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682224B - 一种橄榄球形凝汽器管束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橄榄球形凝汽器管束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682224B
CN109682224B CN201910100229.5A CN201910100229A CN109682224B CN 109682224 B CN109682224 B CN 109682224B CN 201910100229 A CN201910100229 A CN 201910100229A CN 109682224 B CN109682224 B CN 10968222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zone
area
tube
rugby
main condens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0022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682224A (zh
Inventor
张莉
许文强
朱勇军
王龙
牛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lectric Power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lectric Power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lectric Power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lectric Power
Priority to CN201910100229.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682224B/zh
Publication of CN1096822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822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6822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822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BSTEAM OR VAPOUR CONDENSERS
    • F28B1/00Condensers in which the steam or vapour is separate from the cooling medium by walls, e.g. surface condenser
    • F28B1/02Condensers in which the steam or vapour is separate from the cooling medium by walls, e.g. surface condenser using water or other liquid as the cooling mediu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BSTEAM OR VAPOUR CONDENSERS
    • F28B9/00Auxiliary systems, arrangements, or device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橄榄球形凝汽器管束及其应用,包括由冷却水管叉排构成的主凝区和空冷区,所述主凝区内设有空白区,所述空冷区设在所述空白区内部,所述主凝区为两端小中间大的橄榄球形结构;所述空冷区的管束轮廓处设有下部开口的挡汽板,所述空冷区的下部与所述空白区连通;所述挡汽板与所述主凝区的内轮廓形成未凝结气体汇集通道;所述空冷区的上部管束与所述挡汽板的上部之间设有抽气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可以使管束热负荷分布,具有冷凝充分、提高空冷区出口空气浓度的特点。

Description

一种橄榄球形凝汽器管束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冷凝器管束,尤其是涉及一种橄榄球形凝汽器管束及其应用,尤其适用于轴向进汽式凝汽器。
