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383031Y - 3组结构的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3组结构的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383031Y
CN201383031Y CN200920006019U CN200920006019U CN201383031Y CN 201383031 Y CN201383031 Y CN 201383031Y CN 200920006019 U CN200920006019 U CN 200920006019U CN 200920006019 U CN200920006019 U CN 200920006019U CN 201383031 Y CN201383031 Y CN 201383031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ens combination
thing side
combination
imag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200060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野田隆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chang OFilm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n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non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non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383031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383031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谋求紧凑化及低成本化的同时可实现与过去相比明亮且高成像性能的3组结构的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第1透镜组(G1),最靠近物侧的面设为凸面,并且作为整体具有正的光焦度;第2透镜组(G2),作为整体光轴附近的形状设为将凹面朝向物侧的弯月形状;第3透镜组(G3),最靠近物侧的面在光轴附近设为凸面,并且最靠近物侧的面或者最靠近像侧的面具有在周边部和面顶点位置之间朝向像侧为凸形状的形状,并且,满足以下条件式。CA是入瞳直径,TL是总长,D12a是从第1透镜组的最靠近物侧的面到第2透镜组的最靠近像侧的面的光轴上距离,f是整体的近轴焦距,BF是后截距。0.19≤CA/TL≤0.6……(1),0.5≤D12a/f≤1.2……(2),1.2≤TL/f≤1.7……(3),BF/TL≤0.35……(4)。

Description

3组结构的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使被摄体的光学像成像在CCD(Charge CoupledDevice:电荷耦合器件)或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等的摄像元件上的摄像透镜、及搭载该摄像透镜进行拍摄的数码静止摄像机或带摄像机的手机及信息便携终端(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ce:个人数字助理)等的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近几年,伴随个人电脑向一般家庭等的普及,可以将拍摄的风景或人物像等图像信息输入到个人电脑的数码静止摄像机正在快速地普及。而且,在手机搭载图像输入用的摄像机模块的现象也在增多。在具有这种摄像功能的设备可以使用CCD或CMOS等的摄像元件。最近,这些摄像元件的紧凑性进步,摄像设备整体以及搭载于此的摄像透镜,也要求紧凑性。而且同时,摄像元件的高像素也在进步,要求摄像透镜的高分辨、高性能。例如要求对应2百万像素以上,更为适合的是5百万像素以上的高像素的性能。
对于这种要求,例如,将透镜的整体结构设为与空气接触的面成为6个的3组结构,从而谋求紧凑化及低成本化,而且,为了谋求高性能化可以考虑积极使用非球面(参照专利文献1至4)。此时,非球面对紧凑化及高性能化做出贡献,但最大限度发挥这效果的基础上,优选非球面的使用是充分考虑制造性的。此外,在专利文献5公开有在第1组至第3组的各组使用组合透镜的摄像透镜。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2007-8648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2005-1744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公开2005-17439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公开2002-228922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专利第3976782号公报
然而,在摄像装置中,使透镜系统变明亮是为了高动态范围的获得、或可以在低亮度环境下的摄影、根据像素间距的缩小的光输入变换效率的上升。因此,希望开发亮且紧凑的透镜系统,但上述各专利文献所述的摄像透镜,即使是明亮的透镜,F数也只不过在2.6~2.8左右,要想对应更明亮的透镜系统(例如,以F数为2.5以下)则性能不充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借鉴于这种问题点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谋求紧凑化及低成本化的同时可实现与过去相比明亮且高成像性能的3组结构的摄像透镜,及搭载该3组结构的摄像透镜而可以得到高分辨的摄像图像的摄像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3组结构的摄像透镜,从物侧依次具备:最靠近物侧的面设为凸面,并且作为整体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作为整体光轴附近的形状为将凹面朝向物侧的弯月形状的第2透镜组;最靠近物侧的面在光轴附近设为凸面,并且最靠近物侧的面或像侧的面具有在周边部和面顶点位置之间朝向像侧为凸形状的形状部分的第3透镜组,而且,构成为满足以下条件式:
0.19≤CA/TL≤0.6……(1)
0.5≤D12a/f≤1.2……(2)
1.2≤TL/f≤1.7……(3)
BF/TL≤0.35……(4)
此处,
CA:入瞳直径(直径)
TL:总长(从最靠近物侧的透镜面到像面的光轴上距离。比第3透镜组靠像面侧为空气换算长度)
BF:后截距(从第3透镜组的最靠近像侧的透镜面顶点到像面的光轴上的距离(空气换算长度))
D12a:从第1透镜组的最靠近物侧的透镜面到第2透镜组的最靠近像侧的透镜面的光轴上距离
f:整体的近轴焦距。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3组结构的摄像透镜中,由整体作为3组结构的比较少的透镜组构成,从而谋求紧凑化及低成本化。而且,通过谋求各透镜组的结构的最优化,从而抑制总长的同时可以得到与过去相比明亮且高成像性能。例如,尤其将有利于像面校正的最靠近像侧的第3透镜组的透镜形状通过有效地使用非球面而进行最优化,从而有利于确保宽视场角及亮度。此外,通过满足有利于确保总长的缩短和亮度的规定条件式,从而抑制总长且维持高成像性能的同时可以确保与过去相比充分的亮度。
而且,通过适当选择地采用且满足以下优选结构,关于以亮度或成像性能为首的整个光学性能可以成为更加有利的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3组结构的摄像透镜中,优选适当选择地满足以下条件。
D3g/f3≤0.65……(5)
0.7≤f/YIM≤4.0……(6)
0.65≤D12a/f≤1.0……(2’)
0.20≤D1g/f1≤0.75……(7)
0.45≤R1/f≤1.0……(8)
-0.5≤f2/f3(45-v d2g)≤3……(9)
0.03≤BF/DL≤0.5……(10)
1.6≤N1……(11)
0.5≤f/f1≤1.05……(12)
0.24≤D1g/f≤0.9……(13)
此处,
YIM:最大像高
f1:第1透镜组的近轴焦距
D1g:第1透镜组内的透镜的中心厚度的合计
D3g:第3透镜组内的透镜的中心厚度的合计
R1:第1透镜组的最靠近物侧的透镜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f2:第2透镜组的近轴焦距
f3:第3透镜组的近轴焦距
v d2g:在第2透镜组内中心厚度最厚的透镜的阿贝数
DL:从第1透镜组的最靠近物侧的透镜面顶点到第3透镜组的最靠近像侧的透镜面顶点的光轴上的距离
N1:在第1透镜组内中心厚度最厚的透镜的折射率
f1:第1透镜组的近轴焦距。
而且,在本实用新型的3组结构的摄像透镜中,第1透镜组可以由玻璃透镜构成。通过将最靠近物侧的第1透镜组设为玻璃透镜,从而有利于例如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使用等。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3组结构的摄像透镜中,可以在第1透镜组、第2透镜组、或第3透镜组中至少1个组设为复合非球面透镜。而且,复合非球面透镜也可以由平板状透镜基板、形成于透镜基板的物侧的面侧的物侧非球面透镜部、和形成于透镜基板的像侧的面侧的像侧非球面透镜部构成,透镜基板和物侧非球面透镜部的阿贝数之差、及透镜基板和像侧非球面透镜部的阿贝数之差分别设为满足以下条件式(14)的阿贝数差Δv(对d线的阿贝数差),并且透镜基板和物侧非球面透镜部的折射率之差、及透镜基板和像侧非球面透镜部的折射率之差分别设为满足以下条件式(15)的折射率差ΔN(对d线的折射率差)。
|Δv|≤10……(14)
|ΔN|≤0.1……(15)
