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897963U - 盘装置及其壳体 - Google Patents

盘装置及其壳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897963U
CN201897963U CN201020557288XU CN201020557288U CN201897963U CN 201897963 U CN201897963 U CN 201897963U CN 201020557288X U CN201020557288X U CN 201020557288XU CN 201020557288 U CN201020557288 U CN 201020557288U CN 201897963 U CN201897963 U CN 2018979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incorporating section
dish
dish device
pal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2055728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横田和夫
亀井洋
渡边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a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ea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ac Corp filed Critical Teac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8979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897963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2Details
    • G11B17/04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 G11B17/05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scs not contained within cartridges
    • G11B17/053Indirect insertion, i.e. with external loading means
    • G11B17/056Indirect insertion, i.e. with external loading means with sliding loading means

Landscapes

  • Feeding And Guiding Record Carriers (AREA)

Abstract

一种实现省空间化的盘装置及其壳体。盘装置(2)包括壳体(9)和从壳体出入自如的托盘单元(5)。壳体由壳体主体(7)及上盖(8)构成。托盘单元相对于左滑轨(13)及右滑轨(14)移动自如地支撑。托盘单元包括记录/重放单元(18)。壳体主体包括收纳托盘单元的托盘单元收纳部(31)、收纳右导轨(12)及右滑轨的轨道收纳部(32)、收纳从轨道收纳部伸出的盘(4)的一部分的盘收纳部(33)。轨道收纳部的底面比托盘单元收纳部高。盘收纳部的底面比轨道收纳部更高。在轨道收纳部的下方所形成的空间中配置PC读卡器(35a)或各种配件的一部分。

Description

盘装置及其壳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盘装置。
背景技术
盘装置通过主轴马达使安装于转台上的盘旋转,同时通过螺纹马达(thread motor)使拾取头移动,在盘上高密度地记录数据,或者读出并重放盘的数据。该盘装置在电子设备、例如计算机主体等内置或者外附使用。
盘装置包括从设于壳体前面的槽装填盘的吸入型(slot-in type)、经由盘托盘(disc tray)来装填盘的托盘型。在吸入型的盘装置中,在壳体内部收纳记录/重放部,从壳体前面的槽插入盘。在托盘型的盘装置中,在盘托盘上搭载记录/重放部。盘托盘可以在装入到壳体内部的装入位置和从壳体拉出的拉出位置之间移动,在位于拉出位置的盘托盘上放置了盘后,使盘托盘移动到装入位置。
笔记本型计算机为了实现整体的小型化,而要求盘装置的小型化。作为现有的盘装置,如专利文献1所示,形成为以使盘的一部分伸出的方式切缺盘托盘的一侧的形状,使壳体主体由收纳部和盖部构成,在该盖部的下方形成空间,从而可以在该空间内配置其他配件,实现省空间化。收纳部收纳移动到装入位置的盘托盘以及用于引导盘托盘的移动的1对轨道,盖部覆盖从收纳部的一侧伸出的盘。
图62~图64表示现有的盘装置,其与专利文献1同样,壳体主体由收纳部和盖部构成,在盖部的下方形成有空间。
在表示现有的盘装置的外观的图62及图63中,盘装置200包括使托盘单元(未图示)能够出入的壳体204。壳体204由壳体主体202及上盖203构成。上盖203通过螺丝210a~210d固定到壳体主体202上。前挡板(front bezel)201设置有:弹出按钮201a;用于显示盘装置200的动作状态的指示器201b;以及在紧急时通过插入操作销(未图示)而解除托盘单元的锁定的应急孔201c。此外,壳体主体202形成有1阶台阶。
在表示现有的盘装置的剖面的图64中,在盘装置200的壳体主体202的两侧安装有左导轨221和右导轨222。在左导轨221及右导轨222上滑动自如地安装有左滑轨223及右滑轨224。左导轨221和右导轨222、以及左滑轨223和右滑轨224,被构成为具有基本同一形状的镜面结构。
托盘单元相对于各滑轨223、224移动自如地被支撑,在装入到壳体204内部而用于将盘4设置在装填位置的装入位置、和从壳体204拉出而将盘4设置在取出位置的拉出位置之间移动。
托盘单元包括用于放置盘4的盘托盘225和对盘4记录/重放数据的记录/重放单元(未图示)。盘托盘225在左侧面形成有插入到左滑轨223中并移动自如地被支撑的左凸条部225a,在右侧面形成有插入到右滑轨224中并移动自如地被支撑的右凸条部225b。
壳体主体202包括:托盘单元收纳部230,用于收纳托盘单元、各导轨221,222及各滑轨223,224;和盘收纳部231,位于该托盘单元收纳部230的与盘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右侧、即左右方向中的右侧,用于收纳从托盘单元收纳部230伸出的盘4。盘收纳部231为了在下方确保空间以能够在组装有盘装置200的电子设备(例如笔记本型计算机)中配置其他配件,与托盘单元收纳部230相比其底面高了例如4.6mm。
