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191149Y - 热交换器的芯体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器的芯体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191149Y
CN201191149Y CNU2008200030952U CN200820003095U CN201191149Y CN 201191149 Y CN201191149 Y CN 201191149Y CN U2008200030952 U CNU2008200030952 U CN U2008200030952U CN 200820003095 U CN200820003095 U CN 200820003095U CN 201191149 Y CN201191149 Y CN 201191149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core body
pair
passage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82000309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国平
李国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terpillar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terpillar Technologies Singapore Pte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terpillar Technologies Singapore Pte Ltd filed Critical Caterpillar Technologies Singapore Pte Ltd
Priority to CNU200820003095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191149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191149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191149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交换器的芯体装置,包括:多组成对的板,每对板至少在一端被一个导流装置间隔并在其间形成流体通道;多根间隔条,每根间隔条设置在每组成对板之间以便在相邻的成对板之间形成传送通道;其中被引导到所述传送通道中的流体被所述导流装置导入所述传送通道中。该热交换器芯体的热交换效率高。

Description

热交换器的芯体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技术涉及一种热交换器的芯体装置,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涉及设置有该芯体装置的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通常采用热交换器冷却系统流体。常规的热交换器可以由铝板加工而成,铝板在热交换器中间隔设置成通道,被冷却流体(即油或水)和推送到铝板上的空气或水之间进行热传导。这样的热交换器由叠放的板子和设置在板子之间的间隔装置形成,以在两层之间形成空间,并以连续的方式推进被冷却油和冷却流体的流动,由此在相邻油流的板子之间的空间推进冷却流体,以便冷却流体于此空间流动并从油中带走热量。在层叠板子的相反的两端设置有与板子端部密封的箱体,为从由板子形成的芯体流过的流体提供贮液箱。该空间中可为冷却流体设置波浪形翅片,为散热器提供另外的散热性能。
热交换器可以通过在第一通道(运送油)之间设置第一间隔杆将第一通道分离来形成,间隔杆可以钎焊在第一通道之间以在每个第一通道之间形成空间,流体自该空间流过从第一通道中带走热量。每一个第二通道通过在第一通道之间设置与第一个间隔杆成横向的第二间隔杆并钎焊在相邻的第一通道相反的侧缘之间形成。通常,第二通道与第一通道密封隔离并流过例如水和油的冷却流体。因为有许多间隔杆并且每一根由增加热交换器整体重量的厚壁材料加工而成,因此这种结构的热交换器重量大。另外,通过此种方式加工这种热交换器的成本高。
现有技术中也有通过不同结构的通道加工热交换器的技术,以减少间隔杆的用量,改善重量和热交换效果。2007年5月22日公开的授予ShowaDenko K.K.的美国专利、专利号:7219720公开了如此一个例子。
专利720’公开了一种流体通过的扁平空心体部(第一通道),第一通道包括纵向伸长并且定位成一个在另一个之上且间隔开的上部和下部平板、和一放置在该两个平板之间并钎焊于其上的通道形成体部。通道形成体部包括两个纵向延伸的第一直侧杆,该第一直侧杆分别设置在上部和下部平板相对侧边之间并形成第一通道的侧壁,一纵向延伸、设置在两第一直侧杆之间且并通过紊流片与两侧杆相连的中间杆。在两个第一通道之间设置与第一个直侧杆成横向的第二直侧杆并钎焊在相邻的第一通道相反的侧缘之间,形成第二通道。
上述热交换器需要多种加工作业以形成通道,该通道费用高且绩效提高很小。由于第一通道的侧壁为平面,当冷却流体推进并遇到平面型的第一通道的侧壁时,流体被阻挡并可能对相邻的流体的流动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降低了热交换效率。
合乎需要的情况是能够低成本的情况下快速的制造热交换器并得到高的热交换效率。
本公开的技术克服了一个或多个上述概括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交换器的芯体装置,使得该芯体装置的制造成本低,加工方便并且热交换效率高。
本公开技术涉及一种热交换器的芯体装置,包括:多组成对的板,每对板至少在一端被一个导流装置间隔并在其间形成流体通道;多根间隔条,每根间隔条设置在每组成对板之间以便在相邻的成对板之间形成传送通道;其中被引导到所述传送通道中的流体被所述导流装置导入所述传送通道中。
本公开技术进一步涉及一种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包括一个芯体,所述芯体的两端焊接有箱体,所述芯体包括:多组成对的板,每对板至少在一端被一个导流装置间隔并在其间形成流体通道;多根间隔条,每根间隔条设置在每组成对板之间以便在相邻的成对板之间形成与所述流体通道成横向的传送通道;并且被引导到所述传送通道中的流体被所述导流装置导入所述传送通道中。
该热交换器芯体和热交换器热交换效率高、加工方便、制造成本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技术的一种热交换器的透视图。
图2是显示了流体流动方向的热交换芯体部分端部透视图。
图3是热交换芯体另一方向部分端部透视图。
图4是热交换器芯体部分爆炸图。
图5是图1热交换器芯体沿5-5向剖视图,显示了C形杆引导流体进入第一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图1至图5将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解释。参见图1,显示了一个可能安装在一个冷却包框架(没有显示)的热交换器100,热交换器100包括在相反两端密封焊接有进口箱体211和出口箱体212的芯体8。被冷却的流体、例如油、进入与进口箱体211流体连接的进口管28,并通过与出口箱体222流体连接的出口管29流出热交换器100。空气被推进到芯体8冷却在芯体中循环的流体。
