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043311U - 一种可与电磁炉组合使用的电磁耦合加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与电磁炉组合使用的电磁耦合加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043311U
CN202043311U CN201120083401XU CN201120083401U CN202043311U CN 202043311 U CN202043311 U CN 202043311U CN 201120083401X U CN201120083401X U CN 201120083401XU CN 201120083401 U CN201120083401 U CN 201120083401U CN 202043311 U CN202043311 U CN 2020433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magnetic
coil
coupling
heating
pedest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08340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泽春
乔中义
管兴勇
杜灵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oyou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oyou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120083401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0433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0433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043311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可与电磁炉组合使用的电磁耦合加热装置,包括座体,所述座体内设置有可实现立体加热的耦合加热组件,所述耦合加热组件包括可与电磁炉产生电磁耦合的耦合线圈、及由耦合线圈提供能量的电磁加热线圈。本实用新型通过电磁耦合的方式将电磁炉中的能量传递到电磁耦合加热装置中对烹饪容器进行立体加热,改善电磁炉的烹饪效果,提升电磁炉的市场容量,同时克服了电磁炉集中加热容易糊底的缺陷、爆机的缺陷,提高了使用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可与电磁炉组合使用的电磁耦合加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电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与电磁炉组合使用的电磁耦合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电磁烹饪器具,例如电磁炉,烹饪时产生高频交变磁场使锅具底部发热。这种加热方式热效率很高,可高达92%,超出国家规定的一级能效标准2个百分点,是目前热效率最高一种厨房烹饪器具。按支撑面板的形状特点划分,电磁炉通常包括平面灶和凹面灶两类,平面灶适用于平底锅加热,凹面灶适用于圆底锅加热。平面灶加热时,仅加热锅具的底部,而四周不发热,因此往往容易造成底部加热集中而引发糊底的问题,甚至引起微晶面板局部过热而引发炸机危险,由于存在加热范围集中的缺陷,这种类型的电磁炉在厨房烹饪时使用的频次偏低,用户在从事需要全面立体加热的烹饪工作时,尤其是炒菜时,通常会选用煤气灶等工具,而煤气灶具有较高的危险性且污染生活环境。对于凹面灶来说,虽然实现了立体加热,但由于仅能适用于圆底锅加热,应用范围过窄且弧形微晶面板的成本也较高,因此该类产品有逐渐被市场淘汰的趋势。由于电磁炉存在的上述技术缺陷影响了该类产品的市场推广。
上述电磁炉存在的客观技术缺陷,不仅限制了这种高能效、低污染的厨房烹饪器具的市场规模,也影响了用户使用的方便性,同时平面灶加热集中的缺陷也会给用户带来一定危险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可与电磁炉组合使用的实现立体式加热,且使用方便、安全的电磁耦合加热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可与电磁炉组合使用的电磁耦合加热装置,包括座体,所述座体内设置有可实现立体加热的耦合加热组件,所述耦合加热组件包括可与电磁炉产生电磁耦合的耦合线圈、及由耦合线圈提供能量的电磁加热线圈。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优化:
耦合线圈与电磁加热线圈之间电连接且串接成闭环。或者电磁耦合加热装置包括导磁支架,前述耦合线圈与电磁加热线圈之间磁场耦合连接且安装在导磁支架上。耦合线圈为平板状,电磁加热线圈设在座体的侧部。或者电磁加热线圈设在座体的侧部及底部。耦合加热组件还包括第一磁条和第二磁条,第一磁条设置在耦合线圈上部,第二磁条设在电磁加热线圈的外侧。座体上设有防止其在电磁炉上滑动的定位装置。定位装置包括设置在座体上的吸盘或插销。。
