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装置及其导光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装置及其导光结构,特别是指一种具有触控结构的电子装置及其导光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电子装置随着使用者的需求,功能已不断增强,而在操作方式上亦随的产生改变,为了适应电子装置所追求轻、薄、短、小的结构设计,以及方便携带使用的特性,因而产生了可提供电子装置各种输入功能的触控结构,例如具有触控板的触控结构。而且已有业者在电子装置内设置导光结构,以使触控板的外围可以发光。
然而,在现有技术的导光结构中,通常是在触控板的下方设置一矩形的导光板,并搭配发光单元发出的光线,使得导光板发光,并以此作为触控板外围的发光来源。但如此一来,触控板与导光板相互堆叠而形成两层的结构体,导致其整体的厚度增加。
因此,本创作人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问题的电子装置及其导光结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及其导光结构,其导光结构与触控结构的触控板结合后具有较薄厚度且可在触控板的周围发光。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括:一壳体、一触控结构及一导光结构。该壳体穿设有一通孔。触控结构具有一触控板。该导光结构包含一导光板及多个发光单元。该导光板具有一本体及一镂空部,该本体包含两相对的第一边部及两相对的第二边部,该本体的一表面凸设有一环绕于该镂空部周缘的导光凸部。所述多个发光单元环绕地设置于该导光凸部外侧,且分别朝所述两第一边部及所述两第二边部发出光线。其中该触控板容纳于该镂空部,且该导光凸部环绕于该触控板的周围,使得该导光凸部及该触控板显露于该壳体的通孔。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另提供一种电子装置的导光结构,包括:一导光板及多个发光单元。导光板具有一本体及一镂空部,该本体包含两相对的第一边部及两相对的第二边部。该本体的一表面凸设有一环绕于该镂空部周缘的导光凸部,该本体的一相对表面在环绕该镂空部的周缘处设有微结构。所述多个发光单元环绕地设置于该导光凸部外侧,且分别朝该两第一边部及该两第二边部发出光线。
其中,该本体在该导光凸部与所述多个发光单元之间设有多个孔洞,所述多个孔洞分别位于所述多个发光单元发光至该镂空部的光线路径上。
其中,该本体设有多个延伸部,所述多个延伸部自该镂空部内侧凸设形成且分别位于所述多个发光单元发光至该镂空部的光线路径上。
其中,该延伸部的厚度小于该导光凸部的厚度,该延伸部的厚度等同或小于该本体的厚度。
其中,该导光板的本体的一相对表面在环绕该镂空部的周缘处设有微结构。
其中,该第一边部的宽度大于该第二边部的宽度,且该镂空部呈矩形。
其中,该导光结构还包括一非透明的阻隔件,该阻隔件设置在该本体的该相对表面并具有一对应该镂空部的穿孔,该阻隔件为绝缘麦拉片。
其中,所述多个发光单元设置在该本体的外侧。
其中,该本体设有多个凹槽,所述多个发光单元容纳于所述多个凹槽内。
其中,该导光凸部的上表面、该触控板的上表面及该壳体的上表面为平齐。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电子装置包含触控结构及导光结构,导光结构的导光板具有镂空部,供容纳触控结构的触控板,以此可减低导光结构与触控结构结合后的整体厚度。此外,导光板具有凸出于本体且环绕于镂空部周缘的导光凸部,从而在触控板的周围发光。
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导光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导光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导光板的另一角度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导光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导光板及发光单元的俯视示意图。
图4是图3的4-4线剖视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导光结构的第一实施例设置于电子装置时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6是图5的6-6线剖视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导光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导光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1’、1”导光结构
10导光板
11本体
111第一边部
112第二边部
113镂空部
12导光凸部
13微结构
14凹槽
15孔洞
16延伸部
20发光单元
30阻隔件
31穿孔
7电子装置
70壳体
71通孔
80触控板
W1宽度
W2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导光结构1,用以设置于一电子装置7(如图5所示)中,导光结构1包括:一导光板10及多个发光单元20。
导光板10为透明材料件,其具有一本体11及一镂空部113,本体11包含两相对的第一边部111及两相对的第二边部112。其中第一边部111的宽度W1大于第二边部112的宽度W2。在本实施例中,本体11与镂空部113皆呈矩形,矩形的镂空部113可由所述第一边部111及所述第二边部112共同围设形成。
本体11的一表面(此处为上表面)凸设有一环状的导光凸部12,导光凸部12环绕于镂空部113周缘。请配合参阅图4的剖视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导光凸部12与本体11通常为同一材料所构成且一体成形为一截面形状呈L型的结构体。
本体11的一相对表面(此处为下表面)在环绕于镂空部113的周缘处设有微结构13,微结构13可以仅落在导光凸部12所对应的相对表面的范围(即位于具有导光凸部12的本体11的相对表面处),但也可以超出导光凸部12的对应范围之外(请配合参阅图2及图4)。微结构13可为凸出于本体11下表面的沟槽、凹入于本体11下表面的沟槽、网点等,但不限定,只要可达到均匀发光功效的构造皆可。其中,上述沟槽可以经由咬花方式形成,而网点可由印刷方式形成。此外,微结构13的排列方式可为均匀分布、渐进式分布或是其它可使出光均匀等的任一分布排列方式。
