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973159U - 自动变阻尼减震器 - Google Patents

自动变阻尼减震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973159U
CN201973159U CN2011200789033U CN201120078903U CN201973159U CN 201973159 U CN201973159 U CN 201973159U CN 2011200789033 U CN2011200789033 U CN 2011200789033U CN 201120078903 U CN201120078903 U CN 201120078903U CN 201973159 U CN201973159 U CN 2019731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mping
motor vehicle
shock absorber
automatic
pist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07890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波
刘嘉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RUIAO ELECTROMECHANICAL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RUIAO ELECTROMECHANICAL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RUIAO ELECTROMECHANICAL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RUIAO ELECTROMECHANICAL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12007890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97315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9731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973159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为解决现有技术机动车减震器存在的阻尼力不能够随机动车受到的震动力量自动调节,减震效果有限等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机动车辆使用的自动变阻尼减震器。本实用新型自动变阻尼减震器在活塞组件的活塞上不设置节流孔,而在内筒内壁的轴向设置横截面积逐渐变小的节流槽。本实用新型自动变阻尼减震器的阻尼力能够随着减震弹簧被压缩的程度自动调节,压缩程度越大,阻尼力也就越大;反之,则越小,并且呈连续变化。本实用新型自动变阻尼减震器有效提高了机动车减震器的阻尼效果,提高了机动车行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Description

