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027722Y - 倍力型气动增压缸 - Google Patents

倍力型气动增压缸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027722Y
CN201027722Y CNU2007200023973U CN200720002397U CN201027722Y CN 201027722 Y CN201027722 Y CN 201027722Y CN U2007200023973 U CNU2007200023973 U CN U2007200023973U CN 200720002397 U CN200720002397 U CN 200720002397U CN 201027722 Y CN201027722 Y CN 201027722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ston
cylinder
rod
locating piece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72000239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简新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NAKA FLUID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NAKA FLUID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NAKA FLUID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NAKA FLUID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U20072000239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027722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027722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027722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ctuat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倍力型气动增压缸,包括多数个重叠设置的气缸单元、多数片隔板、一前缸盖、一后缸盖、一排气单元,及一活塞杆,本实用新型主要是利用在活塞杆的壳体开设多个不同高度的气孔,以供气体流动而推动各个气缸单元的活塞上下移动,产生倍力增压效果;并且借由各个气缸单元的定位件置于该活塞的容置槽时,是利用其外螺纹部与该活塞的内螺纹部互相螺合定位,以使该定位件与活塞之间的接触螺合面积扩大,提高定位件的密封固定效果,使定位件不易自容置槽脱落,各个缸体就不易产生气体外泄问题,用以达到良好的增压效果。

Description

倍力型气动增压缸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增压缸,特别是涉及一种倍力型气动增压缸。
背景技术
一般气压冲床或CNC加工中心机,其主轴所需的轴向输出力较大,所以需搭配倍力增压缸,才能提升最后的输出压力,进而达到增压效果。通常采用油压方式的倍力增压缸容易产生油液的泄漏现象,以致时常发生污染主轴、机台等情事,所以一般也有采用气压方式的倍力增压缸,以避免油液污染。
参阅图1,一般倍力气压缸1包括多数个重叠设置的气缸单元11、多数片隔板12、一前缸盖13、一后缸盖14、一排气单元15、一活塞杆16,及一触动单元17。
每一气缸单元11具有一概呈筒状且两端开放的缸体111、一可活动地设置于该缸体111内的活塞112、一设置于该活塞112上的定位件113、一被定位件113所压抵的夹环114,及四个等角度间隔设置的螺丝115(图1因视角关系,只能绘出其中两个)。该活塞112具有一供该定位件113置于其中的容置槽116,及一形成于该容置槽116底缘的贯孔117,每一螺丝115皆穿伸过定位件113且螺合固定于活塞112上。
