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210540Y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210540Y
CN201210540Y CNU2008200079066U CN200820007906U CN201210540Y CN 201210540 Y CN201210540 Y CN 201210540Y CN U2008200079066 U CNU2008200079066 U CN U2008200079066U CN 200820007906 U CN200820007906 U CN 200820007906U CN 201210540 Y CN201210540 Y CN 201210540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electric connector
location division
contact
insulating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82000790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德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otes Guang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otes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otes Guang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Lotes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U20082000790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210540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210540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210540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设有多个收容孔的绝缘本体及多个容设于收容孔中的端子,该端子包括用以接触对接电子组件的接触部、用以定位端子于绝缘本体收容孔的定位部,以及连接接触部与定位部的连接部,其中所述接触部设有相对的两接触端,连接部设有弹性大于接触部的颈部,且定位部与颈部从侧视图看至少部分重叠。由于设有弹性部大于接触部的颈部,因此当插脚发生偏移时,其接触部可跟随插脚一起偏移,因此可以保持良好的电性接触;而定位部与颈部从侧视图看至少部分重叠,或者定位部包括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该颈部有第一定位部同一端延伸形成,故在收容孔高度固定的情况下,该定位部比其它与颈部没有重叠的电连接器的要长,因此其定位效果好。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第99226279号专利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座体、盖体及端子,该端子包括对接部和固定部,其中固定部可将整个端子固持于电连接器上,并且固定部一体延伸出接合部用来与电路板电性接合,对接部为具有并排式接触部分的双悬臂设计,固定部与接合部之间通过连接部连接,此端子的对接部配合芯片模块端脚的所在位置产生相对于固定部的转动。所述端子因为设有连接部,且该连接部细长,因此对接部可相对于固定部方便转动,使对接部与对接电子组件保持良好的电性接触。然而,由于这种电连接器竖直方向上的长度是固定的,而连接部为了达到需要的转动效果,竖直方向上需占用的长度较大,因此造成了电连接器固定部较短,定位效果不佳,导致固定部在绝缘本体中可偏移的角度就很大。因此,当将端子铆入绝缘本体中时,固定部可能形成较大的偏移,使得端子对接部严重偏离预定位置,从而导致端子与对接电子组件不能保持良好的电性连接。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电连接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其可与对接电子组件保持良好的电性接触,同时端子与绝缘本体之间能很好的定位。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其包括设有多个收容孔的绝缘本体及多个容设于收容孔中的端子,该端子包括用以接触对接电子组件的接触部、用以定位端子于绝缘本体收容孔的定位部,以及连接接触部与定位部的连接部,其中所述接触部设有相对的两接触端,连接部设有弹性大于接触部的颈部,且定位部与颈部从侧视图看至少部分重叠。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其包括设有多个收容孔的绝缘本体及多个容设于收容孔中的端子,该端子包括用以接触对接电子组件的接触部、用以定位端子于绝缘本体收容孔的定位部,以及连接接触部与定位部的连接部,其中所述定位部包括第一定位部及第二定位部,所述连接部设有弹性大于接触部的颈部,且该颈部与第二定位部由第一定位部同一端延伸形成。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由于其设有弹性部大于接触部的颈部,因此当插脚发生偏移时,其接触部可跟随插脚一起偏移,因此可以保持良好的电性接触;而定位部与颈部从侧视图看至少部分重叠,或者定位部包括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该颈部有第一定位部同一端延伸形成,故在收容孔高度固定的情况下,该定位部比其它与颈部没有重叠的电连接器的要长,因此其定位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绝缘本体的局部立体图;
