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0986663Y - 可编程控制器系统 - Google Patents

可编程控制器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0986663Y
CN200986663Y CN 200620116466 CN200620116466U CN200986663Y CN 200986663 Y CN200986663 Y CN 200986663Y CN 200620116466 CN200620116466 CN 200620116466 CN 200620116466 U CN200620116466 U CN 200620116466U CN 200986663 Y CN200986663 Y CN 200986663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detection line
setting
plc
line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620116466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二宫达也
铃木纪昭
池上幸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mr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m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mron Corp filed Critical Omron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0986663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0986663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grammable Controll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底板型的PLC系统,该系统维持增设单元连接产生的系统的扩展性,同时也可以作为包型的PLC单独使用,同时,在单独使用时,即使不安装终端单元,也可以正常工作。

Description

可编程控制器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可任意地增设I/O单元和各种特殊功能单元等增设单元的积木式元件型的可编程控制器系统(以下称为PLC系统),特别涉及通过在各个单元的外壳(case)内部收容总线部分,可不需要敷设了总线的底板地增设单元的无底板型(也被称为无基板型)的PLC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通过在各个单元的外壳内部收容总线部分,可不需要敷设了总线的底板地增设单元的无底板型PLC系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图11表示这样的PLC系统的一例。在该图中,5是包含用于实现作为PLC所需要的各种功能的微处理器(MPU)501的CPU单元,6是由I/O单元和各种特殊功能单元等构成的增设单元,7是用于降低总线的反射而防止信号波形的混乱的终端单元。终端单元7不管是并行总线还是串行总线,越是高速总线(例如,总线的时钟频率为数十兆赫兹以上),其必要性越增大。
而且,在各单元内,各总线部分被收容(未图示),以便在连接了单元时出现一连串的并行总线,同时检测线部分L11、L12、L13被收容,以便出现一连串的脱离检测线。
CPU单元5内的检测线部分L11经由上拉电阻502被上拉到电源Vcc,同时该检测线部分L11被连接到被分配用作MPU501的脱离检测的通用端口XEND。而且,终端单元7内的检测线部分L13被连接到地GND。
因此,如该图(a)所示,在增设时或终端单元安装状态中(对CPU单元5安装增设单元6,进而安装了终端单元7的状态),MPU501的脱离检测用端口XEND的逻辑值为“L”(意味着“低”或“0”)。而且,如该图(b)所示,在增设时或终端单元脱离状态中(对CPU单元5安装增设单元6,并且未安装终端单元7的状态)中,MPU501的脱离检测端口XEND的逻辑值为“H”(意味着“高”或“1”)。因此,MPU501根据脱离检测端口XEND的逻辑值(通常,被存储在对应于通用端口的通用寄存器中),可以判断终端单元7是否处于脱离状态。
〔专利文献1〕特开平6-324721号公报
但是,在这样以往的PLC系统中,在要实现一边通过在CPU单元5内内置I/O单元的结构(输入输出电路(称为内置I/O)以及输入输出外部端子等),维持单元增设功能,一边单独通过CPU单元也可以作为PLC起作用的所谓包型(package type)PLC时,如图11(c)所示,CPU单元5内的检测线L1 1始终为“H”,从而MPU501判断为终端单元7处于脱离状态,所以不始终安装终端单元7就不能使用。这时,如果忘记安装终端单元7,或者丢失时,则不能使用。由此,抵消了将所有单元集中在一个上从而容易进行操作的包型PLC的好处。
而且,尽管通过将连接内置I/O的总线和增设用的高速总线分量,不在增设用总线部分安装增设单元,可以作为包型的PLC进行动作,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仅采用将检测线部分L11经由上拉电阻502上拉到电源Vcc,同时,将检测线部分L11的下流端连接到MPU501的脱离检测用端口XEND,并且MPU501根据脱离检测用端口XEND的逻辑值判断终端单元7是否处于脱离状态的结构,如果忘记安装终端单元7,或者丢失,则不能改变不能使用这一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着眼于上述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无底板型PLC系统,可以一边维持增设单元连接的系统的扩展性,也可以作为包型的PLC单独使用,同时,在单独使用时,即使不安装终端装置,也可以正常工作。
对于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目的和作用效果,通过参照说明书的以下记述,只要是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就应该容易理解。
本实用新型的PLC系统包括I/O内置型的PLC本体;单元适配器;1个或者大于等于2个增设单元;以及终端单元。这里,“终端单元”意味着包含了终端电阻(用于降低总线的反射而防止波形信号的混乱的元件或者电路)的单元。而且,只要包含终端电阻,有无I/O不是问题。即,为末端连接用而特别设计的终端电阻内置型的增设单元也被包含在这里所说的终端单元中。
在PLC本体内设置用于根据脱离检测线的逻辑值来判断终端单元有无脱离的脱离判断部。作为该脱离判断部,不一定是经由通用接口来判断脱离检测线的逻辑值那样功能构成的微处理器,也可以包含具有这样的功能的ASIC、以及用分立部件构成的逻辑电路等。
在PLC本体和单元适配器以及各单元的各自的外壳内部,收容增设用总线部分(增设用总线的一部分)以及检测线部分(脱离检测线的一部分),以便在将PLC本体和单元适配器以及各单元直接或经由电缆连接时,出现一连串的增设用总线以及脱离检测线。
