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661504U - 热管结构及散热模块 - Google Patents
热管结构及散热模块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661504U CN203661504U CN201420024549.XU CN201420024549U CN203661504U CN 203661504 U CN203661504 U CN 203661504U CN 201420024549 U CN201420024549 U CN 201420024549U CN 203661504 U CN203661504 U CN 20366150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side
- fan
- heat
- radiating
- center s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0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9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1179 sorption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354 decomposi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10356 Congenital anomal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34 disappearanc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43 powd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管结构及散热模块,该散热模块包括一热管结构、多个散热鳍片及一风扇,该热管结构具有一第一端及第二端与一中段部;其中该第一端及第二端均为吸热部(区)、而该中段部则为一散热部(区),该散热部从该第一端向外大致呈圆状弯绕延接相对的第二端,且其上得设有所述散热鳍片,该风扇对应设置于该热管的散热部,且相对所述散热鳍片;通过本实用新型的这种设计,可有效达到节省成本及大幅提升热传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散热模块,尤其涉及一种兼具有达到节省成本及提升散热效率的热管结构及散热模块。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消费性电子产品内设有热管以及散热模块,热管用来将消费性电子产品内部的电子元件于运转时,将所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散热模块的散热鳍片上,接着通过散热模块的风扇主动得便可将外界空气吹送至上述的散热鳍片,借以将传导至散热鳍片的热量利用热对流效应将热量散逸至周围环境。
然而目前散热模块的热管与散热鳍片的配置往往受到外型的限制,导致热管接触散热鳍片的区域过小,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通常是将散热鳍片以斜线的方式与热管一端搭接,但在增加了热管与散热鳍片的传导面积后,却造成风扇扇叶与散热鳍片的间距不一,如此一来便会造成空气于流动时产生紊流,因而发出较大的噪音而影响产品质量,以及风阻高。
另外,由于一般习知散热模块的热管的尾端(冷凝区)是搭接在散热鳍片上,其头端(蒸发区)则向外延伸与一发热元件(如中央处理器或绘图芯片)相贴设或接触,所以当热管的头端吸附该发热元件产生的热量后,会将热量传送给该热管的尾端,该热管的尾端则会将接收的热量传导到其上所设的散热鳍片,并借由散热鳍片向外扩散散热,虽现有具热管的散热模块可达到散热的效果,但其整体散热效果明显不彰,因为该热管的尾端为热传效率最差的部位,由于该热管因先天结构设计上的因素,其内部的工作流体于汽液相变化时容易滞留于热管的最尾端处形成散热的无效端(部)(即该热量无法传递 至热管最尾端或冷却的工作流体停滞该处不回流至蒸发端(头端),致形成无效端),所以实际上热管的尾端(冷凝区)并无法很有效将热量传导至散热鳍片上,故导致热传效率低,且散热效能实亦不佳。
此外,若所述热管呈非水平放置,使该热管的末(尾)端位于下方,其前(头)端位于上方,使得会让滞留于热管的末(尾)端内的工作流体受到重力方向的关系,而造成无法回流到热管的前(头)端(即蒸发区)。
以上所述现有技术具有下列的缺点:
1.无法降低风阻,而导致无法降低噪音。
2.成本提高。
3.热管末端会形成所谓的无效端,而导致热传效率不佳及散热效果不佳。
因此,要如何解决上述现有的问题与缺失,即为本案发明人与从事此行业之相关厂商所亟欲研究改善的方向所在。
发明内容