而且,在本实用新型的3组结构的摄像透镜中,还可以具备光阑。此时,优选使得光阑配设在光轴上的位置比第1透镜组的重心位置更靠物侧。更优选配设成其在光轴上的位置比第1透镜组的重心位置更靠物侧并且比第1透镜组的最靠近物侧的面顶点位置更靠像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摄像装置具备:根据本实用新型的3组结构的摄像透镜、和输出与通过上述摄像透镜形成的光学像对应的摄像信号的摄像元件。
通过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摄像装置,基于由本实用新型的摄像透镜而得到的高分辨的光学像可以得到高分辨的摄像信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3组结构的摄像透镜,在作为整体的3组结构的比较少的透镜组中,有效地使用非球面的同时,满足有利于确保总长的缩短和亮度的规定条件而进行透镜结构的整体的最优化,所以谋求紧凑化及低成本化的同时,可以实现与过去相比明亮且高成像性能。
而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摄像装置,使得输出与上述本实用新型的高性能3组结构的摄像透镜形成的光学像对应的摄像信号,所以基于该摄像信号可以得到明亮且高分辨的摄影图像。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第1结构例,是对应于实施例1的透镜剖面图。
图2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第2结构例,是对应于实施例2的透镜剖面图。
图3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第3结构例,是对应于实施例3的透镜剖面图。
图4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第4结构例,是对应于实施例4的透镜剖面图。
图5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第5结构例,是对应于实施例5的透镜剖面图。
图6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第6结构例,是对应于实施例6的透镜剖面图。
图7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第7结构例,是对应于实施例7的透镜剖面图。
图8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第8结构例,是对应于实施例8的透镜剖面图。
图9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第9结构例,是对应于实施例9的透镜剖面图。
图10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第10结构例,是对应于实施例10的透镜剖面图。
图11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第11结构例,是对应于实施例11的透镜剖面图。
图12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第12结构例,是对应于实施例12的透镜剖面图。
图13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第13结构例,是对应于实施例13的透镜剖面图。
图14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第14结构例,是对应于实施例14的透镜剖面图。
图1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的图。
图1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的图。
图1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的图。
图1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4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的图。
图1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5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的图。
图20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6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的图。
图2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7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的图。
图2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8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的图。
图2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9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的图。
图2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0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的图。
图2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1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的图。
图2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2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的图。
图2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3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的图。
图2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4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的图。
图29是表示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非球面的数据的图。
图30是表示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非球面的数据的图。
图31是表示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非球面的数据的图。
图32是表示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4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非球面的数据的图。
图33是表示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5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非球面的数据的图。
图34是表示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6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非球面的数据的图。
图35是表示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7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非球面的数据的图。
图36是表示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8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非球面的数据的图。
图37是表示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9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非球面的数据的图。
图38是表示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0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非球面的数据的图。
图39是表示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1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非球面的数据的图。
图40是表示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2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非球面的数据的图。
图41是表示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3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非球面的数据的图。
图42是表示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4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非球面的数据的图。
图43是对实施例1~7总结表示有关条件式的值的图。
图44是对实施例8~14总结表示有关条件式的值的图。
图4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各种像差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非点像差(像面弯曲)、(C)表示畸变像差。
