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94048A - 一种香菇菌棒保水剂及其应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香菇菌棒保水剂及其应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94048A
CN1994048A CN 200610155471 CN200610155471A CN1994048A CN 1994048 A CN1994048 A CN 1994048A CN 200610155471 CN200610155471 CN 200610155471 CN 200610155471 A CN200610155471 A CN 200610155471A CN 1994048 A CN1994048 A CN 19940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ushroom
water
retaining agent
stick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610155471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94048B (zh
Inventor
王建红
曹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Priority to CN20061015547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994048B/zh
Publication of CN19940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940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9940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9404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ackging For Living Organisms, Food Or Medicinal Products That Are Sensitive To Environmental Conditiond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香菇菌棒保水剂及其应用方法,属于食用菌栽培技术领域。该保水剂的组分与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含量为:硬脂酸60-90%,单硬脂酸甘油脂8-30%,甘油2-10%;其应用方法为:(1)菌棒制备,接菌种,培养;(2)菌棒现菇蕾后脱袋,晾干;(3)熔解保水剂,菌棒上保水剂膜;(4)采菇前管理;(5)采菇期管理:每当菌棒采完一潮菇后,需及时补水,直至结束。与常规的割袋与石蜡处理相比,具有成本低,使用方便,省工省力,菇形好,无异味,食用安全,菌棒包膜不易开裂与脱落等优点。适宜在香菇栽培,尤其在花菇栽培中推广应用。

Description

一种香菇菌棒保水剂及其应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用菌栽培技术领域,尤其涉及香菇人工栽培中菌棒保水所用的保水剂及该保水剂的应用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代料香菇栽培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我国香菇的产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但代料香菇在生产过程中,为保持菌棒内的必要水分以保证香菇的正常生长,尤其在花菇栽培中,为了提升花菇(即香菇菇盖表层普遍有细纹状开裂,呈花纹状,故称花菇)的质量,现普遍采用传统的手工割袋方法,即用手工将套在菌棒外围的与菌棒每一发菇处相对应的塑料薄膜割破,以利幼菇从下方钻出,此项工作需每天检查操作,非常费工费时,故香菇栽培从制备菌棒至采菇结束,平均每工仅能管理1000个菌棒左右;同时,该割袋工序一般仅割破与发菇对应处膜面积的三分之二左右,以避免棒内水分的大量蒸发,这又造成了破膜处对幼菇菇盖的挤压而形成畸形香菇,因此严重制约了代料香菇的规模化生产和菇农经济效益的提高。