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349992U - 吸收式热泵回收电站排汽余热并加热锅炉给水的系统 - Google Patents

吸收式热泵回收电站排汽余热并加热锅炉给水的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349992U
CN202349992U CN2011204224751U CN201120422475U CN202349992U CN 202349992 U CN202349992 U CN 202349992U CN 2011204224751 U CN2011204224751 U CN 2011204224751U CN 201120422475 U CN201120422475 U CN 201120422475U CN 202349992 U CN202349992 U CN 2023499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am
heat pump
condenser
absorption heat
pipe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42247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尹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hua Holding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12042247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3499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3499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349992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ngine Equipment That Uses Special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吸收式热泵回收电站排汽余热并加热锅炉给水的系统,包括发电机组和吸收式热泵,发电机组包括:锅炉、发电机、旋转带动发电机发电并与锅炉的出口连接的汽轮机、使通过汽轮机后的蒸汽或部份蒸汽冷却的凝汽器及冷却塔;吸收式热泵包括发生器、蒸发器、吸收器与冷凝器,通过汽轮机后的一部分排汽通过管路连接到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汽轮机的一部分抽汽通过管路连接到吸收式热泵的发生器以驱动吸收式热泵运行,并使用吸收式热泵将发电机组的排汽余热进行综合利用以提高该部份废热的利用率,并将通过吸收式热泵运行后的热量作为发电机组的锅炉给水的预加热的热量。

Description

吸收式热泵回收电站排汽余热并加热锅炉给水的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暖通回收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利用吸收式热泵回收电站排汽的余热并加热锅炉给水的一种系统。 
背景技术
电站循环是在朗肯循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蒸汽动力循环。它包括锅炉、汽轮机、凝汽器和给水泵四部分主要设备。水经过给水泵加压后送到锅炉,在锅炉内被加热成高温高压的蒸汽,进入汽轮机膨胀做功后排入凝汽器定压冷凝成凝结水,再由给水泵重新送入锅炉开始新的循环。 
现代蒸汽动力循环即使采用了超高蒸汽参数、回热、再热等措施,其效率仍不超过50% ,其中通过凝汽器冷却水带走而排放到大气中的能量约占总能量的50%以上,除此之外,锅炉的排污热损失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这部分排污水的量约为锅炉蒸发量的2~4% ,且具有较高的温度、压力;另外排烟热损失、冷渣(灰)热损失等也不在少量,由此可见, 电站现在存有大量的余热,因此无论从经济角度还是从节约能源和环保的角度来讲,对余热进行回收利用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火力发电厂机组分为凝汽机组和抽凝机组。凝汽机组是纯发电机组;抽凝机组是热电机组,既发电,同时又提供工业蒸汽或用蒸汽作为供热热源。无论是凝汽机组还是抽凝机组,都有大量的汽轮机排汽余热白白浪费。如图5所示,纯凝汽工况下,输出35MW的电,汽轮机排汽余热损失61.3MW。如图6所示供热工况一,输出35MW的电和28.3MW的热,汽轮机排汽余热损失47.8MW。如图7所示供热工况二,输出35MW的电和56.1MW的热,汽轮机排汽余热损失34.4MW。如果能将汽轮机排汽余热利用,那么对节能减排意义深远。 