背景技术
凝汽器是蒸汽循环机组冷端系统中的冷源设备,承担着冷凝乏汽、为汽轮机提供较低运行背压的任务。凝汽器的核心部件是成千上万根冷却管布置而成的管束,管束布置是凝汽器按照HEI标准完成热力设计后的关键性环节,管束模块的布置合理与否亦会影响凝汽器的传热性能。
尽管凝汽器多用于大型火电机组,但是作为我国倡导的清洁发电形式之一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其中的蒸汽循环也需要凝汽器这一设备对乏汽进行冷凝。只是燃气-蒸汽联合循环设备往往布置得比较紧凑,且蒸汽循环的凝汽器容量相对较小,使得凝汽器的进汽方式和布管区的形状有别于大型火电机组凝汽器,且凝汽器布管区域的空间也较小,因此用于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的凝汽器的设计,尤其是布管设计也有别于大型火电机组凝汽器的布管设计。
目前,电站凝汽器使用的管束形式有多种:教堂窗式管束、山形管束、向心式管束、AT型管束、垂直均衡流动式管束、将军帽式管束、辐射穗状管束、双菱形式管束、带状管束、卵形管束等。我国亦自主研发出了各种管束模块,如:2001年东方汽轮机厂申请的专利“电站凝汽器模块式管束结构”(ZL2001206563.3)、2006年上海交通大学申请的专利“流向侧式凝汽器树枝形管束模块”(ZL200610028313.3)、2008年西安协力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申请的专利“塔型侧抽式电站凝汽器管束”(200820222618.2)、2009年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申请的“一种凝汽器多区域管束”(ZL200910195054.7)、2010年清华大学申请的专利“一种仿生双连树形管束式凝汽器”(ZL 201010197078.9)、2011年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申请的专利“一种凝汽器双塔式管束”(ZL 201120341407.2)。但是,这些管束模块大都应用于大型火电机组的蒸汽循环用凝汽器中,不太适用于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的轴向进汽式凝汽器。
目前我国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多引进于国外,与之配套的凝汽器也大都属于引进技术,或者亦有少量机组将应用于大型火电机组凝汽器的管束模块照搬至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总之我国自主研发的适用于轴向进汽式凝汽器的管束模块选择性较少,因此亟待自主研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橄榄球形凝汽器管束及其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橄榄球形凝汽器管束,包括由冷却水管叉排构成的主凝区和空冷区,所述主凝区内设有空白区,所述空冷区设在所述空白区内部,所述主凝区为两端小中间大的橄榄球形结构;所述空冷区的管束轮廓处设有下部开口的挡汽板,所述空冷区的下部与所述空白区连通;所述挡汽板与所述主凝区的内轮廓形成未凝结气体汇集通道;所述空冷区内冷却水管形成区域的顶部与所述挡汽板的顶部内壁之间设有抽气区。
所述主凝区在所述挡汽板顶部对应位置设有布置抽气管道的预留空间,该预留空间与所述空白区连通。
所述橄榄球形结构的短边和长边的比值为0.4~0.6。
所述橄榄球形凝汽器管束为左右对称式结构。
所述主凝区的外缘处设有散射状的蒸汽引导通道,该蒸汽引导通道的宽度为冷却水水管间距的1~2倍;沿着所述蒸汽引导通道的轴向方向,所述蒸汽引导通道的深度为主凝区管束厚度的0.3~0.5倍。
所述空冷区冷却水管的数目为所述橄榄球形凝汽器管束的总冷却水管数目的6~10%。
沿所述主凝区的长边方向,所述主凝区内部设有两个未凝气体收集通道,所述两个未凝气体收集通道分别与所述空白区的两侧连通。
沿所述主凝区的短边方向,所述未凝气体收集通道的宽度为冷却水管管间距的1~2倍;沿所述主凝区的长边方向,所述未凝气体收集通道的深度为主凝区管束厚度的0.3~0.5倍。
所述空冷区为上窄下宽的阶梯状结构,包括若干个阶梯层;
从下往上,第一个阶梯层的管排数为n,第a个阶梯层的管排数为n~n+a;
所述若干个阶梯层中包括相邻设置的管列数分别为m和m+1的管排;
从下往上,所述若干个阶梯层中位于尾部的管排对应的管列数为m;并且,相邻的阶梯层中,位于上部的阶梯层的首层管排对应的管列数比位于下部的阶梯层的尾部管排对应的管列数少1。