图4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各种像差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非点像差(像面弯曲)、(C)表示畸变像差。
图4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各种像差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非点像差(像面弯曲)、(C)表示畸变像差。
图4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4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各种像差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非点像差(像面弯曲)、(C)表示畸变像差。
图4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5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各种像差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非点像差(像面弯曲)、(C)表示畸变像差。
图50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6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各种像差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非点像差(像面弯曲)、(C)表示畸变像差。
图5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7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各种像差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非点像差(像面弯曲)、(C)表示畸变像差。
图5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8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各种像差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非点像差(像面弯曲)、(C)表示畸变像差。
图5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9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各种像差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非点像差(像面弯曲)、(C)表示畸变像差。
图5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0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各种像差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非点像差(像面弯曲)、(C)表示畸变像差。
图5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1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各种像差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非点像差(像面弯曲)、(C)表示畸变像差。
图5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2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各种像差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非点像差(像面弯曲)、(C)表示畸变像差。
图5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3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各种像差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非点像差(像面弯曲)、(C)表示畸变像差。
图5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4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各种像差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非点像差(像面弯曲)、(C)表示畸变像差。
图中:G1-第1透镜组,G2-第2透镜组,G3-第3透镜组,L1-第1透镜,L2-第2透镜,L3-第3透镜,L1a、L2a、L3a-物侧非球面透镜部,L1b、L2b、L3b-平行平面透镜(透镜基板),L11、L12-粘合透镜,L1c、L2c、L3c-像侧非球面透镜部,St-孔径光阑,Ri-从物侧第i个透镜面的曲率半径,Di-从物侧第i个和第i+1个透镜面的面间隔,Z1-光轴,100-摄像元件(像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第1结构例。该结构例对应于后述的第1数值实施例(图15、图29)的透镜结构。同样地,在图2~图14表示对应于后述的第2至第14的数值实施例(图16~图28及图30~图42)的透镜结构的第2至第14的结构例的剖面结构。在图1~图14中,符号Ri表示最靠近物侧的透镜因素的面作为第1个、随着朝向像侧(成像侧)依次增加而附上符号的第i个面的曲率半径。符号Di表示第i个面和第i+1个面的光轴Z1上的面间隔。另外,各结构例的基本结构均相同,因此,在以下以图1所示的摄像透镜的结构例作为基本进行说明,根据需要也对图2~图14的结构例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适于在使用CCD或CMOS等摄像元件的各种摄像设备尤其比较小型的携带终端设备例如数码静止摄像机、带摄像机的手机、及PDA等中使用。该摄像透镜沿着光轴Z1从物侧依次具备第1透镜组G1、第2透镜组G2、和第3透镜组G3。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具备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和输出与通过该摄像透镜形成的光学像对应的摄像信号的CCD等的摄像元件100而构成。摄像元件100配置在该摄像透镜的成像面(摄像面)。在第3透镜组G3和摄像元件100之间,根据安装透镜的摄像机侧的结构可以配置有各种光学部件CG。例如也可以配置有摄像面保护用盖玻璃或红外线截止滤光片等平板状的光学部件。此时,作为光学部件CG,也可以使用例如在平板状的盖玻璃施加了红外线截止滤光片或ND滤光片等有滤光效果的涂层的光学部件。
该摄像透镜作为光线限制机构还具有光阑St。光阑St是光学性孔径光阑(明亮度光阑),优选配置在第1透镜组G1的前后。例如,优选光阑St设为所谓“前侧光阑”,使得光轴Z1上的位置配设在比第1透镜组G1的重心位置更靠物侧。更优选的是,也可以配设成光轴Z1上的位置比第1透镜组G1的重心位置更靠物侧,并且比第1透镜组G1的最靠近物侧的透镜面顶点位置更靠像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至第8的结构例的透镜(图1~图8)是相当于前侧光阑的结构例。
而且,光阑St可以配置在第1透镜组G1和第2透镜组G2之间的所谓“中光阑”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9至第14的结构例的透镜(图9~图14)是相当于中光阑的结构例。
此外,作为光线限制机构也可以在与光阑St同样的位置具有截止无用入射光线的光线截止阀。
为了高性能化,优选该摄像透镜在第1透镜组G1、第2透镜组G2、及第3透镜组G3的每个中至少在1面使用非球面。
在该摄像透镜中,第1透镜组G1作为整体在光轴附近具有正的光焦度。第1透镜组G1的最靠近物侧的面在光轴附近设为凸面。该第1透镜组G1例如能够由光轴附近的形状为将凸面朝向物侧的正弯月形状的1片第1透镜L1构成。
该第1透镜组G1还如图4所示的第4结构例,也可以设为从物侧依次由例如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1和例如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2构成的粘合透镜(也称接合透镜)的结构。
而且,如图6、图7所示的第6、第7结构例,可以将第1透镜组G1设为复合非球面透镜的结构。复合非球面透镜例如使用WLC(wafer-level camera:晶圆级相机)技术形成。在图6、图7的结构例中,第1透镜组G1由平行平面透镜(透镜基板)L1b、在该透镜基板L1b的一面侧(物侧)通过树脂材料形成的物侧非球面透镜部L1a、在该透镜基板L1b的另一面侧(像侧)通过树脂材料形成的像侧非球面透镜部L1c构成。由这些透镜基板L1b、物侧非球面透镜部L1a及像侧非球面透镜部L1c作为整体构成1个复合非球面透镜。物侧非球面透镜部L1a的物侧的面在光轴附近设为凸面。像侧非球面透镜部L1c的像侧的面在光轴附近例如设为凹面。
另外,透镜基板L1b和物侧非球面透镜部L1a的粘接、及透镜基板L1b和像侧非球面透镜部L1c的粘接可以使用粘接材料(通过粘接材料)粘接,但也可以不使用粘接材料、仅简单地使邻接的透镜面直接贴紧粘接。而且,在邻接、相对的透镜面也可以施加反射防止膜等的涂层处理的基础上粘接。
而且,设为复合非球面透镜以外的结构时,第1透镜组G1可以由玻璃透镜构成。通过将最靠近物侧的第1透镜组G1设为玻璃透镜,例如有利于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使用等。
第2透镜组G2作为整体设为在光轴附近的形状是将凹面朝向物侧的弯月形状。优选第2透镜组G2的最靠近物侧的面为周边部比第2透镜组G2的最靠近物侧的面顶点位置更靠物侧的形状。关于第2透镜部G2的最靠近像侧的面也优选是周边部比第2透镜组G2的最靠近像侧的面顶点位置更靠物侧的形状。第2透镜组G2例如能够由光轴附近的形状为将凹面朝向物侧的弯月形状的1片第2透镜L2构成。
