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78724A - 缝纫机的进给装置 - Google Patents
缝纫机的进给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978724A CN1978724A CN 200510127035 CN200510127035A CN1978724A CN 1978724 A CN1978724 A CN 1978724A CN 200510127035 CN200510127035 CN 200510127035 CN 200510127035 A CN200510127035 A CN 200510127035A CN 1978724 A CN1978724 A CN 197872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ifferential feed
- feed
- differential
- connecting rod
- mention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9958 sew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7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4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8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4
- 230000010355 oscill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0
- 230000027455 bind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9739 b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9189 diving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42 antagnos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提供具有能谋求差动比的范围的扩大化的向差动进给轴的传动机构以及差动进给调节机构的缝纫机的进给装置。差动进给调节机构(41)具有差动进给调节连杆(40),该差动进给调节连杆(40)在一端部被支轴(45)可移动地支撑。向差动进给轴(4)的传动机构(32),其第一差动进给连杆(35)的另一端部,可转动地连结在第二差动进给连杆(36)的、与第二差动进给臂(34)的连结点部分(37)和与差动进给调节连杆(40)的另一端部的连结点部分(38)之间的中间部分(P)上。据此,可以更大地变更差动进给轴(4)的摆动角的差,即使是相同的调整角度,也可以扩大差动比的范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用于进给被缝制物的主进给齿以及差动进给齿的缝纫机的进给装置,更详细地说是涉及通过改进被紧凑地收纳在缝纫机内部的有限空间内的已经设置的向差动进给轴的传动机构以及差动进给调节机构,利用简单的差动调节作业得到有效的差动比的缝纫机的进给装置。
技术背景
