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060839Y - 槽型等离子体显示板用电极 - Google Patents

槽型等离子体显示板用电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060839Y
CN201060839Y CNU2007200360197U CN200720036019U CN201060839Y CN 201060839 Y CN201060839 Y CN 201060839Y CN U2007200360197 U CNU2007200360197 U CN U2007200360197U CN 200720036019 U CN200720036019 U CN 200720036019U CN 201060839 Y CN201060839 Y CN 201060839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metal
arc
serial connection
connection 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72003601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兰兰
郑姚生
朱立锋
王保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Huaxian High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Huaxian High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Huaxian High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jing Huaxian High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U20072003601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060839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060839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060839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种槽型等离子体显示板用电极,属于等离体显示技术领域,它包括设置于前基极表面的第一金属电极和与第一金属电极相平行的、结构、尺寸相同的第二金属电极,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一金属电极由上弧形金属串接线和下弧形金属串接线组成,上弧形金属串接线和下弧形金属串接线的一端并接于扫描触点处,所述的上弧形金属串接线和下弧形金属串接线上的弧形段与荫罩上的网格孔相对,且在每段弧形段上均连接有位置、大小和方向可调的桥接电极,上弧形金属串接线和下弧形金属串接线上的相对的弧形段上的桥接电极分别位于所对应的荫罩网格孔的对角线上。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的单丝电极存在的发光亮度不高的问题,具有结构简单,可大幅度提高显示亮度的优点。