每一片隔板12是夹置于每两相邻缸体111之间,且隔板12与缸体111之间存在有排气道121。该前缸盖13是盖设于其中一外侧气缸单元11的缸体111上,该前缸盖13具有一前端进气孔131,该后缸盖14则盖设于另一相反外侧气缸单元11的缸体111上,该后缸盖14具有一后端进气孔141。该排气单元15具有一设置于该前缸盖13上的气压源151、一连通该气压源151与前端进气孔131的前端通道152,及一连通该气压源151与后端进气孔141的后端通道153。
该活塞杆16具有一壳体161,及一杆体162,该壳体161同时穿伸过后缸盖14、各个活塞112的贯孔117,与各个定位件113,并且该壳体161具有一由其中一端面向内凹陷的轴孔163、多数个形成于壳体161表面不同高度且径向连通该轴孔163的气孔164,及多数个间隔形成于壳体161表面且供相对应夹环114容置其中的缺槽165,该杆体162则穿设固定于该壳体161的另一端面,并于该轴孔163轴向延伸,同时杆体162两端分别突出于该前、后缸盖13、14外侧。
该触动单元17具有设置于该前缸盖13上且互相垂直间隔的一个第一开关171与一个第二开关172,及一设置于该杆体162上且位于该前缸盖13外侧的触动件173。
借由上述设计,就可在单一活塞杆16上安装有多段、多数的气压缸,当该气压源151将气体经由前端通道152导入前端进气孔131内时,气体也会同时经由轴孔163、气孔164而迅速进入每一隔层的缸体111内,并向下推抵各自的活塞112,以达到多数倍推力的效果。此时,借由该活塞杆16的杆体162移动,也会带动该触动件173向下触碰该第二开关172。
参阅图2,此时,该排气单元15的气压源151就控制气体经由后端通道153导入后端进气孔141内,而不再导入前端进气孔131,用以将最下层的活塞112向上推动,进而同时带动其余活塞112与活塞杆16向上移动,直至设于该杆体162上的触动件173向上触碰该第一开关171,该气压源151便又会将气体导入前端进气孔131内,而不再导入后端进气孔141,进而推动各活塞112,使其回到如图1所示的位置,以达到各活塞112往复移动的操作使用。
然而此种设计方式,仍具有以下所述的缺点:
(1)螺丝易断裂,造成定位件的密封固定效果降低:
由于每一活塞112与定位件113的截面积都非常大,制作精度较难提升,一旦承受过大压力推动位移时,活塞112与定位件113便有很大机率产生倾斜,以致于将两者固定的螺丝115会因为倾斜幅度过大而容易变形断裂,造成定位件113脱离,降低其密封固定效果,各个缸体111便容易因为气体外泄而无法产生良好的增压效果,不易达到多数倍推力的目的。
(2)该第一、二开关与触动件之间容易产生接触磨损:
由于该第一、二开关171、172是采用触动方式运作,因此长时间使用之后,该第一、二开关171、172与触动件173之间便极为容易产生接触磨损现象,导致该第一、二开关171、172不易确实控制该气压源151的排气状态,如此,该倍力气压缸1就不易正常运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定位件的密封固定效果较佳、可以达到良好增压效果的倍力型气动增压缸。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倍力型气动增压缸,包括多数个重叠设置的气缸单元、多数片隔板、一前缸盖、一后缸盖、一排气单元,及一活塞杆。
每一气缸单元具有一概呈筒状且两端开放的缸体、一可活动地设置于该缸体内的活塞,及一设置于该活塞上的定位件,该活塞具有一供该定位件置于其中的容置槽、一形成于该容置槽底缘的贯孔,及一设于该容置槽周缘的内螺纹部,该定位件具有一设于其周缘且螺合定位于该活塞的内螺纹部上的外螺纹部。
每一片隔板是夹置于每两相邻缸体之间,且隔板与缸体之间存在有排气道,该前缸盖是盖设于其中一外侧气缸单元的缸体上,并具有一前端进气孔,该后缸盖则盖设于另一相反外侧气缸单元的缸体上,并具有一后端进气孔,该排气单元具有一设置于该前缸盖上且连通该前端进气孔的气压源,及一连通该气压源与后端进气孔的后端通道。
该活塞杆具有一壳体,及一杆体,该壳体同时穿伸过前缸盖、后缸盖、各个活塞的贯孔,与各个定位件,并且该壳体具有一由其中一端面向内凹陷的轴孔,及多数个形成于壳体表面不同高度且径向连通该轴孔的气孔,该杆体则穿设固定于该壳体的另一端面,并于该轴孔内轴向延伸,同时杆体两端分别突出于该前、后缸盖外侧。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功效在于,借由该定位件置于该活塞的容置槽时,是利用其外螺纹部与该活塞的内螺纹部互相螺合定位,以使该定位件与活塞之间的接触螺合面积扩大,提高定位件的密封固定效果,定位件就不易自容置槽脱落,各个缸体皆不易产生气体外泄问题,所以本实用新型倍力型气动增压缸可以产生良好的增压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侧视剖视图,说明一般倍力气压缸向下推压的态样。
图2是一侧视剖视图,说明图1所示的一般倍力气压缸,其向上推压的态样。
