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436704U - 一种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436704U
CN201436704U CN2009200576627U CN200920057662U CN201436704U CN 201436704 U CN201436704 U CN 201436704U CN 2009200576627 U CN2009200576627 U CN 2009200576627U CN 200920057662 U CN200920057662 U CN 200920057662U CN 201436704 U CN201436704 U CN 2014367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hyoplastron
electric connector
base portion
protuber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20057662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友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otes Guang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otes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otes Guang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Lotes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920057662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4367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4367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43670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其具有一第一基部及自第一基部向前延伸的一第一舌板,贯穿所述第一基部具有一端子槽凹于第一舌板,且第一基部向前凹设形成一收容腔,收容腔向前延伸以形成一容置空间位于所述第一舌板的一侧,以及在容置空间的前端设有一挡部,挡部镂空形成一暗槽,一板体,其具有一第二基部及自第二基部向前延伸的一第二舌板,第二舌板收容于容置空间,第二基部容设于收容腔,至少一凸出部位于所述第一舌板与所述第二舌板之间,所述凸出部一端向前伸入所述暗槽。该电连接器的目的在于:可以避免所述二合一舌板断裂,且二合一舌板能紧密组装,同时降低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指一种可紧密组装二合一舌板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一般惯用的电连接器如中国大陆专利CN201022130、CN3238973,美国专利US6109968等,都是采用一种堆叠式电连接器,其都能单独提供对应的电子设备进行插接,但是这种堆叠式电连接器有个致命的缺陷:
即这种结合方式令整个电连接器厚度增加,更为严重的是,这对于以平扁外型为主要需求的笔记型计算机而言,存在诸多不便与缺陷,即整个电连接器厚度大,不利于电连接器薄、小化发展的趋势。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国台湾专利(申请案号为095201553),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可至少供两种不同协议的接头插接,所述电连接器包括一中空壳体,一序列先进附加技术(External Serial ATA,e-SATA)端子组及一通用序列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端子组,所述中空壳体设有一插槽,在所述插槽内设有一固定座,所述e-SATA端子组设置在所述固定座的一面上,USB端子组设置在所述固定座相对于所述e-SATA端子组的另一面上。
然而两所述端子之间仅以塑料制成的所述固定座相隔,未设有接地结构,且两所述端子组相当接近,使两所述端子组之间容易产生串音现象,尤其当有一对电连接器同时电性连接所述e-SATA端子组和所述USB端子组时,其串音现象更为严重。在两所述端子之间的串音会影响信号的完整性,无法接受完整的信号。
因此,针对这一种改进出现了中国大陆专利CN201130793,其属于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在所述绝缘本体的第一、第二导电端子模块,其中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部及自所述基部两端分别向前延伸的侧壁,所述基部及所述侧壁共同界定一插槽部,所述第一、第二导电端子模块分别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舌板、第一导电端子以及第二舌板、第二导电端子,并在所述第一舌板底面设有一凸块,在所述第二舌板顶面设有与所述第一舌板底面的所述凸块相对应的一收容孔,这样,所述凸块与所述收容孔对应配合以达到所述第一舌板与所述第二舌板的紧密定位。
所述中国大陆专利CN201130793所揭示的所述电连接器通过所述第一端子镶埋成型在所述第一舌板,所述第二端子镶埋成型在所述第二舌板,这样有效防止了这两组端子相邻所容易造成的串音干扰等问题。
但是,中国大陆专利CN201130793揭示的所述电连接器又存在新的问题:
