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730230U - 用于建造立体结构的转角建筑砌块 - Google Patents

用于建造立体结构的转角建筑砌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730230U
CN201730230U CN2010201774702U CN201020177470U CN201730230U CN 201730230 U CN201730230 U CN 201730230U CN 2010201774702 U CN2010201774702 U CN 2010201774702U CN 201020177470 U CN201020177470 U CN 201020177470U CN 201730230 U CN201730230 U CN 2017302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tope body
metope
central dividing
building block
divid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2017747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琴
王祖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SHANSHENG ARCHITECTURE INTELLIGENCE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SHANSHENG ARCHITECTURE INTELLIGENCE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SHANSHENG ARCHITECTURE INTELLIGENCE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SHANSHENG ARCHITECTURE INTELLIGENCE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02017747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7302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7302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730230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uilding Environ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建造立体结构的转角建筑砌块,该建筑砌块包括:两个平行的、板状式的第一墙面体、第二墙面体,第一墙面体、第二墙面体的外表面用作建造墙壁的外表面;紧贴第一墙面体、第二墙面体的内表面之间设置一由多个单体相互连接在一起构成的砌块核心组;第一墙面体比第二墙面体长一定的距离,留下空缺与其他建筑砌块配合转角。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将原来的普通砌块进行改进,用简便易行的方法实现了与普通砌块配合进行转角,让用类似砌块搭建立体结构成为现实。

Description

用于建造立体结构的转角建筑砌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建造平面结构的建筑砌块,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建造墙壁的建筑砌块,属于E04B类。
背景技术
现有的公开建筑砌块的主要的结构特点如下:高有两个平行的、板状式的相同墙体组件,在两墙体组件间,设有一个与两墙体组件连接的模块核心,该模块核心内有一沿纵向X方向分布的模块核心组件,例如USA6122880A,公开了一种用于建造墙壁的建筑模块,包括两块相隔一定距离的,平行的矩形墙面板;两墙面板之间有沿Y分布的中间腹板,此专利虽然公开了一种用于建造墙壁的模块,但此模块仅限于制造平面结构的墙壁,如果在需要转角的部分使用时,会非常不方便,甚至不能实现转角。