因此,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提升热传效率,进而得改善热管的无效端无传热效能的热管结构。
本发明的次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节省成本的热管结构。
本发明的次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大幅提升热传效率,进而得改善热管的无效端产生的散热模块。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节省成本及散热效果佳的散热模块。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散热鳍片能轻易搭配风扇的出风角度,以有效达到最低风阻,进而有效提升风扇的出风量及降低噪音的效果的散热模块。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热管结构,包括一管体,该管体具有一第一端、一第二端及一中段部,该第一端系相邻对应的第二端,且该第一、二端为一吸热部,该中段部为一散热部,且其是从该第一端向外大致呈圆状弯绕延接相对的第二端,并界定一容置空间。通过本发明此热管结构的设计, 得有效达到节省成本及提升热传效率,进而还有效达到零无效端的效果。
优选的是,该管体的中段部上设有多个散热鳍片,所述散热鳍片紧贴设在相对该中段部的一侧上,且其彼此之间界定一散热通道。
优选的是,该中段部的一侧上90度~360度连续排列设置有所述散热鳍片。
优选的是,该吸热部系直接紧贴设在对应的一发热元件上。
本发明另提供一种散热模块,包括:一热管结构,包含一管体,该管体具有一第一端、一第二端及一中段部,该第一端相邻对应的第二端,且该第一、二端为一吸热部,该中段部为一散热部,且其从该第一端向外大致呈圆状弯绕延接相对的第二端,并界定一容置空间;多个散热鳍片,设于该管体之中段部上,且所述散热鳍片彼此之间界定一散热通道;及一风扇,对应设置于该管体散热端,且其具有至少一入风侧及一出风侧,该出风侧相对所述散热通道。通过本发明此设计,得有效降低热管无效端的产生以提升热传效率及节省成本,进而还可有效提升风扇的出风量及降低噪音的效果。
优选的是,该风扇为一离心式风扇,该风扇对应设于该中段部一侧上,且位于该容置空间上方处,且该入风侧开设在该风扇的一上盖的中央处,该出风侧开设在该风扇的一侧边上,且连通相对的散热通道。
优选的是,该风扇为一离心式风扇,该风扇对应设于该中段部一侧上,且位于该容置空间上方处,该入风侧开设在该风扇的一上盖的中央处,该另一入风侧则开设在该风扇之一的下盖的中央处,且该入风侧与另一入风侧连通相对的容置空间,并该出风侧开设于该风扇的一侧边上,且连通相对的散热通道。
优选的是,该中段部的一侧上90度~360度连续排列设置有所述散热鳍片。
优选的是,该中段部的一侧上90度~360度连续排列设置有所述散热鳍片。
优选的是,该吸热部紧贴设于一导热件的一侧上,该导热件的另一侧则与对应的一发热元件相贴设。
优选的是,该吸热部紧贴设于一导热件的一侧上,该导热件的另一侧则与对应的一发热元件相贴设。
优选的是,该吸热部直接紧贴设在对应的一发热元件上。
优选的是,该吸热部直接紧贴设在对应的一发热元件上。
本发明另提供一种散热模块,包括:一热管结构,包含一管体,该管体具有一第一端、一第二端及一中段部,该第一端系相邻对应的第二端,且该第一、二端为一吸热部,该中段部为一散热部,且其从该第一端向外大致呈圆状弯绕延接相对的第二端,并界定一容置空间;多个散热鳍片,其彼此之间界定一散热通道;及一风扇,对应设置于该热管的中段部,且其具有至少一入风侧、一出风侧、一上盖及一导热下盖,该导热下盖一侧系贴设于相对该中段部一侧上,且与相对该上盖共同界定一连通该入风侧与出风侧的容设空间,该容设空间内容设有一扇轮及相邻该出风侧处的所述散热鳍片,并该入风侧选择开设于该上盖或该导热下盖的中央处,该出风侧则开设在该风扇的一侧边上,且其对应所述散热通道。通过本发明此设计,得有效降低热管无效端的产生,以大幅提升热传效率及节省成本,进而还有效提升风扇的出风量及降低噪音的效果。
优选的是,该导热下盖从该中段部上朝相对该第一、二端向外延伸扩展,且该第一、二端与相对该导热下盖的一侧相贴设。
优选的是,该风扇为一离心式风扇,该入风侧开设在该风扇的上盖的中央处,该另一入风侧则开设在该风扇的导热下盖的中央处,且该入风侧与另一入风侧连通相对的容置空间。
优选的是,于该容设空间内的所述散热鳍片为90度~360度连续排列设置在相邻该出风侧处。
优选的是,于该容设空间内的所述散热鳍片为90度~360度连续排列设 置在相邻该出风侧处。
优选的是,该吸热部直接紧贴设在对应的一发热元件上。
前述导热下盖的一侧与相对该吸热部相贴设,其另一侧则与对应的一发热元件相贴设。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发明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1B为本发明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局部剖面立体示意图;
图1C为本发明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另一立体示意图;
