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458822U - 立式厌氧处理罐一体化三相分离装置 - Google Patents

立式厌氧处理罐一体化三相分离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458822U
CN201458822U CN2009200758930U CN200920075893U CN201458822U CN 201458822 U CN201458822 U CN 201458822U CN 2009200758930 U CN2009200758930 U CN 2009200758930U CN 200920075893 U CN200920075893 U CN 200920075893U CN 201458822 U CN201458822 U CN 2014588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rtical
bucket
gas
anaerobic jar
liquid sepa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2007589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剑平
徐耀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TIANFE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TIANFE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TIANFE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TIANFE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92007589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4588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4588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458822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02W10/12

Landscapes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立式厌氧处理罐一体化三相分离器,包括立式厌氧罐,立式厌氧罐的顶部设有排气口,立式厌氧罐的内部上侧设有集气室,立式厌氧罐的底部设有进水管,其特征在于,集气室的下方中部设有沉淀池,沉淀池内上部设有集水槽,集水槽的底部连接出水管,沉淀池的底部连接泥斗,泥斗的底部连接排泥管,沉淀池的中部设有立式强化气液分离装置,立式强化气液分离装置的一端连接集气室,另一端连接泥斗,导流管一端设于立式强化气液分离装置中,另一端设于沉淀池外侧壁与立式厌氧罐内侧壁之间。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分离效果好、设备简单、操作方便。