专利文献1:JP特许第2956470号公报
在笔记本型计算机中组装现有的盘装置200和PC读卡器。
为了缩小笔记本型计算机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如图65所示,考虑在盘装置200的盘收纳部231的下方空间配置PC读卡器35a。图65所示的配置方法是能够以最省空间的方式收容盘装置200和PC读卡器35a的方法,但是,伴随近年来笔记本型计算机的进一步小型化,为了缩小收容空间,对于专利文献1记载的盘装置、盘装置200也要求更加省空间化。
与之相对,为了进一步缩小笔记本型计算机的宽度尺寸,如图66所示,考虑将PC读卡器35a配置在盘装置200的托盘单元收纳部230的下方。但是,该配置方法存在以下问题:不仅浪费了盘收纳部231的下方空间,而且与图65所示的配置方法相比高度尺寸增加了PC读卡器35a的厚度部分,结果导致笔记本型计算机的厚度增加。
此外,考虑了增大在下方形成空间的盖部的宽度,缩窄收纳部的宽度。但是,一般来说使拾取头移动的导杆被配置在主轴马达的右侧,因此驱动导杆的螺纹马达与用于使盘旋转的主轴马达的中心相比也被配置在右侧,右侧的轨道被配置在与收纳部的盖部相连的右侧壁和螺纹马达之间,因此若缩窄收纳部的宽度,则右侧壁和螺纹马达之间的间隙变小,无法配置右侧轨道。
此外,考虑了通过改变基于螺纹马达的拾取头的移动方向,使螺纹马达从右侧壁离开,确保配置右侧轨道的空间。但是,若在维持了盘装置的横向宽度的同时改变拾取头的移动方向,则记录/重放部与现有技术相比后方变长,因此会导致盘装置在进深方向变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省空间化的盘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盘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盘传送机构,在装填位置和取出位置之间传送盘;记录/重放部,对上述装填位置的盘记录/重放数据;壳体,具有第1收纳部、第2收纳部和第3收纳部,所述第1收纳部收纳或能够出入地收纳上述记录/重放部,所述第2收纳部配置在上述第1收纳部的左右方向中的一侧,收纳上述盘传送机构的一部分,并且该第2收纳部的底面处于上述第1收纳部的底面的上方以在下方形成空间,所述第3收纳部配置在上述第2收纳部的左右方向中的上述一侧,收纳从上述第2收纳部伸出的盘,并且该第3收纳部的底面处于上述第2收纳部的底面的上方以在下方形成空间。
此外优选,上述盘传送机构包括:载置上述盘的盘托盘;和一对轨道,支撑上述盘托盘的两侧面,并引导上述盘托盘的移动,上述盘托盘能够出入地收纳在上述第1收纳部及上述第2收纳部中,在为了将上述盘放置到装填位置而装入到上述壳体内的装入位置以及为了将上述盘放置到取出位置而从上述壳体拉出的拉出位置之间移动,上述一对轨道中的一个配置在上述第1收纳部,另一个配置在上述第2收纳部。
此外优选,上述第2收纳部中配置的轨道的上下方向的长度,比上述第1收纳部中配置的轨道的上下方向的长度短。
此外优选,上述第1收纳部中配置的轨道被纵向配置,以便在上述第1收纳部的上下方向上较长地支撑上述盘托盘的侧面;上述第2收纳部中配置的轨道被横向配置,以便在上述第2收纳部的左右方向上较长地支撑上述盘托盘的侧面。
此外优选,上述盘传送机构包括:装载滑动器,在马达的作用下工作,与上述盘的移动方向基本平行地直线移动;和多个臂,与上述装载滑动器连动地旋转,与从前面的槽插入的上述盘的周边抵接,在上述装填位置和上述取出位置之间传送上述盘,上述装载滑动器被收纳在上述第2收纳部中。
此外优选,上述记录/重放部被配置成,使得用于对盘记录/重放数据的拾取头的移动方向,从使盘旋转的马达的中心朝向上述记录/重放部的收纳方向为左后方向。
此外优选,上述第2收纳部从上述壳体的前面延伸到后面。
此外优选,上述壳体包括:壳体主体,设置有上述第1收纳部、第2收纳部和第3收纳部;和上盖,固定在上述壳体主体上,覆盖上述壳体主体。
本实用新型的盘装置的壳体的特征在于,具有第1收纳部、第2收纳部和第3收纳部,在底面形成有2阶台阶,该第2收纳部配置在上述第1收纳部的左右方向中的一侧,该第2收纳部的底面处于上述第1收纳部的底面的上方以在下方形成空间,该第3收纳部配置在上述第2收纳部的左右方向中的上述一侧,该第3收纳部的底面处于上述第2收纳部的底面的上方以在下方形成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收纳或能够出入地收纳记录/重放部的第1收纳部和收纳盘的一部分的第3收纳部之间,设置收纳盘传送机构的一部分的第2收纳部,实现了盘装置的省空间化,从而可以在与现有的盘装置确保平面的互换性的同时,在壳体的下面形成能够配置其他配件的台阶状的较大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本实用新型的盘装置的笔记本型计算机的外观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盘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盘装置的底面立体图。
图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盘装置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盘装置的底面图。
图6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盘装置的正面图。
图7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盘装置的背面图。
图8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盘装置的右侧面图。
图9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盘装置的左侧面图。
图10是表示在拆下了上盖的状态下托盘单元位于拉出位置时的盘装置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将壳体主体、右导轨和右滑轨分解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壳体主体内部的剖面图。
图13是表示改变了记录/重放单元的朝向的第2实施方式的盘装置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盘装置的底面立体图。