图1D为本发明的另一立体示意图;
图2A为本发明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实施态样示意图;
图2B为本发明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另一实施态样示意图;
图3A为本发明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3B为本发明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组合立体示意图;
图3C为本发明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另一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3D为本发明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另一组合立体示意图;
图4A为本发明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4B为本发明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另一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组合立体示意图;
图6A为本发明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局部剖面立体示意图;
图6B为本发明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另一局部剖面立体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另一组合立体示意图;
图8A为本发明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实施态样示意图;
图8B为本发明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另一实施态样示意图;
图9A为本发明的第四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9B为本发明的第四较佳实施例的另一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10A为本发明的第四较佳实施例的组合立体示意图;
图10B为本发明的第四较佳实施例的另一组合立体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的第四较佳实施例的实施态样示意图;
图12A为本发明的第五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12B为本发明的第五较佳实施例的另一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13A为本发明的第五较佳实施例的组合立体示意图;
图13B为本发明的第五较佳实施例的另一组合立体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的第五较佳实施例的实施态样示意图。
符号说明
热管结构…1
管体…10
第一端…101
第二端…102
吸热部…111
中段部…104
容置空间…113
毛细结构…115
散热模块…2、5
风扇…21、51
入风侧…211、511
出风侧…213、513
上盖…214、514
下盖…215
导热下盖…515
容设空间…216、516
扇轮…217、517
散热鳍片…23、53
散热通道…231、531
导热件…3
固定臂…31
发热元件…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将依据所附图式的较佳实施例予以说明。
本发明为提供一种热管结构及散热模块,请参阅第1A、1B图,为本发明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该热管结构1为包括一管体10,该管体10于该较佳实施例为采取以扁平管体10(即扁平热管)做说明书,但并不局限于此,于实际实施时,使用者可以根据电子产品(如移动装置)内的摆设空间及热传效率的需求,设计改变该管体10的形状,如参阅第1C图示,该管体10为一大致呈D字状的管体10(即D型热管),或参阅第1D图示,该管体10为一圆型的管体10(即圆型热管)。
前述管体10内填充有一工作流体(图中未示出),该管体10具有一第一端101、一第二端102、一中段部104及至少一毛细结构115,该毛细结构115于该较佳实施例为可选择以烧结粉末体做说明(当然本发明亦可为选择其他毛细结构诸如沟槽、金属编织网、镀膜、多孔隙结构体等的其一或任二以上之加总来实施),其为形成在该管体10的内壁表面,前述第一端101(或可称为第一吸热端)为为该管体10的其前(头)端,其相邻对应的第二端102(或可称为第二吸热端),该第二端102则为该管体10的末(尾)端,换言之,就是该管体10的前端为相邻平行相对该管体10的末端;并前述第一、二端101、102皆为一吸热部111(或可称为吸热区)。