再如:专利号为EP0894170B1的欧州专利公开的名称为:“用于建造平面结构的建筑模块和模块体系”该发明专利也有与上述专利相似的例如矩形墙面体A、B、中间腹板等结构,但是此实用新型专利仍然是仅限于使用在建造平面结构的建筑模块,因此该专利的应用领域还是仅限于在立体房屋内,做一些简单室内的隔断墙而已,不能自行构成立体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建造立体结构的转角建筑砌块,其目的是解决现有的建筑砌块仅限于建造平面结构,不方便进行转角连接,以进行立体结构建造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1、一种用于建造立体结构的转角建筑砌块,该建筑砌块包括:
1)两个平行的、板状式的第一墙面体、第二墙面体,第一墙面体、第二墙面体的外表面用作建造墙壁的外表面;
2)紧贴第一墙面体、第二墙面体的内表面之间设置一由多个单体相互连接在一起构成的砌块核心组;
3)所述的第二墙面体沿X方向上的长度比第一墙面体短△,△的长度正好为第一墙面体的外表面与第二墙面体的内表面沿Y方向的距离,该△的长度用于与其它建筑砌块配合进行转角;
4)该砌块核心组至少拥有两个上嵌条、两个下嵌条以及至少二个中间隔板,在第一墙面体、第二墙面体的内表面上至少各自固定有一个上嵌条和一个下嵌条,上嵌条和下嵌条沿X方向紧贴第一墙面体、第二墙面体安装,并且上、下嵌条沿X方向的长度和第一墙面体沿X方向的长度一样,上、下嵌条分别安装在第一墙面体、第二墙面体的上部和下部,并且上嵌条的上平面高于第一墙面体、第二墙面体的上平面,高出的高度差为h,而下嵌条的下表面也高于第一墙面体、第二墙面体的下部平面,高出的高度差也为h,而高度差h是与相邻上下建筑砌块之间的相互配合长度;
5)中间隔板沿Z方向固定安装在上嵌条和下嵌条内表面上,且中间隔板的上表面与上嵌条的上表面的高度齐平,中间隔板的下表面与下嵌条的下表面的高度齐平,中间隔板沿X方向均匀分布;
6)每个中间隔板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有至少一个连接轴孔,用于插入连接销子。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
所述的第二墙面体沿X方向上的长度比墙面体短△是指第一墙面体、第二墙面体的右端位置齐平,第一墙面体、第二墙面体的左端的距离差为△;或者是指第一墙面体、第二墙面体的左端位置齐平,同时第一墙面体、第二墙面体的右端的距离差为△。
所述的第一墙面体、第二墙面体的侧面向墙面体内设有开口槽,与左右相邻建筑砌块的开口槽可以拼合成为插片槽,用于在其中插入插片。
所述的第一墙面体、第二墙面体、隔离板、上、下嵌条是木板或木板段或复合木材料或竹复合材料或粘土或纤维水泥材料或秸秆复合材料或塑料复合材料构成。
所述的开口槽从上至下沿Z方向贯穿第一墙面体、第二墙面体的侧面。
所述的中间隔板为四块,沿X方向均匀分布,分别为第一中间隔板、第二中间隔板、第三中间隔板、第四中间隔板,每两块中间隔板的距离为a,而第一中间隔板、第四中间隔板离上、下嵌条的侧面距离都为a的二分之一,而所述的连接轴孔的位置位于中间隔板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中央位置。
所述的第一墙面体、第二墙面体、上、下嵌条、中间隔板均由整块材料构成;
或者第一墙面体、第二墙面体、上、下嵌条、中间隔板均是由多个分块在同一层面沿X方向均匀排布形成一分块层构成,多个相同的分块层上下重叠拼接组合成整体;
再或者第一墙面体、第二墙面体、上、下嵌条、中间隔板均是由多个分块在奇数层沿一水平方向均匀排布形成奇数层分块层,在偶数层沿竖直方向均匀排布形成偶数层分块层,奇数层分块层与偶数层分块层再上下重叠拼接组合在一起成为整体。
所述的第一墙面体、第二墙面体、上、下嵌条以及中间隔板之间的连接通过机械连接方式进行。
所述的第一墙面体、第二墙面体、上、下嵌条以及中间隔板采用木材料或竹材料或秸杆材料或塑料复合材料时,它们之间的连接采用胶粘或胶粘加气钉钉入的方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提供了一种根据现有的平面建筑砌块进行改进的转角建筑砌块,一改现在技术中,此种建筑砌块无法转角,仅能用于建筑平面结构的缺点,使此种建筑砌块也能轻松进行转角,与以前仅用于建筑平面结构的同类设计相结合,轻松实现二维建筑到三维立体建筑的转变,起到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2、采用多个单件组合结构,建筑砌块整体按标准化设计,加工尺寸准确,能保证各中间隔板安装尺寸公差小,使建筑砌块与砌块配合安装后的平面墙稳定性更好。
3、由于按标准化设计和加工建筑砌块,可实现生产自动化和包装自动化,因而制作方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4、可以将建筑砌块分批运送再到现场组装,解决了搬运整体建筑容易受损带来的报废率大的问题。
5、砌块体积大小合理,相比以前的砌块运输体积缩小,包装方便,物流也非常方便。
6、如果本实用新型使用竹材料作为原材料有以下好处:
1)建造工期短:现代竹复合结构建筑主要采用工厂加工生产,施工现场组装的建造程序,减少了现场施工时间和施工成本,提高了建设效率。
2)安全性高、抗震性能好,本实用新型轻型竹复合结构建筑的结构形式有利于抗震。即使遭遇特大地震使竹复合结构建筑破坏,由于竹复合构件之间的连结特点,不会产生完全倒塌,尚留生存空间。如果竹复合结构墙体作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的填充墙,由于竹复合结构墙体自重轻,也会有利于整个建筑的抗震。
3)防火性能好:竹复合材为可燃材料,在受热分解的过程中,竹复合构件表面形成炭化层,由于炭化层传热性能较差,对内部的竹复合材与外部的燃烧起到了一定的隔离作用。这不仅延缓了内层的竹复合材达到热分解温度,而且也降低了热分解速度,使分解出的可燃气体透过炭化层参加外表面与空气混合的燃烧速度减慢,炭化层也起到了隔离空气的作用。因此,竹复合结构构件虽然是可燃材料,但其耐火极限却比普通钢结构构件高很多。并且,竹复合结构构件在火灾中也能够保持强度,承受荷载,整体结构不会失稳,这也比与钢结构优越。
4)耐久性好:一般竹复合结构建筑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但是,根据北美国家的统计,轻型竹复合结构建筑的平均房龄达80年以上。
5)容易维修保养:对于轻型竹复合结构建筑,由于竹复合材自重轻,构件尺寸小,结构受力途经多,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如发现某个构件出现安全问题,需要维修或更换都很容易,方法也简单,普通人也能完成。由于容易维修保养,也使轻型竹复合结构建筑的使用年限不断延长。
6)能获得更多的使用面积:在外墙保温节能要求相同条件下,竹复合结构墙体的厚度远远小于砖混结构。一般在建筑面积相同情况下,竹复合结构的室内使用面积比砖混结构多5%以上,可创造更高的住房价值。
7)外观设计多样化:由于竹复合材加工切割容易,竹复合结构建筑的外型可以根据设计师的理想而设计和加工,从而使竹复合结构建筑的外观具有不同类型和多样化。
7、当本实用新型组成的部分例如墙面体,上、下嵌条以及中间隔离板采用分块材料按照不同的组合方式拼接成整体时,相比使用整块材料选材会更加方便,加工难度较小,而且相比使用整块材料来说其砌块的抗压性能也有大幅度提高。例如:使用整块材料例如整块木材料来制作该建筑砌块时,其抗压能力仅能达到200kN左右,而在使用分块组合的材料来制作该建筑砌块时,其抗压能力最高能达到600kN以上。
8、本实用新型特别适合建造三层以下的别墅、临时建筑等房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的A向视图;
图3为图1的B向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4的A向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分块拼接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中分块拼接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与普通建筑砌块配合进行转角的示意图。
墙面体——1、2 墙面体的上平面——11 墙面体的下部平面——12 墙面体1、2侧面——13 开口槽——14
上嵌条——4 下嵌条——5 上嵌条和下嵌条内表面——49 上嵌条4的上表面——40 下嵌条的下表面——51
中间隔板——6 中间隔板的下表面——61 中间隔板的上表面——60连接轴孔——62 分块——63 分块层——64 奇数层分块层——65 偶数层分块层——6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首先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所有立体图均采用X、Y、Z方向分别表示该建筑砌块的纵向、横向和垂直方向。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建造立体结构的转角建筑砌块,该建筑砌块包括两个平行的、板状式的第一墙面体1、第二墙面体2,第一、二墙面体1、2的外表面用作建造墙壁的外表面;所述的第二墙面体2沿X方向上的长度比第一墙面体1短△,△的长度正好为第一墙面体1的外表面与第二墙面体2的内表面沿Y方向的距离,该△的长度用于与其它建筑砌块配合进行转角。