Description

立式厌氧处理罐一体化三相分离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立式厌氧处理罐一体化三相分离装置,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厌氧生物处理过程中会产生CH4、CO2、NH3等气体物质,它们形成的微小气泡会附着大量厌氧菌团随水流上升。如何控制厌氧菌团的流失,气固液三相分离器设计成为关键。三相分离效果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厌氧处理效果。目前三相分离器结构形式多种多样:有在施工现场拼装的三相分离器;有在工厂内生产,施工安装较方便的三相分离器模块等等。但是它们的结构与厌氧器本体不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由于结构原因,有的不能完全收集厌氧处理中产生的臭气,有的不能有效控制菌胶团的流失,分离下沉的固体返回至厌氧反应区,其量是不能随运行工况而调节,抗冲击负荷能力差。
如图1所示,为一种现有的厌氧处理技术中的三相分离装置结构示意图,所述的三相分离装置包括厌氧处理罐22,厌氧处理罐22顶部设有排气口30,厌氧处理罐22内部上侧设有集气室29,集气室29下方为反应区27,反应区27下部设有进水管26,厌氧处理罐22底部设有排泥口25,其中,厌氧处理罐22顶部中间设有三相分离器21,三相分离器21顶部中央设有集水槽20,集水槽20连接出水管23,三相分离器21内部为沉淀区28,三相分离器21底部设有反射板24。废水自进水管26进入厌氧处理罐22后上行,通过反应区27处理后,经反射板24进行气体分离,分离后的气体进入集气室29,最后由排气口30排出;分离后的污泥和水溶液则通过反射板24与三相分离器21间的缝隙进入沉淀区28进行固、液分离,上清液溢流至集水槽20后,从出水管23排出,分离出的污泥再次通过反射板24与三相分离器21间的缝隙进入反应区27进行废水处理。沉淀在厌氧处理罐22底部的污泥定期从排泥口25外排。上述装置的缺点是:①气、污泥、水混合液中的气体会进入沉淀区,即污泥与水在进入沉淀区之前,气体没有得到有效分离去除,由于气体泄漏到沉淀区而干扰了污泥与水的分离效果,使得出水混浊,悬浮物含量较高,厌氧菌也随之流失;②在反射板24与三相分离器21间的缝隙处,有上升的污泥与水溶液,也有下降的污泥,二者形成对流,从而影响了污泥的分离效果,造成出水混浊,不利于后续单元的运行;③分离下沉的污泥返回反应区时,其量不能随运行工况的变化而调节,以保持厌氧处理罐内一定的污泥浓度和较长的污泥龄,抗冲击负荷能力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厌氧器与三相分离器一体化的污水处理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立式厌氧处理罐一体化三相分离器,包括立式厌氧罐,立式厌氧罐的顶部设有排气口,立式厌氧罐的内部上侧设有集气室,立式厌氧罐的底部设有进水管,其特征在于,集气室的下方中部设有沉淀池,沉淀池内上部设有集水槽,集水槽的底部连接出水管,沉淀池的底部连接泥斗,泥斗的底部连接排泥管,沉淀池的中部设有立式强化气液分离装置,立式强化气液分离装置的一端连接集气室,另一端连接泥斗,导流管一端设于立式强化气液分离装置中,另一端设于沉淀池外侧壁与立式厌氧罐内侧壁之间.
进一步地,泥斗内位于强化气液分离装置下方的位置处设有反射板。
泥斗为圆锥形,其圆锥角为55~60°。
排泥管在立式厌氧罐外的部分经由进水泵与进水管相连接。
本发明利用气泡垂直上升原理、固液密度差、强化气液分离装置,多次改变水流方向,阻止、消除了微小气泡进入沉淀区,高效率地实现了气、固、液的三相分离;并且通过污泥回流有效控制厌氧菌团的流失问题。其中,厌氧处理罐、沉淀区、强化气液分离装置其横截面是同心的三个圆,三者和谐有机组合成一体化三相分离器。沉淀区由沉淀池和泥斗二部分组成,污泥与水混合液从导流管进入强化气液分离装置,将未完全分离的气体进一步分离,强化分离后的气体进入集气室,强化分离后的污泥和水溶液则进入沉淀区进行固、液分离,分离后的上清液溢流入集水槽,由管道排出厌氧处理罐;分离后的污泥则通过泥斗下部的管道排至厌氧处理罐外,此污泥一部分污泥回流至进水口,与进水泵充分混合后重新进入厌氧罐循环利用,一部分剩余污泥则外运处理。厌氧处理罐内集气室收集的气体由顶部管道排出。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一体化三相分离器与厌氧罐在工厂内制作安装,质量高,工期短,运至使用现场吊装就位,连接进出水管道后即可投入使用。
2、根据处理量大小,可制作一个或多个立式厌氧处理罐,占地面积少,基建费用低,操作方便。
3、优选的沉淀池泥斗55~60°圆锥角使分离出的固体顺畅下滑,同时兼有隔气斜板的作用。
4、本实用新型的独特结构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①将固液分离和气液分离分割在二部分单独进行,互不干扰,避免了气体上升扰动影响固液分离;②通过改变水流方向,阻止和减少气泡进入沉淀区,利于污泥沉淀;③如果有残留气泡进入沉淀区,通过强化气液分离装置进行二次分离,气体分离彻底。
5、固液分离的菌体由泥斗经管道与进水泵进口连接,在泵的作用下与进水充分混合,重新进入厌氧处理罐,并且可根据厌氧处理运行工况,按需调节回流量,提高了抗冲击负荷的能力,彻底解决了目前技术中厌氧菌流失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现有的厌氧处理技术中的三相分离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立式厌氧处理罐一体化三相分离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
如图2所示,为立式厌氧处理罐一体化三相分离器示意图,所述的立式厌氧处理罐一体化三相分离器由立式厌氧罐1、沉淀池2、立式强化气液分离装置3、导流管4、出水管5、反射板6、进水管7、排泥管8、反应区9、泥斗10、气液分离区11、沉淀区12、集水槽13、集气室14和排气口15组成.
立式厌氧罐1的顶部设有排气口15,立式厌氧罐1的内部上侧设有1.2~~1.5m高的集气室14,立式厌氧罐1的底部设有进水管7,集气室14的下方中部设有沉淀池2,沉淀池2内上部设有集水槽13,集水槽13的底部连接出水管5,沉淀池2的底部连接泥斗10,泥斗10的底部连接排泥管8,沉淀池2的中部设有立式强化气液分离装置3,立式强化气液分离装置3的一端连接集气室14,另一端连接泥斗10,导流管4一端设于立式强化气液分离装置3中,另一端设于沉淀池2外侧壁与立式厌氧罐1内侧壁之间。泥斗10内位于立式强化气液分离装置3下方的位置处设有反射板6。排泥管8出立式厌氧罐1后与进水管7经由进水泵相连接。沉淀池2内部为沉淀区12,沉淀池2以及泥斗外侧壁以及厌氧处理罐1之间为气液分离区11,气液分离区下方为反应区9。
立式厌氧罐1的直径为4米,若下降流速很低,其出口不设反射板6。沉淀池2固液分离表面负荷0.64m3/m2·h,沉淀时间为2.5h。泥斗10圆锥角60°,泥斗10有管道与进水泵进口连接,循环回流量0~100%,立式强化气液分离装置3水流最大下降速度8.8mm/s,最小下降速度4.4mm/s,停留时间3~6min,导流管4最大流速84mm/s,最小流速42mm/s,4根DN65导流管4进口低于立式厌氧罐1液面下150mm,均布于立式强化气液分离装置3内。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废水自进水管7进入厌氧处理罐均匀布水后向上流动,通过反应区9反应后,形成气、固、液三相混合物,该混合物在上升过程中由于泥斗10斜板的阻挡作用,气体在气液分离区11处进行气体分离,分离后的气体沿竖直方向进入集气室14,最后由排气口15排出;气体分离后的污泥和水溶液则通过浸没在液面下的导流管4进入强化气液分离装置3,包含在污泥和水中的一些未完全去除的微小气泡在强化气液分离装置3内继续进行二次分离,分离后向上排入集气室14,污泥和水则进入沉淀区12进行固、液分离,上清液溢流至集水槽13后,从出水管5排出;分离出的污泥通过泥斗10与管道排至厌氧处理罐外部,与进水泵入口连接进行污泥回流,污泥回流量根据工况调节,调节量为0~100%,既保证了反应区的污泥浓度,又提高了厌氧反应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彻底解决了目前技术中厌氧菌流失问题。