为了解决代料香菇生产中的割袋难题,近年来出现了用石蜡浸菌棒的保水技术,虽然石蜡本身并不存在对人体安全有害的成份,但固态的石蜡经高温煮烧熔成液态蜡时,会有部分石蜡降解成低分子有毒化合物,对人体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产生不利影响(百度搜索网站-石蜡的危害-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科),因此石蜡浸菌棒后,一方面残留在香菇子实体上的石蜡对香菇的直接食用带来了安全隐患;另一方面石蜡有一定刺激性气味,从而影响香菇风味;再一方面石蜡浸棒包膜后,该膜在香菇顶膜、生长、出菇过程中容易开裂与脱落,造成失水。因此生产上急需有一种能替代石蜡的香菇菌棒保水剂及其应用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一是针对石蜡浸菌棒保水技术所存在的香菇食用不安全、影响香菇风味及石蜡膜易开裂与脱落的不足,提出一种保水效果好,无毒副作用,使用安全,方便,无异味,包膜后不易开裂、脱落的新型香菇菌棒保水剂;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出该保水剂的应用方法。
本发明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香菇菌棒保水剂,该保水剂的组分与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含量为:
硬脂酸            60-90%
单硬脂酸甘油脂    8-30%
甘油              2-10%;
该保水剂可按上述配方秤量,放入反应釜中升温至80-85℃,待充分熔解并搅拌30-45分钟后,倒入容器中冷却,冷却后的混合物放入粉碎机中粉碎,包装的方法制备成保水剂产品。
所述的香菇菌棒保水剂,其组分与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含量为:
硬脂酸            65%
单硬脂酸甘油脂    25%
甘油              10%。
一种香菇菌棒保水剂的应用方法,该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
(1)菌棒制备,接入菌种,培养:按常规方法配料,接入菌种,搅拌均匀后填入长筒形塑料薄膜袋内,置菇棚内上支架发菌培养;
(2)菌棒现菇蕾后脱袋,晾干:当日最高气温不超过22℃,菌棒出现菇蕾后脱袋,晾干2-4小时至菌棒表面干燥;
(3)熔解保水剂,菌棒上保水剂膜:将保水剂成品放入长筒形容器内快速加热,熔解,达到120-140℃后,将步骤(2)表面晾干的菌棒一端快速浸入保水剂熔液0.3-0.5秒后迅速取出,再将菌棒另一端作同样处理,待菌棒下端不滴保水剂熔液时,将上膜菌棒放回菇棚上支架继续培养;
(4)采菇前管理:对菇棚内及上膜菌棒进行喷水处理,并用塑料薄膜覆盖菇架,视具体情况适当通风,使棒体周围及菇棚内空气湿度保持在80-85%,促使菇蕾破保水剂膜而出,当菇蕾直径长至2-3公分时,取下菇架外罩薄膜并加强菇棚内通风和光照,使菇棚内空气湿度降至65-70%,进入长菇管理;
(5)采菇期管理:每当菌棒采完一潮菇后,棒体失水较多,及时补水,直至采菇结束。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一是本发明保水剂或石蜡处理菌棒均比割袋处理,显著提高对菌棒的保水、花菇品质、产量及生产经济效益等效果(见表1、2、3、4、5、6);二是就保水剂与石蜡处理相比较,虽然效果差异不大,但两者由于制造原材料不同,前者为植物油提炼产品,故其除保水性能比石蜡处理略差外,更具有成本略低,使用工艺简单,菇形好,无异味,食用安全,无公害,同时该剂所形成的菌棒包膜不易开裂与脱落等优点,在高质量的花菇栽培中更有其推广应用价值;而后者为石油、煤提炼产品,除对菌棒保水效果略好外,主要存在导致香菇食用安全隐患及影响风味,并在菌棒包膜后期易形成开裂与脱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这并不对本发明构成任何意义的限定。
保水剂原料为:
硬脂酸(上海制皂(集团)如皋有限公司生产,产品标准:GB/9103-88)
单硬脂酸甘油脂(杭州油脂化工有限公司生产,产品标准:GB/1986/89)
甘油(上海制皂(集团)如皋有限公司生产,产品标准:GB/T13216.1-13216.13)