参见图2,可以看到热交换器100的芯体8包括多片板1,每片板叠放并通过间隔条13相对间隔,C型的导流板14夹在相邻的间隔条13和成对板1之间,底板17直接叠放在最低的板1上。流体通道12由成对的板1和设置在其两端的导流板14形成。传送通道11在相邻的流体通道12和间隔杆13之间形成。如流动的箭头3所示,自箱体211和222的流体(没有显示)进入流体通道12。传送箭头6通常显示了通过传送通道11的空气流。以下对流到并经过导流板14的空气流进行进一步详细地解释。紊流片50可以设置在流体通道12中。图2和图3中只显示了在最低的流体通道中设置紊流片50以分散热量并提供一个微小的阻力,以促使流体流动、保证在整个芯体中均匀的热量传输。在传输通道11中可设置翅片40。同样在图3和图4中,只显示在最低的传输通道11中设置了翅片40,推进的空气在流经弯曲的翅片40时可提供额外的热量交换。
参见图3,每一个导流板14包括一个光滑的向外部弯曲的表面39和一个通常弯曲形状的内侧部分41。导流板14的表面39使空气被有效地引导(见图5),因此热交换器的总热交换效率得到优化。一插入物42插入导流板的每一端,为箱体(图2和图3中没有显示)的紧密配合提供一个齐平的表面,因为每一个箱体的周沿钎焊或焊接在板1、导流板14和插入物42的端部。
参见图1和图4,在芯体8的一端可以钎焊或焊接有进口箱体211,并且在芯体8的另一端钎焊或焊接有出口箱体222。两个箱体211和222可以有方形的外部轮廓和圆的内部表面。两个箱体211和222可以由挤压的铝条加工而成,例如有一个凹面促进有效的流体流动。挤压条可以截取到与芯体8的整个宽度匹配的长度。一个圆板22可以装配在圆口21中并通过焊接密封以密封箱体211和222的端部。
如图3最佳所示,制造热交换器100先将板1(每片板1可以由适宜和间隔装置13钎焊的铝合金板加工而成)、导流板14、紊流片5和翅片40排列好,然后将排列好的装置通过适宜的装置进行定位并且钎焊集中好的部件。箱体211和222通过将箱体211和222的周沿钎焊在由板1、间隔装置13,导流板14和插入物42形成的平齐表面安装到芯体8上。因为紊流片5和翅片40不需要密封,因此可以在焊接箱体之前电焊在各自的通道中。
工业实用性
如以上加工的热交换器,如图1、图2和图5所示,高温的流体通过进口管28进入进口箱体211,然后分流进入第二通道12流过芯体10,并进一步通过出口管29流入出口箱体222。在流经芯体8时,芯体中的流体与流经第一通道11的温度较低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如图5所示,当空气被推进到导流板14,弯曲表面39引导空气进入第一通道11,由此热交换器获得高热交换效率。
根据以上的具体实施方式,热交换器可以是用于工业机械的油冷器、中冷器(ATAAC)或散热器(水冷器)等。
显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设计出所公开的压路机辊轮的重量装置的各种修改和变型。通过考虑说明书和此处所公开技术的实现方式,本公开技术的其它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是显而易见的。说明和示例只是示例性的,本公开技术的真实范围由随附的权利要求及其等价方案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热交换器的芯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组成对的板,每对板至少在一端被一个导流装置间隔并在其间形成流体通道;多根间隔条,每根间隔条设置在每组成对板之间以便在相邻的成对板之间形成传送通道;其中被引导到所述传送通道中的流体被所述导流装置导入所述传送通道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的芯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装置的两端设置有与所述成对板的端面同面的平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的芯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装置的导流表面为弧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的芯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装置为C型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器的芯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C型杆的两端设置有与所述成对板的端面同面的平面。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器的芯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C型杆端部的槽中焊接有插入物以在C型杆的两端形成与成对板的端面同面的平面。
7.一种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包括一个芯体,所述芯体的两端焊接有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芯体包括:多组成对的板,每对板至少在一端被一个导流装置间隔并在其间形成流体通道;多根间隔条,每根间隔条设置在每组成对板之间以便在相邻的成对板之间形成与所述流体通道成横向的传送通道;并且被引导到所述传送通道中的流体被所述导流装置导入所述传送通道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装置的两端设置有与所述成对板的端面同面、用于焊接所述箱体的平面。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装置为C型杆,所述C型杆的两端设置有与所述成对板的端面同面、用于焊接所述箱体的平面。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装置为C型杆,所述C型杆端部的槽中焊接有插入物以在C型杆的两端形成与成对板的端面同面的平面。
CNU2008200030952U 2008-01-30 2008-01-30 热交换器的芯体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191149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8200030952U CN201191149Y (zh) 2008-01-30 2008-01-30 热交换器的芯体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8200030952U CN201191149Y (zh) 2008-01-30 2008-01-30 热交换器的芯体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191149Y true CN201191149Y (zh) 2009-02-04

