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265726U - 衣物烘干机及洗涤烘干机 - Google Patents

衣物烘干机及洗涤烘干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265726U
CN202265726U CN2011204069328U CN201120406932U CN202265726U CN 202265726 U CN202265726 U CN 202265726U CN 2011204069328 U CN2011204069328 U CN 2011204069328U CN 201120406932 U CN201120406932 U CN 201120406932U CN 202265726 U CN202265726 U CN 2022657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ven dry
dry air
clothing
wind path
b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40693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井厚仁
尾关祐仁
藤原宣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2657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265726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02Domestic laundry dryers having dryer drums rotating about a horizontal axi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2103/00Parameters monitored or detected for the control of domestic laundry washing machines, washer-dryers or laundry dryers
    • D06F2103/02Characteristics of laundry or load
    • D06F2103/08Humidity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2103/00Parameters monitored or detected for the control of domestic laundry washing machines, washer-dryers or laundry dryers
    • D06F2103/28Air properties
    • D06F2103/36Flow or velocity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2105/00Systems or parameters controlled or affected by the control systems of washing machines, washer-dryers or laundry dryers
    • D06F2105/16Air properties
    • D06F2105/24Flow or velocity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10Drying cabinets or drying chambers having heating or ventilating mean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32Control of operations performed in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34Control of operations performed in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or target of the control
    • D06F58/36Control of operational steps, e.g. for optimisation or improvement of operational steps depending on the condition of the laundry
    • D06F58/38Control of operational steps, e.g. for optimisation or improvement of operational steps depending on the condition of the laundry of drying, e.g. to achieve the target humid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Detail Structures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Dryers (AREA)
  • Main Body Construction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Laundry Dryers (AREA)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衣物烘干机以及洗涤烘干机,包括:用于搅拌衣物的旋转滚筒;向所述旋转滚筒送出烘干空气的送气机构;从所述旋转滚筒的外侧朝向第一方向吹出由送气机构送出的烘干空气的喷嘴;以及与朝向所述第一方向吹出的烘干空气接触,将所述烘干空气的流动方向变更为使该烘干空气流向所述旋转滚筒内的第二方向的引导构件。据此,能够在几乎不损伤衣物的情况下烘干衣物。

Description

衣物烘干机及洗涤烘干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进行衣物烘干的衣物烘干机及具有洗涤功能和衣物烘干功能的洗涤烘干机。
背景技术
具备收容衣物的滚筒以及向滚筒内引导用于烘干衣物的烘干空气的风路的衣物烘干机和洗涤烘干机(以下,称作“滚筒式烘干机”)正在广泛普及。通过风路流入滚筒内的烘干空气与收容在滚筒内的衣物接触,而从衣物除去水分。其结果,衣物被烘干,而烘干空气的湿度增大。高湿度的烘干空气排出至设置在滚筒外的风路中。
图12是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10-263295号所公开的滚筒式烘干机的概略图。利用图12说明以往的滚筒式烘干机(衣物烘干机以及洗涤烘干机)。
图12所示的滚筒式烘干机900包括收容衣物的滚筒300。在滚筒300形成有投入口。使用者可通过投入口将衣物投入到滚筒内。而且,使用者可通过投入口从滚筒取出衣物。
滚筒式烘干机900包括封闭滚筒300的投入口的门体310。门体310包含透明的窗部311。窗部311突出于滚筒300的内侧,并嵌入滚筒300的投入口。在门体310将衣物封入滚筒300内的期间,使用者可通过窗部311目视确认滚筒300内的衣物。
滚筒式烘干机900包括将用于烘干衣物的烘干空气送入滚筒300内的送风装置330和将送风装置330送出的烘干空气吹出的喷嘴320。从喷嘴320吹出的烘干空气接触于窗部311。其结果,烘干空气流向滚筒300内。
图13是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9-50338号和特开2010-75216号所公开的其他滚筒式烘干机的概略图。利用图13,说明以往的滚筒式烘干机。
图13所示的滚筒式烘干机950包括收容衣物的滚筒305和朝向滚筒305的内部空间开口的喷嘴325。从喷嘴325吹出的烘干空气直接接触于收容在滚筒305内的衣物。
在图12所示的滚筒式烘干机900内流动的烘干空气在流入滚筒300内之前与窗部311接触。其结果,烘干空气的热能的一部分转移到窗部311。因此,烘干空气的热能不能充分地有效利用。
图13所示的滚筒式烘干机950利用喷嘴325使烘干空气吹向滚筒305内。为了促进衣物和烘干空气的直接接触,喷嘴325必须突出于滚筒305内。当滚筒305旋转时,衣物在滚筒305内移动。因此,衣物容易与突出于滚筒305内的喷嘴325接触。因此,图13所示的滚筒式烘干机950存在损伤衣物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几乎不损伤衣物的情况下烘干衣物的衣物烘干机以及洗涤烘干机。