图15是表示在拆下了上盖的状态下托盘单元位于拉出位置时的第2实施方式的盘装置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壳体主体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壳体主体内部的剖面图。
图18是表示吸入型的第3实施方式的盘装置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盘装置的底面立体图。
图20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盘装置的俯视图。
图21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盘装置的底面图。
图22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盘装置的正面图。
图23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盘装置的背面图。
图24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盘装置的右侧面图。
图25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盘装置的左侧面图。
图26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盘装置的内部的立体图。
图27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盘装置的内部的俯视图。
图28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盘装置的内部的底面图。
图29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壳体主体和装载滑动器的立体图。
图30是表示具有1阶台阶形状的前挡板的托盘型的第4实施方式的盘装置的立体图。
图31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盘装置的底面立体图。
图32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盘装置的俯视图。
图33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盘装置的底面图。
图34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盘装置的正面图。
图35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盘装置的背面图。
图36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盘装置的右侧面图。
图37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盘装置的左侧面图。
图38是表示具有平坦的前挡板的托盘型的第5实施方式的盘装置的立体图。
图39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盘装置的底面立体图。
图40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盘装置的俯视图。
图41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盘装置的底面图。
图42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盘装置的正面图。
图43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盘装置的背面图。
图44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盘装置的右侧面图。
图45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盘装置的左侧面图。
图46是表示具有1阶台阶形状的前挡板的吸入型的第6实施方式的盘装置的立体图。
图47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盘装置的底面立体图。
图48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盘装置的俯视图。
图49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盘装置的底面图。
图50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盘装置的正面图。
图51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盘装置的背面图。
图52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盘装置的右侧面图。
图53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盘装置的左侧面图。
图54是表示具有平坦的前挡板的吸入型的第7实施方式的盘装置的立体图。
图55是表示第7实施方式的盘装置的底面立体图。
图56是表示第7实施方式的盘装置的俯视图。
图57是表示第7实施方式的盘装置的底面图。
图58是表示第7实施方式的盘装置的正面图。
图59是表示第7实施方式的盘装置的背面图。
图60是表示第7实施方式的盘装置的右侧面图。
图61是表示第7实施方式的盘装置的左侧面图。
图62是表示现有的盘装置的立体图。
图63是表示现有的盘装置的底面立体图。
图64是表示现有的盘装置的壳体主体内部的剖面图。
图65是表示现有的盘装置和PC读卡器的配置的剖面图。
图66是表示现有的盘装置和PC读卡器的配置的剖面图。
标号说明
2,40,60,110,120,130,140,200盘装置
5托盘单元
6,46,62,111,121,131,141,201前挡板
7,43,65,202壳体主体
8,44,66,203上盖
9,42,61,204壳体
12,222右导轨
14,224右滑轨
17,48,225盘托盘
18,70记录/重放单元
31,51,230托盘单元收纳部
32,52轨道收纳部
33,53,103,231盘收纳部
97装载滑动器
101记录/重放单元收纳部
