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489563U - 无线射频辨识标签 - Google Patents

无线射频辨识标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489563U
CN201489563U CN2009201609628U CN200920160962U CN201489563U CN 201489563 U CN201489563 U CN 201489563U CN 2009201609628 U CN2009201609628 U CN 2009201609628U CN 200920160962 U CN200920160962 U CN 200920160962U CN 201489563 U CN201489563 U CN 2014895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contact
soft
radio
identification label
positive electrod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2016096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方建兴
曹培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MART APPROACH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MART APPROACH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MART APPROACH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MART APPROACH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92016096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4895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4895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489563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一种无线射频辨识(RFID)标签包含有天线、第一软排与第二软排。第一软排的第一软板衔接天线的底板。多个正电极与多个负电极位于第一软板上且电性连接天线的线圈。第一电极接点与第二电极接点位于第二软排的第二软板上,分别用以与多个正电极中之一和多个负电极中之一电性相连。无线射频辨识标签由第一软排与第二软排上电极接点的设计,使第一软排与第二软排能牢固的电性连接在一起而不易脱落,使天线与用户识别模块可以因应各种手机的设计而达到电性连接,以提供用户识别模块与无线射频辨识读取器的数据通讯。

Description

无线射频辨识标签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无线射频辨识(RFID)标签,特别是一种应用于用户识别模块(SIM)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
背景技术
无线射频辨识(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是一种内建无线电技术的芯片,芯片中还可纪录一系列信息,如产品类别、位置、日期等,最大的好处是能提高物品管理效率,目前物品信息多记录在条形码上,而再以扫描仪扫瞄条形码取得信息,而RFID只需在一定范围内感应,并可一次读取大量讯息。RFID技术可应用于门禁管制、联合票证、交通运输等。
由于手机成为了移动通讯的必备工具,几乎成了人手一机。因此有厂商提倡将无线射频辨识(RFID)与手机结合,由无线射频辨识标签的天线与手机的中用户识别模块(SIM)来取代现有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的作用,用以辨识手机持有人的个人数据。
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包含有两部分,分别是无线射频辨识标签的天线与用户识别模块。无线射频辨识标签的天线包含有线圈与电性连接于线圈的电性接点。用户识别模块电性连接于电性接点,将无线射频辨识标签的天线与用户识别模块电性连接,以提供用户识别模块与无线射频辨识读取器的数据通讯。
但是由于各家手机厂商的设计不同,因此手机中用以放置用户识别模块(SIM)的位置都不同。如果只用单一型式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的天线来套用在各式手机上,会因为用户识别模块(SIM)的位置不同,而无法使无线射频辨识标签的天线的电性接点与用户识别模块之间电性连接,因而无法运作。为了使天线与用户识别模块之间电性连接,因此可借由软排可桡曲的特性来使天线与用户识别模块达到电性连接的关系,但由于软排上的电极大多是印刷金属,在两软排电性连接时,两软排上的电极接点不容易牢固连接而有脱落的可能,往往会造成天线与用户识别模块无法电性连接,使手机内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无法作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线射频辨识(RFID)标签,用以解决现有无线射频辨识(RFID)标签的天线与用户识别模块通过两软排线连接时,不容易牢固连接而有脱落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揭露一种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特征有于,包含有:
一天线,包括:
一底板;以及
一线圈,位于该底板的表面上;
一第一软排,连接该天线,包括:
一第一软板,衔接于该底板;
多个正电极,位于该第一软板的表面上,电性连接该线圈;以及
多个负电极,位于该第一软板的表面上,电性连接该线圈;以及
一第二软排,包括:
一第二软板;
一第一电极接点,位于该第二软板的表面上,用以与该多个正电极和该多个负电极中之一相互嵌合且电性相连;以及
一第二电极接点,位于该第二软板的表面上,用以与该多个正电极和该多个负电极中的另一相互嵌合且电性相连;
其中,与该第一电极接点嵌合的该多个负电极和该多个正电极中之一和与该第二电极接点嵌合的该多个负电极和该多个正电极中的另一互为异极性,以致使该第一电极接点和该第二电极接点互为异极性。
上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中,该多个正电极与该多个负电极为交错分布。
上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中,该多个正电极与该多个负电极为该第一软板的表面上凸起的金属接点。
上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中,该多个正电极与该多个负电极为该第一软板的表面上内凹的金属接点。
上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中,该第一电极接点与该第二电极接点为该第二软板的表面上内凹的金属接点。
上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中,该多个正电极与该多个负电极为该第一软板的表面上凸起的金属接点。
上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中,该第一电极接点与该第二电极接点分别黏附有一导电背胶。
上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中,该多个正电极与该多个负电极分别黏附有一导电背胶。
上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中,该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包含一弹性组件,当该无线射频辨识标签设置于一电子装置的壳体内,且该弹性组件设置于该电子装置的壳体以及该第一软排与该第二软排电性连接处之间,用以由该弹性组件的弹力来压合该第一软排与该第二软排电性连接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特征在于,包含有:
一天线,包括:
一底板;以及
一线圈,位于该底板的表面上;
一第一软排,连接该天线,包括:
一第一软板,衔接于该底板;
多个正电极,位于该第一软板的表面上,电性连接该线圈;以及
多个负电极,位于该第一软板的表面上,电性连接该线圈;以及
一第二软排,包括:
一第二软板;
一第一电极接点,位于该第二软板的表面上,用以与该多个正电极和该多个负电极中之一相互黏合且电性相连;以及
一第二电极接点,位于该第二软板的表面上,用以与该多个正电极和该多个负电极中的另一相互黏合且电性相连;
其中,与该第一电极接点黏合的该多个负电极和该多个正电极中之一和与该第二电极接点黏合的该多个负电极和该多个正电极中的另一互为异极性,以致使该第一电极接点和该第二电极接点互为异极性。
上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中,该多个正电极与该多个负电极为交错分布。
上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中,该多个正电极与该多个负电极为该第一软板的表面上凸起的金属接点。
上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中,该多个正电极与该多个负电极为该第一软板的表面上内凹的金属接点。
上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中,该第一电极接点与该第二电极接点为该第二软板的表面上内凹的金属接点。
上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中,该多个正电极与该多个负电极为该第一软板的表面上凸起的金属接点。
上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中,该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包含一弹性组件,当该无线射频辨识标签设置于一电子装置的壳体内,且该弹性组件设置于该电子装置的壳体以及该第一软排与该第二软排电性连接处之间,用以由该弹性组件的弹力来压合该第一软排与该第二软排电性连接处。
上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中,该第一电极接点通过一导电背胶来与该多个正电极和该多个负电极中之一相互黏合且电性相连。