本发明一方面所涉及的衣物烘干机,包括:旋转滚筒,用于搅拌衣物;送气机构,向所述旋转滚筒送出烘干空气;喷嘴,将由所述送气机构送出的烘干空气从所述旋转滚筒的外侧向第一方向吹出;以及引导构件,与朝向所述第一方向吹出的烘干空气接触,变更所述烘干空气的流动方向使所述烘干空气流向所述旋转滚筒内的第二方向。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所涉及的洗涤烘干机,包括如上所述的衣物烘干机以及内含所述旋转滚筒并贮存洗涤水的水槽。
上述的衣物烘干机以及洗涤烘干机,能够在几乎不损伤衣物的情况下烘干衣物。
附图说明
图1是一实施方式的洗涤烘干机的概略纵剖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洗涤烘干机的引导构件周围的概略的放大剖视图。
图3是主要表示图1所示的洗涤烘干机的水槽的右侧面的概略立体图。
图4是主要表示图1所示的洗涤烘干机的水槽的内部结构的概略的背面立体图。
图5是水槽的概略正视图。
图6是图1所示的洗涤烘干机的概略框图。
图7是表示图1所示的洗涤烘干机的风路切换动作的概略时序图。
图8是表示图1所示的洗涤烘干机的其他风路切换动作的概略时序图。
图9是表示图1所示的洗涤烘干机的其他风路切换动作的概略时序图。
图10是表示图1所示的洗涤烘干机的其他风路切换动作的概略时序图。
图11是表示图1所示的洗涤烘干机的其他风路切换动作的概略时序图。
图12是表示以往的滚筒式洗涤烘干机的概略结构的侧面剖视图。
图13是表示以往的滚筒式洗涤烘干机的概略结构的侧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滚筒式洗涤烘干机进行说明。以下说明的洗涤烘干机的结构、设置、形状等的详细内容并不限定洗涤烘干机的原理。
(洗涤烘干机的结构)
图1是滚筒式洗涤烘干机的概略纵剖视图。利用图1对洗涤烘干机进行说明。
图1所示的洗涤烘干机500包括收容用于洗涤及烘干衣物L的各种部件的筐体100。筐体100包括:前壁111;前壁111的相反侧的后壁112;在前壁111与后壁112之间形成筐体100的上表面的顶壁113;以及顶壁113的相反侧的底壁114。洗涤烘干机500还包括可转动地安装在前壁111上的门体35。使用者可打开门体35而接触筐体100内的衣物L。
洗涤烘干机500还包括设置在筐体100内的滚筒1。在滚筒1内收容衣物L。滚筒1包含大致圆筒形状的周壁151。周壁151规定用于收容衣物L的收容空间R。周壁151包含与门体35相向的前壁部159。前壁部159包含规定大致圆形的投入口150的周缘155。使用者可打开门体35,通过投入口150将衣物L投入到滚筒1内。或者,使用者可通过投入口150从滚筒1取出衣物L。滚筒1包含规定投入口150的前壁部159的相反侧的底壁154。在本实施方式中,底壁154作为底部而被例示。
门体35包含突出于筐体100的内侧的透明的窗部359。当关上门体35时,窗部359将投入口150至少局部地封闭。其结果,衣物L适当地被封闭在滚筒1内。此外,在关闭门体35的期间,使用者可利用窗部359目视确认滚筒1内的衣物L。
洗涤烘干机500还包括内含滚筒1的水槽2。水槽2包括大致圆筒形状的周壁251以及沿着滚筒1的底壁154形成的底壁254。水槽2的周壁251包括沿着滚筒1的前壁部159形成的前壁部259。水槽2的前壁部259包含与滚筒1的前壁部159协作而规定投入口150的周缘255。
洗涤烘干机500还包括与水槽2连接的供水管(未图示)以及安装在供水管上的供水阀(未图示)。当打开供水阀时,用于洗涤衣物L的洗涤水被贮存到水槽2内。洗涤烘干机500还包括与水槽2连接的排水管40以及安装在排水管40上的排水阀27。当打开排水阀27时,洗涤水从水槽2排出。
洗涤烘干机500还包括安装于水槽2的底壁254的驱动马达3。驱动马达3包含贯穿水槽2的底壁254并连接于滚筒1的底壁154的旋转轴350。滚筒1基于驱动马达3的驱动而在水槽2内进行旋转。其结果,衣物L在滚筒1内被搅拌。滚筒1的旋转轴RA倾斜,滚筒1的前壁部159的旋转中心位于比滚筒1的底壁154的旋转中心更高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滚筒1作为旋转滚筒而被例示。
洗涤烘干机500还包括向滚筒1送出用于烘干衣物L的烘干空气的送气机构400。送气机构400包括向滚筒1送出烘干空气的送风部4。送出至滚筒1内的烘干空气从衣物L夺去水分。其结果,烘干空气的湿度上升。
在滚筒1的周壁151上形成有许多通气孔158。在水槽2的周壁251上形成有排气口5。送气机构400包括与排气口5连接的循环风路13。烘干滚筒1内的衣物L的烘干空气通过通气孔158从滚筒1排出。之后,烘干空气通过排气口5向水槽2外排出,并沿着循环风路13流动。
送气机构400包括设置在循环风路13内的除湿部6。除湿部6对从排气口5排出的烘干空气进行除湿。
送气机构400包括设置在除湿部6下游的加热部7。加热部7对经除湿部6除湿后的烘干空气进行加热。
循环风路13在送风部4的下游分支为第一风路9以及第二风路11。送气机构400包括设置于第一风路9与第二风路11的分支部的切换部12。切换部12将烘干空气的供应路径选择性地切换为第一风路9或第二风路11。其结果,烘干空气由第一风路9或第二风路11引导并再次流入滚筒1内。
第一风路9包含形成于水槽2的底壁254的第一吹出口8。第二风路11包含形成于投入口150内的第二吹出口10。洗涤烘干机500包括安装于水槽2的前壁部259以及第二风路11的前端的喷嘴30。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喷嘴30规定的烘干空气的吹出方向作为第一方向而被例示。烘干空气通过喷嘴30从滚筒1的外侧朝向第一方向吹出。
洗涤烘干机500还包括设置在喷嘴30的前端附近的引导构件80。由喷嘴30向第一方向吹出的烘干空气碰撞于引导构件80,从而流向滚筒1内的收容空间R。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引导构件80碰撞后的烘干空气的流动方向作为第二方向而被例示。引导构件80适当地变更烘干空气的流动方向,将烘干空气引导至滚筒1内。
第一风路9的第一吹出口8的口径大于第二风路11的第二吹出口10的口径。因此,通过第一吹出口8从滚筒1的底壁154吹出的烘干空气的压力损耗小于通过第二吹出口10朝向滚筒1吹出的烘干空气的压力损耗。送风部4被控制成,在切换部12将烘干空气引导至第一风路9的期间从第一吹出口8吹出的烘干空气的流量,大于在切换部12将烘干空气引导至第二风路11的期间从第二吹出口10吹出的烘干空气的流量。如上所述,第一吹出口8具有比较大的口径,因此,适合将大流量的烘干空气供应至滚筒1。
第二风路11的第二吹出口10的口径小于第一风路9的第一吹出口8的口径。送风部4被控制成,在切换部12将烘干空气引导至第二风路11的期间从第二吹出口10吹出的烘干空气的压力及速度,大于在切换部12将烘干空气引导至第一风路9的期间从第一吹出口8吹出的烘干空气的压力及速度。如上所述,第二吹出口10具有比较小的口径,因此适于向滚筒1供应高压且高速的烘干空气。
图2是引导构件80的周围的概略放大剖视图。利用图1以及图2说明引导构件80。
如图2所示,连接于第二风路11的喷嘴30形成在筐体100的前壁111与水槽2的前壁部259之间。引导构件80包含引导板80a和支撑板80b,引导板80a具有固定在筐体100的前壁111以及喷嘴30的前端附近的基端部801,支撑板80b支撑引导板80a。支撑板80b连接于筐体100的前壁111。
喷嘴30包含规定喷嘴30的内腔的内表面30a。在喷嘴30的前端,内表面30a朝向滚筒1规定的收容空间R弯曲。引导板80a从沿着前壁111而形成的喷嘴30的内周面30a的弯曲部大致笔直地延伸设置。因此,引导板80a也朝向收容空间R倾斜。
引导板80a包含基端部801的相反侧的前端部802。在前端部802与沿着水槽2的前壁部259形成的喷嘴30的内周面30a之间形成第二吹出口10。
图2所示的箭头概略地表示烘干空气的流动。从喷嘴30的前端吹出的烘干空气与引导板80a碰撞。引导板80a朝向收容空间R引导烘干空气。之后,烘干空气通过第二吹出口10吹出到滚筒1内。如上所述,第二吹出口10的口径小于第一吹出口8的口径。因此,第二吹出口10与第一吹出口8相比更容易将高压且高速的烘干空气吹出到滚筒1内。第一风路9的第一吹出口8的口径大于第二吹出口10的口径。因此,从第一吹出口8吹出的烘干空气的压力损耗小于从第二吹出口10吹出的烘干空气的压力损耗。因此,第一吹出口8与第二吹出口10相比更容易将大流量的烘干空气吹出于滚筒1内。
图3是主要表示水槽2的右侧面的概略立体图。图4是主要表示水槽2的内部结构的概略背面立体图。利用图1至图4说明水槽2。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喷嘴30安装于水槽2的前壁部259的右上部(相对于滚筒1的旋转轴RA位于右上侧)。