102滑动器收纳部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在图1中,笔记本型计算机3将盘装置2组装到计算机主体3a中。盘装置2包括:用于安装盘4的托盘单元5;以及安装于该托盘单元5的前面的前挡板6。在表示本实用新型第1实施方式的外观的图2~图9中,盘装置2包括使托盘单元5能够出入的壳体9。
壳体9由壳体主体7及上盖8构成。上盖8通过螺丝10a~10d固定到壳体主体7上。前挡板6设置有:弹出按钮6a;用于显示盘装置2的动作状态的指示器6b;以及在紧急时通过插入操作销(未图示)而解除托盘单元5的锁定的应急孔6c。此外,壳体主体7形成有2阶台阶,前挡板6也按照壳体主体7的形状而形成有2阶台阶。
如图10及图11所示,在壳体主体7的两侧安装有左导轨11(参照图12)、右导轨12。在左导轨11及右导轨12上滑动自如地安装有左滑轨13及右滑轨14。在右导轨12上形成有用于限制右滑轨14向前方的滑动的突起12a。同样地,形成有突起14a。左导轨11及左滑轨13,与右导轨12及右滑轨14同样地构成。
托盘单元5相对于各滑轨13,14移动自如地被支撑,在装入到壳体9内部而用于将盘4设置在装填位置的装入位置(图2参照)、和从壳体9拉出而用于将盘4设置在取出位置的拉出位置(图10参照)之间移动。在右滑轨14上形成有用于限制托盘单元5向前方的移动的突起14b。左滑轨13与右滑轨14同样地构成。
托盘单元5包括用于放置盘4的盘托盘17以及对盘4记录/重放数据的记录/重放单元18。盘托盘17在左侧面形成有插入到左滑轨13 中并移动自如地被支撑的左凸条部17a,在右侧面形成有插入到右滑轨14中并移动自如地被支撑的右凸条部17b。此外,在各凸条部17a,17的后端部,形成有在向前方移动时与各滑轨13,14的突起14b抵接的突起。
记录/重放单元18包括拾取头19以及用于使盘4旋转的主轴马达20。拾取头19被设置成在盘4的半径方向移动自如,在螺纹马达24的作用下移动。在盘托盘17上,通过螺钉23a,23b固定有盖板22,在该盖板22上形成有在盘4的半径方向上延伸的开口21。拾取头19通过该开口21访问盘4,对旋转中的盘4记录/重放数据。螺纹马达24从形成于盖板22上的开口22a露出。
主轴马达20被安装在盘托盘17上。主轴马达20的外壳被兼用作转台26。在该转台26上一体地形成有夹紧头27。将盘4放置到盘托盘17上后将其压入,则盘4的盘孔4a(参照图1)与夹紧头27嵌合,将盘4保持在转台26上。在夹紧头27上设置有通过弹簧施力的多个夹紧爪27a。通过该夹紧爪27a,盘4被可拆装地卡定。
在盘托盘17上,在前后方向移动自如地设置有用于弹出托盘单元5的弹出轴28。该弹出轴28插通到螺旋弹簧(未图示)中。若托盘单元5向装入位置移动,则弹出轴28的后端与壳体主体7的后侧内壁抵接,弹出轴28在压缩螺旋弹簧的同时向前方移动。从而,若托盘单元5在装入位置被锁定,则螺旋弹簧成为蓄势的状态,若托盘单元的锁定被解除,则在螺旋弹簧的作用下弹出轴28将托盘单元5向拉出位置推压。
在盘托盘17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拾取头19、主轴马达20及螺纹马达24的驱动的驱动控制基板(未图示),该驱动控制基板通过挠性基板29与控制基板30连接。在该控制基板30上设置有用于与外部设备连接的连接器37。
如图10~图12所示,壳体主体7包括:托盘单元收纳部31,用于收纳托盘单元5的记录/重放单元18;轨道收纳部32,位于该托盘单元收纳部31的与盘的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右侧、即左右方向中的右侧,用于收纳右导轨12及右滑轨14;和盘收纳部33,位于该轨道收纳部32的左右方向中的右侧,用于收纳从各收纳部31,32伸出的盘4。轨道收纳部32,为了在下方确保空间,并能够配置用于组装到计算机主体3a中的其他配件,其底面与托盘单元收纳部31相比高了例如2.5mm。盘收纳部33为了确保空间,其底面与轨道收纳部32相比也高了例如2.1mm(整体高了4.6mm)。在该实施方式中,在轨道收纳部32的下方所形成的空间中,例如配置有PC读卡器35a,其用于装填从形成于计算机主体3a侧面的卡槽(未图示)插入的PC卡35。另外,托盘单元收纳部31的厚度(高度尺寸)例如为9.5mm。
另外,托盘单元收纳部31、轨道收纳部32及盘收纳部33的位置关系也可以是相反的。即,也可以在托盘单元收纳部31的左右方向中的左侧配置轨道收纳部32,在该轨道收纳部32的左右方向中的左侧配置盘收纳部33。各收纳部的位置关系相反时,图2~图12所示的光盘装置2的结构基本相反。
托盘单元收纳部31以包围呈四边形的底部31d的方式形成有左侧壁31a、后端壁31b和右侧壁31c。托盘单元收纳部31的前侧开口,以能够进行托盘单元5的出入。左侧壁31a为了支撑上盖8,其上部呈直角弯折,剖面呈L字形。在后端壁31b上形成有用于插通连接器37的切口31e。右侧壁31c与轨道收纳部32的底部32a相连。
轨道收纳部32具有底部32a、从该底部32a垂直立起的侧壁32b、后端壁32c。侧壁32b中仅后端部较高,剩余部分的高度较低,这样直接与盘收纳部33的底部33a相连。后端壁32c与后端壁31b相连。侧壁32b的后端部的一部分中、位于与后端壁32c的角的部分,为了支 撑上盖8,其上部呈直角折弯。
盘收纳部33具有底部33a、从该底部33a垂直立起的侧壁33b。侧壁33b中后侧的一部分被切除。此外,侧壁33b的一部分,为了支撑上盖8,其上部呈直角折弯。壳体主体7的底面,根据各收纳部31~33,而被2次弯折加工,因此与底面平坦或进行了1次弯折加工的底面相比,强度增加,因此在将盘装置2组装到计算机主体3a中时,可以减轻壳体9的挠性。
在托盘单元收纳部31的折弯部、轨道收纳部32的折弯部、盘收纳部33的折弯部,形成有与4根螺丝10a~10d(参照图2)分别螺合的螺孔34a~34d。上盖8成为覆盖壳体主体7的托盘单元收纳部31、轨道收纳部32、盘收纳部33的形状。上盖8除了前侧以外的周围向下方折弯,在将上盖8安装到壳体主体7时,与壳体主体7的左侧壁31a、后端壁31b、后端壁32c及侧壁33b的上部的外侧重叠。
接下来对盘装置2的作用进行说明。对盘4进行装填时及取出时,使托盘单元5移动到拉出位置来进行。在夹紧头27上安装了盘4后若推压前挡板6,则盘托盘17被各导轨11,12引导而与各滑轨13,14一起向后方移动。盘托盘17移动到装入位置时,盘4被设置在装填位置,因此托盘单元5在被装入到壳体9内的状态下被锁定。在盘4的旋转过程中,拾取头19在盘4的半径方向上移动的同时,对盘4记录/重放数据。
将托盘单元5向拉出位置拉出时,按压设于前挡板6上的弹出按钮6a。若按压弹出按钮6a,则托盘单元5的锁定被解除,之后通过弹出弹簧的施力而突出10mm左右。然后,用手指抓住前挡板6而使盘托盘17向前方移动。各滑轨13,14与盘托盘17一起移动,各滑轨13,14的突起14a与各导轨11,12的突起12a抵接而禁止滑动。从该状态进一步使盘托盘17向前方移动而拉出到图1及图10所示的拉出位置 时,盘托盘17与各滑轨13,14的突起14b抵接,移动被限制。
