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054349Y - 一种热管式电子芯片散热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热管式电子芯片散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054349Y
CN201054349Y CNU2007201203780U CN200720120378U CN201054349Y CN 201054349 Y CN201054349 Y CN 201054349Y CN U2007201203780 U CNU2007201203780 U CN U2007201203780U CN 200720120378 U CN200720120378 U CN 200720120378U CN 201054349 Y CN201054349 Y CN 201054349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fin
condenser pipe
fan
water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72012037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秦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U200720120378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054349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054349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054349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传热、电子器件散热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是一种采用热虹吸原理的热管式散热器。吸热块(1)内有蒸发水道(2),蒸发水道(2)之间有通孔(3),冷凝段(4)放热凝结成液态的工质靠重力回流到蒸发水道(2)内。可采用高效低廉的胀管工艺,解决接触热阻问题,引入强化空气对流传热结构,降低了原材料和制造工艺成本,使散热器尺寸更紧凑。采用高风压的多级轴流式风扇或离心式风扇,提高风量,进而有效地提高散热量。

Description

一种热管式电子芯片散热器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器件的散热技术,尤其是采用热管原理、主要由吸热块、空气换热器和风扇组成的、用于冷却半导体集成芯片的散热器。
背景技术
随着半导体集成电路晶体管数量的增加,器件的发热量也随着增加。当前计算机芯片CPU发热和散热问题已经成了计算机发展过程中的障碍,单纯的翅片加风扇结构的散热器已经满足不了要求,目前普遍采用热管式散热器。
目前用于CPU散热器中的热管的基本结构是:两端封死,内有毛细管结构的铜制管。台式计算机中CPU全是垂直放置,热管式散热器中的热管放置,一是水平,二是U形,热管中的工质完全靠管内的毛细管结构,如多孔结构、丝网结构、沟槽结构,产生的虹吸原理,使凝成液态的工质回流到蒸发段,实现工质在热管内循环流动。如果冷凝的工质不能回流到蒸发段(倒U型放置的热管就有这样的问题),或回流量减小,则散热器完全不能工作,或散热量减小。由于虹吸力量非常有限,因而这种热管传输的热量不高,和依靠重力回流式(热虹吸原理)相比,热量传输相差非常大。
现一般都采用铜管内烧结成的多孔结构实现虹吸,由于工艺要求,热管必须完成抽真空、灌入工质、封焊成品后才能进行后续工序,因而设置扩展换热肋片的套片工艺,不能采用现有的高效胀管工艺来保证肋片与热管有效接触,即解决接触热阻问题。采用锡焊,生产效率不高,焊接时的高温可能导致热管爆炸的危险。一片一片地紧配合套入,问题有:对热管外径精度要求高,接触不可靠,生产效率太低。为保证热管内的毛细管结构不被破坏,热管的最小弯曲半径受限制,一般要3倍的热管直径,因而散热器的尺寸不易实现紧凑化设计(尺寸小、重量轻在CPU散热器中非常重要)。另外,现热管本身的生产工艺非常复杂,要求非常高,无氧铜管多次在还原性气体(氢气)中高温(上千度)烧结,有烧结成品率的问题,因而热管本身成本价格非常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器,采用热虹吸原理,提高了热管输送热量的能力,可采用高效、低价的胀管工艺套片,或安全简易的焊接工艺,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并显著地降低成本造价。引入强化传热结构,使散热器尺寸更紧凑。采用高风压的风扇,有效提高散热量。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散热器主要部件有:吸热块、空气换热器和风扇。空气换热器中有多根冷凝管,冷凝管上设置有肋片,肋片为套片式,这和现CPU热管式散热器类似。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吸热块中有蒸发水道,蒸发水道之间有相互贯通的通孔;冷凝管的一头封堵,另一头在吸热块的一端,或靠近一端,与蒸发水道连通;冷凝管与吸热块之间成95°~140°角;风扇采用了离心式风扇,或相邻两级的动叶转向相反或之间设置有导向叶的多级轴流式风扇