在水槽2的周壁251的右上部形成有凹部。第二风路11连接于凹部。形成在水槽2的凹部作为上述的喷嘴30而发挥功能。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喷嘴30与水槽2一体形成。取而代之,喷嘴30也可以为与水槽2独立的部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板80a为圆弧状的板构件。引导构件80的支撑板80b安装于筐体100,以使引导板80a沿着规定圆形的投入口150的滚筒1(参照图1)以及水槽2的周壁155、255而形成。
如上所述,喷嘴30形成在滚筒1之外。由送风部4送出的烘干空气在滚筒1外从喷嘴30吹出。之后,从喷嘴30吹出的烘干空气直接碰撞于设置在滚筒1和筐体100之间的引导构件80。引导构件80在滚筒1和筐体100之间将烘干空气的流动方向变更为第二方向。其结果,烘干空气适当地被引导至滚筒1内。
如图1所示,引导构件80设置在喷嘴30和门体35的窗部359之间。因此,与上述的以往技术不同,烘干空气不会碰撞于窗部359而流入收容空间R。因此,烘干空气的热能不易经由窗部359而排出于洗涤烘干机500之外。烘干空气的热能有效地被利用于衣物烘干,因此,衣物的烘干效率提高。
如上所述,喷嘴30形成在滚筒1之外。引导构件80使从喷嘴30吹出的烘干空气偏向,并将其引导至滚筒1内。因此,与上述的以往技术不同,喷嘴30的前端位于滚筒1之外,并不突出于收容空间R内。因此,不易使收容空间R内的衣物L与喷嘴30之间发生接触。据此,不易发生衣物L的损伤。
如上所述,引导构件80的引导板80a沿着规定投入口150的周缘155、255形成为弧状。如图3所示,喷嘴30具有矩形剖面。烘干空气从具有矩形的内腔的喷嘴30流向沿着周缘155、255而形成的弧状的第二吹出口10,最终流入收容空间R。因此,与从矩形的内腔吹出的烘干空气相比,从弧状的第二吹出口10吹出的烘干空气不易扩散。
如图1所示,滚筒1包含规定收容空间R的下部的第一部分152和规定收容空间R的上部的第二部分153。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引导构件80转向第二方向的烘干空气流向第一部分152上的最下侧区域B(滚筒1的旋转轴RA的下方的区域)。
图5是水槽2的概略正视图。利用图1以及图5说明滚筒1内的衣物L的移动以及烘干空气的流动。
在图5中,滚筒1以虚线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马达3使滚筒1顺时针旋转。在图5中示出了滚筒1的周壁151上的任意的点P1、旋转轴RA下方的水槽2的内壁上的点P2、旋转轴RA上方的水槽2的内壁上的点P3及位于旋转轴RA的右上方的水槽2的内壁上的点P4。如上所述,当驱动马达3使滚筒1顺时针旋转时,点P1依次与点P2、点P3、点P4相向。在此期间,从喷嘴30吹出烘干空气。
如图5所示,滚筒1顺时针旋转。在此期间,衣物L在收容空间R内上下移动。大部分衣物L因重力作用而下落到最下侧区域B。之后,伴随滚筒1的旋转,衣物L被抛到上方。
如上所述,从第二吹出口10吹出的烘干空气流向最下侧区域B。在此期间,烘干空气与伴随滚筒1的旋转而抛上去的衣物L直接接触,对衣物L进行烘干。
烘干空气碰撞于形成最下侧区域B的滚筒1的第一部分152之后,被吹到上方。此时,烘干空气与朝向最下侧区域B下落的衣物L接触,对衣物L进行烘干。其结果,衣物L有效地被烘干。此外,由于衣物L的运动方向与烘干空气的流动方向相反,因此,衣物L与烘干空气之间的相对速度较大。因此,衣物L适当地伸展,可减少衣物L的褶皱。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引导构件80形成的第二吹出口10的方向朝向最下侧区域B。取而代之,第二吹出口10的方向也可为朝向最下侧区域B的左侧(滚筒1的旋转轴RA的左下侧)。也可以根据滚筒1的旋转速度或滚筒1的形状等特性,适当地进行从喷嘴30吹出的高速且高压的烘干空气的吹出方向的调整。据此,高速且高压的烘干空气与在滚筒1内进行上下移动的衣物L相向地被吹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滚筒1顺时针旋转。取而代之,滚筒也可逆时针旋转。如果滚筒逆时针旋转,则喷嘴较为理想的是安装在水槽的前壁部的左上部。据此,即便滚筒逆时针旋转,也能获得上述的有利效果。
通常,洗涤烘干机被设计成使水槽的前壁部与筐体的前壁之间的空间尽量狭窄。其结果,伴随滚筒的旋转而运动的衣物不易进入水槽的前壁部与筐体的前壁之间的空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不是采用形成压力损耗较小的大口径的吹出口的喷嘴,而是采用连接于小口径的第二吹出口10的喷嘴30并设置在水槽2的前壁部259与筐体100的前壁111之间的空间的结构。其结果,高压且高速的烘干空气适当地被吹出到最下侧区域B。因此,可以利用衣物L与烘干空气的相对速度适当地减少衣物的褶皱。
如图1所示,在水槽2的底壁254与筐体100的后壁112之间存在足以设置包含具有大口径的第一吹出口8的第一风路9的宽敞空间。在滚筒1的底壁154形成有允许来自第一吹出口8的烘干空气流入滚筒1内的开口部157。滚筒1包括安装在底壁154的内面的盖26。盖26覆盖开口部157以及驱动马达3的旋转轴350。另外,在盖26上形成有允许流入至底壁154的开口部157的烘干空气向收容空间R内流入的许多小孔。盖26具有足以促进衣物L的烘干的较高的开口率(aperture ratio)。
如上所述,滚筒1的旋转轴RA倾斜,滚筒1的前壁部159的旋转中心位于比滚筒1的底壁154的旋转中心更高的位置。因此,袜子、手巾、内裤等较短的衣物L容易偏靠于最下侧区域B的周围。另一方面,长袖内衣、长袖敞领衬衫、长袖睡衣等较长的衣物L容易偏靠于比最下侧区域B更接近于滚筒1的前壁部159的区域。当较短的衣物L和较长的衣物L同时被收容于滚筒1时,从形成于水槽2的底壁254的第一吹出口8吹出的较大的风量的烘干空气先接触于偏靠于滚筒1的底壁154的周围的较短的衣物L。之后,烘干空气通过较短的衣物L,接触于偏靠于滚筒1的前壁部159的附近的较长的衣物L。据此,较短的衣物L和较长的衣物L均有效地被烘干。此外,较短的衣物L与较长的衣物L相比不易在烘干工序中发生褶皱。
较长的衣物L具有例如袖子等容易被缠绕的部分。因此,较长的衣物L容易发生褶皱。如上所述,较长的衣物L容易偏靠于滚筒1的前壁部159附近。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安装于滚筒1的前壁部159附近的引导构件80所形成的第二吹出口10也吹出烘干空气。从第二吹出口10吹出的烘干空气与从第一吹出口8吹出的烘干空气相比更有效地烘干较长的衣物L。如上所述,从第二吹出口10吹出的烘干空气与从第一吹出口8吹出的烘干空气相比更为高速且高压。因此,与从第二吹出口10吹出的烘干空气直接碰撞(接触)的较长的衣物L容易伸展。此外,基于从第二吹出口10吹出的烘干空气,较长的衣物L较大地进行移动,因此,能够有效地减少在较长的衣物L上产生的褶皱。
如上所述,循环风路13在送风部4的下游分支为第一风路9及第二风路11。设置于第一风路9与第二风路11的分支部的切换部12将烘干空气的供应路径选择性地切换为第一风路9或第二风路11。切换部12包括可转动地安装于第一风路9与第二风路11的分支部的切换阀120以及驱动切换阀120的驱动部(未图示)。在图1中示出了位于第一位置的切换阀120及位于第二位置的切换阀120。位于第一位置的切换阀120关闭第二风路11而打开第一风路9。位于第二位置的切换阀120关闭第一风路9而打开第二风路11。在切换阀120位于第一位置的期间,烘干空气通过第一风路9流入滚筒1。在切换阀120位于第二位置的期间,烘干空气通过第二风路11流入滚筒1。
送风部4以及切换阀120设置在循环风路13内。从水槽2的排气口5排出的烘干空气依次通过除湿部6及加热部7。之后,烘干空气通过送风部4向切换阀120送出。烘干空气根据切换阀120的位置(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而被引导至第一风路9或第二风路11。之后,烘干空气通过第一风路9或第二风路11再次流入滚筒1内。如上所述,利用在筐体100内循环的烘干空气烘干滚筒1内的衣物。
送风部4设置在加热部7与切换部12之间。送风部4向切换部12送出经加热部7加热后的烘干空气。送风部4包括风扇4a以及使风扇4a旋转的风扇马达4b。风扇马达4b以使在切换阀120位于第一位置的期间沿着第一风路9流动的烘干空气的流量大于在切换阀120位于第二位置时沿着第二风路11流动的烘干空气的流量的方式使风扇4a旋转。而且,风扇马达4b以使在切换阀120位于第二位置的期间从第二风路11的第二吹出口10吹出的烘干空气的速度大于在切换阀120位于第一位置时从第一风路9的第一吹出口8吹出的烘干空气的速度的方式使风扇4a旋转。例如,风扇马达4b被控制成,当从第一吹出口8吹出的烘干空气的速度为约10m/s时,从第二吹出口10吹出的烘干空气的速度为约50m/s。另外,只要从第二吹出口10吹出的烘干空气的速度设定得高于从第一吹出口8吹出的烘干空气的速度,则从第一吹出口8及第二吹出口10吹出的烘干空气的速度也可为其他值。