Claims (4)

1.一种立式厌氧处理罐一体化三相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立式厌氧罐(1),立式厌氧罐(1)的顶部设有排气口(15),立式厌氧罐(1)的内部上侧设有集气室(14),立式厌氧罐(1)的底部设有进水管(7),其特征在于,集气室(14)的下方中部设有沉淀池(2),沉淀池(2)内上部设有集水槽(13),集水槽(13)的底部连接出水管(5),沉淀池(2)的底部连接泥斗(10),泥斗(10)的底部连接排泥管(8),沉淀池(2)的中部设有立式强化气液分离装置(3),立式强化气液分离装置(3)的一端连接集气室(14),另一端连接泥斗(10),导流管(4)一端设于立式强化气液分离装置(3)中,另一端设于沉淀池(2)外侧壁与立式厌氧罐(1)内侧壁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立式厌氧处理罐一体化三相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泥斗(10)内位于立式强化气液分离装置(3)下方的位置处设有反射板(6)。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立式厌氧处理罐一体化三相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泥斗(10)为圆锥形,其圆锥角为55~60°。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立式厌氧处理罐一体化三相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排泥管(8)在立式厌氧罐(1)外的部分经由进水泵与进水管(7)相连接。
CN2009200758930U 2009-08-06 2009-08-06 立式厌氧处理罐一体化三相分离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14588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200758930U CN201458822U (zh) 2009-08-06 2009-08-06 立式厌氧处理罐一体化三相分离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200758930U CN201458822U (zh) 2009-08-06 2009-08-06 立式厌氧处理罐一体化三相分离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458822U true CN201458822U (zh) 2010-05-12

Family

ID=423861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200758930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458822U (zh) 2009-08-06 2009-08-06 立式厌氧处理罐一体化三相分离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458822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13153B (zh) * 2009-08-06 2011-05-18 上海天丰环保有限公司 一种立式厌氧处理罐一体化三相分离装置
CN108147642A (zh) * 2016-12-17 2018-06-12 新疆泰元水务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高效污泥浓缩池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13153B (zh) * 2009-08-06 2011-05-18 上海天丰环保有限公司 一种立式厌氧处理罐一体化三相分离装置
CN108147642A (zh) * 2016-12-17 2018-06-12 新疆泰元水务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高效污泥浓缩池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776129B (zh) 一种水处理用竖流式沉淀与气浮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CN101564609B (zh) 涡旋网格澄清池及其用于水处理中提高混凝反应及沉淀效果的澄清方法
CN206014509U (zh) 一种两相分离内外循环厌氧反应器
CN103332784A (zh) 三级循环好氧反应器
CN103011402A (zh) 双循环厌氧反应器
CN203007035U (zh) 双循环厌氧反应器
CN103011404A (zh) 内混合厌氧反应罐
CN208717109U (zh) 从污水中分离泥沙且保留有机碳源的设施
CN205241342U (zh) 一种环流式厌氧反应器
CN101613153B (zh) 一种立式厌氧处理罐一体化三相分离装置
CN209098440U (zh) 一种双隔板式小型一体化农村污水处理装置
CN201132800Y (zh) 高效搅拌升流式厌氧固体反应器
CN201458822U (zh) 立式厌氧处理罐一体化三相分离装置
CN202729923U (zh) 一种倒流式高效溶气气浮装置
CN102424488A (zh) 基于微涡旋絮凝基础上的组合工艺农村净水装置
CN217367276U (zh) 一种竖流式沉淀池
WO2023123992A1 (zh) 一种高负荷厌氧系统内高效撬装式三相分离器
CN203007037U (zh) 内混合厌氧反应罐
CN115608009A (zh) 一种装配式二沉池及污水处理设备
CN201634671U (zh) 厌氧发酵装置的四项分离器
CN210620462U (zh) 一种水处理用竖流式沉淀与气浮装置
CN2910912Y (zh) 高效节能微涡混凝沉淀澄清池
CN105884020A (zh) 一种低能耗耐污染型厌氧膜生物反应器
CN201890829U (zh) 集水布水装置
CN206467032U (zh) 三相分离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512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09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