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184252Y - 内燃机空气加压扰流器构造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空气加压扰流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184252Y
CN201184252Y CNU2008200052788U CN200820005278U CN201184252Y CN 201184252 Y CN201184252 Y CN 201184252Y CN U2008200052788 U CNU2008200052788 U CN U2008200052788U CN 200820005278 U CN200820005278 U CN 200820005278U CN 201184252 Y CN201184252 Y CN 201184252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oiler
combustion air
flow spoiler
air pressurization
pressurization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82000527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简长河
Original Assignee
Wen Wenba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n Wenbao filed Critical Wen Wenbao
Priority to CNU200820005278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184252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184252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184252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内燃机空气加压扰流器构造,是设在空气滤清器至内燃机之间的进气歧管内的适当处,其主要是在一几何形的管体一端向内或向外弯折有数道扰流板,所述的数个扰流板是等距排列,且向同一方向倾斜。据而使用时,本实用新型的构造能利用各扰流板的作用,使通过所述的扰流器的空气自然形成数道螺旋气流向前加速推进,进而可与燃料达到充分且均匀的混合,使燃烧更完全而产生最大的马力与扭力,以及达到节省燃料的目的。

Description

内燃机空气加压扰流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内燃机空气加压器,特别涉及扰流器。
背景技术
一般现有的内燃机(包含有化油器或喷射式的内燃机)其在使用时,均须有足够的空气进入其中与燃料充分混合,才能使燃料有效燃烧以产生驱动扭力,而当其燃烧的愈完全,其所能产生的扭力愈大(即马力愈大),也愈能节省燃料,同时也可使内燃机的点火系统、气阀与汽缸头等各部零件的使用寿命增加;否则,则有扭力不足,浪费燃油,造成空气污染,以及容易产生爆燃、积碳与点火不顺畅等问题。
因此,目前市面有许多为使进入内燃机的空气能更顺畅的目的,而在其中的进气歧管内装设有各式各样的空气增压器或扰动器;然而,所述的现有的空气增压器或扰动器构造其均是在一个可套入进气歧管内或及其相接的管体内装设了有一可旋转的叶片或涡轮,再凭借气流通过时使叶片或涡轮旋转,而产生增加气流向前进的推力,以希望能达到其预期的功效与目的。然而,如上述现有构造的缺点在于:设置可旋转的叶片或涡轮的构造复杂,成本高,又容易有固定的支架或转轴机构等构件阻碍空气的流通,所以其所能达到的效果较为有限,又不符经济效益;因此,对上述现有内燃机的空气增压器或扰动器构造,认为有再研究创新的必要。
本案实用新型设计人有鉴于上述现有内燃机的空气增压器或扰动器构造在其实际使用效益低以及构造成本高等缺失,爰精心研究发展,并积个人从事所述的项产品的设计与制造多年的经验,终于再研发设计出一种崭新的“内燃机空气加压扰流器构造”。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内燃机空气加压扰流器构造,其无任何旋转构件,构造简单,成本低,且可使进入内燃机的空气自然产生螺旋气流的增压以及扰流效果,而与燃料充分且均匀的混合,使燃烧更完全而产生最大的马力与扭力,以及达到节省燃料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
一种内燃机空气加压扰流器构造,其特征在于:在一个几何形管体的一端,由其管壁材料向内弯折有数道扰流板,而在所述的扰流板后端与管壁间的夹角形成有一导气喷口,所述的数个扰流板等距排列,且向同一方向倾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还包括:
一种内燃机空气加压扰流器构造,其特征在于:在一个几何形管体的一端,由其管壁材料向外弯折有数道扰流板,所述的数个扰流板等距排列,且向同一方向倾斜,再在数个扰流板形成的外缘围设有一与所述的几何形管体相同几何形状的外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在于:据上述的构造装设在汽车空气滤清器至内燃机之间的进气歧管内的适当处使用时,其能利用各扰流板的作用,使通过所述的扰流器的空气自然形成数道螺旋气流向前加速推进,进而可与燃料达到充分且均匀的混合,使燃烧更完全而产生最大的马力与扭力,以及达到节省燃料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气扰流器构造的一实施例立体图;
图2为图1实施例的底视平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空气扰流器构造另一实施例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管体呈椭圆形的底视平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管体呈矩形的底视平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装设在空气歧管内的使用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空气扰流器构造再一实施例立体图;
图8为图7实施例的底视平面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空气扰流器构造又一实施例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扰流器1;管体10、101、102;管壁11;扰流板12;导气喷口13;外管20;管壁21;凹沟111、211;侧边缘面112;O型环30;空气滤清器40;内燃机50;进气歧管6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贵审查委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构造、装置及其特征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兹举其几个可行实施例并配合图式详细说明如下:
首先请参阅第1以及图2所示,在这个实施例中所示的内燃机空气加压扰流器1构造,其主要是在一个以金属或非金属材料制成的几何形管体10的一端,由其管壁11材料向内弯折有数道扰流板12,而在所述的扰流板12后端与管壁间的夹角形成有一导气喷口13,所述的数个扰流板12是等距排列,且向同一方向倾斜(其在实施时可为向左倾斜或为向右倾斜的形态)。
再请参阅图3的另一实施例所示,其中是在一个以金属或非金属材料制成的几何形管体10的一端,由其管壁11材料向外弯折有数道扰流板12,所述的数个扰流板12同样是等距排列,且向同一方向倾斜,再在数个扰流板12形成的外缘围设有一与所述的几何形管体10相同几何形状的外管20;据而,其可凭借所述的一外管20的包覆以便于与空气歧管相套接。
如以上所述的几何形管体10,其外观可为圆形(如图1及图3),或如图4所示的可为一椭圆形,或如图5所示的可为一矩形,或其他多角形(图式省略)的形状。又,所述的一几何形管体10或图3实施例中所述的外管20,在所述的一管体10或外管20的管壁11、21外侧面可设有一道或一道以上的凹沟111、211(如图1以及图3所示),并在凹构111、211外套设有一O型环30,凭借所述的O型环30与空气歧管内径相卡固,并可利用调整或更换O型环30的直径来适应各厂牌的空气歧管内径,以可简化备料成本,以及增进所述的一产品的利用率与经济价值。
据上述的构造,请再配合图6所示,当将本实用新型的扰流器1构造装设在汽车空气滤清器40至内燃机50之间的进气歧管60内的适当处(如装设在近空气滤清器的一端或接进化油器或内燃机的一端)使用时,其能利用各扰流板12的作用,使通过所述的扰流器1的空气自然在每一扰流板12后端的导气喷口13各形成有一道螺旋气流向前加速推进,这些气流除可增加其流向内燃机50的速度外,并可使相互之间形成气流的冲击与搅拌的现象,使空气在与燃料相混合时,能达到充分搅拌均匀混合的功效,进而使燃气在燃烧室内可完全的燃烧,以能使所述的内燃机50产生最大的输出扭力,使引擎的马力增加,以及能有效的达到节省燃料的目的。
如上述的构造,再参阅第7以及图8的再一实施例所示,其中的扰流板12与管壁11间形成的导气喷口13,所述的导气喷口13与管壁11的侧边缘面112得保留有一段距离;据而,所述的一实施例的构造在使用时,其在每一导气喷口13以及管壁11的侧边缘面112各形成有一方向不同的气流,而可使空气扰动的情形更加剧烈,更能彰显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功效与目的。
如上述的构造,请再参阅图9的又一实施例所示,所述的实施例是以塑胶材料射出成型的构造,其中具有两个同轴设置的大小管体101与102,并分别在二管体101与102内壁面具有数道扰流板12,使所述的一装置能增加其扰流的缎面积,以及具有双重扰流的功效;又,上述的扰流板12的形状可为长方形、三角形或具有弧面的三角形,以及在所述的二管体101与102的内的扰流板12倾斜方向,可为同一方向或为不同方向的型态。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内燃机空气加压扰流器构造确实为一构造简单,无任何旋转构件,不需动力,即可使进入内燃机的空气自然产生螺旋气流与燃料充分的混合,达到增强马力与扭力,以及节省燃料的功效。
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内燃机空气加压扰流器构造,其特征在于:在一个几何形管体的一端,由其管壁材料向内弯折有数道扰流板,而在所述的扰流板后端与管壁间的夹角形成有一导气喷口,所述的数个扰流板等距排列,且向同一方向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空气加压扰流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几何形管体,其横截面形状是圆形或椭圆形或矩形或其他多角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空气加压扰流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体的管壁外侧面设有一道或一道以上的凹沟,并在凹沟外套设有一O型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空气加压扰流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气喷口与管壁的侧边缘面保留有一段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空气加压扰流器构造,其特征在于:扰流器以两个不同管径的管体同轴设置组成,并在所述的两个大小不同管径的管体的管壁内分别设有数个扰流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燃机空气加压扰流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管体内的扰流板的倾斜方向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燃机空气加压扰流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管体内的扰流板的倾斜方向不同。
8.一种内燃机空气加压扰流器构造,其特征在于:在一个几何形管体的一端,由其管壁材料向外弯折有数道扰流板,所述的数个扰流板等距排列,且向同一方向倾斜,再在数个扰流板形成的外缘围设有一与所述的几何形管体相同几何形状的外管。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内燃机空气加压扰流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几何形管体,其横截面形状是圆形或椭圆形或矩形或其他多角形。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内燃机空气加压扰流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管的管壁外侧面设有一道或一道以上的凹沟,并在凹沟外套设有一O型环。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内燃机空气加压扰流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气喷口与管壁的侧边缘面保留有一段距离。
CNU2008200052788U 2008-04-11 2008-04-11 内燃机空气加压扰流器构造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184252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8200052788U CN201184252Y (zh) 2008-04-11 2008-04-11 内燃机空气加压扰流器构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8200052788U CN201184252Y (zh) 2008-04-11 2008-04-11 内燃机空气加压扰流器构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184252Y true CN201184252Y (zh) 2009-01-21