为了维持电站循环的可靠运行,凝汽器需维持一定的真空,绝对压力一般在4kpa-8kpa之间,凝汽温度30℃-40℃,因此冷却循环水的出水温度一般在25℃-35℃之间。这种循环水出水温度低,虽然量大,但属于低品位热源,若要利用,需要采用热泵技术;采用热泵技术回收电厂余热供暖技术已有应用。这种系统基本上是以15℃的循环冷却水通过凝汽器后升温至25 ℃,一路进入吸收式热泵蒸发器;另一路送往冷却塔;汽轮机抽汽进入吸收式热泵发生器作为驱动热源;一次网60℃供暖回水依次进入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冷凝器,回水被加热至90℃;然后回水进入抽汽加热器被加热至120 ℃后作为一次网供水。当然上面所述的具体参数是为了表述得更加清晰,实际应用中参数可能会有所变化。 
如专利申请号为201020252235.7、名称为电厂间接空冷机组冷凝热回收集中供热系统的实用新型专利,即是一种利用吸收式热泵系统回收利用间接空冷电厂低品位排汽冷凝热的系统,即是涉及一种电厂间接空冷机组冷凝热回收集中供热系统,其用于回收电站汽轮机排汽余热:它包括汽轮机、汽轮机排汽总管、水冷凝汽器、闭式冷却循环水系统、间接空冷凝汽系统、用热场所和供热水管路系统,出汽轮机的排汽通过汽轮机排汽总管接入水冷凝,所述供热系统还包括有一吸收式热泵机组和一余热水循环管路系统,出水冷凝汽器的闭式冷却循环水分成两路,一路通过余热水循环管路系统接入吸收式热泵机组的蒸发器,另外一路接入间接空冷凝汽系统。 
另外,还有采用热泵回收电站凝汽器循环水热量加热凝结水技术,但该项技术的不足之处在于为间接换热,增加了初投资,降低了热利用效率;且吸热环节,不是直接吸收排汽的余热,而是吸收凝汽器冷却循环水的余热;及加热环节,不是直接加热冷凝水,而是设置换热器间接加热;另外热泵采用的是电动热泵,而不是吸收式热泵;相对来说,电动热泵需要消耗高品质的电能来驱动,且需要专门的配电柜;从一次能源利用率的角度来看,电动热泵和吸收式热泵的效率差不多,但电动热泵的初投资相对更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通过提供一种新的吸收式热泵回收电站排汽余热并加热锅炉给水的系统,利用发电机组的一部份抽汽驱动吸收式热泵运行,并利用吸收式热泵将发电机组的余热进行综合利用以提高该部份废热的利用率,并将通过吸收式热泵运行后的热量作为发电机组的锅炉给水的预加热的热量,本系统可以常年运行,以提高发电机组运行的综合效率。为此,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吸收式热泵回收电站排汽余热并加热锅炉给水的系统,包括发电机组和吸收式热泵,所述发电机组包括:产生高温高压蒸汽的锅炉、发电机、旋转带动发电机发电的汽轮机、使通过汽轮机后的蒸汽或部份蒸汽冷却的凝汽器及冷却塔;所述吸收式热泵包括发生器、蒸发器、吸收器与冷凝器,所述系统还包括用于给锅炉提供锅炉用水的给水泵,所述汽轮机包括排汽出口和抽汽出口,在所述发电机组和吸收式热泵运行时,所述锅炉的蒸汽出口通过蒸汽管道连接所述汽轮机,所述汽轮机的抽汽出口通过管道连接所述吸收式热泵的发生器的蒸汽进口;所述汽轮机的排汽出口通过管道连接所述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或所述汽轮机的排汽出口出来的另一管路经凝汽器冷凝后再通过管道连接到所述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与冷凝器,且所述吸收式热泵至少具有一个出口管路连接所述给水泵的进口。 
优选地,所述吸收式热泵的发生器的蒸汽管路的出口与所述给水泵的进口通过管路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汽轮机的抽汽出口与所述吸收式热泵的发生器之间的管路中还设置有抽汽控制阀。 
或选地,所述汽轮机的排汽出口的蒸汽管路分成两个支路;其中第一支路连接到所述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的蒸汽进口或第一支路连接到汽水换热器的蒸汽管路进口、所述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连接到汽水换热器的液体管路,蒸汽管路的出口再管路连接所述给水泵;另一支路管路连接凝汽器。 
可选地,通过所述蒸发器或所述汽水换热器的蒸汽管路的出口并不是直接连接所述给水泵,而是通过管路先连接所述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与冷凝器;或通过所述蒸发器或所述汽水换热器的蒸汽管路的出口连接到液体换热器的第一流道的进口、所述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与冷凝器连接到液体换热器的第二流道的进口;通过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与冷凝器或液体换热器的第一流道的出口后再通过管路连接所述给水泵。 
优选地,所述汽轮机的排汽出口的第一支路即所述汽轮机的排汽出口与所述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或汽水换热器的蒸汽管路的进口之间设置有第一调节阀。 
优选地,所述汽轮机的排汽出口的蒸汽的另一个支路即通向所述凝汽器的第二支路中设置有第二调节阀。 
优选地,所述汽轮机的排汽出口的蒸汽的另一个支路即通向所述凝汽器的第二支路中设置有第二调节阀。 
