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0941509Y - 电子转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子转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0941509Y CN200941509Y CN200620075530.3U CN200620075530U CN200941509Y CN 200941509 Y CN200941509 Y CN 200941509Y CN 200620075530 U CN200620075530 U CN 200620075530U CN 200941509 Y CN200941509 Y CN 200941509Y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ousing
- metal
- connector
- insulating body
- she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7
- 238000003032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08018 melting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02844 melt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2634 frag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747 pl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31/00—Coupling parts supported only by co-operation with counterpart
- H01R31/06—Intermediate parts for linking two coupling parts, e.g. adapter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439/00—Electrical connectors
- Y10S439/931—Conductive coating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子转接器,其包括第一连接器、第二连接器、印刷电路板及至少覆盖部分第一连接器、印刷电路板及部分第二连接器的绝缘壳体,其中,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组设在第一绝缘本体内的第一导电端子及至少遮覆部分第一绝缘本体的第一金属壳体,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本体、组设在第二绝缘本体内的第二导电端子及至少遮覆部分第二绝缘本体的第二金属壳体,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分别焊接在印刷电路板的两端,绝缘壳体包括利用卡扣结构组装在一起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所述第一、二壳体的内表面形成有金属镀层,所述金属镀层与第一金属壳体、第二金属壳体共同形成一个大体封闭的屏蔽空间。通过上述结构,使得电子转接器可对内部的信号传输提供良好屏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转接器,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实现不同界面电连接器间的电讯导通的电子转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电子转接器如中国专利公告第CN 2728035Y号所揭示,其包括第一连接器、第二连接器、遮覆并固定第一、二连接器的第一、二壳体,其中第一、二壳体均为绝缘材料制成,因而就不能对第一、二连接器间的信号传输提供电磁屏蔽。然而,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要求对高速的信号传输提供屏蔽功能。
因而,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型电子转接器,以解决上述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转接器,其可对内部的信号传输提供良好的屏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解决方案:一种电子转接器,其包括第一连接器、第二连接器、印刷电路板及至少覆盖部分第一连接器、印刷电路板及部分第二连接器的绝缘壳体,其中,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组设在第一绝缘本体内的第一导电端子及至少遮覆部分第一绝缘本体的第一金属壳体,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本体、组设在第二绝缘本体内的第二导电端子及至少遮覆部分第二绝缘本体的第二金属壳体,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分别焊接在印刷电路板的两端,绝缘壳体包括利用卡扣结构组装在一起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所述第一、二壳体的内表面形成有金属镀层,所述金属镀层与第一金属壳体、第二金属壳体共同形成一个大体封闭的屏蔽空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其可对内部的信号传输提供良好的屏蔽。