具体为:从下往上数,第一个阶梯层的管排数为n,第二个阶梯层的管排数为n~n+2,第三层的管排数为n~n+3;
对于管列数,第一个阶梯层的管列数为m1和m1+1,从下往上数,位于第一阶梯层尾部的管排对应的管列数为m1;第二个阶梯层的首层管排与第一个阶梯层尾部管排相邻,首层管排具体对应的管列数为m1-1,随后其管列数分别依次为m1,m1-1,m1,m1-1……,m1,m1-1;类似的,第三个阶梯层的首层管排与第二个阶梯层尾部管排相邻,第三个阶梯层的首层管排对应的管列数为m1-2,随后其管列数分别依次为m1-1,m1-2,……,m1-2,m1-1,m1-2,依次类推。
总体来看,如果设有三个阶梯层,总体管列数设置情况为:……m1,m1+1,m1……m1,m1+1,m1;m1-1,m1,m1-1,m1,m1-1……,m1,m1-1;m1-2,m1-1,m1-2,……,m1-2,m1-1,m1-2。
所述空冷区的阶梯层设有3~5个,第一个阶梯层的管排数为7~9。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橄榄球形凝汽器管束的应用方法,将若干个所述橄榄球形凝汽器管束安装到所述轴向进汽式凝汽器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主凝区外轮廓形如“橄榄球”状,主凝区外轮廓的上、下边具有较大的曲率半径,蒸汽轴向进汽(即水平方向进汽)时,便于蒸汽从上游绕流至主凝区外缘的各处,让蒸汽能够从主凝区外缘的各处均匀进入主凝区冷凝,使得主凝区热负荷分布均匀。
(2)主凝区由外向内设置的散射状蒸汽引导通道,可以使蒸汽从外向内顺流到主凝区深处,主凝区蒸气流动顺畅,汽阻小,凝结水过冷度小。
(3)主凝区内缘在“橄榄球”长边方向设有两个由内向外的未凝气体收集通道,该未凝气体收集通道可以:(a)不至使主凝区在“橄榄球”长边方向的管束深度过大;(b)收集未凝结气体汇流至未凝气体汇集通道,亦有利于主凝区蒸气流动顺畅,汽阻小,凝结水过冷度小。
(4)空冷区为上窄下宽的阶梯状结构,入口通流面积相对较大,入口阻力小。随后空冷区通流面积逐步断收缩,在未凝气体凝聚、体积流量不断减小情况下,保证了空冷区未凝气体流速不至过低,同时也保证了空冷区具有较高的传热系数,未凝气体凝聚效果明显,空冷区出口空气浓度高。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轴向进汽式凝汽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橄榄球形凝汽器管束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橄榄球形凝汽器管束中的冷却水管分布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2中轴向进汽式凝汽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凝汽器壳体,2为上部主蒸汽通道,3为中间主蒸汽通道,4为下部主蒸汽通道,5为主凝区,6为蒸汽引导通道,7为预留空间,8为挡汽板,9为空冷区,10为未凝结气体汇集通道,11为抽气区,12为未凝结气体收集通道,s为管间距。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一种橄榄球形凝汽器管束,包括由冷却水管叉排构成的主凝区5和空冷区9,空冷区9冷却水管的数目为橄榄球形凝汽器管束的总冷却水管数目的6~10%。
主凝区5内设有空白区,空冷区9设在空白区内部,主凝区5为两端小中间大的橄榄球形结构;橄榄球形凝汽器管束为左右对称式结构,橄榄球形结构的短边和长边的比值为0.4~0.6;主凝区5的外缘处设有散射状分布的蒸汽引导通道6,该蒸汽引导通道6的宽度为冷却水管管间距s的1~2倍;沿着蒸汽引导通道6的轴向方向,蒸汽引导通道6的深度为主凝区5管束厚度的0.3~0.5倍;沿主凝区5的长边方向,主凝区5内部设有两个未凝气体收集通道12,两个未凝结气体收集通道12分别与空白区的两侧连通;沿主凝区5的短边方向,未凝结气体收集通道12的宽度为冷却水管管间距s的1~2倍;沿主凝区5的长边方向,未凝结气体收集通道12的深度为主凝区5管束厚度的0.3~0.5倍,本实施例中的主凝区5所围成的内部区域形状形如“陀螺”状,未凝气体收集通道12犹如“陀螺”的平衡面。