上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中,该第二电极接点通过一导电背胶来与该多个正电极和该多个负电极中之一相互黏合且电性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功效在于,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通过第一软排上多个正电极与多个负电极以及第二软排上第一电极接点与第二电极接点相互嵌合或相互黏合的方式,使第一软排与第二软排能牢固的电性连接在一起而不易脱落,进而使天线与用户识别模块可以因应各种手机的设计而稳定的电性连接,以提供用户识别模块与无线射频辨识读取器的数据通讯。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RFID)标签第一实施例的天线与第一软排连结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RFID)标签第一实施例的第二软排与用户识别模块连结示意图;
图3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软排与第二软排结合爆炸图;
图3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软排与第二软排结合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C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软排与第二软排结合处的另一局部放大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软排与第二软排结合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软排与第二软排结合另一爆炸图;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软排与第二软排结合另一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RFID)标签第二实施例的天线与第一软排连结示意图;
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RFID)标签第二实施例的第二软排与用户识别模块连结示意图;
图9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第二实施例的第一软排与第二软排结合爆炸图;
图1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第二实施例的第一软排与第二软排结合示意图;
图1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第二实施例的第一软排与第二软排结合另一爆炸图;
图1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第二实施例的第一软排与第二软排结合另一示意图;
图1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另一示意图;
图1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应用于手机侧视剖面图示意图;
图1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应用于手机立体示意图;
图16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利用弹性组件压合电性连接处示意图;
图16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利用弹性组件压合电性连接处另一示意图;以及
图1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应用于手机侧视剖面图另一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天线
11线圈
12底板
20第一软排
21第一软板
22正电极
23负电极
30第二软排
31第二软板
32第一电极接点
33第二电极接点
40背胶
50电池
60手机机体
70电池盖
80弹性组件
100用户识别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RFID)标签第一实施例的天线与第一软排连结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RFID)标签第一实施例的第二软排与用户识别模块连结示意图。
请参照图1与图2,天线10包含有线圈11与底板12。第一软排20包含有第一软板21、正电极22与负电极23。其中,正电极22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三个或四个以上。负电极23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三个或四个以上。于此,本实施例的正电极22的数量是指两个,且负电极23的数量是指两个。
线圈11位于底板12的表面上。
第一软板21衔接于底板12。第一软板21的一端可以是直接或间接连接于天线10。
正电极22位于第一软板21的表面上,且正电极22电性连接线圈11。
负电极23位于第一软板21的表面上,且负电极23电性连接线圈11。
其中,正电极22与负电极23是交错分布于第一软板21的表面上。亦即不管纵向或横向排列时,正电极22与负电极23都是交错排列的。正电极22与负电极23可为第一软板21的表面上内凹的金属接点,也可以为第一软板21的表面上凸起的金属接点,当然也可以为第一软板21的表面上的一金属层。正电极22与负电极23可具有黏性。可以正电极22与负电极23的电极接点分别黏附有一导电背胶,也可以在正电极22与负电极23上涂布具有黏性的材料。
正电极22彼此电性连接,且其中的一个正电极22电性连接于线圈11。负电极23彼此电性连接,且其中的一个负电极23电性连接于线圈11。
