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925760U - 照明装置 - Google Patents

照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925760U
CN201925760U CN201020615498XU CN201020615498U CN201925760U CN 201925760 U CN201925760 U CN 201925760U CN 201020615498X U CN201020615498X U CN 201020615498XU CN 201020615498 U CN201020615498 U CN 201020615498U CN 201925760 U CN201925760 U CN 2019257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ghting device
light emitting
shell
emitting di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2061549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文元
陈原庆
姜礼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ghtvec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ghtvec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ghtvec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ghtvec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020615498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92576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9257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925760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照明装置,包含一光源模块、一外壳模块及一透光遮盖。光源模块包含一基板、至少一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及多个发光二极管。至少一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设于基板上,用以提供一电流。多个发光二极管,设于基板上,耦接于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每一发光二极管的功率介于0.05瓦特至0.2瓦特之间,且两相邻的发光二极管间隔一预定距离,且该预定距离大于约0.5mm。透光遮盖与外壳模块界定出一空间,用以容置光源模块。

Description

照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照明装置,尤其关于一种结构简化的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电灯通常使用荧光灯管。然而,为了符合环保需求的前提下,使用发光二极管的照明光源明显较荧光灯管为佳。因此,如何利用发光二极管为照明光源以获得一省电、高亮度且符合环保需求的照明装置,实为一重要课题。
图1显示现有使用发光二极管的照明装置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照明装置100包含有一变压器(transformer)(未图示)、一外壳模块130及一光源模块120。变压器及光源模块120设于外壳模块130内。
光源模块120包含一基板122及多个发光二极管121。基板122可以为印刷电路板。发光二极管121设于基板122上,为了增加照明装置的发光亮度,通常使用高瓦数的发光二极管,例如使用3瓦特的发光二极管。然而,目前发光二极管(LED)的封装设计仍以多层次封装为基础,造成散热路径上有多个封装界面而产生的界面热阻,因此热容易累积于印刷电路板上而降低散热效率。因为散热效果不佳,发光二极管121的温度无法有效降低,会减少发光二极管121的发光效率及使用寿命。为了对发光二极管121进行散热,于现有的发光二极管121会连接于一散热模块。
更具体而言,外壳模块130包含一连接座131、基座132及多个鳍片133。多个鳍片133设于基座132的一端,而连接座131设于基座132的另一端。多个鳍片133界定一空间,用以容置光源模块120。多个发光二极管121热耦接于多个鳍片133,用以传导发光二极管121所产生的热。由于使用多个鳍片133,能够增加散热面积,使热能从较大的面积被传导或辐射至周围空气中,藉以有效降低发光二极管121的温度。
然而,多个鳍片133通常为金属材质,且为产生足够的散热效果通常厚度较厚且较结实,其材质可为纯铜或铜合金、纯铝或铝合金、或铜与铝金属所形成的复合材料,虽然使用多个鳍片133的散热效果较好,但其成本较高,且组装步骤较为复杂,而增加照明装置100的制造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结构简化的照明装置。在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减少制造工时的照明装置。在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节省制造成本的照明装置。
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照明装置其包含一光源模块、一外壳模块及一透光遮盖。光源模块包含一基板、至少一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及多个发光二极管。至少一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设于基板上,用以提供一电流。多个发光二极管,设于基板上,耦接于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每一发光二极管的功率介于0.05瓦特至0.2瓦特之间,且两相邻的发光二极管间隔一预定距离,且该预定距离大于约0.5mm。透光遮盖与外壳模块界定出一空间,用以容置光源模块。
在一实施例中,外壳模块包含一外壳,且外壳的表面为一平滑面,没有形成多个鳍片,而能够减少组装步骤及困难度。
在一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为一集成电路,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的电流的值介于15毫安至100毫安之间。较佳的情况是,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的电流的值介于15毫安至50毫安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外壳模块包含一外壳,且外壳是以冲压方式对一金属薄板进行冲压来形成。在一实施例中,光源模块的该些发光二极管,热接触于外壳,藉以使该些发光二极管所产生的热透过外壳传导至外部环境。较佳的情况是,光源模块的基板的形状为一长条形、一方形或一长方形。
在一实施例中,透光遮盖包含一外框及一透光板,且透光板设于外框内侧,透光板的面向该些发光二极管的一表面上,形成有多个微结构,藉以使该些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光线穿透该些微结构后,改变其行经路径后再照射至一外部环境。
在一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与该些发光二极管串联,且基板直接设于外壳模块上,且该些发光二极管发出一光线后,光线直接穿过透光遮盖。
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由于使用多个低瓦数的发光二极管来替代高瓦数的发光二极管,并使两相邻发光二极管间隔一大于约0.5mm的预定距离,能够减少热源聚集在局部的现象。发光二极管是使用0.05瓦特至0.2瓦特的发光二极管,能够减少热的产生。在一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产生15mA~100mA(毫安)电流用以配合发光二极管,减少热的产生,改善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因而可以不使用散热装置或鳍片,减少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显示现有使用发光二极管的照明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显示依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照明装置的示意图;
图3显示依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照明装置的示意图;
图4显示依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照明装置的示意图。
附图标号:
100    照明装置
100    照明装置
120    光源模块
121    发光二极管
122    基板
130    外壳模块
131    连接座
132    基座
133    多个鳍片
200    照明装置
200a   照明装置
200b   照明装置
220    光源模块
221    发光二极管
222    基板
223    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
230    外壳模块
231    连接座
232    基座
233    外壳
240    透光遮盖
241    外框
242    透光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此,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图2显示依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照明装置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照明装置200包含一光源模块220、一外壳模块230及一透光遮盖240。外壳模块230及透光遮盖240界定出一空间,光源模块220设于前述空间内。