空冷区9的管束轮廓处设有下部开口的挡汽板8,空冷区9的下部与空白区连通;挡汽板8与主凝区5的内轮廓形成未凝结气体汇集通道10;空冷区9为上窄下宽的阶梯状结构,包括若干个阶梯层,更形象地,该空冷区9中的冷却水管的管束轮廓为“生日蛋糕”形,根据空冷区冷却水管的实际数目以及主凝区5围成的内部区域的实际大小进行冷却水管的布置,可将“生日蛋糕”形空冷区9分为多层;空冷区为上窄下宽的阶梯状结构,包括若干个阶梯层;从下往上,第一个阶梯层的管排数为n,第a个阶梯层的管排数为n~n+a;若干个阶梯层中包括相邻设置的管列数分别为m和m+1的管排;从下往上,若干个阶梯层中位于尾部的管排对应的管列数为m;并且,相邻的阶梯层中,位于上部的阶梯层的首层管排对应的管列数比位于下部的阶梯层的尾部管排对应的管列数少1。具体为:从下往上数,第一个阶梯层的管排数为n,第二个阶梯层的管排数为n~n+2,第三层的管排数为n~n+3;对于管列数,第一个阶梯层的管列数为m1和m1+1,从下往上数,位于第一阶梯层尾部的管排对应的管列数为m1;第二个阶梯层的首层管排与第一个阶梯层尾部管排相邻,首层管排具体对应的管列数为m1-1,随后其管列数分别依次为m1,m1-1,m1,m1-1……,m1,m1-1;类似的,第三个阶梯层的首层管排与第二个阶梯层尾部管排相邻,第三个阶梯层的首层管排对应的管列数为m1-2,随后其管列数分别依次为m1-1,m1-2,……,m1-2,m1-1,m1-2,依次类推。总体来看,如果设有三个阶梯层,总体管列数设置情况为:……m1,m1+1,m1……m1,m1+1,m1;m1-1,m1,m1-1,m1,m1-1……,m1,m1-1;m1-2,m1-1,m1-2,……,m1-2,m1-1,m1-2。如果需要设置更多的阶梯层,可以依次类推进行设置相应的管列数和管排数。优选地,空冷区9的阶梯层设有3~5个,第一个阶梯层的管排数为7~9。
空冷区9内冷却水管形成区域的顶部与挡汽板8的顶部内壁之间设有抽气区11,空冷区9和抽气区11通过挡汽板8与主凝区5分隔。并且主凝区5在挡汽板8顶部对应位置设有布置抽气管道的预留空间7,该预留空间7与空白区连通,可以在管板上设置抽气口,将不凝气体从抽气区11内抽出。
将该橄榄球形凝汽器管束应用于轴向进汽式凝汽器中,将若干个橄榄球形凝汽器管束安装到轴向进汽式凝汽器的凝汽器壳体1内,并且所述橄榄球形凝汽器管束呈上下对齐布置;也可以仅布置一个橄榄球形凝汽器管束;使用时,蒸汽从沿着该橄榄球形凝汽器管束的长边方向进入。
本实施例通过将主凝区外轮廓设为形如“橄榄球”状的结构,主凝区外轮廓的上、下边具有较大的曲率半径,蒸汽轴向进汽(即水平方向进汽)时,便于蒸汽从上游绕流至主凝区外缘的各处,让蒸汽能够从主凝区外缘的各处均匀进入主凝区冷凝,使得主凝区热负荷分布均匀;主凝区由外向内设置的散射状蒸汽引导通道,可以使蒸汽从外向内顺流到主凝区深处,主凝区蒸气流动顺畅,汽阻小,凝结水过冷度小;主凝区内缘在“橄榄球”长边方向设有两个由内向外的未凝气体收集通道,该未凝气体收集通道可以:一是不至使主凝区在“橄榄球”长边方向的管束深度过大;二是收集未凝结气体汇流至未凝气体汇集通道,亦有利于主凝区蒸气流动顺畅,汽阻小,凝结水过冷度小。空冷区为”生日蛋糕”形状,入口通流面积相对较大,入口阻力小。随后空冷区通流面积逐步断收缩,在未凝气体凝聚、体积流量不断减小情况下,保证了空冷区未凝气体流速不至过低,同时也保证了空冷区具有较高的传热系数,未凝气体凝聚效果明显,空冷区出口空气浓度高。
实施例1
一种橄榄球形凝汽器管束,该橄榄球形凝汽器管束可以应用于轴向进汽式凝汽器中,如图1所示,该轴向进汽式凝汽器的凝汽器壳体1内设有两个呈上下对齐布置的橄榄球形凝汽器管束,蒸汽沿着该橄榄球形凝汽器管束的长边方向进入,位于上部的橄榄球形凝汽器管束的上边外缘与凝汽器壳体1的上壁面形成上部主蒸汽通道2,两个橄榄球形凝汽器管束之间形成中间主蒸汽通道3,下面的橄榄球形凝汽器管束的下边外缘与凝汽器壳体的下半部分空间下部主蒸汽通道4。主蒸汽通道宽度的设置应以蒸汽在该处的流速为70~90m/s为宜,过大的或者过小的主蒸汽通道宽度蒸汽流场的不合理,引起换热的降低或汽阻的增加。
本实施例中的橄榄球形凝汽器管束可以分为主凝区5、未凝结气体汇集通道10、空冷区9和抽气区11,如图2所示,其中主凝区5的管束的呈“橄榄球”型结构,未凝结气体汇集通道10供为凝结气体通过,空冷区9为未凝气体在管束内的冷却区,管板上设有抽气口与抽气区11连通。蒸汽在主凝区5被大部分冷凝,剩余的汽气混合物由未凝结气体汇集通道10汇集,再在空冷区9内继续冷却凝聚,最终剩余的未凝气体经抽气区11由真空泵抽出。
本实施例中的橄榄球形凝汽器管束为左右对称式结构,如图3所示,包括由冷却水管叉排构成的主凝区5和空冷区9,空冷区9冷却水管的数目为橄榄球形凝汽器管束的总冷却水管数目的8%,即“蛋糕形”空冷区的换热面积为凝汽器总换热面积的8%。主凝区5为两端小中间大的橄榄球形结构,该橄榄球形结构的短边和长边的比值为0.444;主凝区5的内部设有空白区,空冷却设在空白区内部;空冷区9的管束轮廓处设有下部开口的挡汽板8,空冷区9的下部与空白区连通;挡汽板8与主凝区5的内轮廓形成未凝结气体汇集通道10,空冷区9的上部管束与挡汽板8的上部之间设有抽气区11;空冷区9和抽气区11通过挡汽板8与主凝区5分隔。主凝区5上部设有布置抽气管道的预留空间7,该预留空间7与空白区连通。