其工作过程是:散热器的吸热块紧贴在发热器件的散热面上,当器件的散热面为水平放置时,吸热块水平放置,空气换热器在上方,由于冷凝管与吸热块之间的夹角不大于140°,冷凝管向着蒸发水道方向下倾40°以上;当器件的散热面垂直放置,即吸热块垂直放置,安装散热器时要求冷凝管在上方,由于冷凝管与吸热块之间的夹角不小于95°,则冷凝管向着与蒸发水道连通的那头下倾5°以上,因而在蒸发水道吸热蒸发成汽态的工质进入冷凝管,放热凝结成液态工质,液态工质在重力作用下,顺着冷凝管壁向下流动,回到蒸发水道,实现工质循环。
重力回流比虹吸作用回流量大、距离远,则热管内热量传输量高、距离远,有利于减小冷凝段和蒸发段之间的温差,提高散热量。在冷凝管内壁面设置有毛细管结构,使得冷凝管内壁形成厚厚的液膜,蒸汽凝结放出的热量必须通过液膜,因而不利于凝结传热。当为了减小空气换热器的尺寸,冷凝管外高度肋化时,冷凝管内的凝结传热的热阻将高于外部空气对流热阻,这不利于缩小空气换热器尺寸。本实用新型由于靠重力回流,冷凝管内壁不需设置毛细管结构,有效的减少液膜传热过程,并且还可以采用强化凝结传热结构,如采用螺旋内肋管,提高凝结传热,有效的提高散热量,减小散热器尺寸,冷凝管的成本也降低。
吸热块中的蒸发水道之间相互贯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平衡各蒸发水道的吸热蒸发量,和各冷凝管的放热凝结量。如果蒸发水道液态工质不足,但吸热蒸发量大,液态工质则通过通孔,从液态工质多的蒸发水道补充到少的地方,如果在蒸发水道内表面设置毛细管结构,则更能充分发挥所有蒸发水道的吸热蒸发能力;通过通孔,汽态工质根据各冷凝管放热凝结速度,平衡进入各冷凝管,如放热凝结速度高的冷凝管,则管内气压低,进入该冷凝管的汽态工质就多,反之亦反。
二、只需一个充液管,一次充液、抽真空,一个封焊头,这样工艺简单,密封可靠,而现热管式散热器,每根都需充液、抽真空、封焊。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如果封焊头漏气失效,还可以修补,成品率高,而现产品则不能这样,一旦有一根热管漏气失效,则除风扇外,整个散热器不可修补,成为废品。
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制造工艺主要流程是:一、在冷凝管上设置肋片,二、焊接蒸发水道与冷凝管,三、灌加工质,抽真空,封焊充液管,四、安装风扇。由于冷凝管上设置肋片工序在前,就可以采用套片式肋片胀管工艺,肋片上的套管孔比冷凝管大一点,则可以一次将所有的肋片套入冷凝管中,再胀管,将冷凝管直径胀大,就可以保证肋片与冷凝管紧密接触,解决了接触热阻的问题,该工艺简单且效率高;采用焊接工艺,由于不存在高温膨胀爆炸的危险(不受温度限制),因而可以采用各种方便的焊接方法,如高温回流焊。
空气散热器紧凑化设计,肋片加密,采用强化换热结构,大大地提高了空气流动阻力。单级轴流式风扇风压不足,克服不了肋片的空气流动阻力,导致风量急剧下降,流经空气换热器的空气温度迅速上升,空气换热器的换热温差下降,则散热量下降,单级轴流式风扇已经满足不了要求。离心式风扇,风压高,能满足以上要求。
单级轴流式风扇不行,可采用多级,但是不能简单地将现两个或多个轴流式风扇叠加在一起,这样效果非常低。因为空气经过一级风扇,被风扇扇叶(此称为动叶)驱动,有轴向速度,还有周向速度,成螺旋流动,如果后一级风扇动叶转向相同,则进一步增大周向速度,即增大了螺旋流动,螺旋流动不利于提高风压、风量。如果在两级动叶之间设置导向叶,空气流经导向叶,周向速度被消除,空气的部分速度动能转换成压力势能,空气流动方向更适合后一级动叶相对空气的冲角,这种两相邻动叶之间设置导向叶的结构,是多级轴流式风机、空压机的标准结构。采用另一种结构,两相邻级动叶转向相反,后一级动叶不仅起着进一步驱动空气、向空气提供动能的作用,还起着导向叶的作用,扩压,将动能转换成压力势能,消除周向速度和螺旋流动增长,有效提高风扇的风压、风量,有利于提高散热量。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和现产品相比,原材料成本降低,制造工艺简单,效率高,降低制造成本,结构紧凑,尺寸小巧,散热量得到有效提高。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剖面示意图。
图3是套片式结构空气换热器特征剖面示意图。