Family

ID=402719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820005278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184252Y (zh) 2008-04-11 2008-04-11 内燃机空气加压扰流器构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184252Y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65114A (zh) * 2009-04-17 2010-10-20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压缩机的排气管结构
CN103437881A (zh) * 2013-09-07 2013-12-11 李拓彬 一种纳米材料空气调节器
US10746141B2 (en) 2017-03-14 2020-08-18 Kohler Co. Engine air cleaner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65114A (zh) * 2009-04-17 2010-10-20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压缩机的排气管结构
CN101865114B (zh) * 2009-04-17 2014-12-24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压缩机的排气管结构
CN103437881A (zh) * 2013-09-07 2013-12-11 李拓彬 一种纳米材料空气调节器
US10746141B2 (en) 2017-03-14 2020-08-18 Kohler Co. Engine air cleaner
US11536232B2 (en) 2017-03-14 2022-12-27 Kohler Co. Engine air cleaner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76438A (zh) 用于涡轮发动机的大体积燃料喷嘴
CN201184252Y (zh) 内燃机空气加压扰流器构造
CN202165150U (zh) 伸缩翼片回压装置
CN201916044U (zh) 提高汽油发动机的进气滚流效果的结构
CN203906119U (zh) 宽飞行包线飞行器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
GB2459176A (en) Vortex generator with air guide plates
JP3146154U (ja) 内燃機空気加圧スポイラー構造
CN207333010U (zh) 一种低排放汽油机结构
CN203783766U (zh) 引擎节能器
CN206280162U (zh) 引擎纳米空气格
CN202468063U (zh) 发动机用螺旋式叶片天然气混合器
CN203374402U (zh) 燃油发动机高效传质装置
CN206037041U (zh) 气态燃料掺混器
CN201628019U (zh) 一种旋流式进气门
CN103470410A (zh) 强力旋转涡流油气混合发生器
CN209637876U (zh) 自然产生涡流的内燃机进排气改良装置
CN201284699Y (zh) 用于天然气发动机中的加工有燃烧室的活塞
CN106523178B (zh) 一种柴油机螺旋辅助进气道
CN103306865A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的改进结构
CN201277121Y (zh) 动扰流装置节油器
CN103775262B (zh) 燃油发动机高效传质装置
CN203670036U (zh) 强力旋转涡流油气混合发生器
CN201334973Y (zh) 前置式进气涡轮节油器
CN202140161U (zh) 柴油机的双重燃烧室
CN201679592U (zh) 机车进气歧管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90821

Address after: Postcode of Taiwan County, Taipei, china:

Patentee after: Jian Changhe

Address before: Postcode of Taiwan County, Taipei, china:

Co-patentee before: Wang Tiancai

Patentee before: Brief River

Co-patentee before: Wen Wenbao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121

Termination date: 2014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