可选地,所述汽轮机的排汽出口出来的低温低压的蒸汽至少有部份通过管路连接流向所述凝汽器冷却成冷凝水,从所述凝汽器的出口出来的冷凝水分成两路,其中一路通过管路连接所述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与冷凝器,而另一路通过管路连接所述给水泵。 
可选地,所述汽轮机的排汽出口出来的低温低压的蒸汽至少有部份通过管路连接流向所述凝汽器冷却成冷凝水,从所述凝汽器的出口出来的冷凝水分成两路,其中一路通过管路连接液体换热器的一个进口,所述液体换热器为双流道换热器,所述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与冷凝器管路连接液体换热器的另一个进口;而另一路通过管路连接所述给水泵。 
优选地,所述凝汽器与所述给水泵之间的流路中还设置有第三控制阀。 
优选地,所述凝汽器与所述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与冷凝器之间进行热交换的流路中设置有第四控制阀。 
优选地,在所述锅炉与所述汽轮机之间的蒸汽管路中设置有主蒸汽阀。 
本实用新型的吸收式热泵回收电站排汽余热并加热锅炉给水的系统,发电机组中汽轮机的排汽部分的热量作为发电机组的副产物,通过吸收式热泵进行综合利用,并将该部份热量作为锅炉给水的预加热的热量,这部分排汽的余热(主要是潜热)被直接回收即通过驱动吸收式热泵运行得到利用,这部份余热被用于预加热冷凝水,从而减少锅炉给水加热所需的热量,从而提高发电机组的综合效率;这样的系统设置避免了间接换热过程中存在的不可逆损失,另外还减少了设备投资,并且相对于将余热作为热源使用进行取暖的技术方案:一般只有在采暖期的4-6个月运行来说,本系统在发电机组运行时可以长期使用以提高发电机组的综合效率,从而投资回报时间相对要短得多。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的系统的管路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图1实施例中发电机组与吸收式热泵运行时的系统的管路连接及流体流动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优选实施例在发电机组与吸收式热泵运行时的系统的管路连接及流体流动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优选实施例在发电机组与吸收式热泵运行时的系统的管路连接及流体流动示意图;
图5:为现有技术发电机组在纯凝汽工况下的能源利用示意图;
图6:为现有技术发电机组在供热工况下的能源利用示意图;
图7:为现有技术发电机组在另一供热工况下的能源利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进行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的实施例的吸收式热泵回收电站排汽余热并加热锅炉给水的系统的管路连接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实施例中发电机组及吸收式热泵运行时的系统的管路连接及流体流动示意图。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吸收式热泵回收电站排汽余热并加热锅炉给水的系统包括发电机组与吸收式热泵,发电机组包括产生高温高压蒸汽的锅炉1、发电机5、旋转带动发电机5发电的汽轮机3、凝汽器12、冷却塔13;吸收式热泵包括发生器7、蒸发器9、吸收器与冷凝器10。 
具体地,锅炉1通过蒸汽管道与汽轮机3连接,优选地,为了控制加热后产生的高温高压的蒸汽到汽轮机的流量,减少蒸汽的浪费,在管道中设置有主蒸汽阀2,以控制从所述锅炉1到所述汽轮机3的蒸汽的流量;汽轮机3具有抽汽出口20与排汽出口21,汽轮机3的抽汽出口20通过抽汽控制阀4与吸收式热泵8的发生器7连接,抽汽控制阀4用以控制从所述汽轮机3的抽汽出口到所述发生器7的蒸汽的流量;汽轮机3的排汽出口21分成两个支路,其中第一支路22通过第一调节阀6与吸收式热泵8的蒸发器9连接从而完成与蒸发器9的热交换,另外一个支路通过第二调节阀11与凝汽器12连接。凝汽器12具有冷却塔并通过冷却水泵14驱动冷却水循环冷却,这样这一支路的排汽就通过凝汽器12完成冷却凝结成液态。凝汽器12的出口后又分成两路,其中一路通过第三控制阀15与锅炉的给水泵17的进口连接即通过给水泵17作为供给锅炉用水,另外一路通过第四控制阀16连接;另外,第四控制阀16的出口又与蒸发器的出口连接后再与吸收式热泵8的吸收器与冷凝器10的进口连接即用于与吸收器与冷凝器10的热交换;而吸收式热泵8的吸收器与冷凝器10的出口、与吸收式热泵8的发生器7的出口连接后,再与锅炉的给水泵的进口连接,即用于预加热锅炉用水,以减少加热锅炉用水所用的热量。 
在发电机组运行且吸收式热泵不运行时,抽汽控制阀4、第一调节阀6、第四控制阀16关闭,而第二调节阀11、第三控制阀15完全开启,系统只运行发电机组部份。 