实施例1:(本发明香菇菌棒保水剂制备1)
按配方秤取硬脂酸650克,单硬脂酸甘油脂250克,甘油100克,放入反应釜中升温至80-85℃,待充分熔解后继续搅拌30-45分钟,倒入容器中冷却;将冷却后的混合物放入粉碎机中粉碎,包装即制成保水剂产品1000克。
实施例2:(本发明香菇菌棒保水剂制备2)
按配方称取硬脂酸800克,单硬脂酸甘油脂150克,甘油50克,其余制备方法均同于实施例1。
实施例3:(本发明香菇菌棒保水剂制备3)
按配方称取硬脂酸900克,单硬脂酸甘油脂80克,甘油20克,其余制备方法均同于实施例1。
实施例4:(本发明香菇菌棒保水剂的应用方法)
实施例1、2或3所制备香菇菌棒保水剂的应用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
(1)菌棒制备,接入菌种,培养:按常规方法配料,接入香菇菌种,搅拌均匀后填入常规的长筒形塑料薄膜袋内,置菇棚内上支架发菌培养;
(2)菌棒现菇蕾后脱袋,晾干:当日最高气温不超过22℃,菌棒出现菇蕾后脱去长筒形塑料薄膜袋,晾干2-4小时至菌棒表面干燥;
(3)熔解保水剂,菌棒上保水剂膜:将粉状保水剂成品放入深筒形铁皮容器内快速加热至熔解,并继续加热到120-140℃后,将步骤(2)表面晾干的菌棒一端快速浸入保水剂熔液0.3-0.5秒后迅速取出,再将菌棒另一端作同样处理,待菌棒下端不滴保水剂熔液时,将上膜菌棒放回菇棚上支架继续培养;
(4)出菇前管理:对菇棚内及上膜菌棒进行喷水处理,并用塑料薄膜覆盖菇架,视具体情况适当通风,使棒体周围及菇棚内空气湿度保持在80-85%,促使菇蕾破保水剂膜而出,当菇蕾直径长至2-3公分时,取下菇架薄膜并加强菇棚内通风和光照,使菇棚内空气湿度降至65-70%,进入长菇管理期;
(5)采菇期管理:每当菌棒采完一潮菇后,棒体失水较多,即采用常规菌棒补水方法对菌棒进行补水,使菌棒含水量达到35~40%为宜,以利下一潮菇生长,直至采菇结束。
试验例5:(本发明保水剂、石蜡及割袋处理对菌棒保水等效果的对比试验)
一、供试材料:
采用上述实施例3制备的保水剂;56号半精练固体石蜡,由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菌棒保水薄膜袋材料为普通市面购置菌棒专用聚乙烯薄膜袋。
二、试验方法:
在浙江省云和县香菇主产区进行,试验从2004年11月份开始,到2005年4月底结束,为香菇整个生长期;试验香菇品种为当地主栽品种135;试验设(1)割袋、(2)石蜡浸棒、(3)保水剂浸棒三个处理,每一处理选用30个菌棒,重复四次;试验以栽培产出品质较优的花菇为目标;试验内容为菌棒的脱水速率、脱水量、菌棒花菇产量和花菇品质,并对三种不同处理对栽培香菇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
(一)试验开始时,各处理的基本情况见表1。
表1各处理的基本情况表
处理方法 现场气温(℃) 保水材料熔解温度(℃) 菌棒个数(个) 浸棒前总重量(kg) 浸棒后总重量(kg) 保水材料用量(g/棒)
割袋 15  -  30  48.53  -  0
石蜡浸棒 15  120  30  47.50  51.68  34.8
保水剂浸棒 15  140  30  46.09  50.37  35.6
注:一般石蜡熔至120℃左右使用,保水剂熔至140℃左右使用,从表中可知,在正常情况下,保水剂每棒的用量比石蜡处理增加2.3%。
三、试验结果:
1、不同处理对菌棒保水的效果不同。根据菌棒在长菇过程中的自然脱水情况和花菇生长的需要,分别在2005年2月3日、3月26日、4月25日采摘花菇后对菌棒进行补水,各处理每个菌棒的每次补水量和日均失水量见表2。
从表2可知,割袋处理的菌棒在长菇的前期失水较快,从开始处理到二次补水前菌棒的日失水量为13.36g/d,前二次补水占总补水量的82.76%。石蜡浸棒和保水剂浸棒的菌棒前期失水较慢,这对花菇的生长非常有利。其中,石蜡浸棒的菌棒从开始处理到二次补水前菌棒日均失水量为9.14g/d,前二次补水占总补水量的69.43%,保水剂浸棒的菌棒从开始处理到二次补水前菌棒日均失水量为10.70g/d,前二次补水占总补水量的75.88%。比较而言,石蜡浸棒对菌棒的保水性能略优于保水剂浸棒。此外,随着菌棒采菇后对保水剂的破坏,在香菇生长的后期,保水剂的作用在逐渐降低,这从不同处理在第三次的补水量和菌棒的日均失水量可以反映出来。
表2各处理菌棒的失水与补水情况表
处理方法 第一次补水量(g/棒) 一次补水前菌棒日均失水量(g/棒d) 第二次补水量(g/棒) 二次补水前菌棒日均失水量(g/棒d) 第三次补水量(g/棒) 三次补水前菌棒日均失水量(g/棒d)