1.由于舌板的厚度是一定的,将所述舌板一分为二,做成二合一的舌板后每一所述舌板(第一舌板和第二舌板)的厚度更是降低了,又在所述第二舌板上凹设所述收容孔,这样,会造成在所述收容孔部位出现断裂,即所述第一舌板与所述第二舌板所述如何紧密定位,若所述第一舌板与所述第二舌板组装定位不紧密,当对接件插入所述舌板时,与所述第一端子、所述第二端子导接时,易松动,会造成接触不良,影响其电性连接。
2.由于所述基座只固定了所述第一舌板与所述第二舌板的后端,防止其上下分开,又所述凸块与所述收容孔对应配合也只保证了所述第一舌板与所述第二舌板左右的定位,因此,在所述电连接器中还存在所述第一舌板与第二舌板的前端易分开的隐患。
3.所述第一舌板与所述第二舌板分别一体成型,且所述第一舌板与所述第二舌板上分别设有所述凸块与所述收容孔对应配合,这样,所述第一舌板与所述第二舌板只能在插入所述基座前先组装好,再一起插置所述基座,在组装上不够方便,且所述第一端子、所述第二端子分别镶埋成型在所述第一舌板与所述第二舌板,这样也不利于成本的节约。
于是,有鉴于上述现有的电连接器所存在的种种缺陷,本设计人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可适用多种不同接头的电连接器,能够改进一般现有的电连接器,使其更具有实用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可以避免所述二合一舌板断裂,且所述二合一舌板能紧密组装,同时降低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解决现有电连接器装设于笔记型计算机上增加了计算机尺寸的缺点,及以前述两种接口上下并排制成的共享电连接器,令笔记型计算机厚度剧增的缺点,以此提供一种只需一个舌板即可适用至少两种不同接头插接的电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绝缘本体,其具有一第一基部及自所述第一基部向前延伸的一第一舌板,贯穿所述第一基部具有一端子槽凹于所述第一舌板,且所述第一基部向前凹设形成一收容腔,所述收容腔向前延伸以形成一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位于所述第一舌板的一侧,以及在所述第一舌板的前端设有一挡部,且所述挡部内镂空形成一暗槽,一板体,其具有一第二基部及自所述第二基部向前延伸的一第二舌板,所述第二舌板收容于所述容置空间,所述第二基部容设于所述收容腔,至少一第一端子贯穿所述第一基部收容于所述端子槽,至少一第二端子收容于所述第二舌板,至少一凸出部位于所述第一舌板与所述第二舌板之间,所述凸出部一端向前伸入所述暗槽,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端子。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可适用多种不同接头插接的电连接器至少具有下列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解决了在厚度一定的舌板上装设多组不同信号的端子,而非像习知电连接器分别以不同固定座对应不同接口的连接方式,因此,与习知电连接器相较之下,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省去了一个或两个固定座的厚度,在应用于笔记型计算机、家电或其接口设备上,大大节约了使用空间,减少了厚度过大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舌板与所述第二舌板的定位采用所述凸出部插入所述暗槽,在不影响所述第一舌板与所述第二舌板强度的前提下使得所述第一舌板与第二舌板的组装定位更好,不易上下分开,从而使得所述电连接器的电性连接效果更好。
3.本实用新型中有一端子组镶埋成型于所述第二舌板,所述端子组可配合另一端子组的插入路径而自由设计,这种镶埋成型方法相较于在所述第二舌板开设槽来容设所述端子组更为方便快捷,且效果更好。
4.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舌板与所述绝缘本体一体成型,这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制造成本,同时,所述第一舌板设有所述容置空间来收容所述第二舌板,这又节省了组装工序。
以上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有益效果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板体装入绝缘本体前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板体装入绝缘本体后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A剖面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一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应用于一通用序列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插头的立体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应用于一序列先进附加技术(External Serial ATA,e-SATA)插头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电连接器1     绝缘本体2      顶板21           第一基部22
插槽221       两侧墙23       第一舌板24       端子槽241
挡部242       暗槽2421       容置空间25       挡止部251
导引槽26      第一导引槽261  第二导引槽262    收容腔27