其中,在发电机组运行且吸收式热泵同时运行时,系统如图2所示,锅炉1加热后产生高温高压的蒸汽、蒸汽通过主蒸汽阀2进入汽轮机3膨胀做功并带动发电机5发电,汽轮机3做功后的蒸汽分为两路:抽汽出口20与排汽出口21。从汽轮机3的抽汽出口20的蒸汽经过抽汽控制阀4到达吸收式热泵8的发生器7驱动吸收式热泵运行。通过排汽出口21的排汽又分为两个支路,其中第一支路22经过第一调节阀6到达吸收式热泵8的蒸发器9,在这里与蒸发器9完成热交换,另外也可以其他方式与所述蒸发器进行热交换;放出热量使吸收式热泵的介质蒸发;然后再连接到所述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与冷凝器、或与所述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与冷凝器进行热交换;最后再通过管路连接所述给水泵作为锅炉用水的一部份。另一支路排汽经过第二调节阀11进入凝汽器12,在这里,循环冷却水把蒸汽冷却凝结成冷凝水,而冷却循环水经过冷却水泵14进入凝汽器12对凝汽器进行冷却后返回冷却塔13。 
另外,经凝汽器12的排汽经凝汽器12冷凝后变为冷凝水,然后分为两路,其中一路再经第四控制阀16,并与汽轮机的经吸收式热泵8的蒸发器9的另一部份排汽所形成的冷凝水混合后到达吸收式热泵8的吸收器与冷凝器10以完成热交换,促使吸收式热泵的介质冷凝或吸收;然后这部份冷凝水再与发生器7的排汽即汽轮机3的抽汽经过抽汽控制阀4进入吸收式热泵8的发生器7的这部份流体相汇合后流向给水泵17以加热锅炉用水并供给锅炉1,即加热后的冷凝水与从发生器7流出的冷凝水混合后作为锅炉给水经过给水泵17往锅炉输送。而经凝汽器12冷凝形成的冷凝水的另外一路通过第三控制阀15流向给水泵17,这部份冷凝水的量取决于吸收器与冷凝器10需要的冷凝水的量,有可能这部份相对较少。这样,汽轮机的排汽部分的热量通过吸收式热泵能够利用起来作为锅炉给水的预加热的热量,这部分排汽的余热(主要是潜热)被直接回收即通过驱动吸收式热泵运行得到利用,同时这部份余热还被用于预加热冷凝水,从而减少锅炉给水加热所需的热量,从而提高发电机组的效率;这样的系统设置避免了间接换热过程中存在的不可逆损失,另外还减少了设备投资,并且相对于将余热作为热源使用进行取暖的技术方案来说,吸收式热泵在发电机组运行时就可以将余热回收利用,可以长期使用以提高效率,初投资少,相对投资回报时间相对要短得多。 
上述实施例中,到达所述发生器7的蒸汽是从汽轮机3的抽汽出口20过来的,这样,由于从抽汽出口出来的蒸汽的压力和温度相对较高,所以吸收式热泵的效率也会相对较高。 
其中,第一调节阀6和第二调节阀11可以分别控制通往凝汽器和吸收式热泵的汽轮机排汽流量,两者均设置可以综合分配两者之间的流量,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以提高吸收式热泵、发电机组的效率;两者中也可以选择只设置其中之一,这样,通过调节第一支路与第二支路中其中一个支路的流量,使其余的排汽通过另一支路通过,同样也能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另外,第三控制阀15和第四控制阀16可以分别控制通往给水泵17和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与冷凝器的冷凝水的流量,两者均设置也是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可以提高吸收式热泵的冷凝与吸收的效果,从而提高发电机组的效率;两者中也可以选择只设置其中之一,这样,通过调节其中一路的冷凝水的流量,使其余的冷凝水通过另一路通过,同样也能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还有,抽汽控制阀4可以控制驱动吸收式热泵发生器的蒸汽量,第三控制阀15和第四控制阀16可以控制通往吸收式热泵的冷凝水量,这些控制阀可以根据吸收式热泵的工况需求进行调节控制,这样吸收式热泵制热容量的选择范围相对较大。 
一般地,凝汽器出来的冷凝水温度通常为30℃-40℃左右,而锅炉给水的最终温度一般需要200℃以上,本实用新型通过吸收式热泵可以将冷凝水温度提升到60℃-80℃,这样加热锅炉给水的热量就能得到明显减少。一般地,吸收式热泵的制热能效为1.7,若输出20MW的热量,则可以从汽轮机排汽中回收8.2MW的热量。 
上面介绍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较佳的实施方式,另外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面所述。如上面实施方式中采用将汽轮机的排汽出口21的第一支路22的蒸汽通往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9,这样设置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采用其他热源来使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内的介质蒸发同样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这样可以省略第一调节阀6与第二调节阀11,只是可能相对效率要低一些。 
