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298240Y - 无线射频辨识标签 - Google Patents

无线射频辨识标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298240Y
CN201298240Y CNU2008201752462U CN200820175246U CN201298240Y CN 201298240 Y CN201298240 Y CN 201298240Y CN U2008201752462 U CNU2008201752462 U CN U2008201752462U CN 200820175246 U CN200820175246 U CN 200820175246U CN 201298240 Y CN201298240 Y CN 201298240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dio
groove
electrode
identification label
she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82017524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方建兴
曹培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MART APPROACH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MART APPROACH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MART APPROACH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MART APPROACH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U20082017524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298240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298240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298240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无线射频辨识(RFID)卷标包含有天线与第一软排。天线与第一软排由插设片插设于贯穿沟槽内而相互连接。并且,当插设片插设于贯穿沟槽内时,天线的第一电极接点与第二电极接点分别接触且电性连接第一软排的正电极和负电极,且分别电性连接正电极和负电极的第一电极接点与第二电极接点互为异极性,致使天线与用户识别模块可以因应各种手机的设计而由第一软排形成电性连接,并且可利用天线提供用户识别模块与无线射频辨识读取器的数据通讯。

Description

无线射频辨识标签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线射频辨识(RFID)标签,特别涉及一种应用于用户识别模块(SIM)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
背景技术
无线射频辨识(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是一种内建无线电技术的芯片,芯片中还可纪录一系列信息,如产品别、位置、日期等,最大的好处是能提高物品管理效率,目前物品信息多记录在条形码上,而再以扫描仪扫瞄条形码取得信息,而RFID只需在一定范围内感应,并可一次读取大量信息。RFID技术可应用于门禁管制、联合票证、交通运输等。
RFID系统组成中主要包括卷标(Tag)、读取器(Reader)、和计算机主机。卷标是数据的存放组件,读取器则是从卷标读取数据或将数据存放到卷标内的工具,读取器将所读取数据传送至计算机系统中,使用不同的应用程序来解读数据,以协助使用者达到迅速正确的决策。标签可区分为主动式(Active)与被动式(Passive)两种,主动式标签内含电池,可随时传送信息给读取器,并有较长的通讯距离,可储存较大的内存,但价格较高;被动式标签电源来自读取器所发出电波对标签产生感应微电流来供应其电源动力,再利用电波将其信息传回读取器,故通讯距离较短。被动式标签好处在于不需外加电池,可达到体积小、价格便宜、寿命长以及数字数据可移植性等优点。被动式卷标的天线为内建的,用以感应和产生无线电波,以收发数据。
由于手机成为了移动通讯的必备工具,几乎成了人手一机。因此有厂商提倡将无线射频辨识(RFID)与手机结合,由无线射频辨识卷标的天线与手机的中用户识别模块(SIM)来取代现有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的作用,用以辨识手机持有人的个人数据。
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包含有两部分,分别是无线射频辨识卷标的天线与用户识别模块。无线射频辨识卷标的天线包含有线圈与电性连接于线圈的电性接点。用户识别模块电性连接于电性接点,将无线射频辨识卷标的天线与用户识别模块电性连接,以提供用户识别模块与无线射频辨识读取器的数据通讯。
但是由于各家手机厂商的设计不同,因此手机中用以放置用户识别模块(SIM)的位置都不同。如果只用单一型式的无线射频辨识卷标的天线来套用在各式手机上,会因为用户识别模块(SIM)的位置不同,而无法使无线射频辨识卷标的天线的电性接点与用户识别模块之间电性连接,因而无法运作。因此往往厂商只能针对单一手机去设计无线射频辨识卷标的天线,来让无线射频辨识(RFID)的天线与用户识别模块(SIM)来做结合,而无法通用于各种手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无线射频辨识(RFID)标签,用以解决现有无线射频辨识(RFID)标签无法适用于各种手机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无线射频辨识卷标包含有天线与第一软排;