自动变阻尼减震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一种机动车辆使用的减震器,特别涉及到一种机动车辆使用的自动变阻尼减震器。
背景技术
随着机动车技术的发展,对机动车驾驶的舒适性、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大多数机动车辆均在前、后轮配置了前、后减震器,以减少路面不平引起的震动对机动车及驾乘人员的影响。现有技术机动车减震器大都采用弹簧与液压阻尼相结合的方式,吸收和消耗机动车行驶过程中的震动能量,以降低震动对机动车和驾乘人员的影响。现有技术机动车减震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在机动车行驶过程中,如果遇到凸起的地面时,机动车轮压迫减震弹簧收缩,当驶过凸起的地面后,弹簧又复位,依此往复,吸收和消耗路面不平带来的震动能量。通常,减震弹簧具有较大的压缩强度,当减震弹簧被压缩后,不能让其自由复位,否则,减震弹簧的突然复位将造成二次震动,反而会引起更大的震动。为减缓减震弹簧的复位速度,现有技术机动车减震器中均设置有阻尼机构。在机动车减震器的减震弹簧被压缩的同时,液力阻尼腔中也被注入了液压油,当减震弹簧复位时,液力阻尼腔中的液压油只能以特定的速度回流,使得减震弹簧不能够立即复位,而是随着液力阻尼腔中液压油的逐渐回流而逐渐复位。减震器的这种减缓减震弹簧复位速度的效果通常被称为阻尼效果,而减缓减震弹簧复位的力量被称为阻尼力。
现有技术机动车减震器液力阻尼腔中的液压油的回流速度是固定的,既不管减震弹簧受到多大的压力,被压缩了多少,减震弹簧的复位速度均是固定的。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液压油的回流速度不是指液压油流动的速度,而是指液压油从液力阻尼腔流回油缸的速度。而机动车在实际行驶过程中所遇到的震动力量是千变万化的,减震弹簧被压缩的程度也是各不相同的。在减震弹簧被压缩的程度较小时,应当让减震弹簧以较快的速度复位以尽快恢复平稳行驶的状况;在减震弹簧被压缩的程度较大时,应当让减震弹簧以较慢的速度复位以避免造成二次震动。显然,现有技术机动车减震器不能够满足上述要求,减震器的阻尼力不能够随机动车受到的震动力量自动调节,其减震效果是有限的,直接影响到机动车驾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机动车减震器存在的阻尼力不能够随机动车受到的震动力量自动调节,减震效果有限等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机动车辆使用的自动变阻尼减震器。本实用新型自动变阻尼减震器在活塞组件的活塞上不设置节流孔,而在内筒内壁的轴向设置横截面积逐渐变小的节流槽。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自动变阻尼减震器设置在内筒内壁轴向的横截面积逐渐变小的节流槽为一条或者一条以上。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自动变阻尼减震器设置在内筒内壁轴向的横截面积逐渐变小的节流槽的横截面形状为半圆形、三角形或倒梯形。
本实用新型机动车辆使用的自动变阻尼减震器的有益技术效果是减震器的阻尼力能够随着减震弹簧被压缩的程度自动调节,压缩程度越大,阻尼力也就越大;反之,则越小,并且呈连续变化。本实用新型自动变阻尼减震器有效提高了机动车减震器的阻尼效果,提高了机动车行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附图1是现有技术机动车减震器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自动变阻尼减震器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3是附图2的A-A剖视图,也即本实用新型自动变阻尼减震器由节流槽和活塞组成的节流孔的示意图;
附图4是本实用新型自动变阻尼减震器具有二条节流槽的剖视示意图;
附图5是本实用新型自动变阻尼减震器具有三节节流槽的剖视示意图;
附图6是本实用新型自动变阻尼减震器节流槽横截面为三角形的示意图;
附图7是本实用新型自动变阻尼减震器节流槽横截面为倒梯形的示意图。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自动变阻尼减震器作进一步的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1是现有技术机动车减震器剖面示意图,图中,1为活塞组件,2为内筒,3为单向阀,4为节流孔,5为通流孔,7为活塞。由图可知,现有技术机动车减震器的阻尼器包括:活塞组件1、内筒2、单向阀3、节流孔4、通流孔5和活塞7等零部件。在制造时内筒的右部空腔内充满了液压油,而充满液压油的空腔也称为油缸。其基本工作原理是:在机动车行驶过程中,如果遇到凸起的地面时,机动车轮压迫减震弹簧(机动车的减震器的减震弹簧是套装在阻尼器的外部的,附图1没有显示)收缩,当驶过凸起的地面后,减震弹簧又复位,依此往复,吸收和消耗路面不平带来的震动能量。通常,减震弹簧具有较大的压缩强度,当减震弹簧被压缩后,不能让其自由复位,否则,减震弹簧的突然复位将造成二次震动,反而会引起更大的震动。为减缓减震弹簧的复位速度,在现有技术机动车减震器中均设置有阻尼器,所述阻尼器主要通过液压阻尼。当机动车减震器的减震弹簧被压缩的同时,活塞组件1带动活塞7和单向阀3一起相对于内筒2向右轴向运动,单向阀3打开,液压油经通流孔5流进并充满液力阻尼腔。所述液力阻尼腔即为内筒2的左部与活塞组件1组成的空腔。当减震弹簧复位时,活塞组件1将带动活塞7和单向阀3一起相对于内筒2向左轴向运动,单向阀3关闭,液力阻尼腔中的液压油只能从节流孔4回流油缸,使得减震弹簧不能够立即复位,而是随着液力阻尼腔中液压油的逐渐回流而逐渐复位。显然,节流孔4的孔径大小决定了液压油的回流速度,位于活塞7上的节流孔4的大小是在制造时就确定的,也即液压油的回流速度是固定的,不管减震弹簧受到多大的压力,被压缩了多少,减震弹簧的复位速度均是固定的。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液压油的回流速度不是指液压油流动的速度,而是指液压油从液力阻尼腔流回油缸的速度。而机动车在实际行驶过程中所遇到的震动力量是千变万化的,减震弹簧被压缩的程度也是各不相同的。在减震弹簧被压缩的程度较小时,应当让减震弹簧以较快的速度复位以尽快恢复平稳行驶的状况;在减震弹簧被压缩的程度较大时,应当让减震弹簧以较慢的速度复位以避免造成二次震动。显然,现有技术机动车减震器不能够满足上述要求,减震器的阻尼力不能够随机动车受到的震动力量自动调节,其减震效果是有限的,直接影响到机动车驾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自动变阻尼减震器剖面示意图,图中,1为活塞组件,2为内筒,3为单向阀,5为通流孔,6为节流槽, 7为活塞。由图可知,本实用新型自动变阻尼减震器与现有技术机动车减震器相比,没有在活塞7上设置节流孔4,而是在内筒内壁的轴向设置横截面积逐渐变小的节流槽6。所述设置在内筒内壁轴向的横截面积逐渐变小的节流槽6实际上就是在内筒2的内壁轴向上沿轴线切去了一块,并且,切去的深度由左到右逐渐变浅,因此,从轴向看其被切去的横截面积逐渐变小。
附图3是附图2的A-A剖视图,也即本实用新型自动变阻尼减震器由节流槽和活塞组成的节流孔的示意图,图中,2为内筒,5为通流孔,6为节流槽,7为活塞。由图可知,本实用新型自动变阻尼减震器的节流孔实际上由节流槽6和活塞7组成,随着节流槽6的横截面积由左到右逐渐变小,节流孔的大小也由左到右逐渐变小,即本实用新型自动变阻尼减震器的节流孔的大小是沿内筒2的轴向逐渐变化的。当减震弹簧被压缩的程度较大,活塞组件1带动活塞7移动到内筒2的右部位置时,由节流槽6和活塞7组成的节流孔较小,减震弹簧复位时,液力阻尼腔中液压油的回流速度较小,也即阻尼力较大,减震弹簧将缓慢的复位。反之,当减震弹簧被压缩的程度较小,活塞组件1将带动活塞7移动到内筒2的左中部时,由节流槽6和活塞7组成的节流孔较大,减震弹簧复位时,液力阻尼腔中液压油的回流速度较大,也即阻尼力较小,减震弹簧将较快的复位。为了防止活塞组件1带动活塞7移动到内筒2左部的端头时由于节流孔的突然封闭(即从最大流量突然变为流量为零)可能造成的颤抖或震动,在节流槽6的截面积最大处的左边设置了节流槽横截面积逐渐变小的过度段,避免了可能产生的颤抖或震动,保证了机动车的平稳行驶。由于设置在内筒内壁轴向的节流槽6的横截面积逐渐变小的过程是连续的,因此,节流孔的大小变化也是连续的,阻尼力的变化也将是连续的。
进一步的,根据设置在内筒内壁轴向的横截面积逐渐变小的节流槽的横截面积的大小以及所需的液力阻尼腔中液压油的回流速度,设计或加工内筒内壁轴向的节流槽时可以选择设置一条节流槽,也可以选择设置一条以上的节流槽。附图4、5分别是本实用新型自动变阻尼减震器具有二条和三条节流槽的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
进一步的,设置在内筒内壁轴向的节流槽的横截面形状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能够与活塞组成节流孔即可,当然也要考虑加工方便和安装性能,常见的半圆形(如附图3、4、5所示)、三角形、倒梯形等均可。附图6、7分别是本实用新型自动变阻尼减震器节流槽横截面为三角形和倒梯形的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自动变阻尼减震器的阻尼力能够随着减震弹簧被压缩的程度自动变化,压缩程度越大,阻尼力也就越大;反之,则越小;且为连续变化。本实用新型自动变阻尼减震器有效提高了机动车减震器的阻尼效果,提高了机动车行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Claims (3)