光源模块220包含至少一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223、一基板222及多个发光二极管221。基板222可以为印刷电路板,其上设有一电路用以电连接前述发光二极管221及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223。发光二极管221设于基板222上,相反于现有技术,于本实用新型中使用多个低瓦特数的发光二极管。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221是使用0.05瓦特至02瓦特的发光二极管,并使两相邻发光二极管221间隔一预定距离,且预定距离大于约0.5mm,较佳的情况是预定距离大于约1mm。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采用多个低瓦特数的发光二极管并使该些发光二极管间隔一足够分散发热源的预定距离,因此能够分散发热源,不会如现有技术般,有发热源集中于某特定区域的现象,因此可以不使用散热较佳的散热模块。
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223可以为一集成电路(IC),用以将交流电源转换成能够提供一电流值的电源,以驱动该些发光二极管221,一个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223与多个发光二极管221互相串联。此外,当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223所提供的电流的安培数过高时,亦会有使该些发光二极管221过热的现象,因此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223所提供的电流可以设为15mA~100mA(毫安)之间,以避免发光二极管221过热。较佳的情况是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223所提供的电流为15mA~50mA之间。在本实施例中使用提供35mA的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223。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采用的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223及发光二极管221,其规格能够互相匹配,因此可以省略变压器,而仅使用由集成电路所构成的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223,来驱动发光二极管221。
外壳模块230包含一连接座231、基座232及一外壳233。外壳233设于基座232的一端,而连接座231设于基座232的另一端。外壳233界定一容槽,用以容置光源模块220。外壳233可以为不包含有用以增加扩散面积的鳍片,而形成具有一平滑面的外表面。外壳233可以利用一模具铸造来加以形成,亦可以由冲压方式来形成。在本实施例中,外壳233的外表面为圆弧面。且光源模块220的基板222的形状为一圆形。外壳233可以为一金属薄板用以将发光二极管221所产生的热传导至外部环境。连接座231用以连接至一外部电源(未图示),使外部电源提供一交流电给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223。
透光遮盖240覆盖于外壳233的容槽,用以与外壳模块230界定出一空间。发光二极管221面向透光遮盖240。透光遮盖240的面向发光二极管221的表面上,形成有微结构。发光二极管221所发出的光线穿透过透光遮盖240后,照射至外部环境。更具体而言,发光二极管221所发出的光线更穿透透光遮盖240的微结构后,改变光行经路径后再照射至外部环境,用以使亮度将更为均匀,提高辐射效率。在本实施例中,透光遮盖240为半球形状,但本实用新型不限定透光遮盖240的形状,在一实施例中,其亦可以为长条形状(未图示)。
图3显示依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照明装置的示意图。图3实施例的照明装置200a相似于图2实施例的照明装置200,因此相同的元件使用相同的符号,并将省略其相关说明,而说明两者间的相异处。如图3所示,照明装置200a包含一光源模块220、一外壳模块230及一透光遮盖240。在本实施例中,外壳模块230及透光遮盖240皆属于长条形状。外壳模块230可以为仅是一外壳233,亦可以更包含有一连接结构用以装设于一壁面(未图示)。在本实施例中是以冲压方式对一金属薄板进行冲压来形成外壳233,相较于使用铸模方式,能够较减少制造成本。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是使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223与60个低瓦特数的发光二极管221互相串联。在一实施例,光源模块220的发光二极管221热连接于外壳233,因此发光二极管221所产生的热能够传导至外壳233,并透过外壳233传导至外部环境中。由于发光二极管221为低瓦数的发光二极管,其所产生的热较少,通过金属薄板即足以将对发光二极管221进行散热,使照明装置200a得到较佳的照明亮度。
透光遮盖240包含一外框241及一透光板242。透光板242形成一长条形状,设于外框241内侧。透光板242的面向发光二极管221的表面上,形成有微结构,发光二极管221所发出的光线穿透透光遮盖240的微结构后,改变光行经路径后再照射至外部环境,用以使亮度将更为均匀。此外在一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121发出光线后,该光线直接穿透过透光板242,亦即发光二极管121及透光板242间未设置其他光学元件,如此能够减化照明装置200a的元件,节省制造成本。
图4显示依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照明装置的示意图。图4实施例的照明装置200b相似于图3实施例的照明装置200a,因此相同的元件使用相同的符号,并将省略其相关说明,而仅说明两者间的相异处。如图4所示,照明装置200b包含一光源模块220、一外壳模块230及一透光遮盖240。在本实施例中,外壳模块230及透光遮盖240皆属于方形或长方形状。
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由于使用多个低瓦数的发光二极管来替代高瓦数的发光二极管,并使两相邻发光二极管221间隔一预定距离,且预定距离大于约0.5mm,能够减少热源聚集在局部的现象,而使发光二极管221所产生的热较为分散。在一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221是使用0.05瓦特至02瓦特的发光二极管,能够减少热的产生。在一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223产生15mA~100mA(毫安)电流用以配合发光二极管221,以减少热的产生,改善发光二极管221的发光效率,因而可以不使用散热装置或鳍片,减少制造成本。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装置包含:
一光源模块包含:
一基板;
至少一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设于所述基板上,用以提供一电流;及
多个发光二极管,设于所述基板上,耦接于所述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每一所述发光二极管的功率介于0.05瓦特至0.2瓦特之间,且两相邻的发光二极管间隔一预定距离,且所述预定距离大于0.5mm;
一外壳模块;及
一透光遮盖,与所述外壳模块界定出一空间,用以容置所述光源模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模块包含一外壳,且所述外壳的表面为一平滑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为一集成电路,所述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的电流的值介于15毫安至100毫安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的电流的值介于15毫安至50毫安之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模块包含
一基座;
一外壳,设于所述基座的一端,且界定有一容槽用以容置所述光源模块;及
一连接座,设于所述基座的另一端,用以耦接于一外部电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模块包含一外壳,且所述外壳是以冲压方式对一金属薄板进行冲压来形成。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模块的所述发光二极管,热接触于所述外壳,藉以使所述发光二极管所产生的热透过所述外壳传导至外部环境。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模块的所述基板的形状为一长条形或一方形。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遮盖包含一外框及一透光板,且所述透光板设于所述外框内侧,所述透光板的面向所述发光二极管的一表面上,形成有多个微结构,藉以使所述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光线穿透所述微结构后,改变其行经路径后再照射至一外部环境。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与所述发光二极管串联,且所述基板直接设于所述外壳模块上,且所述发光二极管发出一光线后,所述光线直接穿过所述透光遮盖。 
CN201020615498XU 2010-11-18 2010-11-18 照明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9257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615498XU CN201925760U (zh) 2010-11-18 2010-11-18 照明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615498XU CN201925760U (zh) 2010-11-18 2010-11-18 照明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925760U true CN201925760U (zh) 2011-08-10