在烘干衣物L的烘干工序中切换阀120转动。根据切换阀120的转动,在第一风路9与第二风路11之间切换烘干空气的循环路径。与切换阀120的转动联动地调整风扇马达4b的转速。其结果,沿着第一风路9流动的烘干空气的流量,大于在切换阀120位于第二位置时沿着第二风路11流动的烘干空气的流量。此外,从第二风路11的第二吹出口10吹出的烘干空气的速度,大于在切换阀120位于第一位置时从第一吹出口8吹出的烘干空气的速度。
水槽2的周壁251的排气口5被形成为与第二吹出口10相比远离第一吹出口8。即,排气口5被形成为与第一吹出口8相比更接近第二吹出口10。由于排气口5被形成为与形成有第一吹出口8的水槽2的底壁254相比更接近滚筒1的前壁部159,因此滚筒1中的烘干空气的移动距离变长。因此,可促进滚筒1中的衣物L的烘干。另外,排气口5越接近滚筒1的前壁部159,则第一吹出口8与排气口5的距离越长。
排气口5形成在滚筒1的上方。因此,与衣物L接触的烘干空气有效地向上方排出。另外,如果在不具有洗涤功能的衣物烘干机中适用本实施方式的原理,则排气口也可形成在能够排出与衣物接触的烘干空气的任意位置。本实施方式的洗涤烘干机500在水槽2内收容洗涤水。因此,排气口5形成在水槽2中的洗涤水的水位的上方。其结果,洗涤水不易流入循环风路13。
洗涤烘干机500包括设置在水槽2下方的减振器14。支撑水槽2的减振器14使水槽2的振动衰减。例如在脱水工序中,如果衣物L在滚筒1中偏倚,则滚筒1及水槽2的重量失衡。在此期间,当滚筒1旋转时,滚筒1及水槽2易于振动。减振器14使从滚筒1及水槽2传递至筐体100的振动适当地衰减。
减振器14包括筒状的外壳体141以及从外壳体141突出的轴142。轴142对应于滚筒1中的衣物L的重量而上下移动。减振器14还包括检测轴142的移位量(即滚筒1中的衣物的量)的检测部15。
本实施方式的洗涤烘干机500包括利用制冷剂对烘干空气进行除湿及加热的热泵装置50。热泵装置50包括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16。经压缩机16压缩后的制冷剂成为高温高压。热泵装置50还包括放出高温制冷剂的热量的放热器17。放热器17相当于上述的加热部7。
热泵装置50包括降低通过压缩机16成为高压的制冷剂的压力的节流部(choke)18。经节流部18减压后的制冷剂成为低温。热泵装置50还包括利用低温的制冷剂从烘干空气夺去热量的吸热器19。吸热器19相当于上述的除湿部6。热泵装置50还包括将制冷剂依次引导至压缩机16、放热器17、节流部18及吸热器19的管路20。制冷剂通过压缩机16、放热器17、节流部18及吸热器19而实现对烘干空气的除湿及加热。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洗涤烘干机500使用热泵装置50烘干衣物L。取而代之,也可通过其他方法对烘干空气进行除湿及加热。例如,作为除湿部6,也可使用直接对烘干空气喷出水雾的水冷装置。此外,作为加热部7,也可使用电加热器。
图6是洗涤烘干机500的概略框图。利用图1及图6进一步说明洗涤烘干机500。
如图6所示,洗涤烘干机500包括输入设定部32。使用者可经由输入设定部32输入设定信息,对洗涤烘干机500的动作进行所需的设定。洗涤烘干机500还包括控制部70。不仅从输入设定部32对控制部70传送设定信息,而且控制部70从安装在洗涤烘干机500上的各种传感器(例如液位传感器)接收与洗涤烘干机500的动作相关的信息。控制部70基于来自使用者的设定信息及来自各种传感器的动作信息,控制洗涤、漂洗、脱水及烘干等洗涤烘干机500的一系列运行动作。洗涤烘干机500包括将用于控制部70的控制的信号发送至控制部70的检测部15。对于检测部15以及基于来自检测部15的信号的控制将在后面叙述。
洗涤烘干机500还包括用于对驱动马达3进行驱动的马达驱动电路22。例如在烘干工序中,控制部70通过马达驱动电路22控制驱动马达3的旋转。控制部70还控制热泵装置50及送风部4的动作,来调整烘干空气的流量、温度及湿度。控制部70控制切换部12的切换动作。其结果,烘干空气通过第一风路9或第二风路11流入滚筒1内。
控制部70也可包括例如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未图示)、存储用于上述控制的程序的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存储在执行上述控制中的各种处理时所产生的数据的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用于控制数据的输入输出的接口以及连接这些部分的总线。控制部70还包括计时器71。如后述,计时器71测量第一期间及第二期间。计时器71也可为组装于控制部70中而发挥计时功能的内部计时器。取而代之,计时器也可为独立于控制部而设置的计时装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风路9包括单个第一吹出口8。取而代之,第一风路也可包括多个第一吹出口。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风路11包括单个第二吹出口10。取而代之,第二风路也可包括多个第二吹出口。
(洗涤烘干机的动作)
对上述的洗涤烘干机500的动作及伴随洗涤烘干机500的动作的效果进行说明。
(褶皱的产生原理)
对烘干衣物的期间的褶皱的产生原理进行说明。
在狭窄的滚筒内衣物不易保持伸展状态。其结果,在狭窄滚筒内的衣物的烘干易于导致衣物产生许多褶皱。尤其含棉较多的衣物易于产生许多褶皱,从而烘干工序的效果易于变差。衣物上产生的许多褶皱会招致使用者的不满。
如果水分大量存在于纤维内则纤维能比较自由地移动。因此,即使因伴随滚筒的旋转的搅拌所引起的力施加至衣物而使衣物折弯,如果之后向伸展衣物的方向施加作用力,则易于除去衣物的褶皱。
随着烘干工序的进展,纤维内的水分减少。其结果,纤维间的结合力增大,纤维难以移动。此时,如果因伴随滚筒的旋转的搅拌所引起的力施加至衣物而使纤维折弯,则纤维易于保持折弯状态。之后,如果进一步进行烘干工序而纤维内的水分减少,则其后即便向伸展衣物的方向施加作用力,纤维也保持折弯状态而难以伸展。该褶皱的保持状态在以下说明中被称作“褶皱的固定”。
如上所述,衣物的烘干会使水分蒸发,但另一方面会带来因水分的减少所引起的褶皱的固定。褶皱的固定的增大意味着烘干工序后的衣物的效果恶化。
如果衣物收容在狭窄的滚筒内,则纤维必然会折弯。为减少褶皱的固定而必须减少褶皱数及避免褶皱的牢固的固定(纤维急剧折弯)。在烘干工序中,较为理想的是反复使已折弯的纤维伸展,另一方面使其他纤维折弯,从而使折弯位置频繁变动。如果一面维持纤维伸展的状态,一面进行烘干工序,则其后即便作用有使纤维折弯的力,几乎不含水分的纤维间的较高的结合力也会抑制产生新的褶皱。
根据以上说明可知,褶皱的固定的容易性取决于衣物的烘干程度(烘干率)。如果由比较易于产生褶皱的棉纤维形成的衣物的烘干率为约85%至约100%的范围,则衣物易于产生褶皱。尤其如果由棉纤维形成的衣物的烘干率为约90%至约100%的范围,则衣物更易于产生褶皱。以下式表示烘干率(%)。
烘干率(%)=(标准的衣物的质量/含水分的衣物的质量)×100……(式1)
另外,“标准的衣物的质量”是指在气温20℃、湿度65%的条件下测量的衣物质量。
当考虑1块布料时,大致不能均等地烘干布料。通常在布料上产生烘干不均。例如,长袖衬衫的腋下区域不易烘干。因此,通常烘干工序结束时的目标烘干率不是设定为100%,而是设定为超过100%的烘干率(约102%至约105%:过度烘干)。
在以下说明中,对烘干工序分为“烘干初期”、“烘干中期”及“烘干后期”进行说明。“烘干初期”这一用语是指从刚脱水后至烘干率为约90%的期间。“烘干中期”这一用语是指烘干率处于约90%至约100%的范围的期间。“烘干后期”这一用语是指烘干率处于超过约100%的范围的期间。另外,在“烘干初期”,因衣物的纤维间有大量水分而使得衣物不易产生褶皱。在“烘干中期”,因纤维间的水分的减少而使得衣物易于产生褶皱。在“烘干后期”,因纤维间的结合力的增大而使得衣物不易产生褶皱。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衣物的烘干率低于约90%时,控制部70使切换部12选择第一风路9(参照图1)。此外,当衣物的烘干率为约90%以上时,控制部70使切换部12选择第二风路11。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切换部12的切换动作的判断基准的指定值例示了约90%。取而代之,也可以根据其他值来控制切换部12的切换动作。