PLC本体内的检测线部分以及单元适配器内的检测线部分分别经由上拉电阻被上拉,同时,在单元适配器内,在比上拉电阻和检测线部分的连接点更靠近脱离判断部侧的检测线部分上插入逻辑反转元件。这里,所谓经由上拉电阻被上拉,是脱离判断部和逻辑反转元件构成为将脱离检测线的逻辑值识别为“H”(意味着“高”或“1”)。例如,可通过将检测线部分经由上拉电阻与电源线连接来实现。
按照这样的结构,在PLC本体上不安装终端单元,以单体方式使用PLC本体时,或还是在经由单元适配器对PLC本体连接1个或者大于等于2个增设单元,并在末端上安装了终端单元时,PLC本体内的脱离判断部都可以根据脱离检测线的逻辑值判断为未脱离。
而且,在对PLC本体经由单元适配器连接了1或大于等于2个的增设单元时,表示由于以下情况,即(1)终端单元已脱离的情况,(2)单元适配器和增设单元连接不良的情况,(3)增设单元之间连接不良的情况等等产生的脱离状态的逻辑值经由单元适配器被传送到脱离判断部,所有脱离判断部可以判断终端单元的脱离、单元适配器和增设单元的连接不良、增设单元之间的连接不良等造成的脱离状态(称为终端单元脱离状态)。
终端单元内的检测线部分被连接到地时的连接于脱离判断部的脱离检测线的逻辑值和终端单元脱离状态的关系如下所述。在PLC状态内的检测线部分与上拉电阻的连接点,和脱离判断部之间的检测线部分上设置逻辑反转元件的情况下,经由该逻辑反转元件得到的脱离检测线的逻辑值为“H”时,表示终端单元脱离状态。而在PLC状态内的检测线部分与上拉电阻的连接点,和脱离判断部之间的检测线部分上没有设置逻辑反转元件的情况下,在脱离检测线的逻辑值为“L”(意味着“低”或“0”)时表示为终端单元脱离状态。这里被连接到地,是脱离判断部和逻辑反转元件被构成为将脱离检测线的逻辑值识别为“L”。例如,可以通过将检测线部分连接到作为增设用总线和脱离检测线等信号线的基准电位的信号线来构成。作为该基准电位的信号线有时也表现为GND。作为该GND的电位,使用0V。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可以将前述实施方式的PLC本体内的检测线部分以及单元适配器内的检测线部分中具有的经由上拉电阻被上拉的结构置换为经由下拉电阻连接到地的结构,而且,可以为终端单元内的检测线部部分被连接到电源线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PLC本体内的检测线部分与下拉电阻的连接点和脱离判断部之间的检测线上设有逻辑反转元件的情况下,经由该逻辑反转元件得到的脱离检测线的逻辑值为“L”时,表示终端单元脱离状态。而在PLC状态内的检测线部分与下拉电阻的连接点,和脱离判断部之间的检测线部分上没有设有逻辑反转元件的情况下,在脱离检测线的逻辑值为“H”时表示为终端单元脱离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PLC系统中,包括:I/O内置型的PLC本体;单元适配器;1个或者大于等于2个的增设单元;以及终端单元,并且,在PLC本体内设有脱离判断部,根据脱离检测线的逻辑值判断终端单元有无脱离,在PLC本体和单元适配器以及各单元的各自的外壳内部,收容增设用总线部分以及检测线部分,以在将PLC本体和单元适配器以及各单元直接或经由电缆连接时,出现一连串的增设用总线以及脱离检测线。而且,PLC本体内的检测线部分经由下拉电阻被连接到地,同时单元适配器内的检测线部分经由电阻值比所述下拉电阻的电阻值小的上拉电阻被上拉。进而,可成为终端单元内的检测线部分被连接到地的结构。在该实施方式中,在PLC本体内的检测线部分和下拉电阻的连接点,和脱离判断部之间的检测线部分上未设有逻辑反转元件的情况下,在脱离检测线的逻辑值为“H”时表示为终端单元脱离状态。而在PLC本体内的检测线部分和下拉电阻的连接点,和脱离判断部之间的检测线部分上设置逻辑反转元件的情况下,在经由该逻辑反转元件得到的脱离检测线的逻辑值为“L”时表示为终端单元脱离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PLC系统中包括:I/O内置型的PLC本体;单元适配器;1个或者大于等于2个的增设单元;以及终端单元,并且,在PLC本体内设置脱离判断部,根据脱离检测线的逻辑值判断终端单元有无脱离,在PLC本体和单元适配器以及各单元的各自的外壳内部,收容增设用总线部分以及检测线部分,以在将PLC本体和单元适配器以及各单元直接或经由电缆连接时,出现一连串的增设用总线以及脱离检测线,而且,PLC本体内的检测线部分经由上拉电阻被上拉,同时单元适配器内的检测线部分经由电阻值比所述上拉电阻的电阻值小的下拉电阻被连接到地。进而,可成为终端单元内的检测线部分被连接到电源线的结构。在该实施方式中,在PLC本体内的检测线部分和上拉电阻的连接点,和脱离判断部之间的检测线部分上未设有逻辑反转元件的情况下,在脱离检测线的逻辑值为“L”时表示为终端单元脱离状态。而且,在PLC本体内的检测线部分和下拉电阻的连接点,和脱离判断部之间的检测线部分上设有逻辑反转元件的情况下,在经由该逻辑反转元件得到的脱离检测线的逻辑值为“H”时表示为终端单元脱离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PLC本体内部的增设用总线部分以及检测线部分,和单元适配器内部的增设用总线部分以及检测线部分经由第一连接结构进行连接。
而且,单元适配器内部的增设用总线部分以及检测线部分和增设单元内部的增设用总线部分以及检测线部分之间、一个增设单元内部的增设用总线部分以及检测线部分和其它增设单元内部的增设用总线部分以及检测线部分之间、增设单元内部的增设用总线部分以及检测线部分和终端单元内部的增设用总线部分以及检测线部分之间经由第二连接结构进行连接。
而且,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各自为两者间的互换性被否定的连接结构。
按照这样的结构,单元适配器内部的增设用总线部分以及检测线部分和增设单元内部的增设用总线部分以及检测线部分之间、一个增设单元内部的增设用总线部分以及检测线部分和其它增设单元内部的增设用总线部分以及检测线部分之间、增设单元内部的增设用总线部分以及检测线部分和终端单元内部的增设用总线部分以及检测线部分之间经由共同的第二连接结构连接,所以,对于单元适配器,只要系统允许,可以连接任意台数的增设用单元。
另一方面,PLC主体和单元适配器之间的第一连接结构与单元适配器内部的增设用总线部分以及检测线部分和增设单元内部的增设用总线部分以及检测线部分之间、一个增设单元内部的增设用总线部分以及检测线部分和其它增设单元内部的增设用总线部分以及检测线部分之间、增设单元内部的增设用总线部分以及检测线部分和终端单元内部的增设用总线部分以及检测线部分之间,共用的第二连接结构连接没有互换性,所以PLC本体和终端单元不能进行物理地连接。
因此,通过对PLC安装终端单元,PLC主体内的脱离检测线的逻辑值被反转,其结果,不会通过脱离判断部误判断为终端单元脱离状态。
按照本实用新型,可以提供无底板型的PLC系统,维持增设单元连接导致的系统的扩展性,同时,作为包型PLC也可以单独使用,同时,在单独使用时,即使不安装终端单元,也可以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PLC系统整体的外观正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PLC系统整体的硬件结构图。
图3是表示PLC本体的处理整体的大体流程图。
图4(a)是电源接通时处理的详细流程图。
图4(b)是共用处理的详细流程图。
图5是表示单元安装状态判断处理的详细流程图。
图6(a)~图6(c)是本实用新型的PLC的作用说明图。图6(a)是增设时/终端单元安装状态的说明图,图6(b)是增设时/终端单元脱离状态的说明图,图6(c)是单独使用状态的说明图。
图7是PLC本体的右侧面图。