于该较佳实施例中吸热部111为直接紧贴设在一发热元件4(如中央处理器、绘图芯片或南北桥芯片)上做说明(如第2A图示),但并不局限于此,于本发明实际实施时,也可如第2B图示,该吸热部111亦可与一导热件3的一侧相贴设,该导热件3的另一侧则贴设相对该发热元件4,以借由该导热件3吸附发热元件4的热量并传导给吸热部111;并该导热件3具有多个固定臂31,所述固定臂31为从该导热件3的两相对侧边向外凸伸构成的,其用以供相对的多个固定件(图中未示)穿过所述固定臂31上具有的穿孔,以固定在放置所述发热元件4的一基板(图中未示)上。
所以通过该管体10的第一端及第二端(即该管体10的前端与其末端)为可令本发明处于(或维持)持续吸热(蒸发)运作,因此得可达到改善现有热管因先天因素的问题致造成其一端产生无效端的情事,而造成热传效能降低,因此通过本发明的此种设计,得以有效大幅提升热传效率,进而还能有效达到提升抗重力方向的散热功率,例如当管体10呈非水平放置,该第一、二端101、102位于上方,该中段部104(即散热部)位于下方,因本发明的管体10为零无效端的设计(即单一热管的两端均为吸热端或吸热部),有效让中段部104内的工作流体可抗重力借由该管体10内壁的毛细结构115迅速回流到该第一、二端101、102(即该管体10的前端及其末端)上。
此外,借由本发明是为单一只热管结构1设计,能有效改善现有技术需两只或两以上热管来使用才能达到的效能,借以有效达到节省成本的效果。
续参阅第2A图示,前述中段部104为为一散热部(区),该中段部104为从该第一端101向外大致呈圆状弯绕延接相对的第二端102,换言之,就是该第一、二端101、102与中段部104为为一体成型之单一热管,并该中段部104界定一大致呈圆状的容置空间113,所以当第一、二端101、102为所述吸热区(即吸热部111)吸附相对该发热元件4热源时,该吸热部111会将吸附热量,迅速的传送到该散热部(即中段部104)上。
因此,借由本发明所述第一、二端101、102彼此相邻以构成一吸热区(即 吸热部111),以及该中段部104从该第一端101向外大致呈圆状弯绕延接相对的第二端102的整体结构设计,使得有效提升热传效率,以解决热管的无效端的产生,加速热传效率,进而还有效节省成本及提升抗重力方向的散热功率。
请参阅第3A、3B图示,为显示本发明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组合与分解立体示意图,并辅以参阅第2A、2B图示;该较佳实施例的结构及连结关为及其功效大致与前述第一较佳实施例相同,故不在重新赘述,其两者差异处在于:前述管体10之中段部104上设有多个散热鳍片23,所述散热鳍片23为紧贴设在相对该管体10之中段部104的一侧上,亦即该散热端104的至少一侧上可局部或连续环设有散热鳍片23,当然亦可限制90度~360度连续排列设置有所述散热鳍片23,并于该较佳实施为为该中段部104的一侧上360度连续排列设置有多个散热鳍片23做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于具体实施时,使用者可以根据散热效果的需求,设计调整所述散热鳍片23于该中段部104一侧上连续排列设置多大涵盖范围,如第3C、3D图示,将该中段部104的一侧上180度连续排列设置有多个散热鳍片23。
所述散热鳍片23彼此之间界定有一散热通道231,该散热通道231为用以供流体流动通过,所以当该第一、二端101、102(即管体10之前端与其末端)为所述吸热部111(或称为所述吸热区)吸附相对该发热元件4时,该吸热部111会将吸附到发热元件4产生的热量,迅速传送到该散热部(即中段部104)上,然后通过所述散热部将吸收的热量传导到其上的多个散热鳍片23,令所述散热鳍片23将接收的热量迅速向外扩散散热,故通过散热部的整段区域可有效供多个散热鳍片23设置,以有效增加整体散热面积,令散热部(即中段部104)其上的多个散热鳍片23具有一较大散热面积将热量散发出去。
请参阅第4A、5图示,为显示本发明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分解与组合立体示意图;该较佳实施例的结构及连结关为及其功效大致与前述第一较佳实施例相同,故不在重新赘述,主要是将前述第一较佳实施例之热管结构1应 用于一散热模块2上,亦即前述散热模块2包括一热管结构1、多个散热鳍片23及一风扇21,其中该较佳实施例之热管结构1与前述第一较佳实施例之热管结构1相同,在此将不重新赘述。
而所述散热鳍片23为设于该管体10的中段部104一侧上,亦即该中段部104的一侧上90度~360度连续排列设置有所述散热鳍片23,并于该较佳实施为为该中段部104的一侧上360度连续排列设置有多个散热鳍片23做说明(如第5图示),但并不局限于此;于具体实施时,使用者可以根据散热效果的需求,设计调整所述散热鳍片23于该中段部104一侧上连续排列设置多大涵盖范围,如第7图示,将该中段部104的一侧上180度连续排列设置有多个散热鳍片23,故通过散热部的整段区域可有效供多个散热鳍片23设置,以有效增加整体散热面积,令散热部(中段部104)其上的多个散热鳍片23具有一较大散热面积将热量散发出去。