下面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子转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图2为图1另一视角的视图。
图3为图1电子转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图3另一视角的视图。
图5为图1电子转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6为图5另一视角的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电子转接器第一、二壳体上金属镀层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6,本实用新型电子转接器100包括可与耦合连接器对接的第一连接器1及第二连接器2、绝缘壳体及压扣装置等构件。
请参照图3和图4,第一连接器1为一插头连接器,其包括第一绝缘本体11、第一金属壳体12及若干导电端子13。第一绝缘本体11包括一纵长绝缘板体110,包括前端面(其为第一金属壳体12所遮蔽)、后端面111及连接前、后端面的上、下表面112。板体110的上、下表面112上形成有贯穿板体110前、后表面的卡槽113;板体110前端面中央向前凸伸形成有一“D”形凸台(未图示),自凸台中央向前凸伸形成有一舌板115,舌板115的两侧面形成有若干端子收容槽(未标示),且绝缘板体110靠近两端处向后延伸设有大致呈“L”形的一对挡板117;第一金属壳体12由金属制成,包括遮覆于板体110前端面的基体120、自基体120向前凸伸形成的遮覆于第一绝缘本体11的凸台及舌板115的框体部121及自基体120向后延伸卡持于第一绝缘本体11板体110上、下表面112形成的卡槽113内的延伸臂122;第一金属壳体12及舌板115共同形成第一连接器1的对接部,若干导电端子13收容于对接部的舌板115的端子收容槽内,其包括信号端子131及电源端子132,每一端子分别包括与耦合连接器(未图示)的信号端子及电源端子相接触的接触部及自接触部向后延伸出第一绝缘本体11后端面与印刷电路板A电性接触的尾部。
第二连接器2为一插座连接器,其包括第二绝缘本体21、遮覆于第二绝缘本体21上的第二金属壳体22、若干导电端子23及固定件。第二绝缘本体21具有呈纵长构形的基部210,基部210具有上、下表面211、与上、下表面211相邻接的前表面(其为第二金属壳体22所遮蔽)、后表面212及两侧壁213;自基部210中央向前凸伸一略呈“D”形结构的对接部(其为第二金属壳体22所遮蔽),在基部210纵长方向的两端形成有一对螺孔215,螺孔215沿平行于安装面方向延伸贯穿基部210且位于对接部的两侧,对接部的内侧壁形成有贯穿基部210的若干收容槽;第二金属壳体22由金属制成,包括遮覆于第二绝缘本体21基部210前表面的基体220及自基体220向前凸伸遮覆于对接部的框体部221,第二金属壳体22的基体220两端对应第二绝缘本体21基部210的螺孔215形成有通孔222;若干导电端子23包括电源端子231及信号端子232,每一端子分别包括收容于第二绝缘本体21对接部的收容槽内与对接耦合连接器(未图示)的电源端子及信号端子相接触的接触部及延伸出第二绝缘本体21与电路板相接的尾部;固定件包括一对金属制成、其内侧形成有螺纹的金属套筒(未图示,其收容在螺孔215内并遮覆螺孔215的内表面)及与金属套筒配合的螺钉252。
请参照图3至图6,印刷电路板A上、下表面上设有若干导电元件(未图示)以供第一连接器1、第二连接器2的端子焊接于其上并将这两个连接器电性导通。印刷电路板A前端形成较其它部分略宽的膨大部A1,后端形成较其它部分略窄的窄紧部A3,中间部分为主体部A2;第一连接器1两侧挡板117后端内侧中央位置处沿前后方向各开设一向内向后开口的收容槽1171用来卡持印刷电路板A的膨大部A1,而印刷电路板A的窄紧部A3会伸入第二连接器2两螺孔215之间的空间内以焊接导电端子23。
绝缘壳体由绝缘塑胶材料制成,其包括可上下相互组接的第一壳体3及第二壳体4。第一壳体3与第二壳体4包括底壁31、41、与底壁31、41连接的弧状侧壁32、42;每一绝缘壳体的底壁31、41邻近相对两侧壁32、42处凸设有一对呈“ㄈ”型的卡持部311、411,其卡持收容第一连接器1第一绝缘本体11的板体110,以固定第一连接器1于其内并防止其前后移动。每一壳体的侧壁32、42的中部位置开设一长形的缺口321、421。第一壳体3的侧壁32上于长形缺口321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卡持凸块322,每一卡持凸块322末端设有一钩部3221。第二壳体4的侧壁42对应第一壳体3的侧壁32上设置的卡持凸块322分别设置有卡持凹部422,卡持凸块322末端的钩部3221卡扣于卡持凹部422内,如此使第一壳体3及第二壳体4稳固结合。每一壳体的底壁31、41靠近侧壁32、42处相对设置两分别垂直于底壁31、41的隔板34、44,第一壳体3两隔板34间的距离略窄于第二壳体4两隔板44间的距离,并且印刷电路板A主体部A2恰好收容在第二壳体4两隔板44间,第一壳体3两隔板34会抵压在印刷电路板A的两侧。前述隔板34、44靠近底壁31、41前端处分别形成有向外延伸的弯折部341、441以与第一连接器1绝缘板体110后端延伸设置的一对“L”形挡板117及卡持于挡板117间的印刷电路板A的膨大部A2相配合,进一步防止第一、二连接器1、2、印刷电路板A与绝缘壳体产生相对位移。第二壳体4的隔板44外侧于绝缘壳体的缺口421相对位置处分别形成有一对卡扣部442,同时第二壳体4的底壁41于两隔板44外侧邻近长形缺口421处凸设有一对定位柱412。
第一壳体3的底壁31后端竖直向上延伸形成一第一端壁33,第一端壁33中央位置处开设一“D”形开口331,以收容第二连接器2的对接部,开口331的两侧对应第二连接器2的第二绝缘本体21两侧的螺孔215形成有通孔332;第二壳体4上形成有一与第一壳体3第一端壁33平行的第二端壁48,该第二端壁48与隔板44后端相连,并且第二端壁48中央位置处开设一矩形开口481,以收容印刷电路板A的窄紧部A3,对应第二连接器2的第二绝缘本体21两侧的螺孔215形成有通孔482;第一、二壳体3、4扣合时,第一壳体3的通孔332、第二连接器2第二绝缘本体21的螺孔215及第二壳体4的通孔482连成一线,以便螺钉252穿入。第二绝缘本体21的螺孔215内会预先嵌入一金属套筒,以增强螺孔215的耐磨性能;在本实施利中,金属套筒直接成型在第二金属壳体22上,待第二金属壳体22组装至第二绝缘本体21时,金属套筒嵌入螺孔215内。第二壳体4两侧隔板44上形成有若干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凸条443,以便将印刷电路板A卡固在两隔板44之间。
