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171793Y - 一种粉液袋容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粉液袋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171793Y
CN201171793Y CNU2008200555486U CN200820055548U CN201171793Y CN 201171793 Y CN201171793 Y CN 201171793Y CN U2008200555486 U CNU2008200555486 U CN U2008200555486U CN 200820055548 U CN200820055548 U CN 200820055548U CN 201171793 Y CN201171793 Y CN 201171793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g
film
powder
peelable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82005554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晓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WUBIN PACKAGING PRODUC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WUBIN PACKAGING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WUBIN PACKAGING PRODUC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WUBIN PACKAGING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to CNU20082005554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171793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171793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171793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ackage Specialized In Special Use (AREA)
  • Medical Preparation Storing Or Oral Administra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粉液袋容器,由一个密封袋体构成,袋体内设置有一个粉剂室和一个液剂室,粉剂室与液剂室之间通过分隔部隔绝,分隔部由袋膜通过可剥离虚焊结构连接构成,袋膜的内侧面上均固定附着有一层阻隔膜,袋膜的外侧面上固定附着有一层可剥离阻隔膜,阻隔膜与袋膜紧密相接。可剥离阻隔膜的上半部分与袋膜的外侧面游离,可剥离阻隔膜的上半部分向袋体的中部方向折叠,可剥离阻隔膜上半部分的端部中设置有挂孔,可剥离阻隔膜上半部分的端部与袋膜的外侧面固定附着。本实用新型解决了避免了现有的粉液袋使用时操作错误,药物与溶解液未经混合便进行使用,避免了错误给药问题的发生,进一步提高用药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Description