天线包括底板、线圈、多个正电极与多个负电极;
底板具有至少一贯穿沟槽,线圈位于底板的表面上,多个正电极位于底板的表面上,多个正电极电性连接线圈,多个负电极位于底板的表面上,多个负电极电性连接线圈;
其中,多个正电极与多个负电极为交错分布;
第一软排包括软板、多个第一电极接点、多个第二电极接点与至少一插设片;
多个第一电极接点位于软板的表面上;
多个第二电极接点位于软板的表面上;
至少一插设片自软板延伸出,用以选择性插设于至少一贯穿沟槽内;
其中,每一插设片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多个第一电极接点中之一与多个第二电极接点中之一。当至少一插设片中之一插设于至少一贯穿沟槽中之一内时,多个第一电极接点其中的至少一个接触且电性连接多个正电极和多个负电极其中的至少一个,多个第二电极接点其中的至少一个接触且电性连接多个负电极和多个正电极其中的至少一个;多个负电极和多个正电极其中的至少一个接触的至少一第一电极接点与多个负电极和多个正电极其中的至少一个接触的至少一第二电极接点互为异极性。
至少一插设片为至少一凸出部。软板具有至少一开口,且每一凸出部位于至少一开口其中之一中且由开口的侧边延伸出。开口沿着位于其中的凸出部的延伸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多个第一电极接点中的一与多个第二电极接点中的一。软板的形状为L形。至少一贯穿沟槽的形状为一字形、H字形、
Figure Y200820175246D0007105858QIETU
字形与十字形其中的至少一种。
其中,底板一侧延伸出一第二软排,且至少一贯穿沟槽形成于第二软排上。至少一贯穿沟槽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多个正电极中的一与多个负电极中的一。第二软排的形状为L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更包含有背胶。至少一插设片中的一插设于至少一贯穿沟槽中的一时,背胶用以贴合插设于贯穿沟槽的插设片和底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另一无线射频辨识卷标包含有天线与第一软排;
第一软排包括软板、多个第一电极接点、多个第二电极接点与至少一插设片。
软板具有至少一贯穿沟槽。
多个第一电极接点位于软板的表面上。
多个第二电极接点位于软板的表面上。
天线包括底板、至少一插设片、线圈、多个正电极与多个负电极。
至少一插设片,自底板延伸出,用以选择性插设于至少一贯穿沟槽内。
线圈位于底板的表面上。
多个正电极位于底板的表面上。多个正电极电性连接线圈。
多个负电极位于底板的表面上。多个负电极电性连接线圈。
其中,多个正电极与多个负电极为交错分布。
其中,每一贯穿沟槽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多个第一电极接点中的一与多个第二电极接点中的一。当至少一插设片中的一插设于至少一贯穿沟槽中的一内时,多个第一电极接点其中的至少一个接触且电性连接多个正电极和多个负电极其中的至少一个,多个第二电极接点其中的至少一个接触且电性连接多个负电极和多个正电极其中的至少一个。多个负电极和多个正电极其中的至少一个接触的至少一第一电极接点与多个负电极和多个正电极其中的至少一个接触的至少一第二电极接点互为异极性。
至少一插设片为至少一凸出部。底板具有至少一开口,且每一凸出部位于至少一开口其中之一中且由开口的侧边延伸出。开口沿着位于其中的凸出部的延伸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多个正电极中之一与多个负电极中之一。
其中,底板一侧延伸出一第二软排,且至少一插设片形成于第二软排上;至少一插设片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多个正电极中之一与多个负电极中之一。第二软排的形状为L形。软板的形状为L形。至少一贯穿沟槽的形状为一字形、H字形、
Figure Y200820175246D0007105858QIETU
字形与十字形其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还包含有背胶,当至少一插设片中之一插设于至少一贯穿沟槽中之一时,背胶用以贴合插设于贯穿沟槽的插设片和软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由第一软排上的至少一插设片选择性插设于天线上的至少一贯穿沟槽内,使得多个第一电极接点与多个第二电极接点其中的至少一个分别电性连接多个正电极和该多个负电极其中的至少一个,且互为异极性。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具有不同的插设片与贯穿沟槽的位置,使天线与用户识别模块可以因应各种手机的设计而达到电性连接,以提供用户识别模块与无线射频辨识读取器的数据通讯。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RFID)卷标中,天线的示意图;
图2为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RFID)标签中,第一软排的示意图;
图3为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RFID)标签中,第一软排的另一示意图;
