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302386Y - 圆筒形凝汽器的卵形管束 - Google Patents
圆筒形凝汽器的卵形管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1302386Y CN201302386Y CNU2008202226163U CN200820222616U CN201302386Y CN 201302386 Y CN201302386 Y CN 201302386Y CN U2008202226163 U CNU2008202226163 U CN U2008202226163U CN 200820222616 U CN200820222616 U CN 200820222616U CN 201302386 Y CN201302386 Y CN 201302386Y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denser pipe
- tube bank
- outline
- center line
- tub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一种圆筒形凝汽器的卵形管束,在管板上加工有管孔,每个管孔内设置有一根冷凝管,冷凝管平行排列构成主凝结区管束、空冷区管束,主凝结区管束的外形为卵形,空冷区管束设置在主凝结区管束内,空冷区管束与主凝结区管束之间的通道管板上设置有挡汽板,管板上还设置有抽气管。本实用新型与现有的蛇形带状凝汽器管束相比,具有设计合理、管束容积率大、空气积聚区小、热转换率高等优点,可作为发电站凝汽用设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发电站凝汽用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凝汽器冷却管的管束布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圆形壳体凝汽器基本上都采用一种来自前苏联的蛇形带状管束,属于汽流向侧式凝汽器。这种管束模块主要包括主凝结区、空冷区和侧向抽气口,主凝结区由蛇形带状管束组成。蛇形带状管束的特点是,整个管束布置成连续的蛇形带状,有明显的进汽通道和排汽通道,每一股气流从进汽通道分别穿过管束条带后基本上完成了凝结,剩余的汽气混合物沿着排汽通道流向空冷区。表现在换热性能方面,这种管束布置由于主凝结区的管束较薄和设置有进汽通道,因而壳侧的汽阻很小,所以它是很好的管束。这种蛇形带状管束的主要缺点是管束进汽通道较多,导致管板的填充系数较低,在给定凝汽器管束热负荷下,需要较大的管束尺寸和相应壳体空间,从而凝汽器尺寸较大。蛇形带状管束的另一个缺点是由于管束中还存在着明显的空气积聚区,导致汽阻大,传热效果不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上述蛇形带状凝汽器管束的缺点,提供一种设计合理、管束容积率大、空气积聚区小、热转换率高的圆筒形凝汽器的卵形管束。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管板上加工有管孔,每个管孔内设置有一根冷凝管,冷凝管平行排列构成主凝结区管束、空冷区管束,空冷区管束与主凝结区管束之间的通道管板上设置有挡汽板,管板上还设置有抽气管。本实用新型的主凝结区管束为卵形管束。
本实用新型的主凝结区管束为:顶部和底部冷凝管排列成外轮廓为直线,水平中心线上右侧冷凝管排列成与顶部外轮廓直线相交的外轮廓是半径r1为0.6~0.8管板半径R的圆弧线、上左侧冷凝管排列成与顶部外轮廓直线相交的外轮廓是半径r2为0.7~0.9管板半径R的圆弧线,水平中心线下右侧冷凝管排列成外轮廓是半径r3为0.6~0.7管板半径R的圆弧线、下左侧冷凝管排列成外轮廓是与垂直中心线夹角为10°~30°的直线,水平中心线下左侧下端和水平中心线下右侧下端冷凝管排列成与底部冷凝管直线连接的外轮廓是半径r4为0.25~0.45管板半径R的圆弧线,垂直中心线右侧冷凝管排列成外轮廓是宽度为1个管距、长度为3~12个管距且与水平中心线正向成60°夹角的6~10个空间a,垂直中心线左侧冷凝管排列成外轮廓是宽度为1个管距、长度为3~12个管距且与水平中心线反向成60°夹角的6~10个空间a,中心冷凝管排列成多边形空间,在该多边形空间内由冷凝管排列成多边形空冷区管束,垂直中心线冷凝管排列成宽度为1~2个管距封闭的泛气通道b。