图8(a)是单元适配器的左侧面图,图8(b)是单元适配器的右侧面图。
图9(a)是增设单元的左侧面图,图9(b)是增设单元的右侧面图。
图10(a)是终端单元的左侧面图,图10(b)是终端单元的右侧面图。
图11(a)~图11(c)是以往的PLC系统的作用说明图。图11(a)是增设时/终端单元安装状态的说明图,图11(b)是增设时/终端单元脱离状态的说明图,图11(c)是CPU单元单独使用状态的说明图。
图12(a)~图12(c)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1)的PLC系统的作用说明图。图12(a)是增设时/终端单元安装状态的说明图,图12(b)是增设时/终端单元脱离状态的说明图,图12(c)是单独使用状态的说明图。
图13(a)~图13(c)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2)的PLC系统的作用说明图。图13(a)是增设时/终端单元安装状态的说明图,图13(b)是增设时/终端单元脱离状态的说明图,图13(c)是单独使用状态的说明图。
图14(a)~图14(c)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3)的PLC系统的作用说明图。图14(a)是增设时/终端单元安装状态的说明图,图14(b)是增设时/终端单元脱离状态的说明图,图14(c)是单独使用状态的说明图。
图15(a)~图15(c)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4)的PLC系统的作用说明图。图15(a)是增设时/终端单元安装状态的说明图,图15(b)是增设时/终端单元脱离状态的说明图,图15(c)是单独使用状态的说明图。
图16(a)~图16(c)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5)的PLC系统的作用说明图。图16(a)是增设时/终端单元安装状态的说明图,图16(b)是增设时/终端单元脱离状态的说明图,图16(c)是单独使用状态的说明图。
图17是单元安装状态判断处理的详细流程图的另一个实施例。
标号说明
1PLC本体
2单元适配器
3增设单元
4终端单元
5CPU单元
6增设单元
7终端单元
10 PLC本体的外壳
11输入端子台
12输出端子台
13A/D变换输入用嵌入型端子部
14D/A变换输出用嵌入型端子部
157段显示器
16LED显示部
20单元适配器的外壳
30增设单元的外壳
31嵌入型输入输出连接器
40终端单元的外壳
101微处理器(MPU)
102ROM
103RAM
104ASIC
105用户程序存储器(UM)
106输入输出存储器(IOM)
107内置输入输出电路(内置I/O)
108DIP开关
1097段显示器(7SEG)
110LED显示部
111上拉电阻
112反相器
113下拉电阻
201上拉电阻
202反相器
203下拉电阻
301ASIC
401终端电阻
501微处理器(MPU)
CN11第一连接器的右侧面用半连接器
CN12第一连接器的左侧面用半连接器
CN21第二连接器的右侧面用半连接器
CN22第二连接器的左侧面用半连接器
CN11a插头
CN12b插座
CN21a插头
CN21b插座
L1PLC本体内的检测线部分
L2单元适配器内的检测线部分
L3增设单元内的检测线部分
L4终端单元内的检测线部分
B1PLC本体内的增设用总线部分
B2单元适配器内的增设用总线部分
B3增设用第一内的增设用总线部分
B4终端单元内的增设用总线部分
XEND脱离检测用端口
P连接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10详细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PLC系统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
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的PLC系统整体的外观正视图。如图所示,该PLC系统包括:PLC本体1、1台单元适配器2、1台或者大于等于2台(在图中表示1台的情况)的增设单元3、终端单元4。
在该例子中,在PLC本体1的表面上设置输入端子台11、输出端子台12、A/D变换输入用嵌入型端子部13、D/A变换输出用嵌入型端子部14、7段显示器15、LED显示部16,如后所述,即使仅1台PLC本体1也可以作为PLC单体使用。而且,在本例子中,作为增设单元3,表示了具有嵌入型输入输出连接器31的输入输出单元。
图2表示该PLC系统整体的电硬件结构图。如该图所示,为了在PLC本体1、单元适配器2、增设单元3、终端单元4各自的内部可以进行单元的增设,收容有PLC本体内总线部分B1、单元适配器内总线部分B2、增设单元内总线部分B3、终端单元内总线部分B4。
同样,为了在PLC本体1、单元适配器2、增设单元3、终端单元4各自的内部能够检测终端单元4的脱离,收容有PLC本体内的检测线部分L1、单元适配器内的检测线部分L2、增设单元内的检测线部分L3、终端单元内的检测线部分L4。
经由第一连接器(包含一对半连接器(コネクタハ一フ)CN11、CN12)连接PLC本体1和单元适配器2之间,经由第二连接器(包含一对半连接器CN21、CN22)分别连接单元适配器2和增设单元3之间,以及增设单元3和终端单元4之间时,一连串的总线部分B1~B4构成的增设用总线和一连串的检测线部分L1~L4构成的脱离检测线出现。
PLC本体内检测线部分L1经由上拉电阻111被上拉至电源Vcc,同时,在比上拉电阻111和检测线部分L1的连接点P更靠近MPU(相当于脱离判断部)101侧的检测线部分L1上,插入作为逻辑反转元件起作用的反相器112。PLC本体内检测线部分L1被连接到作为微处理器(MPU)的通用端口之一的脱离检测用端口XEND。主要参照图5而如后所述那样,微处理器(MPU)101提高执行ROM102中存储的电源安装状态判断处理,根据脱离检测用端口XEND的逻辑值判断终端单元4有无脱离。
即,在微处理器(MPU)101中设有几个通用端口,适当地读出这些端口的内容,存储在规定的通用寄存器中。因此,通过在该通用寄存器的一连串的位列中,读出与相应的特定的通用端口对应的位的存储内容,可以判断该通用端口的逻辑值。于是,在本例中,这些通用端口之一被分配给脱离检测用端口XEND。
单元适配器内的检测线部分L2经由上拉电阻201被上拉至电源Vcc,同时在比上拉电阻201和检测线部分L2的连接点更靠近MPU101侧插入作为逻辑反转元件的反相器202。该单元适配器内的检测线部分L2经由第一连接器(包括一对半连接器CN11,CN12),被连接到PLC本体内的检测线部分L1。
终端单元内的检测线部分L4被连接到地,同时,B终端单元4经由终端电阻(用于降低总线的反射从而防止信号波形的混乱的元件或者电路)401被连接到地。
另一方面,在PLC本体1的内部,包括微处理器(MPU)101、ROM102、RAM103,通过将它们用内部总线B0连接,构成作为控制的中枢的CPU部分。
通往微处理器(MPU)101的内部总线B0上,连接有作为输入输出电路的内置I/O107,担负与先前参照图1说明的输入端子台11、输出端子台12、A/D变换输入用嵌入型端子部13、以及D/A变换输出用嵌入型端子部14有关的信号的输入输出功能。
这样,连接了内置I/O107的内部总线B0与先前说明的增设用总线(用一连串B1~B4构成)分离,所以可以被认为对内部总线B0的终端预先实施未图示的终端处理,即使不安装终端单元4,也不对连接到内部总线B0的内置I/O107的动作产生妨碍。
在通往微处理器(MPU)101的内部总线B0上还连接有DIP开关(DIP-SW)108、7段显示器(相当于图1的7段显示器15)109、LED显示器(相当于图1的LED显示部16)110。