图4为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中,第一实施例的天线与第一软排的连结的爆炸图;
图5为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中,第一实施例的天线与第一软排的连结的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RFID)标签应用于手机的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无线射频辨识(RFID)标签的示意图;
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无线射频辨识(RFID)标签的示意图;
图9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无线射频辨识(RFID)标签的示意图;
图10为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中,第五实施例的天线与第一软排的连结的爆炸图;
图11为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中,第五实施例的天线与第一软排的连结的示意图;
图12为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中,第六实施例的天线与第一软排的连结的爆炸图;
图13为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中,第七实施例的天线与第一软排的连结的爆炸图;
图14为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中,第七实施例的天线与第一软排的连结的示意图;
图15为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RFID)卷标中,天线的另一示意图;
图16为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中,第八实施例的天线与第一软排的连结的爆炸图;
图17为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中,第八实施例的天线与第一软排的连结的示意图;以及
图18为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RFID)卷标中,天线的另一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 天线
11 线圈
12a 正电极
12b 负电极
13 底板
14 贯穿沟槽
15 软板
16a 第一电极接点
16b 第二电极接点
17 插设片
17a 插设片
18 开口
19 背胶
20 第一软排
21 手机机体
22 电池
23 电池盖
25 抵挡件
30 第二软排
100 用户识别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RFID)卷标中,天线的示意图。图2为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RFID)标签中,第一软排的示意图。
请参照图1与图2,无线射频辨识(RFID)卷标包含有天线10与第一软排20。
参照图1,天线10包含有线圈11、多个正电极12a、多个负电极12b与底板13。
底板13具有至少一贯穿沟槽14,且至少一贯穿沟槽14贯穿底板13的沟槽。
线圈11可以位于底板13上。
多个正电极12a位于底板13的表面上,且多个正电极12a彼此电性连接且电性连接线圈11。多个负电极12b位于底板13的表面上,且多个负电极12b彼此电性连接且电性连接线圈11。
其中。多个正电极12a与多个负电极12b的位置可以设置于线圈11的内侧,亦即位于线圈11所围绕的范围内,且分别设置在线圈11内的上下两侧或左右两侧。当然多个正电极12a与多个负电极12b的位置也可以设置于线圈11的外侧,或者是部分在线圈11外侧,部分在线圈11内侧。换言之,正电极12a与负电极12b相对线圈11的配置位置可依实际设计需求而定。
多个正电极12a与多个负电极12b可为交错分布,且可为矩阵分布。亦即不管纵向或横向排列时,正电极12a与负电极12b都交错排列的。为了方便说明,于本实施例中,正电极12a的数目为为两个,然非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正电极12a当然也可以为三个或四个以上。为了方便说明,于本实施例中,负电极12b的数目为两个,然非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负电极12b当然也可以为三个或四个以上。
线圈11用以无线接收来自无线射频辨识读取器(图中未画出)所发出的具有第一信息的第一电波信号,并将第一电波信号转换成一具有第一信息的第一信号电流。并且,线圈11可回传由用户识别模块(图中未画出)所发出的具有第二信息的第二信号电流,并将第二信号电流转换成具有第二信息的第二电波信号,以无线发送给无线射频辨识读取器(图中未画出)。
多个正电极12a与多个负电极12b用以传递包含有第一信息的第一信号电流以及包含有第二信息的第二信号电流。
底板13通常为印刷电路板或可挠取式软板。底板13的材质可为玻璃纤维或电木等其它材质,当然,底板13亦可以采用其它种类的材质。
至少一贯穿沟槽14的形状可以为一字形、H字形、
Figure Y200820175246D0007105858QIETU
字形与十字形(如图18所示)中其中的至少一种。于此实施例中,至少一贯穿沟槽14的数目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两个,当然也可以为三个或四个以上。
图1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RFID)卷标中,天线的另一示意图。