Family

ID=403353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820003095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191149Y (zh) 2008-01-30 2008-01-30 热交换器的芯体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191149Y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46363A (zh) * 2017-02-28 2019-12-06 通用电气公司 包括限定内部流体通路的流湍流器的增材制造的热交换器
CN110621136A (zh) * 2018-06-19 2019-12-2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芯体组件以及通信室外机柜热交换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46363A (zh) * 2017-02-28 2019-12-06 通用电气公司 包括限定内部流体通路的流湍流器的增材制造的热交换器
CN110546363B (zh) * 2017-02-28 2022-04-19 通用电气公司 包括限定内部流体通路的流湍流器的增材制造的热交换器
CN110621136A (zh) * 2018-06-19 2019-12-2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芯体组件以及通信室外机柜热交换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764816B (zh) 换热器,特别是空气/空气冷却器
CN106288918A (zh) 一种分型流道冷板
CN112857103A (zh) 一种紧凑式换热器及其非对称翼型换热板片
CN102804369A (zh) 散热器
CN106766390B (zh) 一种换热器及空调
CN201191149Y (zh) 热交换器的芯体装置
CN206177118U (zh) 一种分型流道冷板
CN210441713U (zh) 一种成型有蛇形流道的板式换热器
CN102121798A (zh) 双面涡产生器式扁管管翅换热器
CN102141353B (zh) 组合式圆管管翅换热器
CN211854997U (zh) 一种板管式换热片及吹胀板管式换热器
WO2014176194A1 (en) Core device of a heat exchanger and heat exchanger with the core device
CN202221258U (zh) 板翅式油冷却器
CN107560242A (zh) 使用蜂窝状翅片的管壳式冷凝器及其工作方法
CN114688900A (zh) 一种多模块组合式板翅式换热器
CN200976724Y (zh) 一种通讯机柜的热交换器
CN203432433U (zh) 一种具有双面微通道的换热板
CN102135388A (zh) 三角形曲面涡产生器式圆管管翅换热器
CN203011196U (zh) 一种换热元件成异型排列的椭圆管换热器
CN102162705B (zh) 组合式曲面涡产生器式圆管管翅换热器
JP2010025462A (ja) 熱交換器
CN105571358A (zh) 一种一次表面换热器
CN220230194U (zh) 用于刻蚀机的微控换热器
CN213631692U (zh) 翅管式板翅换热器
CN215860378U (zh) 一种水冷式机油冷却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CATERPILLAR CO.,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CATERPILLAR TECHNOLOGY SINGAPORE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090703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90703

Address after: Illinois, zip code:

Patentee after: Caterpillar Inc.

Address before: Singapore, Singapore tractor road, No. 7, zip code:

Patentee before: Caterpillar Technology Singapore Co., Ltd.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204

Termination date: 2011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