以往,在进行与伸展的布料、不伸展的布料相对应的缝制的、具有差动调节机构的缝纫机被广泛公知。作为这种缝纫机的进给装置,例如如图16至图19所示,具有差动进给轴63以及主进给轴62、传动机构64、主进给调节机构65和差动进给调节机构66,该差动进给轴63以及主进给轴62为了使用于进给被缝制物的差动进给齿61以及主进给齿60分别前后动作,而围绕各轴心摆动;该传动机构64通过多个连结部件(第一差动进给臂69、第二差动进给臂70、第一差动进给连杆71、第二差动进给连杆72),将主进给轴62的摆动向差动进给轴63传递;该主进给调节机构65一起变更差动进给轴63以及主进给轴62的摆动角,调节差动进给齿61以及主进给齿60的前后动作量;该差动进给调节机构66仅变更差动进给轴63的摆动角,相对于主进给齿60的前后动作量,相对地变更差动进给齿61的前后动作量。这样,上述差动进给调节机构66具有差动进给调节连杆68,该差动进给调节连杆68在一端部被支轴67可移动地支撑,同时,在另一端部与构成上述传动机构64的连结部件之间的连结点可以转动地连结,各连结部件的移动轨迹由以差动进给调节连杆68的支轴67为中心的转动决定,同时,通过移动上述支轴67,变更差动进给调节连杆68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来调节各连结部件的移动轨迹。
作为上述传动机构64的多个连结部件,是由与主进给轴62固定的第一差动进给臂69、与差动进给轴63固定的第二差动进给臂70、与第一差动进给臂69可转动地连结的第一差动进给连杆71、与第二差动进给臂70可转动地连结的第二差动进给连杆72构成,上述差动进给调节连杆68的另一端部在第一差动进给连杆71和第二差动进给连杆72的连结点部分,被枢支销73连结(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特开2002-239276号公报
根据上述那样的、差动进给调节连杆68的一端部被连结在第一差动进给连杆71和第二差动进给连杆72的连结点部分的同一位置的上述传动机构64以及差动进给调节机构66,在使用该差动进给调节机构66,变更差动比(使在主进给齿60的前后的运动量和在差动进给齿61的前后的运动量的差成比率)时,如图21(a)、(b)所示,若在支轴67处于E位置时,使主进给轴62仅摆动角度θ1,则差动进给轴63仅摆动角度θ2。例如,当主进给轴62的摆动角度θ1为45°-35°=1θ°时,差动进给轴63的摆动角度θ2仅摆动12°-3°=9°。
如该图(c)、(d)所示,使支轴67的位置E以差动进给调节轴80(参照图18)为中心,仅移动某个调整角度α,使支轴67移动到F位置。此时,若使主进给轴62摆动角度θ1,则差动进给轴63摆动角度θ2’。例如,当主进给轴62的摆动角度θ1为45°-35°=10°时,差动进给轴63的摆动角度θ2’仅摆动6°-0°=6°。
因此,通过使支轴67从E位置移动到F位置,在是主进给轴62的相同的摆动角θ1时,差动进给轴63的摆动角β1从θ2变化为θ2’。即,差动进给轴63的摆动角(输出角度)的差为β1=θ2-θ2’。不过θ2>θ2’。在上述的实测值的例子中,β1=9°-6°=3°。
但是,由于象这样仅利用上述传动机构64以及差动进给调节机构66,使差动进给轴63的摆动角的差(θ2-θ2’=β1)较大变化仍存在界限,所以不能很多地采用差动比的范围。因此,为了对此进行补充,一般如图17所示,在通过连结连杆76连结一体地结合在差动进给轴63的前端部的摆臂74和差动进给台75的部分中,如图20所示,在该摆动连杆74的摆动前端部,如图20所示,在靠近差动进给轴63的M位置和离开差动进给轴63的N位置这两个位置上,设置用于与连结连杆76连结的孔77、78,同时设置通过螺钉79,使连结连杆76可自由转换地与M位置的孔77和N位置的孔78连结的差动比调整机构。这样,例如在以差动比1∶0.9-1∶1.8使用时,通过螺钉79,将连结连杆76设置在M位置的孔77上,而且,例如在以差动比1∶0.6-1∶1.1使用时,暂时拆下螺钉79,将连结连杆76设定在N位置的孔78上,据此,进行差动比的调整。
但是,存在下述问题,即,在转换该连结连杆76的安装位置时,也需要逐一地拆装螺钉79,差动比调整作业性不良。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点而成,其目的在于,在象上述那样的、具有向差动进给轴的传动机构以及差动进给调节机构的缝纫机的进给装置中,通过致力于第一差动进给连杆相对于第二差动进给连杆的连结点的位置设定,来谋求差动比的范围的扩大化,进而提供一种可以省略图20那样的烦杂的差动比调整作业的缝纫机的进给装置。