基于上述的控制部70的控制,在烘干中期从第二风路11的第二吹出口10朝向最下侧区域B(参照图1)吹出烘干空气。由于与伴随滚筒1的旋转而从最下侧区域B抛上去的衣物相向地从第二吹出口10吹出高速且高压的烘干空气,因此,衣物较大地被伸展。据此,可有效地减少衣物的褶皱。
在烘干中期(约90%至约100%的烘干率的期间),如上所述,容易发生褶皱固定的情况。烘干中期的衣物与烘干初期的衣物相比较轻。因此,烘干中期的衣物对应于滚筒1的旋转而较大地进行运动。在烘干中期(约90%至约100%的烘干率的期间),由于从引导构件80所形成的第二吹出口10吹出高压且高速的烘干空气,因此,衣物与烘干空气之间的相对速度较大。因此,可充分使衣物伸展的力作用于衣物,适当地减少衣物的褶皱。
根据本实施方式,控制部70在烘干初期与烘干后期中的至少之一中使切换部12选择第一风路9。其结果,流量比较大的烘干空气从第一风路9的第一吹出口8流入滚筒1内。从第一吹出口8吹出的烘干空气的压力损耗较小,因此可用较小的功率促进衣物的烘干。因此,通过在控制部70的控制下的切换部12的切换动作,可实现褶皱的减少及省电。
在烘干工序中规定的烘干初期、烘干中期及烘干后期也可基于从开始烘干工序的时刻起的经过时间进行推测。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70基于计时器71的输出信号而测量从开始烘干工序的时刻起的经过时间。此外,控制部70基于测量的经过时间推测烘干初期、烘干中期及烘干后期。控制部70基于有关烘干初期、烘干中期及烘干后期的推测结果,使切换部12执行切换动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70将从开始烘干工序的时刻起至经过上述第一期间为止的期间判定为烘干初期。上述第二期间设定得长于第一期间。控制部70将从第一期间结束至经过第二期间为止的期间判定为烘干中期。控制部70将从经过第二期间后至烘干工序结束为止的期间判定为烘干后期。
以往的洗涤烘干机向滚筒内吹出高速且高压的烘干空气,且为增大烘干空气的流量而始终驱动两个风扇马达。
与以往的洗涤烘干机不同,本实施方式的洗涤烘干机500的切换部12在控制部70的控制下适当地在第一风路9与第二风路11之间切换烘干空气的循环路径。因此,使用单个送风部4便可有效地减少褶皱。据此,与以往的洗涤烘干机相比,本实施方式的洗涤烘干机500整体上耗电较少,可减少衣物的褶皱。即,本实施方式的洗涤烘干机500可在较少的耗电下实现良好的烘干效果。
如上所述,排气口5形成在由安装于水槽2的前壁部259上引导构件80形成的第二吹出口10附近。由于排气口5形成在滚筒1的前壁部159附近,因此第一吹出口8与排气口5之间的距离变长。其结果,从形成于水槽2的底壁254的第一吹出口8吹出的烘干空气易于向整个滚筒1内的收容空间R扩散。因此,烘干空气有效地与滚筒1内的衣物接触。据此,可在较少的耗电量下有效地烘干衣物。
从第二吹出口10吹出的烘干空气为高压且高速。因此,从第二吹出口10吹出的烘干空气不直接朝向形成在第二吹出口10附近的排气口5,而是从第二吹出口10到达滚筒1的底壁154附近(即最下侧区域B)。因此,烘干空气有效地与滚筒1内的衣物接触。据此,可在较少的耗电量下有效地减少衣物的褶皱。
(洗涤烘干机的动作)
图7是表示洗涤烘干机500的切换动作的概略时序图。利用图1、图6及图7对洗涤烘干机500的动作进行说明。
控制部70控制切换部12来打开第一风路9而开始烘干运行。其结果,在从开始烘干工序起至经过第一期间为止的期间(烘干初期),烘干空气利用口径较大的第一风路9进行循环。通过第一风路9的烘干空气的压力损耗比较小,因此较大流量的烘干空气从形成于水槽2的底壁254的第一吹出口8吹出并接触于衣物。
控制部70在开始烘干工序的同时使计时器71起动,测量从烘干工序的开始时刻起的经过时间。控制部70从烘干工序的开始时刻起至经过第一期间为止持续打开第一风路9。如上所述,通过第一风路9的烘干空气的压力损耗比较小,因此控制部70也可减小风扇马达4b的转速而抑制耗电。即便以较少的耗电驱动送风部4,较大流量的烘干空气也会流入滚筒1内。据此,可实现烘干初期的烘干时间的缩短及耗电的减少。
当从烘干工序的开始时刻起经过第一期间时,控制部70判定为烘干工序进入烘干中期。当烘干中期开始时,控制部70使切换部12选择第二风路11。控制部70直至烘干后期结束为止使切换部12保持在第二位置。此外,控制部70增大风扇马达4b的转速。
脱水工序刚结束后的衣物中的水分量较大地取决于衣物的纤维类型及布的织法。例如,如果衣物含化学纤维较多,则脱水工序刚结束后的水分含有量较少,因此初期的烘干率比较高(例如为约90%的烘干率)。初期烘干率较高的衣物在烘干初期及烘干中期易于产生褶皱的固定。但是,在烘干中期,从第二风路11的第二吹出口10吹出高压且高速的烘干空气,因此衣物较好地伸展。据此,褶皱变少。
在烘干中期及烘干后期,从口径小于第一吹出口8的第二吹出口10吹出烘干空气。此时,风扇马达4b的转速增大,因此来自第二吹出口10的烘干空气成为高速且高压。
当从烘干工序的开始时刻起经过第一期间时,控制部70控制切换部12来打开第二风路11。同时,控制部70控制送风部4来增大风扇马达4b的转速。之后,控制部70直至烘干工序结束为止持续打开第二风路11。其结果,在烘干中期及烘干后期,烘干空气适当地使衣物伸展。据此,衣物的褶皱减少。
以往的洗涤烘干机向滚筒内吹出高速且高压的烘干空气,且为增大烘干空气的流量而始终驱动两个风扇马达。
与以往的洗涤烘干机不同,本实施方式的洗涤烘干机500以与滚筒1内的衣物的移动方向相向的方式喷出高速且高压的烘干空气。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洗涤烘干机500可用整体上较少的耗电量减少衣物的褶皱,从而有效地实现良好的烘干工序的效果。
图8是表示洗涤烘干机500的其他风路切换动作的概略时序图。利用图1、图6及图8对洗涤烘干机500的其他动作进行说明。
在烘干工序的烘干初期(从烘干工序的开始时刻起至经过第一期间为止的期间)及烘干中期(从第一期间的结束起至经过第二期间为止的期间),也可进行利用第二风路11的烘干空气的循环。控制部70控制切换部12打开第二风路11而开始烘干工序。此外,控制部70使风扇马达4b以比较高的转速旋转。其结果,高速且高压的烘干空气在烘干初期及烘干中期从口径比较小的第二吹出口10吹出并接触于衣物。
控制部70在开始烘干工序的同时使计时器71起动,测量从烘干工序的开始时刻起的经过时间。控制部70从烘干工序的开始时刻起至经过第二期间为止持续打开第二风路11。在烘干初期及烘干中期,高压且高速的烘干空气与滚筒1内的衣物的运动方向相向地喷出。因此,烘干空气可对衣物施加足以伸展衣物的力。其结果,可有效地减少衣物的褶皱。
当从烘干工序的开始时刻起经过第二期间时,烘干工序转移至烘干后期。此时,控制部70控制切换部12将烘干空气的循环路径切换为第一风路9。
在烘干后期,衣物几乎不含水分。在烘干后期,衣物中的水分与烘干空气的冲撞频率降低,衣物中的水分的蒸发易于耗费时间。在本实施方式中,较大流量的烘干空气在烘干后期供应至滚筒1内。据此,烘干后期的衣物中的水分与烘干空气的冲撞频率增大。
如上所述,在烘干后期,烘干空气的循环路径被切换为口径比较大的第一风路9。由于通过第一风路9的烘干空气的压力损耗较小,因此在烘干后期,较大流量的烘干空气可在较低的耗电下从形成于水槽2的底壁254的第一吹出口8供应至滚筒1内并接触于衣物。
当从烘干工序的开始时刻起经过第二期间时,控制部70控制切换部12打开第一风路9。控制部70同时控制送风部4降低风扇马达4b的转速。之后,控制部70直至烘干工序结束为止持续打开第一风路9。由于通过第一风路9的烘干空气的压力损耗较小,因此即便降低风扇马达4b的转速(即、减少送风部4的耗电),较大流量的烘干空气也会流入滚筒1内。因此,烘干后期的烘干时间缩短,且烘干后期的耗电减少。据此,与以往的洗涤烘干机(始终驱动两个风扇马达向滚筒内吹出高速且高压的烘干空气且增大烘干空气的流量的洗涤烘干机)相比,本实施方式的洗涤烘干机500可实现较低的耗电,且可减少衣物的褶皱(即,使烘干工序的效果良好)。
图9是表示洗涤烘干机500的其他风路切换动作的概略时序图。利用图1、图6及图9对洗涤烘干机500的其他动作进行说明。
控制部70控制切换部12来打开第一风路9,开始烘干工序。其结果,在烘干工序的烘干初期(从烘干工序的开始时刻起至经过第一期间为止的期间),口径比较大的第一风路9用于烘干空气的循环。因烘干空气的压力损耗较小,所以较大流量的烘干空气从形成于水槽2的底壁254的第一吹出口8吹出。
控制部70在开始烘干工序的同时使计时器71起动,测量从烘干工序的开始时刻起的经过时间。控制部70在从烘干工序的开始时刻起至经过第一期间为止的期间持续打开第一风路9。如上所述,由于通过第一风路9吹出的烘干空气的压力损耗较小,因此控制部70也可使风扇马达4b以比较低的转速旋转。其结果,可在被减少的送风部4的耗电下,大流量的烘干空气流入滚筒1内。据此,烘干初期的烘干时间缩短,且烘干初期的耗电减少。