Description

槽型等离子体显示板用电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等离体显示器,尤其是等离子体显示器中影响其显示性能的电极结构,具体地说是一种能在槽型等离子体显示板电极间的电容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发光效率的等离子体显示器用电极。
背景技术
等离子体显示器(Plasma display panel,PDP)是借由气体放电所产生的紫外光激发荧光粉发光的显示器件。
目前绝大多数等离子体显示屏所采用的结构是三电极的表面放电型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前基板上分布着相互平行的维持电极(X电极)和扫描电极(Y电极),两者一起被称为显示电极,寻址电极(A电极)则以与维持电极相垂直的方向平行设置于后基板的表面。在ACC-PDP显示中,在维持期,X电极和Y电极交替加上高压,使在寻址期积累了壁电荷的单元产生放电。从而实现图像的显示。
而近年来开发成功的荫罩式等离子体显示板(SM-PDP)采用的则是两个个电极结构的对向放电结构。它在前基板上的制作单根行电极(扫描电极,维持期的电压也加到该电极),寻址电极(列电极)则以与扫描电极相垂直的方向平行设置于后基板的表面,扫描电极和寻址电极相互正交。在SM-PDP显示中,维持期只在扫描电极上加正负交替的高压使寻址期积累了壁电荷的单元产生放电,从而实现图像显示。
在SM-PDP的放电过程中,放电首先出现在两电极相交叉的区域,然后沿着电极向边缘扩散。而改变电极的宽度可以使放电过程中阴极区扩大,但是在此区域内电子的能量将被大量消耗在电离、激发氖原子和加热离子上,而对PDP亮度有直接关系的紫外线却减少很多,这就使得放电效率降低。从PDP显示屏的角度来看,电极宽度的增加也会使屏的电容变大,从而使放电过程中的位移电流增大,驱动电路的成本和功耗也随之增大。
目前常见的槽型等离子体显示板(SM-PDP)中的扫描电极主要有以下两种结构:
1)透明电极和汇流(BUS)电极结构;
2)单根汇流(BUS)电极结构;
单根汇流电极结构,没有透明电极,降低了成本,但汇流电极宽度不能做得很宽以免遮蔽发射的光,降低亮度。而对于BUS电极和透明电极的结构,由于透明电极的制作在增加了成本的同时也增加了电极间的电容,使得功耗增加,发光效率降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针对现有的单根电极存在的亮度低,发光效率不高的问题,提供一种适合于安装在槽型等离子体显示板(SM-PDP)的前基板表面能提高发光亮度和发光效率的等离子体显示器用电极。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之一是:
一种槽型等离子体显示板用电极,包括设置于前基极表面的第一金属电极和与第一金属电极相平行的、结构、尺寸相同的第二金属电极,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一金属电极由上弧形金属串接线和下弧形金属串接线组成,上弧形金属串接线和下弧形金属串接线的一端并接于扫描触点处,所述的上弧形金属串接线和下弧形金属串接线上的弧形段与荫罩上的网格孔相对,且在每段弧形段上均连接有桥接电极,上弧形金属串接线和下弧形金属串接线上的相对的弧形段上的桥接电极分别位于所对应的荫罩网格孔的对角线上。
所述的上弧形金属串接线和下弧形金属串接线上的弧形段或同为外凸形形结构,或同为内凸弧形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之二是:
一种槽型等离子体显示板用电极,包括设置于前基极表面的第一金属电极和与第一金属电极相平行的、结构、尺寸相同的第二金属电极,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一金属电极由上直线形和下直线形金属线组成,上直线形金属线和下直线形金属线的一端并接于扫描触点处,所述的上直线形金属线和下直线形金属线的与荫罩上的各网格孔相对位置处至少连接有一个位置、大小和方向可调的桥接电极,该桥接电极与相对的上直线形金属线或下直线形金属线组成T形结构。
所述的上直线形金属线和下直线形金属线的位于同一荫罩网格孔中的桥接电极位于网格孔的对角线上且其与所连接的金属线的角度可调。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之三是:
一种槽型等离子体显示板用电极,包括设置于前基极表面的第一金属电极和与第一金属电极相平行的、结构、尺寸相同的第二金属电极,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一金属电极由上直线形、中间直线形和下直线形金属线组成,上直线形金属线、中间直线形金属和下直线形金属线的一端并接于扫描触点处,所述的上直线形金属线和下直线形金属线的与荫罩上的各网格孔相对位置处均连接有位置、大小和方向可调的桥接电极,该桥接电极与相对的上直线形金属线或下直线形金属线组成T形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槽型等离子体显示板(SM-PDP)主要通过采用制作窄电极图案的方法来增大有效显示面积,而将由多个弧形且中空的金属结构串联而成的金属电极直接制作于前基板上,同时采用多根并接电极的方法以取代现有的单根直线形电极。确保了不增加屏电容和功耗的情况下,提高了发光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使用单根BUS电极的电极结构。
图2为现有的使用透明电极和BUS电极的电极结构。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极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极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极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极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荫罩网格孔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5所示。
图5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例的槽型等离子体显示板(SM-PDP)前基板的上视图。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槽型等离子体显示板(SM-PDP)包含多个不透明的金属电极设置于槽型等离子体显示板(SM-PDP)的一前基板表面。金属电极是由二相互平行的金属电极n-1和n构成。每一个电极n的构成是由两根上弧形金属串联结构和下弧形金属串联结构并联而成。
如图5所示,16,17为上下弧形(外凸弧)金属串联电极,通过扫描触点22相连通,18,19为一个单元孔21内部的桥接电极,18,19的形状,位置、方向和大小可以调整,图5所示的方向为单元中心轴线成45度夹角,20为后基板上的寻址电极。通过对电极图案的优化,可以获得更高的亮度和更高的发光效率。
实施例二。
如图3所示。
图3a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例的槽型等离子体显示板(SM-PDP)前基板的上视图。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槽型等离子体显示板(SM-PDP)包含多个不透明的金属电极设置于槽型等离子体显示板(SM-PDP)的一前基板表面。金属电极是由二相互平行的金属电极n-1和n构成。每一个电极n的构成是由两根上T形金属串联结构和下T形金属串联结构并联而成。
如图3a所示,1,2,3,4组成上下T形电极,通过扫描触点7相连通,3,4为1个单元孔6(即荫罩上的网格孔)对应的桥接电极,3,4的位置、方向和大小可以调整,调整的效果示意图如图3b所示,5为后基板上的寻址电极。1,2平行长条电极间的距离d可与图2所示的透明电极的宽度相当或适当调整。由图3所示的电极图案可以看出,虽然电极的面积并未增加很多,但有效显示面积可以有透明电极的图2相当,但功耗降低,发光效率增加。
实施例三。
如图4所示。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例的槽型等离子体显示板(SM-PDP)前基板的上视图。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槽型等离子体显示板(SM-PDP)包含多个不透明的金属电极设置于槽型等离子体显示板(SM-PDP)的一前基板表面。金属电极是由二相互平行的金属电极n-1和n构成。每一个电极n的构成是由两根上下T形金属串联结构和一根直线形金属结构并联而成。
如图4所示,由8,10,11,12组成上下T形金属串联结构电极,9为平行长条电极,电极8、9、10通过扫描触点15相连通,11,12为一个单元孔14(即荫罩上的网格孔)对应的桥接电极,11,12的位置、方向和大小可以调整,13为后基板上的寻址电极。图4和图3相比,平行长条电极的个数增加了。本实用新型专利不限制长电极和桥接电极的个数,但为了不遮蔽光,长电极和桥接电极的个数不能太多。
实施例四。
如图6所示。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例的槽型等离子体显示板(SM-PDP)前基板的上视图。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槽型等离子体显示板(SM-PDP)包含多个不透明的金属电极设置于槽型等离子体显示板(SM-PDP)的一前基板表面。金属电极是由二相互平行的金属电极n-1和n构成。每一个电极n的构成是由两根对相弧形(内凸弧)金属串联结构并联而成。
如图6所示,23,24为对相弧形长电极,通过扫描触点29相连通,25,26为一个单元孔28(即荫罩上的网格孔)对应的桥接电极,25,26的形状,位置、方向和大小可以调整,27为后基板上的寻址电极。通过对电极图案的优化,可以获得更高的亮度和更高的发光效率。
图7是几种单元孔形状的示意图。图3,图4和图5都是在长方形的单元孔形状上进行说明的,RGB三原色像素的排列也是长条形排布,但本实用新型对单元孔形和像素的排布形式不受限制,对不同的孔形形状和像素排列方式本实用新型仍然适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设于槽型等离子体显示板(SM-PDP)的前基板表面的弧形的金属电极,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电极具有弧形且为中空,因此可以降低金属电极的区域面积,以提高显示亮度,并可以降低放电电流,提高发光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所作的变化与修饰,皆应属于实用新型专利的涵盖范围。

