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261883U - 一种可与电磁炉组合使用的电磁耦合加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与电磁炉组合使用的电磁耦合加热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2261883U CN202261883U CN201120309903XU CN201120309903U CN202261883U CN 202261883 U CN202261883 U CN 202261883U CN 201120309903X U CN201120309903X U CN 201120309903XU CN 201120309903 U CN201120309903 U CN 201120309903U CN 202261883 U CN202261883 U CN 20226188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mperature
- coupling
- coil
- electromagnetic
- hea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5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5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5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6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title abstract 3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5
- 230000001012 protector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novaluron Chemical compound C1=C(Cl)C(OC(F)(F)C(OC(F)(F)F)F)=CC=C1NC(=O)NC(=O)C1=C(F)C=CC=C1F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411 cook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950 defici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026 adhesive bo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41 combus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360 explo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21715 photosynthesis, light harves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2683 ag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77 initi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081 microcrys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021 overh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797 qual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General Induction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可与电磁炉组合使用的电磁耦合加热装置,所述电磁耦合加热装置包括可实现立体加热的耦合加热组件,所述耦合加热组件包括可与电磁炉产生电磁耦合的耦合线圈、由耦合线圈提供能量的加热装置,以及进行过温保护的温度保护装置,当检测到温度过高时,温度保护装置断开耦合加热部分或使得耦合加热线圈短路或部分短路,使得电磁加热线圈停止加热或降低加热功率,使得电磁烹饪器具使用更加安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烹饪器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进行有效温度保护的可与电磁炉组合使用的电磁耦合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电磁炉用锅具,烹饪时电磁炉产生高频交变磁场使锅具底部发热。这种加热方式热效率很高,可高达92%,超出国家规定的一级能效标准2个百分点,是目前热效率最高一种厨房烹饪器具。按支撑面板的形状特点划分,电磁炉通常包括平面灶和凹面灶两类,平面灶适用于平底锅加热,凹面灶适用于圆底锅加热。平面灶加热时,仅加热锅具的底部,而四周不发热,因此往往容易造成锅具底部加热集中而引发糊底的问题,轻者稍微锅具,重者引起火灾,还可能引起微晶面板局部过热而引发炸机危险,由于存在加热范围集中的缺陷,这种类型的电磁炉在厨房烹饪时使用的频次偏低,用户在从事需要全面立体加热的烹饪工作时,尤其是炒菜时,通常会选用煤气灶等工具直接加热锅具,而煤气灶具有较高的危险性且污染生活环境。对于凹面灶来说,虽然实现了立体加热,但由于仅能适用于圆底锅加热,应用范围过窄且弧形微晶面板的成本也较高,因此该类产品有逐渐被市场淘汰的趋势。由于电磁炉存在的上述技术缺陷影响了该类产品的市场推广。
在线圈的固定方式上凹型电磁灶的凹形线圈多采用胶黏结的方式固定在凹型微晶板或把线圈固定在刚性支架上,由于支架存在尺寸误差和变形使线圈不能按照凹型微晶形状有效贴合,造成加热不均匀,而胶黏结工艺由于高温使用环境使其易老化,寿命降低,长时间使用有松动现象。
上述电磁炉存在的客观技术缺陷,不仅限制了这种高能效、低污染的电磁炉锅具的市场规模,也影响了用户使用的方便性,同时平面灶加热集中的缺陷也会给用户带来一定危险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可以进行过温保护的电磁耦合加热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可与电磁炉组合使用的电磁耦合加热装置,所述电磁耦合加热装置包括可实现立体加热的耦合加热组件,所述耦合加热组件包括可与电磁炉产生电磁耦合的耦合线圈、由耦合线圈提供能量的加热装置,以及进行过温保护的温度保护装置。
