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079938Y - 增力扳手 - Google Patents

增力扳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079938Y
CN201079938Y CNU2007201514690U CN200720151469U CN201079938Y CN 201079938 Y CN201079938 Y CN 201079938Y CN U2007201514690 U CNU2007201514690 U CN U2007201514690U CN 200720151469 U CN200720151469 U CN 200720151469U CN 201079938 Y CN201079938 Y CN 201079938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nal tooth
planetary gear
cylindrical shell
wheel group
gear s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72015146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沈逸峰
张国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U200720151469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079938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079938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079938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增力扳手,包括筒体,在筒体两侧形成第一开口端和第二开口端,筒体内侧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内齿部,第二内齿部和第三内齿部;第一行星轮组,耦接于第一内齿部;第二行星轮组,耦接于第二内齿部和第一行星轮组;第三行星轮组,耦接于第三内齿部和第二行星轮组;输入轴,耦接于第一行星轮组;支撑部,固连于筒体的外壁;第一端盖,固连于筒体的第一开口端;和第二端盖,固连于筒体的第二开口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三级行星轮组后,使得输出扭矩得到显著增加,同时还由于筒体内齿部的齿数可以适当减少,因此的可以采用直径较小的筒体设计。

Description

增力扳手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增力扳手,尤其指一种应用行星轮系工作原理设计的增力扳手。
背景技术
更换汽车轮胎是一项十分费力的工作,拆卸固定轮胎的螺栓更是其中焦困难的部分。汽车中一般都配有扳手,然而这种扳手需要在端部加连很长的扳杆,以增加扭矩,然而,对于小型汽车来说,后备箱空间有限,很难放置扳杆。现有技术中也有一些增力扳手,然而,其中一些扳手虽然输出扭矩大,但尺寸也较大,因此不便携带,有些增力扳手结构虽然小巧,但输出扭矩不够,用来拆卸紧固汽车轮胎的螺栓时,还是显得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增力扳手,其具有较紧凑的结构,同时具有很高的输出扭矩。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增力扳手包括
筒体,在筒体两侧形成第一开口端和第二开口端,筒体内侧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内齿部,第二内齿部和第三内齿部;
第一行星轮组,耦接于第一内齿部;
第二行星轮组,耦接于第二内齿部和第一行星轮组;
第三行星轮组,耦接于第三内齿部和第二行星轮组;
输入轴,耦接于第一行星轮组;
支撑部,固连于筒体的外壁;
第一端盖,固连于筒体的第一开口端;
和第二端盖,固连于筒体的第二开口端。
进一步的,所述筒体的第一开口端和第二开口端分别设有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与第一端盖紧密配合,所述第二弯折部与第二端盖紧密配合。
进一步的,在所述支撑部的一端具有套筒配合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三级行星轮组后,使得输出扭矩得到显著增加,同时还由于筒体内齿部的齿数可以适当减少,因此的可以采用直径较小的筒体设计。
如果在筒体第一开口端和第二开口端设置弯折部,以固连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这样,可以省去因采用焊接或螺栓连接等所增加的成本。
此外,在支撑部的一段设置套筒配合部,可以用来配合套筒,这样,在拆卸轮胎时,可以将支撑部的套筒套于待拆卸螺栓外的其他螺栓上,用以在操作时更加稳固。
附图说明
图1为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增力扳手的结构侧视图。
图2为依照图1中A-A面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筒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第一、第二、第三行星轮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所述筒体变形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增力扳手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结构紧凑且输出扭矩大的增距扳手,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特征作详细说明:
图1为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增力扳手的结构侧视图,图2为其剖视图。参照图1、图2,依照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增力扳手包括筒体10,第一行星轮组20,第二行星轮组30,第三行星轮组40,输入轴50,支撑部60,第一端盖70和第二端盖80。
其中,参照图3,筒体10为圆筒形,具有第一开口端101和第二开口端102。内侧设有内齿部103,内齿部103与第一行星轮组20、第二行星轮组结构相对应30,和第三行星轮组40结构相对应。
参照图4,第一行星轮组20包括第一行星轮组托架201、第一行星轮组输出轴202和托盘203,第一行星轮组托架201包括一个与筒体内圆同心的用以配合输入轴50的前级配合部,还包括三个筒体同轴的用以分别容纳三个第一行星轮204的行星轮安装部,第一行星轮204通过第一销轴枢接于行星轮安装部,并与第一行星轮组输出轴202相啮合。托盘203固连于托架201的一侧,中间有孔供输入轴50通过。
同样参照图4,第二行星轮组30包括第二行星轮组托架301、第二行星轮组输出轴302和托盘303,第二行星轮组托架301包括一个与筒体内圆同心的用以配合第一行星轮组输出轴202的前级配合部,还包括三个筒体同轴的用以分别容纳三个第二行星轮304的行星轮安装部,第二行星轮304通过第二销轴枢接于行星轮安装部,并与第二行星轮组输出轴202相啮合。托盘303固连于托架301的一侧,中间有孔供第一行星轮组输出轴202通过。
第三行星轮组40包括第三行星轮组托架401、第三行星轮组输出轴402和托盘403,第三行星轮组托架401包括一个与筒体内圆同心的用以配合第二行星轮组输出轴302的前级配合部,还包括三个筒体同轴的用以分别容纳三个第三行星轮404的行星轮安装部,第三行星轮404通过第三销轴枢接于行星轮安装部,并与第三行星轮组输出轴402相啮合。托盘403固连于托架401的一侧,中间有孔供第二行星轮组输出轴302通过。第三行星轮组输出轴402的一端具有多角形连接部,作为整个增力扳手的输出轴,用以与相应套筒相配合。
参照图6,输入轴50一端与第一行星轮相啮合,另一端具有多角形连接部,用以与一个手柄相固接。
支撑部60一端与筒体相固接,另一端具有多边形连接结构,用以固连一个外部套筒。支撑部优选具有“L”形结构,这样,可以保证其端部设置的套筒与第三行星轮组输出轴402端部的套筒平行设置。
参照图3,筒体10的第一开口端101固连第一端盖70,第二开口端102固连第二端盖80。优选的,在筒体10上第一开口端101的部分具有第一弯折部,在第二开口端102的部分设置第二弯折部,第一弯折部与第一端盖紧密配合,第二弯折部与第二端盖紧密配合。这样的设置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形成:如图5所示,首先在筒体10内侧靠近第一开口部和第二开口部的位置加工出锥槽,此后,顺序将输入轴50的一部分、第一行星轮组20、第二行星轮组30、第三行星轮组40配合入筒体内,并在两侧配合第一端盖70和第二端盖80,此后,向筒体10两侧施加压力,令筒体锥槽外侧的部分内折变形,从而形成与第一端盖紧密配合的第一弯折部和以第二端盖紧密配合的第二弯折部。
综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的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及修饰,皆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畴。