因此,可将另一块建筑砌块与本转角建筑砌块成九十夹角拼接,形成自然转角,具体来说当我们需要向左转角时,我们将第一、二墙面体1、2的右端设置为齐平(如图1所示),同时使第二墙面体2的左端比第一墙面体1短△;当我们需要向右转角时,我们可以将第一、二墙面体1、2的左端设置齐平,同时使第二墙面体2的右端比第一墙面体1短△,由于此种结构的改进,可以直接将△处的缺口人微言轻与其他非转角建筑砌块(或转角建筑砌块)的接合处,就无须在建筑砌块上增加其他结构,来达到转角的目的,非常的方便,而且此结构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材料的使用。紧贴第一、二墙面体1、2的内表面之间设置一由多个单体相互连接在一起构成的砌块核心组10;该砌块核心组10拥有两个上嵌条4、两个下嵌条5以及四个中间隔板6(当然中间隔板也可以为三个或者二个,根据砌块所需要的长度来定),在第一、二墙面体1、2的内表面上各自固定有一个上嵌条4和一个下嵌条5,上嵌条4和下嵌条5沿X方向紧贴第一、二墙面体1、2安装,并且上、下嵌条4、5沿X方向的长度和墙面体1沿X方向的长度一样(也就是说上、下嵌条4、5沿X方向上的长度比第二墙面体2要长△),上、下嵌条4、5分别安装在第一、二墙面体1、2的上部和下部,并且上嵌条4的上平面40为平面,它的高度高于第一、二墙面体1、2的上平面11,高出的高度差为h,开成Z方向的突出部,而下嵌条5的下表面51也高于第一、二墙面体1、2的下部平面12,高出的高度差也为h,形成Z方向的凹陷部,当上、下两个砌块互相插接时,产生紧固作用,将它们连接在一起;中间隔板6沿Z方向固定安装在上嵌条4和下嵌条5内表面49上,且中间隔板6的上表面60与上嵌条4的上表面40的高度齐平,中间隔板6的下表面61与下嵌条5的下表面51的高度齐平,四个中间隔板6沿X方向均匀分布;如图3所示,四块中间隔板6分别为第一中间隔板6A、第二中间隔板6B、第三中间隔板6C、第四中间隔板6D,每两块中间隔板6的距离为a,而第一中间隔板6A、第四中间隔板6D离上、下嵌条4、5的侧面距离都为a的二分之一。每个中间隔板6的上表面60和下表面61均在中央位置设有一个连接轴孔62,用于插入连接销子。插入的连接销子,由于其上部位于上面的建筑砌块的中间隔板6的下表面61中,其下部位于下面的建筑砌块的中间隔板6的上表面60中,因此在上、下两块建筑砌块相连接时,使它们的结合的更加紧密。
从图3中,我们可以发现第一、二墙面体1、2的侧面13向墙面体内设有开口槽14(可以是四个侧面都设有开口槽14,也可以是第二墙面体2比第一墙面体短的那一边的侧面上不设有开口槽14),与相邻建筑砌块的开口槽14可以拼合成为插片槽,用于在其中插入插片。开口槽14从上至下沿Z方向贯穿第一、二墙面体1、2的侧面13。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二墙面体1、2,隔离板6,上、下嵌条4、5是木板或木板段或复合木材料或竹复合材料或粘土或纤维水泥材料或秸秆复合材料或塑料复合材料构成。
当使用木材料或竹材料时,在开口槽14拼接而成的插片槽中,插入插片(插片是一扁平状的长方体,与插片槽的形状相应),不仅可以使砌块和砌块之间连接的平整度更高,还可以起到防潮的作用。而且第一、二墙面体1、2,上、下嵌条4、5以及中间隔板6之间的连接通过可以机械连接方式进行(例如在每两者之间钻孔并配合使用螺栓进行连接),也可以通过胶粘的方式来连接,还可以通过胶粘加上气钉钉入的方式进行连接。当然也可以借助其他任何为大家所熟悉的机械或其他连接方式来连接。
实施例2
如图4所示,一种建造立体结构的转角建筑砌块,该建筑砌块包括两个平行的、板状式的第一墙面体1、第二墙面体2,第一、二墙面体1、2的外表面用作建造墙壁的外表面;所述的第二墙面体2沿X方向上的长度比第一墙面体1短△,△的长度正好为第一墙面体1的外表面与第二墙面体2的内表面沿Y方向的距离,该△的长度用于与其它建筑砌块配合进行转角。因此,可将另一块建筑砌块与本转角建筑砌块成九十夹角拼接,形成自然转角,具体来说当我们需要向左转角时,我们将第一、二墙面体1、2的右端设置为齐平(如图4所示),同时使第二墙面体2的左端比第一墙面体1短△;当我们需要向右转角时,我们可以将第一、二墙面体1、2的左端设置齐平,同时使第二墙面体2的右端比第一墙面体1短△,由于此种结构的改进,就无须在建筑砌块上增加其他结构,来达到转角的目的,非常的方便,而且此结构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材料的使用。紧贴第一、二墙面体1、2的内表面之间设置一由多个单体相互连接在一起构成的砌块核心组10;该砌块核心组10拥有两个上嵌条4、两个下嵌条5以及四个中间隔板6(当然中间隔板也可以为三个或者二个),在第一、二墙面体1、2的内表面上各自固定有一个上嵌条4和一个下嵌条5,上嵌条4和下嵌条5沿X方向紧贴第一、二墙面体1、2安装,并且上、下嵌条4、5沿X方向的长度和墙面体1沿X方向的长度一样(也就是说上、下嵌条4、5沿X方向上的长度比第二墙面体2要长△),上、下嵌条4、5分别安装在第一、二墙面体1、2的上部和下部,上嵌条4的上平面40为斜面,该斜面高于第一、二墙面体1、2的上平面11,高出的高度差为h,由于上平面40为斜面,此处的高度差h是指此斜面的最高处与第一、二墙面体1、2的上平面11的高度之差;此高度差h形成Z方向的突出部,而下嵌条5的下表面51也高于第一、二墙面体1、2的下部平面12,高出的高度差也为h,形成Z方向的凹陷部,当上、下两个砌块互相插接时,下方建筑砌块的突出部插入上方建筑砌块的凹陷部,产生紧固作用,将它们连接在一起,在本实施例中上嵌条上表面为斜面,更加便于插入。