第一、二壳体3、4底壁31、41的内表面上镀有金属,以保护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2之间的信号传输不受外界电磁波的干扰。本实施例中,先用真空溅镀技术在绝缘壳体表面先镀上铜层,再在铜层表面镀不锈钢,此技术可替代金属壳起到防电磁干扰的效果,同时可节省空间,缩小产品尺寸,符合产品向轻、薄、短、小的发展趋势。
为达到较理想的屏蔽效果,底壁31、41内表面上那些覆盖第一、二连接器1、2及印刷电路板A的区域(图7中涂有网状线部分),即隔板34、44内侧及每对隔板34、44之间的底壁31、41内表面,都需镀上金属。第一壳体3第一端壁33后表面与第二连接器2第二金属壳体22相抵触的部分亦会镀上金属并与底壁31内表面其它镀金部分电性导通;第二连接器2安装在第一、二壳体3、4内后,其第二金属壳体22与第一端壁33后表面相抵触并电性导通以实现第二金属壳体22与底壁31内表面的电性连通。螺钉252穿入螺孔215后与螺孔内的金属套筒抵触并电性导通,这样,螺钉252、金属套筒、第二金属壳体22、底壁31内表面就构成了一条通路,当第二连接器2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时,螺钉252会与对接连接器上的接地元件相导通,构成了整个接地回路。
第一连接器1藉绝缘板体110与卡持部311、411的卡持而组设在第一、二壳体3、4内,第一金属壳体12的延伸臂122会与第一、二壳体3、4的底壁31、41内表面相抵触并电性导通。
请参阅图3、图4,并同时结合图5、图6,压扣装置包括一对扣持件5、一对按压件6及一对金属加强片7。其中扣持件5为一长形金属片体,该对扣持件5组设在第二壳体4邻近侧壁42处,其包括设在其前端并凸伸至绝缘壳体前端的卡扣部51、自卡扣部51向后延伸形成的枢接部52、自枢接部52向后进一步延伸出的固定部53及自固定部53末端反向倾斜弯折形成的弹片54。其中卡扣部51具有长方形卡口55及位于卡口55前端外凸形成的导引槽56,枢接部52具有与定位柱412相配合的定位孔57而使扣持件5可以定位柱412为枢轴枢转。固定部53包括形成在其顶缘与底缘相对称的两对凸起58及自中部冲设形成并相对于弹片54的延伸方向朝另一侧延伸的定位片59。
请参阅图3及图4,一对相对设置的按压件6分别收容在绝缘壳体的缺口321、421内,其包括一主体部61、自主体部61的两侧壁62边缘向外凸伸的两对“L”形凸部63及自主体部61向外凸伸的按压部64。凸部63与两侧壁62边缘之间形成卡槽65,主体部61的前、后端缘(未标号)均圆弧形向内弯曲。主体部61在其内侧邻近前端缘凸设有一凸出部(未图示,其用于干涉配合定位片59),两侧壁62与主体部61的内侧壁形成一开槽67,在按压部64两侧向外凸伸有高出主体部61表面的挡止部68。当扣持件5组装入按压件6时,其扣持件5自按压件6的开槽67前端组入,并卡固于其内。定位片59沿凸出部的表面滑动并最终与其后端相抵靠,凸起58与卡槽65相配合,可避免扣持件5在内外方向及向后运动。通过主体部61的内侧及两相对侧壁62夹持固定扣持件5,可避免扣持件5上下方向的运动,凸出部与定位片59的配合,可避免其向前运动。由此可确保扣持件5与按压件6紧固配合而无松动的可能。一对加强片7分别安装于第二壳体4的隔板44相对于缺口421位置形成的一对卡扣部442内。
将压扣装置组装入绝缘壳体后,其扣持件5的弹片54抵靠在加强片7外侧,按压件6的主体部61卡持在绝缘壳体的缺口413、423内,通过缺口端缘与主体部61的前端缘的配合而将按压件6稳固组装在绝缘壳体内。按压按压件6的按压部64可使扣持件5以第二绝缘壳体4的定位柱412为枢轴进行枢转同时使弹片54向内产生弹性变形,进而使扣持件5与对接耦合连接器接触/分离。
卡扣部442内镀有金属并与底壁41内表面通过表面的镀金电性导通,这样扣持件5、加强片7、卡扣部442、底壁41内表面、第一连接器1、底壁31内表面就构成了一条电性通路。当第一连接器1与其对接连接器(未图示)对接时,扣持件5与对接连接器上的接地元件相扣持并形成接地回路。
Claims (10)
1.一种电子转接器,其包括第一连接器、第二连接器、印刷电路板及至少覆盖部分第一连接器、印刷电路板及部分第二连接器的绝缘壳体,其中,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组设在第一绝缘本体内的第一导电端子及至少遮覆部分第一绝缘本体的第一金属壳体,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本体、组设在第二绝缘本体内的第二导电端子及至少遮覆部分第二绝缘本体的第二金属壳体,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分别焊接在印刷电路板的两端而利用印刷电路板的导电路径达成电性导通,绝缘壳体包括利用卡扣结构组装在一起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二壳体的内表面形成有金属镀层,所述金属镀层与第一金属壳体、第二金属壳体共同形成一个大体封闭的屏蔽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二壳体均包括底壁及与底壁垂直、用于固定印刷电路板的一对隔板,所述底壁内表面、隔板内侧均形成有金属镀层,所述底壁内表面的金属镀层、隔板内侧的金属镀层共同构成所述第一、二壳体内表面的金属镀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两隔板间的距离比第二壳体两隔板间的距离窄,所述印刷电路板收容在第二壳体两隔板之间,第一壳体两隔板抵压在印刷电路板的两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两隔板内侧沿竖直方向形成有若干凸条以卡持所述印刷电路板。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镀层包括形成在绝缘壳体绝缘材料上的铜层及形成在铜层上的不锈钢层。
