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用于将芯片模组(图未示)电性连接至电路板(图未示),包括:一绝缘本体10、多排端子20及与端子20相对的锡球30,其中绝缘本体10设有多排端子收容槽11,端子20对应收容其中;锡球30夹设在端子收容槽11,并与相应的端子20相抵接。
所述绝缘本体10具有大致成矩形区域的四侧边,并具有一第一表面12及与该第一表面12相对的第二表面13(如图1),实际上,第一表面12为绝缘本体10的上表面,第二表面13为绝缘本体10的下表面,所述端子收容槽11贯穿该两表面12、13,并对应每一端子收容槽11。
从绝缘本体10的俯视图上看,所述每一端子收容槽11包括连接在一起的三组边,分别为第一组边、第二组边与第三组边。
所述第一组边包括相互平行且相对的第一条边1111与第四条边1112,且第一条边1111与第四条边1112为相邻端子收容槽11在沿排的横向上的最外边的形成的两条直线,且该两条直线与所在排形成的直线LL平行。
如图6所示,第二组边也包括相互平行且相对的第二条边1121与第五条边1122;第三组边113也包括相互平行且相对的第三条边1131与第六条边1132,实际上第一条边1111、第二条边1121、第三条边1131、第四条边1112、第五条边1122及第六条边1132是按逆时针排列在端子收容槽11上,且第一组边111的其中一条边与邻接的第二组边112的其中一条边之间具有角度,该夹角为钝角,最佳为120度,即:第一条边1111与第二条边1121之间的角度为120度,第四条边1112与第五条边1122之间的角度为120度。
每一端子收容槽11实际位于第一组边、第二组边及该两组边的延长线围成的区域内,而第三组边也位于该两组边的延长线分别组成的两区域(未图示),且第三组边的两条边1131、1132分别与邻接的第一组边的两条边1111、1112相互垂直,即:第一条边1111与第六条边1132之间的夹角为90度,第三条边1131与第四条边1112之间的夹角为90度。
图2至图4为绝缘本体10的端子收容槽11的模具50的示意图,在制造端子收容槽11的模具50成型过程中,首先通过磨床在模具50上磨出与端子收容槽11的第二组边112对应的相对的两边51、52,接着再通过磨床在模具50上磨出与端子收容槽11的第一组边111对应的相对的两边53、54,这样可加工出端子收容槽11的大概轮廓,最后通过电火花加工方式在模具50上加工出与端子收容槽11的第三组边113对应的相对的两边55、56,以此就可以完成端子收容槽11的模具50制造,接着通过模具50直接加工端子收容槽111,从而较快制造端子收容槽11,而且只是通过磨床和电火花的制造工序,加工工序简单。当然端子收容槽11也可只设有第一组边与第二组边,或者设三组以上的边,只要端子收容槽位于该两组边及该两组边的延长线所围成的区域内,使端子收容槽的模具制造工序简单,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第一条边1111和端子收容槽11的第四条边1112与所述排形成的直线平行;且相邻两端子收容槽11的第二条边1121和第五条边1122与端子所在排形成的直线成锐角,使端子收容槽11倾斜一定角度,有利于容设其中的端子20能倾斜一定角度,加大相邻端子20之间的距离,有利于端子20密集化排列在端子收容槽11内;相邻两端子收容槽11的第三条边1131和第六条边1132与端子所在排形成的直线成直角。
如图8至图9,所述端子收容槽11为一不规则的形状,且端子20与端子收容槽11之间各个方向均具有间隙(如图15),每一端子收容槽11内设有相对的第一挡块114与第二挡块115,且该第一挡块114与第二挡块115的模具是通过电火花的加工方式成型的,其中第一挡块114略低于绝缘本体10的第一表面12,并位于第一条边1111与第二条边1121的交界处,且该第一挡块114与第五条边1122围设一开槽116,该开槽116未与绝缘本体10的第二表面12相贯通,并在开槽116的底部设有一凸块117,该凸块117由绝缘本体的第二表面13向外凸出形成,并位于端子收容槽11底端的附近,在端子收容槽11内,凸块117位于第一挡块114的另一侧,从绝缘本体10的俯视图上看,可以看到第一挡块114的两侧都设有凸块117,且所述锡球30嵌设固定于各凸块117之间(如图18)。