中间隔板6沿Z方向固定安装在上嵌条4和下嵌条5内表面49上,且中间隔板6的上表面60与上嵌条4的上表面40的最高处的高度齐平,中间隔板6的下表面61与下嵌条5的下表面51的高度齐平,四个中间隔板6沿X方向均匀分布;如图3所示,四块中间隔板6分别为第一中间隔板6A、第二中间隔板6B、第三中间隔板6C、第四中间隔板6D,每两块中间隔板6的距离为a,而第一中间隔板6A、第四中间隔板6D离上、下嵌条4、5的侧面距离都为a的二分之一。每个中间隔板6的上表面60和下表面61均有一个连接轴孔62,用于插入连接销子。插入的连接销子,由于其上部位于上面的建筑砌块的中间隔板6中,其下部位于下面的建筑砌块的中间隔板6中,因此在上、下两块建筑砌块相连接时,起到使它们的结合的更加紧密的作用。
从图3中,我们可以发现第一、二墙面体1、2的侧面13向墙面体内设有开口槽14(可以是四个侧面都设有开口槽14,也可以是第二墙面体2比第一墙面体短的那一边的侧面上不设开口槽14),与相邻建筑模块的开口槽14可以拼合成为插片槽,用于在其中插入插片。开口槽14从上至下沿Z方向贯穿第一、二墙面体1、2的侧面13。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二墙面体1、2、隔离板6、上、下嵌条4、5是木板或木板段或复合木材料或竹复合材料或粘土或纤维水泥材料或秸秆复合材料或塑料复合材料构成。
当使用木材料或竹材料时,在开口槽14拼接而成的插片槽中,插入插片(插片是一扁平状的长方体,与插片槽的形状相应),不仅可以使砌块和砌块之间连接的平整度更高,还可以起到防潮的作用。而且第一、二墙面体1、2,上、下嵌条4、5以及中间隔板6之间的连接通过可以机械连接方式进行(例如在每两者之间钻孔并配合使用螺栓进行连接),也可以通过胶粘的方式来连接,还可以通过胶粘加上气钉钉入的方式进行连接。当然也可以借助其他任何为大家所熟悉的机械或其他连接方式来连接。
实施例3:
一种建造立体结构的转角建筑砌块,该建筑砌块包括两个平行的、板状式的第一墙面体1、第二墙面体2,第一、二墙面体1、2的外表面用作建造墙壁的外表面;所述的第二墙面体2沿X方向上的长度比第一墙面体1短△,△的长度正好为第一墙面体1的外表面与第二墙面体2的内表面沿Y方向的距离,该△的长度用于与其它建筑砌块配合进行转角。因此,可将另一块建筑砌块与本转角建筑砌块成九十夹角拼接,形成自然转角,具体来说当我们需要向左转角时,我们将第一、二墙面体1、2的右端设置为齐平,同时使第二墙面体2的左端比第一墙面体1短△;当我们需要向右转角时,我们可以将第一、二墙面体1、2的左端设置齐平,同时使第二墙面体2的右端比第一墙面体1短△,由于此种结构的改进,就无须在建筑砌块上增加其他结构,来达到转角的目的,非常的方便,而且此结构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材料的使用。紧贴第一、二墙面体1、2的内表面之间设置一由多个单体相互连接在一起构成的砌块核心组10;该砌块核心组10拥有两个上嵌条4、两个下嵌条5以及四个中间隔板6(当然中间隔板也可以为三个或者二个),在第一、二墙面体1、2的内表面上各自固定有一个上嵌条4和一个下嵌条5,上嵌条4和下嵌条5沿X方向紧贴第一、二墙面体1、2安装,并且上、下嵌条4、5沿X方向的长度和墙面体1沿X方向的长度一样(也就是说上、下嵌条4、5沿X方向上的长度比第二墙面体2要长△),上、下嵌条4、5分别安装在第一、二墙面体1、2的上部和下部,上平面40设置有圆形倒角,该圆形倒角高于墙面体1、2的上平面11,高出的高度差为h,由于上平面40设置有圆形倒角,此处的高度差h是指此面的最高处与墙面体1、2的上平面11的高度之差;此高度差h形成Z方向的突出部,而下嵌条5的下表面51也高于墙面体1、2的下部平面12,高出的高度差也为h,形成Z方向的凹陷部,当上、下两个模块互相插接时,下方建筑模块的突出部插入上方建筑模块的凹陷部,产生紧固作用,将它们连接在一起,在本实施例中上嵌条上表面40设置有圆形倒角,更加便于插入。中间隔板6沿Z方向固定安装在上嵌条4和下嵌条5内表面49上,且中间隔板6的上表面60与上嵌条4的上表面40的最高处的高度齐平,中间隔板6的下表面61与下嵌条5的下表面51的高度齐平,四个中间隔板6沿X方向均匀分布;如图3所示,四块中间隔板6分别为第一中间隔板6A、第二中间隔板6B、第三中间隔板6C、第四中间隔板6D,每两块中间隔板6的距离为a,而第一中间隔板6A、第四中间隔板6D离上、下嵌条4、5的侧面距离都为a的二分之一。每个中间隔板6的上表面60和下表面61均有一个连接轴孔62,用于插入连接销子。插入的连接销子,由于其上部位于上面的建筑砌块的中间隔板6中,其下部位于下面的建筑砌块的中间隔板6中,因此在上、下两块建筑砌块相连接时,起到使它们的结合的更加紧密的作用。