6.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子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上设有螺孔;所述第一壳体包括与第一壳体底壁、隔板垂直的第一端壁,第一端壁上设有通孔;第二壳体包括与第二壳体底壁、隔板垂直的第二端壁,第二端壁上设有通孔;螺钉穿过第一壳体的通孔、第二连接器的螺孔及第二壳体的通孔以将第一、二壳体锁固。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金属壳体上设有金属套筒,所述金属套筒收容在第二绝缘本体的螺孔内并与所述螺钉相抵接以实现螺钉与第二金属壳体的电性连通。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包括基部及自基部向前延伸用于对接的对接部,第二金属壳体包括遮覆第二绝缘本体基部前表面的基体及遮覆第二绝缘本体对接部的框体部;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端壁内表面形成有金属镀层并抵触在第二金属壳体的基体上。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上设有一比第一绝缘本体其它部位宽的板体,所述第一、二壳体上各设有卡持部,以收容所述第一绝缘本体的板体。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壳体包括至少遮覆部分绝缘本体的框体部及自框体部向后延伸的延伸臂,所述延伸臂与第一、二壳体底壁内表面上的金属镀层电性连通。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620075530.3U CN200941509Y (zh) | 2006-08-02 | 2006-08-02 | 电子转接器 |
US11/888,794 US7416449B2 (en) | 2006-08-02 | 2007-08-02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improved covers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620075530.3U CN200941509Y (zh) | 2006-08-02 | 2006-08-02 | 电子转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0941509Y true CN200941509Y (zh) | 2007-08-29 |
Family
ID=387476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620075530.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0941509Y (zh) | 2006-08-02 | 2006-08-02 | 电子转接器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416449B2 (zh) |
CN (1) | CN200941509Y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27415B (zh) * | 2008-03-05 | 2012-10-31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子转接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0941509Y (zh) * | 2006-08-02 | 2007-08-29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子转接器 |
CN200972953Y (zh) * | 2006-10-23 | 2007-11-07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US20090246997A1 (en) * | 2008-03-31 | 2009-10-01 | John Moller | Modified Electrical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
CN201498744U (zh) * | 2009-08-10 | 2010-06-02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CN103488840B (zh) * | 2013-09-27 | 2016-08-17 |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印制电路板级传导电磁干扰建模的系统和方法 |
WO2015164538A1 (en) | 2014-04-23 | 2015-10-29 |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shield cap and shielded terminals |
CN105990773A (zh) * | 2015-02-06 | 2016-10-05 | 深圳市信美通新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电线转换头组合 |
CN113635555A (zh) | 2015-05-19 | 2021-11-12 | 谷口秀夫 | 造型材料喷出头 |
