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91034B - 电磁炉组件 - Google Patents

电磁炉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91034B
CN106091034B CN201610451191.2A CN201610451191A CN106091034B CN 106091034 B CN106091034 B CN 106091034B CN 201610451191 A CN201610451191 A CN 201610451191A CN 106091034 B CN106091034 B CN 10609103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cookware
electromagnetic oven
adapter
ove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45119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91034A (zh
Inventor
彭均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451191.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091034B/zh
Publication of CN1060910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910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910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910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7/00Stoves or ranges heated by electric energy
    • F24C7/002Sto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7/00Stoves or ranges heated by electric energy
    • F24C7/0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4C7/081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on stov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lectric Stoves And Rang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磁炉组件,与锅具配合使用,该电磁炉组件包括电磁炉本体和适配件,电磁炉本体具有用于承载锅具的电磁炉面板;适配件能够拆卸地安装在电磁炉本体上且适于与电磁炉本体电连接,适配件设有容纳空间和用于向容纳空间供热的电热件,容纳空间用于容纳锅具;本发明提供的电磁炉组件,电磁炉本体对锅具的底壁加热,适配件上的电热件对锅具的侧壁加热,实现对锅具全方位立体加热、提高锅具内食物的受热均匀性,如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产品对食物的烹饪口感,尤其在煮饭、煮粥、煲汤等场合中的烹饪口感,这样可利于产品在一机多功能化方面的拓展,便于产品在领域内进行推广。

Description

电磁炉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烹饪电器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磁炉组件。
背景技术
电磁炉作为一种技术成熟的加热工具,因其产热效率高、使用方便而受到众多用户欢迎。现有的电磁炉结构中,其内部设置有电磁线圈,锅具的底壁在电磁线圈产生的交变磁场中感应产热以对锅具内的食物进行烹饪,电磁炉的该加热方式及结构决定了利用现有电磁炉进行烹饪的食物仅能从锅具的底壁吸热,这使得产品的烹饪方式较为单一、保守,限制了产品功能的发展。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磁炉组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磁炉组件,与锅具配合使用,所述电磁炉组件包括:电磁炉本体,具有用于承载所述锅具的电磁炉面板;和适配件,能够拆卸地安装在所述电磁炉本体上且适于与所述电磁炉本体电连接,所述适配件设有容纳空间和用于向所述容纳空间供热的电热件,所述容纳空间用于容纳所述锅具。
值得说明的是,在未安装适配件时,本方案中的电磁炉本体可单独与锅具执行烹饪工作,具体而言,电磁炉本体还包括电磁线圈,电磁线圈和锅具由电磁炉面板间隔开,其中,电磁线圈工作时,锅具的底壁在电磁线圈产生的交变磁场中感应产热,以对锅具内的食物进行烹饪。
本发明提供的电磁炉组件,适配件可拆卸地安装在电磁炉本体上且适于与所述电磁炉本体电连接,锅具放置到电磁炉面板上时,锅具的锅底与电磁炉面板接触,锅具的锅身位于适配件的容纳空间内,运行产品时,电磁炉本体对锅具的底壁加热,适配件上的电热件对锅具的侧壁加热,实现对锅具进行全方位立体加热、提高锅具内食物的受热均匀性,如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产品对食物的烹饪口感,尤其在煮饭、煮粥、煲汤等场合中的烹饪口感,这样可利于产品在一机多功能化方面的拓展,便于产品在领域内进行推广。