此实施例中,第一、二墙面体1、2的侧面13向墙面体内设有开口槽14,(可以是四个侧面都设有开口槽14,也可以是第二墙面体2比第一墙面体短的那一边的侧面上不设开口槽14)与相邻建筑模块的开口槽14可以拼合成为插片槽,用于在其中插入插片。开口槽14从上至下沿Z方向贯穿第一、二墙面体1、2的侧面13。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二墙面体1、2、隔离板6、上、下嵌条4、5是木板或木板段或复合木材料或竹复合材料或粘土或纤维水泥材料或秸秆复合材料或塑料复合材料构成。
当使用木材料或竹材料时,在开口槽14拼接而成的插片槽中,插入插片15,不仅可以使砌块和砌块之间连接的平整度更高,还可以起到防潮的作用。而且第一、二墙面体1、2,上、下嵌条4、5以及中间隔板6之间的连接通过可以机械连接方式进行(例如在每两者之间钻孔并配合使用螺栓进行连接),也可以通过胶粘的方式来连接,还可以通过胶粘加上气钉钉入的方式进行连接。当然也可以借助其他任何为大家所熟悉的机械或其他连接方式来连接。
实例4
本实施例其他部分的结构可以与上面任何一个实施例完全相同,最大的区别就是在于所述的建筑砌块的组件,例如第一、二墙面体1、2,上、下嵌条4、5、中间隔板6的组成,当上述的组件采用木质材料或是竹材料时,它们并不是由整块材料组成,而是如图6所示是由多个分块63(例如扁平的长方体)在同一层面沿X方向均匀排布形成一分块层64构成,多个相同的分块层64上下重叠拼接组合成整体;而建筑砌块的组件采用这种多个分块之间拼装组合的形式,选材会更加方便,加工也比较容易,而且相比使用整块材料来说其砌块的抗压性能也有大幅度提高。例如:使用整块材料例如整块木材料来制作该建筑砌块时,其抗压能力仅能达到200kN左右,而在使用如本实施例中分块组合的材料来制作该建筑砌块时,其抗压能力能达到500kN以上。
下表1为本实施例使用竹材料时抗压试验的结果:
  试件编号   砌块1   砌块2   砌块3   平均值
  破坏荷载(kN)   521   522   535   526
  按毛面积计算的强度(MPa)   5.83   5.94   5.77   5.85
  按净面积计算的强度(MPa)   11.85   11.58   12.19   11.85
实施例5
本实施例和实施例4一样,其他部分的结构可以与上面实施例1-3中任何一个实施例完全相同,最大的区别就是在于所述的建筑砌块的组件,例如第一、二墙面体1、2,上、下嵌条4、5、中间隔板6的组成,当上述的组件采用木质材料或是竹材料时,它们并不是由整块材料组成,而是如图7所示由是由多个分块63(例如扁平的长方体)在同一层面沿X方向(或Y方向或Z方向)均匀排布形成一分块组64,每个分块组64即为一层结构,但相相层分块组的排布方式不一样,如果奇数层采用将多个分块63横向排布形成奇数层分块层65,那么偶数层就会将多个分块63与纵向垂直的方式排布形成偶数层分块层66,再多层结构采用粘合或其他方式进行上下重叠,结合为一整体,形成我们所需要的上面的组件。建筑砌块的组件采用这种多个分块之间拼装组合的形式,选材会更加方便,加工也比较容易,而且本实施例较实施例4而言,层与层之间的排布方式由完全一致一样改为纵横交错排布,使建筑砌块的抗压和抗打击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达到了600k以上。下表2为本实施例使用竹材料时抗压试验的结果:
  试件编号   砌块1   砌块2   砌块3   平均值
  破坏荷载(kN)   621   622   635   626
  按毛面积计算的强度(MPa)   6.03   6.04   6.17   6.08
  按净面积计算的强度(MPa)   12.90   12.92   13.19   13.00
现在再来详细叙述一下,上述所有实施例中本转角砌块如何与其他普通转角砌块进行配合转角。如图8所示,我们可以两墙面体长度一样的普通建筑砌块放在△缺口处,而由于我们的设计是注意了连接轴孔62的位置设计,那么将本实用新型与普通建筑砌块进行转角连接时,本实用新型第一中间隔板6A的连接轴孔62与普通砌块所有中间隔板的连接轴孔是完全在一条直线上的,所以能够轻松实现转角连接。

Claims (8)

1.一种用于建造立体结构的转角建筑砌块,该建筑砌块包括:
1)两个平行的、板状式的第一墙面体(1)、第二墙面体(2),第一墙面体(1)、第二墙面体(2)的外表面用作建造墙壁的外表面;
2)紧贴第一墙面体(1)、第二墙面体(2)的内表面之间设置一由多个单体相互连接在一起构成的砌块核心组;
其特征在于:
3)所述的第二墙面体(2)沿X方向上的长度比第一墙面体(1)短△,△的长度正好为第一墙面体(1)的外表面与第二墙面体(2)的内表面沿Y方向的距离,该△的长度用于与其它建筑砌块配合进行转角;
4)该砌块核心组至少拥有两个上嵌条(4)、两个下嵌条(5)以及至少二个中间隔板(6),在第一墙面体(1)、第二墙面体(2)的内表面上至少各自固定有一个上嵌条(4)和一个下嵌条(5),上嵌条(4)和下嵌条(5)沿X方向紧贴第一墙面体(1)、第二墙面体(2)安装,并且上、下嵌条(4、5)沿X方向的长度和第一墙面体(1)沿X方向的长度一样,上、下嵌条(4、5)分别安装在第一墙面体(1)、第二墙面体(2)的上部和下部,并且上嵌条(4)的上平面(40)高于第一墙面体(1)、第二墙面体(2)的上平面(11),高出的高度差为h,而下嵌条(5)的下表面(51)也高于第一墙面体(1)、第二墙面体(2)的下部平面(12),高出的高度差也为h,而高度差h是与相邻上下建筑砌块之间的相互配合长度;
5)中间隔板(6)沿Z方向固定安装在上嵌条(4)和下嵌条(5)内表面(49)上,且中间隔板(6)的上表面(60)与上嵌条(4)的上表面(40)的高度齐平,中间隔板(6)的下表面(61)与下嵌条(5)的下表面(51)的高度齐平,中间隔板(6)沿X方向均匀分布;
6)每个中间隔板(6)的上表面(60)和下表面(61)均有至少一个连接轴孔(62),用于插入连接销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建造立体结构的转角建筑砌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墙面体(2)沿X方向上的长度比墙面体(1)短△是指第一墙面体(1)、第二墙面体(2)的右端位置齐平,第一墙面体(1)、第二墙面体(2)的左端的距离差为△;或者是指第一墙面体(1)、第二墙面体(2)的左端位置齐平,同时第一墙面体(1)、第二墙面体(2)的右端的距离差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建造立体结构的转角建筑砌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墙面体(1)、第二墙面体(2)的侧面(13)向墙面体内设有开口槽(14),与左右相邻建筑砌块的开口槽(14)可以拼合成为插片槽,用于在其中插入插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建造立体结构的转角建筑砌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开口槽(14)从上至下沿Z方向贯穿第一墙面体(1)、第二墙面体(2)的侧面(1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建造立体结构的转角建筑砌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间隔板(6)为四块,沿X方向均匀分布,分别为第一中间隔板(6A)、第二中间隔板(6B)、第三中间隔板(6C)、第四中间隔板(6D),每两块中间隔板(6)的距离为a,而第一中间隔板(6A)、第四中间隔板(6D)离上、下嵌条(4、5)的侧面距离都为a的二分之一,而所述的连接轴孔(62)的位置位于中间隔板(6)的上表面(6)和下表面(61)的中央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建造立体结构的转角建筑砌块,其特征在于:
1)所述的第一墙面体(1)、第二墙面体(2),上、下嵌条(4、5)、中间隔板(6)均由整块材料构成;
2)或者第一墙面体(1)、第二墙面体(2)、上、下嵌条(4、5)、中间隔板(6)均是由多个分块(63)在同一层面沿X方向均匀排布形成一分块层(64)构成,多个相同的分块层(64)上下重叠拼接组合成整体;
3)再或者第一墙面体(1)、第二墙面体(2)、上、下嵌条(4、5)、中间隔板(6)均是由多个分块(63)在奇数层沿一水平方向均匀排布形成奇数层分块层(65),在偶数层沿竖直方向均匀排布形成偶数层分块层(66),奇数层分块层(65)与偶数层分块层(66)再上下重叠拼接组合在一起成为整体。
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任一种用于建造立体结构的转角建筑砌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墙面体(1)、第二墙面体(2)、上、下嵌条(4、5)以及中间隔板(6)之间的连接通过机械连接方式进行。
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任一种用于建造立体结构的转角建筑砌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墙面体(1)、第二墙面体(2)、上、下嵌条(4、5)以及中间隔板(6)采用木材料或竹材料或秸杆材料或塑料复合材料时,它们之间的连接采用胶粘或胶粘加气钉钉入的方式。