当从烘干工序的开始时刻起经过第一期间时,烘干工序转移至烘干中期。在烘干中期,控制部70使切换部12移动至第二位置。其结果,烘干空气的循环路径被切换为第二风路11。此时,控制部70使风扇马达4b的转速增大。其结果,在烘干中期,从口径小于第一吹出口8的第二吹出口10吹出高压且高速的烘干空气。
当从烘干工序的开始时刻起经过第一期间时,控制部70控制切换部12打开第二风路11。此外,控制部70控制送风部4使风扇马达4b的转速增大。控制部70在从第一期间结束起至经过第二期间为止持续打开第二风路11。因此,在烘干中期的期间,高压且高速的烘干空气与滚筒1内的衣物的移动方向相向地吹出。其结果,可对衣物施加足以伸展衣物的力,从而可有效地减少衣物的褶皱。
当从烘干工序的开始时刻起经过第二期间时,烘干工序转移至烘干后期。在烘干后期,控制部70使切换部12移动至第一位置。其结果,烘干空气的循环路径被切换为第一风路9。
在烘干后期,衣物几乎不含水分。在烘干后期,衣物中的水分与烘干空气的冲撞频率降低,衣物中的水分的蒸发易于耗费时间。在本实施方式中,较大流量的烘干空气在烘干后期被供应至滚筒1内。据此,烘干后期的衣物中的水分与烘干空气的冲撞频率增大。
如上所述,在烘干后期,烘干空气的循环路径被切换为口径比较大的第一风路9。由于通过第一风路9的烘干空气的压力损耗较小,因此在烘干后期,较大流量的烘干空气从形成于水槽2的底壁254的第一吹出口8被供应至滚筒1内并接触于衣物。
当从烘干工序的开始时刻起经过第二期间时,控制部70控制切换部12打开第一风路9。此外,控制部70控制送风部4来降低风扇马达4b的转速。控制部70直至烘干工序结束为止持续打开第一风路9。由于从第一风路9吹出的烘干空气的压力损耗较小,因此可在比较低的风扇马达4b的转速(即,比较小的送风部4的耗电)下,大风量的烘干空气流入滚筒1内。据此,烘干后期的烘干时间缩短,且烘干后期的耗电减少。其结果,与以往的洗涤烘干机(始终驱动两个风扇马达向滚筒内吹出高速且高压的烘干空气且增大烘干空气的流量的洗涤烘干机)相比,本实施方式的洗涤烘干机500可实现较低的耗电,且可减少衣物的褶皱(即,可使烘干工序的效果良好)。
图10及图11是表示洗涤烘干机500的其他风路切换动作的概略时序图。图10表示滚筒1内的衣物量较少时的洗涤烘干机500的动作。图11表示滚筒1内的衣物量较多时的洗涤烘干机500的动作。利用图1、图6、图10及图11对洗涤烘干机500的其他动作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控制部70基于从烘干工序的开始时刻起的经过时间(第一期间及第二期间),判断烘干工序的烘干初期、烘干中期及烘干后期。控制部70也可对应于滚筒1内的衣物量而变更烘干工序整体期间的长度。取而代之,控制部70也可变更烘干初期、烘干中期及烘干后期的长度。
如在图1的说明中所述,检测部15检测滚筒1内的衣物量。控制部70根据检测部15的检测结果变更第一期间及第二期间的长度。由于第一期间及第二期间用作烘干初期、烘干中期及烘干后期的判断基准,因此可根据滚筒1内的衣物量适当地设定烘干初期、烘干中期及烘干后期。
检测部15检测水槽2为空的状态(水槽2内没有水,且滚筒1内未投入有衣物的状态)下的减振器14的轴142的位置以及滚筒1内投入有衣物且对水槽2内供应水之前的减振器14的轴142的位置。检测部15基于检测出的减振器14的轴142的位置的差异检测投入至滚筒1内的衣物量(质量)。
控制部70基于检测部15的检测结果设定第一期间及第二期间。如图10所示,如果滚筒1内的衣物量比较少,则控制部70将第一期间的长度设定为“A1”,将第二期间的长度设定为“A2”。如图11所示,如果滚筒1内的衣物量比较多,则控制部70将第一期间的长度设定为“B1”,将第二期间的长度设定为“B2”。
如果滚筒1内的衣物量较多,则烘干率达到90%至100%的范围的时间推迟。因此,由控制部70设定的第一期间及第二期间的长度较为理想的是满足以下不等式。
A1<B1……(式2)
A2<B2……(式3)
控制部70也可根据衣物量的增加延长第一期间及第二期间。
在对应于滚筒1内的衣物量而优化的烘干初期、烘干中期及烘干后期的设定条件下,烘干空气的循环路径在烘干工序的期间在第一风路9与第二风路11之间被切换。其结果,与以往的洗涤烘干机(始终驱动两个风扇马达,向滚筒内吹出高速且高压的烘干空气且增大烘干空气的流量的洗涤烘干机)相比,本实施方式的洗涤烘干机500可实现较低的耗电,且可减少衣物的褶皱(即,可使烘干工序的效果良好)。
基于对滚筒1内的衣物量的检测结果进行的第一期间及第二期间的调整也可应用于在图7至图9中说明的洗涤烘干机500的动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检测部15检测减振器14的轴142的上下移位量。取而代之,也可基于从使滚筒1旋转的驱动马达3的转速、驱动电流及转矩等动作参数所获得的驱动马达3的负载变动,检测滚筒1内的衣物量。
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70根据检测部15的检测结果自动调整第一期间及第二期间的长度。取而代之,也可不用检测部15调整第一期间及第二期间的长度。例如,如果使用者从输入设定部32输入衣物量,则控制部70可根据使用者的输入来调整第一期间及第二期间的长度。
利用具有洗涤功能及烘干功能的洗涤烘干机500对本实施方式的原理进行了说明。但本实施方式的原理也可应用于不具有洗涤功能的衣物烘干机。从图1所示的洗涤烘干机500除去洗涤功能的装置适于作为衣物烘干机而例示。除去与图1所示的水槽2连接的供水管和排水管40的装置适于用作衣物烘干机。此时,相当于水槽的部件作为保护滚筒的外槽而发挥功能。在洗涤烘干机500中说明的其他部件也可同样应用于不具有洗涤功能的衣物烘干机。
利用滚筒式洗涤烘干机对本实施方式的原理进行了说明。取而代之,本实施方式的原理也可应用于滚筒式以外的洗涤烘干机。
上述的实施方式主要包括具有以下结构的衣物烘干机以及洗涤烘干机。具有以下结构的衣物烘干机以及洗涤烘干机能够在几乎不损伤衣物的情况下烘干衣物。
上述实施方式的一方面所涉及的衣物烘干机,包括:旋转滚筒,用于搅拌衣物;送气机构,向所述旋转滚筒送出烘干空气;喷嘴,将由所述送气机构送出的烘干空气从所述旋转滚筒的外侧向第一方向吹出;以及引导构件,与朝向所述第一方向吹出的烘干空气接触,变更所述烘干空气的流动方向使所述烘干空气流向所述旋转滚筒内的第二方向。
根据上述结构,送气机构向搅拌衣物的旋转滚筒送出烘干空气。喷嘴从旋转滚筒的外侧将送气机构送出的烘干空气朝向第一方向吹出。引导构件与向第一方向吹出的烘干空气接触。其结果,烘干空气流向朝旋转滚筒内的第二方向。由于引导构件变更烘干空气的流动方向,因此,从旋转滚筒的外侧吹出的烘干空气适当地被引导至滚筒内。因此,不易发生衣物与喷嘴的接触所导致的衣物的损伤。
在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衣物烘干机还包括:筐体,用于收容所述旋转滚筒,其中,所述引导构件在所述筐体与所述旋转滚筒之间变更所述烘干空气的流动方向。
根据上述结构,引导构件在收容旋转滚筒的筐体与旋转滚筒之间变更烘干空气的流动方向。因此,烘干空气碰撞于设置在筐体内的引导构件而转向第二方向,因此,烘干空气的热能不易被释放于筐体外。由于烘干空气的热有效地被利用,因此,可实现较高的烘干效率。
在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旋转滚筒包含规定搅拌所述衣物的收容空间的周壁,所述周壁包含规定所述收容空间的下部的第一部分和规定所述收容空间的上部的第二部分,通过所述引导构件被转向所述第二方向的所述烘干空气流向所述第一部分。
根据上述结构,规定衣物被搅拌的收容空间的周壁包含规定收容空间的下部的第一部分和规定收容空间的上部的第二部分。通过引导构件转向第二方向的烘干空气流向第一部分。碰撞于第一部分的烘干空气之后被吹向上方。在旋转滚筒内被搅拌的衣物基于重力作用下落到第一部分。因此,碰撞于第一部分的烘干空气的流动方向与下落到第一部分的衣物的移动方向相反。其结果,烘干空气与衣物之间的相对速度较大,衣物适当地被扩展。据此,能减少衣物的褶皱。
在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周壁包含规定用于投入所述衣物的投入口的周缘,所述旋转滚筒包含所述投入口的相反侧的底部,所述送气机构包括:第一风路,具有用于从所述底部吹出所述烘干空气的第一吹出口;第二风路,具有形成在所述投入口的第二吹出口,切换部,将所述烘干空气选择性地引导至所述第一风路或所述第二风路;以及送风部,用于送出所述烘干空气,其中,在所述切换部将所述烘干空气引导至所述第一风路的期间从所述第一吹出口吹出的所述烘干空气的流量大于在所述切换部将所述烘干空气引导至所述第二风路的期间从所述第二吹出口吹出的烘干空气的流量,在所述切换部将所述烘干空气引导至所述第二风路的期间从所述第二吹出口吹出的所述烘干空气的压力以及速度,大于在所述切换部将所述烘干空气引导至所述第一风路的期间从所述第一吹出口吹出的所述烘干空气的压力以及速度。