本由于本实用新型在现有的电磁炉上设置了可与其组合使用的耦合加热装置,故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组合到电磁上使用时,电磁炉的励磁线圈中产生交变的感应磁场,耦合线圈与励磁线圈之间电磁耦合使耦合线圈中产生交变的感应电流,耦合线圈再将能量传递给与其电连接或磁场耦合连接的电磁加热线圈,电磁加热线圈产生的高频交变磁场作用在烹饪容器上,对锅具产生立体加热的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独特的能量耦合传递方式实现了对烹饪容器的立体加热,使食物在烹饪时受热更加的均匀,避免集中加热糊锅的问题,且增强了电磁炉的各项烹饪功能,尤其是炒菜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座体可起到支撑线圈和/或烹饪容器的作用,座体的内侧壁可制作成与烹饪容器相仿的形状,将电磁加热线圈绕装在座体的内侧壁上从而可实现线圈近似包络烹饪容器的目的,使得电磁加热线圈可以最近的距离加热烹饪容器,进一步提高电磁加热效率,同时座体还可以起到安全防护的作用。将座体制作成碗状时,可放入各种锅具类烹饪容器,适用各种弧形锅具、平底锅和圆底锅,对于用户来说,结构简单,轻便经济。将座体制作成筒状时,放入豆浆机杯体、电饭锅内锅也可进行立体加热。用户将耦合加热装置与电磁炉组合时即可实现立体加热来烹饪食物,取下耦合加热装置可直接对电磁炉用锅具加热,这种方式使得耦合加热装置与电磁炉组合后形成了一个立体加热平台,电磁炉则相当于一个供电平台,这种组合式的电磁烹饪器具适宜于各种食物加热烹饪,拓宽了该种产品的使用范围。
由于将底部加热扩展到立体加热,有效避免了烹饪容器底部过热的问题,这样传递给电磁炉的热量也显著降低,有效避免了电磁炉面板或线盘过热引起的炸机问题,消费者使用时更加安全。由于是通过耦合来传递能量,耦合加热装置没有外接电源,且电流形成闭环,因此避免了触电伤害,同时耦合加热装置的耦合线圈与励磁线圈的对应设置,在提高耦合效率的同时也可以让耦合线圈覆盖住励磁线圈,即耦合线圈大于励磁线圈的面积,这样可以减少磁场的向外部的磁泄漏,用户使用更加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一中的电磁耦合加热装置与电磁炉组合使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电磁炉的电磁线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一的耦合加热结构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二的电磁耦合加热装置与电磁炉组合使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的电磁耦合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标号:
电磁炉      10    电磁耦合加热装置  20
励磁线圈    11    电磁加热线圈      21
内环线圈    12    耦合线圈          22
外环线圈    13    导磁支架          23
内环磁条    14    座体              24
外环磁条    15    第一磁条          25
电控装置    16    第二磁条          26
线盘支架    17    底盖              27
上盖        18    烹饪容器          3
下壳        19
电磁线盘    1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一:
如图1~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与电磁炉10组合使用的电磁耦合加热装置20,包括座体24,所述座体24内设置有可实现立体加热的耦合加热组件,所述耦合加热组件包括可与电磁炉10产生电磁耦合的耦合线圈22、及由耦合线圈22提供能量的电磁加热线圈21。在电磁炉10工作时,励磁线圈11中产生交变的感应磁场,耦合线圈22处于交变的磁场中产生的交变电流,由于电磁加热线圈21和耦合线圈21串接成闭环,前述交变电流通过电磁加热线圈21后又产生交变磁场,从而对烹饪容器进行加热。
电磁炉10包括上盖18和下壳19,电控装置16和电磁线盘100安装在上盖18和下壳19之间形成的空腔内,电磁线盘100包括励磁线圈11和线盘支架17,励磁线圈11安装在线盘支架17上且与电控装置16电连接。励磁线圈11包括内环线圈12和外环线圈13,外环线圈13位于内环线圈12的外围且同心设置,二者之间并联式连接,即内环线圈12的一端与外环线圈13的一端连接成一个共同端后再与另外两端一起连接到电控装置16上,这样就可以实现电控装置16分别控制内环线圈12和外环线圈13的加热功率和加热时机,该种连接方式好处是可以分别设置各线圈的匝数及线束直径,有利于匹配内外环的功率因数,从而达到调节烹饪容器底部及侧部加热的功率配比,将电磁耦合加热装置20放置在电磁炉10上组合使用时,内环线圈12直接作用在烹饪容器底部进行底加热,电磁加热线圈21通过与外环线圈13电磁耦合的耦合线圈22获取电能再转化高频磁能作用在烹饪容器上达到立体加热的效果。为了提高耦合和加热效率,励磁线圈11下方安装了磁条,磁条安装在线盘支架17上,该磁条分为内环磁条14和外环磁条15,磁条的形状为U形,内外环线圈分别卡在内外环磁条的两个凹槽内,可有效防止高频磁场向外围和底部泄露。内环磁条14和外环磁条15均沿线圈的径向设置,且二者在圆周向为交错布置。