抵板28        凸肋281        板体3            第二基部31
第二舌板32      端子定位板33    条形块34        钩持块35
通槽36          凹陷部361       第一端子4       第二端子5
延展部52        导接部51        凸出部53        第三端子6
延伸部61        接触部62        舌片部63        遮蔽壳体7
USB接头8        e-SATA接头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作进一步说明。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所需要的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可供多种不同协议接头插接的电连接器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包括:一绝缘本体2、一板体3、至少一第一端子4、至少一第二端子5、至少一第三端子6以及一遮蔽壳体7。其中所述第一端子4设置于所述绝缘本体2上,所述第二端子5、所述第三端子6设置于所述板体3上,所述板体3组合于所述绝缘本体2中,且容置于所述绝缘本体2内。
所述绝缘本体2包括一顶板21、一第一基部22、两侧墙23、一第一舌板24及一容置空间25。所述两侧墙23设置于所述顶板21的两相对侧,且所述两侧墙23的两相对内壁面各设有两导引槽26,所述导引槽26包括一第一导引槽261和一第二导引槽262。所述第一舌板24设于所述顶板21的下方,所述第一基部22一体设置在所述两侧墙23之间,以及所述第一基部22向前凹陷形成一收容腔27,且所述收容腔27进一步地向前延伸以形成所述容置空间25,另所述第一基部22具有多个插槽221,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一端子4、所述第二端子5、所述第三端子6的接脚,供所述第一端子4、所述第二端子5、所述第三端子6的接脚插设定位。进一步地,所述容置空间25收容所述板体3,且在所述容置空间25下方设有至少一抵板28,所述抵板28具有弹性且每一所述抵板28上皆设有一凸肋281,在所述容置空间25的左右侧各设有一挡止部251。所述第一舌板24设有对应所述第一端子4的一端子槽241,且在所述第一舌板24的前端设有一挡部242,所述挡部242内部镂空形成一暗槽2421。
请参阅图3至图4,所述板体3包括一第二基部31、一第二舌板32及等间隔排列的一端子定位板33。所述第二基部31容设于所述收容腔27,在所述第二基部31的两侧边各设有一条形块34,所述条形块34配合所述挡止部251,在所述端子定位板33的下方设有一钩持块35,所述钩持块35钩持所述凸肋281。以及所述第二基部31与所述端子定位板33之间设有至少一通槽36,且在所述通槽36的最前端设有一凹陷部361,所述通槽36以供所述第三端子6插入,所述凹陷部361收容所述第三端子6的最前端,同时,在每两所述通槽36之间的所述板体3镶埋成型所述第二端子5,所述第二端子5具有一导接部51和一延展部52,所述第二端子5进一步包括一凸出部53,所述凸出部53位设于所述第一舌板24与所述第二舌板32之间,且所述凸出部53一端向前伸入所述暗槽2421内,另一端连接所述导接部51,所述延展部52连接所述导接部51且所述导接部51略高出所述延展部52,所述延展部52与所述凸出部53在同一水平面,同时,当所述凸出部53凸露出所述板体3且收容在所述暗槽2421时,所述凸出部53定位所述导接部51。
上述凸出部53所展示的是所述电连接器1的最佳实施例,当然,所述凸出部53也可以不由所述第二端子5所构成,所述凸出部53也可以是介设在所述第一舌板24与所述第二舌板32之间的一金属片,所述金属片同样插置在所述暗槽2421以紧密配合所述第一舌板24与所述第二舌板32。只要可以达到这一功效,所述凸出部53为介设在所述第一舌板24与所述第二舌板32之间任意形状结构都可以。
所述第一端子4为符合所述e-SATA(External Serial ATA,e-SATA)规格的端子组,所述第三端子6为符合所述USB2.0(Universal Serial Bus,USB)规格的端子组,所述第三端子6中每一端子具有一延伸部61、一接触部62和一舌片部63,所述延伸部61收容卡持在所述端子定位板33与所述通槽36之间,所述接触部62凸出所述通槽36外,所述舌片部63则收容在所述凹陷部361中。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端子5与所述第三端子6一起为符合所述USB3.0(UniversalSerial Bus,USB)规格的端子组。
所述遮蔽壳体7是一体冲压弯折而成的框体,其包覆于所述绝缘本体2外部。
请参阅图5至图6所示,组装时,首先,所述第二端子5是在所述板体3内镶埋成型,然后在已成型设有所述第二端子5的所述板体3中插入所述第三端子6,所述第三端子6是从后向前沿着所述通槽36的入口插入进所述板体3内,当所述延伸部61收容卡持在所述端子定位板33与所述通槽36之间,所述接触部62凸出所述通槽36外,所述舌片部63则收容在所述凹陷部361中时即完成了所述第三端子6的组装,这时,再将组装好的所述第二端子5、所述第三端子6的所述板体3插入所述绝缘本体2,即所述第一舌板24沿着所述容置空间25进入所述绝缘本体2,当所述端子定位板33的下方设置的所述钩持块35接触到所述抵板28时,所述抵板28在所述钩持块35推力作用下,发生一定的弹性变形,此时,所述钩持块35钩持所述凸肋281,所述凸肋281防止所述板体3往后滑动,所述第二基部31收容于所述收容腔27。同时,所述第二端子5、所述第三端子6的接脚分别收容于所述插槽221中。而所述凸出部53正好收容在所述暗槽2421内,使得所述第一舌板24与所述第二舌板32紧密配合。
所述挡止部251挡止住所述条形块34继续前进,又所述板体3两侧壁干涉配合所述两侧墙23的内壁,这样,所述板体3在所述绝缘本体2内各个方向皆被固定。