根据上述结构,周壁包含规定用于投入衣物的投入口的周缘。旋转滚筒包含投入口的相反侧的底部。送气机构包含具有用于从底部吹出烘干空气的第一吹出口的第一风路、具有形成于投入口的第二吹出口的第二风路、将烘干空气选择性地引导至第一风路或第二风路的切换部以及送出烘干空气的送风部。在切换部将烘干空气引导至第一风路的期间从第一吹出口吹出的烘干空气的流量大于在切换部将烘干空气引导至第二风路的期间从第二吹出口吹出的烘干空气的流量。此外,在切换部将烘干空气引导至第二风路的期间从第二吹出口吹出的烘干空气的压力以及速度大于在切换部将烘干空气引导至第一风路的期间从第一吹出口吹出的烘干空气的压力以及速度。因此,可根据烘干衣物的进程调整烘干空气的性质。
在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衣物烘干机还包括:门体,至少局部封闭所述投入口,其中,所述引导构件设置在所述喷嘴与所述门体之间。
根据上述结构,门体至少局部封闭投入口,所以衣物适当地被封入旋转滚筒内。引导构件设置在喷嘴与门体之间,因此,烘干空气不会与门体碰撞而被引导至旋转滚筒内。因此,能够抑制经由门体向筐体外释放热量。据此,可有效率地烘干衣物。
在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第一吹出口的口径大于所述第二吹出口的口径。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第一吹出口具有比第二吹出口大的口径,所以,从第一吹出口吹出的烘干空气的压力损失较少。因此,大流量的烘干空气易于从第一吹出口吹出。据此,在烘干空气从第一吹出口吹出的期间,衣物有效地被烘干。
在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引导构件形成所述第二吹出口。
根据上述结构,从引导构件所形成的第二吹出口吹出的烘干空气的压力以及速度大于从第一吹出口吹出的烘干空气的压力以及速度,因此,可除去衣物的褶皱的充分大的力作用于衣物。
在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衣物烘干机还包括:控制部,控制所述切换部的切换动作,其中,所述控制部,当所述衣物的烘干率低于指定值时使所述切换部选择所述第一风路,当所述衣物的烘干率为所述指定值以上时使所述切换部选择所述第二风路。
根据上述结构,衣物烘干机的控制部,当衣物的烘干率低于指定值时使切换部选择第一风路,当衣物的烘干率为指定值以上时使切换部选择第二风路。在衣物的烘干率低于指定值的期间,大流量的烘干空气从第一吹出口吹出,因此,衣物有效地被烘干。当衣物的烘干率大于指定值时,由于衣物中的水分减少而衣物变轻。因此,衣物易于在旋转滚筒内较大地进行移动。当衣物的烘干率为指定值以上时,控制部使切换部选择第二风路,因此,衣物与烘干空气之间的相对速度变大。因此,可除去衣物的褶皱的充分大的力作用于衣物。
在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当所述烘干率处于90%以上且100%以下的范围时,所述控制部使所述切换部选择所述第二风路,以使所述烘干空气从所述喷嘴吹出。
根据上述结构,当烘干率在90%以上且100%以下的范围内时,控制部使切换部选择第二风路,以使从喷嘴吹出烘干空气,因此,不易发生衣物的褶皱固定的情况。
在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引导构件沿所述周缘形成。
根据上述结构,引导构件沿周缘而形成,因此,不易发生因衣物与引导构件的接触所导致的衣物的损伤。
上述实施方式的另一方面所涉及的洗涤烘干机包括:所述的衣物烘干机;以及内含所述旋转滚筒并贮存洗涤水的水槽。
在上述结构中,由于洗涤烘干机包括上述的衣物烘干机以及内含旋转滚筒并用于贮存洗涤水的水槽,因此,可有效地去除衣物的褶皱。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实施方式的原理适用于烘干衣物的各种装置。

Claims (11)

1.一种衣物烘干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旋转滚筒,用于搅拌衣物;
送气机构,向所述旋转滚筒送出烘干空气;
喷嘴,将由所述送气机构送出的烘干空气从所述旋转滚筒的外侧向第一方向吹出;以及
引导构件,与朝所述第一方向吹出的烘干空气接触,变更所述烘干空气的流动方向使所述烘干空气流向所述旋转滚筒内的第二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烘干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筐体,用于收容所述旋转滚筒,其中,
所述引导构件在所述筐体与所述旋转滚筒之间变更所述烘干空气的流动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烘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滚筒包含规定搅拌所述衣物的收容空间的周壁,
所述周壁包含规定所述收容空间的下部的第一部分和规定所述收容空间的上部的第二部分,
通过所述引导构件被转向所述第二方向的所述烘干空气流向所述第一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衣物烘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周壁包含规定用于投入所述衣物的投入口的周缘,
所述旋转滚筒包含所述投入口的相反侧的底部,
所述送气机构包括:
第一风路,具有用于从所述底部吹出所述烘干空气的第一吹出口;
第二风路,具有形成在所述投入口的第二吹出口,
切换部,将所述烘干空气选择性地引导至所述第一风路或所述第二风路;以及
送风部,用于送出所述烘干空气,其中,
在所述切换部将所述烘干空气引导至所述第一风路的期间从所述第一吹出口吹出的所述烘干空气的流量大于在所述切换部将所述烘干空气引导至所述第二风路的期间从所述第二吹出口吹出的烘干空气的流量,
在所述切换部将所述烘干空气引导至所述第二风路的期间从所述第二吹出口吹出的所述烘干空气的压力以及速度,大于在所述切换部将所述烘干空气引导至所述第一风路的期间从所述第一吹出口吹出的所述烘干空气的压力以及速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衣物烘干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门体,至少局部封闭所述投入口,其中,
所述引导构件设置在所述喷嘴与所述门体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衣物烘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吹出口的口径大于所述第二吹出口的口径。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衣物烘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构件形成所述第二吹出口。
8.根据权利要求4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衣物烘干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控制部,控制所述切换部的切换动作,其中,
所述控制部,当所述衣物的烘干率低于指定值时使所述切换部选择所述第一风路,当所述衣物的烘干率为所述指定值以上时使所述切换部选择所述第二风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衣物烘干机,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烘干率处于90%以上且100%以下的范围时,所述控制部使所述切换部选择所述第二风路,以使所述烘干空气从所述喷嘴吹出。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衣物烘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构件沿所述周缘形成。
11.一种洗涤烘干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10其中之一所述的衣物烘干机;以及
内含所述旋转滚筒并贮存洗涤水的水槽。
CN2011204069328U 2010-10-21 2011-10-21 衣物烘干机及洗涤烘干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26572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36753A JP5567978B2 (ja) 2010-10-21 2010-10-21 衣類乾燥機および洗濯乾燥機