在通用微处理器(MPU)101的内部总线B0上还连接有主要将负责用户命令的执行功能的电路LSI化的ASIC(Application Spesific IC)104。
该ASIC104被连接到用于单元的增设的增设用总线(由一连串总线部分B1~B4构成),同时还被连接到用户程序存储器(UM)105和输入输出存储器(IOM)106。由此,可以ASIC104在输入输出存储器(IOM)106和内部总线B0上的内置I/O107或者增设用存储器B1~B4上的未图示的外部I/O等之间进行输入输出数据的存取,同时从用户程序存储器(UM)依次读出用户命令,并执行该命令。
接着,表示PLC本体的处理整体的大体流程图被表示在图3中。在该图所示的处理,通过PLC本体1内的微处理器(MPU)101执行ROM102中存储的规定的系统程序来实现。如该图所示,处理的整体由以下处理构成:电源接通后执行的电源接通时处理(步骤301)、之后被执行一个循环的共用处理(步骤302)、运算处理(步骤303)、I/O更新处理(步骤304),周边服务处理(步骤305)。
在这些处理中,由于运算处理(步骤303)、I/O更新处理(步骤304)、周边服务处理(步骤305)的概要已经在各种专利文献等中被公开,所以省略它们的说明。与此相反,对于电源接通时处理(步骤301)和共用处理(步骤302),由于包含本实用新型特有的结构,所以对其进行详细说明。
电源接通时处理和共用处理的详细流程被表示在图4中,如该图4(a)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电源接通处理时处理中,除了通常的电源接通处理(步骤402),还包括单元安装状态判断处理(步骤401)。
如图4(b)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共用处理中,也除了通常的共用处理(步骤404),还包含单元安装状态处理(步骤403)。
这些单元安装状态判断处理(步骤401、403)的详细流程被表示在图5中。在图5中,在开始处理时,首先读出与一连串的通用端口对应的寄存器的内容(步骤501)。
接着,在寄存器的内容中,进行与作为脱离检测用端口XEND被分配的端口对应的位的逻辑值是否为“1”的判断(步骤502)。这里,相对于在逻辑值为“0”时(步骤502为“否”),什么也不执行而结束处理,在逻辑值为“1”时(步骤502为“是”),转移到步骤503。
之后,将表示在终端单元4产生了脱离异常的标记F1设置为ON(步骤503),而且,将在终端单元4产生了脱离异常的情况报告给外部后(步骤504),结束处理。该标记F1的内容例如也可以在用户程序中参照。而且,对于对外部的通知,可以同时一边通过在7段显示器15上进行特定数值显示,一边使对应的LED灯进行点亮或熄灭显示,也可以用未图示的蜂鸣器产生报警音。
如参照图3~图5的流程图说明的那样,安装本实用新型的PLC本体1,不仅在电源接通时,而且在之后的运用时,周期性地进行终端单元4的脱离判断处理,所以可以事先防止终端单元4脱离、或者不知道已脱离而继续运转造成的误动作的产生。
接着,本实用新型的PLC系统的作用说明图被表示在图6中。如图6(a)所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PLC系统,在处于增设时/终端单元安装状态(对PLC本体安装单元适配器以及增设单元,进而安装了终端单元的状态)下,在终端单元4中由于检测线部分L4被连接到GND而产生的脱离检测线L4的“L”状态,经由两个反相器202、112循环2次而被逻辑反转后,被传送到微处理器(MPU)101的脱离检测用端口XEND。因此,在对应于通用端口的寄存器的内容中,与XEND信号(相当于脱离检测用端口XEND)对应的位成为“0”(“L”)。其结果,在图5的判断处理(步骤502)中,被判断为“否”,得到没有脱离异常(正常)的判断结果。
与此相反,如图6(b)所示,在增设时/终端单元脱离状态(对PLC本体安装单元适配器和增设单元,并且没有安装终端单元的状态)下,终端单元4没有被连接到增设单元3。因此,由于经由单元适配器2内的上拉电阻201被上拉到电源Vcc而产生的脱离检测线部分L2的“H”状态,经由两个反相器202、112循环2次而被逻辑反转后,被传送到微处理器(MPU)101的脱离检测用端口XEND。因此,在对应于通用端口的寄存器的内容中,与XEND信号对应的位成为“1”(“H”)。其结果,在图5的判断处理(步骤502)中,被判断为“是”,得到有脱离异常(异常)的判断结果。而且,在仅PLC本体1和单元适配器2正常连接,单元适配器2和增设单元3产生连接不良,或者增设单元3之间产生了连接不良的情况下,也和上述一样,得到有脱离异常(异常),即为终端单元脱离状态的判断结果。
另一方面,如图6(c)所示,在单独使用状态,由于由PLC本体1内的上拉电阻111上拉至电源Vcc而产生的脱离检测线部分L1的“H”状态,经由1个反相器112仅被反转1次后,被传输到微处理器(MPU)101的脱离检测用端口XEND。因此,在与通用端口对应的寄存器的内容中,与XEND信号对应的位为“0”(“L”)。其结果,在图5的判断处理中(步骤502),被判断为“否”,得到无脱离异常(正常)的判断结果。
因此,按照本实用新型,可以提供以下无底板型的PLC系统,即,该系统一边维持增设单元连接产生的系统的扩展性,一边还可以作为包型的PLC单独使用,同时,在单独使用时,即使不安装终端单元,也可以正常动作。
另外,在图6的作用说明图中,假设在图6(c)所示的单独使用状态中,在用户不小心将终端单元4安装到PLC本体1时,在终端单元4中通过将脱离检测线部分L4连接到地GND而产生的脱离检测线部分L4的“L”状态,经由1个反相器202、112仅被1次逻辑反转后,被传送到微处理器(MPU)101的脱离检测用端口XEND。在与通用端口对应的寄存器的内容中,与XEND信号对应的位为“1”(“H”)。其结果,在图5的判断处理中(步骤502),被判断为“是”,得到有脱离异常(异常)的错误的判断结果。
这样的误判断如下所述,可以通过对于单元间的连接结构,使其具有规定的排他性来避免。
PLC本体1的右侧面如图7所示。如图7所示那样,在PLC本体1的PLC本体的外壳10的右侧面的大致中央位置,设置第1连接器的右侧面半连接器CN11。而且,CN11a是用于将增设用的总线部分B1和检测线部分L1从PLC本体的外壳10的右侧面导出到外部的连接器插头,10a是设置于外壳底面的DIN轨道安装沟。
单元适配器2的左右各侧面图被表示在图8中。如图8(a)所示,在单元适配器2的单元适配器的外壳20的左侧面的中央稍上部,设置第1连接器的左侧面半连接器CN12。而且,CN12b是用于将增设用的总线部分B2和检测线部分L2从单元适配器的外壳20的左侧面导出到外部的连接器插座,20a是设置于外壳底面的DIN轨道安装沟。
这里,如比较图7和图8(a)可知的那样,对于第1连接器的右侧面半连接器CN11的DIN轨道安装沟10a的相对的位置关系,与对于第1连接器的左侧面半连接器CN12的DIN轨道安装沟20a的相对的位置关系被设为相同。此外,连接器插头CN11a的规格和连接器插座CN12b的规格完全一致。所以,PLC本体1的外壳右侧面和单元适配器2的外壳左侧面之间的连接结构为允许两者完全连接的结构。
如图8(b)所示,在从单元适配器2的单元适配器的外壳20的右侧面的正面看的左下部,设置第2连接器的右侧面半连接器CN21。而且,CN21a用于将增设用的总线部分B2和检测线部分L2从单元适配器的外壳20的右侧面导出到外部的连接器插座,20a是设置在外壳底面的DIN轨道安装沟。