图4是叉列短肋形强化传热结构肋片的特征示意图。
图5是图4中A-A剖视图。
图6是百叶窗短肋形强化传热结构肋片的特征示意图。
图7是图6中B-B剖视图。
图8是波形强化传热结构肋片的特征剖面示意图。
图中,1、吸热块,2、蒸发水道,3、通孔,4、冷凝管,5、空气换热器,6、肋片,7、导向叶,8、动叶,9、风扇,10、侧风口,11、毛细管结构,12、定位扩边,13、套管孔翻边。
具体实施方式
计算机中的CPU通常都是垂直放置,图1、2所示的散热器的放置都是配合发热器件散热面为垂直放置的。图1所示的散热器,风扇(9)为两级动叶(8)之间设置有导向叶(7)的多级(两级)轴流式风扇;第一级风扇靠吸热块(1)处开有侧风口(10),其作用是:冷却CPU芯片周围的器件,如果在吸热块(1)的背面设置散热肋片,侧风口(10)出来的风直接吹在背面的肋片上;冷凝管(4)的接头被弯曲,在吸热块(1)的一端(上端),从蒸发水道(2)的轴上方向与其接通。蒸发水道(2)中工质液面可以非常高,蒸发水道(2)被液态工质浸没的面积也就高,因而可以不设置毛细管结构。冷凝管(4)与吸热块(1)的连接,可采用钎焊方法焊接,必须牢固,不允许慢性漏气。
图2所示的散热器,风扇(9)为离心式风扇,冷凝管(4)从吸热块(1)的背面,直接插入蒸发水道(2),与其接通。为了充分发挥整个蒸发水道内表面的吸热蒸发传热作用,蒸发水道(2)增设了毛细管结构(11),如沟槽结构、烧结成的多孔结构、丝网结构,就可依靠虹吸力,尽可能使整个蒸发水道(2)内表面被液态工质湿润;蒸发表面设置有毛细管结构,还能强化蒸发传热,这都有利于蒸发传热,降低蒸发段的热阻。
图1、2所示的散热器中,一根冷凝管对应一蒸发水道,为了增大蒸发面积,降低蒸发热阻,可通过增加吸热块(1)中蒸发水道(2)的数量来实现,蒸发水道(2)的数量将多于冷凝管(4)的数量。
蒸发水道(2)之间相互贯通的通孔(3),最好在蒸发水道(2)上端设置一个,平衡通入各冷凝管内的汽态工质流量;在蒸发水道(2)中部再设置一个通孔,保证在各种情况下,所有的蒸发水道内至少保持有一定量的液态工质,如图2所示。
图1、2所示的散热器,冷凝管与吸热块之间的夹角大致为120°,针对现应用最广泛的台式计算机,冷凝管与吸热块之间的夹角的合理选取值应该是110°~130°。夹角太大,冷凝管太斜,散热器不紧凑,对安装不利;夹角太小,当计算机主机倾斜时,可能会出现冷凝管中的液态工质靠重力不能回流到蒸发水道内。
图3示出了套片式结构,肋片(6)通过肋片的套管孔翻边(13)与冷凝管(4)接触传热,这里有接触热阻的问题,解决该问题有两种工艺:一、焊接,二、胀管。只有肋片和冷凝管都为铜材时,才适合采用锡焊。胀管工艺是一种简单、效率高、成本低的工艺,在许多其它产品生产中普遍采用,如空调中的空气换热器(冷凝器、蒸发器),并且不受材料限制,因而降低了制造工艺成本和原材料成本。
图3示出了在套管孔翻边(13)上有定位扩边(12),其作用有:肋片之间的片距定位,对采用胀管工艺,定位扩边(12)非常重要,它保证胀管前套管孔翻边(13)不会插入相邻肋片的套管孔里,否则不能保证相邻肋片的套管孔翻边(13)与冷凝管壁之间的有效接触,将导致接触热阻问题。
空气换热器占整个散热器的主要体积,为了减小空气换热器的体积尺寸,即主要是肋片所占的空间,可采用强化空气对流传热结构的肋片。图4、5、6、7示出了短肋形强化传热结构,图4、5为叉列短肋形,图6、7为百叶窗短肋形,它们的基本特征是:空气流经的表面被冲切成一段段不连续的表面,空气每流经一段(短肋),其上的边界层都处在边界层的起始段,使整个对流换热表面充分利用了边界层起始段较薄、热阻小、换热系数高的有利特点。
如图8所示的波形结构,其强化传热原理是:在空气流动方向上,肋片被加工成波形,空气流经波形表面的凹面时会形成旋涡,在下游的凸面处会形成局部地区的流体脱离现象,这些现象都能使传热得到强化提高。
空气换热器设计中还必须认真考虑肋片之间的片距这一参数,依据实验研究,空气对流换热系数与片距的大致-0.7次方成正比,也就是说减小片距不仅可以增加肋片数量,即换热面积,还可以极大地提高空气对流换热系数。最佳片距应低于1毫米,但在实际设计中还要考虑其它因素。对于平板肋片,片距应该不大于1.5毫米,考虑到生产工艺,以及尘埃聚集污染的危险因素,片距不应小于0.7毫米。对于采用了波形和短肋形强化传热结构的肋片,片距应该不小于0.7,不大于2.0毫米,短肋的宽度在2.0毫米左右。
现有散热器仅仅考虑将发热器件(如CPU)产生的热量传到其附近周围的空气中,如果没有足量的空气对流,周围的空气将上升,像计算机这样的电子设备,机箱尺寸紧凑小巧,内部空间小,为了降低机箱内部空气温度,有效降低CPU以及其它器件的工作温度,在机箱上增设风扇,增加机箱内外的空气对流。这样的设计不仅增加了成本、体积,还增加了噪音、以及设备的不可靠性。
为了克服以上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方案:风扇采用离心式(多级轴流式也可以),在风扇的出风口设置有与机箱外相通的排风管,这样可以将发热器件产生的热量直接排放到机箱外,有效地降低机箱内部空气温度,提高了总散热效果。

