亦即该第一、二、三吸热段2311、2312、2313及第一、二传热段2321、2322一体成型所述热管23。
续参阅图3示,前述第一、二、三吸热段2311、2312、2313共同界前述吸热部231,该第一、二传热段2321、2322共同界定的一传热部232,并该吸热部231相反该容置槽210的一侧直接贴设在一发热元件3(如中央处理器、绘图晶片、南北桥晶片或执行处理晶片)上,用以直接吸附发热元件3产生的热量,以传导至该传热部232上,使前述热量能均匀地且迅速扩散在整个该基座21上,藉以达到均匀传热效果以提升整体热传效率,进而得有效改善热管23的无效端无传热效能。
故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基座21与热管23结合一体的设计,得有效大幅提升散热装置2的效能,进而更可达到解决热管23的无效端无传热效能。
请参阅图4、图5示,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及分解立体示意图;该较佳实施例的结构及连结关系及其功效大致与前述第一较佳实施例相同,故在此不重新赘述,其两者的差异在于:前述基座21的另一侧上对接一散热单元5,于该较佳实施的该散热单元5以散热鳍片组做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在具体实施时,亦可为一由多个散热鳍片构成的散热器;另外该基座21可单独及或相组结散热单元5的形式再加设一风扇,以加强散热者。
另者,所述基座21的另一侧与散热单元5的对接方式选择为紧配、焊接、嵌合及黏合其中任一。
再者,所以通过前述散热鳍片组将该热管23传导到基座21上的热量,以辐射方式迅速将吸附的热量散发到外面,藉以达到绝佳的散热效果。
请参阅图6、图7示,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及分解立体示意图;该较佳实施例的结构及连结关系及其功效大致与前述第一较佳实施例相同,故在此不重新赘述,其两者的差异在于:前述基座21更设有一开孔211,该开孔211开设在该基座21的另一侧上,亦即该开孔211形成在该基座21的另一侧的中央处且连通该容置槽210。
另者于该较佳实施主要是将前述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吸热部231相反该容置槽210的一侧直接贴设发热元件3上,改设计成为对接一散热单元5,以及该吸热部231相对容置槽210的一侧来吸收热源,亦即如图7所示,前述开孔211容设一传导件4,该传导件4以金属材质所构成,且其具有绝佳的吸热及传导的功效。
再者前述传导件4的一侧贴设在相对该吸热部231一侧(即上述吸热部231相对容置槽210的一侧)上,其另一侧平切该基座21的另一侧,且与相对的发热元件3相贴设,用以将吸附到发热元件3的热量传导给热管23的吸热部231,使该吸热部231将接收的热源再传递给传热部232上,以使热量能均匀地迅速扩散在整个该基座21上,然后藉由该散热单元5同时将吸附该基座21及热管23其上的热量迅速对外散热,藉以大幅提升散热装置的效能者。
此外,前述基座21的一侧以焊接或黏合或嵌接的方式与相对的散热单元5一侧相结合,同时该热管23的吸热部231及传热部232亦会紧贴设在对应所述散热单元5的一侧上。其中前述散热单元5为一由多个散热鳍片构成的散热器或一散热鳍片组,此外该基座21可单独及或相组结散热单元5的形式再加设一风扇,以加强散热者。
请参阅图8、图9示,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及分解立体示意图;该较佳实施例的结构及连结关系及其功效大致与前述第一较佳实施例相同,该本较佳实施主要是将前述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吸热部231相反该容置槽210的一侧直接贴设发热元件3上,改设计成为对接一散热单元5,以及容置槽210贯通所述基座21;
亦即前述容置槽210从该基座21的一侧贯通至该基座21的另一侧,令该热管23容设并紧配在该容置槽210内,且该热管23的一侧及其另一侧分别平切该基座21的一侧及其另一侧,并所述吸热部231相对容置槽210的一侧则与相对发热元件3相贴设;所以通过该热管23的吸热部231直接将接收到发热元件3的热量,传导到所述传热部232上,以使热量能均匀地迅速扩散在整个该基座21上,然后藉由该散热单元5同时将吸附该基座21及热管23其上的热量迅速对外散热,藉以大幅提升散热装置的效能者。
请参阅图10、图11示,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五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及分解立体示意图;该较佳实施例的结构及连结关系及其功效大致与前述第三较佳实施例相同,该较佳实施例主要是将前述第三较佳实施的散热单元5,改设计成为一盖体27,亦即前述基座21的一侧对接一盖体27,该盖体27设有一第一侧271及一相反该第一侧271的第二侧272,该第一侧271与相对该基座21一侧相贴设,以封闭该热管23。
于具体实施时,使用者可以依据装设空间及散热或传热效果需求,设计将该第二侧272上选择贴设散热单元(如散热器;图中未示)或热导管(图中未示),藉以将该盖体27上接收的热量对外散热或传导至远端,以有效达到绝佳的散热效果。
请参阅图12、图13示,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的第六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及分解立体示意图;该较佳实施例的结构及连结关系及其功效大致与前述第五较佳实施例相同,故在此不重新赘述,其两者的差异在于:前述盖体27上设有多个散热鳍片274,该等散热鳍片274从该第二侧272上轴向延伸构成,其用以将该盖体27接收热管23上的热量迅速对外散热,此外亦可在散热鳍片274上再组设一风扇,以利加速散热提升散热效能。