增设单元3的左右侧面图被表示在图9中。如图9(a)所示那样,在从增设单元3的增设单元的外壳30的左侧面的正面看的右下部,设置第2连接器的左侧面半连接器CN22。而且,CN22b用于将增设用的总线部分B3和检测线部分L3从增设单元的外壳30的左侧面导出到外部的连接器插座,30a是设置在外壳底面的DIN轨道安装沟。
这里,如比较图8(b)和图9(a)可知的那样,对于第2连接器的右侧面半连接器CN21的DIN轨道安装沟20a的相对的位置关系,与对于第2连接器的左侧面半连接器CN22的DIN轨道安装沟30a的相对的位置关系被设为相同。此外,连接器插头CN21a的规格和连接器插座CN22b的规格完全一致。所以,单元适配器2的外壳右侧面和增设单元3的外壳左侧面之间的连接结构为允许两者完全连接的结构。
如图9(b)所示,在从增设单元3的增设单元的外壳30的右侧面的正面看的左下部,设置第2连接器的右侧面半连接器CN21。而且,CN21a用于将增设用的总线部分B2和检测线部分L2从增设单元的外壳30的右侧面导出到外部的连接器插头,30a是设置在外壳底面的DIN轨道安装沟。
终端单元4的左右侧面图被表示在图10中。如图10(a)所示那样,在从终端单元4的终端单元的外壳40的左侧面的正面看的右下部,设置第2连接器的左侧面半连接器CN22。而且,CN22b用于将增设用的总线部分B3和检测线部分L3从终端单元的外壳40的左侧面导出到外部的连接器插座,40a是设置在外壳底面的DIN轨道安装沟。
这里,如比较图9(b)和图10(a)可知的那样,对于第2连接器的右侧面半连接器CN21的DIN轨道安装沟20a的相对的位置关系,与对于第2连接器的左侧面半连接器CN22的DIN轨道安装沟30a的相对的位置关系被设为相同。此外,连接器插头CN21a的规格和连接器插座CN22b的规格完全一致。所以,增设单元3的外壳右侧面和终端单元4的外壳左侧面之间的连接结构为允许两者完全连接的结构。
如整理以上的关系,则PLC本体1的内部的总线部分B1以及检测线部分L1、和单元适配器2的内部的总线部分B2以及检测线部分L2经由第1结构(以半连接器CN11、CN12的安装位置和规格为代表)被连接。
而且,单元适配器2的内部的总线部分B2以及检测线部分L2、和增设单元3的内部的总线部分B3以及检测线部分L3之间,一个增设单元3内部的总线部分以及检测线部分L3、和另一个增设单元3的内部的总线部分以及检测线部分L3之间,增设单元3内部的总线部分B3以及检测线部分L3、和终端单元4的内部的总线部分B4以及检测线部分L4之间经由第2结构(以半连接器CN21、CN22的安装位置和规格为代表)被连接。
而且,各个第1连接结构(以半连接器CN11、CN12的安装位置和规格为代表)和第2连接结构(以半连接器CN21、CN22的安装位置和规格为代表)为两者间的互换性被否定的连接结构。
即,构成第1连接结构的半连接器CN11和构成第2连接结构的半连接器CN22具有相互排他的关系,从而两者不可能连接。同样,构成第2连接结构的半连接器CN21和构成第1连接结构的半连接器CN12具有相互排他的关系,从而两者不可能连接。
因此,如果以上述的连接结构为前提,则由于PLC本体1的右侧面和终端单元4的左侧面不连接,所以不会引起由于它们连接而产生的电路的不良状况。
而且,由于增设单元3的左侧面只能与单元适配器2的右侧面连接,所以为了附加增设单元3,首先必需将单元适配器2安装到PLC本体1的右侧面,所以从增设单元3到来的检测信号必须由单元适配器2进行逻辑反转后被送入PLC本体1因此,可以确实地发挥希望的电路的作用。
并且,由于增设单元3之间以及增设单元3和终端单元4无障碍地连接,所以也不会对扩展性和终端反射抑制功能带来障碍。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1)的PLC系统的作用说明图被表示在图12中。而且,在该图12中,对于与图6相同的结构部分附加相同的标号而省略说明。该PLC系统中的PLC本体121与在图6的PLC本体1内的检测线部分L1上不设置反相器时的结构相同。
而且,表示该PLC系统中的PLC本体121的处理整体的大体流程图与图3相同,电源接通时处理和共用处理的详细流程图与图4相同。单元安装整体判断处理的详细流程图被表示在图17中。而且,在图17中,对于与图5相同的步骤部分附加相同的标号而省略说明。图17与将图5的步骤502的判断处理置换为(与寄存器内容的XEND信号对应的位的值是否为0?)的图相同。
如图12(a)所示,根据该PLC系统,在增设时/终端单元安装状态下,在终端单元4中由于检测线部分L4被连接到GND而产生的脱离检测线L4的“L”状态经由反相器202被逻辑反转后,被传送到微处理器(MPU)101的脱离检测用端口XEND。因此,与通用端口对应的寄存器的内容中,与XEND信号对应的位为“1”(“H”)。其结果,在图17的判断处理(步骤505)中,被判断为“否”,得到无脱离异常(正常)的判断结果。
与此相反,如图12(b)所示,在增设时/终端单元安装状态下,终端单元4没有被连接到增设单元3。因此,经由单元适配器2内的上拉电阻201被上拉至电源Vcc而产生的脱离检测线部分L2的“H”状态经由反相器202被逻辑反转后,被传送到微处理器(MPU)101的脱离检测用端口XEND。因此,在与通用端口对应的寄存器的内容中,与XEND信号对应的位为“0”(“L”)。其结果,在图17的判断处理(步骤505)中,被判断为“是”,得到有脱离异常(异常)的判断结果。而且,只要PLC本体121和单元适配器2被正常连接,即使在单元适配器2和增设单元3产生了连接不良,或者增设单元3之间产生了连接不良的情况下,与上述相同,都可以得到有脱离异常(异常)的判断结果。
另一方面,如图12(c)所示,在单独使用状态下,经由PLC本体121内的上拉电阻111被上拉至电源Vcc而产生的脱离检测线部分L1的“H”状态被原样传送到微处理器(MPU)101的脱离检测用端口XEND。因此,在与通用端口对应的寄存器的内容中,与XEND信号对应的位为“1”(“H”)。其结果,在图17的判断处理(步骤505)中,被判断为“否”,得到无脱离异常(正常)的判断结果。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2)的PLC系统的作用说明图被表示在图13中。而且,在该图13中,对于与图6相同的结构部分附加相同的标号而省略说明。该PLC系统中的PLC本体131与将经由图6的PLC本体1内的上拉电阻111被上拉至电源Vcc的结构置换为经由下拉电阻113连接到GND的结构的情况相同。而且,单元适配器132,与将经由图6的单元适配器2的上拉电阻201被上拉至电源Vcc的结构置换为经由下拉电阻203连接到GND的结构的情况相同。此外,终端单元134与将图6的终端单元4的检测线部分L4连接到GND的结构置换为将检测线部分L4连接到电源Vcc的结构的情况相同。
而且,表示该PLC系统中的PLC本体131的处理整体的大体流程图与图3相同,电源接通时处理和共用处理的详细的流程图和图4相同,单元安装状态判断处理的详细流程图与图17相同。
如图13(a)所示,根据该PLC系统,在增设时/终端单元安装状态下,在终端单元134中由于检测线部分L4被连接到电源Vcc而产生的检测线L4的“H”状态经由两个反相器202、112被两次逻辑反转后,被传送到微处理器(MPU)101的脱离检测用端口XEND。因此,与通用端口对应的寄存器的内容中,与XEND信号对应的位为“1”(“H”)。其结果,在图17的判断处理(步骤505)中,被判断为“否”,得到无脱离异常(正常)的判断结果。
与此相反,如图13(b)所示,在增设时/终端单元安装状态下,终端单元134没有被连接到增设单元3。因此,经由单元适配器132内的下拉电阻203被连接到GND而产生的脱离检测线部分L2的“L”状态经由两个反相器202、112被逻辑反转后,被传送到微处理器(MPU)101的脱离检测用端口XEND。因此,在与通用端口对应的寄存器的内容中,与XEND信号对应的位为“0”(“L”)。其结果,在图17的判断处理(步骤505)中,被判断为“是”,得到有脱离异常(异常)的判断结果。而且,只要PLC本体131和单元适配器132被正常地连接,即使在单元适配器132和增设单元3产生了连接不良,或者增设单元3之间产生了连接不良的情况下,与上述相同,都可以得到有脱离异常(异常)的判断结果。