如图12所示,在盘装置2的下方配置PC读卡器35a,一部分进入轨道收纳部32的下方。在PC读卡器35a中装填PC卡35。不存在轨道收纳部32时,PC读卡器35a在图12中向右侧或下侧突出(参照图65及图66),因此导致计算机主体3a大型化。但是,通过相对于盘装置2如图12所示配置PC读卡器35a,与图65及图66所示的现有结构相比,可以缩小收容空间的宽度尺寸,高度尺寸也可以仅增加PC读卡器35a的厚度尺寸的大致一半的尺寸。另外,在轨道收纳部32的下方,不限于配置PC读卡器35a,可以配置各种配件,在将任意配件配置在轨道收纳部32的下方时,都抑制了计算机主体3a的大型化。
此外,如图12所示,左导轨11及左滑轨13被纵向配置,与左右方向相比在上下方向上较长,支撑盘托盘17的左凸条部17a;右导轨12及右滑轨14被横向配置,与上下方向相比在左右方向上较长,支撑盘托盘17的右凸条部17b。因此,能够防止盘托盘17移动时的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松动、尤其是拉出盘托盘17时的松动。
[第2实施方式]
图13~图17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盘装置40,相对于第1实施方式改变了拾取头19的移动方向。另外,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部件标以相同的标号,而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盘装置40包括托盘单元41和壳体42。壳体42由壳体主体43及上盖44构成,呈四边形。上盖44由螺丝45a~45d固定到壳体主体43上。在托盘单元41的前面安装有前挡板46。在该前挡板46上设置有弹出按钮46a、指示器46b、应急孔46c。
托盘单元41包括盘托盘48和记录/重放单元18。盘托盘48形成有左凸条部48a及右凸条部48b。在盘托盘48上以使开口21从主轴马 达20的中心向左后方向延伸的方式固定了盖板22。螺纹马达24与主轴马达20的中心相比配置在左侧。
壳体主体43包括托盘单元收纳部51、轨道收纳部52、盘收纳部53。轨道收纳部52的底面与托盘单元收纳部31的底面相比高例如2.5mm。盘收纳部53的底面与轨道收纳部52的底面相比高例如2.1mm。在轨道收纳部52的下方所形成的空间中,例如配置PC读卡器35a。另外,托盘单元收纳部51的厚度(高度尺寸)例如为9.5mm。
托盘单元收纳部51以包围底部51f的方式,形成有左侧壁51a、后端壁51b、右后侧壁51c、右前侧壁51d、将右后侧壁51c及右前侧壁51d连接而成的连接壁51e。左侧壁51a的剖面呈L字形。在后端壁51b上形成有用于插通连接器37的插通凹部51g。该连接器37配置在后端壁51b和连接壁51e之间。右前侧壁51d与轨道收纳部52的底部52a相连。连接壁51e与底部52a及盘收纳部53的底部53a相连。后端壁51b的右端部,上部被直角折弯。
轨道收纳部52具有底部52a和侧壁52b。盘收纳部53具有底部53a和侧壁53b。
在壳体主体43上形成有用于分别螺合螺丝45a~45d的螺孔54a~54d。上盖44为覆盖壳体主体43的各部51~53的形状,在将上盖44安装到壳体主体43上时,与壳体主体43的左侧壁51a、后端壁51b、右后侧壁51c及侧壁53b的外侧重叠。
螺纹马达24与主轴马达20的中心相比配置在左侧,因此与将螺纹马达24配置在主轴马达20中心的右侧时相比,轨道收纳部52的横向宽度变大,轨道收纳部52的下方所形成的空间变大。从而,该空间的使用用途增多。
[第3实施方式]
图18~图29所示的第3实施方式对吸入型的盘装置60实施了本实用新型。另外,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部件标以相同的标号而省略详细说明。
在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外观的图18~图25中,盘装置60包括壳体61,在其前面安装有前挡板62。在该前挡板62上设置有用于插入盘4的槽62a、弹出按钮62b、指示器62c和应急孔62d。
壳体61由壳体主体65和安装于该壳体主体65上的上盖66构成。上盖66由螺丝63a~63d固定到壳体主体65上。
在上盖66的上面内壁的大致中央部分设置有突出部。该上盖66的突出部在进行盘4的夹紧时挡住盘4。
在图26及图27中,以将壳体61上下隔开的方式固定有基底板(Base Panel)67。在该基底板67上形成有从中央向倾斜方向延伸的开口67a。在该开口67a内配置升降框架68,通过周知的缓冲支撑结构69在多处安装到基底板67上。将盘4相对于壳体61搬入或搬出时,升降框架68以前挡板62侧为支轴,位于装置中央的前端部在上下方向上摇动。此外,在升降框架68上形成有从中央向倾斜方向延伸的开口68a。
在升降框架68的前端安装有记录/重放单元70。该记录/重放单元70包括主轴马达71、转台72、夹紧头73、拾取头74。主轴马达71固定在升降框架68的背面,能够旋转的外壳被兼用作转台72。夹紧头73安装在转台72上,在升降框架68上升时,进入位于夹紧位置的盘4的盘孔4a中。在夹紧头73上设置有用弹簧施力的多个夹紧爪73a,可拆装地将盘4卡定。夹紧解除销75在升降框架68下降时,挡住盘4而使盘4从夹紧头73脱离。
拾取头74被保持在从升降框架68的开口68a露出的托架78上。在进行信息的记录/重放时,托架78沿着开口68a移动。
在基底板67上配置有用于进行盘4的搬入及搬出的盘支撑臂80、和用于将从槽62a插入的盘4搬入壳体61内的引导臂81。该盘支撑臂80用支架80a保持盘4的前端部,并以轴82为中心摇动。引导臂81用带凸缘的辊81a保持盘4的后端部,并以轴83为中心摇动。为了使该引导臂81摇动,而连接有连杆84。该连杆84的销84a沿着凸轮槽85移动。
另外,图27分别示出了盘4位于取出位置的情况、盘4位于自动搬入的开始位置的情况、盘4位于夹紧完成后的装填位置的情况。
在图28中,保持拾取头74的托架78被支撑在引导轴87,88上。这些引导轴87,88的两端被固定在升降框架68的背面。螺纹马达89的旋转经由齿轮组90传递到螺杆轴91。通过该螺杆轴91的旋转,托架78前进/后退。
在基底板67的背面配置装载马达94,该装载马达94的旋转经由齿轮组95传递到盘传送机构96,进行盘4的搬入或搬出。盘传送机构96的主要部分为装载滑动器97、盘支撑臂80、引导臂81。