进一步地,本方案中用于承载锅具的电磁炉面板可设计为与锅具底部的外轮廓适配的结构,例如,将电磁炉面板设计呈平板状或局部下凹的形状。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电磁炉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电磁炉组件还包括:感温组件,用于检测所述锅具的温度信息;温控装置,接入所述电热件所在电路中,所述温控装置用于接收来自所述感温组件的所述温度信息,且根据所述温度信息控制所述电热件的加热工作。
在本方案中,设置温控装置根据锅具的温度信息控制电热件的加热工作,可以通过控制电热件所在电路的通断,以实现根据锅具的温度信息控制电热件的启停,也可以通过调节电热件的加热功率来改变电热件对锅具的加热工作;这样可以实现根据锅具内的烹饪状态实时控制产品的烹饪火力的目的,且可以避免锅具侧壁干烧的问题。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感温组件包括位于所述适配件上的第一感温元件,所述第一感温元件的感温部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且与所述锅具的侧壁的外表面接触,所述第一感温元件用于检测所述锅具的侧壁的所述温度信息。
在本方案中,第一感温元件用于检测锅具的侧壁的温度信息,其中,第一感温元件可具体为一个或多个;此处,设计第一感温元件的感温部位于容纳空间内、且与锅具的侧壁的外表面接触,相对于传统电磁炉中感温部间隔着电磁炉面板检测锅具底部温度的结构而言,该设计可以提高对锅具温度信息的测量精度,以此可以相应地提高产品温控过程的控制精度。
具体地,第一感温元件可为热电阻或热敏电阻。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感温元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感温元件分散设置在所述适配件上、且分别与所述锅具的侧壁的外表面接触。
在本方案中,具体地,多个第一感温元件可沿锅具的外周方向间隔布置,和/或多个第一感温元件可沿锅具的轴向方向间隔布置;此处,设置多个第一感温元件同时检测锅具侧壁的温度信息,这样可以实现对锅具的温度信息的多点检测,进一步提高对锅具内食物加热状态的判断精准度,以此可以相应地提高产品温控过程的控制精度。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根据具体的使用要求和成本控制需求,还可在适配件上仅设计一个该第一感温元件。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感温组件包括设在所述电磁炉本体上的第二感温元件,所述第二感温元件用于检测所述锅具的底壁的所述温度信息。
在本方案中,优选地,第二感温元件及第一感温元件同时检测锅具的温度信息,这样可以实现对锅具的温度信息的多点检测,进一步提高对锅具内食物加热状态的判断精准度,以此可以相应地提高产品温控过程的控制精度。具体地,第二感温元件可为热电阻或热敏电阻。
更具体而言,温控装置可以接收来自第一感温元件和来自第二感温元件的温度信息,其中,根据具体使用需求,例如,温控装置可将来自第一感温元件的温度信息和来自第二感温元件的温度信息进行比对,根据比对结果控制电热件的启停可使锅具的侧壁的温度和锅具的底壁的温度保持动态平衡,以保证对食物的加热均匀性。再如,可在温控装置中预设时间-温度曲线,产品执行煮饭、煮粥、煲汤等功能时,通过感温组件实时检测锅具的温度信息,当锅具内的烹饪状态处于预设时间-温度曲线中的快速升温阶段时,温控装置控制电热件启动以提高对锅具的供热量、实现锅具内快速升温,而当锅具内的烹饪状态处于预设时间-温度曲线中的沸腾、扰动阶段时,温控装置控制电热件间歇工作、以加大锅具内液态食物的沸腾扰动幅度,当锅具内的烹饪状态处于预设时间-温度曲线中的保温阶段时,温控装置切断电热件所在电路使电热件停止工作、以实现产品的节能目的,如此通过温控装置根据该温度信息控制电热件的通断,实现将锅具的实际温度动态地控制在该预设时间-温度曲线中相应烹饪阶段所对应的预设温度附近,使得产品在煮饭、煮粥、煲汤等功能上也能完美胜任。可以理解的是,前述控制方法可通过设计产品内置的控制程序实现,且该功能的实现手段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在此不再详述。此外,前述列举的具体控制方法并不对本发明造成限制,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温控装置接入所述电磁炉本体的电磁线圈所在电路中,所述温控装置用于根据所述温度信息控制所述电磁线圈的运行功率。
在本方案中,设置温控装置用于根据温度信息控制电磁线圈的运行功率,以实现对锅具的底壁温度的控制;根据具体使用需求,例如,可在温控装置中预设时间-温度曲线,产品执行煮饭、煮粥、煲汤等功能时,通过感温组件实时检测锅具的温度信息,优选地,第一感温元件和第二感温元件同时工作以对锅具进行多点检测,使温控装置可准确判别实际情况下锅具中的加热状态、且根据预设曲线在时间轴上所对应的如升温、沸腾、保温等烹饪阶段判断是否对锅具的当前加热状态进行调整,如需要控制锅具从当前的沸腾阶段进入保温阶段时,温控装置将电磁线圈的运行功率下调、且控制电热件停止工作以使锅具内的烹饪状态变为保温阶段的烹饪状态,这样可使锅具内部的加热过程严格按照预设时间-温度曲线进行,从而达到精确控制烹饪火力的目的,使得产品在煮饭、煮粥、煲汤等功能也能完美胜任。可以理解的是,前述控制方法可通过设计产品内置的控制程序实现,且该功能的实现手段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在此不再详述。此外,前述列举的具体控制方法并不对本发明造成限制,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温控装置设置在所述电磁炉本体上,其中,所述第一感温元件与所述温控装置的通讯方式包括:有线或无线。