图3是一立体分解图,说明本实用新型倍力型气动增压缸的较佳实施例。
图4是一侧视剖视图,说明该较佳实施例的活塞杆向下推移的态样。
图5是一局部放大侧视剖视图,说明该较佳实施例的定位件与活塞的螺合结构态样。
图6是一侧视剖视图,说明该较佳实施例的活塞杆向上推移的态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较佳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倍力型气动增压缸进行详细说明。
参阅图3、4,本实用新型倍力型气动增压缸2的较佳实施例,包括多数个重叠设置的气缸单元21、多数片隔板22、一前缸盖23、一后缸盖24、一排气单元25、一活塞杆26,及一感应单元27。
每一气缸单元21具有一概呈筒状且两端开放的缸体211、一可活动地设置于该缸体211内的活塞212、一设置于该活塞212上的定位件213,及一被定位件213所压抵的夹环214。
配合参阅图5,该活塞212具有一供该定位件213置于其中的容置槽215、一形成于该容置槽215底缘的贯孔216,及一设于该容置槽215周缘的内螺纹部217,该定位件213具有一设于其周缘且螺合定位于该活塞212的内螺纹部217上的外螺纹部218,并且每一气缸单元21还具有一填置于该活塞212的内螺纹部217与该定位件213的外螺纹部218之间的粘胶219(只见于图5)。
续参阅图3、4,每一片隔板22是夹置于每两相邻缸体211之间,且隔板22与缸体211之间存在有排气道221(只见于图4),该前缸盖23是盖设于其中一外侧气缸单元21的缸体211上,并具有一前端进气孔231,该后缸盖24则盖设于另一相反外侧气缸单元21的缸体211上,并具有一后端进气孔241。
该排气单元25具有一设置于该前缸盖23上且连通该前端进气孔231的气压源251,及一连通该气压源251与后端进气孔241的后端通道253。
该感应单元27具有一设置于该前缸盖23上的固定板271,及一设置于该固定板271上且控制该气压源251作动的感应件272,其中,该固定板271具有一沿轴向方向延伸的长槽273。
该活塞杆26具有一壳体261、一杆体262、一连接于该杆体262上且位于该前缸盖23外侧的移动件263,及一设置于该杆体262末端且位于该后缸盖24外侧的螺栓264,该杆体262具有一穿伸于该长槽273内且供该移动件263设于其上的限位板265。
该壳体261同时穿伸过前缸盖23、后缸盖24、各个活塞212的贯孔216,与各个定位件213,并且该壳体261具有一由其中一端面向内凹陷的轴孔266、多数个形成于壳体261表面不同高度且径向连通该轴孔266的气孔267,及多数个间隔高度形成于壳体261表面且供相对应夹环214容置其中的缺槽268,该杆体262则穿设固定于该壳体261的另一端面,并于该轴孔266内轴向延伸,同时杆体262两端分别突出于该前、后缸盖23、24外侧。
参阅图4,借由上述设计,就可在单一活塞杆26上安装有多段、多数的气压缸,当该气压源251控制气体只导入前端进气孔231内时,气体同时会经由轴孔266以及每一隔层的气孔267,而迅速进入每一隔层的缸体211内,并向下推抵各自的活塞212,以达到多数倍推力的效果,同时借由设置于杆体262末端的螺栓264,以做为输出压力的碰头使用;另一方面,该限位板265也会于该长槽273内向下移动,以确保该限位板265与设于该限位板265上的移动件263不易产生偏移现象。
当该活塞杆26向下移动,直到该感应件272完全未被遮蔽时,该气压源251就改变气体送出状态(如图6气流方向箭头所示),也就是说,气体只会送入该后端进气孔241,而不再送入该前端进气孔231。
参阅图6,该气压源251将气体经由后端通道253导入后端进气孔241内,以将最下层的活塞212向上推动,并带动其余活塞212与活塞杆26向上移动,连接于该活塞杆26的杆体262上的移动件263则会逐渐向上逼近该感应件272;同时,该限位板265也会于该长槽273内向上移动,以确保该限位板265与设于该限位板265上的移动件263不易偏移。
当该移动件263逐渐向上移动,直到该感应件272被完全遮蔽时,该气压源251就会改变气体送出状态(如图4气流方向所示),将气体送入该前端进气孔231内,而使各活塞212回到原本位置,以达到各活塞212往复移动的操作使用。
因此,随着该气压源251改变气体送出状态,就会连动活塞212与活塞杆26来回上下移动,并且向下移动时会以较快速度产生多数倍输出动力(也就是俗称的”倍力”),向上移动时则是以单一倍动力来慢速移动;同时再借由连接于该杆体262上的移动件263也会相对于该感应件272来回移动,便可使该感应件272受到感应而控制该气压源251的气体送出状态,进而使活塞212与活塞杆26可以自动地上下往复移动。