请参照图18,至少一贯穿沟槽14的形状为十字形。于此,贯穿沟槽14的数目可有三个,且朝一延伸方向排列。正电极12a的数目为两个,负电极12b的数目为两个。正电极12a与负电极12b的形状可随着所在位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形状。当正电极12a与负电极12b的位置位于两个贯穿沟槽14之间时,正电极12a与负电极12b的形状可为T字形,其中T字形一端插设于两个贯穿沟槽14之间,另一端与贯穿沟槽14排列的延伸方向平行延伸。当正电极12a与负电极12b的位置位于三个贯穿沟槽14排列延伸方向的一端时,正电极12a与负电极12b的形状可为L形,其中L形一端与贯穿沟槽14排列的延伸方向垂直延伸,另一端与贯穿沟槽14排列的延伸方向平行延伸,且L形两端所夹设的方向是面向贯穿沟槽14的位置。
在图2中,第一软排20一端衔接且电性连接于用户识别模块100。第一软排20包括软板15、多个第一电极接点16a、多个第二电极接点16b与至少一插设片17。
软板15一端衔接于用户识别模块100。于此,软板15可以是直接或间接连接用户识别模块100。
多个第一电极接点16a位于软板15的表面上,且多个第一电极接点16a电性连接用户识别模块100。
多个第二电极接点16b位于软板15的表面上,且多个第二电极接点16b电性连接用户识别模块100。
至少一插设片17自软板15延伸出,用以选择性插设于至少一贯穿沟槽14内。其中,每一插设片17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多个第一电极接点16a中之一与多个第二电极接点16b中之一。
多个第一电极接点16a彼此电性连接,且其中的一个第一电极接点16a电性连接于用户识别模块100。多个第二电极接点16b彼此电性连接,且其中的一个第二电极接点16b电性连接于用户识别模块100。
多个第一电极接点16a与多个第二电极接点16b可以位于第一软排20的一侧面上,也可以位于第一软排20的两侧面上。
其中,多个第一电极接点16a与多个第二电极接点16b可为矩阵分布。多个第一电极接点16a可以对应多个正电极12a或多个负电极12b的位置设置。多个第二电极接点16b可以对应多个正电极12a或多个负电极12b的位置设置。
第一软排20用以电性连接用户识别模块100,并且将具有第一信息的第一电波信号传递给用户识别模块100。用户识别模块100解析接收到的第一电波信号中的第一信息,据以产生具有第二信息的第二电波信号,并且经由第一软排20回传具有第二信息的第二电波信号给线圈11。
第一电极接点16a可以是正电极也可以是负电极,视所连接的电极而定。同理,第二电极接点16b可以是正电极也可以是负电极,视所连接的电极而定。接触方式使第一电极接点16a与第二电极接点16b互为异极性。
其中,插设片17可以为凸出部。
再者,于软板15上可设计有至少一开口18。每一凸出部位于至少一开口18其中之一中,并且由开口18的侧边延伸出。开口18沿着位于其中的凸出部的延伸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多个第一电极接点16a中之一与多个第二电极接点16b中之一。
软板15的形状可以为矩形(如图2所示),也可以为L形(如图3所示)、三角形等任意几何形状。
请参照图3,软板15的形状为L形。插设片17的延伸方向可以与软板的延伸方向相同。软板15上还包含有插设片17a。插设片17a自软板15延伸出且垂直于软板15的延伸方向。插设片17a可以为凸出部,并位于至少一开口18其中之一中,并且由开口18的侧边延伸出。开口18沿着位于其中的凸出部的延伸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多个第一电极接点16a中之一与多个第二电极接点16b中之一。
插设片17与17a的形状可为牛舌状、矩形等几何形状。
其中,插设片17与17a的数目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两个,当然也可以为多个。第一电极接点16a的数目为两个,当然也可以为多个。第二电极接点16b的数目为两个,当然也可以为多个。
请参照图4与图5,细部组件说明请参照图1至图2。图4为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中,第一实施例的天线与第一软排的连结的爆炸图。图5为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中,第一实施例的天线与第一软排的连结的示意图。
于本实施例中,贯穿沟槽14的形状为一
Figure Y200820175246D0007105858QIETU
形。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接点16a的数目为两个,当然也可以为多个。第二电极接点16b的数目为两个,当然也可以为多个。
当一插设片17插设于一贯穿沟槽14内时,多个第一电极接点16a其中的至少一个接触且电性连接多个正电极12a和多个负电极12b其中的至少一个。多个第二电极接点16b其中的至少一个接触且电性连接多个负电极12b和多个正电极12a其中的至少一个。与负电极12b和正电极12a中之一接触的第一电极接点16a与负电极12b和正电极12a中之一接触的第二电极接点16b互为异极性。换言之,第一电极接点16a接触负电极12b和正电极12a中之一,而第二电极接点16b接触负电极12b和正电极12a中的另一。
举例来说,在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一电极接点16a中的至少一个可对应两个正电极12a中的至少一个,当然也可以对应两个负电极12b中的至少一个。并且,当两个第一电极接点16a中的至少一个可对应两个正电极12a中的至少一个时,两个第二电极接点16b中亦有至少一个第二电极接点16b对应于两个负电极12b中的至少一个,也可以对应于两个正电极12a中的至少一个。