上述装载滑动器97,端部形成的齿条97a与齿轮组95的最末端的齿轮啮合,通过装载马达94的旋转而沿着壳体61的侧壁前进/后退。装载滑动器97向离开前挡板62的方向移动(后退)时,盘4被搬入壳体61内,在前进时从壳体61搬出。
装载滑动器97形成有用于推压连杆84的销84a的凸轮槽97b、和用于使连杆98动作的凸轮槽97c。凸轮槽97b横向延伸,通过将销84a 向装载滑动器97的移动方向推压,而使销84a沿着凸轮槽85移动。此外,在装载滑动器97的侧面形成有用于使升降框架68升降的凸轮槽(未图示)。
连杆98的销98a与装载滑动器97的凸轮槽97c嵌合,在装载滑动器97移动时,其以轴99为中心旋转。该连杆98经由连杆臂100与基底部80b连接。该基底部80b通过轴82与配置于基底板67的表面上的盘支撑臂80一体地连接。在基底部80b的周围配置有开关92,在通过盘4的推入而使盘支撑臂80旋转时接通。通过来自该开关92的信号,控制电路(未图示)使装载马达94旋转,开始盘4的自动搬入。
上述连杆臂100包括:第1臂100a;相对于该第1臂100a能够滑动地连接的第2臂100b;和用于将这些臂100a,100b保持为最短状态的弹簧100c。通过该能够滑动的连杆臂100,在由用户将盘4推入壳体61内的期间、即到开始自动搬入为止,不使连杆98工作,盘支撑臂80能够摇动。
如图29所示,壳体主体65包括:用于收纳记录/重放单元70的记录/重放单元收纳部101;位于该记录/重放单元收纳部101的旁边、用于收纳作为盘传送机构96的一部分的装载滑动器97的滑动器收纳部102;和位于该滑动器收纳部102的旁边、用于收纳从各收纳部101,102伸出的盘4的盘收纳部103。滑动器收纳部102,为了在下方确保空间而能够配置其他配件,其底面比记录/重放单元收纳部101高例如2.5mm。盘收纳部103为了确保空间,其底面比滑动器收纳部102高例如2.1mm。在滑动器收纳部102的下方所形成的空间中,例如配置PC读卡器(未图示)。另外,记录/重放单元收纳部101的厚度(高度尺寸)例如为9.5mm。
记录/重放单元收纳部101以包围呈四边形的底部101d的方式,形成有左侧壁101a、后端壁101b和右侧壁101c。记录/重放单元收纳 部101的前侧开口,能够进行盘4的出入。左侧壁101a的后端部为了支撑上盖66,其上部直角折弯,剖面为L字形。在后端壁101b上形成有用于插通连接器37的插通孔101e。右侧壁101c与滑动器收纳部102的底部102a相连。
滑动器收纳部102具有底部102a、从该底部102a垂直立起的侧壁102b和后端壁102c。侧壁102b仅后端部较高,其余部分的高度较低,直接与盘收纳部103的底部103a相连。侧壁102b的后端部的一部分中位于与后端壁102c的角的部分,为了支撑上盖66,其上部直角折弯。后端壁102c与记录/重放单元收纳部101的后端壁101b相连。
盘收纳部103具有底部103a和从该底部103a垂直立起的侧壁103b。侧壁103b的后侧的一部分被切除。侧壁103b的一部分为了支撑上盖66,其上部折弯。
在记录/重放单元收纳部101的折弯部、滑动器收纳部102的折弯部、盘收纳部103的折弯部,形成分别与3个螺丝63a~63d螺合的螺孔104a~104d。上盖66在安装到壳体主体65上时,与壳体主体65的外侧重叠。
接下来对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如图27及图28所示,将盘4从前挡板62的槽62a插入时,盘4的前端侧被支撑在盘支撑臂80的支架80a上。对应于该盘4的推入,使连杆臂100伸长,同时盘支撑臂80与基底部80b一起以轴82为中心在图28中向顺时针方向旋转。
盘支撑臂80被进一步推入时,基底部80b使开关92接通。根据该开关92的信号,装载马达94开始旋转。该装载马达94的旋转经由齿轮组95传递到装载滑动器97。装载滑动器97向离开前挡板62的方向(后退方向)移动。
装载滑动器97后退时,通过凸轮槽97b推压连杆84的销84a,因此该销84a沿着凸轮槽85移动。从而,连杆84移动,因此引导臂81以轴83为支点在图27中向顺时针方向摇动。安装于该引导臂81的前端的带凸缘的辊81a推压盘4的后端部。
此外,装载滑动器97通过凸轮槽97c使连杆98在图28中向顺时针方向旋转。该连杆98的旋转经由连杆臂100传递到基底部80b,使盘支撑臂80在图28中向顺时针方向旋转。从而,盘4由盘支撑臂80和引导臂81保持,被搬入壳体61内。
盘4移动到图27所示的装填位置的正前的夹紧位置时,盘4的盘孔4a与夹紧头73一致。然后,与装载滑动器97连动,升降框架68上升,夹紧头73进入盘4的盘孔4a,通过夹紧爪73a将盘4夹紧。盘4在被夹紧头73推起时,被上盖66的内壁面的突出部挡住。在夹紧后,升降框架68稍稍下降以使盘4离开上盖66。
夹紧动作中,盘支撑臂80和引导臂81停止,但在夹紧完成后,通过装载滑动器97的最后的行程从盘4离开,而解除其保持。在该盘支撑臂80和引导臂81解除对盘4的保持的定时,装载滑动器97使开关(未图示)接通,因此装载马达94停止,结束盘4的搬入。
进行盘4的夹紧时,主轴马达71旋转。该主轴马达71旋转时,通过转台72和夹紧头73使盘4高速旋转。在该盘4的高速旋转中,拾取头74向盘4的半径方向移动,进行信息的记录或重放。
将壳体61内装填的盘4搬出时,操作前挡板62的弹出按钮62b,或将来自信息设备的指令发送到盘装置60。盘装置60的控制电路(未图示)首先使主轴马达71,然后使装载马达94反转。通过该装载马达94的反转,装载滑动器97向靠近前挡板62的方向(前进方向)移动。
开始装载滑动器97的前进时,盘支撑臂80和引导臂81轻微摇动,保持盘4的外周。然后,升降框架68下降。在该下降中,盘4被夹紧解除销75挡住,因此将盘4从夹紧头73拔出。在升降框架68下降后,盘支撑臂80和引导臂81再度摇动,将盘4搬出到图28所示的取出位置。
[第4实施方式]
图30~图37示出了在托盘型的盘装置110中设有形成了1阶台阶的前挡板111的第4实施方式。在该前挡板111上设置有弹出按钮111a、指示器111b和应急孔111c。除了前挡板111以外,构成为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第5实施方式]
图38~图45示出了在托盘型的盘装置120中设有平坦的前挡板121的第5实施方式。在该前挡板121上设置有弹出按钮121a、指示器121b和应急孔121c。除了前挡板121以外,构成为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第6实施方式]
图46~图53示出了在吸入型的盘装置130中设有形成了1阶台阶的前挡板131的第6实施方式。在该前挡板131上设置有槽131a、弹出按钮131b、指示器131c、应急孔131d。除了前挡板131以外,构成为与第3实施方式相同。
[第7实施方式]