Claims (3)

1.一种增力扳手,其特征在于:包括
筒体,在筒体两侧形成第一开口端和第二开口端,筒体内侧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内齿部,第二内齿部和第三内齿部;
第一行星轮组,耦接于第一内齿部;
第二行星轮组,耦接于第二内齿部和第一行星轮组;
第三行星轮组,耦接于第三内齿部和第二行星轮组;
输入轴,耦接于第一行星轮组;
支撑部,固连于筒体的外壁;
第一端盖,固连于筒体的第一开口端;
和第二端盖,固连于筒体的第二开口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力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的第一开口端和第二开口端分别设有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与第一端盖紧密配合,所述第二弯折部与第二端盖紧密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增力扳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撑部的一端具有套筒配合部。
CNU2007201514690U 2007-06-29 2007-06-29 增力扳手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079938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7201514690U CN201079938Y (zh) 2007-06-29 2007-06-29 增力扳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7201514690U CN201079938Y (zh) 2007-06-29 2007-06-29 增力扳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079938Y true CN201079938Y (zh) 2008-07-02

Family

ID=396136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720151469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079938Y (zh) 2007-06-29 2007-06-29 增力扳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079938Y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98646A (zh) * 2010-03-26 2011-09-28 张国根 一种增力扳手
CN103851130A (zh) * 2012-11-28 2014-06-11 江苏金立电子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行星齿轮减速机构
CN105283272A (zh) * 2013-04-24 2016-01-27 凯特克分部尤尼克斯公司 用于拧紧螺纹紧固件的设备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98646A (zh) * 2010-03-26 2011-09-28 张国根 一种增力扳手
CN103851130A (zh) * 2012-11-28 2014-06-11 江苏金立电子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行星齿轮减速机构
CN105283272A (zh) * 2013-04-24 2016-01-27 凯特克分部尤尼克斯公司 用于拧紧螺纹紧固件的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883155U (zh) 一种车轮锁紧螺母的同步预拧紧装置
CN105270561B (zh) 无链自行车及其轮叉、车架
CN201079938Y (zh) 增力扳手
CN110371475A (zh) 一种管道运输用防变形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201922375U (zh) 一种套筒摇把
CN2838865Y (zh) 一种小车省力扳手
CN201702711U (zh) 一种增力扳手
CN202780948U (zh) 一种汽车轮胎扳手
CN104999432A (zh) V形汽车专用组合扳手
CN101087088A (zh) 一种电动车轮毂电机
CN210760062U (zh) 一种汽车轮毂螺母快速拆卸装置
CN206626111U (zh) 一种方便安装的胀套结构
CN2664830Y (zh) 一种轴类零件单边圆角滚压装置
CN202805057U (zh) 一种手动套筒扳手快速传动附件
CN201427496Y (zh) 一种车辆前轴坯体
CN201143652Y (zh) 棘轮套管一体往复式扳手
CN201848805U (zh) 便携式轮胎螺丝省力扳手
CN105314056B (zh) 无链自行车及其传动系统
CN219668408U (zh) 一种多功能自行车中轴套筒
CN216407536U (zh) 一种高强度汽车万向节
CN102198646A (zh) 一种增力扳手
CN216468295U (zh) 一种电动自行车牙盘与中轴装配结构
CN214647297U (zh) 一种组合式汽车轮毂
CN204172618U (zh) 一种用于装配轮胎的预紧装置
CN216842915U (zh) 一种行星架带动轮毂的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