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60105A - 电子器件散热器 - Google Patents

电子器件散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60105A
CN101060105A CN 200710074566 CN200710074566A CN101060105A CN 101060105 A CN101060105 A CN 101060105A CN 200710074566 CN200710074566 CN 200710074566 CN 200710074566 A CN200710074566 A CN 200710074566A CN 101060105 A CN101060105 A CN 1010601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pipe
condenser pipe
water channel
evaporation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710074566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秦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 200710074566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060105A/zh
Publication of CN1010601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6010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传热、电子器件散热技术领域。本发明是一种采用热虹吸原理的热管式散热器。液态工质在蒸发水道吸热变成蒸汽,经蒸汽管进入冷凝管,放热变成液态,依靠重力回流到蒸发水道。冷凝管从吸热块背面插入,接入蒸发水道,减少管道长度,使结构紧凑。可采用高效低廉的胀管工艺,解决接触热阻问题,引入强化空气对流传热结构,不仅降低了原材料和制造工艺成本,还有效地提高了散热量,使散热器尺寸更紧凑。采用多个风扇,提高风量,进而提高散热量。

Description

电子器件散热器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器件的散热技术领域,尤其是采用热管原理、主要由吸热块、空气换热器和风扇组成的、用于冷却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的散热器。
背景技术
随着半导体集成电路晶体管数量的增加,器件的发热量也随着增加。当前计算机芯片CPU发热和散热问题已经成了计算机发展过程中的障碍,单纯的翅片加风扇结构的散热器已经满足不了要求,目前普遍采用热管式散热器。
目前用于CPU散热器中的热管的基本结构是:两端封死,内有毛细管结构的铜制管。由于台式计算机中CPU全是垂直放置,热管式散热器中的热管放置,一是水平,二是U形,热管中的工质完全靠管内的毛细管结构,如多孔结构、丝网结构、沟槽结构,产生的虹吸原理,使凝成液态的工质回流到蒸发段,实现工质在热管内循环流动,将热量从蒸发段输送到冷凝段,再经冷凝段上的扩展换热肋片(简称肋片)由风扇驱动空气带走散出。如果冷凝的工质不能回流到蒸发段(倒U型放置的热管就有这样的问题),或回流量减小,则散热器完全不能工作,或散热量减小。由于虹吸力量非常有限,因而这种热管传输的热量不高,和依靠重力回流式(热虹吸原理)相比,热量传输相差非常大。
现一般都采用铜管内烧结成的多孔结构实现虹吸,由于工艺要求,热管必须完成抽真空、灌入工质、封焊成品后才能进行后续工序,因而设置扩展换热肋片的套片工艺,不能采用现有的高效胀管工艺来保证肋片与热管有效接触,即解决接触热阻问题。采用锡焊,生产效率不高,焊接时的高温可能导致热管爆炸的危险。一片一片地紧配合套入,问题有:对热管外径精度要求高,接触不可靠,生产效率太低。为保证热管内的毛细管结构不被破坏,热管的最小弯曲半径受限制,一般要3倍的热管直径,因而散热器的尺寸不易实现紧凑化设计(尺寸小、重量轻在CPU散热器中非常重要)。另外,现热管本身的生产工艺非常复杂,要求非常高,无氧铜管多次在还原性气体(氢气)高温(上千度)烧结,有烧结成品率的问题,因而热管本身成本价格非常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散热器,采用热虹吸原理、环流式结构,提高了热管输送热量的能力,可采用高效、低价的胀管工艺套片,或安全简易的焊接工艺,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并显著地降低成本造价,提高散热效率。