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797441U - 一种带耦合电感的软开关隔离型双向直流-直流变换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带耦合电感的软开关隔离型双向直流-直流变换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1797441U CN201797441U CN2010205338609U CN201020533860U CN201797441U CN 201797441 U CN201797441 U CN 201797441U CN 2010205338609 U CN2010205338609 U CN 2010205338609U CN 201020533860 U CN201020533860 U CN 201020533860U CN 201797441 U CN201797441 U CN 20179744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wer switch
- pressure side
- switch pipe
- side winding
- low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8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8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8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4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2457 bidirection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518 rheometr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7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72 regene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245 co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7 de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63 phase shif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48 power gen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70 samp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Landscapes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带耦合电感的软开关隔离型双向直流-直流变换器,包括六个带反向并联二极管和并联电容的功率开关管、两个带反向并联二极管的辅助开关管、两个箝位电容、一个高压侧电容和两个两绕组耦合电感。本实用新型利用低压侧并联结构减小低压侧电流的纹波,利用功率开关管上的并联电容实现功率开关管的零电压关断,利用耦合电感的漏感实现功率开关管的零电压开通,利用辅助开关管及其反并二极管与箝位电容组成的有源箝位电路实现了漏感能量的无损转移,利用两个耦合电感的高压侧绕组的串联结构实现了变换器的高升压/降压,电路结构简单,所有功率开关工作于软开关状态,电路中无能量损耗元件,提高了变换器的效率,换流过程中,开关器件无电压过冲。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向直流-直流变换器,尤其是一种带耦合电感的软开关隔离型双向直流-直流变换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石油、煤等传统能源大量的消耗,能源的短缺和环境的污染已经成为世界的焦点,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应用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在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中,如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所产生的电能存在短时间内的波动问题,需要使用能量存储系统使发电系统能量平稳输出。其中,能量存储系统的核心就是双向的直流-直流变换器,可以在发电系统输出过多能量时存储多余能量于蓄电池等储能设备,而在发电系统输出能量不足时输出功率,满足负载的需求。与此同时,出于对人身安全方面考虑,许多应用场合都有电气隔离的要求,为延长蓄电池等储能设备使用寿命,需要减少低压电池侧纹波。所以低输入纹波、高升压/降压、高效率的隔离型双向变换器在可再生能源发电领域里有着重要的作用。
常规的Buck-Boost型双向直流-直流变换器结构简单,应用广泛,但该变换器的功率开关工作于硬开关状态,开关损耗较大,功率开关管的电压应力较大,低压侧电流纹波大。常规的Buck-Boost型交错并联直流-直流双向变换器只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低压侧电流的纹波,但是其它问题仍然存在。近年来相继出现了一些高升压/降压隔离型直流-直流双向变换器,有建立于全桥拓扑的基础上,且增加有源箝位电路实现功率开关管的软开关,所用开关管数量较多,且结构复杂;另外有提出了一种基于半桥结构的双向变换器,但需要增加额外的控制电路来解决电容间的电压不平衡问题。