主凝区5的外缘处设有散射状分布的蒸汽引导通道6,该蒸汽引导通道6的宽度为冷却水管管间距s的1倍;沿着蒸汽引导通道6的轴向方向,蒸汽引导通道6的深度为主凝区5管束厚度的0.3倍。
沿着主凝区5的长边方向,主凝区5内部设有两个未凝气体收集通道12,两个未凝结气体收集通道12分别与空白区的两侧连通。则主凝区5的内部围城了一个“陀螺”状结构,未凝结气体收集通道12犹如“陀螺”的平衡面;沿主凝区5的短边方向,未凝结气体收集通道12的宽度为冷却水管管间距s的1倍;沿主凝区5的长边方向,未凝结气体收集通道12的深度为主凝区5管束厚度的0.3倍。
空冷区9为上窄下宽的阶梯状结构,即为“蛋糕形”结构,空冷区9内的管束布置情况根据空冷区冷却管的实际数目以及主凝区5围成的内部区域的实际大小进行合理布置,本实施例中“蛋糕形”空冷区共分为三层,从下往上数第一层的管排数为7排,第一个阶梯层中,相邻管排的管列数分别为6和7;第二个阶梯层的管排数设有9排,相邻管排的管列数分别为5和6,并且从下往上,位于尾部管层对应的管列数为5;第三个阶梯层的管排数设有8排,相邻管排的管列数分别为4和5,并且从下往上,位于尾部管层对应的管列数为4。
主凝区5和空冷区9均由管间距s相同的呈正三角形排列的冷却水管叉排而成,相邻的冷却水管中心的连线的夹角为60°,s表示管间距,如图4所示。
本实施例中的橄榄球形凝汽器管束较为适用于轴向进汽式凝汽器,具有管束热负荷分布均匀、冷凝充分、空冷区出口空气浓度高的特点。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的橄榄球形凝汽器管束的结构与实施例1中的结构相同,将该橄榄球形凝汽器管束应用于轴向进汽式凝汽器中,该轴向进汽式凝汽器的凝汽器壳体1内设有一个橄榄球形凝汽器管束,如图5所示,蒸汽沿着该橄榄球形凝汽器管束的长边方向进入。
实施例3
一种橄榄球形凝汽器管束,该管束为左右对称式结构,如图3所示,包括由冷却水管叉排构成的主凝区5和空冷区9,空冷区9冷却水管的数目为橄榄球形凝汽器管束的总冷却水管数目的6%。主凝区5为两端小中间大的橄榄球形结构,该橄榄球形结构的短边和长边的比值为0.4;主凝区5的内部设有空白区,空冷却设在空白区内部;空冷区9的管束轮廓处设有下部开口的挡汽板8,空冷区9的下部与空白区连通;挡汽板8与主凝区5的内轮廓形成未凝结气体汇集通道10,空冷区9的上部管束与挡汽板8的上部之间设有抽气区11;空冷区9和抽气区11通过挡汽板8与主凝区5分隔。主凝区5上部设有布置抽气管道的预留空间7,该预留空间7与空白区连通。
主凝区5的外缘处设有散射状分布的蒸汽引导通道6,该蒸汽引导通道6的宽度为冷却水管管间距s的2倍;沿着蒸汽引导通道6的轴向方向,蒸汽引导通道6的深度为主凝区5管束厚度的0.5倍。
沿着主凝区5的长边方向,主凝区5内部设有两个未凝气体收集通道12,两个未凝结气体收集通道12分别与空白区的两侧连通。则主凝区5的内部围城了一个“陀螺”状结构,未凝结气体收集通道12犹如“陀螺”的平衡面;沿主凝区5的短边方向,未凝结气体收集通道12的宽度为冷却水管管间距s的2倍;沿主凝区5的长边方向,未凝结气体收集通道12的深度为主凝区5管束厚度的0.5倍。
空冷区9为上窄下宽的阶梯状结构,即为“蛋糕形”结构,空冷区9内的管束布置情况根据空冷区冷却管的实际数目以及主凝区5围成的内部区域的实际大小进行合理布置,本实施例中“蛋糕形”空冷区共分为五层,从下往上数第一个阶梯层的管排数为9排,并且第一个阶梯层中,相邻管排的管列数分别为6和7;第二个阶梯层的管排数设有9排,相邻管排的管列数分别为5和6,并且从下往上,位于尾部管层对应的管列数为5;第三个阶梯层的管排数设有11排,相邻管排的管列数分别为4和5,并且从下往上,位于尾部管层对应的管列数为4;第四个阶梯层的管排数为12,相邻管排的管列数分别为3和4,并且从下往上,位于尾部管层对应的管列数为3;第五个阶梯层的管排数为13,相邻管的管列数分别为3和2。
主凝区5和空冷区9均由管间距s相同的呈正三角形排列的冷却水管排列而成,相邻的冷却水管中心的连线的夹角为60°,s表示管间距,如图4所示。
实施例4
一种橄榄球形凝汽器管束,该管束为左右对称式结构,如图3所示,包括由冷却水管叉排构成的主凝区5和空冷区9,空冷区9冷却水管的数目为橄榄球形凝汽器管束的总冷却水管数目的10%。主凝区5为两端小中间大的橄榄球形结构,该橄榄球形结构的短边和长边的比值为0.6;主凝区5的内部设有空白区,空冷却设在空白区内部;空冷区9的管束轮廓处设有下部开口的挡汽板8,空冷区9的下部与空白区连通;挡汽板8与主凝区5的内轮廓形成未凝结气体汇集通道10,空冷区9的上部管束与挡汽板8的上部之间设有抽气区11;空冷区9和抽气区11通过挡汽板8与主凝区5分隔。主凝区5上部设有布置抽气管道的预留空间7,该预留空间7与空白区连通。