US10418767B2 (en) * | 2017-07-07 | 2019-09-17 | J.S.T. Corporation | Adjustable impedance high speed data connector, and methods of assembling and operating thereof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217394A (en) * | 1992-09-10 | 1993-06-08 | Ho Ming Chiao | Converter-type circuit connector for linking electronic devices |
US5477421A (en) * | 1993-11-18 | 1995-12-19 | Itt Corporation | Shielded IC card |
US5546278A (en) * | 1993-12-15 | 1996-08-13 | Itt Corporation | IC card protective cover |
US5739500A (en) * | 1995-12-20 | 1998-04-14 | Itt Cannon, Inc. | IC card closure and welding apparatus |
US6033263A (en) * | 1996-10-15 | 2000-03-07 | The Whitaker Corporation | Electrically connector with capacitive coupling |
JP2003092171A (ja) * | 2001-09-17 | 2003-03-28 | Jst Mfg Co Ltd | 伝送装置 |
CN2728035Y (zh) * | 2004-06-23 | 2005-09-21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子转接器 |
CN101119002B (zh) * | 2006-08-01 | 2010-05-12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子转接器 |
CN200941509Y (zh) * | 2006-08-02 | 2007-08-29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子转接器 |
US7357675B2 (en) * | 2006-08-08 | 2008-04-15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Universal EMC gasket |
-
2006
- 2006-08-02 CN CN200620075530.3U patent/CN200941509Y/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7
- 2007-08-02 US US11/888,794 patent/US7416449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27415B (zh) * | 2008-03-05 | 2012-10-31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子转接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080032554A1 (en) | 2008-02-07 |
US7416449B2 (en) | 2008-08-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0941509Y (zh) | 电子转接器 | |
CN204632988U (zh) | 插头连接器 | |
US10103501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better ant-EMI effect | |
CN201204312Y (zh) | 电连接器 | |
CN101771225B (zh) | 电连接器的应用 | |
CN201018034Y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
CN101609945B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397899Y (zh) | 电连接器 | |
CN101119002B (zh) | 电子转接器 | |
CN201097426Y (zh) | 插座电连接器 | |
CN2728035Y (zh) | 电子转接器 | |
CN201466267U (zh) | 电连接器装置 | |
CN106961031B (zh) | 一种电连接器 | |
TWM502992U (zh) | 插頭連接器及其連接器殼體 | |
CN100407510C (zh) | 线缆连接器 | |
CN204230555U (zh) |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 |
CN213460338U (zh) | 高速连接器 | |
CN210535861U (zh) | 板对板连接器 | |
CN209981537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9981590U (zh) | 电连接器 | |
CN210535860U (zh) | 板对板连接器 | |
CN2737012Y (zh) | 电子转接器 | |
CN203466374U (zh) | 电连接器 | |
CN2488196Y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
CN212412251U (zh) | 电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829 Termination date: 201308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