而使凝汽器12出来的冷凝水的其中一路通往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与冷凝器也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这样设置可以使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与冷凝器一直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工况,冷凝与吸收的效果比较理想。另外,通过使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与冷凝器与外部环境进行热交换同样也能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只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较大,使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与冷凝器的工况变化也会相对变大,但这样可以省略第三控制阀15与第四控制阀16。 
另外从所述汽轮机3的排汽出口21出来的蒸汽分成两个支路,其中第一支路22先通过所述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9、与所述蒸发器9进行热交换后再通向所述吸收式热泵8的吸收器与冷凝器10,与所述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与冷凝器进行热交换;最后再流到所述给水泵作为锅炉用水的一部份。这样设置可以使排汽余热得到相对充分的利用,另外也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使第一支路22的蒸汽通过所述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9、与所述蒸发器9进行热交换后直接通向给水泵。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从所述汽轮机3的排汽出口21出来的蒸汽经凝汽器12冷凝后通向吸收式热泵8的吸收器与冷凝器10,与吸收式热泵8的吸收器与冷凝器进行热交换,而不使汽轮机3的排汽与蒸发器进行热交换。只是这样效率会稍低一些。 
下面介绍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例,具体如图3所示。该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在汽轮机的排汽出口21的用于与吸收式热泵8的蒸发器9进行热交换的流路中还设置有汽水换热器18,具体地,汽水换热器18为双流道换热器,其中一个流道流进的为蒸汽,而另一流道流进的为液体;汽轮机的排汽出口21出来的第一支路通过管路连接到汽水换热器的蒸汽管路,所述蒸发器9与所述汽水换热器的液体管路连接。在汽水换热器18中,汽轮机的排汽出口21的第一支路的蒸汽与蒸发器9的流体在汽水换热器18进行热交换并冷凝。这样设置的目的是可以减少汽轮机排汽出口出来的第一支路的流路蒸汽的流通距离的长度,避免蒸汽传送过程中的安全风险隐患,同时方便检修与维护保养,本方案适用于发电机组与吸收式热泵距离相对较远的场合。本方案其他方面与上述实施例相同,为此这里不再赘述。 
下面介绍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实施例,具体如图4所示。该实施例与上述第二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在汽轮机3的排汽出口21中经凝汽器12冷却后的流体与吸收式热泵8的吸收器与冷凝器10之间增加了一个液体换热器19,液体换热器19也为双流道换热器;凝汽器12的冷凝水出口通过管路连接到液体换热器19的一个进口,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与冷凝器10通过管路连接到液体换热器的另一个进口,经凝汽器12冷却后的冷凝水与吸收式热泵8的吸收器与冷凝器10在液体换热器19进行两者的热交换,促使吸收式热泵8的吸收器与冷凝器10内的介质冷凝与吸收;同样,这样设置的目的主要是便于检修维护,并且减少冷凝水流路的长度,另外液体换热器靠近给水泵设置,这样可以减小给水泵的压力。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汽轮机3抽汽出口20出来的蒸汽驱动吸收式热泵8的发生器7后,流向给水泵17用于加热其他流路过来的冷凝水。本方案其他方面与上面实施例相同,为此这里不再赘述。 
即在所述发电机组和吸收式热泵运行时,所述锅炉1产生的高温高压的蒸汽通过所述汽轮机3,然后通过所述汽轮机3的排汽出口或抽汽出口,其中从所述抽汽出口出来的蒸汽通过所述吸收式热泵8的发生器7;从所述排汽出口出来的一部份蒸汽可以通过所述吸收式热泵8的蒸发器9或经冷凝后通过所述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与冷凝器10,且所述吸收式热泵8至少具有一个出口管路通向所述给水泵17以作为锅炉给水或者用以预加热所述锅炉用水。而从所述抽汽出口出来的蒸汽通过所述吸收式热泵的发生器后,可以再流到所述给水泵作为锅炉给水或者用以预加热所述锅炉用水,即所述吸收式热泵回收排汽余热后将该热量与抽汽热量一起作为锅炉给水或用于预加热锅炉用水。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利用发电机组的抽汽驱动吸收式热泵运行,并使用吸收式热泵将发电机组的排汽余热进行综合利用以提高该部份废热的利用率,并将通过吸收式热泵运行后的热量作为发电机组的锅炉给水预加热的热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的管路连接、进口、出口、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方位、排序的描述只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使大家容易理解,而不应视作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这些方面可以作相应修改。 