主凝区5的外缘处设有散射状分布的蒸汽引导通道6,该蒸汽引导通道6的宽度为冷却水管管间距s的1.5倍;沿着蒸汽引导通道6的轴向方向,蒸汽引导通道6的深度为主凝区5管束厚度的0.4倍。
沿着主凝区5的长边方向,主凝区5内部设有两个未凝气体收集通道12,两个未凝结气体收集通道12分别与空白区的两侧连通。则主凝区5的内部围城了一个“陀螺”状结构,未凝结气体收集通道12犹如“陀螺”的平衡面;沿主凝区5的短边方向,未凝结气体收集通道12的宽度为冷却水管管间距s的1.5倍;沿主凝区5的长边方向,未凝结气体收集通道12的深度为主凝区5管束厚度的0.4倍。
空冷区9为上窄下宽的阶梯状结构,即为“蛋糕形”结构,空冷区9内的管束布置情况根据空冷区冷却管的实际数目以及主凝区5围成的内部区域的实际大小进行合理布置,本实施例中“蛋糕形”空冷区共分为三层,从下往上数第一层的管排数为7排,第一个阶梯层中,相邻管排的管列数分别为6和7;第二个阶梯层的管排数设有7排,相邻管排的管列数分别为5和6,并且从下往上,位于尾部管层对应的管列数为5;第三个阶梯层的管排数设有7排,相邻管排的管列数分别为4和5,并且从下往上,位于尾部管层对应的管列数为4。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形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发明的实质内容。

Claims (8)

1.一种橄榄球形凝汽器管束,包括由冷却水管叉排构成的主凝区(5)和空冷区(9),所述主凝区(5)内设有空白区,所述空冷区(9)设在所述空白区内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凝区(5)为两端小中间大的橄榄球形结构;
所述空冷区(9)的管束轮廓处设有下部开口的挡汽板(8),所述空冷区(9)的下部与所述空白区连通;所述挡汽板(8)与所述主凝区(5)的内轮廓形成未凝结气体汇集通道(10);
所述空冷区(9)内冷却水管形成区域的顶部与所述挡汽板(8)的顶部内壁之间设有抽气区(11);
所述主凝区(5)在所述挡汽板(8)顶部对应位置设有布置抽气管道的预留空间(7),该预留空间(7)与所述空白区连通;
所述橄榄球形凝汽器管束为左右对称式结构,所述橄榄球形结构的短边和长边的比值为0.4~0.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橄榄球形凝汽器管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凝区(5)的外缘处设有散射状分布的蒸汽引导通道(6),该蒸汽引导通道(6)的宽度为冷却水管管间距的1~2倍;沿着所述蒸汽引导通道(6)的轴向方向,所述蒸汽引导通道(6)的深度为主凝区(5)管束厚度的0.3~0.5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橄榄球形凝汽器管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冷区(9)冷却水管的数目为所述橄榄球形凝汽器管束的总冷却水管数目的6~1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橄榄球形凝汽器管束,其特征在于,沿所述主凝区(5)的长边方向,所述主凝区(5)内部设有两个未凝气体收集通道(12),所述两个未凝结气体收集通道(12)分别与所述空白区的两侧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橄榄球形凝汽器管束,其特征在于,沿所述主凝区(5)的短边方向,所述未凝结气体收集通道(12)的宽度为冷却水管管间距的1~2倍;沿所述主凝区(5)的长边方向,所述未凝结气体收集通道(12)的深度为主凝区(5)管束厚度的0.3~0.5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橄榄球形凝汽器管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冷区(9)为上窄下宽的阶梯状结构,包括若干个阶梯层;
从下往上,第一个阶梯层的管排数为n,第a个阶梯层的管排数为n~n+a;
所述若干个阶梯层中包括相邻设置的管列数分别为m和m+1的管排;