中国专利CN1545195中公开了一种涉及正反激双向DC-DC变换器,由变压器次、初级绕组Ns1与Np1相互耦合构成正激变压器T1;由另一变压器次、初级绕组Ns2与Np2相互耦合构成反激变压器T2,两个次级绕组Ns1与Ns2各自串联开关管S1与S2后同时并联于输入直流电源。两个初级绕组Np1与Np2串联后通过整流/逆变电路和直流电源V2并联。利用有源箝位、RCD箝位、LCD箝位、ZVT复位等技术可组成一族双向变换器拓扑。
但是,该技术仍有以下不足:
1、两个变压器处理的功率等级不同,导致变压器的损耗分配不均,功率开关管的电压和电流应力不对称,增加了热管理的难度,影响了变换器的寿命;
2、在该方案中,正激变压器不需要气隙,反激变压器需要增加较大气隙,增加了磁性元件的设计复杂度,不利于工业化大规模生产;
3、该方案中,正激变压器只在其对应开关管导通时向高压侧传递能量,而反激变压器只在其对应开关管关断时向高压侧传递能量,导致变压器的利用率不高,增加了变压器的体积,降低了系统功率密度;
4、由于正激变压器和反激变压器的不对称性,难以实现电路的交错并联工作,影响了系统功率等级的提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低压侧电流纹波小的耦合电感实现隔离型双向直流-直流变换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有以下两种技术解决方案:
方案1
本实用新型的带耦合电感的软开关隔离型双向直流-直流变换器,包括低压侧电路和高压侧电路;
所述的低压侧电路包括:两条有源箝位电路和两条与低压侧电源并联的支路,第一条并联支路由第一低压侧绕组与带反并二极管的第一功率开关管串联构成,在第一功率开关管两端并联第一并联电容,第二条并联支路由第二低压侧绕组与带反并二极管的第二功率开关管串联构成,在第二功率开关管两端并联第二并联电容;第一有源箝位电路并联在第一低压侧绕组两端或并联在第一功率开关管的源极和漏极上,其由带反并二极管的第一辅助开关管和第一箝位电容串联构成;第二有源箝位电路并联在第二低压侧绕组两端或并联在第二功率开关管的源极和漏极上,其由带反并二极管的第二辅助开关管和第二箝位电容串联构成;
所述的高压侧电路包括:第一高压侧绕组、第二高压侧绕组、带反并二极管的第三功率开关管、带反并二极管的第四功率开关管、带反并二极管的第五功率开关管、带反并二极管的第六功率开关管和高压侧电容。其中第一高压侧绕组与第一低压侧绕组同为一个耦合电感中的两个绕组,第二高压侧绕组与第二低压侧绕组同为另一个耦合电感中的两个绕组,以第一低压侧绕组和第二低压侧绕组中均与低压侧电源同一极相连的那一端为参照端,第一高压侧绕组与第一低压侧绕组对应的同名端和第二高压侧绕组与第二低压侧绕组对应的同名端相连,第一高压侧绕组的另一端与第四功率开关管的源极和第三功率开关管的漏极相连,第二高压侧绕组的另一端与第六功率开关管的源极和第五功率开关管的漏极相连,第四功率开关管的漏极和第六功率开关管的漏极同高压侧电容的一端相连,第三功率开关管的源极和第五功率开关管的源极同高压侧电容的另一端相连,高压侧电源并联在高压侧电容上。在第三功率开关管两端并联第三并联电容,在第四功率开关管两端并联第四并联电容,在第五功率开关管两端并联第五并联电容,在第六功率开关管两端并联第六并联电容。
方案2
本实用新型的带耦合电感的软开关隔离型双向直流一直流变换器,包括低压侧电路和高压侧电路;
所述的低压侧电路包括:有源箝位电路和两条与低压侧电源并联的支路,第一条并联支路由第一低压侧绕组与带反并二极管的第一功率开关管串联构成,在第一功率开关管两端并联第一并联电容,第二条并联支路由第二低压侧绕组与带反并二极管的第二功率开关管串联构成,在第二功率开关管两端并联第二并联电容;有源箝位电路由带反并二极管的第一辅助开关管、带反并二极管的第二辅助开关管和箝位电容构成,其中第一辅助开关管的源极和第一功率开关管的漏极相连,第二辅助开关管的源极和第二功率开关管的漏极相连,第一辅助开关管的漏极和第二辅助开关管的漏极与箝位电容的一端相连,箝位电容的另一端与第二功率开关管的源极相连或与第一低压侧绕组同低压侧电源相连的那端相连。
所述的高压侧电路包括:第一高压侧绕组、第二高压侧绕组、带反并二极管的第三功率开关管、带反并二极管的第四功率开关管、带反并二极管的第五功率开关管、带反并二极管的第六功率开关管和高压侧电容。其中第一高压侧绕组与第一低压侧绕组同为一个耦合电感中的两个绕组,第二高压侧绕组与第二低压侧绕组同为另一个耦合电感中的两个绕组,以第一低压侧绕组和第二低压侧绕组中均与低压侧电源同一极相连的那一端为参照端,第一高压侧绕组与第一低压侧绕组对应的同名端和第二高压侧绕组与第二低压侧绕组对应的同名端相连,第一高压侧绕组的另一端与第四功率开关管的源极和第三功率开关管的漏极相连,第二高压侧绕组的另一端与第六功率开关管的源极和第五功率开关管的漏极相连,第四功率开关管的漏极和第六功率开关管的漏极同高压侧电容的一端相连,第三功率开关管的源极和第五功率开关管的源极同高压侧电容的另一端相连,高压侧电源并联在高压侧电容上。在第三功率开关管两端并联第三并联电容,在第四功率开关管两端并联第四并联电容,在第五功率开关管两端并联第五并联电容,在第六功率开关管两端并联第六并联电容。
本实用新型的带耦合电感的软开关隔离型双向变换器,利用低压侧并联结构减小低压侧电流的纹波,利用功率开关管上的并联电容实现功率开关管的零电压关断,利用耦合电感的漏感实现功率开关管的零电压开通,利用辅助开关管及其反并二极管与箝位电容组成的有源箝位电路实现了漏感能量的无损转移,利用两个耦合电感的高压侧绕组的串联结构实现了变换器的高升压/降压,电路结构简单,所有功率开关工作于软开关状态,电路中无能量损耗元件,提高了变换器的效率,换流过程中,开关器件无电压过冲。本实用新型通过共用磁路的方式,把两个耦合电感绕制在一个磁元件上,减少了体积。
附图说明
图1是方案1带耦合电感的软开关隔离型双向直流-直流变换器的电路图;
图2是方案1低压侧电路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电路图;
图3是方案2带耦合电感的软开关隔离型双向直流-直流变换器的电路图;
图4是方案2低压侧电路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电路图;
图5是双向直流-直流变换器升压工作模态下工作过程波形图;