Claims (7)

1.一种用于冷却半导体集成芯片的散热器,包括有:吸热块(1)、空气换热器(5)和风扇(9),空气换热器(5)中有冷凝管(4),冷凝管(4)上设置有肋片(6),肋片(6)为套片式,其特征在于:吸热块(1)中有蒸发水道(2),蒸发水道(2)之间有相互贯通的通孔(3);冷凝管(4)的一头封堵,另一头在吸热块(1)的一端,或靠近一端,与蒸发水道(2)连通;冷凝管(4)与吸热块(1)之间的夹角为95°~140°;风扇采用了离心式风扇,或相邻两级的动叶(8)转向相反或之间设置有导向叶(7)的多级轴流式风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在蒸发水道(2)内设置有毛细管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蒸发水道(2)的数量多于冷凝管(4)的数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肋片(6)采用了短肋形或波形强化传热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肋片(6)为平板式,片距不大于1.5毫米,不小于0.7毫米。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风扇(9)在靠吸热块(1)处开有侧风口(1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肋片(6)上的套管孔翻边(13)上有定位扩边(12)。
CNU2007201203780U 2007-05-30 2007-05-30 一种热管式电子芯片散热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054349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7201203780U CN201054349Y (zh) 2007-05-30 2007-05-30 一种热管式电子芯片散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7201203780U CN201054349Y (zh) 2007-05-30 2007-05-30 一种热管式电子芯片散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054349Y true CN201054349Y (zh) 2008-04-30

Family

ID=393940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720120378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054349Y (zh) 2007-05-30 2007-05-30 一种热管式电子芯片散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054349Y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22877A (zh) * 2009-06-10 2010-12-22 Abb研究有限公司 反重力热虹吸热交换器和功率模块
CN108762443A (zh) * 2018-05-24 2018-11-06 郑州云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计算机的t型散热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22877A (zh) * 2009-06-10 2010-12-22 Abb研究有限公司 反重力热虹吸热交换器和功率模块
CN108762443A (zh) * 2018-05-24 2018-11-06 郑州云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计算机的t型散热装置
CN108762443B (zh) * 2018-05-24 2020-08-04 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计算机的t型散热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22097A (zh) 环流热管式散热器
CN106855741B (zh) 一种用于刀片服务器芯片的散热装置和系统
CN106885485B (zh) 一种热端变截面多脉动冷端热管散热器
CN104851857A (zh) 一种芯片冷却系统
CN102713486A (zh) 热沉
CN106332529A (zh) 一种管带式微循环散热器及微循环换热系统
CN106304805A (zh) 一种板翅式微循环散热器及微循环换热系统
CN107917554A (zh) 平板热管扩展式冷凝装置
CN206251533U (zh) 一种管片式微循环散热器及微循环换热系统
CN101369562B (zh) 板式热管散热器及其应用
CN206389664U (zh) 一种管带式微循环散热器及微循环换热系统
CN102128552A (zh) 单面波浪板式脉动热管
CN101079400A (zh) 热管式电子芯片散热器
CN101001514A (zh) 液冷式散热装置及散热单元
CN201084722Y (zh) 一种热管式cpu散热器
CN201054349Y (zh) 一种热管式电子芯片散热器
CN106255396A (zh) 一种管片式微循环散热器及微循环换热系统
CN109974138A (zh) 一种散热器、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101431879B (zh) 热管强化的电子器件散热器
CN101068008A (zh) Cpu散热器
CN101060105A (zh) 电子器件散热器
CN201156534Y (zh) 一种扁形电子芯片散热器
CN101075592A (zh) 热管式电子器件散热器
CN101090097A (zh) 热管式cpu散热器及制造工艺
CN207066183U (zh) 一种塔式散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430

Termination date: 20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