在本方案中,将温控装置设置在电磁炉本体上,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约适配件的体积,实现适配件的小型化和轻量化,便于对适配件拆、装,使产品的使用灵活、方便,另一方面,在未安装适配件的情况下也不会影响电磁炉本体的温控功能的实现。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电磁炉组件还包括:第一信号接口,设在所述电磁炉本体上,且与所述温控装置电连接;第二信号接口,设在所述适配件上,且与所述第一感温元件电连接;其中,所述第一信号接口与所述第二信号接口能够拆卸地连接,且所述第一信号接口与所述第二信号接口相连时,所述温控装置与所述第一感温元件建立通讯。
在本方案中,第一信号接口和第二信号接口可以为相互适配的端子,两者物理连接的同时实现第一感温元件与温控装置之间的电连接,使第一感温元件能够将其检测的锅具的侧壁的温度信息传递给温控装置,而温控装置向第一感温元件提供弱电供第一感温元件工作,这样设计可以提高第一感温元件与温控装置之间信号传输的准确性和效率,提高产品温控过程的控制准度。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其中,也可不设置该第一信号接口和第二信号接口,使第一感温元件与温控装置之间通过无线方式通讯。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电磁炉本体与所述适配件的所述电热件能够拆卸地电连接,所述电磁炉本体向所述电热件输送供所述电热件工作的电能。
在本方案中,设置电磁炉本体与电热件能够拆卸地电连接,利用电磁炉本体向电热件输送供电热件工作的电能,这样可以精简电源线的数量、方便用户使用,且对于适配件和电磁炉本体受一个温控装置进行温控的情况,这样设计可以使温控装置控制电热件通断的电路结构简单化;当然,本方案也并不局限于此,在实现对电热件供电的目的上,还可设置外部电源与电热件电连接以对其供电,或者在适配件中内置蓄电装置对电热件供电。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电磁炉本体上设置有第一电源接口;所述适配件上设置有第二电源接口,所述第二电源接口与所述电热件电连接;其中,所述第一电源接口与所述第二电源接口能够拆卸地连接,且所述第一电源接口与所述第二电源接口相连时,所述电磁炉本体与所述电热件电连接。
在本方案中,第一电源接口和第二电源接口可以为相互适配的端子,两者物理连接的同时实现电磁炉本体与电热件之间的电连接,使电磁炉本体向电热件供电,这样设计可以提高电磁炉本体与电热件之间电能传输的稳定性、提高适配件的工作稳定性。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其中,也可不设置该第一电源接口和第二电源接口,而使电磁炉本体与适配件之间通过无线方式供电。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电源接口位于所述电磁炉面板上;所述适配件位于所述电磁炉面板上时,所述第一电源接口与所述第二电源接口相对应且相连接。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电磁炉组件还包括:第一电源通讯模块,用于发送电源信号;第二电源通讯模块,设置在所述适配件上,且与所述电热件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源通讯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电源信号、且将所述电源信号的电力输送给所述电热件;其中,所述第一电源通讯模块与所述第二电源通讯模块的通讯方式包括:有线或无线。
在本方案中,第一电源通讯模块与第二电源通讯模块建立通讯时,两者可以发挥电源适配器的作用,以用于将输送向适配件的交流电转变为适于电热件工作的直流电,电压转变成适于电热件工作的稳定低电压,其中,该低电压值可视电热件的工作电压而定。
对于第一电源通讯模块与第二电源通讯模块之间通过有线方式通讯的情况,第一电源通讯模块可以设置在电磁炉本体上或直接接入家庭电路中,对于第一电源通讯模块设置在电磁炉本体上的情况,优选将第一电源通讯模块集成在电磁炉本体的电路板上。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电源通讯模块将家庭电路或电磁炉本体的电能输出,第二电源通讯模块用于接收第一电源通讯模块输出的电能,且第二电源通讯模块内可内置整流电路、以将接收到的交流电整流为适于电热件工作的直流低压电,供以电热件工作。
对于第一电源通讯模块与第二电源通讯模块之间通过无线方式通讯的情况,第一电源通讯模块可以设置在电磁炉本体上且接入电磁炉本体的电源电路或直接接入家庭电路中。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电源通讯模块用于将电能转化为可供输出且与第二电源模块频率相同的电源信号,如电磁能,发送到空气中,在第二电源通讯模块中利用LC谐振电路将从空气中接收到的该电磁能转换成交流电,该交流电被整流电路转换成可供电热件工作的直流电低压,实现对电热件的无线供电。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还可以通过将变压器的两个绕组分别置于第一电源通讯模块和第二电源通讯模块中,以此实现第一电源通讯模块与第二电源通讯模块之间的无线电能传输,能够实现无线电能传输的方式有多种,此处不再一一列举,但在不脱离本设计构思的情况下均属于本设计的保护范围。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电源通讯模块设置在所述电磁炉本体上。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适配件包括呈环状的壳体,所述壳体的内环壁面围设出所述容纳空间。