引入强化传热结构,优化结构设计,使散热器尺寸更紧凑。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散热器主要部件有:吸热块、空气换热器和风扇。空气换热器中有多根冷凝管,冷凝管上设置有肋片;吸热块有与发热器件散热面紧贴的面,称之为吸热面,其背面即为吸热块的背面,这和现CPU热管式散热器类似。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吸热块中有蒸发水道,蒸发水道之间有相互贯通的通孔;冷凝管的一端通过蒸汽管在吸热块一端,或靠近一端,与蒸发水道相连通;冷凝管的另一端从吸热块背面,蒸发水道径向方向与蒸发水道相连通,形成环形结构;冷凝管与水冷块之间的夹角在5°~85°之间。
其工作过程是:当发热器件的散热面为垂直放置,散热器的吸热块紧贴在器件的散热面上,则吸热块为垂直放置,安装要求蒸汽管在上,冷凝管在下。在蒸发水道内的液态工质受热蒸发成汽态,向上流动,通过蒸汽管流进冷凝管,汽态工质在冷凝管内冷凝成液态。由于冷凝管与吸热块的夹角不大于85°,因而冷凝管向吸热块方向下倾有5°以上,因而冷凝成液态的工质和汽态工质的流动方向一致,沿管壁流向冷凝管的另一端,回到吸热块中的蒸发水道内,工质这样环形走了一个循环。冷凝管上的热量是通过肋片,由被风扇驱动的空气流经肋片而带走散出的。
如果发热器件的散热面水平向上,散热器水平地设置在上面,则蒸发水道在下,冷凝管在上。蒸发水道产生的汽态工质从冷凝管的两端进入冷凝管,一端是通过蒸汽管。在冷凝管内冷凝成液态的工质,由于重力作用,顺着冷凝管回流到蒸发水道内,实现循环。
以上说明,冷凝成液态的工质,靠重力回流实现工质循环,是热虹吸工作原理,靠重力回流与毛细管虹吸结构相比,液态工质回流速度高,因而热管内热量传输量高。在冷凝管内壁而设置有毛细管结构,冷凝管内壁形成厚厚的液膜,凝结时蒸汽放出的潜热必须通过液膜至壁面,即毛细管结构层的存在,不利于凝结传热。在冷凝管外的肋化(即设置肋片)程度高时,凝结传热的热阻将高于外部空气对流热阻,这都不利于提高散热器的散热量和实现散热器的小巧、紧凑化设计。本发明由于靠重力回流,冷凝管内壁不需设置毛细管结构,有效的减少液膜传热过程,并且还可以采用强化凝结传热结构,如采用螺旋内肋管,提高凝结传热,有效的提高散热量,减小散热器尺寸,冷凝管的成本也降低。
冷凝管从吸热块背面的接入蒸发水道,冷凝管好像立在吸热块背面,其目的是:降低吸热块位置,提高蒸发水道内工质液面,使蒸发水道被液态工质浸湿的面积更多,有利于蒸发传热,减少液态工质进入冷凝管内,这样有利于凝结传热;另外,使结构紧凑,冷凝管第二段的接头不必大弯曲,减小了所占空间尺寸,减小蒸发段和冷凝段之间液态工质回流距离。
吸热块中的蒸发水道之间相互贯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平衡各蒸发水道的吸热蒸发量,和各冷凝管的放热凝结量。如果蒸发水道液态工质不足,但吸热蒸发量大,液态工质则通过通孔,从液态工质多的蒸发水道补充到少的地方,如果在蒸发水道内表面设置毛细管结构,则更能充分发挥所有蒸发水道的吸热蒸发能力;通过通孔,汽态工质根据各冷凝管放热凝结速度,平衡进入各冷凝管,如放热凝结速度高的冷凝管,则管内气压低,进入该冷凝管的汽态工质就多,反之亦反。
二、只需一个充液管,一次充液、抽真空,一个封焊头,这样工艺简单,密封可靠,而现热管式散热器,每根都需充液、抽真空、封焊。另外,本发明的散热器,如果封焊头漏气失效,还可以修补,成品率高,而现产品则不能这样,一旦有一根热管漏气失效,则除风扇外,整个散热器不可修补,成为废品。
本发明的散热器制造工艺主要流程是:一、在冷凝管上设置肋片,二、焊接蒸发水道与冷凝管,三、灌加工质,抽真空,封焊充液管,四、安装风扇。由于冷凝管上设置肋片工序在前,就可以采用套片式肋片,胀管工艺,肋片上的带翻边的孔比冷凝管大一点,则可以一次将所有的肋片套入冷凝管中,再胀管,将冷凝管直径胀大,就可以保证肋片与冷凝管紧密接触,解决了接触热阻的问题,该工艺简单且效率高;采用焊接工艺,由于没有密封,不存在高温膨胀爆炸的危险(不受温度限制),因而可以采用各种方便的焊接方法,如整体锡钎焊工艺。
综上所述,本发明和现产品相比,原材料成本降低,制造工艺简单,效率高,降低制造成本,结构紧凑,尺寸小巧,散热量得到有效提高。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2是本发明的特征剖面示意图。
图3是套片式结构空气换热器特征剖面示意图。
图4是叉列短肋形强化传热结构肋片的特征示意图。
图5是图4中A-A剖视图。
图6是百叶窗短肋形强化传热结构肋片的特征示意图。
图7是图6中B-B剖视图。