因此,当插设片17插设于贯穿沟槽14内时,位置相互对应的正电极12a和第一电极接点16a可彼此贴合而电性连接,并且位置相互对应的负电极12b和第二电极接点16b亦可彼此贴合而电性连接,而致使无线射频辨识卷标的天线10经由第一软排20与用户识别模块100电性连接,进而利用天线10提供用户识别模块100与无线射频辨识读取器(图中未画出)的数据通讯。
此外,当插设片17插设于贯穿沟槽14内时,亦可是第一电极接点16a与位置相互对应的负电极12b彼此贴合而电性连接,且第二电极接点16b与位置相互对应的正电极12a彼此贴合而电性连接,而致使无线射频辨识卷标的天线10经由第一软排20与用户识别模块100电性连接,进而利用天线10提供用户识别模块100与无线射频辨识读取器(图中未画出)的数据通讯。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RFID)标签应用于手机的示意图。
请参照图6,用户识别模块100可以设置于手机机体21与电池22之间,也可以设置于手机机体21内。第一软排20的一端电性连接天线10,而另一端连接于用户识别模块100。第一软排20绕设于电池22的一侧。此外,底板13相对设有线圈11的另一侧面可固定于电池盖23的内侧。
并且,由第一软排20上的至少一插设片17选择性插设于天线10上的至少一贯穿沟槽14,使得第一电极接点16a电性连接正电极12a和负电极12b中之一,而第二电极接点16b电性连接正电极12a和负电极12b中的另一,因而致使与正电极12a和负电极12b连接的第一电极接点16a和第二电极接点16b形成异极性,并且将无线射频辨识卷标的天线10经由第一软排20与用户识别模块100电性连接,以利用天线10提供用户识别模块100与无线射频辨识读取器200的数据通讯。
此外,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可因应各种手机的设计而具有不同设置位置的插设片17与贯穿沟槽14,致使天线10与用户识别模块100可形成电性连接,以提供用户识别模块100与无线射频辨识读取器的数据通讯。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无线射频辨识(RFID)标签的示意图。
请参照图7,本实施例大致与前述的实施例雷同,故细部组件说明请参照前述实施例。于本实施例中,为了避免插设于天线10上至少一贯穿沟槽14中之一内的第一软排20上至少一插设片17中之一脱落,因此可以由一背胶19来预防至少一插设片17中之一由至少一贯穿沟槽14中之一内脱落。
当插设片17插设于贯穿沟槽14时,背胶19同时贴于第一软排20与天线10上,用以将第一软排20固定于天线10上。
其中,背胶19可横跨软板15的末端,亦可横跨插设片17插设于贯穿沟槽14内的插设处,亦可横跨软板15的开口18,,以将第一软排20固定于天线10上,进而防止插设片17由贯穿沟槽14内脱落。
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无线射频辨识(RFID)标签的示意图。
请参照图8,本实施例大致与前述的实施例雷同,故细部组件说明请参照前述实施例。于此实施例中,背胶19贴于天线10上,亦作为一抵挡件。于此,背胶19于天线10上的贴附位置可靠近于插设于天线10的贯穿沟槽14内的第一软排20的插设片17的一端。换言之,当位于第一软排20一端的插设片17插设于天线10的贯穿沟槽14内时,背胶19邻接第一软排20此端黏贴于天线10上,因而可由背胶19的厚度来抵住第一软排20,以挡住插设片17由贯穿沟槽14内脱落的方向,进而避免插设片17由贯穿沟槽14脱落。
图9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无线射频辨识(RFID)标签的示意图。
请参照图9,本实施例大致与前述的实施例雷同,故细部组件说明请参照前述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天线10上对应至少一贯穿沟槽14处设置有至少一抵挡件25,以由抵挡件25的厚度来挡住插设片17由贯穿沟槽14内脱落的方向,以避免插设片17由贯穿沟槽14内脱落。抵挡件25可以由底板13表面凸起的结构。于此,可于底板13的表面形成突起结构作为抵挡件25。抑或是,将底板13的局部区块立起来形成抵挡件25,即抵挡件25与底板13为一体成型。
图10为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中,第五实施例的天线与第一软排的连结的爆炸图。图11为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中,第五实施例的天线与第一软排的连结的示意图。
请参照图10与图11,本实施例大致与前述的实施例雷同,故细部组件说明请参照前述实施例。差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至少一贯穿沟槽14形状为一十字形。
此外,由第一软排20上的插设片17选择性插设于天线10上的贯穿沟槽14内,使得第一电极接点16a电性连接正电极12a和负电极12b中之一,而第二电极接点16b电性连接正电极12a和负电极12b中的另一,因而致使与正电极12a和负电极12b连接的第一电极接点16a和第二电极接点16b形成异极性。此外,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可因应各种手机的设计而具有不同设置位置的插设片17与贯穿沟槽14,致使天线10与用户识别模块100可形成电性连接,以提供用户识别模块100与无线射频辨识读取器的数据通讯。
图12为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中,第六实施例的天线与第一软排的连结的爆炸图。