第二软排30一端衔接且电性连接于用户识别模块100。第二软排30包括第二软板31、第一电极接点32与第二电极接点33。其中,第一电极接点32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三个或四个以上。第二电极接点32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三个或四个以上。于此,本实施例的第一电极接点32的数量是指一个,且第二电极接点33的数量是指一个。
第二软板31衔接于用户识别模块100。第二软板31的一端可以是直接或间接连接于用户识别模块100。
第一电极接点32位于第二软板31的表面上,且第一电极接点32电性连接用户识别模块100。
第二电极接点33位于第二软板31的表面上,且第二电极接点33电性连接用户识别模块100。
其中,第一电极接点32与第二电极接点33可具有黏性。可以是第一电极接点32与第二电极接点33的电极接点分别黏附有一导电背胶,也可以是在第一电极接点32与第二电极接点33上涂布具有黏性的材料。
第一电极接点32用以与正电极22和负电极23中之一相互嵌合且电性相连。第二电极接点33用以与正电极22和负电极23中的另一相互嵌合且电性相连。与第一电极接点32嵌合的负电极23和正电极22中之一和与第二电极接点33嵌合的负电极23和正电极22中的另一互为异极性,以致使第一电极接点32和第二电极接点33互为异极性。
其中,第一电极接点32对应于正电极22与负电极23中之一,第二电极接点33对应于正电极22与负电极23中的另一。因此当正电极22与负电极23为第一软板21表面上内凹的金属接点或第一软板21表面上一金属层时,第一电极接点32与第二电极接点33可为第二软板31的表面上凸起的金属接点。当正电极22与负电极23为第一软板21表面上凸起的金属接点时,第一电极接点32与第二电极接点33可为第二软板31的表面上内凹的金属接点,也可以为第二软板31的表面上一金属层。第一电极接点32可以是正电极也可以是负电极,视所连接的电极而定。同理,第二电极接点33可以是正电极也可以是负电极,视所连接的电极而定。接触方式使第一电极接点32与第二电极接点33互为异极性。
第一电极接点32彼此电性连接,且其中的一个第一电极接点32电性连接于用户识别模块100。第二电极接点33彼此电性连接,且其中的一个第二电极接点33电性连接于用户识别模块100。
第一电极接点32与第二电极接点33可以是位于第二软板31的一侧面上,也可以是位于第二软板31的两侧面上。
其中,第一电极接点32与第二电极接点33可为矩阵分布。第一电极接点32可以是对应多个正电极22或多个负电极23的位置设置。第二电极接点33可以是对应多个正电极22或多个负电极23的位置设置。
底板12通常为印刷电路板或可挠取式软板。底板12的材质可为玻璃纤维或电木等其它材质,当然,底板12亦可以采用其它种类的材质。
第一软板21与第二软板31通常为可挠取式软板。第一软板21与第二软板31的形状可以为矩形,也可以为L形、三角形等其它几何形状。
线圈11用以无线接收来自无线射频辨识读取器(图中未画出)所发出的具有第一讯息的第一电波信号,并将第一电波信号转换成一具有第一讯息的第一信号电流。并且,线圈11可回传由用户识别模块100所发出的具有第二讯息的第二信号电流,并将第二信号电流转换成具有第二讯息的第二电波信号,以无线发送给无线射频辨识读取器(图中未画出)。
第二软排30用以电性连接用户识别模块100,并且将具有第一讯息的第一电波信号传递给用户识别模块100。用户识别模块100解析接收到的第一电波信号中的第一讯息,据以产生具有第二讯息的第二电波信号,并且回传具有第二讯息的第二电波信号给线圈11。
图3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软排与第二软排结合爆炸图。图3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软排与第二软排结合处的局部放大图。图3C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软排与第二软排结合处的另一局部放大图。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软排与第二软排结合示意图。细部组件说明请参照前述实施例。
请参照图3A、图3B、图3C与图4,当第一软排20与第二软排30相互平行且电性连接时,第二软排30的第一电极接点32与第二电极接点33可由本身的凸起结构来分别与对应的第一软排20的多个正电极22和多个负电极23的内凹结构其中的至少一个相互嵌合且电性连接。多个负电极23和多个正电极22其中的至少一个接触的第一电极接点32与多个负电极23和多个正电极22其中的至少一个接触的第二电极接点33互为异极性。
其中,第二软排30的第一电极接点32与第二电极接点33的凸起结构可以为圆柱状结构,对应的第一软排20多个正电极22和多个负电极23的内凹结构可为内凹的圆柱状结构,以对应嵌合第二软排30的第一电极接点32与第二电极接点33的凸起结构。第二软排30的第一电极接点32与第二电极接点33的凸起结构也可以为方块状结构,对应的第一软排20多个正电极22和多个负电极23的内凹结构可为内凹的方块状结构,以对应嵌合第二软排30的第一电极接点32与第二电极接点33的凸起结构。第一电极接点32与第二电极接点33当然也可为内凹结构,而对应的多个正电极22和多个负电极23也可为凸起结构,以对应嵌合第二软排30的第一电极接点32与第二电极接点33的内凹结构。
换句话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接点32可对应两个正电极22中的至少一个,当然也可以对应两个负电极23中的至少一个。并且,当第一电极接点32可对应两个正电极22中的至少一个时,第二电极接点33对应于两个负电极23中的至少一个,也可以对应于两个正电极22中的至少一个。