图6是双向直流-直流变换器降压工作模态下工作过程波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的耦合电感实现隔离型双向直流-直流变换器,包括低压侧电路和高压侧电路;
所述的低压侧电路包括:两条有源箝位电路和两条与低压侧电源VL并联的支路,第一条并联支路由第一低压侧绕组L1a与带反并二极管D1的第一功率开关管S1串联构成,在第一功率开关管S1两端并联第一并联电容CS1,第二条并联支路由第二低压侧绕组L2a与带反并二极管D2的第二功率开关管S2串联构成,在第二功率开关管S2两端并联第二并联电容CS2;图1所示实例中,第一有源箝位电路并联在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源极和漏极上,或者也可以如图2所示,并联在第一低压侧绕组L1a两端。其由带反并二极管Dc1的第一辅助开关管Sc1和第一箝位电容Cc1串联构成;图1所示实例中,第二有源箝位电路并联在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源极和漏极上,或者也可以如图2所示,并联在第二低压侧绕组L2a两端。其由带反并二极管Dc2的第二辅助开关管Sc2和第二箝位电容Cc2串联构成;
所述的高压侧电路包括:第一高压侧绕组L1b、第二高压侧绕组L2b、带反并二极管D3的第三功率开关管S3、带反并二极管D4的第四功率开关管S4、带反并二极管D5的第五功率开关管S5、带反并二极管D6的第六功率开关管S6和高压侧电容Co。其中第一高压侧绕组L1b与第一低压侧绕组L1a同为一个耦合电感中的两个绕组,第二高压侧绕组L2b与第二低压侧绕组L2a同为另一个耦合电感中的两个绕组,以第一低压侧绕组L1a和第二低压侧绕组L2a中均与低压侧电源VL同一极相连的那一端为参照端,第一高压侧绕组L1b与第一低压侧绕组L1a对应的同名端和第二高压侧绕组L2b与第二低压侧绕组L2a对应的同名端相连,第一高压侧绕组L1b的另一端与第四功率开关管S4的源极和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漏极相连,第二高压侧绕组L2b的另一端与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源极和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漏极相连,第四功率开关管S4的漏极和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漏极同高压侧电容Co的一端相连,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源极和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源极同高压侧电容Co的另一端相连,高压侧电源VH并联在高压侧电容Co上。在第三功率开关管S3两端并联第三并联电容CS3,在第四功率开关管S4两端并联第四并联电容CS4,在第五功率开关管S5两端并联第五并联电容CS5,在第六功率开关管S6两端并联第六并联电容CS6。
参见图3,本实用新型的带耦合电感的软开关隔离型双向直流-直流变换器,包括低压侧电路和高压侧电路;
所述的低压侧电路包括:有源箝位电路和两条与低压侧电源VL并联的支路,第一条并联支路由第一低压侧绕组L1a与带反并二极管D1的第一功率开关管S1串联构成,在第一功率开关管S1两端并联第一并联电容CS1,第二条并联支路由第二低压侧绕组L2a与带反并二极管D2的第二功率开关管S2串联构成,在第二功率开关管S2两端并联第二并联电容CS2;有源箝位电路由带反并二极管Dc1的第一辅助开关管Sc1、带反并二极管Dc2的第二辅助开关管Sc2和箝位电容Cc构成,其中第一辅助开关管Sc1的源极和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漏极相连,第二辅助开关管Sc2的源极和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漏极相连,第一辅助开关管Sc1的漏极和第二辅助开关管Sc2的漏极与箝位电容Cc的一端相连,图3所示实例中,箝位电容Cc的另一端与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源极相连,或者也可以如图4所示,箝位电容Cc的另一端与第一低压侧绕组L1a同低压侧电源VL相连的那端相连。
所述的高压侧电路包括:第一高压侧绕组L1b、第二高压侧绕组L2b、带反并二极管D3的第三功率开关管S3、带反并二极管D4的第四功率开关管S4、带反并二极管D5的第五功率开关管S5、带反并二极管D6的第六功率开关管S6和高压侧电容Co。其中第一高压侧绕组L1b与第一低压侧绕组L1a同为一个耦合电感中的两个绕组,第二高压侧绕组L2b与第二低压侧绕组L2a同为另一个耦合电感中的两个绕组,以第一低压侧绕组L1a和第二低压侧绕组L2a中均与低压侧电源VL同一极相连的那一端为参照端,第一高压侧绕组L1b与第一低压侧绕组L1a对应的同名端和第二高压侧绕组L2b与第二低压侧绕组L2a对应的同名端相连,第一高压侧绕组L1b的另一端与第四功率开关管S4的源极和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漏极相连,第二高压侧绕组L2b的另一端与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源极和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漏极相连,第四功率开关管S4的漏极和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漏极同高压侧电容Co的一端相连,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源极和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源极同高压侧电容Co的另一端相连,高压侧电源VH并联在高压侧电容Co上。在第三功率开关管S3两端并联第三并联电容CS3,在第四功率开关管S4两端并联第四并联电容CS4,在第五功率开关管S5两端并联第五并联电容CS5,在第六功率开关管S6两端并联第六并联电容CS6。