发明内容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有关本发明的缝纫机的进给装置具有差动进给轴(4)以及主进给轴(3)、传动机构(32)、主进给调节机构(25)、差动进给调节机构(41),该差动进给轴(4)以及主进给轴(3)为了使差动进给齿(10)以及主进给齿(9)分别前后动作,而围绕各轴心摆动;该传动机构(32)通过多个连结部件将主进给轴(3)的摆动向差动进给轴(4)传递;该主进给调节机构(25)一起变更差动进给轴(4)以及主进给轴(3)的摆动角,调节差动进给齿(10)以及主进给齿(9)的前后动作量;该差动进给调节机构(41)仅变更差动进给轴(4)的摆动角,相对于主进给齿(9)的前后动作量相对地变更差动进给齿(10)的前后动作量,上述传动机构(32)的多个连结部件由第一差动进给臂(33)、第二差动进给臂(34)、第一差动进给连杆(35)、第二差动进给连杆(36)构成,该第一差动进给臂(33)固定在上述主进给轴(3)上;该第二差动进给臂(34)固定在上述差动进给轴(4)上;该第一差动进给连杆(35)的一端部可转动地连结在上述第一差动进给臂(33)的摆动前端部;该第二差动进给连杆(36)的一端部可转动地连结在上述第二差动进给臂(34)的摆动前端部,上述差动进给调节机构(41)具有差动进给调节连杆(40),该差动进给调节连杆(40)在一端部被支轴(45)可移动地支撑,同时,在另一端部与上述第二差动进给连杆(36)的另一端部可转动地连结,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差动进给连杆(35)的另一端部,可转动地连结在上述第二差动进给连杆(36)的、与第二差动进给臂(34)的连结点部分和与上述差动进给调节连杆(40)的连结点部分之间的中间部分(P)上。
象上述那样,在第一差动进给连杆(35)的另一端部可转动地连结在第二差动进给连杆(36)的、与第二差动进给臂(34)的连结点部分和与差动进给调节连杆(40)的连结点部分之间的中间部分(P)上的缝纫机的进给装置中,例如,在与图21所示的以往例的情况相同的条件下,如图7(a)、(b)所示,支轴(45)在E位置时,若使主进给轴(3)仅摆动角度θ1(=45°-35°),则差动进给轴4仅摆动角度θ3(=24°-3°)。如该图(c)、(d)所示,使支轴(45)的E位置以差动进给调节轴(43)为中心,仅移动某个调整角度α,使支轴(45)移动到F位置。此时,若使主进给轴(3)仅摆动角度θ1(45°-35°),则差动进给轴(4)摆动角度θ3’(=7°-0°)。因此,通过使支轴(45)从E位置移动到F位置,在与主进给轴(3)相同的摆动角θ1时,差动进给轴(4)的摆动角β2从θ3(=24°-3°)变化为θ3’(=7°-0°)。但θ3>θ3’。即,差动进给轴4的摆动角(输出角度)的差为β2=θ3-θ3’(=21 °-7°=14°)。
象这样,通过将第一差动进给连杆(35)的另一端部可转动地连结在第二差动进给连杆(36)的、与第二差动进给臂(34)的连结点部分和与差动进给调节连杆(40)的连结点部分之间的中间部分(P)上,由于可以使第二差动进给连杆(36)的运动量较大地变化,所以从后述的实施例的说明中也可以明确,与基于上述以往的差动进给调节机构66的差动进给轴的摆动角的差(θ2-θ2’=β1)相比,可以较大地变更差动进给轴的摆动角的差(θ3-θ3’=β2)。因为可以较大地变更差动进给轴(4)的摆动角的差,所以即使是同样的调整角度α,也可以扩大差动比的范围。
在该情况下,通过将上述中间部分(P)设定在与连结第二差动进给连杆(36)的、与第二差动进给臂(34)的连结点和与差动进给调节连杆(40)的连结点的线(L)上的中央位置(P3)相比、偏向靠近与第二差动进给臂(34)的连结点部分的位置(P1)上,与或是设定在上述线(L)上的中央位置(P3)上,或是与设定在比上述线(L)上的中央位置(P3)还偏向靠近与差动进给调节连杆(40)的连结点部分的位置(P4)上的情况相比,或者与设定在线(L)以外的位置(P5)、(P2)上的情况相比,可以进一步增大输出角度的差。