请参照图12,本实施例大致与前述的第一实施例雷同,故细部组件说明请参照前述实施例。差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贯穿沟槽14则是位于第一软排20的软板15上,且贯穿沟槽14贯穿软板15的沟槽。而插设片17自天线10上的底板13延伸出,用以选择性插设于贯穿沟槽14内。
其中,每一贯穿沟槽14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电极接点16a与第二电极接点16b。插设片17为凸出部。底板13具有开口18,且凸出部位于开口18中且由开口18的侧边延伸出。
当一插设片17插设于一贯穿沟槽14内时,多个第一电极接点16a其中的至少一个接触且电性连接多个正电极12a和多个负电极12b其中的至少一个,多个第二电极接点16b其中的至少一个接触且电性连接多个负电极12b和多个正电极12a其中的至少一个。与负电极12b和正电极12a中之一接触的第一电极接点16a与负电极12b和正电极12a中之一接触的第二电极接点16b互为异极性。换言之,第一电极接点16a接触负电极12b和正电极12a中之一,而第二电极接点16b接触负电极12b和正电极12a中的另一。
并且,由天线10上的至少一插设片17选择性插设于第一软排20上的至少一贯穿沟槽14内,使得第一电极接点16a电性连接正电极12a和负电极12b中之一,而第二电极接点16b电性连接正电极12a和负电极12b中的另一,因而致使与正电极12a和负电极12b连接的第一电极接点16a和第二电极接点16b形成异极性。此外,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可因应各种手机的设计而具有不同设置位置的插设片17与贯穿沟槽14,致使天线10与用户识别模块100可经由第一软排20形成电性连接,以利用天线10提供用户识别模块100与无线射频辨识读取器的数据通讯。
图13为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中,第七实施例的天线与第一软排的连结的爆炸图。图14为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中,第七实施例的天线与第一软排的连结的示意图。
请参照图13与图14,本实施例大致与前述的实施例雷同,故细部组件说明请参照前述实施例。差别在于天线10的底板13一侧延伸出一第二软排30(如图15所示)。贯穿沟槽14形成于第二软排30上。贯穿沟槽14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正电极12a与负电极12b,且位于贯穿沟槽14的两侧的正电极12a与负电极12b可以对应平行设置,也可以是交错设置,亦即正电极12a与负电极12b中之一可设置于贯穿沟槽14的一侧的前端,负电极12b与正电极12a中之一也可设置于贯穿沟槽14的另一侧的后端。
由第一软排20上的插设片17选择性插设于第二软排30上的贯穿沟槽14内,多个第一电极接点16a其中的至少一个接触且电性连接多个正电极12a和多个负电极12b其中的至少一个,多个第二电极接点16b其中的至少一个接触且电性连接多个负电极12b和多个正电极12a其中的至少一个。与负电极12b和正电极12a中之一接触的第一电极接点16a与负电极12b和正电极12a中之一接触的第二电极接点16b互为异极性。换言之,第一电极接点16a接触负电极12b和正电极12a中之一,而第二电极接点16b接触负电极12b和正电极12a中的另一。
并且,由第一软排20上的插设片17选择性插设于第二软排30上的贯穿沟槽14内,使得第一电极接点16a电性连接正电极12a和负电极12b中之一,而第二电极接点16b电性连接正电极12a和负电极12b中的另一,因而致使与正电极12a和负电极12b连接的第一电极接点16a和第二电极接点16b形成异极性。此外,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可因应各种手机的设计而具有不同设置位置的插设片17与贯穿沟槽14,致使天线10与用户识别模块100可经由第一软排20与第二软排30形成电性连接,以利用天线10提供用户识别模块100与无线射频辨识读取器的数据通讯。
图16为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中,第八实施例的天线与第一软排的连结的爆炸图。图17为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中,第八实施例的天线与第一软排的连结的示意图。
请参照图16与图17,本实施例大致与前述的实施例雷同,故细部组件说明请参照前述实施例。差别在于第一软排20垂直电性连接于第二软排30,亦即由第一软排20上的插设片17选择性的以垂直第二软排30上的贯穿沟槽14的方向,插设于第二软排30上的贯穿沟槽14内。使得多个第一电极接点16a其中的至少一个接触且电性连接多个正电极12a和多个负电极12b其中的至少一个,多个第二电极接点16b其中的至少一个接触且电性连接多个负电极12b和多个正电极12a其中的至少一个。与负电极12b和正电极12a中之一接触的第一电极接点16a与负电极12b和正电极12a中之一接触的第二电极接点16b互为异极性。换言之,第一电极接点16a接触负电极12b和正电极12a中之一,而第二电极接点16b接触负电极12b和正电极12a中的另一。
并且,由第一软排20上的插设片17选择性以垂直于第二软排30上的贯穿沟槽14的方向,插设于第二软排30上的贯穿沟槽14内,使得第一电极接点16a电性连接正电极12a和负电极12b中之一,而第二电极接点16b电性连接正电极12a和负电极12b中的另一,因而致使与正电极12a和负电极12b连接的第一电极接点16a和第二电极接点16b形成异极性。此外,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可因应各种手机的设计而具有不同设置位置的插设片17与贯穿沟槽14,致使天线10与用户识别模块100可经由第一软排20与第二软排30形成电性连接,以利用天线10提供用户识别模块100与无线射频辨识读取器的数据通讯。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22)