温度保护装置为在温度过高时断开加热装置和耦合线圈连接的常闭式温控开关,常闭式温控开关以及耦合线圈串联连接。
常闭式温控开关设为突跳式温度开关、或是双金属片温控器、或是液胀式及气胀式温控器、或是可恢复式温度保险丝。
前述温度保护装置包括可在不同温度点断开的至少两个常闭式温控开关,温度保护装置包括与耦合线圈并联连接的电容,上述其中一个常闭式温控开关与耦合线圈串联连接、另一个常闭式温控开关与前述电容串联连接。
前述温度保护装置为常开式温控开关,常开式温控开关与耦合线圈并联或与部分耦合线圈并联连接。
温度保护装置包括可在不同温度点闭合的至少两个常开式温控开关,前述常开式温控开关一端连接于耦合线圈的输入端且另一端分别连接于不同段的耦合线圈用以在不同的异常温度时将不同段的耦合线圈短路。
前述加热装置为电磁加热线圈,耦合加热组件设有至少两个电磁加热线圈并联连接且分别与耦合线圈组成闭合回路。
前述耦合加热组件包括座体,前述温度保护装置装于座体或与锅具直接接触用以检测锅具温度、或是贴于电磁加热线圈安装用以检测电磁加热线圈温度。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在耦合加热组件中设置温度保护装置,当检测到温度过高时,温度保护装置断开耦合加热部分或使得耦合加热线圈短路或部分短路,监控到烹调加热器具或线圈的异常温度后对电磁加热线圈的功率进行及时调整,可使得电磁加热线圈停止加热或降低加热功率,避免干烧、糊锅现象,使得电磁耦合加热装置使用更加安全。同时使励磁线圈的输出功率得以调整且使得与励磁线圈产生耦合作用的耦合线圈的感应电流相应改变,进一步避免能量浪费上述耦合加热组件中的过温保护措施。有效的避免了在炒菜、干烧情况下若出现烹调加热器具温度过高现象,或是耦合加热组件中电磁加热线圈或其他部分出现温度过高现象。
另外,前述耦合加热组件中可检测不同温度的温度保护装置的设置可实现针对不同温度采用不同的功率调整方式,达到温度的分级控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电磁耦合加热装置及电磁炉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耦合电路图以及电磁电路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电磁耦合加热装置及电磁炉的爆炸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耦合电路图以及电磁电路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耦合电路图以及电磁电路图。
主要元件标号:
电磁炉 1 励磁线圈 11
电磁耦合加热装置 2 座体 21
加热装置 22 耦合线圈 23
电磁电路 3 逆变电路 31
温度检测电路32 电流检测电路33
电压检测电路34 主控制电路 35
耦合电路 4 温度保护装置43
电容 4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一:
如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
图1中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与电磁炉1组合是使用的过温保护的电磁耦合加热装置2,电磁耦合加热装置2包括可实现立体加热的耦合加热组件,电磁炉1内置产生交变磁场的励磁线圈11,耦合加热组件包括座体21、装于座体21的加热装置22及给加热装置22提供能量的耦合线圈23。所述电磁加热线圈22与耦合线圈23电连接形成闭环耦合电路4,耦合加热组件包括装于座体21中进行温度检测的温度保护装置43,温度保护装置43电连接于电磁加热线圈22与耦合线圈23所在的闭环耦合电路4。温度保护装置43与耦合线圈23串联连接或并联连接。上述加热装置22为电磁加热线圈,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加热装置22还可设置为电阻丝等其它加热元件。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磁炉1以及电磁耦合加热装置2电路图,电磁炉设有电磁电路3,电磁耦合加热装置2设有耦合电路4。电磁电路3中包括驱动电磁炉1中的励磁线圈11的逆变电路31、温度检测电路32、电流检测电路33、电压检测电路34。温度检测电路32、电流检测电路33、电压检测电路34与主控制电路35电连接。
所述温度保护装置43为在温度过高时断开电磁加热线圈和耦合线圈23连接的常闭式温控开关。前述常闭式温控开关设为突跳式温度开关、或是双金属片温控器、或是液胀式及气胀式温控器、或是可恢复式温度保险丝。
前述温度保护装置43装于座体21或与锅具直接接触用以检测锅具温度、或是贴于电磁加热线圈22安装用以检测电磁加热线圈22温度。
上述电磁耦合加热装置2与电磁炉1组合使用时,其过温保护控制方法包括过温检测控制阶段A和励磁线圈11控制阶段B,所述过温检测控制阶段A包括以下步骤:
A1.连接于电磁加热线圈与耦合线圈所在的闭合电路的温度保护装置43检测到异常温度;
A2.温度保护装置43控制改变电磁加热线圈输出功率。
前述励磁线圈11控制阶段B与过温检测控制阶段A同时进行,励磁线圈11控制阶段B包括以下步骤:
B1.负载阻抗检测电路检测到励磁线圈11中的谐振电流或谐振频率变化,并将信号输入至主控器电路35;
B2.励磁线圈11中的谐振电流会变化并输出信号至主控器电路35,主控器电路35判断得出谐振电流大小、谐振频率是否正常,当判断谐振电流非正常时,主控器电路35调整励磁线圈11的输出功率。
前述温度保护装置43为常闭式温控开关且与电磁加热线圈串联连接,当步骤A1中温控开关检测到温度超过预定值时,断开常闭式温控开关,使得电磁加热线圈与耦合线圈23断开连接;此时步骤B1中负载阻抗检测电路检测到励磁线圈11中的谐振电流或谐振频率有突变,负载阻抗检测电路将信号输入至主控器电路35,步骤B2主控器电路35关断或减小励磁线圈11中工作电流,使励磁线圈11输出功率减小或为零。
实施例二:
图3-4所示,其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温度保护装置43为常开式温控开关,常开式温控开关与耦合线圈23并联或与部分耦合线圈23并联连接。温度保护装置43包括可在不同温度点闭合的至少两个常开式温控开关,前述常开式温控开关一端连接于耦合线圈23的输入端且另一端分别连接于不同段的耦合线圈23用以在不同的异常温度时将不同段的耦合线圈23短路。
本实施例中的方法与实施例一中的方法不同之处在于:过温检测控制阶段A和励磁线圈11控制阶段B,所述过温检测控制阶段A包括以下步骤:
常开式温控开关与耦合线圈23并联连接,当步骤A1中过温控开关检测到温度超过预定值时,关闭常开式温控开关,使得部分或全部耦合线圈23短路,此时耦合线圈23不再输出能量给电磁加热线圈,电磁加热线圈输出功率减小或为零;在步骤B1中负载阻抗检测电路检测到励磁线圈11中的谐振电流或谐振频率有变化,负载阻抗检测电路将信号输入至主控器电路35,步骤B2主控器电路35关断或减小励磁线圈11中工作电流,使励磁线圈11输出功率减小或为零。
当耦合线圈23为多段且常开式温控开关连接于不同段的耦合线圈23时,前述常开式温控开关在不同的异常温度时关闭从而将不同段的耦合线圈23短路,有效的实现了不同温度时对耦合线圈23的分段功率控制。
实施例三:
如图5所示,其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温度保护装置43包括可在不同温度点断开的至少两个常闭式温控开关,温度保护装置43包括与耦合线圈23并联连接的电容44,上述其中一个常闭式温控开关与耦合线圈23串联连接、另一个常闭式温控开关与前述电容44串联连接。当检测到温度到达异常温度点时,断开与前电容44串联的常闭式温控开关,使得电磁加热线圈的输出功率变小,当检测到温度远超过异常温度点时,与耦合线圈23串联的常闭式温控开关直接断开连接,使得耦合线圈23与电磁加热线圈断开连接,从而使得电磁加热线圈功率输出变为零。
上述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三中的温度保护装置43都可检测不同温度且实现针对不同温度采用不同的功率调整方式,达到温度的分级控制。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耦合加热组件中的可以设有至少两个电磁加热线圈并联连接且分别与耦合线圈23组成闭合回路。
本实用新型中在耦合加热组件中设置温度保护装置43,当检测到温度过高时,断开耦合加热部分或使得耦合加热线圈23短路或部分短路,可使得电磁加热线圈停止加热或降低加热功率,上述耦合加热组件中的过温保护措施,有效的避免了在炒菜、干烧情况下若出现烹调加热器具温度过高现象,或是耦合加热组件中电磁加热线圈或其他部分出现温度过高现象。
另外,温度保护装置43为可恢复式常闭或常开温控结构,当温度恢复后,可再恢复加热,使得耦合加热组件的温度控制使用方便。
本实用新型电磁耦合加热装置2过温保护控制方法中包括过温检测控制阶段A和励磁线圈11控制阶段B,所述过温检测控制阶段A的过温保护控制方法监控到烹调加热器具或线圈的异常温度后对电磁加热线圈2的功率进行及时调整,避免干烧、糊锅现象,使得电磁耦合加热装置2使用更加安全;同时励磁线圈11控制阶段B可以同时调整励磁线圈11中的谐振电流或谐振频率,不仅使励磁线圈11的输出功率得以调整且使得与励磁线圈11产生耦合作用的耦合线圈的感应电流相应改变,进一步避免能量浪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对方案中电磁耦合加热装置2做改进或是等同的变化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要求的范围。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实施例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可与电磁炉组合使用的电磁耦合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耦合加热装置包括可实现立体加热的耦合加热组件,所述耦合加热组件包括可与电磁炉产生电磁耦合的耦合线圈、由耦合线圈提供能量的加热装置,以及进行过温保护的温度保护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耦合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保护装置为在温度过高时断开加热装置和耦合线圈连接的常闭式温控开关,常闭式温控开关以及耦合线圈串联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耦合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常闭式温控开关设为突跳式温度开关、或是双金属片温控器、或是液胀式及气胀式温控器、或是可恢复式温度保险丝。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耦合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保护装置包括可在不同温度点断开的至少两个常闭式温控开关,温度保护装置包括与耦合线圈并联连接的电容,上述其中一个常闭式温控开关与耦合线圈串联连接、另一个常闭式温控开关与前述电容串联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耦合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保护装置为常开式温控开关,常开式温控开关与耦合线圈并联或与部分耦合线圈并联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磁耦合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保护装置包括可在不同温度点闭合的至少两个常开式温控开关,前述常开式温控开关一端连接于耦合线圈的输入端且另一端分别连接于不同段的耦合线圈用以在不同的异常温度时将不同段的耦合线圈短路。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电磁耦合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为电磁加热线圈,耦合加热组件设有至少两个电磁加热线圈并联连接且分别与耦合线圈组成闭合回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耦合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合加热组件包括座体,前述温度保护装置装于座体或与锅具直接接触用以检测锅具温度、或是贴于电磁加热线圈安装用以检测电磁加热线圈温度。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20309903XU CN202261883U (zh) | 2011-08-24 | 2011-08-24 | 一种可与电磁炉组合使用的电磁耦合加热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20309903XU CN202261883U (zh) | 2011-08-24 | 2011-08-24 | 一种可与电磁炉组合使用的电磁耦合加热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2261883U true CN202261883U (zh) | 2012-05-30 |