一种粉液袋容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包装技术,尤其涉及储存物料的医用密封容器,特别涉及用于存储含有固状药物的输液制剂的袋状包装容器,具体的是一种粉液袋容器。
背景技术:
医药行业中,经常需要将多种药品混合后向生物体内施放。药品的混合操作要求在无菌状态下进行。作为医院使用的注射剂,特别是抗生素,需要保存于无菌干燥状态,使用时用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的无菌溶解液溶解。现有技术中,抗生素和溶解液的混合溶解需要在无菌室内操作,并在西林瓶之间反复进行。此外,操作完成后会产生大量的抗生素西林瓶、生理盐水容器以及注射器等医疗废弃物。因此,现有技术中提出了粉液袋,粉液袋可将抗生素和溶解液保存于同一容器内,如日本国专利第3419139号,其粉液袋由一个输液单室袋和一个抗生素的单室袋熔融粘接构成。但是,这种粉液袋中的两个单室袋在熔融粘接后,其连接部易产生漏液,产品质量不稳定,加工工艺复杂。此外,现有的粉液双室袋的挂孔都预先设置在袋体上,在抗生素等药物与溶解液混合操作前,袋体就能悬挂进行输液,因此容易发生药物未与溶解液混合就进行投药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粉液袋容器,所述的这种粉液袋容器要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粉液袋使用时医生或者护士易操作错误,药物与溶解液未经混合便进行使用,导致错误给药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这种粉液袋容器由一个密封袋体构成,所述的密封袋体由两片袋膜在周边连接构成,所述的袋体内设置有一个粉剂室和一个液剂室,所述的粉剂室与液剂室之间通过分隔部隔绝,所述的分隔部由所述的两片袋膜通过可剥离虚焊结构连接构成,任意一片所述的袋膜均至少由一层薄膜构成,其中,任意一片所述的袋膜的内侧面上均固定附着有一层阻隔膜,袋膜的外侧面上均固定附着有一层可剥离阻隔膜,阻隔膜与袋膜紧密相接。所述的可剥离阻隔膜的上半部分与袋膜的外侧面游离,可剥离阻隔膜的上半部分向袋体的中部方向折叠,可剥离阻隔膜上半部分的端部中设置有挂孔,可剥离阻隔膜上半部分的端部与袋膜的外侧面固定附着,所述的袋膜的最内层薄膜的内侧面中设置有纵向或者横向的条纹状突起部,所述的纵向或者横向的条纹状突起部的高度为5%~15%的袋膜厚度,所述的袋膜的厚度为180~220μm,所述的纵向或者横向的条纹状突起部的高度为18~22μm。
进一步的,可剥离阻隔膜上半部分的端部与分隔部外侧袋膜的外侧面固定附着,并且阻隔膜与袋膜紧密相接。
进一步的,任意一片所述的袋膜均由三层薄膜构成。
进一步的,所述的袋体内设置有两个粉剂室和一个液剂室,所述的两个粉剂室之间通过一个第一分隔部隔绝,至少一个粉剂室与液剂室之间通过一个第二分隔部隔绝,所述的第一分隔部和第二分隔部均由所述的两片袋膜通过可剥离虚焊结构连接构成。
进一步的,所述的袋体的一端固定设置有一个口管,所述的口管连通所述的粉剂室或者液剂室,所述的口管内密封设置有一个塞体,所述的塞体的外部设置有密封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的密封装置为易拉环结构或者防菌膜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的阻隔膜或所述的可剥离阻隔膜由复合铝膜或具有阻隔性能的透明或半透明材料构成。
具体的,可剥离阻隔膜的内侧面印有该粉液双室袋的使用注意事项。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可剥离虚焊结构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公知技术方案,本领域技术人员均了解,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无菌冻结干燥状态下的抗生素、中药等粉体药物密封保存在粉剂室内,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的无菌溶解液密封保存在液剂室内,粉剂室和液剂室位于同一个袋体内,粉剂室和液剂室通过袋体内侧的可剥离虚焊结构隔离。使用时,先将带挂孔的可剥离阻隔膜与袋体剥离至粉剂室完全暴露。再通过挤压液剂室,液剂室内的压力突破分隔部的可剥离虚焊结构,抗生素等固状药物和溶解液可充分混合溶解。
本实用新型和已有技术相对比,其效果是积极和明显的。本实用新型将粉剂室和液剂室设置在同一个袋体内,粉剂室和液剂室通过袋体内侧的可剥离虚焊结构隔离,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两个单室袋的连接部易产生漏液的问题。粉液袋容器的挂孔设置在袋体外侧的可剥离阻隔膜上,使用时必须剥离阻隔膜进行投药,使操作人员对粉液双室袋有进一步确认的过程,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粉液袋中药物与溶解液未经混合便投入使用的操作错误,提高了用药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粉液袋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粉液袋容器在可剥离阻隔膜开启时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粉液袋容器在可剥离阻隔膜展开后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粉液袋容器,由一个密封的袋体1构成,所述的密封袋体1由两片袋膜在周边连接构成,所述的袋体1内设置有一个粉剂室2和一个液剂室3,所述的粉剂室2与液剂室3之间通过分隔部4隔绝,所述的分隔部4由所述的两片袋膜通过可剥离虚焊结构连接构成,任意一片所述的袋膜均至少由一层薄膜构成,其中,任意一片所述的袋膜的内侧面上均固定附着有一层阻隔膜,袋膜的外侧面上均固定附着有一层可剥离阻隔膜5,阻隔膜与袋膜紧密相接,所述的可剥离阻隔膜5的上半部分与袋膜的外侧面游离,可剥离阻隔膜5的上半部分向袋体1的中部方向折叠,可剥离阻隔膜5上半部分的端部中设置有挂孔7,可剥离阻隔膜5上半部分的端部中还设置有一个提拉部6,可剥离阻隔膜5上半部分的端部与袋膜的外侧面固定附着,所述的袋膜的最内层薄膜的内侧面中设置有纵向或者横向的条纹状突起部,所述的纵向或者横向的条纹状突起部的高度为5%~15%的袋膜厚度,所述的袋膜的厚度为180~220μm,所述的纵向或者横向的条纹状突起部的高度为18~22μm。
进一步的,可剥离阻隔膜5上半部分的端部与分隔部4外侧袋膜的外侧面固定附着。
进一步的,任意一片所述的袋膜均由三层薄膜构成。
进一步的,所述的袋体1内设置有两个粉剂室2和一个液剂室3,所述的两个粉剂室2之间通过一个第一分隔部4隔绝,至少一个粉剂室2与液剂室3之间通过一个第二分隔部4隔绝,所述的第一分隔部4和第二分隔部4均由所述的两片袋膜通过可剥离虚焊结构连接构成。
进一步的,所述的袋体1的一端固定设置有一个口管8,所述的口管8连通所述的粉剂室2或者液剂室3,所述的口管8内密封设置有一个塞体9,所述的塞体9的外部设置有密封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的密封装置为易拉环结构或者防菌膜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的阻隔膜或所述的可剥离阻隔膜5由复合铝膜或具有阻隔性能的透明或半透明材料构成。
具体的,可剥离阻隔膜5的内侧面印有该粉液双室袋的使用注意事项。
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是:无菌冻结干燥状态下的抗生素、中药等粉体药物密封保存在粉剂室2内,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的无菌溶解液密封保存在液剂室3内,粉剂室2和液剂室3位于同一个袋体1内,粉剂室2和液剂室3通过袋体1内侧的可剥离虚焊结构隔离。使用时,先将带挂孔7的可剥离阻隔膜5与袋体1剥离至粉剂室2完全暴露,再通过挤压液剂室3,液剂室3内的压力突破分隔部4的可剥离虚焊结构,抗生素和溶解液可充分混合溶解。

Claims (7)