本实用新型的主凝结区管束和空冷区管束的一层冷凝管与上下相邻一层冷凝管交错排列。
本实用新型的主凝结区管束和空冷区管束的一层冷凝管中的一个冷凝管与相邻上层冷凝管或下层冷凝管中相邻两个冷凝管排列成正三角形。
本实用新型的主凝结区管束的宽度与高度的比为1∶2~3。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的蛇形带状凝汽器管束相比,具有设计合理、管束容积率大、空气积聚区小、热转换率高等优点,可作为发电站凝汽用设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主凝结区管束3和空冷区管束6的冷凝管2排列次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
在图1、2中,本实施例的圆筒形凝汽器的卵形管束由管板1、冷凝管2、主凝结区管束3、抽气管4、挡汽板5、空冷区管束6联接构成。
在管板1上加工有管孔,每个管孔内安装有一根冷凝管2,冷凝管2的前后两端与管板1膨焊联接,冷凝管2前后方向平行地排列构成主凝结区管束3、空冷区管束6。
本实施例的主凝结区管束3在管板1上冷凝管2平行排列成卵形,这种外形结构的主凝结区管束3,适用于圆筒形凝汽器。
卵形结构的主凝结区管束3的顶部冷凝管2排列成外轮廓是水平直线,水平中心线上右侧冷凝管2排列成外轮廓是半径r1为0.7管板半径R的圆弧线、上左侧冷凝管2排列成外轮廓是半径r2为0.8管板半径R的圆弧线,上右侧冷凝管2外轮廓圆弧线和上左侧冷凝管2外轮廓圆弧线的上端与顶部冷凝管2外轮廓水平直线相交。
主凝结区管束3的水平中心线下右侧冷凝管2排列成外轮廓是半径r3为0.65管板半径R的圆弧线、下左侧冷凝管2排列成外轮廓是与垂直中心线夹角为20°的直线,底部冷凝管2排列成外轮廓是水平直线,水平中心线下左侧下端和水平中心线下右侧下端冷凝管2排列成外轮廓是半径r4为0.35管板半径R的圆弧线与底部冷凝管2直线连接,垂直中心线右侧冷凝管2排列成外轮廓是宽度为1个管距、长度为3~12个管距且与水平中心线正向成60°夹角的8个空间a,用于通蒸汽,垂直中心线左侧冷凝管2排列成外轮廓是宽度为1个管距、长度为3~12个管距且与水平中心线反向成60°夹角的8个空间a,用于通蒸汽,主凝结区管束3的中心冷凝管2排列成多边形空冷区空间。垂直中心线冷凝管2排列成宽度为2个管距封闭的泛气通道b,垂直中心线冷凝管2也可排列成宽度为1个管距封闭的泛气通道b,蒸汽从主凝结区管束3的空间a进入,经冷凝管2之间的间隙流出,冷凝管2内装有冷水,与蒸汽进行热交换,蒸汽冷却后的剩余蒸汽从泛气通道b流出。在主凝结区管束3内水平中心线和垂直中心线的交点处管板1上通过螺纹联接安装有抽气管4。主凝结区管束3的一层冷凝管2与上下相邻一层冷凝管2交错排列,主凝结区管束3的一层冷凝管2中的一个冷凝管2与相邻上层冷凝管2或下层冷凝管2中相邻两个冷凝管2排列成正三角形。主凝结区管束3的宽度与高度的比为1∶2.5。在主凝结区管束3内的多边形空冷区空间管板1上安装有由冷凝管2排列成六边形的空冷区管束6,空冷区管束6的一层冷凝管2与上下相邻一层冷凝管2交错排列,空冷区管束6的一层冷凝管2中的一个冷凝管2与相邻上层冷凝管2或下层冷凝管2中相邻两个冷凝管2排列成正三角形。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卵形结构的主凝结区管束3的水平中心线上右侧冷凝管2排列成外轮廓是半径r1为0.6管板半径R的圆弧线,水平中心线上左侧冷凝管2排列成外轮廓是半径r2为0.7管板半径R的圆弧线,水平中心线上右侧冷凝管2外轮廓圆弧线和水平中心线上左侧冷凝管2外轮廓圆弧线的上端与顶部冷凝管2外轮廓水平直线相交,水平中心线下右侧冷凝管2排列成外轮廓是半径r3为0.6管板半径R的圆弧线,水平中心线下左侧冷凝管2排列成外轮廓是与垂直中心线夹角为10°的直线,水平中心线下左侧下端和水平中心线下右侧下端冷凝管2排列成外轮廓是半径r4为0.25管板半径R的圆弧线,水平中心线下左侧下端和水平中心线下右侧下端冷凝管2排列的外轮廓与底部冷凝管2直线连接,垂直中心线右侧冷凝管2排列成外轮廓是宽度为1个管距、长度为3~12个管距且与水平中心线正向成60°夹角的6个空间,垂直中心线左侧冷凝管2排列成外轮廓是宽度为1个管距、长度为3~12个管距且与水平中心线反向成60°夹角的6个空间,主凝结区管束3的宽度与高度的比为1∶2。