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890120U - 一种密封条 - Google Patents
一种密封条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1890120U CN201890120U CN2010205972702U CN201020597270U CN201890120U CN 201890120 U CN201890120 U CN 201890120U CN 2010205972702 U CN2010205972702 U CN 2010205972702U CN 201020597270 U CN201020597270 U CN 201020597270U CN 201890120 U CN201890120 U CN 20189012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aling
- sealing lip
- lip
- band according
- straight wa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al Device For Vehicle (AREA)
Abstract
一种密封条,该密封条包括一体形成的或相互连接的夹持部分和密封泡部分,所述密封泡部分上具有气孔,其中,在所述密封泡部分的外表面上形成有向外突出的至少一条密封边。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密封泡部分的外表面上增加至少一条密封边,使得在关闭舱门时,舱门和密封条之间形成了多个密封区域,从而大大提高了密封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密封件,具体的讲,涉及一种用于车辆中各种门结构处的密封条。
背景技术
目前的车辆上都设有行李舱。为了避免舱内物品被外界水、油等流体污染,舱门关闭时应当是密封的。为了实现舱门的密封,通常要在行李舱中与关闭的舱门配合的地方设置密封条。现在的密封条如图8所示。这种密封条具有形成为一体的夹持部分1和密封泡部分2,通过夹持部分1将整个密封条夹持在行李舱内部的相应位置。所述密封泡部分2上设有气孔5。图9所示的是现有技术中的密封条处在使用状态时的截面图。当舱门12关闭时,密封泡部分2中的气体从气孔5中被挤出,密封泡部分2与舱门12之间形成单重密封区域13。但单重密封区域13面积较小,属于单一密封,密封效果不是很好,水、油等外部流体容易通过该密封区域13渗入行李舱内部,污染舱内物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车辆行李舱舱门的密封条,使用这种密封条能够获得多重密封的效果。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密封条,该密封条包括一体形成的或相互连接的夹持部分和密封泡部分,所述密封泡部分上具有气孔,其中,在所述密封泡部分的外表面上形成有向外突出的至少一条密封边。
优选地,所述夹持部分的横截面为具有第一直壁、第二直壁和圆弧部分的U型,所述第一直壁和所述第二直壁的内侧均带有夹持齿,所述密封泡部分与所述第一直壁一体形成。
优选地,所述至少一条密封边包括第一密封边,该第一密封边的两侧与所述第一直壁之间的轮廓的长度相等。
通常,所述第一密封边指向所述夹持部分的U型开口侧或封闭侧。
优选地,所述第一密封边端部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密封边根部的厚度。
优选地,在所述第一密封边指向的一侧的密封泡部分的外表面上形成有凹槽。
通常,在所述密封泡部分的内表面上与所述凹槽对应的部分形成有突起。
优选地,在所述密封泡部分的第一密封边与所述凹槽之间的部分上还形成有第二密封边。
优选地,所述第二密封边与所述第一密封边之间的轮廓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二密封边与所述凹槽之间的轮廓的长度。
优选地,所述第一密封边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密封边的长度。
通常,所述第二密封边端部的厚度不大于所述第二密封边根部的厚度。
相对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优势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密封条的密封泡部分外表面上增加至少一条密封边,使得在关闭舱门时,舱门和密封条之间形成了多个密封区域,从而大大提高了密封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所示的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密封条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图2所示的是图1所示的密封条处于使用状态时的截面图;
图3所示的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密封条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图4所示的是图3所示的密封条处于使用状态时的截面图;
图5所示的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密封条的一种更优选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图6所示的是图5所示的密封条处于使用状态时的截面图;
图7所示的是图5所示的密封条在行李舱中的安装示意图。
图8所示的是现有技术中的密封条的截面图;
图9所示的是图8所示的密封条处于使用状态时的截面图;
附图标记
1夹持部分
2密封泡部分
3第一密封边
4第二密封边
5通气孔
6凹槽
7第一直壁
8第二直壁
9圆弧部分
10外部流体流入方向
11导流区
12舱门
13单重密封区域
14第一密封区域
15第二密封区域
16第三密封区域
17突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图1所示的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密封条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截面图;图2所示的是图1所示的密封条处于使用状态时的截面图;图3所示的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密封条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截面图;图4所示的是图3所示的密封条处于使用状态时的截面图;图5所示的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密封条的一种更优选实施方式的截面图;图6所示的是图5所示的密封条处于使用状态时的截面图;图7所示的是图5所示的密封条在客车行李舱中的安装示意图。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密封条,该密封条包括一体形成的或相互连接的夹持部分1和密封泡部分2,所述密封泡部分2上具有气孔5,其中,在所述密封泡部分2的外表面上形成有向外突出的至少一条密封边。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夹持部分1的横截面可以为具有第一直壁7、第二直壁8和圆弧部分9的大致U型,所述第一直壁7和所述第二直壁8的内侧均带有夹持齿,所述密封泡部分2与所述第一直壁7的外侧一体形成。