电磁耦合加热装置20包括电磁加热线圈21、耦合线圈22和座体24,座体24为中空的封闭腔体,中部可放置烹饪容器,底部安装有底盖27,可制作成碗状以适于普通锅具加热,筒状适于锅胆加热。电磁加热线圈21和耦合线圈22设在座体24的内部,座体24起到电气防护的作用。电磁加热线圈21设在座体2的侧部,包络在烹饪容器的侧壁外侧,以实现对烹饪容器侧壁的环绕式加热,耦合线圈22设在座体24的底部,其中耦合线圈22可以包络全部底部也可以包络部分底部,或位于底部外侧均可实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施例中为设在底部外侧,更适于各种烹饪容器的加热。当耦合线圈22包络座体24的底部时,其可以同时具有加热和能量耦合的作用。耦合线圈22和电磁加热线圈21串接成一体且形成闭环,制作时可采用一束导线缠绕且将头尾连接即可。为避免耦合线圈22耦合的能量一部分加热烹饪容器底部而造成侧部加热功率降低,本实施例在耦合线圈22的上方安装了第一磁条25,起到向上屏蔽磁力线的作用,增加第一磁条25后,耦合线圈22对烹饪容器底部的加热大大减少,则可以将更多的能量传递给电磁加热线圈21以加热烹饪容器侧部。电磁加热线圈21的外侧也安装有第二磁条26,第二磁条26可以防止电磁加热线圈21向电磁耦合加热装置20外侧产生磁场泄露,既提高使用安全性,又可以提高侧面加热的效率。第一磁条25和第二磁条26均为U形磁条,该种磁条包括两个拐角,线圈卡在两个拐角之间,起到导磁和磁屏蔽的作用。另外第一磁条25和外环磁条15的拐角顶面正对设置时,也可以大大提高电磁耦合的效率。为了使内环线圈12可以更加有效地加热烹饪容器底部,座体24的中部为镂空设置,座体24的中部没有阻隔内环线圈24作用在烹饪容器底部的部件。
为了防止使用时电磁耦合加热装置20在电磁炉10的上盖18上滑动,在座体24和电磁炉10之间设置了定位装置,定位装置包括了设在座体24上的定位销和设在电磁炉10上的定位槽,定位销嵌入定位槽中时,该定位装置限定耦合加热装置的位置,既防止了滑动,同时也可以使第一磁条25和线盘磁条15的位置正对,提高上下之间的耦合效率,减少漏磁。
为了提高耦合效率,电磁耦合加热装置20的耦合线圈22与电磁炉10的励磁线圈11之间的距离尽可能的接近,通常合理的距离在10~50mm,同时外环磁条13和第一磁条25仅可能相对设置,在本实施例中优先选用15mm的距离,既能有效耦合,又便于制造安装。
为了实现与现有电磁炉的通用化且利于耦合效率的提升,励磁线圈11和耦合线圈22均成平板状且对应设置,尽量让耦合线圈22的外围直径大于励磁线圈11的外围直径,即耦合线圈22大于励磁线圈11,使耦合线圈22完全覆盖住外环线圈13。
为了进一步提高立体加热的范围,电磁加热线圈21还可以进一步绕装在烹饪容器的下方形成底加热线圈来弥补内环线圈12和侧加热线圈之间的加热空白区域,形成一个完整的立体加热网来对烹饪容器加热。
在使用时,用户将电磁耦合加热装置20放置在电磁炉10的上盖18上,且二者之间通过定位装置进行位置固定,然后用户将烹饪容器3放入电磁耦合加热装置20中,就组成了如图3所示的耦合加热结构,启动电磁炉10,励磁线圈11产生交变电磁场,其中的外环线圈13与耦合线圈22之间电磁耦合,进行能量传递,然后耦合线圈22再将能量传递给电磁加热线圈21,电磁加热线圈21再作用于烹饪容器3对其侧部加热,而内环线圈12与烹饪容器3的之间没有阻隔直接作用于烹饪容器3底部对其底部加热。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高效率、高安全性的立体加热结构,有效改善食物的烹饪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的实用新型目的还可以采用其它结构实现,例如内环线圈和外环线圈串联连接,且在两线圈上分别并联一个电子开关,也可以实现两线圈独立控制的目的,仅仅是成本略高于上述技术方案。电磁线盘的内环磁条和外环磁条也可制作成一体结构并制作成E形,内环线圈和外环线圈分别卡装在E形磁条形成的两凹槽内。也可以将耦合线圈与电磁加热线圈设置成一体,例如应用在非平底锅但底部比较平缓的锅具上,电磁加热线圈既与励磁线圈耦合起到耦合线圈的作用,又产生高频磁场作用于锅具侧壁,也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这种将耦合线圈与电磁加热线圈组合成一体的技术方案同样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二:
如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方式,其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耦合线圈22和电磁加热线圈21之间安装有导磁支架23,导磁支架23为H形,耦合线圈22和电磁加热线圈21均为闭环连接,二者之间通过磁场耦合连接,耦合线圈22和电磁加热线圈21均设在导磁支架23的凹槽内。启动电磁炉10工作时,耦合线圈22处于交变磁场中,交变磁场在耦合线圈22中形成交变电流,该交变电流再产生交变磁场,磁力线通过导磁支架23包络住电磁加热线圈21,使电磁加热线圈21中产生交变的电流,交变的电流产生高频磁场作用在烹饪容器的侧壁上,使烹饪容器产生侧加热。
在本实施例中导磁支架23还可以是其它形状,如“∠”形或“L”形。
实施例三:
如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磁耦合加热装置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电磁加热线圈21设置为筒形。座体24和底盖27形成筒状壳体,耦合线圈22和电磁加热线圈21设在壳体内,使用时将筒状烹饪器具放置在筒状壳体内,即可实现立体加热。