其它几何形状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卵形结构的主凝结区管束3的水平中心线上右侧冷凝管2排列成外轮廓是半径r1为0.8管板半径R的圆弧线,水平中心线上左侧冷凝管2排列成外轮廓是半径r2为0.9管板半径R的圆弧线,水平中心线上右侧冷凝管2外轮廓圆弧线和水平中心线上左侧冷凝管2外轮廓圆弧线的上端与顶部冷凝管2外轮廓水平直线相交,水平中心线下右侧冷凝管2排列成外轮廓是半径r3为0.7管板半径R的圆弧线,水平中心线下左侧冷凝管2排列成外轮廓是与垂直中心线夹角为30°的直线,水平中心线下左侧下端和水平中心线下右侧下端冷凝管2排列成外轮廓是半径r4为0.45管板半径R的圆弧线,水平中心线下左侧下端和水平中心线下右侧下端冷凝管2排列的外轮廓与底部冷凝管2直线连接,垂直中心线右侧冷凝管2排列成外轮廓是宽度为2个管距、长度为3~12个管距且与水平中心线正向成60°夹角的10个空间,垂直中心线左侧冷凝管2排列成外轮廓是宽度为1个管距、长度为3~12个管距且与水平中心线反向成60°夹角的10个空间,主凝结区管束3的宽度与高度的比为1∶3。其它几何形状与实施例1相同。
Claims (7)
1、一种圆筒形凝汽器的卵形管束,在管板(1)上加工有管孔,每个管孔内设置有一根冷凝管(2),冷凝管(2)平行排列构成主凝结区管束(3)、空冷区管束(6),空冷区管束(6)与主凝结区管束(3)之间的通道管板(1)上设置有挡汽板(5),管板(1)上还设置有抽气管(4),其特征在于:所说的主凝结区管束(3)为卵形管束。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筒形凝汽器的卵形管束,其特征在于所说的主凝结区管束(3)为:顶部和底部冷凝管(2)排列成外轮廓为直线,水平中心线上右侧冷凝管(2)排列成与顶部外轮廓直线相交的外轮廓是半径(r1)为0.6~0.8管板半径(R)的圆弧线、上左侧冷凝管(2)排列成与顶部外轮廓直线相交的外轮廓是半径(r2)为0.7~0.9管板半径(R)的圆弧线,水平中心线下右侧冷凝管(2)排列成外轮廓是半径(r3)为0.6~0.7管板半径(R)的圆弧线、下左侧冷凝管(2)排列成外轮廓是与垂直中心线夹角为10°~30°的直线,水平中心线下左侧下端和水平中心线下右侧下端冷凝管(2)排列成与底部冷凝管(2)直线连接的外轮廓是半径(r4)为0.25~0.45管板半径(R)的圆弧线,垂直中心线右侧冷凝管(2)排列成外轮廓是宽度为1个管距、长度为3~12个管距且与水平中心线正向成60°夹角的6~10个空间(a),垂直中心线左侧冷凝管(2)排列成外轮廓是宽度为1个管距、长度为3~12个管距且与水平中心线反向成60°夹角的6~10个空间(a),中心冷凝管(2)排列成多边形空间,在该多边形空间内由冷凝管(2)排列成多边形空冷区管束(6),垂直中心线冷凝管(2)排列成宽度为1~2个管距封闭的泛气通道(b)。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圆筒形凝汽器的卵形管束,其特征在于:所说的主凝结区管束(3)和空冷区管束(6)的一层冷凝管(2)与上下相邻一层冷凝管(2)交错排列。
4、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圆筒形凝汽器的卵形管束,其特征在于:所说的主凝结区管束(3)和空冷区管束(6)的一层冷凝管(2)中的一个冷凝管(2)与相邻上层冷凝管(2)或下层冷凝管(2)中相邻两个冷凝管(2)排列成正三角形。
5、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圆筒形凝汽器的卵形管束,其特征在于:所说的主凝结区管束(3)的宽度与高度的比为1∶2~3。
6、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圆筒形凝汽器的卵形管束,其特征在于:所说的主凝结区管束(3)的宽度与高度的比为1∶2~3。
7、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圆筒形凝汽器的卵形管束,其特征在于:所说的主凝结区管束(3)的宽度与高度的比为1∶2~3。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U2008202226163U CN201302386Y (zh) | 2008-11-26 | 2008-11-26 | 圆筒形凝汽器的卵形管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U2008202226163U CN201302386Y (zh) | 2008-11-26 | 2008-11-26 | 圆筒形凝汽器的卵形管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1302386Y true CN201302386Y (zh) | 2009-09-02 |