图54~图61示出了在吸入型的盘装置140中设置有平坦的前挡板141的第7实施方式。在该前挡板141上设置有槽141a、弹出按钮141b、指示器141c、应急孔141d。除了前挡板141,构成为与第3实施方式相同。
另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设置导轨及滑轨并将其收纳在轨道收纳部中,但是,如果在轨道收纳部中形成用于保持滑轨的保持部,则不需要导轨。
此外,在上述第1~第7实施方式中,以托盘单元收纳部或记录/重放单元收纳部的厚度(高度尺寸)为9.5mm的盘装置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托盘单元收纳部或记录/重放单元收纳部的厚度(高度尺寸)为12.7mm或其他尺寸的盘装置,轨道收纳部或滑动器收纳部、盘收纳部的底面的高度位置,根据盘装置的尺寸、设计规格而不同,因此不限于各实施方式中示出的数值。总之,只要满足盘收纳部的厚度(高度尺寸)<轨道收纳部或滑动器收纳部的厚度(高度尺寸)<托盘单元收纳部或记录/重放单元收纳部的厚度(高度尺寸)这样的条件即可。

Claims (9)

1.一种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盘传送机构,在装填位置和取出位置之间传送盘;
记录/重放部,对上述装填位置的盘记录/重放数据;
壳体,具有第1收纳部、第2收纳部和第3收纳部,所述第1收纳部收纳或能够出入地收纳上述记录/重放部,所述第2收纳部配置在上述第1收纳部的左右方向中的一侧,收纳上述盘传送机构的一部分,并且该第2收纳部的底面处于上述第1收纳部的底面的上方以在下方形成空间,所述第3收纳部配置在上述第2收纳部的左右方向中的上述一侧,收纳从上述第2收纳部伸出的盘,并且该第3收纳部的底面处于上述第2收纳部的底面的上方以在下方形成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盘传送机构包括:载置上述盘的盘托盘;和
一对轨道,支撑上述盘托盘的两侧面,并引导上述盘托盘的移动,
上述盘托盘能够出入地收纳在上述第1收纳部及上述第2收纳部中,在为了将上述盘放置到装填位置而装入到上述壳体内的装入位置以及为了将上述盘放置到取出位置而从上述壳体拉出的拉出位置之间移动,
上述一对轨道中的一个配置在上述第1收纳部,另一个配置在上述第2收纳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收纳部中配置的轨道的上下方向的长度,比上述第1收纳部中配置的轨道的上下方向的长度短。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收纳部中配置的轨道被纵向配置,以便在上述第1收纳部的上下方向上较长地支撑上述盘托盘的侧面;上述第2收纳部中配置的轨道被横向配置,以便在上述第2收纳部的左右方向上较长地支撑上述盘托盘的侧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盘传送机构包括:装载滑动器,在马达的作用下工作,与上述盘的移动方向基本平行地直线移动;和
多个臂,与上述装载滑动器连动地旋转,与从前面的槽插入的上述盘的周边抵接,在上述装填位置和上述取出位置之间传送上述盘,
上述装载滑动器被收纳在上述第2收纳部中。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记录/重放部被配置成,使得用于对盘记录/重放数据的拾取头的移动方向,从使盘旋转的马达的中心朝向上述记录/重放部的收纳方向为左后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收纳部从上述壳体的前面延伸到后面。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壳体包括:壳体主体,设置有上述第1收纳部、第2收纳部和第3收纳部;和上盖,固定在上述壳体主体上,覆盖上述壳体主体。
9.一种盘装置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具有第1收纳部、第2收纳部和第3收纳部,在底面形成有2阶台阶,
该第2收纳部配置在上述第1收纳部的左右方向中的一侧,该第2收纳部的底面处于上述第1收纳部的底面的上方以在下方形成空间,
该第3收纳部配置在上述第2收纳部的左右方向中的上述一侧,该第3收纳部的底面处于上述第2收纳部的底面的上方以在下方形成空间。
CN201020557288XU 2010-05-12 2010-09-29 盘装置及其壳体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89796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10118 2010-05-12
JP2010110118A JP5505633B2 (ja) 2010-05-12 2010-05-12 ディスク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897963U true CN201897963U (zh) 2011-07-13

Family

ID=4425586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20557288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897963U (zh) 2010-05-12 2010-09-29 盘装置及其壳体
CN2010105055267A Pending CN102243882A (zh) 2010-05-12 2010-09-29 盘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055267A Pending CN102243882A (zh) 2010-05-12 2010-09-29 盘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141108B2 (zh)
JP (1) JP5505633B2 (zh)
CN (2) CN20189796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43882A (zh) * 2010-05-12 2011-11-16 蒂雅克股份有限公司 盘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67934A (zh) * 2010-11-12 2012-05-23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光盘驱动器进出机构