另外,通过将上述中间部分(P)设定在与连结第二差动进给连杆(36)的、与第二差动进给臂(34)的连结点和与上述差动进给调节连杆(40)的连结点的线(L)上相比,偏向从主进给轴(3)·差动进给轴(4)远离的方向的位置(P2)上,与或是设定在比上述线(L)上的中央位置(P3)还偏向靠近差动进给调节连杆(40)的连结点部分的位置(P4)上,或是设定在比上述线(L)上还偏向靠近主进给轴(3)·差动进给轴(4)的方向的位置(P5)上的情况相比,可以进一步增大输出角度的差。
另外,通过将上述中间部分(P)设定在连结上述第二差动进给连杆(36)的、与第二差动进给臂(34)的连结点和与上述差动进给调节连杆(40)的连结点的线(L)上的中央位置(P3)上,与或是设定在比上述线(L)上的中央位置(P3)还偏向靠近与差动进给调节连杆(40)的连结点部分的位置(P4)上,或是设定在比上述线(L)上还偏向靠近主进给轴(3)·差动进给轴(4)的方向的位置(P5)上的情况相比,可以进一步增大输出角度的差。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缝纫机的进给装置,可产生如下效果,即,因为仅通过改进第一差动进给连杆与第二差动进给连杆的连结点的位置设定,即可更大地变更输出角度的差,所以即使是相同的调整角度,也可以扩大差动比的范围,即使不转换象以往图20所示那样的连结连杆76的安装位置(M位置与N位置的转换),仅通过被收纳在缝纫机内部的有限空间内的向差动进给轴的传动机构以及差动进给调节机构,即可获得有效的差动比。
附图说明
图1是从正面侧看到的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缝纫机的进给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从后侧看到的该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该装置的进给齿机构部分的侧视图。
图4是向该装置的差动进给轴的传动机构以及差动进给调节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该装置的主进给调节机构部分的纵剖侧视图。
图6是该装置的差动进给调节台部分的纵剖侧视图。
图7(a)、(b)、(c)、(d)是该装置的差动进给调节机构的动作图。
图8是该装置的第二差动进给连杆的正视图。
图9是实施例1的差动进给调节机构的动作说明图。
图10是实施例2的差动进给调节机构的动作说明图。
图11是实施例3的差动进给调节机构的动作说明图。
图12是实施例4的差动进给调节机构的动作说明图。
图13是实施例5的差动进给调节机构的动作说明图。
图14是比较例1的差动进给调节机构的差动说明图。
图15是表示实施例1-6、比较例1的差动进给轴的摆动角度差的图表。
图16是表示以往例的缝纫机的进给装置的整体构成的立体图。
图17是图16的缝纫机的进给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8是图16的缝纫机的进给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9是图16的缝纫机的进给装置的差动进给调节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0是其他的以往例的缝纫机的进给装置的进给齿机构部分的侧视图。
图21(a)、(b)、(c)、(d)是图9的缝纫机的进给装置的差动进给调节机构的动作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合适的实施方式。图1是从正面侧看到的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缝纫机的进给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从后侧看到的该装置的立体图,图3是该装置的进给齿机构部分的侧视图,图4是向该装置的差动进给轴的传动机构以及差动进给调节机构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该装置的主进给调节机构部分的纵剖侧视图,图6是该装置的差动进给调节台部分的纵剖侧视图,图7(a)、(b)、(c)、(d)是该装置的差动进给调节机构的动作图。