本创作中的电磁烹饪装置可应用于其他具有电磁加热功能的其他加热装置中,同样实现达到立体式的加热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对方案中电磁烹饪装置做改进或是等同的变化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要求的范围。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实施例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可与电磁炉组合使用的电磁耦合加热装置,包括座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体内设置有可实现立体加热的耦合加热组件,所述耦合加热组件包括可与电磁炉产生电磁耦合的耦合线圈、及由耦合线圈提供能量的电磁加热线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耦合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加热线圈包括侧加热线圈,侧加热线圈设置在座体的侧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耦合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加热线圈包括底加热线圈,底加热线圈设置在座体的底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耦合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合线圈与电磁加热线圈之间电连接形成闭环。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耦合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合加热组件包括导磁支架,前述耦合线圈与电磁加热线圈之间磁场耦合连接且安装在导磁支架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耦合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合加热组件还包括第一磁条和第二磁条,所述第一磁条设置在耦合线圈上部,第二磁条设在电磁加热线圈的外侧。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电磁耦合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体上设有防止其在电磁炉上滑动的定位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耦合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装置包括设置在座体上的吸盘或插销。
CN201120083401XU 2010-11-29 2011-03-25 一种可与电磁炉组合使用的电磁耦合加热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0433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083401XU CN202043311U (zh) 2010-11-29 2011-03-25 一种可与电磁炉组合使用的电磁耦合加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569078.7 2010-11-29
CN201010569078 2010-11-29
CN201120083401XU CN202043311U (zh) 2010-11-29 2011-03-25 一种可与电磁炉组合使用的电磁耦合加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043311U true CN202043311U (zh) 2011-11-16

Family

ID=4497073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74038.XA Active CN102393033B (zh) 2010-11-29 2011-03-25 一种可对烹饪容器立体加热的电磁烹饪器具
CN201120083401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043311U (zh) 2010-11-29 2011-03-25 一种可与电磁炉组合使用的电磁耦合加热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74038.XA Active CN102393033B (zh) 2010-11-29 2011-03-25 一种可对烹饪容器立体加热的电磁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02393033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19809A (zh) * 2013-06-18 2014-12-17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局部对流加热的电磁线盘及电磁烹饪器具
CN111214099A (zh) * 2019-10-23 2020-06-02 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70941B (zh) * 2016-03-08 2018-03-16 淮南联合大学 一种可以分区域调节功率的电磁炉