以上仅是为能更好的阐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例举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所有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

1.一种吸收式热泵回收电站排汽余热并加热锅炉给水的系统,包括发电机组和吸收式热泵,所述发电机组包括:产生高温高压蒸汽的锅炉、发电机、旋转带动发电机发电的汽轮机、使通过汽轮机后的蒸汽或部份蒸汽冷却的凝汽器及冷却塔;所述吸收式热泵包括发生器、蒸发器、吸收器与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用于给锅炉提供锅炉用水的给水泵,所述汽轮机包括排汽出口和抽汽出口,在所述发电机组和吸收式热泵运行时,所述锅炉的蒸汽出口通过蒸汽管道连接所述汽轮机,所述汽轮机的抽汽出口通过管道连接所述吸收式热泵的发生器的蒸汽进口;所述汽轮机的排汽出口通过管道连接所述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或所述汽轮机的排汽出口出来的另一管路经凝汽器冷凝后再通过管道连接到所述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与冷凝器,且所述吸收式热泵至少具有一个出口管路连接所述给水泵的进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式热泵回收电站排汽余热并加热锅炉给水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式热泵的发生器的蒸汽管路的出口与所述给水泵的进口通过管路相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收式热泵回收电站排汽余热并加热锅炉给水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轮机的抽汽出口与所述吸收式热泵的发生器之间的管路中还设置有抽汽控制阀。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收式热泵回收电站排汽余热并加热锅炉给水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轮机的排汽出口的蒸汽管路分成两个支路;
其中第一支路连接到所述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的蒸汽进口或第一支路连接到汽水换热器的蒸汽管路进口、所述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连接到汽水换热器的液体管路,蒸汽管路的出口再管路连接所述给水泵;另一支路管路连接凝汽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收式热泵回收电站排汽余热并加热锅炉给水的系统,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蒸发器或所述汽水换热器的蒸汽管路的出口并不是直接连接所述给水泵,而是通过管路先连接所述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与冷凝器;或通过所述蒸发器或所述汽水换热器的蒸汽管路的出口连接到液体换热器的第一流道的进口、所述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与冷凝器连接到液体换热器的第二流道的进口;通过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与冷凝器或液体换热器的第一流道的出口后再通过管路连接所述给水泵。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收式热泵回收电站排汽余热并加热锅炉给水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轮机的排汽出口的第一支路即所述汽轮机的排汽出口与所述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或汽水换热器的蒸汽管路的进口之间设置有第一调节阀。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收式热泵回收电站排汽余热并加热锅炉给水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轮机的排汽出口的蒸汽的另一个支路即通向所述凝汽器的第二支路中设置有第二调节阀。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吸收式热泵回收电站排汽余热并加热锅炉给水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轮机的排汽出口的蒸汽的另一个支路即通向所述凝汽器的第二支路中设置有第二调节阀。