而且,与上述的第1透镜组G1的情况同样地,可以将第2透镜组G2设为复合非球面透镜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6~图8所示的第6至第8的结构例中,第2透镜组G2成为复合非球面透镜。在图6~图8的结构例中,第2透镜组G2由平行平面透镜(透镜基板)L2b、在该透镜基板L2b的一面侧(物侧)通过树脂材料形成的物侧非球面透镜部L2a、在该透镜基板L2b的另一面侧(像侧)通过树脂材料形成的像侧非球面透镜部L2c构成。由这些透镜基板L2b、物侧非球面透镜部L2a及像侧非球面透镜部L2c构成整体上在光轴附近为将凹面朝向物侧的弯月形状的1个复合非球面透镜。
第3透镜组G3尤其对像面弯曲校正是有效的透镜组,最靠近物侧的面在光轴附近设为凸面。第3透镜组G3还具有最靠近物侧的面或最靠近像侧的面在周边部和面顶点位置之间(面的中间部)朝向像侧为凸形状的形状部分。第3透镜组G3例如能够由光轴附近的形状为将凸面朝向物侧的弯月形状的1片第3透镜L3构成。
而且,与上述的第1透镜组G1的情况同样地,也可以将第3透镜组G3设为复合非球面透镜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6~图8所示的第6至第8的结构例中,第3透镜组G3成为复合非球面透镜。在图6~图8的结构例中,第3透镜组G3由平行平面透镜(透镜基板)L3b、在该透镜基板L3b的一面侧(物侧)通过树脂材料形成的物侧非球面透镜部L3a、在该透镜基板L3b的另一面侧(像侧)通过树脂材料形成的像侧非球面透镜部L3c构成。由这些透镜基板L3b、物侧非球面透镜部L3a及像侧非球面透镜部L3c构成整体上在光轴附近的形状为将凸面朝向物侧的弯月形状的1个复合非球面透镜构成。
优选该摄像透镜至少满足以下条件式(1)~(2)。
0.19≤CA/TL≤0.6……(1)
0.5≤D12a/f≤1.2……(2)
1.2≤TL/f≤1.7……(3)
BF/TL≤0.35……(4)
此处,
CA:入瞳直径(直径)
TL:总长(从最靠近物侧的透镜面到像面的光轴上距离。比第3透镜组G3更靠像面侧为空气换算长度)
BF:后截距(从第3透镜组G3的最靠近像侧的透镜面顶点到像面的光轴上的距离(空气换算长度))
D12a:从第1透镜组G1的最靠近物侧的透镜面到第2透镜组G2的最靠近像侧的透镜面的光轴上距离
f:整体的近轴焦距
优选该摄像透镜还适当选择地满足以下条件。
D3g/f3≤0.65……(5)
0.7≤f/YIM≤4.0……(6)
0.20≤D1g/f1≤0.75……(7)
0.45≤R1/f≤1.0……(8)
-0.5≤f2/f3(45-v d2g)≤3……(9)
0.03≤BF/DL≤0.5……(10)
1.6≤N1……(11)
0.5≤f/f1≤1.05……(12)
0.24≤D1g/f≤0.9……(13)
此处,
YIM:最大像高
f1:第1透镜组G1的近轴焦距
D1g:第1透镜组G1内的透镜的中心厚度的合计
D3g:第3透镜组G3内的透镜的中心厚度的合计
R1:第1透镜组G1的最靠近物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f2:第2透镜组G2的近轴焦距
f3:第3透镜组G3的近轴焦距
v d2g:在第2透镜组G2内中心厚度最厚的透镜的阿贝数
DL:从第1透镜组G1的最靠近物侧的透镜面顶点到第3透镜组G3的最靠近像侧的透镜面顶点的光轴上的距离(参照图1)
N1:在第1透镜组G1内中心厚度最厚的透镜的折射率
f1:第1透镜组G1的近轴焦距
而且,如图6~图8的结构例,在第1透镜组G1、第2透镜组G2、或第3透镜组G3中至少1个组为复合非球面透镜时,关于各组的复合非球面透镜,优选在复合非球面透镜内邻接的透镜间的阿贝数差设为满足以下条件式(14)的阿贝数差Δv(对d线的阿贝数差),并且在复合非球面透镜内邻接的透镜间的折射率差设为满足以下条件式(15)的折射率差ΔN(对d线的折射率差)。例如,如图6、图7所示的结构例,第1透镜组G1为复合非球面透镜时,优选透镜基板L1b和物侧非球面透镜部L1a的阿贝数之差、及透镜基板L1b和像侧非球面透镜部L1c的阿贝数之差分别设为满足以下条件式(14)的阿贝数差Δv,透镜基板L1b和物侧非球面透镜部L1a的折射率之差、及透镜基板L1b和像侧非球面透镜部L1c的折射率之差分别设为满足以下条件式(15)的折射率差ΔN。
|Δv|≤10……(14)
|ΔN|≤0.1……(15)
接着,更加详细地说明有关如以上构成的摄像透镜的作用及效果,尤其关于条件式的作用及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中,通过由整体上3组结构的比较少的透镜组构成,从而可以谋求紧凑化及低成本化。而且,通过谋求各透镜组的结构的最优化,从而抑制总长的同时,可得到与过去相比明亮且高成像性能。尤其通过有效地使用非球面将有利于像面校正的最靠近像侧的第3透镜组G3的透镜形状最优化,从而有利于确保宽视场角及亮度。而且,通过满足有利于确保总长的缩短和亮度的条件式(1)~(4)等规定的条件式,从而抑制总长且维持高成像性能的同时,确保与过去相比充分的亮度。
关于非球面形状,尤其将第3透镜组G3构成得具有在周边部和面顶点位置之间(面的中间部)朝向像侧为凸形状的形状部分,从而从像面的中心部至周边部良好地校正像面弯曲。在第3透镜组G3中,与第1透镜组G1和第2透镜组G2相比,按每视场角光束分离。由此,尤其将接近于摄像元件100的透镜面的第3透镜组G3的最靠近像侧的面形成为从光轴附近至周边部成为不同的凹凸形状,从而使按每视场角的像差校正适当,光束对摄像元件100的入射角度限制在一定角度以下(良好地保持各视场角的主光线的远心性)。从而,可以减少成像面整个区域的光量不均匀的同时,有利于像面弯曲或畸变像差等的校正。而且,在该摄像透镜中,通过将第2透镜组G2及第3透镜组G3双方设为非球面透镜,从而与由球面透镜构成的情况相比,在维持同等的光学性能的状态下可以使总长设小。更具体地,若第2透镜组G2及第3透镜组G3由球面透镜构成,并且分辨性能良好,在摄像面的各视场角的主光线的远心性保持良好,则在使用非球面透镜的情况,在总长缩小30%以上的状态下可以实现与其同等的性能。
一般,在摄像透镜系统中,优选远心性,即主光线对摄像元件100的入射角度相对光轴接近于平行(摄像面的入射角度相对摄像面的法线接近于零)。为了确保该远心性,优选光阑St尽量配置在物侧、第1透镜组G1的前后。另一方面,若光阑St配置在从最靠近物侧的透镜面向物侧方向更远离的位置,因为这部分(光阑St和最靠近物侧的透镜面的距离)作为光路长(也称光程长)会被加算,所以在整体结构的紧凑性方面变得不利。从而,通过例如使光阑St配置在光轴Z1上的位置比第1透镜组G1的重心位置更靠物侧、且比第1透镜组G1的最靠近物侧的面顶点位置更靠像侧的位置,从而谋求总长的缩短的同时,可以确保远心性。
而且,在该摄像透镜中,从物侧入射的光由第1透镜组G1的像侧的面向物侧方向反射、进一步由第1透镜组G1的物侧的面反射而到达像面的重影光得以发生的忧虑存在。通过将光阑St配置在比第1透镜组G1的重心位置更靠物侧,有利于抑制这种重影光的发生。
此外,将光阑St配置在第1透镜组G1和第2透镜组G2之间时,第1透镜组G1和第2透镜组G2的有效区域变小,从而面的光焦度变小,一般基于制造偏差的性能变化小。而且,第1透镜组G1和第2透镜组G2接近于光阑,所以可以良好地保持球面像差,对于明亮的透镜而言是有利的。而且,对于高级透镜,将第1透镜组G1配置得反而比光阑St更靠物侧而使用户从外观上可意识到透镜的外观上的优点也存在。
以下,对上述的各条件式的具体意义进行说明。
条件式(1)规定入瞳直径CA的适当的值。光阑St在第1透镜组G1的最靠近物侧的面位置的附近时,入瞳直径CA规定轴上光线的有效直径。若低于条件式(1)的下限,则入瞳直径CA变得过小,透镜系统变暗。若超过上限,则入瞳直径CA变得过大,分辨性能等各种性能变得不充分。
为了得到更良好的性能,优选条件式(1)的数值范围为:
0.22≤CA/TL≤0.5……(1’)
也可更优选为:
0.28≤CA/TL≤0.5……(1”)
条件式(2)关于从第1透镜组的最靠近物侧的面到第2透镜组的最靠近像侧的面的光轴上距离D12a。在该摄像透镜中,球面像差从第1透镜组G1至第2透镜组G2变低,在第3透镜组G3变高,并且作为整体保持球面像差的均衡,但若低于条件式(2)下限,则不能使球面像差充分地设低。而且,在该摄像透镜中,使入射的光线从第1透镜组G1至第2透镜组G2按每视场角进行光束分离,通过在第3透镜组G3按每视场角校正该分离的光束,从而按每视场角良好地校正像面弯曲。若低于条件式(2)的下限,则从第1透镜组G1至第2透镜组G2分离光束的现象变得不充分,并且在第3透镜组G3的像面弯曲校正也变得不充分。若低于第3透镜组G3的下限,则第1透镜组G1及第2透镜组G2的周边部的透镜厚度或第1透镜组G1及第2透镜组G2的空气间隔变小,加工上变得不利。另一方面,若超过条件式(2)的上限,则球面像差从第1透镜组G1至第2透镜组G2变得过于低。而且,减小像面弯曲的同时,减小总长逐渐变得困难。
为了得到更良好的性能,优选条件式(2)的数值范围为:
0.65≤D12a/f≤1.0……(2’)
也可更优选为:
0.70≤D12a/f≤1.0……(2”)
条件式(3)关于透镜系统的总长TL。若超过条件式(3)的上限,则总长TL变得过大,不利于总长TL的缩短。若低于下限,则有利于总长TL的缩短,但导致成像性能的低下。如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F数小、明亮的透镜的情况,有分辨深度变狭窄的现象、和通过轴上光线的有效区域的增大而使球面像差和周边像高的像面弯曲均衡一致地备齐的现象变得困难。因此,为了使佩兹伐和的均衡设为良好,有必要将总长设为适当的值。若总长过大,则视场角和对像面的射出角度与现状的一般的F数的透镜相比变得过于钝角。
条件式(4)关于后截距BF和透镜系统的总长TL。如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那样,若在F数小、明亮的透镜中将光阑St设为比较前侧、而且想要谋求总长的缩短,则球面像差主要在第1透镜组G1可以设小。另一方面,就倍率色像差、像面弯曲校正、及非点差异(格差)校正而言,将具有变曲点(也称拐点)的非球面配置在最终透镜(第3透镜组G3)是最有效的。而且,该非球面的位置在从光阑St远离配置时越远离就越发挥效果。将最终透镜的非球面从光阑St远离配置的结果,存在后截距BF变小的倾向。另外,就明亮的透镜而言,各像高的光线有效直径变大,所以从外观品质、尘埃异物痕的规格的观点来看,也没有必要使后截距BF扩大。由此,以性能为优先在后截距BF比较变小的位置可以配置最终透镜。若脱离条件式(4)的上限,则可将后截距BF设长,但导致由上述最终透镜的校正效果的低下。