该缝纫机的进给装置的整体的构成与图16-图18所示的以往例的装置大致相同。即,如图1、图2所示,在缝纫机座1的内部,架设着通过来自缝纫机马达(未图示出)的传动而围绕轴心旋转的缝纫机主轴2,另外,架设着与缝纫机主轴2平行的主进给轴3、差动进给轴4以及上下进给轴5。这些主进给轴3以及差动进给轴4通过后述的传动机构6,可围绕各轴的轴心摆动。另外,上下进给轴5也通过来自缝纫机主轴2的传动围绕轴心摆动。这样,缝纫机主轴2、主进给轴3、差动进给轴4以及上下进给轴5延伸设置在与缝纫机座1的正视时的左端侧连续设置的筒形底板7的内部,使其与配置在落针位置的正下方的进给齿机构8连接。
进给齿机构8是使配置于落针位置前、后的差动进给齿10以及主进给齿9进行进给动作(前后动以及上下动)的机构。因为该进给齿机构8是公知的机构,所以下面简单地说明。使支撑主进给齿9的主进给台11和支撑差动进给齿10的差动进给台12可向前后方向滑动地组合,在这些主进给台11以及差动进给台12的前后两侧分别嵌合四方构件13、14。四方构件13、14分别枢轴支撑上下进给轴5以及缝纫机主轴2的各前端的偏心部。另外,如图3所示,嵌合固定在主进给轴3的前端部的摆臂16和主进给台11通过连结连杆17连结,嵌合固定在差动进给轴4的前端的摆臂18和差动进给台12通过连结连杆19连结。
通过这样的进给齿机构8,主进给齿9和差动进给齿10进行椭圆运动,该椭圆运动将与主进给轴3以及差动进给轴4的摆动相应的各自不同的前后运动,和与上下进给轴5的摆动以及缝纫机主轴2的前端的偏心相应的上下运动合成,对被供给到落针位置的缝制布料施加与针的上下运动相应的间歇的进给。
下面,对从缝纫机主轴2向主进给轴3的传动机构6进行说明。如图1、图2所示,该传动机构6将主进给杆21的前端部和主进给臂22的前端部通过主进给连杆23连结,该主进给杆21的基端与安装在缝纫机主轴2上的主进给偏心凸轮20连结;该主进给臂22将基端嵌合固定在主进给轴3上的规定位置。主进给杆21其前端被形成为双搭架状,在该前端部,可转动地分别轴支撑着主进给连杆23以及后述的主进给调节连杆24。
因为象这样构造的向主进给轴3的传动机构6也是公知的机构,所以下面简单说明。首先,若缝纫机主轴2旋转,则在与主进给偏心凸轮20连结的主进给杆21上,产生与主进给偏心凸轮20的偏心量相对应的冲程的往复运动。再有,主进给臂22的前端部分通过主进给连杆23,被向前后方向推拉,嵌合固定在该主进给臂22上的主进给轴3围绕轴心摆动。该主进给轴3的摆动通过摆臂16和连结连杆17向主进给台11传递,被支撑于主进给台11上的主进给齿9前后运动。
下面,说明用于通过一起变更主进给轴3以及差动进给轴4的摆动角度,来一起变更主进给齿9以及差动进给齿10的前后方向的移动量的主进给调节机构25。
如图5所示,主进给调节机构25由主进给调节连杆24、主进给调节杆26、主进给调节螺钉27等构成。如上所述,主进给调节连杆24其一端部可转动地被轴支撑在主进给杆21和主进给连杆23的连结部分,另一端部通过支轴28可转动地被连结在主进给调节杆26上。
主进给调节杆26被形成为钟形曲柄形状,在其一端部上,如上所述通过支轴28与主进给调节连杆24连结,在另一端部上,围绕枢轴29可转动地被轴支撑。另外,枢轴29在其一端部与筒形底板7接合。另外,如图1所示,在主进给调节杆26上设置双搭架部26a,该双搭架部26a卡合在与缝纫机座1的前壁1a螺合的主进给调节螺钉27的前端所具有的限制片27a上。另外,主进给调节杆26被架设在与缝纫机座1的后壁1b之间的弹簧31向后弹压。
这样,在图5中,在主进给调节螺钉27的转动操作,沿减少主进给调节螺钉27向缝纫机座1的内部突出长度的方向进行的情况下,主进给调节杆26抵抗弹簧31的弹压力,围绕枢轴29(参照图2)转动,反之,在沿增加向缝纫机座1的内部的突出长度的方向进行的情况下,主进给调节杆26随着弹簧31的弹压力转动。因此,通过转动操作主进给调节螺钉27,可以变更将主进给调节杆26和主进给调节连杆24连结的支轴28的位置。