从下往上,所述若干个阶梯层中位于尾部的管排对应的管列数为m;并且,相邻的阶梯层中,位于上部的阶梯层的首层管排对应的管列数比位于下部的阶梯层的尾部管排对应的管列数少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橄榄球形凝汽器管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冷区(9)的阶梯层设有3~5个,第一个阶梯层的管排数为7~9。
8.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橄榄球形凝汽器管束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将若干个所述橄榄球形凝汽器管束安装到轴向进汽式凝汽器的凝汽器壳体(1)内。
CN201910100229.5A 2019-01-31 2019-01-31 一种橄榄球形凝汽器管束及其应用 Active CN10968222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00229.5A CN109682224B (zh) 2019-01-31 2019-01-31 一种橄榄球形凝汽器管束及其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00229.5A CN109682224B (zh) 2019-01-31 2019-01-31 一种橄榄球形凝汽器管束及其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82224A CN109682224A (zh) 2019-04-26
CN109682224B true CN109682224B (zh) 2023-09-26

Family

ID=661954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00229.5A Active CN109682224B (zh) 2019-01-31 2019-01-31 一种橄榄球形凝汽器管束及其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68222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78734B (zh) * 2020-04-07 2021-07-27 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 一种凝汽器
CN112062968B (zh) * 2020-09-01 2022-05-24 深圳市聚芯源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环氧树脂固化剂及其制造用分离器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337631A (en) * 1928-11-28 1930-11-06 Gen Electric Improvements in and relating to surface condensers
CN201003908Y (zh) * 2006-06-29 2008-01-09 上海交通大学 汽流向心式带状管束模块
CN201302386Y (zh) * 2008-11-26 2009-09-02 西安协力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圆筒形凝汽器的卵形管束
CN201449165U (zh) * 2009-09-17 2010-05-05 西安协力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锯齿状中心抽气电站凝汽器管束
CN102261855A (zh) * 2011-06-09 2011-11-30 清华大学 一种伞形空冷区的双仿生树形管束式凝汽器
CN203837515U (zh) * 2013-10-29 2014-09-17 北京全四维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凝汽器管排
CN204128392U (zh) * 2014-10-17 2015-01-28 上海电力学院 一种具有双梯形空冷区的窄带顺流式凝汽器管束
JP2018146214A (ja) * 2017-03-09 2018-09-20 株式会社東芝 復水器及び発電プラント用タービンシステム
CN208296631U (zh) * 2018-06-21 2018-12-28 哈尔滨汽轮机厂辅机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u型凝汽器布管结构