1、一种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特征在于,包含有:
一天线,包括:
一底板,具有至少一贯穿沟槽;
一线圈,位于该底板的表面上;
多个正电极,位于该底板的表面上,电性连接该线圈;以及
多个负电极,位于该底板的表面上,电性连接该线圈;以及一第一软排,包括:
一软板;
多个第一电极接点,位于该软板的表面上;
多个第二电极接点,位于该软板的表面上;以及
至少一插设片,自该软板延伸出,用以选择性插设于该至少一贯穿沟槽内;
其中,当该至少一插设片中之一插设于该至少一贯穿沟槽中之一内时,该多个第一电极接点其中的至少一个接触且电性连接该多个正电极和该多个负电极其中的至少一个,该多个第二电极接点其中的至少一个接触且电性连接该多个负电极和该多个正电极其中的至少一个,且与该多个负电极和该多个正电极其中的至少一个接触的该至少一第一电极接点与该多个负电极和该多个正电极其中的至少一个接触的该至少一第二电极接点互为异极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特征在于,该多个正电极与该多个负电极为交错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特征在于,每一该插设片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该多个第一电极接点中之一与该多个第二电极接点中之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特征在于,该软板的形状系为L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贯穿沟槽的形状为一字形、H字形、ㄇ字形或十字形其中的至少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插设片为至少一凸出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特征在于,该软板具有至少一开口,且每一该凸出部位于该至少一开口其中之一中且由该开口的侧边延伸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特征在于,该开口沿着位于其中的该凸出部的延伸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该多个第一电极接点中之一与该多个第二电极接点中之一。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特征在于,包含一背胶,当该至少一插设片中之一插设于该至少一贯穿沟槽中之一时,该背胶用以贴合插设于该贯穿沟槽的该插设片和该底板。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特征在于,该底板一侧延伸出一第二软排,且该至少一贯穿沟槽形成于该第二软排上,该至少一贯穿沟槽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该多个正电极中之一与该多个负电极中之一。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软排的形状为L形。
12、一种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特征在于,包含有:
一第一软排,包括:
一软板,具有至少一贯穿沟槽;
多个第一电极接点,位于该软板的表面上;以及
多个第二电极接点,位于该软板的表面上;以及一天线,包括:
一底板;
至少一插设片,自该底板延伸出,用以选择性插设于该至少一贯穿沟槽内;
一线圈,位于该底板的表面上;
多个正电极,位于该底板的表面上,电性连接该线圈;以及
多个负电极,位于该底板的表面上,电性连接该线圈;
其中,当该至少一插设片中之一插设于该至少一贯穿沟槽中之一内时,该多个第一电极接点其中的至少一个接触且电性连接该多个正电极和该多个负电极其中的至少一个,该多个第二电极接点其中的至少一个接触且电性连接该多个负电极和该多个正电极其中的至少一个,且与该多个负电极和该多个正电极其中的至少一个接触的该至少一第一电极接点与该多个负电极和该多个正电极其中的至少一个接触的该至少一第二电极接点互为异极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特征在于,该多个正电极与该多个负电极为交错分布。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特征在于,每一该贯穿沟槽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该多个第一电极接点中之一与该多个第二电极接点中之一。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特征在于,该软板的形状为L形。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贯穿沟槽的形状为一字形、H字形、ㄇ字形或十字形其中的至少一种。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插设片为至少一凸出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特征在于,该底板具有至少一开口,且每一该凸出部位于该至少一开口其中之一中且由该开口的侧边延伸出。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特征在于,该开口沿着位于其中的该凸出部的延伸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该多个正电极中之一与该多个负电极中之一。