因此,当第一软排20与第二软排30相互平行且电性连接时,相互对应的正电极22和第一电极接点32和第二电极接点33中之一可相互嵌合且电性连接,并且相互对应的负电极23和第一电极接点32和第二电极接点33中之一亦可相互嵌合且电性连接,由相互嵌合的凸起结构与内凹结构,以使第一软排20与第二软排30能牢固的电性连接在一起而不易脱落,进而使天线10与用户识别模块100可以因应各种手机的设计而稳定的电性连接,以提供用户识别模块100与无线射频辨识读取器的数据通讯。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软排与第二软排结合另一爆炸图。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软排与第二软排结合另一示意图。细部组件说明请参照前述实施例。
请参照图5与图6,由图中可知,第一软排20与第二软排30相互垂直且电性连接。第二软排30的第一电极接点32与第二电极接点33由本身的凸起结构来分别与对应的第一软排20一侧的多个正电极22和多个负电极23的内凹结构其中的至少一个相互嵌合且电性连接。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当然也可以第二软排30的第一电极接点32与第二电极接点33由本身的内凹结构来分别与对应的第一软排20一侧的多个正电极22和多个负电极23的凸起结构其中的至少一个相互嵌合且电性连接。多个负电极23和多个正电极22其中的至少一个接触的第一电极接点32与多个负电极23和多个正电极22其中的至少一个接触的第二电极接点33互为异极性。
换句话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接点32可对应两个正电极22中的至少一个,当然也可以对应两个负电极23中的至少一个。并且,当第一电极接点32可对应两个正电极22中的至少一个时,第二电极接点33对应于两个负电极23中的至少一个,也可以是对应于两个正电极22中的至少一个。
因此,当第一软排20与第二软排30相互垂直且电性连接时,相互对应的正电极22和第一电极接点32和第二电极接点33中之一可相互嵌合且电性连接,并且相互对应的负电极23和第一电极接点32和第二电极接点33中之一亦可相互嵌合且电性连接,由相互嵌合的凸起结构与内凹结构,以使第一软排20与第二软排30能牢固的电性连接在一起而不易脱落,进而使天线10与用户识别模块100可以因应各种手机的设计而稳定的电性连接,以提供用户识别模块100与无线射频辨识读取器的数据通讯。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RFID)标签第二实施例的天线与第一软排连结示意图。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RFID)标签第二实施例的第二软排与用户识别模块连结示意图。细部组件说明请参照前述实施例。
请参照图7与图8,第一电极接点32位于第二软板31的表面上。第一电极接点32用以与多个正电极22和多个负电极23中之一相互黏合且电性相连。第二电极接点33位于第二软板31的表面上。第二电极接点33用以与多个正电极22和多个负电极23中的另一相互黏合且电性相连。
其中,第一电极接点32与多个正电极22和多个负电极23中之一相互黏合的方式,可以是第一电极接点32的电极接点黏附有一导电背胶,也可以是在第一电极接点32上涂布具有黏性的材料。第二电极接点33与多个正电极22和多个负电极23中的另一相互黏合的方式,可以是第二电极接点33的电极接点黏附有一导电背胶,也可以是在第二电极接点33上涂布具有黏性的材料。当然也可以是多个正电极22与多个负电极23的电极接点分别黏附有一导电背胶,或是多个正电极22与多个负电极23上涂布具有黏性的材料。或者是,第一电极接点32、第二电极接点33、多个正电极22与多个负电极23的电极接点分别黏附有一导电背胶,又或是第一电极接点32、第二电极接点33、多个正电极22与多个负电极23的电极接点分别涂布具有黏性的材料。
其中,与第一电极接点32黏合的多个负电极23和多个正电极22中之一和与第二电极接点33黏合的多个负电极23和多个正电极22中的另一互为异极性,以致使第一电极接点32和第二电极接点33互为异极性。
图9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第二实施例的第一软排与第二软排结合爆炸图。图1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第二实施例的第一软排与第二软排结合示意图。细部组件说明请参照前述实施例。
请参照图9与图10,第一软排20与第二软排30相互平行且电性连接。第二软排30的第一电极接点32与第二电极接点33由电极接点上的导电背胶或具有黏性的材料来分别与对应的第一软排20的多个正电极22和多个负电极23其中的至少一个相互黏合且电性连接。多个负电极23和多个正电极22其中的至少一个接触的第一电极接点32与多个负电极23和多个正电极22其中的至少一个接触的第二电极接点33互为异极性。
换句话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接点32可对应两个正电极22中的至少一个,当然也可以对应两个负电极23中的至少一个。并且,当第一电极接点32可对应两个正电极22中的至少一个时,第二电极接点33对应于两个负电极23中的至少一个,也可以对应于两个正电极22中的至少一个。
因此,当第一软排20与第二软排30相互平行且电性连接时,相互对应的正电极22和第一电极接点32和第二电极接点33中之一可相互黏合且电性连接,并且相互对应的负电极23和第一电极接点32和第二电极接点33中之一亦可相互黏合且电性连接,由电极接点上的导电背胶或有黏性的材料来使第一电极接点32和第二电极接点33分别与多个正电极22和多个负电极23中之一相互黏合,以使第一软排20与第二软排30能牢固的电性连接在一起而不易脱落,进而使天线10与用户识别模块100可以因应各种手机的设计而稳定的电性连接,以提供用户识别模块100与无线射频辨识读取器的数据通讯。