本实用新型双向直流-直流变换器工作时,将初始的高低压直流电源接入变换器,根据采样所得的低压侧电流、低压侧电源电压、低压侧箝位电容电压和高压侧电源电压等信号,使用移相加PWM的控制方法,通过DSP程序处理后得出第二功率开关管的控制信号超前或滞后于第四功率开关管的控制信号,从而实现传输功率大小和方向的控制。根据高低压电源电压幅值,计算出第一功率开关管、第二功率开关管、第一辅助开关管和第二辅助开关的占空比,使得高压侧等效漏感两边的电压匹配。根据计算得到的每个开关管占空比大小与相位关系,控制第一功率开关管、第二功率开关管、第一辅助开关管、第二辅助开关、第三功率开关管、第四功率开关管、第五功率开关管和第六功率开关管的的开通和关断。
其中,第一功率开关管和第二功率开关管的导通时间相等,相位相差180度,第一辅助开关管和第一功率开关管的控制信号互补,并有共同关断的一小段时间作为死区时间,第二辅助开关管和第二功率开关管的控制信号互补,并有共同关断的一小段时间作为死区时间。第三功率开关管和第六功率开关管的控制信号相同并且同第四功率开关管和第五功率开关管的控制信号互补,各为0.5的固定占空比,并有共同关断的死区时间。第二功率开关管的控制信号超前或滞后于与第四功率开关管和第五功率开关管的控制信号,第一功率开关管的控制信号超前或滞后于第三功率开关管和第六功率开关管的控制信号。
本实用新型的隔离型双向直流-直流变换器存在升压、降压两种工作模态。每种工作模态可以分为六种工作过程,在升压模式下其工作过程为:第二辅助开关管Sc2关断与第二功率开关管S2开通之间的换流过程;第一功率开关管S1关断与第一辅助开关管Sc1开通之间的换流过程;第三功率开关管S3和第六功率开关管S6关断与第四功率开关管S4和第五功率开关管S5开通之间的换流过程;第一辅助开关管Sc1关断与第一功率开关管S1开通之间的换流过程;第二功率开关管S2关断与第二辅助开关管Sc2开通之间的换流过程;第四功率开关管S4和第五功率开关管S5关断与第三功率开关管S3和第六功率开关管S6开通之间的换流过程。图1~图4所示变换器的工作过程基本相同,以图1为例来说明变换器的工作过程:
第二辅助开关管Sc2关断与第二功率开关管S2开通之间的换流过程:
换流前,电路处于第二辅助开关管Sc2导通,第二辅助开关管的反并二极管Dc2关断,第一功率开关管S1导通,第一功率开关管的反并二极管D1关断,第三功率开关管S3和第六功率开关管S6导通,第三功率开关管和第六功率开关管的反并二极管D3与D6关断,第一辅助开关管Sc1及其反并二极管Dc1关断,第二功率开关管S2及其反并二极管D2关断,第四功率开关管S4和第五功率开关管S5及其反并二极管D4与D5关断,。当第二辅助开关管Sc2关断时,在变换器的低压侧,耦合电感的漏感与开关管的并联电容Cs2开始谐振,随着并联电容Cs2的电压的下降,第二辅助开关管Sc2的电压从零开始上升,即第二辅助开关管Sc2实现了零电压关断,当并联电容Cs2上的电压线性下降到零时,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反并二极管D2导通,此时给出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开通信号,就实现了第二功率开关管S2零电压开通。
第一功率开关管S1关断与第一辅助开关管Sc1开通之间的换流过程:
换流前,电路处于第一功率开关管S1导通,第一功率开关管的反并二极管D1关断,第二功率开关管S2导通,第二功率开关管的反并二极管D2关断,第一辅助开关管Sc1及其反并二极管Dc1关断,第二辅助开关管Sc2及其反并二极管Dc2关断,第三功率开关管S3和第六功率开关管S6导通,第三功率开关管和第六功率开关管的反并二极管D3与D6关断,第四功率开关管S4其反并二极管D4关断。当第一功率开关管S1关断时,在变换器的低压侧,由于开关管并联电容Cs1的作用,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电压从零开始以一定的斜率线性上升,因此第一功率开关管S1实现了零电压关断。当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电压超过第一箝位电容Cc1的电压时,第一辅助开关管的反并二极管Dc1导通,第一耦合电感的漏感中的能量转移到第一箝位电容Cc1中,在第一辅助开关管的反并二极管Dc1导通后给出第一辅助开关管Sc1的开通信号,而实现了第一辅助开关管Sc1的零电压开通,第一辅助开关管的反并二极管Dc1退出工作。
第三功率开关管S3和第六功率开关管S6关断与第四功率开关管S4和第五功率开关管S5开通之间的换流过程:
换流前,电路处于第二功率开关管S2导通,第二功率开关管的反并二极管D2关断,第三功率开关管S3和第六功率开关管S6导通,第三功率开关管和第六功率开关管的反并二极管D3与D6关断,第一辅助开关管Sc1导通,其反并二极管Dc1关断,第二辅助开关管Sc2及其反并二极管Dc2关断,第一功率开关管S1其反并二极管D1关断,第四功率开关管S4其反并二极管D4关断。第三功率开关管S3和第六功率开关管S6关断时,在变换器的高压侧,由于开关管并联电容Cs3和Cs6的作用,第三功率开关管S3和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电压从零开始以一定的斜率线性上升,因此第三功率开关管S3和第六功率开关管S6实现了零电压关断。当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电压超过高压侧电容Co的电压时,第四功率开关管S4和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反并二极管D4与D5导通,在D4与D5导通后,给出第四功率开关管S4和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开通信号,从而实现了第四功率开关管S4和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零电压开通,第四功率开关管S4和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反并二极管D4与D5退出工作。