图3为图1所示电连接绝缘本体另一方位的局部立体图;
图4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导电端子的立体图;
图5为图4所示电连接器导电端子另一方位的立体图;
图6为图4所示电连接器导电端子的平面展开图;
图7为图4所示电连接器导电端子另一种实施方式的局部示意图;
图8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与插脚的局部俯视图;
图9为图8所示电连接器与插脚在插脚偏移后的局部俯视图;
图10为图8所示电连接器沿A-A方向的局部剖面图;
图11为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局部立体分解图;
图12为图8所示电连接器沿B-B方向的局部剖面图;
图13图1所示电连接器端子尾端发生弹性形变后的局部图;
图14为图8所示电连接器沿C-C方向的局部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见图1,包括一绝缘本体10及多个导电端子20和锡球30。其下端与电路板2相接,上端与中央处理器3相接,如图14。
请参照图2至图3,所述绝缘本体10设有上表面11及下表面12,多个收容孔13贯穿该上、下表面11、12(图2、3中只画出其中一个),该收容孔13设有第一内侧壁130,与第一内侧壁相对的为第三内侧壁132,另外的两内侧壁分别为第二内侧壁131和第四内侧壁133,它们按顺时针方向排列,且第二、四内侧壁131、133分别在左右两个方向上。所述第一内侧壁130下端部的中部向外凹陷形成一让位槽1301,该让位槽的两端设有两第一肩部1302,该两第一肩部1302可与第二内侧壁131及第四内侧壁133相连,也可以是分离的。所述第三内侧壁132下端向内延伸有一凸面1320,该凸面1320的上表面形成一挡止面1321。所述第二内侧壁131下端部在其靠近第一内侧壁130的一侧向外凹陷形成有一凹陷部1310,该凹陷部的上缘形成一抵止面1311,且第二内侧壁131高于凹陷部1310的部分的设有一导引斜面1312,所述导引斜面1312靠近凹陷部1310一侧设有一导角1313;所述第四内侧壁133与第二内侧壁131对称设置有相同的结构。
请参照图4、图5和图6,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的导电端子20包括用以接触对接电子组件的接触部21,及由接触部21两端朝同向延伸形成的第一端部24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包括用以定位端子20于绝缘本体10收容孔13的定位部23,以及连接接触部21与定位部23的连接部22;所述第二端部即为由接触部21末端延伸形成的抵止部21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端子20弯曲成拱形,当然也可以为其它形状,且端子20两侧长度不等,所述第一端部24的末端低于第二端部的末端,即第一端部24所在的一侧较长,便于只电镀第一端部24的一面。
所述接触部21包括两臂部210,该两臂部210内侧向内延伸设有凸出部211,所述凸出部211上设有接触端2110。
所述连接部22设有细长颈部220,所述定位部23包括第一定位部230及第二定位部231,所述颈部220与所述第二定位部231均由该第一定位部230同向延伸而成,从侧视图看所述定位部23与颈部220至少部分重叠,如图5。所述第二定位部231有两个,且分别位于颈部220的两侧,所述第一定位部231与第二定位部231相连接的两外侧设有两第二肩部233,所述第一定位部上设有焊接部2300,该焊接部2300的末端设有导角,便于锡球30铆入其中;所述第一定位部230中央还设有一孔洞232,且该孔洞232竖直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水平方向上的尺寸。该孔洞232的上缘及下缘均为弧形,因此可以减少与锡球30的干涉,便于锡球30活动。本实施例中,该孔洞232为椭圆形孔洞,且长轴位于竖直方向,其也可为从上往下渐宽形的孔洞或者其它的形状,如图6和图7。所述孔洞232孔缘与锡球接触的一侧设有圆角2320,所述圆角2320是在成型孔洞232时同时形成的,如图5。
所述导电端子20电镀时,先把整个端20子镀上一层镍,然后再在第一端部24的第一定位部230与锡球30接触的一面镀上一层可焊性镀层,即可焊性镀层位于两末端之间,其电镀部分2321大概位于孔缘下端的部分,如图6。
如图12和图14,所述导电端子20收容于该绝缘本体10收容孔13中时,其定位部23与抵止部212分别位于收容孔13两相对的内侧壁上,定位部23位于第一内侧壁130上,抵止部212位于第三内侧壁132上,且定位部23上两第二肩部233将分别抵接于第二内侧壁131与第四内侧壁133的抵止面1311上,所述抵止部212可抵接于第三内侧壁132的挡止面1321上,该导电端子20与绝缘本体10第二内侧壁131及第四内侧壁133之间均设有间隙,如图10,由于该第二、四内侧壁131、133分别位于左右方向上,因此相当于导电端子20与绝缘本体10在左右方向设有间隙。
如图10和图14,所述锡球30收容于该收容孔13中时,该锡球30的直径小于第一内侧壁130与第三内侧壁132之间的宽度,所述锡球30容置于该收容槽13时,所述导电端子20与锡球30相接触,其一侧抵接于绝缘本体10的第三内侧壁132的挡止面1321上,一侧抵接于导端子20孔洞232的下缘,由于其直径小于两内侧壁之间的宽度,且定位部23上设有椭圆孔洞232,因此锡球30可在椭圆孔洞232内做较小的上下移动,且不会超出孔洞232的范围而掉落。