图1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第二实施例的第一软排与第二软排结合另一爆炸图。图1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第二实施例的第一软排与第二软排结合另一示意图。细部组件说明请参照前述实施例。
请参照图11与图12,第一软排20与第二软排30相互垂直且电性连接。第二软排30的第一电极接点32与第二电极接点33由电极接点上的导电背胶或有黏性的材料来分别与对应的第一软排20一侧的多个正电极22和多个负电极23其中的至少一个相互黏合且电性连接。多个负电极23和多个正电极22其中的至少一个接触的第一电极接点32与多个负电极23和多个正电极22其中的至少一个接触的第二电极接点33互为异极性。
换句话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接点32可对应两个正电极22中的至少一个,当然也可以对应两个负电极23中的至少一个。并且,当第一电极接点32可对应两个正电极22中的至少一个时,第二电极接点33对应于两个负电极23中的至少一个,也可以是对应于两个正电极22中的至少一个。
因此,当第一软排20与第二软排30相互垂直且电性连接时,相互对应的正电极22和第一电极接点32和第二电极接点33中之一可相互嵌合且电性连接,并且相互对应的负电极23和第一电极接点32和第二电极接点33中之一亦可相互嵌合且电性连接,由相互嵌合的凸起结构与内凹结构,以使第一软排20与第二软排30能牢固的电性连接在一起而不易脱落,进而使天线10与用户识别模块100可以因应各种手机的设计而稳定的电性连接,以提供用户识别模块100与无线射频辨识读取器的数据通讯。
图1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另一示意图。
请参照图13,无线射频辨识标签还包含有一背胶40。背胶40贴附于第一软排20与第二软排30的电性连接处上,亦即贴附于第一电极接点32与第二电极接点33以及正电极22和负电极23电性连接处上。
于此,背胶40用以将第一软排20与第二软排30的电性连接处固定于电池50上,当然也可以是用以将第一软排20与第二软排30的电性连接处固定于手机壳体等其它零组件上。背胶40用以由背胶40的黏力将第一软排20与第二软排30的电性连接处牢固的黏附于电池50或其它零组件上,使第一软排20与第二软排30的电性连接处连接在一起而不易脱落,进而使天线10与用户识别模块100可以因应各种手机的设计而稳定的电性连接,以提供用户识别模块100与无线射频辨识读取器的数据通讯。
图1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应用于手机侧视剖面图示意图。图1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应用于手机立体示意图。细部组件说明请参照前述实施例。图16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利用弹性组件压合电性连接处示意图。图16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利用弹性组件压合电性连接处另一示意图。
请参照图14与图15,无线射频辨识标签还包含有一弹性组件80。其中当无线射频辨识标签设置于电子装置(或手机)内时,弹性组件80设置于电子装置(或手机)壳体以及第一软排20与第二软排30电性连接处之间,用以由弹性组件80的弹力来压合第一软排20与第二软排30电性连接处。
于此,用户识别模块100可以设置于手机机体60与电池50之间,也可以设置于手机机体60内。第二软排30一端连接于用户识别模块100。第二软排30绕设于电池50的一侧并与第一软排20电性连接于电池50与电池盖70之间。由于电池50与电池盖70之间并不是紧密连接的,而是具有一空间存在。为了避免第一软排20与第二软排30仅通过相互嵌合的方式来电性连接,而有可能会因拉扯等因素导致第一软排20与第二软排30无法牢固的电性连接在一起而脱落,造成无线射频辨识标签无法作动,因此在第二软排30与第一软排20电性连接处与电池盖70之间装置有弹性组件80。弹性组件80在电池盖70装置于手机时,由于会受到电池盖70与电池50的挤压,弹性组件80会产生一弹力来压合第一软排20与第二软排30电性连接处。使第一软排20与第二软排30能牢固的电性连接在一起而不易脱落,进而使天线10与用户识别模块100可以因应各种手机的设计而稳定的电性连接,以提供用户识别模块100与无线射频辨识读取器的数据通讯。
请参照图16A,并一并参照前述实施例。于本图中,第一软排20上的正电极22与负电极23可为凸起结构,且第二软排30上的第一电极接点32与第二电极接点33可为电极层或内凹结构,由设置于电池盖70与第一软排20之间的弹性组件80压合,使第一软排20上的负电极23与第二软排30上的第二电极接点互相压合且电性连接。本实施例以上结构来做说明,然非以此为限,也可以利用其它结构与弹性组件80压合,使第一软排20与第二软排30的电性连接触互相压合且电性连接。
请参照图16B,并一并参照前述实施例。于本图中,第一软排20上的正电极22与负电极23可为由第一软板21上所形成的凸起的ㄇ型结构,其中ㄇ型结构凸起的一侧面与第二软排30上的第一电极接点32与第二电极接点33可为电极层或内凹结构嵌合。同时,弹性组件80设置于ㄇ型结构的容置槽内,且与电池盖贴合。当电池盖70压合第一软排20与第二软排30的电性连接时,由弹性组件80的压合,使第一软排20上的负电极23与第二软排30上的第二电极接点33互相压合且电性连接。本实施例以上结构来做说明,然非以此为限,也可以利用其它结构与弹性组件80压合,使第一软排20与第二软排30的电性连接触互相压合且电性连接。