第二挡块115也略低于绝缘本体10的第一表面12,并位于第三条边1131与第四条边1112的交界处,且该第一挡块115也与第五条边1122围设一通槽118,该通槽118与绝缘本体10的第二表面12相贯通,且通槽118与开槽116在沿着端子收容槽11的第五条边1122所在直线方向是连通在一起。
图6至图10为绝缘本体10的仰视图,在所述每一端子收容槽11的侧边还设有突起14,该突起14大致呈楔形。
图11至图14为端子20的示意图,并同时参阅图17至图21,所述端子20与端子料带40一体冲压成型,并容设于对应的端子收容槽11内,且端子20与端子收容槽11之间各个方向均具有间隙(如图15),每一端子20包括:一基部21及由该基部21一端延伸的一弹性臂22与一固持部23,所述端子20还包括由基部21在所述弹性臂22相对另一端设有的一焊接部24。
所述基部21为一板体,包括与弹性臂22连接的一主体部211及由该主体部211的一侧延伸的一中间部212,该中间部212与所述固持部23连接在一起。
所述固持部23也为一板体,并与基部21位于同一平面内,该平面在图18中定义为平面P,且该固持部23与基部21收容于端子收容槽11的开槽116和通槽118组合的区域内(如图6)。所述固持部23包括与端子料带40连接的一料带连接部231及由该料带连接部231向下延伸的一卡持部232。
料带连接部231位于基部21的一侧,且其端部为端子20与端子料带40之间的预断处2311,且端子收容槽11收容端子料带连接部231的区域由外至内呈渐缩的结构(如图5和图15),从而可方便在预断处2311将端子20与端子料带41断开,并在端子料带40上设有与料带连接部231连接的一纵长的连接条41,该连接条41一端与料带连接部231连接,另一端设有一折弯部42,该折弯部42使端子20与端子料带40之间存在一偏转角度。
由于固持部23也为一板体,其料带连接部231也与基部21在同一平面内,即平面P,从而在端子20从端子料带40上切断时,防止料带连接部231有较大的偏转而导致端子20发生偏转,从而可使端子结构较稳定。
所述平面P与端子20所在排形成的直线GG成锐角γ,而实际上端子20所在排形成的直线GG就是端子料带40的方向(如图14和图16),且平面P邻近端子收容槽11的第五条边1122平行或重迭(即第二组边112中的一条边,如图16),以抵靠端子20,防止预断处有较大的偏转而导致端子20发生偏转,使端子结构较稳定。且平面P与端子20所在排形成的直线GG成锐角γ,使相邻端子20之间具有呈角度γ排列,而当端子20容设于相应的端子收容槽11时,端子20所在排形成的直线GG与绝缘本体10的一侧边平行,故该平面P与绝缘本体10的一侧边也成锐角γ(如图14和16)。
如图12和图13,所述基部21与所述弹性臂22在基部21所在平面的投影大致位于同一直线上(或者大致平行),实际上,弹性臂22在基部21所在平面的投影在直线QQ上,而基部21也在直线PP,故弹性臂22在基部21所在平面大致为于同一直线QQ上,且弹性臂22由基部21向上延伸形成,且弹性臂22相对基部21没有弯折,从而弹性臂22具有较好的正位度,端子20结构较稳定,这样有利于准确地与芯片模组的压缩接触。
如图13、图14及图15,从俯视图上看,弹性臂22的延伸方向所在直线QQ实际也就是弹性臂22在基部21所在平面的投影直线PP,该直线PP与端子20所在排形成的直线GG或绝缘本体10的一侧边成锐角δ,该锐角δ与锐角γ之和大概为90度,从而相邻端子20之间距离增大,有利于端子密集化。