20、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特征在于,包含一背胶,当该至少一插设片中之一插设于该至少一贯穿沟槽中之一时,该背胶用以贴合插设于该贯穿沟槽的该插设片和该软板。
21、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无线射频辨识标签,其特征在于,该底板一侧延伸出一第二软排,且该至少一插设片形成于该第二软排上,该至少一插设片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该多个正电极中之一与该多个负电极中之一。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无线射频辨识签,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软排的形状为L形。
CNU2008201752462U 2008-11-03 2008-11-03 无线射频辨识标签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298240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8201752462U CN201298240Y (zh) 2008-11-03 2008-11-03 无线射频辨识标签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8201752462U CN201298240Y (zh) 2008-11-03 2008-11-03 无线射频辨识标签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298240Y true CN201298240Y (zh) 2009-08-26

Family

ID=410442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820175246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298240Y (zh) 2008-11-03 2008-11-03 无线射频辨识标签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298240Y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025615A1 (zh) * 2008-09-03 2010-03-11 速码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射频辨识卷标的天线模块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025615A1 (zh) * 2008-09-03 2010-03-11 速码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射频辨识卷标的天线模块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078226B2 (en) Multiple interface card in a mobile phone
CN101174312B (zh) 具有可拆卸天线的双接口用户识别卡适配器
US8583179B2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prising a battery and a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module
CN102074722A (zh) 手持设备电池及手持设备
US20060175416A1 (en) Dual universal integrated circuit card (UICC) system for a portable device
CN202068693U (zh) 终端前壳的壳体及终端
CN103370834B (zh) 无线通信器件
CN103907241A (zh) 天线装置、卡片型通信器件以及通信终端装置
CN201523069U (zh) 一种非接触式天线、天线组、智能卡和终端设备
CN201000653Y (zh) 用户识别模组卡及其与射频识别天线的组合
CN202178377U (zh) 移动终端的nfc天线
CN202434688U (zh) 近场通讯天线
CN201298240Y (zh) 无线射频辨识标签
CN102576421A (zh) 移动电话和nfc通讯
CN201266670Y (zh) 无线射频辨识卷标的天线模块
CN101667677A (zh) 无线射频辨识卷标的天线模块
CN104011743A (zh) 具有集成托盘的智能卡和采用所述智能卡的移动终端
CN201307296Y (zh) 无线射频辨识标签
KR20050092331A (ko) 편리성과 보안 기능을 강화한 전자식 신용 카드
CN201479128U (zh) 双芯片的信号转换装置
CN201489563U (zh) 无线射频辨识标签
CN201655982U (zh) 棋盘式天线装置
CN108564156A (zh) 一种卡片式无线集成电路卡
CN212873542U (zh) 一种实现超低功耗的2.4g有源rfid的标签系统
CN204145553U (zh) 移动终端及其中拓展nfc功能的sim卡托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826

Termination date: 2012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