作为本使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所述至少一条密封边包括第一密封边3,在封闭舱门12时,为了使所述第一密封边3优先接触舱门12,所述第一密封边3的两侧与所述第一直壁7之间的轮廓的长度应大致相等。同理,所述第一密封边3应指向所述夹持部分1的U型开口侧或封闭侧。
如图2所示,为了能够在关闭舱门12时,所述第一密封边3与所述舱门12之间能够形成两重密封,优选地,所述第一密封边3端部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密封边3根部的厚度。
下面介绍该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如图1和图2所示,当关闭舱门12时,通过关闭舱门12的压力将密封泡部分2内的部分空气通过气孔5挤出,密封边3接触舱门12,由于密封边3端部的厚度大于其根部厚度,这样便形成了第一密封区14和第二密封区15。如果行李舱外部的流体渗透过所述第一密封区域14,所述第二密封区域15仍能阻挡外部流体进一步流入舱内,提高了行李舱的密封性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3和图4所示,在所述第一密封边3指向的一侧的密封泡部分2的外表面上可以形成有凹槽6,在关闭舱门12时,通过该凹槽6的引导作用,所述密封泡部分2此处的材料会向内凹,从而在关闭舱门12时能够得到除所述第一密封边3与舱门接触处的第一密封区域14和第二密封区域15之外的第三密封区域16以及导流区11。
为了加强所述密封泡部分2在所述凹槽6处的强度,优选地,在所述密封泡部分2的内表面上与所述凹槽6对应的部分可以形成有突起17。
下面介绍该优选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如图3和图4所示,当关闭舱门12时,通过关闭舱门12时的压力将所述密封泡部分2内的空气通过气孔5挤出,密封泡部分2的密封边3接触舱门12,由于密封边3端部的厚度大于其根部厚度,这样便形成第一密封区域14和第二密封区域15,随后在所述凹槽6的引导下,密封泡部分2在该处向内凹,密封泡部分2的一部分与舱门12接触,这样便形成第三密封区域16,且在第一密封区域14和第三密封区域16之间还形成了导流区11,当外部流体通过第三密封区域16渗入后会沿导流区11流出,且即使外部流体通过导流区11,第一密封区域14及第二密封区域16仍然能阻挡外部流体的进一步渗入,确保了外部流体不会渗入行李舱内部污染舱内物品,同时在所述密封泡部分2的内表面上与所述凹槽6对应的部分形成有突起17,这样密封泡部分2在此处的强度不会因为舱门的反复开关而降低。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更优选实施方式,如图5所示,在所述密封泡部分2的第一密封边3与所述凹槽6之间的部分上还可以形成有第二密封边4。如图6所示,当关闭舱门12时,增加的第二密封边4在增强第三密封区域16的密封效果的同时,形成了足够大的导流区11。
为了保证形成的所述导流区11有足够大的空间,优选地,所述第二密封边4与所述第一密封边3之间的轮廓的长度大致等于所述第二密封边4与所述凹槽6之间的轮廓的长度。
为了确保在关闭舱门12时所述第一密封边3能够先接触舱门,形成良好的第一密封区域14和第二密封区域15,优选地,所述第一密封边3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密封边4的长度。
为了能够形成稳定的第三密封区域16,所述第二密封边4端部的厚度优选不大于所述第二密封边4根部的厚度。
下面介绍该更优选实施方式的具体工作过程:如图6所示,当关闭舱门12时,通过关闭舱门12时的压力将密封泡部分2内的空气通过气孔5挤出,密封泡部分2的第一密封边3首先接触舱门12,由于第一密封边3端部的厚度大于其根部厚度,这样便形成第一密封区域14和第二密封区域15,随后在凹槽6的引导下,密封泡部分2在该处向内凹,第二密封边4与舱门12接触,形成第三密封区域16。同时,由于第一密封边3与第二密封边4之间的轮廓的长度大致等于第二密封边4与凹槽6之间的轮廓的长度,这样,能在第一密封区域14和第三密封区域16之间形成足够大的导流区11。且第二密封边4端部的厚度不大于所述第二密封边4根部的厚度,这样在关闭舱门12时能够形成足够稳定的第三密封区域16,如果行李舱外部的流体渗透过第一密封区域14也不会进入渗入行李舱内部,而是沿着所述导流区11流出。且即使外部流体通过导流区11,第一密封区域14及第二密封区域16仍然能阻挡外部流体的进一步渗入。图7所示的该更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的密封条用于客车行李舱中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密封条的密封泡部分的外表面上增加至少一条密封边而得到了舱门与密封条之间的多重密封,大大提高了密封条的密封效果。
最后应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并部局限应用与行李舱中,还可以用在汽车车门、后备厢等处,且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等同替换亦不能使修改后的技术方案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1)
1.一种密封条,该密封条包括一体形成的或相互连接的夹持部分和密封泡部分,所述密封泡部分上具有气孔,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密封泡部分的外表面上形成有向外突出的至少一条密封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条,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部分的横截面为具有第一直壁、第二直壁和圆弧部分的U型,所述第一直壁和所述第二直壁的内侧均带有夹持齿,所述密封泡部分与所述第一直壁的外侧一体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密封条,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条密封边包括第一密封边,该第一密封边的两侧与所述第一直壁之间的轮廓的长度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密封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边指向所述夹持部分的U型开口侧或封闭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密封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边端部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密封边根部的厚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密封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密封边指向的一侧的密封泡部分的外表面上形成有凹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密封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密封泡部分的内表面上与所述凹槽对应的部分形成有突起。