CN106091034B (zh) * 2016-06-20 2019-07-05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电磁炉组件
CN108065753A (zh) * 2016-11-14 2018-05-25 广东美的生活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食物料理机及其的加热控制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5109536A (zh) * 1985-12-19 1987-07-08 江西工业大学 耦合电热烹调器
JP3725249B2 (ja) * 1996-07-10 2005-12-07 島田理化工業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装置
JP3276868B2 (ja) * 1997-01-23 2002-04-22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炊飯機
CN1171557C (zh) * 2001-05-30 2004-10-20 陈梓平 一种用于电磁炉具上的带电磁耦合线圈的烹调器具
US7589301B2 (en) * 2006-04-14 2009-09-15 Ixys Corporation Induction heating device having plural resonant circuits
JP2010147015A (ja) * 2008-12-22 2010-07-01 Takashi Kishioka 電磁調理器用発熱ゴトク
JP2010267392A (ja) * 2009-05-12 2010-11-25 Railway Technical Res Inst 電磁調理装置
CN201616927U (zh) * 2010-01-06 2010-10-27 中山市雅乐思电器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多线圈的电磁炉的加热盘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19809A (zh) * 2013-06-18 2014-12-17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局部对流加热的电磁线盘及电磁烹饪器具
CN111214099A (zh) * 2019-10-23 2020-06-02 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93033B (zh) 2014-04-23
CN102393033A (zh) 2012-03-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281269U (zh) 一种均匀加热的立体加热装置
CN202043311U (zh) 一种可与电磁炉组合使用的电磁耦合加热装置
CN104039033B (zh) 可增加加热范围的电磁感应加热装置
CN104613515A (zh) 具有空气炸功能的微波炉
CN103054458A (zh) 分体式电压力锅
CN105982510A (zh) 电磁加热厨具及其控制器与控制方法
CN201928464U (zh) 一种适于锅具侧加热的电磁加热装置及多用途电磁炉
CN102389253B (zh) 一种电磁炉用可实现立体加热的锅具组件
CN207561726U (zh) 分体式烹饪器具
CN203088715U (zh) 分体式电压力锅
CN202077213U (zh) 一种可立体加热的电磁线盘组件
CN203789737U (zh) 具有独立控制的双环火力及可变电流的电磁加热器具
CN202109544U (zh) 一种可对烹饪容器立体加热的电磁烹饪器具
CN104349522B (zh) 用于加热炊具的线圈盘及具有其的电磁炉
CN202524586U (zh) 小功率高能效电磁线圈盘
CN201409427Y (zh) 一种底部电磁加热的多功能豆浆机
CN206932430U (zh) 微型电磁线圈盘
CN202077214U (zh) 与电磁炉组合使用的立体加热装置
CN205831627U (zh) 烹饪器具
CN202386466U (zh) 一种电磁炉用可实现立体加热的锅具组件
CN208435211U (zh) 分体式烹饪器具
CN202310157U (zh) 一种防辐射的电磁耦合加热器具
CN203378078U (zh) 用于加热炊具的线圈盘及具有其的电磁炉
CN205923716U (zh) 一种多功能烹饪机
CN205812428U (zh) 一种电磁加热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Huaiyin District of Ji'nan City, Shandong Province, 250118 US 999 miles

Patentee after: JOYOUNG Co.,Ltd.

Address before: Xinsha Road, Huaiyin District of Ji'nan city of Shandong Province, No. 12 250118

Patentee before: JOYOUNG Co.,Ltd.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116

Termination date: 2020032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