Family
ID=410860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U200820222616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302386Y (zh) | 2008-11-26 | 2008-11-26 | 圆筒形凝汽器的卵形管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1302386Y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827018A (zh) * | 2018-05-03 | 2018-11-16 | 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 | 一种适用于侧向进汽凝汽器管束结构 |
CN109682224A (zh) * | 2019-01-31 | 2019-04-26 | 上海电力学院 | 一种橄榄球形凝汽器管束及其应用 |
-
2008
- 2008-11-26 CN CNU2008202226163U patent/CN201302386Y/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827018A (zh) * | 2018-05-03 | 2018-11-16 | 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 | 一种适用于侧向进汽凝汽器管束结构 |
CN109682224A (zh) * | 2019-01-31 | 2019-04-26 | 上海电力学院 | 一种橄榄球形凝汽器管束及其应用 |
CN109682224B (zh) * | 2019-01-31 | 2023-09-26 | 上海电力学院 | 一种橄榄球形凝汽器管束及其应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551207B (zh) | 管壳式螺旋扁管换热器 | |
CN102384588A (zh) | 一种用于燃气热水器的倒v形结构冷凝换热器 | |
CN102322755A (zh) | 高效矩形管壳式热网加热器 | |
CN202254970U (zh) | 高效矩形管壳式热网加热器 | |
CN201449165U (zh) | 锯齿状中心抽气电站凝汽器管束 | |
CN201302386Y (zh) | 圆筒形凝汽器的卵形管束 | |
CN202501624U (zh) | 一种用于燃气热水器的倒v形结构冷凝换热器 | |
CN207779205U (zh) | 微通道换热管、微通道换热器和热泵系统 | |
CN104296424B (zh) | 换热器 | |
CN201607149U (zh) | 一种卧式翅片管壳式换热器 | |
CN201302387Y (zh) | 塔型侧抽式电站凝汽器管束 | |
CN101672581A (zh) | 一种换热器 | |
CN106225327B (zh) | 一种翅片热交换器管路结构 | |
CN204255121U (zh) | X形中间抽气式电站凝汽器管束 | |
CN201724474U (zh) | 一种空调换热器 | |
CN205351723U (zh) | 防冻型表冷器 | |
CN201327324Y (zh) | 改进型折流板换热器 | |
CN203024640U (zh) | 换热片和具有其的换热器 | |
CN201203140Y (zh) | 板壳式空气预热器 | |
CN114688900A (zh) | 一种多模块组合式板翅式换热器 | |
CN102012180B (zh) | 矩形全焊接管壳式热网加热器 | |
CN201811622U (zh) | 一种径向热管换热器 | |
CN215295454U (zh) | 一种氨冷凝器 | |
CN204494821U (zh) | 一种用于锅炉的热交换器 | |
CN209181573U (zh) | 采用蛇形水道的蒸发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902 Termination date: 20161126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