第一辅助开关管Sc1关断与第一功率开关管S1开通之间的换流过程:
由于电路的对称性,变换器低压侧的换流过程与第二辅助开关管Sc2关断与第二功率开关管S2开通之间的换流过程类似。
第二功率开关管S2关断与第二辅助开关管Sc2开通之间的换流过程:
由于电路的对称性,变换器低压侧的换流过程与第一功率开关管S1关断与第一辅助开关管Sc1开通之间的换流过程类似。
第四功率开关管S4和第五功率开关管S5关断与第三功率开关管S3和第六功率开关管S6开通之间的换流过程:
由于电路的对称性,变换器高压侧的换流过程与第三功率开关管S3和第六功率开关管S6关断与第四功率开关管S4和第五功率开关管S5开通之间的换流过程类似。
图5是双向直流-直流变换器在升压模式下工作过程中的波形图,Ф表示移相角,D表示占空比,图的上部分为各开关管的驱动波形占空比及相位关系示意图,图中的iLb为高压侧耦合电感的电流波形,图中的θ0至θ11表示一个开关周期中的时间点,θ0~θ1时间内是第二辅助开关管Sc2关断与第二功率开关管S2开通之间的换流过程,θ1~θ3时间内是第一功率开关管S1关断与第一辅助开关管Sc1开通之间的换流过程,θ3~θ5时间内是第三功率开关管S3和第六功率开关管S6关断与第四功率开关管S4和第五功率开关管S5开通之间的换流过程,θ5~θ7时间内是第一辅助开关管Sc1关断与第一功率开关管S1开通之间的换流过程,θ7~θ9时间内第二功率开关管S2关断与第二辅助开关管Sc2开通之间的换流过程,θ9~θ11时间内是第四功率开关管S4和第五功率开关管S5关断与第三功率开关管S3和第六功率开关管S6开通之间的换流过程。
图6是双向直流-直流变换器降压工作模态下工作过程波形图。在降压模式下其工作过程为以下六个过程:第二辅助开关管Sc2关断与第二功率开关管S2开通之间的换流过程;第一功率开关管S1关断与第一辅助开关管Sc1开通之间的换流过程;第四功率开关管S4和第五功率开关管S5关断与第三功率开关管S3和第六功率开关管S6开通之间的换流过程;第一辅助开关管Sc1关断与第一功率开关管S1开通之间的换流过程;第二功率开关管S2关断与第二辅助开关管Sc2开通之间的换流过程;第三功率开关管S3和第六功率开关管S6关断与第四功率开关管S4和第五功率开关管S5开通。
第二辅助开关管Sc2关断与第二功率开关管S2开通之间的换流过程:
换流前,电路处于第二辅助开关管Sc2导通,第二辅助开关管的反并二极管Dc2关断,第一功率开关管S1导通,第一功率开关管的反并二极管D1关断,第四功率开关管S4和第五功率开关管S5导通,第四功率开关管和第五功率开关管的反并二极管D4与D5关断,第一辅助开关管Sc1及其反并二极管Dc1关断,第二功率开关管S2其反并二极管D2关断,第三功率开关管S3和第六功率开关管S6其反并二极管D3与D6关断。当第二辅助开关管Sc2关断时,在变换器的低压侧,耦合电感的漏感与开关管的并联电容Cs2开始谐振,随着并联电容Cs2的电压的下降,第二辅助开关管Sc2的电压从零开始上升,即第二辅助开关管Sc2实现了零电压关断,当并联电容Cs2上的电压线性下降到零时,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反并二极管D2导通,此时给出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开通信号,就实现了第二功率开关管S2零电压开通。
第一功率开关管S1关断与第一辅助开关管Sc1开通之间的换流过程:
换流前,电路处于第一功率开关管S1导通,第一功率开关管的反并二极管D1关断,第二功率开关管S2导通,第二功率开关管的反并二极管D2关断,第一辅助开关管Sc1及其反并二极管Dc1关断,第二辅助开关管Sc2及其反并二极管Dc2关断,第四功率开关管S4和第五功率开关管S5导通,第四功率开关管和第五功率开关管的反并二极管D4与D5关断,第三功率开关管S3和第六功率开关管S6其反并二极管D3与D6关断。当第一功率开关管S1关断时,在变换器的低压侧,由于开关管并联电容Cs1的作用,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电压从零开始以一定的斜率线性上升,因此第一功率开关管S1实现了零电压关断。当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电压超过第一箝位电容Cc1的电压时,第一辅助开关管的反并二极管Dc1导通,第一耦合电感的漏感中的能量转移到第一箝位电容Cc1中,在第一辅助开关管的反并二极管Dc1导通后给出第一辅助开关管Sc1的开通信号,而实现了第一辅助开关管Sc1的零电压开通,第一辅助开关管的反并二极管Dc1退出工作。
第四功率开关管S4和第五功率开关管S5关断与第三功率开关管S3和第六功率开关管S6开通:
换流前,电路处于第二功率开关管S2导通,第二功率开关管的反并二极管D2关断,第四功率开关管S4和第五功率开关管S5导通,第四功率开关管和第五功率开关管的反并二极管D4与D5关断,第一辅助开关管Sc1导通,其反并二极管Dc1关断,第二辅助开关管Sc2及其反并二极管Dc2关断,第一功率开关管S1其反并二极管D1关断,第三功率开关管S3和第六功率开关管S6其反并二极管D3与D6关断。当第四功率开关管S4和第五功率开关管S5关断时,在变换器的高压侧,由于开关管并联电容Cs4和Cs5的作用,第四功率开关管S4和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电压从零开始以一定的斜率线性上升,因此第四功率开关管S4和第五功率开关管S5实现了零电压关断。当第三功率开关管S3和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电压线性下降到零时,第三功率开关管S3和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反并二极管D3与D6导通,此时给出第三功率开关管S3和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开通信号,从而实现了第三功率开关管S3和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零电压开通,第三功率开关管S3和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反并二极管D3与D6退出工作。