当装设有所述第二端子5、所述第三端子6的所述板体3组装在所述绝缘本体2中后,接着将所述第一端子4沿着所述端子槽241开口端装入,使所述第一端子4收容于所述端子槽241。所述第一端子4的接脚则收容于所述插槽221。
最后,将所述遮蔽壳体7套设于所述绝缘本体2外部。
当所述电连接器1在被使用时,所述绝缘本体2上的两所述导引槽26在所述两侧墙23的内壁分别呈对称的阶梯状,并形成一USB接头8轮廓及一e-SATA接头9轮廓,请参阅图6和图7所示,所述USB接头8轮廓径端小于所述e-SATA接头9轮廓径端,即所述USB接头8沿着所述第一导引槽261插入以导接所述第二端子5和所述第三端子6,所述e-SATA接头9沿着所述第二导引槽262插入以导接所述第一端子4。如此可防止使用者反插接头而无法正确安装的情形发生,达到防呆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解决了在厚度一定的舌板上装设多组不同信号的端子,而非像习知电连接器分别以不同固定座对应不同接口的连接方式,因此,与习知电连接器相较之下,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省去了一个或两个固定座的厚度,在应用于笔记型计算机、家电或其接口设备上,大大节约了使用空间,减少了厚度过大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舌板与所述第二舌板的定位采用所述凸出部插入所述暗槽,在不影响所述第一舌板与所述第二舌板强度的前提下使得所述第一舌板与所述第二舌板的组装定位更好,不易上下分开,从而使得所述电连接器的电性连接效果更好。
3.本实用新型中有一端子组镶埋成型于所述第二舌板,所述端子组可配合另一端子组的插入路径而自由设计,这种镶埋成型方法相较于在所述第二舌板开设槽来容设所述端子组更为方便快捷,且效果更好。
4.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舌板与所述绝缘本体一体成型,这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制造成本,同时,所述第一舌板设有所述容置空间来收容所述第二舌板,这又节省了组装工序。
本创作的技术内容及技术特点已揭示如上,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然而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仍可能基于本创作的教示及揭示作种种不背离本创作精神的替换与修饰,因此,本创作的保护范围不限于实施例所揭示的内容,而应包括各种不背离本创作的替换及修饰,均为本专利申请独立项所覆盖。

Claims (12)

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绝缘本体,其具有一第一基部及自所述第一基部向前延伸的一第一舌板,贯穿所述第一基部具有一端子槽凹于所述第一舌板,且所述第一基部向前凹设形成一收容腔,所述收容腔向前延伸以形成一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位于所述第一舌板的一侧,以及在所述容置空间的前端设有一挡部,且所述挡部内镂空形成一暗槽;
一板体,其具有一第二基部及自所述第二基部向前延伸的一第二舌板,所述第二舌板收容于所述容置空间,所述第二基部容设于所述收容腔;
至少一第一端子贯穿所述第一基部收容于所述端子槽,至少一第二端子收容于所述第二舌板;
至少一凸出部位于所述第一舌板与所述第二舌板之间,所述凸出部一端向前伸入所述暗槽,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端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进一步包括所述凸出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部凸出所述第二舌板的前端,所述第二端子镶埋成型在所述第二舌板,以及所述第二端子具有一导接部和一延展部,所述延展部连接所述导接部且所述导接部略高出所述延展部,所述延展部与所述凸出部在同一水平面。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凸出部收容在所述暗槽时,同时所述凸出部定位所述导接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至少一第三端子收容在所述第二舌板,每一所述第三端子间隔设置在每两所述第二端子间,且所述第三端子具有一接触部凸出所述第二舌板。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还包括一顶板、两侧墙,所述两侧墙设置于所述第一基部的两相对侧,所述第一舌板设于所述顶板的下方;所述板体进一步包括一端子定位板,其设置在所述第二基部的下方,所述第二舌板于所述第二基部的顶缘呈水平延伸,其中所述第二基部的左右两侧卡合于所述绝缘本体的所述两侧墙的两相对内壁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侧墙的两相对内壁面设有两导引槽,每一所述导引槽在所述两侧墙的内壁两侧分别呈对称的阶梯状,并形成一USB接头轮廓及一e-SATA接头轮廓。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部具有多个插槽,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一端子、所述第二端子、所述第三端子的接脚,供所述第一端子、所述第二端子、所述第三端子的接脚插设定位。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腔下方设有多数抵板,所述抵板具有弹性且每一所述抵板上皆设有一凸肋,所述端子定位板的下方设有多数钩持块,所述钩持块钩持所述凸肋。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地在所述收容腔的左右侧设有一第一挡止部,在所述第二基部的两侧边各设有一条形块,所述条形块配合所述第一挡止部。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为符合e-SATA规格的端子组,所述第三端子为符合USB2.0规格的端子组,所述第三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一起为符合USB3.0规格的端子组。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一遮蔽壳体是一体冲压弯折而成的框体,其包覆于所述绝缘本体外部。