1.一种粉液袋容器,由一个密封的袋体构成,所述的袋体由两片袋膜在周边连接构成,所述的袋体内设置有一个粉剂室和一个液剂室,所述的粉剂室与液剂室之间通过分隔部隔绝,所述的分隔部由所述的两片袋膜通过可剥离虚焊结构连接构成,任意一片所述的袋膜均至少由一层薄膜构成,其特征在于:任意一片所述的袋膜的内侧面上均固定附着有一层阻隔膜,袋膜的外侧面上均固定附着有一层可剥离阻隔膜,所述的阻隔膜与袋膜相接,所述的可剥离阻隔膜的上半部分与袋膜的外侧面游离,可剥离阻隔膜的上半部分向袋体的中部方向折叠,可剥离阻隔膜上半部分的端部中设置有挂孔,可剥离阻隔膜上半部分的端部与袋膜的外侧面固定附着,所述的袋膜的最内层薄膜的内侧面中设置有条纹状突起部,所述的条纹状突起部的高度为5%~15%的袋膜厚度,所述的袋膜的厚度为180~220μm,所述的纵向或者横向的条纹状突起部的高度为18~22μm。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粉液袋容器,其特征在于:可剥离阻隔膜上半部分的端部与分隔部外侧袋膜的外侧面固定附着,并且阻隔膜与袋膜相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粉液袋容器,其特征在于:任意一片所述的袋膜均由三层薄膜构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粉液袋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袋体内设置有两个粉剂室和一个液剂室,所述的两个粉剂室之间通过一个第一分隔部隔绝,至少一个粉剂室与液剂室之间通过一个第二分隔部隔绝,所述的第一分隔部和第二分隔部均由所述的两片袋膜通过可剥离虚焊结构连接构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粉液袋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袋体的一端固定设置有一个口管,所述的口管连通所述的粉剂室或者液剂室,所述的口管内密封设置有一个塞体,所述的塞体的外部设置有密封装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粉液袋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密封装置为易拉环结构或者防菌膜结构。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粉液袋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阻隔膜或所述的可剥离阻隔膜由复合铝膜或阻隔性透明或半透明材料构成。
CNU2008200555486U 2008-02-18 2008-02-18 一种粉液袋容器 Expired - Lifetime CN201171793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8200555486U CN201171793Y (zh) 2008-02-18 2008-02-18 一种粉液袋容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8200555486U CN201171793Y (zh) 2008-02-18 2008-02-18 一种粉液袋容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171793Y true CN201171793Y (zh) 2008-12-31

Family

ID=401989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8200555486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171793Y (zh) 2008-02-18 2008-02-18 一种粉液袋容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171793Y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27380A (zh) * 2011-04-15 2012-10-17 上海武彬包装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改进的固液双室输液容器
CN102961254A (zh) * 2012-11-30 2013-03-13 湖南科伦制药有限公司 一种可防止误操作的粉液双室袋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27380A (zh) * 2011-04-15 2012-10-17 上海武彬包装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改进的固液双室输液容器
CN102961254A (zh) * 2012-11-30 2013-03-13 湖南科伦制药有限公司 一种可防止误操作的粉液双室袋及其制备方法
CN102961254B (zh) * 2012-11-30 2015-08-05 湖南科伦制药有限公司 一种可防止误操作的粉液双室袋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105177U (zh) 新型固液双室输液容器
JP4930772B2 (ja) 2以上の容器を連通させるために使用する連通針
US4602910A (en) Compartmented flexible solution container
RU2556472C2 (ru) Форма
TW200404511A (en) Fluid transfer device and drug bottle for use in an infus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fluid transfer in such a system
CN201168199Y (zh) 多室输液软袋
JP2006230467A (ja) 注射用キット及び薬剤入りシリンジの調製方法
CN201171793Y (zh) 一种粉液袋容器
CN102727380A (zh) 一种改进的固液双室输液容器
JP2008212552A (ja) 輸液バッグ
CN2878255Y (zh) 粉液袋容器
CN2865677Y (zh) 即配输液软袋
JP4920246B2 (ja) 医療用薬液容器および薬剤入り医療用薬液容器
WO2005089697A1 (ja) 経腸栄養バッグ
JP2003062038A (ja) 薬液収容小袋付き薬液容器
CN206214420U (zh) 一种输液袋管口
JP4787646B2 (ja) 医療用容器
CN201213906Y (zh) 多室输液袋
JP4658570B2 (ja) 輸液チューブ、薬液投与セット及び連結用アダプタ
CN202314369U (zh) 双立管密封盖
CN208741505U (zh) 固液双室输液袋
CN2915110Y (zh) 大输液软袋用硬双接口
JP5078385B2 (ja) 医療用容器
JP4273962B2 (ja) 可撓性複室容器
CN104188800B (zh) 一种拼接成型的粉-液双室输液袋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