1.一种机动车辆使用的自动变阻尼减震器,包括:活塞组件、内筒、单向阀、通流孔和活塞,其特征在于:在活塞组件的活塞上不设置节流孔,在内筒的轴向内壁设置横截面积逐渐变小的节流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自动变阻尼减震器,其特征在于:设置在内筒轴向内壁的横截面积逐渐变小的节流槽为一条或者一条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自动变阻尼减震器,其特征在于:设置在内筒轴向内壁的横截面积逐渐变小的节流槽的横截面形状为半圆形、三角形或倒梯形。
CN2011200789033U 2011-03-23 2011-03-23 自动变阻尼减震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97315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0789033U CN201973159U (zh) 2011-03-23 2011-03-23 自动变阻尼减震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0789033U CN201973159U (zh) 2011-03-23 2011-03-23 自动变阻尼减震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973159U true CN201973159U (zh) 2011-09-14

Family

ID=445782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078903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973159U (zh) 2011-03-23 2011-03-23 自动变阻尼减震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973159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61481A (zh) * 2017-12-26 2018-09-21 成都鼎信致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减震器
CN110513427A (zh) * 2019-09-17 2019-11-29 广州多耐减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可调节液压压缩限位机构的阻尼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61481A (zh) * 2017-12-26 2018-09-21 成都鼎信致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减震器
CN110513427A (zh) * 2019-09-17 2019-11-29 广州多耐减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可调节液压压缩限位机构的阻尼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843931U (zh) 摩托车自动变阻尼前减震器
CN201818699U (zh) 摩托车自动变阻尼后减震器
CN201973163U (zh) 自动变阻尼减震器阻尼器
CN201973159U (zh) 自动变阻尼减震器
CN101975240B (zh) 摩托车自动变阻尼后减震器及其制作方法
CN201818698U (zh) 轿车减震器阻尼器
CN208221450U (zh) 一种带有节流阀片的液压减震活塞及液压减震器
CN101956781A (zh) 摩托车自动变阻尼前减震器阻尼器及其制作方法
CN201258937Y (zh) 机动车减震器
CN201973162U (zh) 一种自动变阻尼减震器
CN102352907B (zh) 摩托车自动变阻尼后减震器
CN101982670A (zh) 摩托车自动变阻尼前减震器及其制作方法
CN102537113A (zh) 一种广转角离合器从动盘总成
CN102384211B (zh) 摩托车自动变阻尼前减震器
CN202834248U (zh) 一种排气阀及设置有该排气阀的液压助力转向器
CN102352908B (zh) 摩托车自动变阻尼前减震器阻尼器
CN201818700U (zh) 摩托车自动变阻尼前减震器阻尼器
CN103661110B (zh) 一种低风噪汽车外后视镜
CN2366315Y (zh) 汽车缓冲器
CN201068949Y (zh) 改进结构的汽车减振器
CN201896906U (zh) 自动变阻尼摩托车前减震器
CN202418304U (zh) 一种广转角离合器从动盘总成
CN205715427U (zh) 汽车减震器的导向器结构
CN103486187A (zh) 随路面振动自动变阻尼摩托车后减震器
CN106286681A (zh) 一种用套装滑阀调节阻尼的减震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914

Termination date: 20150323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