在本方案中,适配件包括呈环状的壳体,壳体的内环壁面围设出容纳空间,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容纳空间的封闭性,起到良好的锁热效果、提高电热件对锅具的加热能效;更进一步地,电热件位于壳体的换环体内部,且电热件的发热面沿壳体的内环壁面连续设置,如此可以提高锅具的侧壁的受热均匀性。
优选地,设置壳体为圆环体,这样可以提高其与大多数锅具的适配性、提高产品的适用性;当然,也可根据具体的使用需求,将壳体设计为如椭圆环体、方环体、六边形环体等。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锅具的外轮廓与所述容纳空间适配,且所述锅具的侧壁的外表面与所述适配件接触。
在本方案中,锅具的外轮廓与容纳空间适配,且锅具的侧壁的外表面与适配件接触,这样可以减小电热件与锅具之间的热阻,进一步提高适配件的电热件对锅具的加热效率。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电磁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适配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电磁炉组件的结构框图。
其中,图1和至图3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电磁炉本体,11电磁炉面板,12温控装置,13第二感温元件,14电磁线圈,15第一信号接口,16第一电源接口,17第一端口,20适配件,21壳体,211容纳空间,22电热件,23第一感温元件,24第二信号接口,25第二电源接口,26第二端口,30锅具。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3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述电磁炉组件。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磁炉组件,与锅具30配合使用,电磁炉组件包括:电磁炉本体10和适配件20。
其中,电磁炉本体10具有用于承载锅具30的电磁炉面板11;适配件20能够拆卸地安装在电磁炉本体10上且适于与电磁炉本体10电连接,适配件20设有容纳空间211和用于向容纳空间211供热的电热件22,容纳空间211用于容纳锅具30。
值得说明的是,在未安装适配件20时,本方案中的电磁炉本体10可单独与锅具30执行烹饪工作,具体而言,电磁炉本体10还包括电磁线圈14,电磁线圈14和锅具30由电磁炉面板11间隔开,其中,电磁线圈14工作时,锅具30的底壁在电磁线圈14产生的交变磁场中感应产热,以对锅具30内的食物进行烹饪。
本发明提供的电磁炉组件,适配件20可拆卸地安装在电磁炉本体10上且适于与电磁炉本体10电连接,锅具30放置到电磁炉面板11上时,锅具30的锅底与电磁炉面板11接触,锅具30的锅身位于适配件20的容纳空间211内,运行产品时,电磁炉本体10对锅具30的底壁加热,适配件20上的电热件22对锅具30的侧壁加热,实现对锅具30进行全方位立体加热、提高锅具30内食物的受热均匀性,如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产品对食物的烹饪口感,尤其在煮饭、煮粥、煲汤等场合中的烹饪口感,这样可利于产品在一机多功能化方面的拓展,便于产品在领域内进行推广。
进一步地,本方案中用于承载锅具30的电磁炉面板11可设计为与锅具30底部的外轮廓适配的结构,如图1所示,电磁炉面板11设计呈平板状;除此之外,当然,还可将电磁炉面板11设计局部下凹的形状,使锅具30的底端伸入凹陷区域内。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电磁炉组件还包括感温组件和温控装置12。其中,感温组件用于检测锅具30的温度信息;温控装置12接入电热件22所在电路中,温控装置12用于接收来自感温组件的温度信息,且根据温度信息控制电热件22的加热工作。
在本方案中,设置温控装置12根据锅具30的温度信息控制电热件22的加热工作,可以通过控制电热件22所在电路的通断,以实现根据锅具30的温度信息控制电热件22的启停,也可以通过调节电热件22的加热功率来改变电热件对锅具30的加热工作;这样可以实现根据锅具30内的烹饪状态实时控制产品的烹饪火力的目的,且可以避免锅具30侧壁干烧的问题。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感温组件包括位于适配件20上的第一感温元件23,第一感温元件23的感温部位于容纳空间211内、且与锅具30的侧壁的外表面接触,第一感温元件23用于检测锅具30的侧壁的温度信息。具体地,第一感温元件23可为热电耦、热电阻或热敏电阻。
在本方案中,第一感温元件23用于检测锅具30的侧壁的温度信息,其中,第一感温元件23的数量可具体为一个或多个;此处,设计第一感温元件23的感温部位于容纳空间211内、且与锅具30的侧壁的外表面接触,相对于传统电磁炉中感温部间隔着电磁炉面板11检测锅具30底部温度的结构而言,该设计可以提高对锅具30温度信息的测量精度,以此可以相应地提高产品温控过程的控制精度。
具体地,如图1所示,适配件20上设有两个第一感温元件23,其中,两个第一感温元件23分别位于锅具30的两侧,且两个第一感温在适配件20的轴向上间隔设置,使两个第一感温元件23中的一个邻近适配件20的顶端,另一个邻近适配件20的底端。此处,设置两个第一感温元件23同时检测锅具30侧壁的温度信息,这样可以实现对锅具30的温度信息的多点检测,进一步提高对锅具30内食物加热状态的判断精准度,以此可以相应地提高产品温控过程的控制精度。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根据具体的使用要求和成本控制需求,还可在适配件20上设计一个、三个、四个或五个第一感温元件23。