另一方面,如图13(c)所示,在单独使用状态下,经由PLC本体131内的下拉电阻113被连接到GND而产生的脱离检测线部分L1的“L”状态经由反相器112被逻辑反转后,被传送到微处理器(MPU)101的脱离检测用端口XEND。因此,在与通用端口对应的寄存器的内容中,与XEND信号对应的位为“1”(“H”)。其结果,在图17的判断处理(步骤505)中,被判断为“否”,得到无脱离异常(正常)的判断结果。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3)的PLC系统的作用说明图被表示在图14中。而且,在该图14中,对于与图13相同的结构部分附加相同的标号而省略说明。该PLC系统中的PLC本体141与在图13的PLC本体131内的检测线部分上不设置反相器时的结构相同。
而且,表示该PLC系统中的PLC本体141的处理整体的大体流程图与图3相同,电源接通时处理和共用处理的详细的流程图和图4相同,单元安装状态判断处理的详细流程图与图5相同。
如图14(a)所示,根据该PLC系统,在增设时/终端单元安装状态下,在终端单元134中由于检测线部分L4被连接到电源线Vcc而产生的检测线L4的“H”状态经由反相器202被逻辑反转后,被传送到微处理器(MPU)101的脱离检测用端口XEND。因此,与通用端口对应的寄存器的内容中,与XEND信号对应的位为“0”(“L”)。其结果,在图5的判断处理(步骤502)中,被判断为“否”,得到无脱离异常(正常)的判断结果。
与此相反,如图14(b)所示,在增设时/终端单元安装状态下,终端单元134没有被连接到增设单元3。因此,经由单元适配器132内的下拉电阻203被连接到GND而产生的脱离检测线部分L2的“L”状态经由反相器202被逻辑反转后,被传送到微处理器(MPU)101的脱离检测用端口XEND。因此,在与通用端口对应的寄存器的内容中,与XEND信号对应的位为“1”(“H”)。其结果,在图5的判断处理(步骤502)中,被判断为“是”,得到有脱离异常(异常)的判断结果。而且,只要PLC本体141和单元适配器132被正常连接,即使在单元适配器132和增设单元3产生了连接不良,或者增设单元3之间产生了连接不良的情况下,与上述相同,都可以得到有脱离异常(异常)的判断结果。
另一方面,如图14(c)所示,在单独使用状态下,经由PLC本体141内的下拉电阻113被连接到GND而产生的脱离检测线部分L1的“L”状态原样被传送到微处理器(MPU)101的脱离检测用端口XEND。因此,在与通用端口对应的寄存器的内容中,与XEND信号对应的位为“0”(“L”)。其结果,在图5的判断处理(步骤502)中,被判断为“否”,得到无脱离异常(正常)的判断结果。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4)的PLC系统的作用说明图被表示在图15中。而且,在该图15中,对于与图6相同的结构部分附加相同的标号而省略说明。该PLC系统中的PLC本体151,与将经由图6的PLC本体1内的上拉电阻111上拉至电源Vcc的结构置换为经由下拉电阻113连接到GND的结构,同时在检测线部分上不设置反相器的结构相同。而且,单元适配器152与不在图6的单元适配器2内的检测线部分上设置反相器的结构的情况相同。但是,下拉电阻113的电阻值构成为大于上拉电阻201的电阻值。该下拉电阻113的电阻值(A)和下拉电阻201的电阻值(B)的比例如可以如下所述。微处理器101在其输入端子的电位大于等于Vcc×0.7时被识别为“H”,在小于等于Vcc×0.3时被识别为“L”的情况下,使A∶B=7∶3较好。当然,该比率也可以是向偏向一方变更的比率。而且,微处理器101在其输入端子的电位大于等于Vcc-0.5V时被识别为“H”,在小于等于0.5V时被识别为“L”的情况下,如果Vcc为5V系列,则使A∶B=9∶1的比率较好,如果Vcc为3.3V系列,则使A∶B=17∶3的比率较好。当然,该比率也可以是向偏向一方变更的比率。
而且,表示该PLC系统中的PLC本体151的处理整体的大体流程图与图3相同,电源接通时处理和共用处理的详细的流程图和图4相同,单元安装状态判断处理的详细流程图与图5相同。
如图15(a)所示,根据该PLC系统,在增设时/终端单元安装状态下,在终端单元4中由于检测线部分L4被连接到GND而产生的检测线L4的“L”状态被原样传送到微处理器(MPU)101的脱离检测用端口XEND。因此,与通用端口对应的寄存器的内容中,与XEND信号对应的位为“0”(“L”)。其结果,在图5的判断处理(步骤502)中,被判断为“否”,得到无脱离异常(正常)的判断结果。
与此相反,如图15(b)所示,在增设时/终端单元安装状态下,终端单元4没有被连接到增设单元3。因此,经由单元适配器152内的上拉电阻201被上拉到电源Vcc而产生的脱离检测线部分L2的“H”状态被原样传送到微处理器(MPU)101的脱离检测用端口XEND。因此,在与通用端口对应的寄存器的内容中,与XEND信号对应的位为“1”(“H”)。其结果,在图5的判断处理(步骤502)中,被判断为“是”,得到有脱离异常(异常)的判断结果。而且,只要PLC本体151和单元适配器152被正常连接,即使在单元适配器152和增设单元3产生了连接不良,或者增设单元3之间产生了连接不良的情况下,与上述相同,都可以得到有脱离异常(异常)的判断结果。
另一方面,如图15(c)所示,在单独使用状态下,经由PLC本体151内的下拉电阻113被连接到GND而产生的脱离检测线部分L1的“L ”状态被原样被传送到微处理器(MPU)101的脱离检测用端口XEND。因此,在与通用端口对应的寄存器的内容中,与XEND信号对应的位为“0”(“L”)。其结果,在图5的判断处理(步骤502)中,被判断为“否”,得到无脱离异常(正常)的判断结果。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5)的PLC系统的作用说明图被表示在图16中。而且,在该图16中,对于与图6相同的结构部分附加相同的标号而省略说明。该PLC系统中的PLC本体161,与在图6的PLC本体1内的检测线部分上不设置反相器的结构相同。而且,单元适配器162,与将经由图6的单元适配器2内的上拉电阻201被上拉至电源Vcc的结构置换为经由下拉电阻203连接到GND,同时不在检测线部分上设置反相器的结构的情况相同。另外,终端单元164与将图6的终端单元4的检测线部分Lr连接到GND的结构置换为将检测线部分Lr连接到电源Vcc的结构的情况相同。但是,上拉电阻111的电阻值构成为大于下拉电阻203的电阻值。该上拉电阻111的电阻值(C)和下拉电阻203的电阻值(D)的比可以例如如下所述。微处理器101在其输入端子的电位大于等于Vcc×0.7时被识别为“H”,在小于等于Vcc×0.3时被识别为“L”的情况下,使C∶D=7∶3较好。当然,该比率也可以是向偏向一方变更的比率。而且,微处理器101在其输入端子的电位大于等于Vcc-0.5V时被识别为“H”,在小于等于0.5V时被识别为“L”的情况下,如果Vcc为5V系列,则使C∶D=9∶1的比率较好,如果Vcc为3.3V系列,则使C∶D=17∶3的比率较好。当然,该比率也可以是向偏向一方变更的比率。
而且,表示该PLC系统中的PLC本体161的处理整体的大体流程图与图3相同,电源接通时处理和共用处理的详细的流程图和图4相同,单元安装状态判断处理的详细流程图与图17相同。