CN2009200576627U 2009-05-31 2009-05-31 一种电连接器 Expired - Lifetime CN2014367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200576627U CN201436704U (zh) 2009-05-31 2009-05-31 一种电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200576627U CN201436704U (zh) 2009-05-31 2009-05-31 一种电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436704U true CN201436704U (zh) 2010-04-07

Family

ID=423731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200576627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436704U (zh) 2009-05-31 2009-05-31 一种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43670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36112A (zh) * 2011-09-28 2013-04-10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插座连接器和插头连接器
CN111834767A (zh) * 2020-07-15 2020-10-27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36112A (zh) * 2011-09-28 2013-04-10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插座连接器和插头连接器
CN103036112B (zh) * 2011-09-28 2016-08-24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插座连接器和插头连接器
CN111834767A (zh) * 2020-07-15 2020-10-27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11834767B (zh) * 2020-07-15 2022-03-25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US11664622B2 (en) 2020-07-15 2023-05-30 Foxconn (Kunshan) Computer Connector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n outer shell and an insulative housing side wall to define an engaging groove and a pair of side grooves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285892Y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201436703U (zh) 一种电连接器插座
TWM498979U (zh) 利用接地片組合組裝式舌板之訊號連接器
CN102723641B (zh) 防呆型电连接器
CN201413887Y (zh) 一种矩形电源连接器及插头、插座
CN102684021A (zh) 连接器转接装置
CN203850553U (zh) 插头连接器、插座连接器及其组合
CN201130793Y (zh) 电连接器
CN201436704U (zh) 一种电连接器
CN201758219U (zh) 具有倾斜插接口的网络连接器
CN201478607U (zh) 插头连接器
CN207009715U (zh) 一种微型高速传输连接器
CN212412271U (zh) 稳定型type-c 2.0公头连接器
CN201725940U (zh)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CN201113090Y (zh) 二合一电子连接器接头
CN202363652U (zh) 电连接器
CN205178202U (zh) 复合式电连接器插头、插座及其组合
CN201336482Y (zh) 插座连接器、插头连接器及其组合
CN201590579U (zh) 层叠式电连接器
CN201498832U (zh) 连接器插座结构
CN201075486Y (zh) 模组连接器
CN201194272Y (zh) 插座插头连接器组合及其插座连接器
CN202695858U (zh) 电连接器
CN201813044U (zh) 插座连接器
TWI569542B (zh) 插座電連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