所述弹性臂22包括由基部21一端延伸形成的一连接部221及由该连接部221末端进一步延伸形成的一接触部222,其中接触部222的端部设有与芯片模组接触的接触面223;所述连接部221延伸方向与所述接触部222延伸方向相反,并在所述连接部221与所述接触部222相接处形成一折弯部位224,所述折弯部位224平行抵接或邻近端子收容槽11的侧壁,即:折弯部位224平行抵接或邻近端子收容槽11的第二条边1121(第二组边的一条边,如图15和图17),从而防止在折断端子料带40时,避免端子20产生较大的变形,使端子20的弹性臂22位置较稳定。所述折弯部位224的弯折线为一水平弯折线2241,便于加工且能保证端子20的接触部222的准确。
如图12和图13,所述焊接部24由基部21在弹性臂22相对另一端延伸形成,该焊接部24包括位于焊接部24的一弯曲部241及由该弯曲部241向下延伸的焊接端242,通过弯曲部241使焊接部24与基部21偏移一段距离,而焊接端242所在平面与基部21所在平面并间隔一定距离。
所述焊接端242的一侧设有一卡扣部243,该卡扣部243卡扣在端子收容槽11的突起14上,并与突起14间隔一定的距离(如图19)。当锡球30熔化并与端子20的焊接端242固定在一起,当电连接器100受到振动或冲击时,绝缘本体10与端子20之间会产生相对运动,但因卡扣部243与突起14之间间隔一定距离,使相对运动不会拉扯到端子,从而熔化后的锡球30不会受到拉力或拉力很小,不会造成锡裂现象的产生。
如图20至图23,锡球30固定于绝缘本体10中,且与对应的端子20的焊接部24相抵接,且每个锡球30对应有两个凸块117,并嵌设固定于其中两相邻凸块117之间,其中第一凸块117设有两凸出部1171,第二凸块117设有一凸出部1171,所述三凸出部1171与锡球30固定,端子20与锡球30抵接的部位邻近第二凸块117未设凸出部1171的位置(如图21),从而可避开锡球30,让锡球30形成三点定位。
所述端子20邻近于第二凸块117未设凸出部1171的位置,且与第二凸块117此位置处的壁部之间具有容纳锡球30熔化后形成的锡液的空间118,使锡球30熔化后能自由形成较佳形状,位于该空间118内。
从绝缘本体10的仰视图上看,每排中相邻两凸块117与一锡球30之间有多点夹持点1172,这些夹持点依次围成一多边形Q,且锡球30的球心O位于该多边形Q所围成的区域内,使夹持点1172固定锡球30是通过压力而非摩擦力来固定,所以固定效果较好。本实施例该多边形Q近似等边三角形(如图23),使锡球30被三点定位在两相邻凸块117之间,且该各个夹持点1172对锡球30的作用力大致相等。
组装时,如图1,图17至图19,首先连同端子料带40将端子20(如图11)分别容设于相应的端子收容槽11内(如图15),然后折断端子料带40(如图17),最后将锡球30容设端子收容槽11的底部,并使锡球30与相应端子20的焊接部24相导接,以此组装好电连接器100。
图24至图27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主要是:每一锡球30对应设有四凸块117,其中三凸块117与锡球30固定,且每个凸块117的对角处设有两缺口119,端子20与锡球30抵接的部位邻近第四凸块117(即图27中右上方的凸块),且第四凸块117在朝向锡球30的方向并与锡球30之间具有所述缺口119,从而可由其它三凸块117三点定位锡球30,所述端子20邻近第四凸块117,且与第四凸块117的缺口119处的两壁部之间具有容纳锡球20熔化后形成的锡液的空间,使锡球30熔化后能自由形成较佳形状,位于该空间内。
图28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上述第二实施的主要区别是:每一凸块117只设有一个缺口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