为了得到更良好的性能,优选条件式(4)的数值范围为:
BF/TL≤0.18……(4’)
也可更优选为:
BF/TL≤0.12……(4”)
条件式(5)规定第3透镜组G3的近轴焦距f3和第3透镜组G3内的透镜的合计中心厚度D3g的适当的关系。在条件式(5)中,D3g/f3成为负的值时,有利于像面弯曲校正、佩兹阀和的校正。D3g/f3成为正的值时,若超过条件式(5)的上限且D3g/f3的值变得过于宽,则难以进行像面的校正。
条件式(6)关于最大像高YIM。在该摄像透镜中,在条件式(6)的条件下,可实现明亮且高成像性能。若低于条件式(6)的下限,则视场角变得过大。若超过条件式(6)的上限,则视场角变得过于狭小。
为了得到更良好的性能,优选条件式(6)的数值范围为:
1.0≤f/YIM≤3.5……(6’)
也可更优选为:
1.4≤f/YIM≤3.0……(6”)
条件式(7)规定第1透镜组G1的近轴焦距f1和第1透镜组G1内的透镜的合计中心厚度D1g的适当的关系。若低于条件式(7)的下限,则在该摄像透镜中第1透镜组G1的有效直径大,因此不能充分确保第1透镜组G1内的透镜的缘的部分的厚度。若超过条件式(7)的上限,则不能使总长设小。
为了得到更良好的性能,优选条件式(7)的数值范围为:
0.25≤D1g/f1≤0.60……(7’)
也可更优选为:
0.28≤D1g/f1≤0.55……(7”)
条件式(8)关于第1透镜组G1的最靠近物侧的面的形状。若低于条件式(8)的下限,则存在球面像差及像面弯曲变得过于低的倾向。而且,畸变像差变得过于高,不能进行通过非球面等的充分的校正。若超过条件式(8)的上限,则球面像差及像面弯曲变得过于高,而且,存在畸变像差变得过于低的倾向。并且,相对于总长也变得有利。
为了得到更良好的性能,优选条件式(8)的数值范围为:
0.5≤R1/f≤0.8……(8’)
条件式(9)关于第2透镜组G2内的中心厚度最厚的透镜的阿贝数vd2g。若脱离条件式(9)的范围,则不能同时良好地保持像面弯曲和倍率色像差。
为了得到更良好的性能,优选条件式(9)的数值范围为:
-0.2≤f2/f3(45-v d2g)≤2……(9’)
也可更优选为:
-0.1≤f2/f3(45-v d2g)≤1……(9”)
条件式(10)关于后截距BF和透镜系统的厚度DL。为了满足缩短透镜总长、使最接近于摄像元件100的最终透镜面不过于接近摄像面这2个要求,需要将透镜系统的厚度DL和后截距BF设为适当的范围。若低于条件式(10)的下限,则后截距BF变得过小。若超过上限,则透镜整体的厚度DL变得过小,则引起像差性能的恶化及制造组装灵敏度的急速的降低。若在该摄像透镜中增多非球面的面数,则对制造时的偏差的性能恶化的灵敏度变大。若过于缩小厚度DL,则为了得到各透镜要素的成型条件的偏差或组装时的更良好的性能,优选条件式(10)的数值范围为:
0.05≤BF/DL≤0.42……(10’)
也可更优选为:
0.10≤BF/DL≤0.35……(10”)
条件式(11)关于在第1透镜组G1内中心厚度最厚的透镜的折射率N1。若低于条件式(11)的下限,则不能维持第1透镜组G1内的在透镜的周边部的透镜厚度,在加工时发生欠缺等,或者在研磨时不能研磨。
为了得到更良好的性能,优选条件式(11)的数值范围为:
1.75≤N1≤2.50……(11’)
若超过该上限,则用现状存在的光学材料高价的材料较多,所以在成本方面变得不利。也可更优选为:
1.79≤N1≤2.15……(11”)
条件式(12)关于第1透镜组G1的焦距f1。若低于条件式(12)的下限,则第1透镜组G1的光焦度变得过小,不利于宽视场角化。若超过上限,则第1透镜组G1的光焦度变得过大,不利于在周边视场角的慧形像差、倍率色像差、及像面差异的校正。
为了得到更良好的性能,优选条件式(12)的数值范围为:
0.5≤f/f1≤1.0……(12’)
也可更优选为:
0.5≤f/f1≤0.95……(12”)
条件式(13)规定整体的近轴焦距f和第1透镜组G1内的透镜的合计中心厚度D1g的适当的关系。若低于条件式(13)的下限,则在该摄像透镜中第1透镜组G1的有效直径大,所以不能充分确保第1透镜组G1内的透镜的缘的部分的厚度。若超过上限,则不能适当地维持后截距的同时,不能使总长设小。
为了得到更良好的性能,优选条件式(13)的数值范围为:
0.35≤D1g/f≤0.7……(13’)
条件式(14)、(15)规定如图6~图8的结构例使用复合非球面透镜时的、在该复合非球面透镜内的邻接的透镜间的适当的阿贝数差Δv和折射率差ΔN。使在复合非球面透镜内的透镜结构以满足条件式(14)、(15)的方式通过由阿贝数差Δv和折射率差ΔN小且尽量由均质的材料构成,从而能够减少在邻接的透镜间的境界面的光线反射。
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作为整体的3组结构的比较少的透镜组中,有效地使用非球面的同时,满足有利于确保总长的缩短和亮度的规定条件而进行透镜结构的整体的最优化,所以谋求紧凑化及低成本化的同时,可实现与过去相比明亮且高成像性能。而且,通过满足适当优选的条件,从而制造适应性良好,可实现更高成像性能。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由于使得输出与通过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性能的摄像透镜形成的光学像对应的摄像信号,所以可得到明亮且高分辨的摄影图像。
[实施例]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具体的数值实施例进行说明。在以下,总结多个数值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5及图29表示对应于图1所示的摄像透镜的结构的具体透镜数据。尤其在图15表示该基本的透镜数据,在图29表示关于非球面的数据。在图15所示的透镜数据的面号码Si的栏表示:关于实施例1所涉及的摄像透镜将最靠近物侧的透镜要素的面作为第1个而随着朝向像侧依次增加所附上符号的第i个面的号码。在曲率半径Ri的栏表示对应于在图1中附加的符号Ri而从物侧第i个面的曲率半径的值(mm)。关于面间隔Di的栏也同样表示从物侧第i个面Si和第i+1个面Si+1的光轴上的间隔(mm)。在Ndj栏表示从物侧第j个光学因素对d线(587.6nm)的折射率的值,在N(945)j的栏表示对近红外区域的波长(945nm)的折射率的值。在vdj栏表示从物侧第j个光学因素对d线的阿贝数的值。在图15的栏外作为各种数据表示整个系统的焦距f(mm)的值。
该实施例1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第2透镜组G2及第3透镜组G3的两面均成为非球面形状。第1透镜组G1成为球面。在图15的基本透镜数据,作为该些非球面的曲率半径表示有光轴附近的曲率半径(近轴曲率半径)的数值。
在图29表示实施例1的摄像透镜的非球面数据。在作为非球面数据所示的数值中,记号“E”表示其之后的数值是以10为底的“幂指数”,表示由该以10为底的指数函数所表示的数值与“E”之前的数值相乘。例如,若为“1.0E-02”,则表示“1.0×10-2”。
作为非球面数据,记下根据以下式(A)所表示的非球面形状的式中的各系数Ai、K的值。详而言之,Z表示距光轴高度为h的位置的非球面上的点下垂到非球面顶点的切平面(垂直于光轴的平面)的垂线长度(mm)。
Z=C·h2/{1+(1-(K·C2·h2)1/2}+∑Ai·hi……(A)
此处,
Z:非球面的深度(mm)
h:从光轴到透镜面的距离(高度)(mm)
K:离心率
C:近轴曲率=1/R
(R:近轴曲率半径)
Ai:第i次(i为3以上的整数)的非球面系数
在实施例1所涉及的摄像透镜中,作为非球面系数Ai根据需要有效使用第10次为止的系数A3~A10而表示各非球面。
与以上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摄像透镜同样地,将对应于图2所示的摄像透镜的结构的具体透镜数据作为实施例2表示于图16及图30。而且同样地,将对应于图3~图14所示的摄像透镜的结构的具体透镜数据作为实施例3至实施例14表示于图17~图28及图31~图42。
另外,实施例5~6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第2透镜组G2及第3透镜组G3的两面均为非球面形状,并且第1透镜组G1的最靠近物侧的面及最最靠近物侧的面成为非球面形状。其他实施例所涉及的摄像透镜,与实施例1所涉及的摄像透镜同样地,第2透镜组G2及第3透镜组G3的两面均为非球面形状,并且第1透镜组G1成为球面。
而且,在图43、图44图表示总结了对各实施例的有关上述各条件式的值。在图43、图44中,在数值附加“*”的部分表示从条件式的数值范围脱离的情况。
图45(A)~(C)分别表示实施例1的摄像透镜的球面像差、非点像差(像面弯曲)、及畸变(畸变像差)。在各像差图中表示以e线(波长546.07nm)作为基准波长的像差。在球面像差图及非点像差图表示对于近红外线(波长945nm)、C线(波长656.27nm)的像差。在非点像差图中,实线表示弧矢方向(S),虚线表示子午方向(T)的像差。FNo.表示F值,Y表示像高。
同样地,在图46(A)~(C)表示实施例2的摄像透镜有关的各种像差。同样地,在图47(A)~(C)至图58(A)~(C)表示实施例3至实施例6的摄像透镜有关的各种像差。
另外,本实施例是关于分光也考虑在比较近红外侧的性能而进行设计且设计成也耐于比较宽波带的使用的。由此,在像差图作为近红外区域的代表例也记载有945nm的像差。近几年,例如对移动体搭载摄像机有在近红外波长领域的要求。对于这种要求,例如,可以将本实施例的摄像透镜的透过波长领域从可见扩展到近红外,或者仅在近红外的一部分领域的狭窄范围使用等的使用方式。而且,仅近红外的一部分的狭窄领域或可见的一部分的狭窄领域等在狭窄波长领域使用时,与在宽波带使用时相比也可以不重视轴上色像差。
由以上的各数值数据及各像差图可知,对各实施例实现明亮且高成像性能。
另外,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及各实施例,可进行各种变形实施。例如,各透镜成分的曲率半径、面间隔及折射率的值等不限于在上述各数值实施例所示的值,可取其他值。
而且,在上述各实施例中,为在全部以固定焦点使用的前提下的记载,但是,也能够设为可调整焦点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将透镜系统整体抽出或将一部分的透镜在光轴上移动而设为可自动聚焦的结构。

Claims (16)

1.一种3组结构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从物侧依次具备:
第1透镜组,最靠近物侧的面设为凸面,并且作为整体具有正的光焦度;
第2透镜组,作为整体光轴附近的形状设为将凹面朝向物侧的弯月形状;