借由上述设计,本实施例于实际组装使用时,具有以下所述的优点:
(1)可达到良好的增压效果:
本实施例借由该定位件213置于该活塞212的容置槽215时,是利用其外螺纹部218与该活塞212的内螺纹部217互相螺合定位,以使该定位件213与活塞212之间的接触螺合面积扩大;同时,再配合粘胶219填置粘合于内螺纹部217与外螺纹部218之间,可有效避免退牙松脱现象发生,以进一步提高定位件213的密封固定效果,定位件213就不易自容置槽215脱落,各个缸体211皆不易产生气体外泄问题,所以本实施例可以产生良好的增压效果,达到稳定地输出多数倍推力的目的。
(2)该感应单元的各构件不易产生磨擦损耗的问题:
由于本实施例的感应件272是利用是否被遮蔽来进行控制该气压源251的排气状态,因此不会与该移动件263形成任何的接触,所以本实施例相对于一般倍力气压缸1,该感应件272可以稳定地启动控制该气压源251,不会因为长久使用而产生接触磨损、接触不确实等问题,如此,就可确保该倍力型气动增压缸2正常运作。
归纳上述,本实用新型倍力型气动增压缸2,借由该定位件213是螺合固定于该活塞212的容置槽215内,定位件213就不易自容置槽215脱落,各个缸体211皆不易产生气体外泄问题,所以可以达到良好的增压效果;再者,该感应件272与移动件263之间是利用感应启动方式,所以不易产生磨擦损耗的问题,可确保该倍力型气动增压缸2正常运作,所以能够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Claims (6)

1.一种倍力型气动增压缸,包括多数个重叠设置的气缸单元、多数片隔板、一前缸盖、一后缸盖、一排气单元,及一活塞杆,每一气缸单元具有一概呈筒状且两端开放的缸体、一可活动地设置于该缸体内的活塞,及一设置于该活塞上的定位件,该活塞具有一供该定位件置于其中的容置槽,及一形成于该容置槽底缘的贯孔,每一片隔板是夹置于每两相邻缸体之间,且隔板与缸体之间存在有排气道,该前缸盖是盖设于其中一外侧气缸单元的缸体上,并具有一前端进气孔,该后缸盖则盖设于另一相反外侧气缸单元的缸体上,并具有一后端进气孔,该排气单元具有一设置于该前缸盖上且连通该前端进气孔的气压源,及一连通该气压源与后端进气孔的后端通道,该活塞杆具有一壳体,及一杆体,该壳体同时穿伸过前缸盖、后缸盖、各个活塞的贯孔,与各个定位件,并且该壳体具有一由其中一端面向内凹陷的轴孔,及多数个形成于壳体表面不同高度且径向连通该轴孔的气孔,该杆体则穿设固定于该壳体的另一端面,并于该轴孔内轴向延伸,同时杆体两端分别突出于该前、后缸盖外侧,其特征在于:
该活塞还具有一设于该容置槽周缘的内螺纹部,该定位件具有一设于其周缘且螺合定位于该活塞的内螺纹部上的外螺纹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倍力型气动增压缸,其特征在于:
该倍力型气动增压缸还包括一感应单元,该感应单元具有一设置于该前缸盖上的固定板,及一设置于该固定板上且控制该气压源作动的感应件,该活塞杆还具有一连接于该杆体上且位于该前缸盖外侧的移动件,且该移动件是随着该杆体移动而可活动地遮蔽该感应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倍力型气动增压缸,其特征在于:
每一气缸单元还具有一填置于该活塞的内螺纹部与该定位件的外螺纹部之间的粘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倍力型气动增压缸,其特征在于:
该感应单元的固定板具有一平行于该杆体移动方向的长槽,该活塞杆的杆体具有一穿伸于该长槽内且供该移动件设于其上的限位板。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倍力型气动增压缸,其特征在于:
该壳体还具有多数个间隔高度形成于其表面的缺槽,每一气缸单元还具有一夹环,容置于相对应缺槽内且被定位件所压抵。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倍力型气动增压缸,其特征在于:
该活塞杆还具有一设置于该杆体末端且位于该后缸盖外侧的螺栓。
CNU2007200023973U 2007-03-22 2007-03-22 倍力型气动增压缸 Expired - Lifetime CN201027722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7200023973U CN201027722Y (zh) 2007-03-22 2007-03-22 倍力型气动增压缸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7200023973U CN201027722Y (zh) 2007-03-22 2007-03-22 倍力型气动增压缸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027722Y true CN201027722Y (zh) 2008-02-27