Claims (2)

1.一种槽型等离子体显示板用电极,包括设置于前基极表面的第一金属电极和与第一金属电极相平行的、结构、尺寸相同的第二金属电极,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一金属电极由上弧形金属串接线和下弧形金属串接线组成,上弧形金属串接线和下弧形金属串接线的一端并接于扫描触点处,所述的上弧形金属串接线和下弧形金属串接线上的弧形段与荫罩上的网格孔相对,且在每段弧形段上均连接有位置、大小和方向可调的桥接电极,上弧形金属串接线和下弧形金属串接线上的相对的弧形段上的桥接电极分别位于所对应的荫罩网格孔的对角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槽型等离子体显示板用电极,其特征是所述的上弧形金属串接线和下弧形金属串接线上的弧形段或同为外凸形形结构,或同为内凸弧形结构。
CNU2007200360197U 2007-04-26 2007-04-26 槽型等离子体显示板用电极 Expired - Lifetime CN201060839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7200360197U CN201060839Y (zh) 2007-04-26 2007-04-26 槽型等离子体显示板用电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7200360197U CN201060839Y (zh) 2007-04-26 2007-04-26 槽型等离子体显示板用电极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7201998241U Division CN201156514Y (zh) 2007-04-26 2007-04-26 槽型等离子体显示板用电极
CNU2007203067009U Division CN201156515Y (zh) 2007-04-26 2007-04-26 槽型等离子体显示板用电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060839Y true CN201060839Y (zh) 2008-05-14

Family

ID=394093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7200360197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060839Y (zh) 2007-04-26 2007-04-26 槽型等离子体显示板用电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060839Y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060106096A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JP4397865B2 (ja) 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CN201060839Y (zh) 槽型等离子体显示板用电极
CN201156514Y (zh) 槽型等离子体显示板用电极
CN201156515Y (zh) 槽型等离子体显示板用电极
CN100511560C (zh) 槽型等离子体显示板用电极
JPH04267035A (ja) プラズマ表示素子
CN1108599C (zh) 一种交流等离子体显示板
US6411031B1 (en) Discharge electrodes for a color plasma display panel capable of lowering a discharge voltage
US7372204B2 (en) Plasma display panel having igniter electrodes
JP2010062131A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CN101783276B (zh) 一种等离子体显示板
CN201038116Y (zh) 荫罩式等离子体显示板电极
CN100533641C (zh)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CN100349248C (zh) 等离子显示板
CN101719453A (zh) 等离子显示器的电极结构
CN1207747C (zh) 等离子体显示屏弧形电极结构
KR100322083B1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CN100530300C (zh) 荫罩式等离子体显示板的循环显示驱动方法
KR20010004230A (ko) 플라즈마디스플레이패널 구조
KR100415604B1 (ko) 고주파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100749470B1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0313110B1 (ko) 교류형 면방전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의 고 휘도 유지전극 구조
CN102361001B (zh) 等离子显示屏、等离子显示屏的后基板组件及其制作工艺
EP2124242A2 (en) Plasma Display Pane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070426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