JP2010-236753 2010-10-2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265726U true CN202265726U (zh) 2012-06-06

Family

ID=4504432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25282.9A Active CN102535091B (zh) 2010-10-21 2011-10-21 洗涤烘干机
CN201120406932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265726U (zh) 2010-10-21 2011-10-21 衣物烘干机及洗涤烘干机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25282.9A Active CN102535091B (zh) 2010-10-21 2011-10-21 洗涤烘干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2444542A3 (zh)
JP (1) JP5567978B2 (zh)
CN (2) CN102535091B (zh)
TW (1) TW201233864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35091A (zh) * 2010-10-21 2012-07-0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衣物烘干机及洗涤烘干机
WO2018113733A1 (zh) * 2016-12-21 2018-06-28 青岛海尔洗衣机有限公司 滚筒式洗衣干衣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80055420A (ko) * 2016-11-17 2018-05-2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의류처리장치
CN107280621B (zh) * 2017-08-16 2020-02-04 唐山利轩堂科技有限公司 洗鞋机
CN114016271B (zh) * 2021-11-19 2022-11-2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丝绸烘干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衣物处理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1193955A (zh) * 1957-04-08 1959-11-05
JPS5916080Y2 (ja) * 1979-07-31 1984-05-1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全自動乾燥洗濯機
IT1201780B (it) * 1986-07-11 1989-02-02 Zanussi Elettrodomestici Macchina combinata per il lavaggio e l'asciugatura della biancheria
JP2983771B2 (ja) * 1992-08-20 1999-11-2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乾燥機
JP3774981B2 (ja) 1997-03-28 2006-05-17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ドラム式洗濯乾燥機
JP2005230322A (ja) * 2004-02-20 2005-09-0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衣類乾燥機
JP4444016B2 (ja) * 2004-06-17 2010-03-3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衣類乾燥装置
JP4423317B2 (ja) 2007-08-24 2010-03-03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ドラム式乾燥機及びドラム式洗濯乾燥機
JP5033560B2 (ja) * 2007-09-25 2012-09-26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洗濯乾燥機
JP4852505B2 (ja) * 2007-09-25 2012-01-11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乾燥機及び洗濯乾燥機
JP2010075216A (ja) * 2008-09-24 2010-04-08 Hitachi Appliances Inc 乾燥機及び洗濯乾燥機
JP2010104487A (ja) * 2008-10-29 2010-05-13 Panasonic Corp 洗濯乾燥機
JP5108800B2 (ja) * 2009-01-29 2012-12-26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洗濯乾燥機および乾燥機
JP5443119B2 (ja) * 2009-10-16 2014-03-1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衣類乾燥機および洗濯乾燥機
JP5567978B2 (ja) * 2010-10-21 2014-08-0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衣類乾燥機および洗濯乾燥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35091A (zh) * 2010-10-21 2012-07-0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衣物烘干机及洗涤烘干机
WO2018113733A1 (zh) * 2016-12-21 2018-06-28 青岛海尔洗衣机有限公司 滚筒式洗衣干衣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444542A3 (en) 2013-11-06
CN102535091B (zh) 2015-04-15
TW201233864A (en) 2012-08-16
JP5567978B2 (ja) 2014-08-06
JP2012085919A (ja) 2012-05-10
CN102535091A (zh) 2012-07-04
EP2444542A2 (en) 2012-04-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489776B1 (en) Clothing dryer and washer dryer
CN102482840B (zh) 衣物烘干机及洗衣烘干机
JP5824639B2 (ja) 衣類乾燥機および洗濯乾燥機
EP2602382B1 (en) Clothes dryer and washer/dryer
CN102260990B (zh) 衣物干燥机
CN202265726U (zh) 衣物烘干机及洗涤烘干机
CN102482823A (zh) 衣物烘干机及洗衣烘干机
CN101858024B (zh) 洗涤干燥机以及干燥机
CN102535090B (zh) 衣物烘干机及洗涤烘干机
JP5397155B2 (ja) 衣類乾燥機
JP2011101670A (ja) 衣類乾燥機
KR100739614B1 (ko) 건조 겸용 세탁기의 세탁물 건조방법
JP2011092248A (ja) 衣類乾燥機および洗濯乾燥機
JP5488397B2 (ja) 洗濯乾燥機
WO2023084832A1 (ja) 洗濯乾燥機
JP2015077255A (ja) 洗濯乾燥機
JP2011101669A (ja) 洗濯乾燥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606

Termination date: 20151021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