CN2010201774702U 2010-04-30 2010-04-30 用于建造立体结构的转角建筑砌块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7302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1774702U CN201730230U (zh) 2010-04-30 2010-04-30 用于建造立体结构的转角建筑砌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1774702U CN201730230U (zh) 2010-04-30 2010-04-30 用于建造立体结构的转角建筑砌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730230U true CN201730230U (zh) 2011-02-02

Family

ID=435213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20177470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730230U (zh) 2010-04-30 2010-04-30 用于建造立体结构的转角建筑砌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73023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24874A (zh) * 2010-04-30 2010-09-08 四川善晟建筑智能化工程有限公司 用于建造立体结构的转角建筑砌块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24874A (zh) * 2010-04-30 2010-09-08 四川善晟建筑智能化工程有限公司 用于建造立体结构的转角建筑砌块
CN101824874B (zh) * 2010-04-30 2012-02-01 四川善晟建筑智能化工程有限公司 用于建造立体结构的转角建筑砌块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48903B (zh) 一种工业化低层住宅结构体系
CN105863110A (zh) 一种模块化装配式冷弯薄壁型钢墙板结构体系
CN110130479B (zh) 一种新型钢木/竹组合装配式结构体系
CN201730225U (zh) 用于建造平面结构的建筑砌块
CN206655314U (zh) Dgc板式装配房屋体系
CN101824874B (zh) 用于建造立体结构的转角建筑砌块
CN111549950A (zh) 轻型装配式钢结构组合楼板及其实施方法
CN216276295U (zh) 一种装配式轻钢-泡沫混凝土承重复合墙体
CN108643346B (zh) 装配式内置保温层发泡混凝土复合墙-轻钢框架-楼板连接节点
CN113898093A (zh) 一种装配式轻钢-泡沫混凝土承重复合墙体及其施工方法
CN101818537A (zh) 用于建造平面结构的建筑砌块
CN101929207A (zh) 木框架剪力墙保温墙体
CN201730230U (zh) 用于建造立体结构的转角建筑砌块
CN201785925U (zh) 用于建造立体结构的隔断转角建筑砌块
CN102174859A (zh) 一种木结构房屋及其建造工艺
CN114278004A (zh) 低层装配式压型钢板轻混复合墙板、连接结构及施工方法
CN214144357U (zh) 一种装配式自保温再生混凝土房屋体系
CN202672460U (zh) 一种用于建造立体结构的t型隔断转角建筑砌块
CN212453190U (zh) 一种小板建筑
CN209989933U (zh) 一种新型钢木/竹组合装配式结构体系
CN211817372U (zh) 预制混合承重墙
CN210459741U (zh) 基础砖装配体
CN112538896A (zh) 一种由六面组成的结构模块单元体及其连接方式
CN202672461U (zh) 一种用于建造立体结构的l型转角建筑砌块
CN201367643Y (zh) 由复合建筑板材组装而成的建筑结构体系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202

Termination date: 2016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