多个散热鳍片23彼此之间界定有一散热通道231,该散热通道231为用以供流体流动通过;而前述风扇21为为一离心式风扇,其对应设置于该管体10的中段部104,亦即该风扇21为对应设于该中段部104一侧上,且位于该容置空间113上方处,且该风扇21具有至少一入风侧211、一出风侧213、一上盖214及一相对该上盖214的下盖215,该上盖214与下盖215界定一连通该入风侧211及出风侧213的容设空间216,该容设空间216为用以容设供所述风扇21具有的一扇轮217,其中前述上盖214于该较佳实施例为以焊接方式在相对的散热鳍片23上做说明,但于具体实施时,上盖214也可选择用螺锁或卡扣等方式与相对该下盖215相结合一起。并于该较佳实施例的离心式风扇选出两种态样:
其中第一种态样为如第4A、5、6A图示,入风侧211与出风侧213分别为以1个入风侧211与1个出风侧213做说明;亦即前述入风侧211为开设在该风扇的上盖214之中央处,该出风侧213则开设在该风扇21的一侧边上,且连通相对的所述散热通道231,进而该出风侧213于该风扇21的侧边上为 可匹配相对多个散热鳍片23所摆设宽广范围,如于中段部104一侧上的多个散热鳍片23为180度连续排列设置,此时该出风侧213也是180度沿该风扇21的侧边开设。
第二种态样为如第4B、5、6B图示,入风侧211为以2个入风侧211,与1个出风侧213做说明;亦即前述入风侧211为开设在该风扇的上盖214之中央处,该另一入风侧211则开设在所述风扇的下盖215中央处,且该入风侧211与另一入风侧211为连通相对的容置空间113,而该另一入风侧211也连通所述容设空间216及出风侧213,前述出风侧213开设于该风扇的一侧边上,且连通相对的散热通道231,进而该出风侧213于该风扇21的侧边上为可匹配相对多个散热鳍片23所摆设宽广范围,如于中段部104一侧上的多个散热鳍片23为270度连续排列设置,此时该出风侧213也是270度沿该风扇的侧边开设,或是于中段部104一侧上的多个散热鳍片23为360度连续排列设置,此时该出风侧213也是360度沿该风扇21的侧边开设,使得呈360度辐射状散热鳍片23能轻易搭配风扇21的出风侧213的角度,借以达到最低风阻及具有最大风量的效果,相对的更大幅提升整体散热功率及降低噪音的效果。
续参阅第8A图示,所以当该第一、二端101、102为所述吸热部111(或称为吸热区)吸附相对该发热元件4时,该吸热部111会将吸附到发热元件4产生的热量,迅速传送到该散热部(即中段部104)上,所述散热部则将吸收的热量传导到其上的多个散热鳍片23,令所述散热鳍片23将接收的热量迅速向外扩散散热,同时该风扇21的扇轮217会将外面流体从所述入风侧211导入并加压后,再经出风侧213朝相对所述散热鳍片23将流体导出,以对所述散热鳍片23达到强制散热,因此,使得有效达到散热效果佳。
此外,于具体实施时,也可设计为第8B图示,通过该第一、二端101、102(或称为第一、二吸热端)为所述吸热部111(或称为吸热区)将所述导热件3吸附相对该发热元件4的热量,迅速传送到该散热部(即中段部104)上,所 述散热部则将吸收的热量传导到其上具有较大散热面积的多个散热鳍片23,令所述散热鳍片23将接收的热量迅速向外扩散散热,同时该风扇21之扇轮217会将外面流体从所述入风侧211导入并加压后,再经出风侧213朝相对所述散热鳍片23将流体导出,以对所述散热鳍片23达到强制散热,因此,使得有效达到散热效果佳。
请参阅第9A、10A图示,为显示本发明之第四较佳实施例的分解与组合立体示意图;该较佳实施例的结构及连结关为及其功效大致与前述第一较佳实施例相同,故不在重新赘述,主要是将前述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热管结构1应用于一散热模块5上,即前述散热模块5包括一热管结构1、多个散热鳍片53及一风扇51,其中该较佳实施例之热管结构1与前述第一较佳实施例之热管结构1相同,在此将不重新赘述。
多个散热鳍片53彼此之间界定有一散热通道531,该散热通道531为用以供流体流动通过;而前述风扇51为为一离心式风扇,其对应设置于该管体10的中段部104,亦即该风扇51为对应设于该中段部104一侧上,且位于该容置空间113上方处,且该风扇51具有至少一入风侧511、一出风侧513、一上盖514及一相对该上盖514的导热下盖515,该导热下盖515为以高导热材质(如铜材质)所构成的,且该导热下盖515的一侧为贴设于相对该中段部104一侧上,其另一侧则与相对多个散热鳍片53一侧紧贴设,所述散热鳍片53的另一侧贴设在对应该上盖514的一侧;并前述导热下盖515与上盖514共同界定一容设空间516,该容设空间516为连通该入风侧511与出风侧513,其内容设有一扇轮517及相邻该出风侧513处之所述散热鳍片53,并于该较佳实施例之离心式风扇提出两种态样:
其中第一种态样为如第9A、10A图示,入风侧511与出风侧513分别为以1个入风侧511与1个出风侧513做说明;亦即前述入风侧511为选择开设在该风扇51的导热下盖515的中央处,该出风侧513则开设在该风扇51的一侧边上,且连通相对的所述散热通道531,进而该出风侧513于该风扇 51的侧边上为可匹配相对多个散热鳍片53所摆设宽广范围,如于所述容设空间516内的多个散热鳍片53为270度连续排列设置在相邻该出风侧513处,此时该出风侧513也是270度沿该风扇51的侧边开设。此外,于具体实施时,所述1个入风侧511也可选择开设在该风扇51的上盖514的中央处。
第二种态样为如第9B图示并辅以参阅第10A图示,入风侧511为以2个入风侧511,与1个出风侧513做说明;其中一入风侧511为开设在该风扇51的上盖514的中央处,该另一入风侧511则开设在所述风扇51的导热下盖515中央处,且该入风侧511与另一入风侧511为连通相对的容置空间113,而该另一入风侧511也连通所述容设空间516及出风侧513,前述出风侧513开设于该风扇51的一侧边上,且连通相对的散热通道531,进而该出风侧513于该风扇51的侧边上为可匹配相对多个散热鳍片53所摆设宽广范围,如于所述容设空间516内的多个散热鳍片53为180度连续排列设置在相邻该出风侧513处(如第10B图示),此时该出风侧513也是180度沿该风扇51的侧边开设,或是于所述容设空间516内的多个散热鳍片53为360度连续排列设置在相邻该出风侧513处(如第10B图示),此时该出风侧513也是360度沿该风扇51的侧边开设,使得呈360度辐射状散热鳍片53能轻易搭配风扇51的出风侧513的角度,借以达到最低风阻及具有最大风量的效果,相对的也提升整体散热功率及降低噪音的效果。
续参阅第11图示,所以当该第一、二端101、102为所述吸热部111(或称为吸热区)吸附相对该发热元件4时,该吸热部111会将吸附到发热元件4产生的热量,迅速传送到该散热部(即中段部104)上,令该导热下盖515借由具有较大的传热面积将前述中段部104上的热量,迅速传送到多个散热鳍片53上,令所述散热鳍片53便将接收的热量迅速向外扩散散热,同时该风扇51之扇轮517会将外面流体从所述入风侧511导入并加压后,再经出风侧513朝相对所述散热鳍片53将流体导出,以对所述散热鳍片53达到强制散热,因此,使得有效达到散热效果佳。
请参阅第12A、12B、13A图示,为显示本发明的第五较佳实施例的分解与组合立体示意图;该较佳实施例的结构及连结关为及其功效大致与前述第四较佳实施例相同,故不在重新赘述,该本较佳实施例主要是将前述第四较佳实施例的导热下盖515改设计为导热下盖515的大小搭配该管体10的大小;亦即所述导热下盖515为从该中段部104上朝相对该第一、二端101、102(或称为第一、二吸热端)向外延伸扩展,且该第一、二端101、102与相对该导热下盖515一侧相贴设,换言之,就是该导热下盖515的一部位是位于相对所述散热部(即所述中段部104),其向外延伸扩展的另一部位则位于相对吸热部111(或称为吸热区),令该第一、二端101、102(即吸热部111)与相对该导热下盖515的另一部位之一侧相贴设。其中于该较佳实施例之导热下盖515为大致呈长方形,以及该上盖514大致正方形做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于具体实施时,前述导热下盖515与上盖514不局限于上述形状,。
续参阅第14图示,所以当前述导热下盖515的另一侧(即该导热下盖515的另一部位之另一侧)贴设对应的一发热元件4时,该导热下盖515的另一部位会将发热元件4产生的热量传导到吸热部111上外,同时部分热量也会直接传导到该导热下盖515的一部位其上多个散热鳍片53,借以达到双重传热的效果;继续前述吸热部111(即第一、二端101、102)会将吸附的前述热量迅速传递到该散热部(即中段部104)上,令该导热下盖515借由具有较大的传热面积将前述中段部104上的热量,迅速传送到多个散热鳍片53上,所述散热鳍片53便将接收的热量迅速向外扩散散热,同时该风扇51之扇轮517会将外面流体从所述入风侧511导入并加压后,再经出风侧513朝相对所述散热鳍片53将流体导出,以对所述散热鳍片53达到强制散热,因此,使得有效达到散热效果佳。
请参阅第13B图示,为显示该本较佳实施例的另一实施态样示意图;主要是设计将于所述容设空间516内的多个散热鳍片53为180度连续排列设置在相邻该出风侧513处(如第13B图示),此时该出风侧513也是180度沿该 风扇51的侧边开设。
因此,借由本发明的热管结构1应用于该散热模块2上的设计,使得能有效达到提升热传效率,以解决热管的无效端无传热效能,且还有效节省成本及提升抗重力方向的散热功率,进而更有效达到最低风阻及降低噪音的效果。
此外,于实际实施时,前述散热模块2是可应用结合在一移动装置(如智能型行动手机、笔电、IPAD、PDA或IPAD2)或一显示装置(如LED显示器或LCD显示器)上,以借由所述散热模块2对移动装置或显示器达到最佳的散热效果,进而又具降低噪音的效果。
以上所述本发明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下列的优点:
1.大幅提升热传效率,以解决热管的无效端的产生。
2.节省成本及提升抗重力方向的散热功率。
3.具有最低风阻及降低噪音的效果。
4.散热效果极佳。