另者前述热管23传递吸收热量的方向除了对该基座21的水平方向传导外,同时亦具有垂直方向导热效果,可直接将热量传导至相对的盖体27上,并通过该盖体27其上散热鳍片274将热量迅速对外散热,藉以大幅提升散热效能。
请参阅图14A、图14B、图15示,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七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及分解立体示意图;该较佳实施例的结构及连结关系及其功效大致与前述第一较佳实施例相同,主要是将前述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热管23改设计成为一侧为平面及另一侧为非平面,以及该容置槽210具有的一封闭侧2102的形状匹配该非平面的形状,亦即如图15所示,前述容置槽210设有一开放侧2101及一相对该开放侧2101的封闭侧2102,该开放侧2101与该封闭侧2102共同界定所述容置槽210;而所述热管23的吸热部231具有一第一侧面2315及一相反该第一侧面2315的第二侧面2316。
另者前述传热部232具有一第三侧面2324及一相反该第三侧面2324的第四侧面2325,其中该第一、三侧面2315、2324即前述热管23的一侧为平面,并所述第一侧面2315直接贴设在所述发热元件3上,该第二、四侧面2316、2325(即前述热管23的另一侧为非平面)于该较佳实施以呈D字状做说明,以与相对封闭侧2102共同相贴设,但并不局限于此。
再者在具体实施时的热管23的非平面(即所述第二、四侧面2316、2325)可以事先根据使用者需求,设计调整变化前述非平面的形状态样(如呈D字状、半弧状、矩状),进而调整该容置槽210的封闭侧2102的形状,换言之,就是说该封闭侧2102的形状匹配该第二、四侧面2316、2325的形状,合先陈明。
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相较于公知具有下列的优点:
1.大幅提升传热效率;
2.具有达到改善传统热管因无效端无传热效能的效果;
3.大幅提升散热效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可行的实施例而已,凡利用本实用新型上述的方法、形状、构造、装置所为的变化,皆应包含于本案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16)

1.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基座,其具有一容置槽,该容置槽凹设在该基座的一侧上;及
一热管,其容设在该容置槽内,且其具有一第一吸热段、一第二吸热段、一第三吸热段、一第一传热段及一第二传热段,该第三吸热段设置在该第一、二吸热段之间,该第一传热段从该第一吸热段一端向外弯绕延接至该第三吸热段相邻该第一吸热段的另一端的一端,该第二传热段则从该第三吸热段的另一端向外弯绕延接至该第二吸热段相邻该第三吸热段的一端的一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二、三吸热段共同界定一吸热部,该第一、二传热段共同界定一传热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还设有一开孔,该开孔开设在该基座的另一侧上,且连通该容置槽。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孔容设一传导件,该传导件的一侧与相对该吸热部一侧相贴设,其另一侧则贴设在相对一发热元件上。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槽从该基座的一侧贯通至该基座的另一侧,并该热管的一侧及其另一侧分别平切该基座的一侧及其另一侧。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对接一盖体,该盖体设有一第一侧及一相反该第一侧的第二侧,该第一侧与相对该基座的一侧相贴设,以封闭该热管。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上设有多个散热鳍片,该等散热鳍片从该第二侧上轴向延伸构成。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的一侧对接一散热单元,该散热单元为一由多个散热鳍片构成的散热器或一散热鳍片组。
9.如权利要求2或5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的另一侧对接一散热单元,该散热单元为一由多个散热鳍片构成的散热器或一散热鳍片组。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二、三吸热段及第一、二传热段一体成型前述热管。