第一辅助开关管Sc1关断与第一功率开关管S1开通之间的换流过程:
由于电路的对称性,变换器低压侧的换流过程与第二辅助开关管Sc2关断与第二功率开关管S2开通之间的换流过程类似。
第二功率开关管S2关断与第二辅助开关管Sc2开通之间的换流过程:
由于电路的对称性,变换器低压侧的换流过程与第一功率开关管S1关断与第一辅助开关管Sc1开通之间的换流过程类似。
第三功率开关管S3和第六功率开关管S6关断与第四功率开关管S4和第五功率开关管S5开通:
由于电路的对称性,变换器高压侧的换流过程与第四功率开关管S4和第五功率开关管S5关断与第三功率开关管S3和第六功率开关管S6开通之间的换流过程类似。
图6的上部分为各开关管的驱动波形占空比及相位关系示意图,Ф表示移相角,D表示占空比,图中的iLb为高压侧耦合电感的电流波形,图中的θ0至θ11表示一个开关周期中的时间点,θ0~θ1时间内是第二辅助开关管Sc2关断与第二功率开关管S2开通之间的换流过程,θ1~θ3时间内是第一功率开关管S1关断与第一辅助开关管Sc1开通之间的换流过程,θ3~θ5时间内是第四功率开关管S4和第五功率开关管S5关断与第三功率开关管S3和第六功率开关管S6开通之间的换流过程,θ5~θ7时间内是第一辅助开关管Sc1关断与第一功率开关管S1开通之间的换流过程,θ7~θ9时间内第二功率开关管S2关断与第二辅助开关管Sc2开通之间的换流过程,θ9~θ11时间内是第三功率开关管S3和第六功率开关管S6关断与第四功率开关管S4和第五功率开关管S5开通。
Claims (2)
1.一种带耦合电感的软开关隔离型双向直流一直流变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低压侧电路和高压侧电路;
所述的低压侧电路包括:两条有源箝位电路和两条与低压侧电源(VL)并联的支路,第一条并联支路由第一低压侧绕组(L1a)与带反并二极管(D1)的第一功率开关管(S1)串联构成,在第一功率开关管(S1)两端并联第一并联电容(CS1),第二条并联支路由第二低压侧绕组(L2a)与带反并二极管(D2)的第二功率开关管(S2)串联构成,在第二功率开关管(S2)两端并联第二并联电容(CS2);第一有源箝位电路并联在第一低压侧绕组(L1a)两端或并联在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源极和漏极上,其由带反并二极管(Dc1)的第一辅助开关管(Sc1)和第一箝位电容(Cc1)串联构成;第二有源箝位电路并联在第二低压侧绕组(L2a)两端或并联在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源极和漏极上,其由带反并二极管(Dc2)的第二辅助开关管(Sc2)和第二箝位电容(Cc2)串联构成;
所述的高压侧电路包括:第一高压侧绕组(L1b)、第二高压侧绕组(L2b)、带反并二极管(D3)的第三功率开关管(S3)、带反并二极管(D4)的第四功率开关管(S4)、带反并二极管(D5)的第五功率开关管(S5)、带反并二极管(D6)的第六功率开关管(S6)和高压侧电容(Co),其中第一高压侧绕组(L1b)与第一低压侧绕组(L1a)同为一个耦合电感中的两个绕组,第二高压侧绕组(L2b)与第二低压侧绕组(L2a)同为另一个耦合电感中的两个绕组,以第一低压侧绕组(L1a)和第二低压侧绕组(L2a)中均与低压侧电源(VL)同一极相连的那一端为参照端,第一高压侧绕组(L1b)与第一低压侧绕组(L1a)对应的同名端和第二高压侧绕组(L2b)与第二低压侧绕组(L2a)对应的同名端相连,第一高压侧绕组(L1b)的另一端与第四功率开关管(S4)的源极和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漏极相连,第二高压侧绕组(L2b)的另一端与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源极和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漏极相连,第四功率开关管(S4)的漏极和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漏极同高压侧电容(Co)的一端相连,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源极和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源极同高压侧电容(Co)的另一端相连,高压侧电源(VH)并联在高压侧电容(Co)上,在第三功率开关管(S3)两端并联第三并联电容(CS3),在第四功率开关管(S4)两端并联第四并联电容(CS4),在第五功率开关管(S5)两端并联第五并联电容(CS5),在第六功率开关管(S6)两端并联第六并联电容(CS6)。
2.一种带耦合电感的软开关隔离型双向直流一直流变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低压侧电路和高压侧电路;
所述的低压侧电路包括:有源箝位电路和两条与低压侧电源(VL)并联的支路,第一条并联支路由第一低压侧绕组(L1a)与带反并二极管(D1)的第一功率开关管(S1)串联构成,在第一功率开关管(S1)两端并联第一并联电容(CS1),第二条并联支路由第二低压侧绕组(L2a)与带反并二极管(D2)的第二功率开关管(S2)串联构成,在第二功率开关管(S2)两端并联第二并联电容(CS2);有源箝位电路由带反并二极管(Dc1)的第一辅助开关管(Sc1)、带反并二极管(Dc2)的第二辅助开关管(Sc2)和箝位电容(Cc)构成,其中第一辅助开关管(Sc1)的源极和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漏极相连,第二辅助开关管(Sc2)的源极和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漏极相连,第一辅助开关管(Sc1)的漏极和第二辅助开关管(Sc2)的漏极与箝位电容(Cc)的一端相连,箝位电容(Cc)的另一端与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源极相连或与第一低压侧绕组(L1a)同低压侧电源(VL)相连的那端相连;