割袋 570.00  11.35  550.00  16.08  233.33  12.7
石蜡浸棒 263.33  7.25  266.67  12.48  233.33  12.2
保水剂浸棒 400.67  9.53  333.33  13.01  233.33  11.1
2、不同处理对花菇品质的影响不同。试验观测表明,在香菇生长过程中,由于割袋处理一般仅割破幼菇上方膜的三分之二左右(以减少菌棒前期的水分损失),导致该幼菇菇盖受周围塑料袋膜的不均匀压迫,后期长成畸形菇较多,花菇商品性较差;而用石蜡或保水剂处理的花菇由于在生长过程中,其幼菇在顶破剂膜而出的过程为均匀受力,因此长成的花菇外观匀称美观,商品性均较好。本次试验共采菇三次,并对花菇的商品性进行了分类,其中外观较好的菇定为一级菇,外观较差的菇定为二级菇,花菇品质情况见表3。
由表3可知,采用石蜡或保水剂浸棒生产的花菇与割袋法生产的花菇相比,其一级菇比例平均增加57.27%,因此使用石蜡或保水剂生产的花菇外观品质优于割袋法生产的花菇,但石蜡浸棒与保水剂浸棒两者间花菇外观品质相差不大。
表3不同处理的花菇品质差异表
处理方法 一级菇产量(g/棒) 二级菇产量(g/棒) 一级菇比例
割袋 141.92  206.75  40.70
石蜡浸棒 463.25  196.35  70.23
保水剂浸棒 473.92  185.22  71.90
3、不同处理对花菇产量的影响不同。本次试验的花菇共采收3潮,不同处理各潮菇的产量与总产量见表4。
表4不同处理花菇产量表
处理方法 第1潮菇(g/棒) 第2潮菇(g/棒) 第3潮菇(g/棒) 总产量(g/棒) 增产%
割袋 220.50  108.75  19.42  348.67  0
石蜡浸棒 393.58  193.18  72.83  659.59  89.17
保水剂浸棒 398.33  169.13  91.67  659.13  89.04
由表4可知,采用石蜡或保水剂浸棒法生产的花菇每棒产量明显高于传统割袋法的花菇产量,前者较后者平均增产89.11%。但是,石蜡和保水剂两种不同类型的保水剂对花菇的每潮菇产量和总产量影响不大。
4、不同处理对花菇产量和品质的动态变化影响不同。试验对不同处理不同采菇期的花菇产量与品质进行动态观测分析,结果见表5。表明割袋处理的花菇,各潮菇中二级菇的比例较高,并且菇的产量主要集中在第一潮和第二潮,第三潮菇几乎没什么产量;而石蜡浸棒和保水剂浸棒两种处理各潮菇的产量和二级菇的比例差异不大,二级菇的比例均低于割袋处理。由此可知,石蜡和保水剂处理两者对花菇的产量和品质影响差异不大,而且在产量和品质上均高于割袋处理,因此应用菌棒保水剂对提高花菇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表5不同处理对花菇产量和品质的动态变化影响
处理方法 总产量(g/棒) 增产(%) 一级菇产量(g/棒) 一级菇比例
割袋   348.67   0   141.92   40.70
石蜡浸棒   659.59   89.17   463.25   70.23
保水剂浸棒   659.13   89.04   473.92   71.90
5、不同处理对花菇生产经济效益的影响。
调查表明,从菇棚的保水处理至采菇结束全程管理的用工情况看,割袋处理为1000棒/每人,而石蜡或保水剂处理为10000棒/每人,工效提高10倍左右;再从不同处理的投入成本和当年市场菇价行情分析来看(见表6),石蜡或保水剂处理的,每棒净增产值分别比割袋处理高1.97元/棒与2.02元/棒,保水剂产投比分别达到8.21∶1与9.18∶1;由此可见,用石蜡或保水剂浸棒处理虽然两者差异不大,但均能显著提高花菇生产的经济效益。
表6不同处理菌棒保水剂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分析表
处理方法 花菇产值(元/棒) 保水剂投入(元/棒) 净增产值(元/棒) 保水剂产投比
割袋 1.82  0  0  0
石蜡浸棒 4.03  0.24  1.97  8.21∶1
安宝浸棒 4.06  0.22  2.02  9.18∶1