11.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槽设有一开放侧及一封闭侧,该开放侧与该封闭侧共同界定所述容置槽。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热部具有一第一侧面及一第二侧面,该传热部具有一第三侧面及一相反该第三侧面的第四侧面,并该第二、四侧面与相对该封闭侧共同相贴设。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四侧面呈D字状,且该封闭侧的形状匹配该第二、四侧面的形状。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大致呈8字状或S状。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槽的形状匹配该热管的形状。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容设在该容置槽内的方式选择为紧配、焊接、嵌合及胶合其中任一。
CN2011205703113U 2011-12-30 2011-12-30 散热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3854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5703113U CN202385449U (zh) 2011-12-30 2011-12-30 散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5703113U CN202385449U (zh) 2011-12-30 2011-12-30 散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385449U true CN202385449U (zh) 2012-08-15

Family

ID=466339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570311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385449U (zh) 2011-12-30 2011-12-30 散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385449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88920A (zh) * 2011-12-30 2013-07-03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装置
CN104640418A (zh) * 2013-11-14 2015-05-20 升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模块
CN110267492A (zh) * 2019-06-11 2019-09-20 深圳兴奇宏科技有限公司 管路型二相流散热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88920A (zh) * 2011-12-30 2013-07-03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装置
CN104640418A (zh) * 2013-11-14 2015-05-20 升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模块
CN110267492A (zh) * 2019-06-11 2019-09-20 深圳兴奇宏科技有限公司 管路型二相流散热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88920A (zh) 散热装置
TW201024982A (en)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CN202385449U (zh) 散热装置
TW200836616A (en) Heat sink composed of heat plates
TW201326719A (zh) 散熱裝置
TWM334959U (en) Lateral extension radiator of heat-pipe
CN204335247U (zh) 移动电子设备散热结构
TW201124684A (en) Solar panel heat-dissipating device and related solar panel module
CN201034338Y (zh) 电磁炉散热器
CN202373576U (zh) 散热模组
TWM427769U (en) Heat dissipating device
CN204335246U (zh) 具散热的保护装置
CN205847821U (zh) 散热装置
CN205912405U (zh) 散热结构和手持装置
CN108302608A (zh) 一种增强侧面取暖效果的取暖器
CN203661504U (zh) 热管结构及散热模块
CN204217305U (zh) 穿戴式移动设备散热结构
CN206269661U (zh) 一种散热器
CN209197540U (zh) 一种热管散热器
CN105682416A (zh) 具散热的保护装置
JP3174591U (ja) 放熱装置
CN104780738A (zh) 热管结构及散热模块
CN206380248U (zh) 一种铝散热器片
CN208016196U (zh) 散热器
TWI308686B (en) Heat sink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815

Termination date: 2019123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