所述的高压侧电路包括:第一高压侧绕组(L1b)、第二高压侧绕组(L2b)、带反并二极管(D3)的第三功率开关管(S3)、带反并二极管(D4)的第四功率开关管(S4)、带反并二极管(D5)的第五功率开关管(S5)、带反并二极管(D6)的第六功率开关管(S6)和高压侧电容(Co),其中第一高压侧绕组(L1b)与第一低压侧绕组(L1a)同为一个耦合电感中的两个绕组,第二高压侧绕组(L2b)与第二低压侧绕组(L2a)同为另一个耦合电感中的两个绕组,以第一低压侧绕组(L1a)和第二低压侧绕组(L2a)中均与低压侧电源(VL)同一极相连的那一端为参照端,第一高压侧绕组(L1b)与第一低压侧绕组(L1a)对应的同名端和第二高压侧绕组(L2b)与第二低压侧绕组(L2a)对应的同名端相连,第一高压侧绕组(L1b)的另一端与第四功率开关管(S4)的源极和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漏极相连,第二高压侧绕组(L2b)的另一端与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源极和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漏极相连,第四功率开关管(S4)的漏极和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漏极同高压侧电容(Co)的一端相连,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源极和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源极同高压侧电容(Co)的另一端相连,高压侧电源(VH)并联在高压侧电容(Co)上。在第三功率开关管(S3)两端并联第三并联电容(CS3),在第四功率开关管(S4)两端并联第四并联电容(CS4),在第五功率开关管(S5)两端并联第五并联电容(CS5),在第六功率开关管(S6)两端并联第六并联电容(CS6)。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205338609U CN201797441U (zh) | 2010-09-17 | 2010-09-17 | 一种带耦合电感的软开关隔离型双向直流-直流变换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205338609U CN201797441U (zh) | 2010-09-17 | 2010-09-17 | 一种带耦合电感的软开关隔离型双向直流-直流变换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1797441U true CN201797441U (zh) | 2011-04-13 |
Family
ID=438523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205338609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797441U (zh) | 2010-09-17 | 2010-09-17 | 一种带耦合电感的软开关隔离型双向直流-直流变换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1797441U (zh) |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51155A (zh) * | 2010-09-17 | 2011-01-19 | 浙江大学 | 带耦合电感的软开关隔离型双向直流-直流变换器 |
CN102223058A (zh) * | 2011-06-03 | 2011-10-19 | 浙江源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交错式在线隔离双库克电路 |
CN103280778A (zh) * | 2013-04-19 | 2013-09-04 | 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环网无冲击分合闸装置与环网断路器 |
CN103618444A (zh) * | 2013-11-15 | 2014-03-05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三绕组耦合电感zvs/zcs双管升压变换器 |
CN103746556A (zh) * | 2013-12-30 | 2014-04-23 | 杭州科为达电气有限公司 | 基于耦合电感的直流模块用高升压比变换器 |
CN103929065A (zh) * | 2014-04-18 | 2014-07-16 | 燕山大学 | 基于三绕组变压器的双向隔离dc/dc变换器 |
CN104333228A (zh) * | 2014-10-29 | 2015-02-04 | 国家电网公司 | 一种高频双向隔离系统 |
WO2019051820A1 (zh) * | 2017-09-18 | 2019-03-21 | 深圳欣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软开关电路 |
-
2010
- 2010-09-17 CN CN2010205338609U patent/CN201797441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51155B (zh) * | 2010-09-17 | 2012-08-15 | 浙江大学 | 带耦合电感的软开关隔离型双向直流-直流变换器 |