综合以上结果可以看出,石蜡或保水剂处理均比割袋处理,显著提高对菌棒的保水、花菇品质、产量及生产经济效益等效果;但就石蜡与保水剂处理相比较,两者之间效果并无显著的差异,但由于两者制造的原材料不同,石蜡系直链或支链的链烷烃所组成的碳氢化合物,是通过石油或煤经高温干馏所得的焦油产物中提炼而得,一般为白色块状固体,有一定刺激性气味,根据研究认为,纯烷烃的石蜡本身虽无毒性,但烷烃化合物加热后易分解成小分子化合物,对人体的呼吸道、肠胃易产生危害,导致人体的免疫力降低,易引发肺炎、气管炎等脏器疾病,此外,石蜡对人体的味觉有不良影响(味如嚼蜡),从而影响香菇风味与食用者的食欲;而保水剂主要由棕榈油、棉籽油等植物油经水解而得的脂类化合物,主要成份为甘油、硬脂酸等,同时配入了一定量的单甘脂,这些成份均为国家食品添加剂允许的化合物,允许含量都在100毫克单量以上,对人体均无毒副作用,其产品一般为片状颗粒,呈白色或微黄色,略有脂肪气味,微溶于水,易溶于酒精等有机溶剂;石蜡虽对菌棒保水效果略好,使用工艺简单,菇形也好,但其存在食用安全隐患并影响香菇风味;而本发明保水剂其保水性能比石蜡略差,菇棚管理一般需多注一次水外,使用工艺同样简单,菇形好,无异味,食用安全,同时该剂所形成的菌棒包膜不易开裂与脱落。

Claims (3)

1、一种香菇菌棒保水剂,其特征在于该保水剂的组分与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含量为:
硬脂酸             60-90%
单硬脂酸甘油脂      8-30%
甘油               2-10%;
该保水剂可按上述配方秤量,放入反应釜中升温至80-85℃,待充分熔解并搅拌30-45分钟后,冷却,放入粉碎机中粉碎,包装的方法制备成产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香菇菌棒保水剂,其特征在于该保水剂的组分与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含量为:
硬脂酸            65%
单硬脂酸甘油脂     25%
甘油              10%。
3、一种应用权利要求1所述香菇菌棒保水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
(1)菌棒制备,接入菌种,培养:按常规方法配料,接入菌种,搅拌均匀后填入长筒形塑料薄膜袋内,置菇棚内上支架发菌培养;
(2)菌棒现菇蕾后脱袋,晾干:当日最高气温不超过22℃,菌棒出现菇蕾后脱袋,晾干2-4小时至菌棒表面干燥;
(3)熔解保水剂,菌棒上保水剂膜:将保水剂成品放入深筒形容器内快速加热,熔解,达到120-140℃后,将步骤(2)表面晾干的菌棒一端快速浸入保水剂熔液0.3-0.5秒后迅速取出,再将菌棒另一端作同样处理,待菌棒下端不滴保水剂熔液时,将上膜菌棒放回菇棚上支架继续培养;
(4)采菇前管理:对菇棚内及上膜菌棒进行喷水处理,并用塑料薄膜覆盖菇架,视具体情况适当通风,使棒体周围及菇棚内空气湿度保持在80-85%,促使菇蕾破保水剂膜而出,当菇蕾直径长至2-3公分时,取下菇架外罩薄膜并加强菇棚内通风和光照,使菇棚内空气湿度降至65-70%,进入长菇管理;
(5)采菇期管理:每当菌棒采完一潮菇后,棒体失水较多,及时补水,直至采菇结束。
CN2006101554715A 2006-12-26 2006-12-26 一种香菇菌棒保水剂及其应用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9404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6101554715A CN1994048B (zh) 2006-12-26 2006-12-26 一种香菇菌棒保水剂及其应用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6101554715A CN1994048B (zh) 2006-12-26 2006-12-26 一种香菇菌棒保水剂及其应用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94048A true CN1994048A (zh) 2007-07-11
CN1994048B CN1994048B (zh) 2010-11-10

Family