第3透镜组,最靠近物侧的面在光轴附近设为凸面,并且最靠近物侧的面或者最靠近像侧的面具有在周边部和面顶点位置之间朝向像侧为凸形状的形状部分,
并且,满足以下条件式:
0.19≤CA/TL≤0.6……(1)
0.5≤D12a/f≤1.2……(2)
1.2≤TL/f≤1.7……(3)
BF/TL≤0.35……(4)
此处,
CA为入瞳直径,
TL为总长即从最靠近物侧的透镜面到像面的光轴上距离,且比第3透镜组更靠像面侧为空气换算长度,
BF为后截距即从第3透镜组的最靠近像侧的透镜面顶点到像面的光轴上的距离,且是空气换算长度,
D12a为从第1透镜组的最靠近物侧的透镜面到第2透镜组的最靠近像侧的透镜面的光轴上距离,
f为整体的近轴焦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3组结构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还满足以下条件式:
D3g/f3≤0.65……(5)
此处,
f3为第3透镜组的近轴焦距,
D3g为第3透镜组内的透镜的中心厚度的合计。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3组结构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还满足以下条件式:
0.7≤f/YIM≤4.0……(6)
此处,
YIM为最大像高。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3组结构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还满足以下条件式:
0.65≤D12a/f≤1.0……(2’)。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3组结构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还满足以下条件式:
0.20≤D1g/f1≤0.75……(7)
此处,
f1为第1透镜组的近轴焦距,
D1g为第1透镜组内的透镜的中心厚度的合计。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3组结构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还满足以下条件式:
0.45≤R1/f≤1.0……(8)
此处,
R1为第1透镜组的最靠近物侧的透镜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3组结构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还满足以下条件式:
-0.5≤f2/f3(45-v d2g)≤3……(9)
此处,
f2为第2透镜组的近轴焦距,
f3为第3透镜组的近轴焦距,
vd2g为在第2透镜组内中心厚度最厚的透镜的阿贝数。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3组结构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还满足以下条件式:
0.03≤BF/DL≤0.5……(10)
此处,
DL为从第1透镜组的最靠近物侧的透镜面顶点到第3透镜组的最靠近像侧的透镜面顶点的光轴上的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3组结构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还满足以下条件式:
1.6≤N1……(11)
此处,
N1为在第1透镜组内中心厚度最厚的透镜的折射率。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3组结构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还满足以下条件式:
0.5≤f/f1≤1.05……(12)
此处,
f1为第1透镜组的近轴焦距。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3组结构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还满足以下条件式:
0.24≤D1g/f≤0.9……(13)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3组结构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透镜组由玻璃透镜构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3组结构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1透镜组、上述第2透镜组、或上述第3透镜组中至少1个组设为复合非球面透镜,
上述复合非球面透镜由平板状透镜基板、形成于上述透镜基板的物侧的面侧的物侧非球面透镜部、形成于上述透镜基板的像侧的面侧的像侧非球面透镜部构成,
上述透镜基板和上述物侧非球面透镜部的阿贝数之差、及上述透镜基板和上述像侧非球面透镜部的阿贝数之差分别设为满足以下条件式(14)的阿贝数差Δv,该Δv是对d线的阿贝数差;
上述透镜基板和上述物侧非球面透镜部的折射率之差、及上述透镜基板和上述像侧非球面透镜部的折射率之差分别设为满足以下条件式(15)的折射率差ΔN,该ΔN是对d线的折射率差:
|Δv|≤10……(14)
|ΔN|≤0.1……(15)。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3组结构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光阑,
上述光阑按照其在光轴上的位置比上述第1透镜组的重心位置更靠物侧的方式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3组结构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光阑按照其在光轴上的位置比上述第1透镜组的重心位置更靠物侧且比上述第1透镜组的最靠近物侧的面顶点位置更靠像侧的方式配置。
16.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摄像透镜;和
输出与通过上述摄像透镜形成的光学像对应的摄像信号的摄像元件。
CN200920006019U 2008-12-17 2009-02-23 3组结构的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1383031Y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321416 2008-12-17
JP2008321416A JP2010145648A (ja) 2008-12-17 2008-12-17 3群構成の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383031Y true CN201383031Y (zh) 2010-01-13

Family

ID=415265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20006019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383031Y (zh) 2008-12-17 2009-02-23 3组结构的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10145648A (zh)
CN (1) CN201383031Y (zh)
TW (1) TWM364864U (zh)

Cited B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21739A (zh) * 2010-04-15 2011-10-19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系统
CN103733109A (zh) * 2011-08-11 2014-04-16 日立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红外线用的透镜单元、摄像模块以及摄像装置
CN104252034A (zh) * 2013-06-26 2014-12-31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结像镜片系统镜组及取像装置
CN105739063A (zh) * 2016-04-13 2016-07-06 中山市众盈光学有限公司 一种手机成像镜头
US9606331B2 (en) 2011-06-20 2017-03-28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ptical imaging system for pickup
US9791672B2 (en) 2013-02-04 2017-10-17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
US9823446B2 (en) 2013-03-05 2017-11-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hotographing lens assembly
US9869847B2 (en) 2015-10-29 2018-01-16 Apple Inc. Near-infrared imaging lens
US10101562B2 (en) 2014-11-12 2018-10-16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hotographing optical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1042009B2 (en) 2014-01-08 2021-06-22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hotographing optical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device and mobile terminal