如图10、图11和图12,组装时,首先将端子20从下往上铆入该绝缘本体10中,将端子10的定位部23对着绝缘本体10第一内侧壁130,且所述孔洞232导有圆角2320的一面对着收容孔13的收容空间,铆入端子20,由于端子20定位部23上设有肩部233,而第二、四内侧壁131、133上分别设有抵止面1311,因此将端子20铆入到适当位置时,定位部23的两第二肩部233将分别抵于凹陷部1310的抵止面1311的上,而不能再移动。同时由于绝缘本体10第三内侧壁132上设有挡止面1321,因此当端子20铆入绝缘本体10中后,端子20抵止部212的末端将抵持于其上。这样端子20如果要向上移动时,肩部233与抵止面1311将相互配合而使其无法再向上移动,如果端子20要向下移动时,端子20的抵止部221与挡止面1321将相互配合使其无法再向下移动,因此可以保证端子20不会脱离绝缘本体10。且由于绝缘本体10第一内侧壁130的端部设有用以定位端子20的两第一肩部1302,因此在铆入端子20时,两第一肩部1302可以增加端子20铆入时竖直方向的定位效果,校正端子20的正位度。
接着将锡球30再铆入绝缘本体10中,如图13,由于绝缘本体10第一内侧壁130的端部设有供给端子20尾部变形的让位空间的让位槽1301,因此铆入锡球30时,端子20的尾端在让位槽1301处可发生弹性变形,且该端子20末端设有导角,便于锡球30铆入该收容孔13中,锡球30铆入后将部分露出绝缘本体10下表面13,因为锡球30可在椭圆孔洞232内上下移动,因此可以保证将端子20焊接于对接电子组件时,可以平整的焊接于其上。所述孔洞232的孔缘设有圆角2320,使锡球30能抵接于光滑的孔缘上,保护锡球30不受伤害。在本实施例中,锡球30与第二、四内表面131、133之间还留有间距,如图14,如此可以有利于通风,且可以降低焊接时所需的温度,同时还可避免绝缘本体10受热产生翘曲时,可以减少锡球30与绝缘本体10的干涉。
将电连接器1与电路板2焊接于一起时,由于端子20只电镀第一端部24的第一定位部230与锡球30接触的一面,端子20第一定位部230的另一面有一定的拒焊性,因此高温焊接中,熔化后的锡球30不会渗透到端子20第一定位部230的另一面,而使绝缘本体10第一内侧壁上的让位槽1301不会被锡球30填充,这样即使在震动过程中,绝缘本体10与端子20之间发生相互冲力,因为让位槽1301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可以缓冲焊接端2300受力,避免锡裂。
将中央处理器3插入该电连接器1中时,将插脚31从端子20较宽的部位插下去,然后将其朝接触部21的接触端2110平移过去。由于导电端子20设有较细的颈部220,且端子220与绝缘本体10在左右方向均设有间隙,因此当电连接器1与中央处理器3插接在一起时,若中央处理器3的针脚30发生偏移,端子20接触部21也将跟随其一起偏移,如此可以避免端子20与针脚30的单边接触,避免中央处理器3发生瞬断,如图8和图9。
所述电连接器,其具有弹性大于接触部的颈部,因此当外部针脚插入不准致使偏向接触部的一边时,由于颈部弹性比较大,因此端子的另一边也将跟随偏动,针脚始终与接触部的两边接触,因此电连接器与对接电子组件能始终保持良好的电性连接。而颈部与定位部从侧视图看有部分重叠,或者是定位部设有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该颈部与第二定位部由第一定位部同一端延伸形成,因此定位部长度较长,在有限的空间内,其可偏移的范围就较小,因此当铆入端子时,定位部可起到很到的定位效果,保证端子不会偏移,使端子平整而与对接电子组件保持良好的电性连接。
所述定位部上设有孔洞,锡球可活动收容于该孔洞中因此当把电连接器焊接于电路板上时,便于锡球自动调整位置,与电路板对接平整,保证电路板与对接电子组件良好的电性连接;且该孔洞竖直方向的尺寸大于水平方向的尺寸,如此可增加锡球竖直方向上的行程,使电连接器与电路板更好的焊接。若该孔洞为从上往下渐宽形的孔洞时,由于孔洞上端窄,因此定位部与颈部相连的部分的料就更充足,因此可以使端子的稳定性更好,而下端宽则锡球与孔洞两边缘的干涉就更少,使其在水平方向上活动的范围就更大,当其与电路板接触时,可自动调整位置与电路板上的焊垫对齐且接触平整。
这种电连接器的制造过程包括:提供设有若干收容孔的绝缘本体;提供金属片材,将金属片材冲制出具有接触部与焊接部的端子毛坯;在端子毛坯的焊接部冲出一孔洞,使孔洞孔缘一侧形成圆角,再将平板状的端子朝设有圆角的一面弯折形成所需的端子;将所述端子装设于收容孔中,且将设圆角的一侧朝向收容孔内;将锡球装设于收容孔中,其一侧与孔洞的下缘抵接。
所述电连接器,由于其上设有孔洞,锡球活动收容于该孔洞中,因此其可自动调整位置,与电路板焊接良好,且孔洞孔缘朝锡球球心的一侧或者与锡球接触的一侧设有圆角,因此当锡球装设入孔洞中时,其一侧可与光滑的孔洞边缘接触,避免锡球刮伤,且因圆角可在成型孔洞时同时形成,故加工较为简单。本发明电连接器制造方法在端子毛坯的焊接部冲出一孔洞,使孔洞孔缘一侧形成圆角,即其圆角是在成型孔洞时同时形成的,不需要再次冲压,因此可以减少生产工序。

Claims (10)

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设有多个收容孔的绝缘本体及多个容设于收容孔中的端子,该端子包括用以接触对接电子组件的接触部、用以定位端子于绝缘本体收容孔的定位部,以及连接接触部与定位部的连接部,其中所述接触部设有相对的两接触端,连接部设有弹性大于接触部的颈部,且定位部与颈部从侧视图看至少部分重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定位部设有肩部,绝缘本体对应设有与之配合以限制端子插入深度的抵止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接触部末端进一步弯折延伸形成抵止部,所述绝缘本体设有用以抵接抵止部以避免端子退出的挡止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包括两臂部,且两臂部内侧向内延伸设有凸出部,所述凸出部接触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与收容孔在左右方向具有使两者松动配合的间隙。