Family

ID=444296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20615498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925760U (zh) 2010-11-18 2010-11-18 照明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92576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06916A (zh) * 2012-02-28 2012-07-25 苏州东亚欣业节能照明有限公司 一种led灯
CN102606917A (zh) * 2012-02-28 2012-07-25 苏州东亚欣业节能照明有限公司 Led灯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06916A (zh) * 2012-02-28 2012-07-25 苏州东亚欣业节能照明有限公司 一种led灯
CN102606917A (zh) * 2012-02-28 2012-07-25 苏州东亚欣业节能照明有限公司 Led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1113876A (ja) Led式照明装置
CN201779503U (zh) 具有较好散热效果的发光二极管灯具
CN102080816B (zh) 侧光式led背光模组的散热装置、背光模组、电视机
CN201462747U (zh) 一种散热灯具
CN201526914U (zh) 一种led灯具外壳
CN201925760U (zh) 照明装置
CN201232882Y (zh) 一种led光管
CN201069138Y (zh) 多元化功能的发光二极管照明灯具
JP2012043641A (ja) Led照明装置
CN103807622B (zh) 照明装置
US20110019415A1 (en) Heat dissipating module of light emitting diode
CN103672485A (zh) Led灯具结构
CN201166348Y (zh) 高散热性led照明装置
CN104879661A (zh) 一种led灯
CN201145243Y (zh) 一种led杯灯
CN1884901A (zh) 一种快速散热的水中照明灯具
CN201014394Y (zh) 具有散热结构的照明装置
CN2932083Y (zh) 灯具散热结构
CN202040784U (zh) 一种可置换式led散热装置
CN101660674A (zh) 一种led灯
CN201983119U (zh) 具有散热功能的led射灯
CN201059468Y (zh) 节能聚光灯具
CN201556619U (zh) 发光二极管散热模块
CN201428948Y (zh) 一种led照明灯
CN209294824U (zh) 一种高光效的发光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810

Termination date: 201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