如图16(a)所示,根据该PLC系统,在增设时/终端单元安装状态下,在终端单元164中由于检测线部分L4被连接到电源Vcc而产生的检测线L4的“H”状态被原样传送到微处理器(MPU)101的脱离检测用端口XEND。因此,与通用端口对应的寄存器的内容中,与XEND信号对应的位为“1”(“H”)。其结果,在图17的判断处理(步骤505)中,被判断为“否”,得到无脱离异常(正常)的判断结果。
与此相反,如图16(b)所示,在增设时/终端单元安装状态下,终端单元164没有被连接到增设单元3。因此,经由单元适配器162内的下拉电阻203被连接到GND而产生的脱离检测线部分L2的“L”状态被原样传送到微处理器(MPU)101的脱离检测用端口XEND。因此,在与通用端口对应的寄存器的内容中,与XEND信号对应的位为“0”(“L”)。其结果,在图17的判断处理(步骤505)中,被判断为“是”,得到有脱离异常(异常)的判断结果。而且,只要PLC本体161和单元适配器162被正常连接,即使在单元适配器162和增设单元3产生了连接不良,或者增设单元3之间产生了连接不良的情况下,与上述相同,都可以得到有脱离异常(异常)的判断结果。
另一方面,如图16(c)所示,在单独使用状态下,经由PLC本体161内的上拉电阻111被连接到电源Vcc而产生的脱离检测线部分L1的“H”状态被原样传送到微处理器(MPU)101的脱离检测用端口XEND。因此,在与通用端口对应的寄存器的内容中,与XEND信号对应的位为“0”(“L”)。其结果,在图5的判断处理(步骤502)中,被判断为“否”,得到无脱离异常(正常)的判断结果。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将被收容在各单元内的总线部分作为并行总线的一部分,但是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总线也可以为串行总线。
而且,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各单元外壳之间不经由电缆而直接连接,但是在本实用新型中,也可以经由电缆连接这些单元之间。这样,在经由电缆连接的情况下,只要在连接电缆间的连接器中具有同样的排他性就可以。
而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电源导通时处理和共用处理两方面实施终端单元的脱离检测处理,但是也可以仅用共用处理来进行脱离检测处理。而且,虽然仅用电源导通时处理来实施终端单元的脱离检测处理,但是,这时不能检测运转中的终端单元的脱离。
本实用新型在产业上的可利用性在于:按照本实用新型,可以提供无底板型的PLC系统,该系统维持增设单元连接产生的系统的扩展性,同时也可以作为包型的PLC单独使用,同时,在单独使用时,即使不安装终端单元,也可以正常工作。

Claims (8)

1、一种可编程控制器系统,其特征在于,
包括:I/O内置型的PLC本体;单元适配器;1个或者大于等于2个的增设单元;以及终端单元,并且,在PLC本体内设有脱离判断部,根据脱离检测线的逻辑值判断终端单元有无脱离,
在PLC本体和单元适配器以及各单元的各自的外壳内部,收容增设用总线部分以及检测线部分,以便在将PLC本体和单元适配器以及各单元直接或经由电缆连接时,出现一连串的增设用总线以及脱离检测线,而且,PLC本体内的检测线部分以及单元适配器内的检测线部分分别经由上拉电阻被上拉,同时在单元适配器内,在比上拉电阻和检测线部分的连接点更靠近脱离判断部侧的检测线部分上插入逻辑反转元件,
由此,在PLC本体上不安装终端单元,以单体方式使用PLC本体时,或还是在经由单元适配器对PLC本体连接1个或者大于等于2个增设单元,并在末端上安装了终端单元时,PLC本体内的脱离判断部都可以根据脱离检测线的逻辑值判断为未脱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编程控制器系统,其特征在于,
PLC本体内部的增设用总线部分以及检测线部分与单元适配器内部的增设用总线部分以及检测线部分经由第一连接结构进行连接,
同时,单元适配器内部的增设用总线部分以及检测线部分和增设单元内部的增设用总线部分以及检测线部分之间、一个增设单元内部的增设用总线部分以及检测线部分和其它增设单元内部的增设用总线部分以及检测线部分之间、增设单元内部的增设用总线部分以及检测线部分和终端单元内部的增设用总线部分以及检测线部分之间经由第二连接结构进行连接,
而且,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各自为两者间的互换性被否定的连接结构。
3、一种可编程控制器系统,其特征在于,
包括:I/O内置型的PLC本体;单元适配器;1个或者大于等于2个的增设单元;以及终端单元,并且,在PLC本体内设有脱离判断部,根据脱离检测线的逻辑值判断终端单元有无脱离,
在PLC本体和单元适配器以及各单元的各自的外壳内部,收容增设用总线部分以及检测线部分,以便在将PLC本体和单元适配器以及各单元直接或经由电缆连接时,出现一连串的增设用总线以及脱离检测线,而且,PLC本体内的检测线部分以及单元适配器内的检测线部分分别经由下拉电阻被连接到地,同时在单元适配器内,在比下拉电阻和检测线部分的连接点更靠近脱离判断部侧的检测线部分上插入逻辑反转元件,
由此,在PLC本体上不安装终端单元,以单体方式使用PLC本体时,或还是在经由单元适配器对PLC本体连接1个或者大于等于2个增设单元,并在末端上安装了终端单元时,PLC本体内的脱离判断部都可以根据脱离检测线的逻辑值判断为未脱离。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编程控制器系统,其特征在于,
PLC本体内部的增设用总线部分以及检测线部分与单元适配器内部的增设用总线部分以及检测线部分经由第一连接结构进行连接,
同时,单元适配器内部的增设用总线部分以及检测线部分和增设单元内部的增设用总线部分以及检测线部分之间、一个增设单元内部的增设用总线部分以及检测线部分和其它增设单元内部的增设用总线部分以及检测线部分之间、增设单元内部的增设用总线部分以及检测线部分和终端单元内部的增设用总线部分以及检测线部分之间经由第二连接结构进行连接,
而且,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各自为两者间的互换性被否定的连接结构。
5、一种可编程控制器系统,其特征在于,
包括:I/O内置型的PLC本体;单元适配器;1个或者大于等于2个的增设单元;以及终端单元,并且,在PLC本体内设置脱离判断部,根据脱离检测线的逻辑值判断终端单元有无脱离,
在PLC本体和单元适配器以及各单元的各自的外壳内部,收容增设用总线部分以及检测线部分,以便在将PLC本体和单元适配器以及各单元直接或经由电缆连接时,出现一连串的增设用总线以及脱离检测线,而且,PLC本体内的检测线部分经由下拉电阻被连接到地,同时单元适配器内的检测线部分经由电阻值比所述下拉电阻的电阻值小的上拉电阻被上拉,
由此,在PLC本体上不安装终端单元,以单体方式使用PLC本体时,或还是在经由单元适配器对PLC本体连接1个或者大于等于2个增设单元,并在末端上安装了终端单元时,PLC本体内的脱离判断部都可以根据脱离检测线的逻辑值判断为未脱离。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编程控制器系统,其特征在于,
PLC本体内部的增设用总线部分以及检测线部分与单元适配器内部的增设用总线部分以及检测线部分经由第一连接结构进行连接,
同时,单元适配器内部的增设用总线部分以及检测线部分和增设单元内部的增设用总线部分以及检测线部分之间、一个增设单元内部的增设用总线部分以及检测线部分和其它增设单元内部的增设用总线部分以及检测线部分之间、增设单元内部的增设用总线部分以及检测线部分和终端单元内部的增设用总线部分以及检测线部分之间经由第二连接结构进行连接,