进一步地,感温组件包括设在电磁炉本体10上的第二感温元件13(图中未示出),第二感温元件13用于检测锅具30的底壁的温度信息。
在本方案中,优选地,第二感温元件13及第一感温元件23同时检测锅具30的温度信息,这样可以实现对锅具30的温度信息的多点检测,进一步提高对锅具30内食物加热状态的判断精准度,以此可以相应地提高产品温控过程的控制精度。具体地,第二感温元件13可为热电阻或热敏电阻。
更具体而言,温控装置12可以接收来自第一感温元件23和来自第二感温元件13的温度信息,其中,根据具体使用需求,例如,温控装置12可将来自第一感温元件23的温度信息和来自第二感温元件13的温度信息进行比对,根据比对结果控制电热件22的启停可使锅具30的侧壁的温度和锅具30的底壁的温度保持动态平衡,以保证对食物的加热均匀性。再如,可在温控装置12中预设时间-温度曲线,产品执行煮饭、煮粥、煲汤等功能时,通过感温组件实时检测锅具30的温度信息,当锅具30内的烹饪状态处于预设时间-温度曲线中的快速升温阶段时,温控装置12控制电热件22启动以提高对锅具30的供热量、实现锅具30内快速升温,而当锅具30内的烹饪状态处于预设时间-温度曲线中的沸腾、扰动阶段时,温控装置12控制电热件22间歇工作、以加大锅具30内液态食物的沸腾扰动幅度,当锅具30内的烹饪状态处于预设时间-温度曲线中的保温阶段时,温控装置12切断电热件22所在电路使电热件22停止工作、以实现产品的节能目的,如此通过温控装置12根据该温度信息控制电热件22的通断,实现将锅具30的实际温度动态地控制在该预设时间-温度曲线中相应烹饪阶段所对应的预设温度附近,使得产品在煮饭、煮粥、煲汤等功能上也能完美胜任。可以理解的是,前述控制方法可通过设计产品内置的控制程序实现,且功能的实现手段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在此不再详述。此外,前述列举的具体控制方法并不对本发明造成限制,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温控装置12接入电磁炉本体10的电磁线圈14所在电路中,温控装置12用于根据来自感温组件的温度信息,通过调节电磁线圈14所在电路的电流、电压等电参数的方式对电磁线圈14的运行功率进行调节和控制。
在本方案中,设置温控装置12用于根据温度信息控制电磁线圈14的运行功率,以实现对锅具30的底壁温度的控制;根据具体使用需求,例如,可在温控装置12中预设时间-温度曲线,产品执行煮饭、煮粥、煲汤等功能时,通过感温组件实时检测锅具30的温度信息,优选地,第一感温元件23和第二感温元件13同时工作以对锅具30进行多点检测,使温控装置12可准确判别实际情况下锅具30中的加热状态、且根据预设曲线在时间轴上所对应的如升温、沸腾、保温等烹饪阶段判断是否对锅具30的当前加热状态进行调整,如,需要控制锅具30从当前的沸腾阶段进入保温阶段时,温控装置12将电磁线圈14的运行功率下调、且控制电热件22停止工作以使锅具30内的烹饪状态变为保温阶段的烹饪状态,这样可使锅具30内部的加热过程严格按照预设时间-温度曲线进行,从而达到精确控制烹饪火力的目的,使得产品在煮饭、煮粥、煲汤等功能也能完美胜任。可以理解的是,前述控制方法可通过设计产品内置的控制程序实现,且该功能的实现手段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在此不再详述。此外,前述列举的具体控制方法并不对本发明造成限制,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进一步地,温控装置12设置在电磁炉本体10上,其中,第一感温元件23与温控装置12的通讯方式包括:有线或无线。优选地,温控装置12集成在电磁炉本体10的控制电路板上。
在本方案中,将温控装置设置在电磁炉本体10上,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约适配件20的体积,实现适配件20的小型化和轻量化,便于对适配件20拆、装,使产品的使用灵活、方便,另一方面,在未安装适配件20的情况下也不会影响电磁炉本体10的温控功能的实现。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电磁炉组件还包括第一信号接口15和第二信号接口24。第一信号接口15设在电磁炉本体10上,且与温控装置12电连接;第二信号接口24设在适配件上,且与第一感温元件23电连接;其中,第一信号接口15与第二信号接口24能够拆卸地连接,且第一信号接口15与第二信号接口24相连时,温控装置与第一感温元件23建立通讯。
在本方案中,第一信号接口15和第二信号接口24可以为相互适配的端子,两者物理连接的同时实现第一感温元件23与温控装置之间的电连接,使第一感温元件23能够将其检测的锅具30的侧壁的温度信息传递给温控装置,而温控装置向第一感温元件23提供弱电供第一感温元件23工作,这样设计可以提高第一感温元件23与温控装置之间信号传输的准确性和效率,提高产品温控过程的控制准度。
当然,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其中也可设置第一感温元件23与温控装置之间通过无线方式通讯。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电磁炉本体10与适配件20的电热件22能够拆卸地电连接,电磁炉本体10向电热件22输送供电热件22工作的电能。