同样,请参照图17,并一并参照前述实施例。图1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应用于手机侧视剖面图另一示意图。用户识别模块100可以设置于手机机体60与电池50之间,也可以设置于手机机体60内。第二软排30一端连接于用户识别模块100。连接天线10的第一软排20绕设于电池50的一侧并与第二软排30电性连接于电池50与手机机体60之间。由于电池50与手机机体60之间并不是紧密连接的,而是具有一空间存在。为了避免第一软排20与第二软排30仅通过相互嵌合的方式来电性连接,而有可能会因拉扯等因素导致第一软排20与第二软排30无法牢固的电性连接在一起而脱落,造成无线射频辨识标签无法作动,因此在第二软排30与第一软排20电性连接处与电池50之间或是手机机体60之间装置有一弹性组件80。弹性组件80在电池50装置于手机时,会受到手机机体60与电池50的挤压,弹性组件80会产生一弹力来压合第一软排20与第二软排30电性连接处。使第一软排20与第二软排30能牢固的电性连接在一起而不易脱落,进而使天线10与用户识别模块100可以因应各种手机的设计而稳定的电性连接,以提供用户识别模块100与无线射频辨识读取器的数据通讯。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8)

1.一种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特征有于,包含有:
一天线,包括:
一底板;以及
一线圈,位于该底板的表面上;
一第一软排,连接该天线,包括:
一第一软板,衔接于该底板;
多个正电极,位于该第一软板的表面上,电性连接该线圈;以及
多个负电极,位于该第一软板的表面上,电性连接该线圈;以及
一第二软排,包括:
一第二软板;
一第一电极接点,位于该第二软板的表面上,用以与该多个正电极和该多个负电极中之一相互嵌合且电性相连;以及
一第二电极接点,位于该第二软板的表面上,用以与该多个正电极和该多个负电极中的另一相互嵌合且电性相连;
其中,与该第一电极接点嵌合的该多个负电极和该多个正电极中之一和与该第二电极接点嵌合的该多个负电极和该多个正电极中的另一互为异极性,以致使该第一电极接点和该第二电极接点互为异极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特征在于,该多个正电极与该多个负电极为交错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特征在于,该多个正电极与该多个负电极为该第一软板的表面上凸起的金属接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特征在于,该多个正电极与该多个负电极为该第一软板的表面上内凹的金属接点。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极接点与该第二电极接点为该第二软板的表面上内凹的金属接点。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特征在于,该多个正电极与该多个负电极为该第一软板的表面上凸起的金属接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极接点与该第二电极接点分别黏附有一导电背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特征在于,该多个正电极与该多个负电极分别黏附有一导电背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特征在于,该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包含一弹性组件,当该无线射频辨识标签设置于一电子装置的壳体内,且该弹性组件设置于该电子装置的壳体以及该第一软排与该第二软排电性连接处之间,用以由该弹性组件的弹力来压合该第一软排与该第二软排电性连接处。
10.一种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特征在于,包含有:
一天线,包括:
一底板;以及
一线圈,位于该底板的表面上;
一第一软排,连接该天线,包括:
一第一软板,衔接于该底板;
多个正电极,位于该第一软板的表面上,电性连接该线圈;以及
多个负电极,位于该第一软板的表面上,电性连接该线圈;以及
一第二软排,包括:
一第二软板;
一第一电极接点,位于该第二软板的表面上,用以与该多个正电极和该多个负电极中之一相互黏合且电性相连;以及
一第二电极接点,位于该第二软板的表面上,用以与该多个正电极和该多个负电极中的另一相互黏合且电性相连;
其中,与该第一电极接点黏合的该多个负电极和该多个正电极中之一和与该第二电极接点黏合的该多个负电极和该多个正电极中的另一互为异极性,以致使该第一电极接点和该第二电极接点互为异极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特征在于,该多个正电极与该多个负电极为交错分布。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特征在于,该多个正电极与该多个负电极为该第一软板的表面上凸起的金属接点。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特征在于,该多个正电极与该多个负电极为该第一软板的表面上内凹的金属接点。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极接点与该第二电极接点为该第二软板的表面上内凹的金属接点。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特征在于,该多个正电极与该多个负电极为该第一软板的表面上凸起的金属接点。