JP2013012274A (ja) * 2011-06-29 2013-01-17 Hitachi Consumer Electronics Co Ltd 光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CN103377680B (zh) * 2012-04-24 2016-03-09 神讯电脑(昆山)有限公司 光盘读取装置
US8854769B1 (en) * 2014-04-07 2014-10-07 King Slide Works Co., Ltd. Slide rail system and connecting device used for slide rail assembly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285145B1 (ko) * 1992-05-22 2001-03-15 이데이 노부유끼 디스크 카트리지 로딩 장치
US5862116A (en) 1994-02-23 1999-01-19 Teac Corporation Disc device
JP2956470B2 (ja) 1994-03-16 1999-10-04 ティアック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
JP3392818B2 (ja) * 1994-10-31 2003-03-31 株式会社東芝 携帯形電子機器および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KR100772365B1 (ko) * 2001-11-15 2007-11-0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 디스크 드라이브의 트레이 가이드 구조체
TWI261230B (en) * 2003-06-18 2006-09-01 Lite On It Corp Tray locking mechanism for the slim type optical disc device
US7140029B2 (en) * 2003-08-11 2006-11-21 Micro-Star Int'l Co., Ltd. Sliding mechanism for optical compact disk drive
JP2006323958A (ja) * 2005-05-20 2006-11-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の製造方法
JP4325646B2 (ja) * 2006-07-07 2009-09-02 ティアック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
TW200828293A (en) * 2006-12-29 2008-07-01 Lite On It Corp DVD mechanism with tilt adjustment
JP2009110599A (ja) * 2007-10-30 2009-05-21 Hitachi-Lg Data Storage Inc 光ディスク装置
JP5505633B2 (ja) * 2010-05-12 2014-05-28 ティアック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43882A (zh) * 2010-05-12 2011-11-16 蒂雅克股份有限公司 盘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10283298A1 (en) 2011-11-17
JP2011238319A (ja) 2011-11-24
JP5505633B2 (ja) 2014-05-28
CN102243882A (zh) 2011-11-16
US8141108B2 (en) 2012-03-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897963U (zh) 盘装置及其壳体
CN1258766C (zh) 处理多种尺寸信息存储媒体盒式磁带的驱动器及其盒式磁带
KR910007430B1 (ko) 투윈 디스크플레이어
KR20040039180A (ko) 디스크식 기록재생장치
KR100875229B1 (ko) 테이프 라이브러리
US5621708A (en) Disk player equipped with disk changer
KR920003505B1 (ko) 자기기록 재생장치
US10327366B2 (en) Conveyance robot apparatus
US20140007143A1 (en) Disc drive unit and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CN107993678B (zh) 一种盘匣抽拉可插拔式光存储数据中心控制系统
US8488269B2 (en) Library apparatus
CN1913032B (zh) 显示仪器及其支架
EP1598821A2 (en) Disk drive
CN101567200B (zh) 光盘装置
JP5863535B2 (ja) ライブラリ装置
US6809924B2 (en) Tray structure for loading in and unloading disk from disk drive
CN214963512U (zh) 一种机电技术开发实验多功能平台
KR950010967B1 (ko) 콤팩트 디스크 오토체인저 플레이어
DE102008010147A1 (de) Digitale Speicherbibliothek
CN2814612Y (zh) 插卡式mp4、dvd汽车收放机
KR200314174Y1 (ko) 리드 스크류 방식을 이용한 디스크 트레이의 인출 및인입 구조
JP2643692B2 (ja) 磁気記録再生装置
KR200262072Y1 (ko) 디스크 플레이어
JPS62164261A (ja) テ−プレコ−ダ−
US20070074232A1 (en) Auto loading device for data storage cartridg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713

Termination date: 20150929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