在本方案中,设置电磁炉本体10与电热件22能够拆卸地电连接,利用电磁炉本体10向电热件22输送供电热件22工作的电能,这样可以精简电源线的数量、方便用户使用,且对于适配件20和电磁炉本体10受一个温控装置进行温控的情况,这样设计可以使温控装置控制电热件22通断的电路结构简单化;当然,本方案也并不局限于此,在实现对电热件22供电的目的上,还可设置外部电源与电热件22电连接以对其供电,或者在适配件20中内置蓄电装置对电热件22供电。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电磁炉本体10上设置有第一电源接口16;适配件20上设置有第二电源接口25,第二电源接口25与电热件22电连接;其中,第一电源接口16与第二电源接口25能够拆卸地连接,且第一电源接口16与第二电源接口25相连时,电磁炉本体10与电热件22电连接。
在本方案中,第一电源接口16和第二电源接口25可以为相互适配的端子,两者物理连接的同时实现电磁炉本体10与电热件22之间的电连接,使电磁炉本体10向电热件22供电,这样设计可以提高电磁炉本体10与电热件22之间电能传输的稳定性、提高适配件20的工作稳定性。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其中,也可不设置该第一电源接口16和第二电源接口25,而使电磁炉本体10与适配件20之间通过无线方式供电。
优选地,第一电源接口16位于电磁炉面板11上;适配件20位于电磁炉面板11上时,第一电源接口16与第二电源接口25相对应且相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电磁炉本体10上设有与温控装置电连接的第一信号接口15及第一电源接口16;适配件20上设有与第一感温元件23电连接的第二信号接口24和与电热件22电连接的第二电源接口25。其中,第一信号接口15与第二信号接口24电连接,使第一感温元件23与温控装置建立通讯;第一电源接口16与第二电源接口25电连接,使电磁炉本体10可向电热件22供电。
另外,温控装置12设在电磁炉本体10上并接入电磁线圈14所在电路中,且温控装置与第二感温元件13电连接;且优选温控装置12与第一电源接口16电连接,用于控制第一电源接口16的通断电,以实现控制电热件22所在电路的通断。其中,温控装置接收来自第一感温元件23和第二感温元件13的温度信息,并根据该温度信息控制电磁线圈14的功率、及控制第一电源接口16的通断电。
值得说明的是,图3中所示两个元件之间的连线仅表示该两个元件之间直接相连或间接相连的电连接关系,并非特指该两个元件之间直接相连。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电磁炉本体10上设有第一端口17,适配件20上设有第二端口26;其中,第一电源接口16及第一信号接口15集成在第一端口17上,第二电源接口25及第二信号接口24集成在第二端口26上。第一端口17与第二端口26相连时,实现第一电源接口16与第二电源接口25相连、且第一信号接口15与第二信号接口24相连。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电磁炉组件还包括第一电源通讯模块(图中未示出)和第二电源通讯模块(图中未示出)。第一电源通讯模块用于发送电源信号;第二电源通讯模块设置在适配件20上,且与电热件22电连接,第二电源通讯模块用于接收电源信号、且将电源信号的电力输送给电热件22;其中,第一电源通讯模块与第二电源通讯模块的通讯方式包括:有线或无线。
在本方案中,第一电源通讯模块与第二电源通讯模块建立通讯时,两者可以发挥电源适配器的作用,以用于将输送向适配件20的交流电转变为适于电热件22工作的直流电、将输送向适配件20的电压转变成适于电热件22工作的稳定低电压,其中,该低电压值可视电热件22的工作电压而定。
对于第一电源通讯模块与第二电源通讯模块之间通过有线方式通讯的情况,第一电源通讯模块可以设置在电磁炉本体10上且接入电磁炉本体10的电源电路中或直接接入家庭电路中,对于第一电源通讯模块设置在电磁炉本体10上的情况,优选将第一电源通讯模块集成在电磁炉本体10的电路板上,且优选第一电源模块与第一电源接口16电连接。其中,第一电源通讯模块将家庭电路或电磁炉本体10的电能输出,第二电源通讯模块用于接收第一电源通讯模块输出的电能,且第二电源通讯模块内可内置整流电路、以将接收到的交流电整流为适于电热件22工作的直流低压电,供以电热件22工作。
对于第一电源通讯模块与第二电源通讯模块之间通过无线方式通讯的情况,第一电源通讯模块可以设置在电磁炉本体10上且接入电磁炉本体10的电源电路或直接接入家庭电路中。其中,第一电源通讯模块用于将电能转化为可供输出且与第二电源模块频率相同的电源信号,如电磁能,发送到空气中,在第二电源通讯模块中利用LC谐振电路将从空气中接收到的该电磁能转换成交流电,该交流电被整流电路转换成可供电热件22工作的直流电低压,实现对电热件22的无线供电。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还可以通过将变压器的两个绕组分别置于第一电源通讯模块和第二电源通讯模块中,以此实现第一电源通讯模块与第二电源通讯模块之间的无线电能传输。除此之外,能够实现无线电能传输的方式有多种,此处就不再一一列举了,但在不脱离本设计构思的情况下均属于本设计的保护范围。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电源通讯模块设置在电磁炉本体10上。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适配件20包括呈环状的壳体21,壳体21的内环壁面围设出容纳空间211。优选地,电热件22为电热丝,该电热丝位于壳体21内部,且设置在靠近壳体21的内环壁的位置处。
在本方案中,适配件20包括呈环状的壳体21,壳体21的内环壁面围设出容纳空间211,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容纳空间211的封闭性,起到良好的锁热效果、提高电热件22对锅具30的加热能效;更进一步地,电热件22位于壳体21的换环体内部,且电热件22的发热面沿壳体21的内环壁面连续设置,如此可以提高锅具30的侧壁的受热均匀性。