9.如权利要求1-8其中任一所述的吸收式热泵回收电站排汽余热并加热锅炉给水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轮机的排汽出口出来的低温低压的蒸汽至少有部份通过管路连接流向所述凝汽器冷却成冷凝水,从所述凝汽器的出口出来的冷凝水分成两路,其中一路通过管路连接所述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与冷凝器,而另一路通过管路连接所述给水泵。
10.如权利要求1-8其中任一所述的吸收式热泵回收电站排汽余热并加热锅炉给水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轮机的排汽出口出来的低温低压的蒸汽至少有部份通过管路连接流向所述凝汽器冷却成冷凝水,从所述凝汽器的出口出来的冷凝水分成两路,其中一路通过管路连接液体换热器的一个进口,所述液体换热器为双流道换热器,所述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与冷凝器管路连接液体换热器的另一个进口;而另一路通过管路连接所述给水泵。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吸收式热泵回收电站排汽余热并加热锅炉给水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凝汽器与所述给水泵之间的流路中还设置有第三控制阀。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吸收式热泵回收电站排汽余热并加热锅炉给水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凝汽器与所述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与冷凝器之间进行热交换的流路中设置有第四控制阀。
13.如权利要求1-8其中任一所述的吸收式热泵回收电站排汽余热并加热锅炉给水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锅炉与所述汽轮机之间的蒸汽管路中设置有主蒸汽阀。
CN2011204224751U 2011-10-31 2011-10-31 吸收式热泵回收电站排汽余热并加热锅炉给水的系统 Expired - Lifetime CN2023499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4224751U CN202349992U (zh) 2011-10-31 2011-10-31 吸收式热泵回收电站排汽余热并加热锅炉给水的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4224751U CN202349992U (zh) 2011-10-31 2011-10-31 吸收式热泵回收电站排汽余热并加热锅炉给水的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349992U true CN202349992U (zh) 2012-07-25

Family

ID=465389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4224751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349992U (zh) 2011-10-31 2011-10-31 吸收式热泵回收电站排汽余热并加热锅炉给水的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349992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17349A (zh) * 2012-12-16 2013-04-03 河北建投国融能源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实现太阳能光热技术和火电厂结合的热利用系统及方法
CN104373166A (zh) * 2014-10-22 2015-02-25 烟台荏原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散热回收功能的双工质循环发电系统
CN104454055A (zh) * 2014-10-22 2015-03-25 烟台荏原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冷却功能的双工质循环发电系统