CN209857677U (zh) * 2019-01-31 2019-12-27 上海电力学院 一种橄榄球形凝汽器管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65970B2 (en) * 2003-11-07 2006-06-27 Harpster Joseph W C Condensers and their monitoring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337631A (en) * 1928-11-28 1930-11-06 Gen Electric Improvements in and relating to surface condensers
CN201003908Y (zh) * 2006-06-29 2008-01-09 上海交通大学 汽流向心式带状管束模块
CN201302386Y (zh) * 2008-11-26 2009-09-02 西安协力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圆筒形凝汽器的卵形管束
CN201449165U (zh) * 2009-09-17 2010-05-05 西安协力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锯齿状中心抽气电站凝汽器管束
CN102261855A (zh) * 2011-06-09 2011-11-30 清华大学 一种伞形空冷区的双仿生树形管束式凝汽器
CN203837515U (zh) * 2013-10-29 2014-09-17 北京全四维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凝汽器管排
CN204128392U (zh) * 2014-10-17 2015-01-28 上海电力学院 一种具有双梯形空冷区的窄带顺流式凝汽器管束
JP2018146214A (ja) * 2017-03-09 2018-09-20 株式会社東芝 復水器及び発電プラント用タービンシステム
CN208296631U (zh) * 2018-06-21 2018-12-28 哈尔滨汽轮机厂辅机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u型凝汽器布管结构
CN209857677U (zh) * 2019-01-31 2019-12-27 上海电力学院 一种橄榄球形凝汽器管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82224A (zh) 2019-04-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82224B (zh) 一种橄榄球形凝汽器管束及其应用
CN201954989U (zh) 开孔波纹高效内翅换热管
CN203837515U (zh) 一种新型凝汽器管排
CN104266501B (zh) 一种具有双梯形空冷区的窄带顺流式凝汽器管束
CN102980417A (zh) 塔式直接空冷凝汽器及其塔式直接干冷系统
CN209857677U (zh) 一种橄榄球形凝汽器管束
CN203011179U (zh) 塔式直接空冷凝汽器及其塔式直接干冷系统
CN101865612B (zh) 一种仿生双连树形管束式凝汽器
CN107300330B (zh) 侧向进汽凝汽器的布管结构
CN1952577A (zh) 一种逆流式空气冷却器
CN215638950U (zh) 冷凝模块和凝汽器
TWI507648B (zh) 地溫熱交換系統及其地溫熱能發電與地溫熱泵系統
CN203240915U (zh) 复合式管束空冷器换热装置
CN204128392U (zh) 一种具有双梯形空冷区的窄带顺流式凝汽器管束
CN115523774A (zh) 一种用于加氢装置中热高分气的热回收系统
CN212692611U (zh) 一种带压空气余热回收系统及其空气换热器
CN109357542B (zh) 一种低排汽凝结阻力的凝汽器布管方法
CN108827018B (zh) 一种适用于侧向进汽凝汽器管束结构
CN105737629A (zh) 凝汽器管束
CN209857680U (zh) 一种多段配水间接空冷散热器
JP7221292B2 (ja) 空冷復水器用三段熱交換器
CN203824175U (zh) 一种用于水冷离心机组的冷凝器
CN206648492U (zh) 一种小端差凝汽器
CN117685804B (zh) 一种多集管分流的环形印刷电路板换热器
CN212082072U (zh) 一种轴排圆筒形凝汽器管束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