优选地,设置壳体21为圆环体,这样可以提高其与大多数锅具30的适配性、提高产品的适用性;当然,也可根据具体的使用需求,将壳体21设计为如椭圆环体、方环体、六边形环体等。
优选地,如图1所示,锅具30的外轮廓与容纳空间211适配,且锅具30的侧壁的外表面与适配件20接触。
在本方案中,锅具30的外轮廓与容纳空间211适配,且锅具30的侧壁的外表面与适配件20接触,这样可以减小电热件22与锅具30之间的热阻,进一步提高适配件20的电热件22对锅具30的加热效率。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电磁炉组件,电磁炉本体可单独与锅具执行烹饪工作;此外,适配件还能可拆卸地安装在电磁炉本体上,锅具放置到电磁炉面板上时,锅具的锅底与电磁炉面板接触,锅具的锅身位于适配件的容纳空间内,运行产品时,电磁炉本体对锅具的底壁加热,适配件上的电热件对锅具的侧壁加热,实现对锅具进行全方位立体加热、提高锅具内食物的受热均匀性,如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产品对食物的烹饪口感,尤其在煮饭、煮粥、煲汤等场合中的烹饪口感,这样可利于产品在一机多功能化方面的拓展,便于产品在领域内进行推广。
在本发明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电连接”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电磁炉组件,与锅具配合使用,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磁炉本体,具有用于承载所述锅具的电磁炉面板;和
适配件,能够拆卸地安装在所述电磁炉本体上且适于与所述电磁炉本体电连接,所述适配件设有容纳空间和用于向所述容纳空间供热的电热件,所述容纳空间用于容纳所述锅具;
感温组件,用于检测所述锅具的温度信息;
所述感温组件包括位于所述适配件上的第一感温元件,所述第一感温元件的感温部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且与所述锅具的侧壁的外表面接触,所述第一感温元件用于检测所述锅具的侧壁的所述温度信息;
所述感温组件包括设在所述电磁炉本体上的第二感温元件,所述第二感温元件用于检测所述锅具的底壁的所述温度信息;
所述电磁炉本体上设置有第一电源接口;
所述适配件上设置有第二电源接口,所述第二电源接口与所述电热件电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电源接口与所述第二电源接口能够拆卸地连接,且所述第一电源接口与所述第二电源接口相连时,所述电磁炉本体与所述电热件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炉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温控装置,接入所述电热件所在电路中,所述温控装置用于接收来自所述感温组件的所述温度信息,且根据所述温度信息控制所述电热件的加热工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炉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温控装置接入所述电磁炉本体的电磁线圈所在电路中,所述温控装置用于根据所述温度信息控制所述电磁线圈的运行功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炉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感温元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感温元件分散设置在所述适配件上、且分别与所述锅具的侧壁的外表面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炉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温控装置设置在所述电磁炉本体上,其中,所述第一感温元件与所述温控装置的通讯方式包括:有线或无线。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炉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信号接口,设在所述电磁炉本体上,且与所述温控装置电连接;
第二信号接口,设在所述适配件上,且与所述第一感温元件电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信号接口与所述第二信号接口能够拆卸地连接,且所述第一信号接口与所述第二信号接口相连时,所述温控装置与所述第一感温元件建立通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炉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源接口位于所述电磁炉面板上;
所述适配件位于所述电磁炉面板上时,所述第一电源接口与所述第二电源接口相对应且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炉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电源通讯模块,用于发送电源信号;
第二电源通讯模块,设置在所述适配件上,且与所述电热件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源通讯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电源信号、且将所述电源信号的电力输送给所述电热件;