图8是波形强化传热结构肋片的特征剖面示意图。
图中,1、吸热块,2、蒸发水道,3、通孔,4、冷凝管,5、空气换热器,6、肋片,7、蒸汽管,8、风扇,9、毛细管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计算机中的CPU通常都是垂直放置,图1、2所示的散热器的放置都是配合发热器件散热面为垂直放置的。如图所示,由冷凝管(4)和肋片(6)构成的空气换热器(5)好像斜立在吸热块(1)上。冷凝管(4)从背面直接插入吸热块(1),从蒸发水道(2)的径向方向与其接通。这样接头短,减小冷凝段和蒸发段之间的距离,尽可能降低吸热块的位置,又能保证散热器整体紧凑、小巧。图1中,蒸汽管(7)斜插入冷却块(1)与蒸发水道(2)相接通,图2中,蒸汽管(7)在吸热块(1)的一端(上端),从蒸发水道(2)的轴上方向与其接通,蒸汽管(7)直径变小,小于冷凝管,这样更利于弯曲,减小弯曲半径,使结构紧凑,同时降低材料成本。另外,设置有两个风扇,分别在空气换热器(5)的两侧,以提高风量,进而提高散热量,还可再增加风扇数量。
图1和图2相比,图2中的散热器更紧凑。尽可能减小散热器吸热面方向上的尺寸面积,这在计算机CPU散热器安装中非常重要,因为计算机主板尺寸有限,CPU散热器安装占有相当大的面积,减小其所占面积,对整体性能有益。
冷凝管(4)与吸热块(1)的连接,可采用钎焊方法焊接,必须牢固,不允许慢性漏气。
图2所示的散热器中的蒸发水道(2)增设了毛细管结构(8),如沟槽结构、烧结成的多孔结构、丝网结构,就可依靠虹吸力,尽可能使整个蒸发水道(2)内表面被液态工质湿润;蒸发表面设置有毛细管结构,还能强化蒸发传热,这都有利于蒸发传热,降低蒸发段的热阻。
图1、2所示的散热器中,一根冷凝管对应一蒸发水道,为了增大蒸发面积,降低蒸发热阻,采用增加吸热块(1)中蒸发水道(2)的数量的措施,使中蒸发水道(2)的数量多于冷凝管的数量。蒸发水道(2)之间相互贯通的通孔(3)最好在蒸发水道(2)上端设置一个,平衡通入各冷凝管内的汽态工质流量;在冷凝管(4)与蒸发水道(2)接口下端附近再设置一个通孔(3),保证在各种情况下,所有的蒸发水道内至少保持有一定量的液态工质,如图1、2所示。
图1、2所示的散热器,冷凝管与吸热块之间的夹角大致为60°,针对现应用最广泛的台式计算机,冷凝管与吸热块之间的夹角的合理选取值应该是45°~70°。夹角太大,冷凝管太斜,散热器不紧凑,对安装不利;夹角太小,当计算机主机倾斜时,可能会出现冷凝管中的液态工质靠重力不能回流到蒸发水道内。
图3示出了套片式结构,肋片(6)通过肋片根部的翻边与冷凝管(4)接触传热,这里有接触热阻的问题,解决该问题有两种工艺:一、焊接,二、胀管。只有肋片和冷凝管都为铜材时,才适合采用锡焊。胀管工艺是一种简单、效率高、成本低的工艺,在许多其它产品生产中普遍采用,如空调中的空气换热器(冷凝器、蒸发器),并且不受材料限制,因而降低了制造工艺成本和原材料成本。
空气换热器占整个散热器的主要体积,为了减小空气换热器的体积尺寸,即主要是肋片所占的空间,采用强化空气对流传热结构的肋片。图4、5、6、7示出了短肋形强化传热结构,图4、5为叉列短肋形,图6、7为百叶窗短肋形,它们的基本特征是:空气流经的表面被冲切成一段段不连续的表面,空气每流经一段(短肋),其上的边界层都处在边界层的起始段,使整个对流换热表面充分利用了边界层起始段较薄、热阻小、换热系数高的有利特点。
如图8所示的波形结构,其强化传热原理是:在空气流动方向上,肋片被加工成波形,空气流经波形表面的凹面时会形成旋涡,在下游的凸面处会形成局部地区的流体脱离现象,这些现象都能使传热得到强化提高。
空气换热器设计中还必须认真考虑肋片之间的片距这一参数,依据实验研究,空气对流换热系数与片距的大致-0.7次方成正比,也就是说减小片距不仅可以增加肋片数量,即换热面积,还可以极大地提高空气对流换热系数。最佳片距应低于1毫米,但在实际设计中还要考虑其它因素。对于平板肋片,片距应该不大于1.5毫米,考虑到生产工艺,以及尘埃聚集污染的危险因素,片距不应小于0.7毫米。对于采用了波形和短肋形强化传热结构的肋片,片距应该不小于0.7,不大于2.0毫米,短肋的宽度在2.0毫米左右。
现有散热器仅仅考虑将发热器件(如CPU)产生的热量传到其附近周围的空气中,如果没有足量的空气对流,周围的空气将上升,像计算机这样的电子设备,机箱尺寸紧凑小巧,内部空间小,为了降低机箱内部空气温度,有效降低CPU以及其它器件的工作温度,在机箱上增设风扇,增加机箱内外的空气对流。这样的设计不仅增加了成本、体积,还增加了噪音、以及设备的不可靠性。
为了克服以上问题,本发明提出这样的一款设计:风扇采用离心式,在风扇的出风口设置有与机箱外相通的排风管,这样可以将发热器件产生的热量直接排放到机箱外,有效地降低机箱内部空气温度,提高了总散热效果。采用离心式风扇的原因是风压高,出风口尺寸小,降低了排风管口径,使之紧凑,便于安装。