虽然本发明以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以权利要求书所定为准。
Claims (20)
1.一种热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管体,该管体具有一第一端、一第二端及一中段部,该第一端相邻对应的第二端,且该第一、二端为一吸热部,该中段部为一散热部,且其从该第一端向外大致呈圆状弯绕延接相对的第二端,并界定一容置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管体的中段部上设有多个散热鳍片,所述散热鳍片紧贴设在相对该中段部的一侧上,且其彼此之间界定一散热通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管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中段部的一侧上90度~360度连续排列设置有所述散热鳍片。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管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吸热部直接紧贴设在对应的一发热元件上。
5.一种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热管结构,包含一管体,该管体具有一第一端、一第二端及一中段部,该第一端相邻对应的第二端,且该第一、二端为一吸热部,该中段部为一散热部,且其从该第一端向外大致呈圆状弯绕延接相对的第二端,并界定一容置空间;
多个散热鳍片,设于该管体的中段部位上,且所述散热鳍片彼此之间界定一散热通道;及
一风扇,对应设置于该管体散热端,且其具有至少一入风侧及一出风侧,该出风侧是相对所述散热通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该风扇为一离心式风扇,该风扇对应设于该中段部一侧上,且位于该容置空间上方处,且入风侧开设在该风扇的一上盖的中央处,该出风侧开设在该风扇的一侧边上,且连通相对的散热通道。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该风扇为一离心式风扇,该风扇对应设于该中段部一侧上,且位于该容置空间上方处,该入风侧开设在该风扇的一上盖的中央处,另一入风侧则开设在该风扇之一的下盖的中央处,且该入风侧与另一入风侧连通相对的容置空间,并该出风侧开设于该风扇的一侧边上,且连通相对的散热通道。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该中段部的一侧上90度~360度连续排列设置有所述散热鳍片。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该中段部的一侧上90度~360度连续排列设置有所述散热鳍片。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吸热部紧贴设于一导热件的一侧上,该导热件的另一侧则与对应的一发热元件相贴设。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吸热部紧贴设于一导热件的一侧上,该导热件的另一侧则与对应的一发热元件相贴设。
12.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吸热部直接紧贴设在对应的一发热元件上。
13.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吸热部直接紧贴设在对应的一发热元件上。
14.一种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热管结构,包含一管体,该管体具有一第一端、一第二端及一中段部,该第一端相邻对应的第二端,且该第一、二端为一吸热部,该中段部为一散热部,且其从该第一端向外大致呈圆状弯绕延接相对的第二端,并界定一容置空间;
多个散热鳍片,其彼此之间界定一散热通道;及
一风扇,是对应设置于该热管的中段部,且其具有至少一入风侧、一出风侧、一上盖及一导热下盖,该导热下盖一侧贴设于相对该中段部一侧上,且与相对该上盖共同界定一连通该入风侧与出风侧的容设空间,该容设空间 内设有一扇轮及相邻该出风侧处的所述散热鳍片,并该入风侧选择开设于该上盖或该导热下盖的中央处,该出风侧则开设在该风扇的一侧边上,且其对应所述散热通道。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导热下盖从该中段部上朝相对该第一、二端向外延伸扩展,且该第一、二端与相对该导热下盖的一侧相贴设。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该风扇为一离心式风扇,该入风侧开设在该风扇的上盖的中央处,另一入风侧则开设在该风扇的导热下盖的中央处,且该入风侧与另一入风侧连通相对的容置空间。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于该容设空间内的所述散热鳍片为90度~360度连续排列设置在相邻该出风侧处。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于该容设空间内的所述散热鳍片为90度~360度连续排列设置在相邻该出风侧处。