ID=382493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155471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94048B (zh) 2006-12-26 2006-12-26 一种香菇菌棒保水剂及其应用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994048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68397B (zh) * 2010-02-05 2012-08-08 无锡信达胶脂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花菇培育保温保水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119741A (zh) * 2014-07-09 2014-10-29 华中农业大学 一种适用于香菇菌棒生物质保水剂及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5325173A (zh) * 2015-11-03 2016-02-17 无锡灵山之草现代农业有限公司 一种食用菌菌袋发菌后的补水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68397B (zh) * 2010-02-05 2012-08-08 无锡信达胶脂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花菇培育保温保水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119741A (zh) * 2014-07-09 2014-10-29 华中农业大学 一种适用于香菇菌棒生物质保水剂及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4119741B (zh) * 2014-07-09 2016-04-20 华中农业大学 一种适用于香菇菌棒生物质保水剂及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5325173A (zh) * 2015-11-03 2016-02-17 无锡灵山之草现代农业有限公司 一种食用菌菌袋发菌后的补水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94048B (zh) 2010-1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40116B (zh) 一种天麻林下一次成麻栽培技术方法
CN103387463B (zh) 一种黑木耳的栽培方法及其栽培培养料
JP6624781B2 (ja) キクラゲの栽培方法
CN101215527A (zh) 一种蚕蛹虫草的培育方法
CN103314858A (zh) 铁皮石斛的种子组培繁殖方法
CN106888799A (zh) 一种富硒黑木耳的栽培方法
CN104557244A (zh) 一种猴头菇的栽培基及其栽培方法
CN105432181B (zh) 促进桄榔种子萌发的方法
CN104620858A (zh) 利用桑枝种植秀珍菇的方法
CN108293605A (zh) 一种桑枝袋料栽培香菇的方法
CN106171521B (zh) 一种玫瑰木耳栽培料及其玫瑰木耳的栽培方法
CN102285844A (zh) 一种香水百合营养肥的配制方法
CN103664326A (zh) 一种仿野生栽培的白灵菇栽培基及其制备方法
CN103011935B (zh) 一种牛肝菌母种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
CN106856984A (zh) 一种珊瑚状猴头菌树花及其栽培方法
CN1799317B (zh) 富硒天白花菇的栽培方法
CN1994048B (zh) 一种香菇菌棒保水剂及其应用方法
CN106105978A (zh) 一种油桃树的疏花疏果方法
CN106305132A (zh) 一种高寒高海拔地区黑虎掌高效种植方法
CN107779406B (zh) 灰树花设施化栽培新品种及其液体发酵菌种制作方法
CN103299822A (zh) 一株裂褶菌高产子实体菌株及返生态立体栽培方法
KR20090059203A (ko) 사포닌 함유 화고 표고버섯재배용 조성물 및 연중 재배방법
CN106171520A (zh) 一种利用海鲜菇菌渣栽培姬菇的方法
CN106747776B (zh) 一种利用银耳废菌糠制作草菇栽培料的方法
CN102285835A (zh) 一种朱顶红营养肥的配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110

Termination date: 2011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