在这里,如上所述,主进给杆21与主进给调节连杆24连结,该主进给调节连杆24被支轴28轴支撑。因此,主进给杆21的往复运动是沿着以支轴28为中心的主进给调节连杆24的转动轨迹所决定的。另外,为了变更主进给调节连杆24的转动轨迹,是通过转动主进给调节杆26来变更支轴28相对于主进给杆21的相对位置。即,可以变更主进给调节连杆24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因此,通过转动操作主进给调节螺钉27,使主进给调节杆26转动规定量,从而使支轴28的位置被变更,主进给调节连杆24的转动轨迹变化,主进给杆21的往复运动的轨迹被变更。
这样,通过该主进给杆21的往复运动的轨迹的变更,主进给连杆23的前后方向的移动量被变更,从而可以变更嵌合固定在主进给臂22上的主进给轴3的围绕轴心的摆动角。在这里,因为主进给轴3和差动进给轴4通过后述的传动机构32被连结,所以通过主进给轴3的摆动角的变更,也可同时变更差动进给轴4的摆动角。因此,通过具有上述那样构造的主进给调节机构25,可以一起变更主进给轴3以及差动进给轴4的摆动角,可以一起变更主进给齿9以及差动进给齿10的前后方向的移动量。
下面,说明从主进给轴3向差动进给轴4的传动机构32。如图2、图4所示,该传动机构32具有通过第一差动进给连杆35以及第二差动进给连杆36,将第一差动进给臂33的前端部和第二差动进给臂34的前端部连结的构造,该第一差动进给臂33的基端嵌合固定在主进给轴3上,该第二差动进给臂34的基端嵌合固定在差动进给轴4上。第一差动进给连杆35在其一端部,可转动地与第一差动进给臂33的前端部枢轴支撑连结。第二差动进给连杆36在其一端部,可转动地与第二差动进给臂34的前端部枢轴支撑连结。在这里应该注意的是,第一差动进给连杆35的另一端部可转动地枢轴支撑连结在孔39上,该孔39设置于在第二差动进给连杆36的一端部,与第二差动进给臂34连结的连结点部分37,和在另一端部可转动地与后述的差动进给调节连杆40的一端部枢轴支撑连结的连结点部分38的中间部分P上。这一点是本发明的特征。
作为上述第二差动进给连杆36的中间部分P,如图8所示,是连结第二差动进给连杆36的、与第二差动进给臂34的连结点部分37,和与差动进给调节连杆40的连结点38的线L上的正好中央位置P3;与上述线L上的中央位置P3相比,偏向靠近与第二差动进给臂34的连结点部分37的位置P1;与上述线L上相比,偏向从主进给轴3·差动进给轴4远离的方向的位置P2;与上述线L上的中央位置P3相比,偏向靠近差动进给调节连杆40的连结点部分38的位置P4;还有与上述线L上相比,偏向靠近主进给轴3·差动进给轴4的方向的位置P5等。
上述那样构成的向差动进给轴4的传动机构32伴随着主进给轴3的摆动,第一差动进给臂33也摆动,在第一差动进给连杆35以及第二差动进给连杆36上,产生与第一差动进给臂33的摆动量相应的行程的往复运动。这样,通过第二差动进给连杆36,第二差动进给臂34的前端部分被向前后方向推拉,嵌合固定在该第二差动进给臂34上的差动进给轴4围绕轴心摆动。该差动进给轴4的摆动通过摆臂18和连结连杆19向差动进给台12传递,支撑在差动进给台12上的差动进给齿10前后运动。
下面,说明用于通过仅变更差动进给轴4的摆动角度,来仅变更差动进给齿10的前后方向的移动量的差动进给调节机构41。如图2、图4所示,该差动进给调节机构41是由差动进给调节连杆40、差动进给调节台42、差动进给调节轴43以及差动进给调节杆44等构成的。差动进给调节连杆40,其一端部可转动地轴支撑在第二差动进给连杆36的另一端部,另一端部通过支轴45可转动地与差动进给调节台42连结。
差动进给调节台42,在其一端部,如上所述,通过支轴45,连结在差动进给调节连杆40上,在另一端部,被差动进给调节轴43可转动地轴支撑。差动进给调节轴43,在其端部通过差动进给调节杆轴46以及连杆机构47,与差动进给调节杆44连结。差动进给调节杆44配设在相对于差动进给调节轴43大致正交的方向,如图6所示,其一端的操作部44a从缝纫机座1向外侧延伸。若使操作部44a围绕差动进给调节杆轴46上下摆动,则可以通过连杆机构47,使差动进给调节台42围绕差动进给调节轴43前后摆动。在固定于图6所示的缝纫机座1上的差动比显示板50上,例如,分别显示差动比1∶0.6的A位置、差动比1∶1的B位置、差动比1∶1.4的C位置、差动比1∶1.8的D位置。