US11092784B2 (en) 2016-04-15 2021-08-17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ptical imaging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4002811A (zh) * 2017-11-03 2022-02-01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透镜组
CN115104055A (zh) * 2020-02-19 2022-09-23 株式会社尼康 光学系统、光学设备及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US11675170B2 (en) 2014-12-30 2023-06-13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ptical photographing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1703663B2 (en) 2011-09-02 2023-07-18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hotographing optical lens assembly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98400B2 (ja) * 2009-07-23 2014-01-29 京セラ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TWI409497B (zh) * 2009-10-28 2013-09-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攝像光學鏡組
JP5636713B2 (ja) * 2010-03-24 2014-12-10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学ユニット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12068292A (ja) * 2010-09-21 2012-04-05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JP4792542B1 (ja) * 2011-01-31 2011-10-12 株式会社アイ・スクウェアリサーチ 撮像レンズ
CN104169772A (zh) * 2012-03-09 2014-11-26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摄像镜头以及摄像装置
JP2014167497A (ja) * 2013-01-31 2014-09-11 Hitachi Maxell Ltd 赤外線用のレンズ装置
JP6146741B2 (ja) * 2013-07-29 2017-06-14 株式会社オプトロジック 撮像レンズ
JP6171242B2 (ja) * 2013-07-29 2017-08-02 株式会社オプトロジック 撮像レンズ
KR101580463B1 (ko) * 2014-06-02 2015-12-28 주식회사 유비키이노베이션 홍채인식용 렌즈
TWI518363B (zh) 2014-12-10 2016-01-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05739060B (zh) * 2014-12-10 2018-01-02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TWI561850B (en) 2015-05-15 2016-12-11 Ability Opto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
JP6718147B2 (ja) * 2016-11-24 2020-07-08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撮像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撮像装置
CN108562999B (zh) * 2018-03-22 2023-04-07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组
CN111624748A (zh) * 2020-06-02 2020-09-04 宁波锦辉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微型光学镜头
TWI735299B (zh) 2020-07-30 2021-08-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KR102443674B1 (ko) * 2021-02-09 2022-09-16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광학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TW202343069A (zh) * 2021-12-13 2023-11-01 韓商Lg伊諾特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系統和包含光學系統的攝像模組
CN116774377A (zh) * 2022-03-10 2023-09-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48138A (ja) * 2005-11-29 2007-06-14 Kyocera Corp 撮像レンズ、光学モジュール、および携帯端末
JP4980750B2 (ja) * 2006-03-14 2012-07-1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Cited By (3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21739A (zh) * 2010-04-15 2011-10-19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系统
US10209490B2 (en) 2011-06-20 2019-02-19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ptical imaging system for pickup
US12032142B2 (en) 2011-06-20 2024-07-09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ptical imaging system for pickup
US10942339B2 (en) 2011-06-20 2021-03-09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ptical imaging system for pickup
US10261289B2 (en) 2011-06-20 2019-04-16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ptical imaging system for pickup
US11726302B2 (en) 2011-06-20 2023-08-15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ptical imaging system for pickup
US9606331B2 (en) 2011-06-20 2017-03-28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ptical imaging system for pickup
US9606332B2 (en) 2011-06-20 2017-03-28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ptical imaging system for pickup
CN103733109A (zh) * 2011-08-11 2014-04-16 日立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红外线用的透镜单元、摄像模块以及摄像装置
US11703663B2 (en) 2011-09-02 2023-07-18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hotographing optical lens assembly
US11656439B2 (en) 2013-02-04 2023-05-23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
US11156808B2 (en) 2013-02-04 2021-10-26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
US12032143B2 (en) 2013-02-04 2024-07-09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
US9791672B2 (en) 2013-02-04 2017-10-17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
US10678028B2 (en) 2013-02-04 2020-06-09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
US10281684B2 (en) 2013-02-04 2019-05-07 Largan Prcision Co., Ltd.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
US9823446B2 (en) 2013-03-05 2017-11-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hotographing lens assembly