所述多个发光单元20环绕地于设置于导光凸部12的外侧,且分别朝两第一边部111及两第二边部112发出光线。发光单元20可为发光二极管(LED),本体11设有多个凹槽14,所述多个发光单元20容纳于所述多个凹槽14内;通过上述的组成以形成本实用新型的导光结构1。
使用时,所述多个发光单元20分别朝两第一边部111及两第二边部112的方向发出光线,且光线透过两第一边部111及两第二边部112的传导而往上方射出,以此使导光凸部12的上表面发光,且通过微结构13的作用,令导光凸部12可以均匀地发光。
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本体11具有四个凹槽14,两两分设在两侧的第一边部111中并邻近镂空部113的转角处,每一凹槽14中容置一个发光单元20,即同侧的第一边部111上会具有两个发光单元20,位于同侧的第一边部111的两个发光单元20之中的一个发光单元20可朝向自身所在的第一边部111发光,而另一发光单元20则朝向其相邻的第二边部112发光。相异侧的第一边部111的两个发光单元20也是一个朝所在的第一边部111发光,另一为朝向相邻但异于前述的第二边部112发光,即是将发光单元20分别设置在较宽的第一边部111上,而同侧的发光单元20再分别朝向第一边部111和第二边部112发光。换言之,四个发光单元20会分别朝向不同方向发光而使本体11上围绕镂空部113的导光凸部12均可发光。
请参阅图5及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装置7除了包括上述导光结构1外,尚包括一壳体70及一触控结构,本实施例中的电子装置7为笔记本电脑,触控结构具有一触控板80。当然,电子装置7也可为其它具有触控结构的电子装置7。此外,壳体70穿设有一通孔71。
导光板10具有镂空部113,供容纳该触控板80,以此可降低导光结构1与触控板80结合后的整体厚度。此外,导光板10具有凸出于本体11且位于镂空部113周缘的导光凸部12,导光凸部12及触控板80显露于壳体70的通孔71,且导光凸部12环绕于触控板80的周围,从而使触控板80的周围发光。其中触控板80的厚度可小于或等于导光凸部12的厚度,导光凸部12的上表面及触控板80的上表面为平齐,使得导光结构1与触控板80之间不会形成断差。
较佳者,导光凸部12的上表面、触控板80的上表面及壳体70的上表面为平齐,从而不会在电子装置7的外观形成断差。
此外,所述多个发光单元20的光线往往会在导光板10形成亮点(例如在镂空部113转角处的内侧)。请再参阅图1及图3,导光板10的本体11在导光凸部12与所述多个发光单元20之间可进一步地设有多个孔洞15,所述多个孔洞15分别位于所述多个发光单元20发光至镂空部113的光线路径上。本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孔洞15分别位于邻近镂空部113内侧的转角位置且面向所述多个发光单元20的发光侧。由于所述多个孔洞15可阻隔发光单元20的光线通过,并通过孔洞15的形状及位置变化而控制通过的光能量,故可弱化发光单元20所形成亮点的亮度,因此光线传播至导光凸部12会均匀发光而不会有在镂空部113转角处的亮点。其中,孔洞15可以为贯穿本体11或是未贯穿本体11的型式,且孔洞15的形状也未有限制,可为附图中的长条形或其它任何的几何形状。
另外,请再参阅图1所示,导光结构1还包括一非透明的阻隔件30,阻隔件30设置在本体11的相对表面(即下表面),而且涵盖导光凸部12的区域,阻隔件30具有一对应于镂空部113的穿孔31。在本实施例中,阻隔件30为具有颜色的绝缘麦拉片(Mylar)或贴纸,其形状与本体11大致相同,阻隔件30贴附于本体11的整个下表面,当然也涵盖到导光凸部12的区域。在其它实施例中,阻隔件30也可以为围绕镂空部113而其尺寸大小仅限制在对应于导光凸部12位置的环状矩形。因此导光板10在不发光时,可使导光凸部12呈现阻隔件30本身的颜色,例如黑色或白色。以此改变在环境光线下导光板10的视觉效果。
[第二实施例]
请参阅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另一种导光结构1’,其中相同的组件仍与第一实施例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异处在于:
导光板10的本体11虽呈矩形,但其尺寸较小,而所述多个发光单元20设置在本体11的外侧,导光板10的本体11同样设有多个对应于所述多个发光单元20的孔洞15,所述多个孔洞15位于邻近镂空部113内侧的转角位置且面向所述多个发光单元20的发光侧。发光单元20所发出的光线同样可射入本体11内部,并通过孔洞15的配合,而达到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弱化亮点功效。
[第三实施例]
请参阅图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又一种导光结构1”,其中相同的组件仍与第一实施例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异处在于:
导光板10的本体11未设有第一实施例所述的孔洞15,且本体11另设有多个延伸部16,其分别位于所述多个发光单元20发光至镂空部113的光线路径上。所述多个延伸部16自镂空部113内侧(例如:内侧的转角处)凸设形成。延伸部16为透明的构件,其厚度小于导光凸部12的厚度,延伸部16的厚度较佳者即等同或小于本体11的厚度而可容置触控结构的触控板。此外,延伸部16在本实施例中的形状略呈弧形,但其形状不限制。上述触控结构设于所述多个延伸部16及导光凸部12的内侧之间。
因此,发光单元20的光线射往镂空部113的转角处时,部分的光线会传播至导光凸部12,而另一部分的光线也会延伸传播至延伸部16,以此减少通过镂空部113转角处的光能量,使得导光板10较不易产生亮点同时使得导光凸部12会均匀发光,故本实施例的导光结构1”也可达成弱化亮点的功效。
由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装置包含触控结构及导光结构,导光结构的导光板具有镂空部,供容纳触控结构的触控板,以此可降低导光结构与触控结构结合后的整体厚度。此外,导光板具有凸出于本体且环绕于镂空部周缘的导光凸部,从而在触控板的周围发光。
然而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并非用以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