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密封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密封泡部分的第一密封边与所述凹槽之间的部分上还形成有第二密封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密封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密封边与所述第一密封边之间的轮廓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二密封边与所述凹槽之间的轮廓的长度。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密封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边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密封边的长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密封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密封边端部的厚度不大于所述第二密封边根部的厚度。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205972702U CN201890120U (zh) | 2010-11-04 | 2010-11-04 | 一种密封条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205972702U CN201890120U (zh) | 2010-11-04 | 2010-11-04 | 一种密封条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1890120U true CN201890120U (zh) | 2011-07-06 |
Family
ID=442195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205972702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890120U (zh) | 2010-11-04 | 2010-11-04 | 一种密封条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1890120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835673A (zh) * | 2016-04-28 | 2016-08-10 | 南京金龙客车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外摆舱门的密封胶条及相应的外摆舱门与汽车 |
CN106065949A (zh) * | 2016-08-18 | 2016-11-02 | 合肥美亚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分选箱密封装置及分选箱密封结构 |
CN108016262A (zh) * | 2016-10-28 | 2018-05-11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车辆的顶棚和车辆 |
-
2010
- 2010-11-04 CN CN2010205972702U patent/CN201890120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835673A (zh) * | 2016-04-28 | 2016-08-10 | 南京金龙客车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外摆舱门的密封胶条及相应的外摆舱门与汽车 |
CN106065949A (zh) * | 2016-08-18 | 2016-11-02 | 合肥美亚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分选箱密封装置及分选箱密封结构 |
CN108016262A (zh) * | 2016-10-28 | 2018-05-11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车辆的顶棚和车辆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890120U (zh) | 一种密封条 | |
CN104924999A (zh) | 一种硬质骨架导槽顶条 | |
JP2009220750A (ja) | ドアウエザーストリップ | |
CN204623086U (zh) | 一种汽车玻璃导槽密封条 | |
CN204645996U (zh) | 组合式全密封塑料推拉窗 | |
CN203611704U (zh) | 一种不易变形的汽车天窗密封条 | |
CN204984192U (zh) | 一种门窗密封气囊及门窗 | |
CN204249789U (zh) | 一种安全车窗 | |
CN204687812U (zh) | 一种汽车门槛密封条 | |
CN206205174U (zh) | 幕墙装修用密封结构 | |
CN203739598U (zh) | 一种汽车车门挡水密封条 | |
CN201137425Y (zh) | 一种防渗水的组角结构 | |
CN203460671U (zh) | 汽车门框头道密封条 | |
CN204956050U (zh) | 汽车前挡风玻璃导流密封条 | |
CN208393074U (zh) | 一种汽车车门玻璃呢槽接角防水结构 | |
CN104354578A (zh) | 一种具有防漏水功能的汽车天窗密封边 | |
CN204956347U (zh) | 一种硬质骨架导槽顶条 | |
CN204149829U (zh) | 轻型客车前门密封条 | |
CN203937493U (zh) | 车用三角窗密封条 | |
JP3683638B2 (ja) | ウエザーストリップの型成形部の構造 | |
CN207190766U (zh) | 一种汽车密封条排气端面设计结构 | |
CN204254837U (zh) | 客车车厢内空调的出风装置 | |
CN204172816U (zh) | 新结构汽车行李箱密封条 | |
CN203126486U (zh) | 一种防折线汽车车门密封件 | |
CN208441743U (zh) | 一种塑钢门窗密封条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706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