Family

ID=391319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7200023973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027722Y (zh) 2007-03-22 2007-03-22 倍力型气动增压缸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027722Y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54654A (zh) * 2010-10-28 2012-05-16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气缸
CN104976409A (zh) * 2015-05-18 2015-10-14 北京康拓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可叠加活塞气缸模块的气动执行机构
TWI639831B (zh) * 2017-10-27 2018-11-01 鴻勁精密股份有限公司 Pressurized crimping device and test classification device thereof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54654A (zh) * 2010-10-28 2012-05-16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气缸
US8915175B2 (en) 2010-10-28 2014-12-23 Hong Fu Jin Precision Industry (Shenzhen) Co., Ltd. Pneumatic cylinder
CN104976409A (zh) * 2015-05-18 2015-10-14 北京康拓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可叠加活塞气缸模块的气动执行机构
TWI639831B (zh) * 2017-10-27 2018-11-01 鴻勁精密股份有限公司 Pressurized crimping device and test classification device thereof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28951B (zh) 双滑片式旋转压缩机
CN1993555A (zh) 用于旋转压缩机的变容量设备和具有该变容量设备的空调器的驱动方法
CN102582098A (zh) 双工位气动冲压机
CN201027722Y (zh) 倍力型气动增压缸
CN205401107U (zh) 流体机械和换热设备
CN202579075U (zh) 一种气动泵
CN203176283U (zh) 直线动作转换机构及使用该机构的液压泵
CN201218202Y (zh) 弹簧柱销式叶片泵
CN103423079B (zh) 一种球塞径向多排列向心球滚动液压马达
CN203717232U (zh) 一种泵及马达的液压控制机构
CN202132234U (zh) 双滑片式旋转压缩机
CN103775302A (zh) 压裂车及其传动输送系统
CN103998784B (zh) 流体压泵马达
CN201650740U (zh) 卧式旋转压缩机的内部气体导向机构
CN204025042U (zh) 喷油涡旋空气压缩机
CN2791302Y (zh) 高性能平衡式液压叶片泵
CN203783845U (zh) 压裂车及其传动输送系统
CN204371574U (zh) 一种高速轴向柱塞泵
CN209781191U (zh) 多功能高压泵
CN203685509U (zh) 超高压轴向柱塞泵
CN203725128U (zh) 合成金刚石六面顶压机用旋转式超高压增压器
CN207960918U (zh) 一种弹性活塞、高压泵送系统
CN101629567B (zh) 气液混合泵
CN203742929U (zh) 一种旋转气缸空气压缩机
CN201502524U (zh) 气液混合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