Family
ID=461230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20309903X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261883U (zh) | 2011-08-24 | 2011-08-24 | 一种可与电磁炉组合使用的电磁耦合加热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2261883U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653669A (zh) * | 2012-08-31 | 2014-03-26 | 深圳拓邦股份有限公司 | 卷发筒及其加热装置 |
CN103875998A (zh) * | 2014-03-04 | 2014-06-25 |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提升能效的电磁炉烹饪方法 |
CN110115490A (zh) * | 2018-02-05 | 2019-08-13 |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烹饪机的控制方法和烹饪机 |
WO2021228115A1 (zh) * | 2020-05-12 | 2021-11-18 |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加热测温电路及其测温方法、烹饪装置、存储介质 |
-
2011
- 2011-08-24 CN CN201120309903XU patent/CN202261883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653669A (zh) * | 2012-08-31 | 2014-03-26 | 深圳拓邦股份有限公司 | 卷发筒及其加热装置 |
CN103653669B (zh) * | 2012-08-31 | 2016-09-21 | 深圳拓邦股份有限公司 | 卷发筒及其加热装置 |
CN103875998A (zh) * | 2014-03-04 | 2014-06-25 |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提升能效的电磁炉烹饪方法 |
CN103875998B (zh) * | 2014-03-04 | 2016-01-20 |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提升能效的电磁炉烹饪方法 |
CN110115490A (zh) * | 2018-02-05 | 2019-08-13 |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烹饪机的控制方法和烹饪机 |
WO2021228115A1 (zh) * | 2020-05-12 | 2021-11-18 |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加热测温电路及其测温方法、烹饪装置、存储介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2261883U (zh) | 一种可与电磁炉组合使用的电磁耦合加热装置 | |
CN106211395A (zh) | 电磁加热装置的加热控制方法 | |
JP5699185B2 (ja) | 拡大した加熱範囲を有する電磁誘導加熱器 | |
JP4939248B2 (ja) | 誘導加熱調理器 | |
CN102389253A (zh) | 一种电磁炉用可实现立体加热的锅具组件 | |
US10816216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eventing cooktop fires | |
CN204500305U (zh) | 电炊具及电炊具组件 | |
CN201557983U (zh) | 一种变频电饭锅的主控制电路 | |
CN204256582U (zh) | 一种三相用电器五档位功率控制装置 | |
CN208259596U (zh) | 电饭锅的突跳式温控加热装置及电饭锅 | |
CN102622005B (zh) | 电饭锅控制电路 | |
CN108738168A (zh) | 电烹饪器及其加热控制电路、控制方法 | |
KR200478866Y1 (ko) | 언더레인지가 부착된 탁자의 화재차단안전장치 | |
JP2006228543A (ja) | 誘導加熱装置 | |
CN211609367U (zh) | 加热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装置 | |
JP2003142247A (ja) | 複合加熱調理器 | |
CN204889590U (zh) | 电饭煲工作模块和电饭煲 | |
CN208957678U (zh) | 烹饪器具 | |
CN201178966Y (zh) | 一种用于电饭锅的控制装置 | |
CN212135253U (zh) | 一种具有温度补偿功能的电陶炉 | |
CN202374480U (zh) | 一种高效的电磁耦合加热装置 | |
CN203762913U (zh) | 电热锅上的加热盘 | |
CN203693251U (zh) | 电饭煲外锅组件和电饭煲 | |
JP3702795B2 (ja) | 誘導加熱調理器 | |
CN103474960B (zh) | 一种加热电器异常工作时的保护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2 |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 ||
CP02 |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Huaiyin District of Ji'nan City, Shandong Province, 250118 US 999 miles Patentee after: JOYOUNG Co.,Ltd. Address before: Xinsha Road, Huaiyin District of Ji'nan city of Shandong Province, No. 12 250118 Patentee before: JOYOUNG Co.,Ltd.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5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