其中,所述第一电源通讯模块与所述第二电源通讯模块的通讯方式包括:有线或无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磁炉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源通讯模块设置在所述电磁炉本体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炉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适配件包括呈环状的壳体,所述壳体的内环壁面围设出所述容纳空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炉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具的外轮廓与所述容纳空间适配,且所述锅具的侧壁的外表面与所述适配件接触。
CN201610451191.2A 2016-06-20 2016-06-20 电磁炉组件 Active CN10609103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451191.2A CN106091034B (zh) 2016-06-20 2016-06-20 电磁炉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451191.2A CN106091034B (zh) 2016-06-20 2016-06-20 电磁炉组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91034A CN106091034A (zh) 2016-11-09
CN106091034B true CN106091034B (zh) 2019-07-05

Family

ID=572385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451191.2A Active CN106091034B (zh) 2016-06-20 2016-06-20 电磁炉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091034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0314929D0 (en) * 2003-06-26 2003-07-30 Ceramaspeed Ltd Electric heater incorporating a device for detecting a cooking utensil
CN2713335Y (zh) * 2004-04-27 2005-07-27 林志鹏 能精确测温的电磁炉
CN202043311U (zh) * 2010-11-29 2011-11-16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与电磁炉组合使用的电磁耦合加热装置
CN202077214U (zh) * 2011-05-05 2011-12-14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与电磁炉组合使用的立体加热装置
CN205006629U (zh) * 2015-09-25 2016-02-03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电磁烹饪锅具及电磁加热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91034A (zh) 2016-1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067347Y (zh) 精确控温装置
TWI575838B (zh) 感應式烹調系統及其無線電力裝置
RU2721682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передатчик мощности и способы беспроводной передачи мощности
EP4037147A1 (en) Wireless power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CN108552989A (zh) 一种智能锅具及智能灶具
EP3616573A1 (en) Smart kettle using induction heating
CN201070250Y (zh) 一种无油烟自动烹饪锅
CN208551161U (zh) 烹饪锅具及烹调器
CN203088715U (zh) 分体式电压力锅
CN208435216U (zh) 分体式烹饪器具
CN106091034B (zh) 电磁炉组件
KR102194276B1 (ko) 유도 가열을 이용한 스마트 케틀
CN205807541U (zh) 电磁炉组件
CN209074261U (zh) 一种精确控温式可拆洗煎烤机
EP3369290B1 (en) Cooking appliance and method
CN204600158U (zh) 加热装置
CN209235791U (zh) 一种无线感温的防溢玻璃加热壶
CN209377394U (zh) 一种智能灶具
CN208170456U (zh) 电磁烹饪套装
CN208259506U (zh) 烹饪载体、供电装置、加热平台及厨具组件
CN208435211U (zh) 分体式烹饪器具
CN206612534U (zh) 锅具及加热器具
KR102438930B1 (ko) 푸드 워머 및 그 동작 방법
KR102194277B1 (ko) 유도 가열을 이용한 스마트 케틀
CN112217291A (zh) 传感设备和包括其的电磁设备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