CN104500158A (zh) * 2014-12-02 2015-04-08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低浓度煤层气或瓦斯发电系统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17349A (zh) * 2012-12-16 2013-04-03 河北建投国融能源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实现太阳能光热技术和火电厂结合的热利用系统及方法
CN104373166A (zh) * 2014-10-22 2015-02-25 烟台荏原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散热回收功能的双工质循环发电系统
CN104454055A (zh) * 2014-10-22 2015-03-25 烟台荏原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冷却功能的双工质循环发电系统
CN104500158A (zh) * 2014-12-02 2015-04-08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低浓度煤层气或瓦斯发电系统
CN104500158B (zh) * 2014-12-02 2016-09-07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低浓度煤层气或瓦斯发电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821637B2 (en) Energy-saving system using electric heat pump to deeply recover flue gas waste heat from heat power plant for district heating
CN201280956Y (zh) 一种烟气余热回收发电装置
CN101696643B (zh) 热电联产低温热能回收装置及其回收方法
CN202768090U (zh) 一种乏汽余热回收系统
CN202007693U (zh) 一种电厂低温废热的回收装置
CN201560812U (zh) 热电联产低温热能回收装置
CN102678206B (zh) 一种发电厂联合回热热力系统
CN106523053B (zh) 太阳能热与热电厂耦合发电和热储能组合系统及实现方法
CN202869079U (zh) 利用喷射式热泵回收电厂循环冷却水余热加热冷凝水的装置
CN208124429U (zh) 一种供热机组抽汽余热回收利用系统
CN203099962U (zh) 热电厂循环水直接供暖系统
CN107218094A (zh) 一种多压闪蒸有机朗肯循环余热发电的装置
CN202349992U (zh) 吸收式热泵回收电站排汽余热并加热锅炉给水的系统
CN202868822U (zh) 利用喷射式热泵回收电厂烟气余热的装置
CN202074601U (zh) 直接空冷机组排汽余热回收供热系统
CN106439777A (zh) 一种背压式汽轮机补水预加热系统
CN103954039B (zh) 以热泵方式回收燃气锅炉烟气冷凝热能的装置和方法
CN202132931U (zh) 锅炉排污余热回收利用系统
CN206440032U (zh) 一种基于热泵的回收汽轮机组乏汽余热系统
CN202869081U (zh) 一种回收余热发电系统烟气和冷却水余热的装置
CN202869080U (zh) 一种回收余热发电系统低压蒸汽和冷却水余热的装置
CN107227981A (zh) 一种利用lng冷能协同控制汽轮机排汽背压系统及方法
CN103075215A (zh) 抽汽型蒸汽朗肯-氨蒸汽朗肯联合循环发电装置
CN206874322U (zh) 一种多压闪蒸有机朗肯循环余热发电的装置
CN202253581U (zh) 一种节能型热电厂软化水加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SANHUA HOLDING GROUP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30311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310018 HANGZHOU, ZHEJIANG PROVINCE TO: 312500 SHAOXING, ZHEJIANG PROVINCE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30311

Address after: 312500 Shaoxi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Xinchang Qixing street under the Liquan

Patentee after: Sanhua Holding Group Co., Ltd.

Address before: 310018, Zhejiang, Hangzhou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Xiasha street, No. 12, No. 289

Patentee before: Hangzhou Sanhua Institute Co., Ltd.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