Claims (9)

1、一种用于冷却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的散热器,包括有:吸热块(1)、空气换热器(5)和风扇(8),空气换热器(5)中有冷凝管(4),冷凝管(4)上设置有肋片(6),其特征在于:吸热块(1)中有蒸发水道(2),蒸发水道(2)之间有相互贯通的通孔(3);冷凝管(4)的一端通过蒸汽管(7)在吸热块(1)的一端,或靠近一端,与蒸发水道(2)相连通;冷凝管(4)的另一端从吸热块(1)的背面,蒸发水道(2)径向方向与蒸发水道(2)相连通;冷凝管(4)与吸热块(1)之间的夹角在5°~85°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在蒸发水道(2)内设置有毛细管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蒸发水道(2)的数量多于冷凝管(4)的数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风扇为离心式,风扇出风口设置有与机箱外相通的排风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在空气换热器(5)两侧分别设置有风扇(8)。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空气换热器(5)采用了套片式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肋片(6)采用了波形强化传热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肋片(6)采用了短肋形强化传热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肋片(6)为平板式,片距不大于1.5毫米,不小于0.7毫米。
CN 200710074566 2007-05-25 2007-05-25 电子器件散热器 Pending CN10106010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710074566 CN101060105A (zh) 2007-05-25 2007-05-25 电子器件散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710074566 CN101060105A (zh) 2007-05-25 2007-05-25 电子器件散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60105A true CN101060105A (zh) 2007-10-24

Family

ID=388661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710074566 Pending CN101060105A (zh) 2007-05-25 2007-05-25 电子器件散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060105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78930A (zh) * 2010-11-24 2012-05-30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带液态金属散热机构的机箱背板
US9409264B2 (en) 2013-03-25 2016-08-09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Interleaved heat sink and fan assembly
CN109289229A (zh) * 2018-11-01 2019-02-01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七九工厂 一种开放式冷凝回流装置
CN111010847A (zh) * 2019-11-22 2020-04-14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均热板式散热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78930A (zh) * 2010-11-24 2012-05-30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带液态金属散热机构的机箱背板
US9409264B2 (en) 2013-03-25 2016-08-09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Interleaved heat sink and fan assembly
CN109289229A (zh) * 2018-11-01 2019-02-01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七九工厂 一种开放式冷凝回流装置
CN109289229B (zh) * 2018-11-01 2023-10-27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七一九工厂 一种开放式冷凝回流装置
CN111010847A (zh) * 2019-11-22 2020-04-14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均热板式散热装置
CN111010847B (zh) * 2019-11-22 2021-09-07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均热板式散热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383170B1 (en) Thermosiphon for electronics cooling with nonuniform airflow
US6714413B1 (en) Compact thermosiphon with enhanced condenser for electronics cooling
US20090025223A1 (en) Heat exchanger with angled secondary fins extending from primary fins
CN2834120Y (zh) 自然空冷式被动循环微槽群相变散热系统
CN101022097A (zh) 环流热管式散热器
CN104851857A (zh) 一种芯片冷却系统
CN1885529A (zh) 热管散热装置
CN1929727A (zh) 一种远程被动式循环相变散热方法和散热系统
CN102128552B (zh) 单面波浪板式脉动热管
CN101060105A (zh) 电子器件散热器
CN101001514A (zh) 液冷式散热装置及散热单元
CN206389664U (zh) 一种管带式微循环散热器及微循环换热系统
CN2569345Y (zh) 回路型热管结构
CN104142725A (zh) 一种新型笔记本散热装置及方法
CN101075592A (zh) 热管式电子器件散热器
CN101079400A (zh) 热管式电子芯片散热器
CN201084722Y (zh) 一种热管式cpu散热器
WO2024002183A1 (zh) 用于半导体制冷片的换热系统
CN101068008A (zh) Cpu散热器
CN201156534Y (zh) 一种扁形电子芯片散热器
CN101431879A (zh) 热管强化的电子器件散热器
CN201532140U (zh) 一种盘旋状热虹吸回路热管散热器
CN101075593A (zh) 环流热管式电子器件散热器
CN201054349Y (zh) 一种热管式电子芯片散热器
JP2007208154A (ja) 電子機器用の冷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7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