6.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设有多个收容孔的绝缘本体及多个容设于收容孔中的端子,该端子包括用以接触对接电子组件的接触部、用以定位端子于绝缘本体收容孔的定位部,以及连接接触部与定位部的连接部,其中所述定位部包括第一定位部及第二定位部,所述连接部设有弹性大于接触部的颈部,且该颈部与第二定位部由第一定位部同一端延伸形成。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定位部设有肩部,绝缘本体对应设有与之配合以限制端子插入深度的突起。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接触部末端进一步弯折延伸形成抵止部,所述绝缘本体设有用以抵接抵止部以避免端子退出的挡止面。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包括两臂部,且两臂部内侧向内延伸设有凸出部,所述凸出部接触端。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与收容孔在左右方向具有使两者松动配合的间隙。
CNU2008200079066U 2007-11-22 2008-04-26 电连接器 Expired - Lifetime CN201210540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8200079066U CN201210540Y (zh) 2007-11-22 2008-04-26 电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20059963 2007-11-22
CN200720059963.4 2007-11-22
CNU2008200079066U CN201210540Y (zh) 2007-11-22 2008-04-26 电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210540Y true CN201210540Y (zh) 2009-03-18

Family

ID=404812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8200079066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210540Y (zh) 2007-11-22 2008-04-26 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210540Y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60842A (zh) * 2009-06-11 2012-05-16 泰科电子公司 多位置连接器
CN107359448A (zh) * 2017-07-14 2017-11-17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及电子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60842A (zh) * 2009-06-11 2012-05-16 泰科电子公司 多位置连接器
CN102460842B (zh) * 2009-06-11 2015-07-01 泰科电子公司 多位置连接器
CN107359448A (zh) * 2017-07-14 2017-11-17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及电子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758202U (zh) 电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
CN206685558U (zh) 电连接器
CN101589516B (zh) 互连的印刷电路板
CN201498668U (zh) 电连接器
CN102210063A (zh) 具有浮动端子的连接器
TWI312212B (en) Low insertion force socket
CN101752757A (zh) 电连接器
CN201937059U (zh) 电连接器
TWM520732U (zh) 插頭電連接器與插座電連接器
CN201210540Y (zh) 电连接器
CN204088625U (zh) 电连接器
CN101295828B (zh)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201199569Y (zh) 电连接器
TWM439923U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201142401Y (zh) 电连接器
CN107528138B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100470942C (zh) 低插入力插座连接器
CN100546114C (zh) 低插入力插座连接器
CN102201623A (zh) 电连接器
CN101345366B (zh) 电连接器端子及其制造方法
CN201156602Y (zh) 端子料带结构
CN100440627C (zh) 电连接器端子
CN202585837U (zh) 电连接器
CN2579016Y (zh) 电连接器端子
CN103187643B (zh) 电连接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