US10215964B2 (en) 2013-03-05 2019-02-26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hotographing lens assembly
US11009682B2 (en) 2013-03-05 2021-05-18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hotographing lens assembly
CN104252034A (zh) * 2013-06-26 2014-12-31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结像镜片系统镜组及取像装置
US11966029B2 (en) 2014-01-08 2024-04-23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hotographing optical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device and mobile terminal
US11042009B2 (en) 2014-01-08 2021-06-22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hotographing optical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device and mobile terminal
US10871637B2 (en) 2014-11-12 2020-12-22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hotographing optical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0551595B2 (en) 2014-11-12 2020-02-04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hotographing optical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0101562B2 (en) 2014-11-12 2018-10-16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hotographing optical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1262556B2 (en) 2014-11-12 2022-03-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hotographing optical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1867886B2 (en) 2014-11-12 2024-01-09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hotographing optical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1614604B2 (en) 2014-11-12 2023-03-28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hotographing optical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0712541B2 (en) 2014-11-12 2020-07-14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hotographing optical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0386613B2 (en) 2014-11-12 2019-08-20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hotographing optical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1675170B2 (en) 2014-12-30 2023-06-13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ptical photographing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9869847B2 (en) 2015-10-29 2018-01-16 Apple Inc. Near-infrared imaging lens
CN105739063A (zh) * 2016-04-13 2016-07-06 中山市众盈光学有限公司 一种手机成像镜头
US11092784B2 (en) 2016-04-15 2021-08-17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ptical imaging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4002811A (zh) * 2017-11-03 2022-02-01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透镜组
CN115104055A (zh) * 2020-02-19 2022-09-23 株式会社尼康 光学系统、光学设备及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CN115104055B (zh) * 2020-02-19 2024-03-08 株式会社尼康 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0145648A (ja) 2010-07-01
TWM364864U (en) 2009-09-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383031Y (zh) 3组结构的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US11635595B2 (en)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lens system
KR102180476B1 (ko) 촬상 렌즈 시스템 및 이를 채용한 촬상 장치
US7660049B2 (en) Optical lens system for taking image
US7738186B2 (en) Optical lens system for taking image
US7515351B2 (en) Inverse telephoto with correction lenses
US7898747B2 (en) Thin type optical lens system for taking image
US7916401B2 (en) Optical lens system for taking image
US8228622B2 (en) Optical lens system for taking image
US7468847B2 (en) Optical lens system for taking image
US7436603B2 (en) Optical lens system for taking image
US20080100926A1 (en) Optical System for Taking Image
US7397612B2 (en) Optical system for taking image
TWI479180B (zh) Optical unit and camera device
US7885015B2 (en) Two-lens type optical lens system for taking image
JP2006162829A (ja) 広角撮像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TWM486776U (zh) 攝像透鏡及包含攝像透鏡的攝像裝置
US7529041B2 (en) Optical lens system for taking image
JP2005345919A (ja) 撮像レンズ
CN108663773A (zh) 光学镜头和成像设备
CN114051590B (zh) 摄像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CN113448062B (zh) 广角镜头及成像设备
CN102628981B (zh) 变焦镜头、照相机以及携带型信息终端装置
KR101111188B1 (ko) 3매 촬상 렌즈
JP2006184385A (ja) 広角撮像レン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1008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Corp.

Address before: Japan's Saitama Prefecture

Patentee before: Fujinon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218

Address after: East of Liuxue Road and North of Longtan Canal in Nancha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Jiangx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NANCHANG OFILM OPTICAL-ELECTRONIC TECH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Fuji Film Corp.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