19.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吸热部直接紧贴设在对应的一发热元件上。
20.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前述导热下盖的一侧与相对该吸热部相贴设,其另一侧则与对应的一发热元件相贴设。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024549.XU CN203661504U (zh) | 2014-01-15 | 2014-01-15 | 热管结构及散热模块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024549.XU CN203661504U (zh) | 2014-01-15 | 2014-01-15 | 热管结构及散热模块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661504U true CN203661504U (zh) | 2014-06-18 |
Family
ID=509278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024549.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661504U (zh) | 2014-01-15 | 2014-01-15 | 热管结构及散热模块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661504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780738A (zh) * | 2014-01-15 | 2015-07-15 |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热管结构及散热模块 |
-
2014
- 2014-01-15 CN CN201420024549.XU patent/CN203661504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780738A (zh) * | 2014-01-15 | 2015-07-15 |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热管结构及散热模块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186927B (zh) | 一种利用余热发电的燃气灶锅架 | |
CN104065767A (zh) | 一种手机散热系统、手机散热器及手机 | |
CN103438741B (zh) | 一种散热器 | |
CN203661504U (zh) | 热管结构及散热模块 | |
CN201892180U (zh) | 折面式鳍片模块和热源的结合构造 | |
CN103188920A (zh) | 散热装置 | |
CN202433827U (zh) | 一种一体式水冷散热器 | |
CN104780738A (zh) | 热管结构及散热模块 | |
CN203243668U (zh) | 散热单元的支撑结构 | |
CN202373576U (zh) | 散热模组 | |
CN108302608A (zh) | 一种增强侧面取暖效果的取暖器 | |
CN205196198U (zh) | 组合式散热单元 | |
CN204227373U (zh) | 一种大功率led散热器 | |
CN204301013U (zh) | 一种led灯散热及余热回收系统 | |
CN201159867Y (zh) | 一种扩充式内存护片 | |
CN202791914U (zh) | Led灯散热及余热回收装置 | |
CN202524706U (zh) | 散热模组结构 | |
CN203523222U (zh) | 一种移动电子设备的扩展散热装置 | |
CN206514378U (zh) | 一种烟囱管风扇 | |
CN202902228U (zh) | 一种半导体照明灯具的散热装置 | |
CN203501867U (zh) | 一种脉动热管散热器 | |
WO2018090398A1 (zh) | 一种发电量大的壁炉自发电装置 | |
CN204314817U (zh) | 一种携行式计算机机箱的散热结构 | |
CN204948589U (zh) | 散热模组 | |
CN205174009U (zh) | 一种led灯散热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618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