而且,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各自为两者间的互换性被否定的连接结构。
7、一种可编程控制器系统,其特征在于,
包括:I/O内置型的PLC本体;单元适配器;1个或者大于等于2个的增设单元;以及终端单元,并且,在PLC本体内设置脱离判断部,根据脱离检测线的逻辑值判断终端单元有无脱离,
在PLC本体和单元适配器以及各单元的各自的外壳内部,收容增设用总线部分以及检测线部分,以便在将PLC本体和单元适配器以及各单元直接或经由电缆连接时,出现一连串的增设用总线以及脱离检测线,而且,PLC本体内的检测线部分经由上拉电阻被上拉,同时单元适配器内的检测线部分经由电阻值比所述上拉电阻的电阻值小的下拉电阻被连接到地,
由此,在PLC本体上不安装终端单元,以单体方式使用PLC本体时,或还是在经由单元适配器对PLC本体连接1个或者大于等于2个增设单元,并在末端上安装了终端单元时,PLC本体内的脱离判断部都可以根据脱离检测线的逻辑值判断为未脱离。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编程控制器系统,其特征在于,
PLC本体内部的增设用总线部分以及检测线部分与单元适配器内部的增设用总线部分以及检测线部分经由第一连接结构进行连接,
同时,单元适配器内部的增设用总线部分以及检测线部分和增设单元内部的增设用总线部分以及检测线部分之间、一个增设单元内部的增设用总线部分以及检测线部分和其它增设单元内部的增设用总线部分以及检测线部分之间、增设单元内部的增设用总线部分以及检测线部分和终端单元内部的增设用总线部分以及检测线部分之间经由第二连接结构进行连接,
而且,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各自为两者间的互换性被否定的连接结构。
CN 200620116466 2005-06-07 2006-06-02 可编程控制器系统 Expired - Lifetime CN200986663Y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66626/05 2005-06-07
JP2005166626 2005-06-07
JP144302/06 2006-05-2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0986663Y true CN200986663Y (zh) 2007-12-05

Family

ID=389161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620116466 Expired - Lifetime CN200986663Y (zh) 2005-06-07 2006-06-02 可编程控制器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0986663Y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72183B (zh) * 2009-04-24 2012-09-2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单元形可编程控制器
CN109581954A (zh) * 2017-09-28 2019-04-05 西门子公司 基于ros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系统及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72183B (zh) * 2009-04-24 2012-09-2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单元形可编程控制器
CN109581954A (zh) * 2017-09-28 2019-04-05 西门子公司 基于ros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系统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41399B (zh) 過電壓保護電路、提供過電壓保護的介面系統及在資料匯流介面中的過電壓保護方法
US10430368B2 (en) Automation device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the same
US6867695B2 (en) Object storage and tracking system, an object tracking unit and a container for object tracking units
JP3426171B2 (ja) 通信プロトコル変換システム、モニタ装置
CN101930314A (zh) 用以控制触控面板的触控控制系统
CN100559312C (zh)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装置
CN105283815B (zh) 数据总线模块
US20100064066A1 (en) KVM switch system and interface adapter for detecting interface of computer
CN200986663Y (zh) 可编程控制器系统
JP4292422B2 (ja) プログラマブル・コントローラ・システム
US20090222611A1 (en) Digital input/output unit, controller, engineering system, programmer and display unit, especially for automation and plant engineering
CN107239423A (zh) 一种基于扩展iic接口的装置
JP2004206462A (ja) 入出力制御装置の拡張モジュール増設方法及び入出力制御装置
KR101457876B1 (ko) 마스터와 서브로 구성된 하이브리드 온도 센서 기반의 수배전반 열화감시 시스템
JP4708834B2 (ja) プロトコル変換装置
CN205608716U (zh) 一种多组光模块通信接口切换电路
US20090119420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caleable expanders in systems management
PT1695158E (pt) Dispositivo de transmissão de dados intrinsecamente seguro
CN104142905A (zh) 一种扩展集成电路总线iic的方法及设备
CN207367195U (zh) 一种iic接口扩展板
KR20030053061A (ko) 프로그램 가능 콘트롤러를 위한 범용 기능 회로와 범용 유니트
CN103914414A (zh) 基于i/o端口的spi模拟方法和装置
KR100876624B1 (ko) 검색식 가라오케 선곡 리모콘의 집합형 크래들
CN109388602A (zh) 电子装置、逻辑芯片与逻辑芯片的通讯方法
CN105630120A (zh) 一种加载处理器硬件配置字的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1205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