CN101951155A (zh) * | 2010-09-17 | 2011-01-19 | 浙江大学 | 带耦合电感的软开关隔离型双向直流-直流变换器 |
CN102223058B (zh) * | 2011-06-03 | 2014-02-12 | 浙江源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交错式在线隔离双库克电路 |
CN102223058A (zh) * | 2011-06-03 | 2011-10-19 | 浙江源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交错式在线隔离双库克电路 |
CN103280778B (zh) * | 2013-04-19 | 2015-07-22 | 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环网无冲击分合闸装置与环网断路器 |
CN103280778A (zh) * | 2013-04-19 | 2013-09-04 | 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环网无冲击分合闸装置与环网断路器 |
CN103618444A (zh) * | 2013-11-15 | 2014-03-05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三绕组耦合电感zvs/zcs双管升压变换器 |
CN103618444B (zh) * | 2013-11-15 | 2017-01-04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三绕组耦合电感zvs/zcs双管升压变换器 |
CN103746556A (zh) * | 2013-12-30 | 2014-04-23 | 杭州科为达电气有限公司 | 基于耦合电感的直流模块用高升压比变换器 |
CN103929065A (zh) * | 2014-04-18 | 2014-07-16 | 燕山大学 | 基于三绕组变压器的双向隔离dc/dc变换器 |
CN104333228A (zh) * | 2014-10-29 | 2015-02-04 | 国家电网公司 | 一种高频双向隔离系统 |
CN104333228B (zh) * | 2014-10-29 | 2017-02-01 | 国家电网公司 | 一种高频双向隔离系统 |
WO2019051820A1 (zh) * | 2017-09-18 | 2019-03-21 | 深圳欣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软开关电路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976953B (zh) | 耦合电感实现隔离型双向直流-直流变换器 | |
CN101951154B (zh) | 隔离型有源箝位交错并联双向直流-直流变换器 | |
CN201797441U (zh) | 一种带耦合电感的软开关隔离型双向直流-直流变换器 | |
CN101702578B (zh) | 耦合电感实现正反激隔离式升压型变换器及应用 | |
CN102946194B (zh) | 一种高增益交错并联升压型变换器 | |
CN102969893B (zh) | 一种高增益升压型直流变换器 | |
CN102624234B (zh) | 一种全桥三端口直流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5553266B (zh) | 一种交错并联高增益Boost变换电路及其工作方法 | |
CN103595259B (zh) | 双变压器串并联隔离软开关直流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3944397A (zh) | Boost型隔离DC/DC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2723888B (zh) | 一种三端口全桥逆变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1951155B (zh) | 带耦合电感的软开关隔离型双向直流-直流变换器 | |
CN103929058A (zh) | 基于耦合电感的两相交错并联变换器 | |
CN202094804U (zh) | 交错串联dc/dc变换器电路 | |
CN103731039A (zh) | 一种高转换效率的双向直流变换器 | |
CN101860216A (zh) | 加耦合电感的倍流整流方式全桥直流变换器 | |
CN102510215A (zh) | 一种三电平双向直流变换器及其脉冲宽度控制方法 | |
CN102638164B (zh) | 一种高升压电路、太阳能逆变器与太阳能电池系统 | |
CN201797440U (zh) | 一种耦合电感实现隔离型双向直流-直流变换器 | |
CN102751876A (zh) | 一种隔离型基于三端口功率变换器的新能源供电设备 | |
CN103337961B (zh) | 一种高电压变比双向直流变换器的控制方法 | |
CN103312153A (zh) | 一种并联式多输入耦合电感升降压变换器 | |
CN111342664A (zh) | 一种集成dc-dc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204465377U (zh) | 一种并串联交错式三端口变换器 | |
CN201733225U (zh) | 耦合电感实现正反激隔离式升压型变换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413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208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