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特征在于,该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包含一弹性组件,当该无线射频辨识标签设置于一电子装置的壳体内,且该弹性组件设置于该电子装置的壳体以及该第一软排与该第二软排电性连接处之间,用以由该弹性组件的弹力来压合该第一软排与该第二软排电性连接处。
17.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极接点通过一导电背胶来与该多个正电极和该多个负电极中之一相互黏合且电性相连。
18.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电极接点通过一导电背胶来与该多个正电极和该多个负电极中之一相互黏合且电性相连。
CN2009201609628U 2009-07-20 2009-07-20 无线射频辨识标签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4895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201609628U CN201489563U (zh) 2009-07-20 2009-07-20 无线射频辨识标签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201609628U CN201489563U (zh) 2009-07-20 2009-07-20 无线射频辨识标签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489563U true CN201489563U (zh) 2010-05-26

Family

ID=424284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20160962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489563U (zh) 2009-07-20 2009-07-20 无线射频辨识标签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48956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37945A (zh) * 2017-06-08 2018-12-18 速码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金属壳体结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37945A (zh) * 2017-06-08 2018-12-18 速码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金属壳体结构
CN109037945B (zh) * 2017-06-08 2021-04-16 速码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金属壳体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77603B (zh) 圆筒形二次电池组
CN106605314B (zh) 包括指示器电路的电池组
CN107851859A (zh) 包括电池上型指示器的电池
CN103370834B (zh) 无线通信器件
CN201927640U (zh) 一种集成天线的电池和移动终端
CN100539253C (zh) 包含图案化于pcb上的环状天线的二次电池
CN101122970A (zh) Rfid及其读取方法
CN102074722A (zh) 手持设备电池及手持设备
CN102111464A (zh) 卡片组件及具有该卡片组件的电子设备
CN104969383A (zh) 具有不突出连接器的二次电池组
CN101996342B (zh) 射频识别标签及其制造方法
CN201489563U (zh) 无线射频辨识标签
US10374200B2 (en) Battery pack having fixing part for PCM
CN201797536U (zh) 薄膜信号处理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移动通讯装置
CN201307296Y (zh) 无线射频辨识标签
CN201298240Y (zh) 无线射频辨识标签
KR100543779B1 (ko) 무선주파수 식별기술이 적용된 내장형 배터리팩 및 그내장형 배터리팩이 장착되는 휴대 단말기
CN102932506A (zh) 移动终端
CN201266670Y (zh) 无线射频辨识卷标的天线模块
KR20050092331A (ko) 편리성과 보안 기능을 강화한 전자식 신용 카드
CN101667677A (zh) 无线射频辨识卷标的天线模块
CN108933330A (zh) 一种nfc天线
CN201479128U (zh) 双芯片的信号转换装置
CN102664305A (zh) Fm天线和手机
CN201360036Y (zh) 天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526

Termination date: 2013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