如上所述,第一差动进给连杆35因为与被支轴45轴支撑的差动进给调节连杆40连结,所以其往复运动被限制。即,第一差动进给连杆35的往复运动是沿以支轴45为中心的差动进给调节连杆40的转动轨迹决定的。另外,为了变更差动进给调节连杆40的转动轨迹,使差动进给调节台42移动,变更支轴45相对于第一差动进给连杆35的相对位置。即,可以变更差动进给调节连杆40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因此,通过上下移动操作差动进给调节杆44的操作部44a,使差动进给调节台42移动规定量,支轴45的位置被变更,差动进给调节连杆40的转动轨迹变化。这样,由于差动进给调节连杆40的转动轨迹变化,第一差动进给连杆35的往复运动的轨迹被变更。这样,由于该第一差动进给连杆35的往复运动的轨迹被变更,第二差动进给连杆36的前后方向的移动量被变更,固定在第二差动进给臂34上的差动进给轴4围绕轴心的摆动角被变更。因此,通过具有上述那样构造的差动进给调节机构41,可以仅变更差动进给轴4的摆动角度,仅变更差动进给齿10的前后方向的移动量。
根据本发明的向上述差动进给轴4的传动机构32以及差动进给调节机构41,因为第一差动进给连杆35的另一端部,可转动地连结在第二差动进给连杆36的、与第二差动进给臂34的连结点部分37,和与差动进给调节连杆40的连结点部分38之间的中间部分P上,所以可以使第二差动进给连杆36的运动量较大地变化,因此,如在本说明书第4页第2段中,参照图7所阐述的那样,与图21所示的以往的差动进给调节机构66所产生的图21所示的差动进给轴63的摆动角的差(θ2-θ2’=β1)相比,可象图7所示那样,使差动进给轴4的摆动角的差(θ3-θ3’=β2)较大地变更。因为可以使差动进给轴4的摆动角的差较大地变更,所以即使是相同的调整角度α,也可以扩大差动比的范围。因此,即使不进行以往的图20所示的连结连杆76向摆臂74的安装位置的转换这样复杂的调整作业,也可以仅通过被收纳在缝纫机内部的有限空间内的向差动进给轴4的传动机构32以及差动进给调节机构41,得到有效的差动比。
[实施例]
下面,对向上述差动进给轴4的传动机构32以及差动进给调节机构41的实施例1-5以及比较例1进行说明。
在实施例1-5的任意一个中都共通的是,向差动进给轴4的传动机构32以及差动进给调节机构41如上所述,第一差动进给连杆35的另一端部可转动地连结在第二差动进给连杆36的、与第二差动进给臂34的连结点部分37,和与差动进给调节连杆40的连结点部分38之间的中间部分P上,但是,作为其第二差动进给连杆36的中间部分P,根据被特定在哪个位置上,在差动进给轴4的摆动角度的差上产生些许差异。
(实施例1)
在实施例1中,上述中间部分P被设定在与连结第二差动进给连杆36的、与第二差动进给臂34的连结点部分37,和与差动进给调节连杆40的连结点部分38的线L上的中央位置P3相比,偏向靠近与第二差动进给臂34的连结点部分37的位置P1上。
因此,如图9所示,在支轴45在A位置;如图6所示的差动进给调节杆44在位置A[1∶0.6]时,若使主进给轴3仅摆动35°,则差动进给轴4仅摆动1.37°,若使主进给轴3仅摆动45°,则差动进给轴4仅摆动3.19°。即,在支轴45在A位置时,使主进给轴3的旋转角度(输入角度)为10°的情况下,差动进给轴4的摆动角为3.19°+1.37°=4.56°。
在支轴45在D位置;差动进给调节杆44在位置D[1∶1.8]时,若使主进给轴3仅摆动35°,则差动进给轴4的摆动角度是0°,若使主进给轴3仅摆动45°,则差动进给轴4仅摆动14.2°。即,在支轴45在D位置时,使主进给轴3的旋转角度(输入角度)为10°的情况下,差动进给轴4的摆动角度(输出角度)为14.2°-0°=14.2°。
因此,使支轴45从A位置向差动进给调节轴43中心仅移动调整角度α,变更移动到D位置时的、差动进给轴4的摆动角度的差为14.2°-4.56°=9.64°。
(实施例2)
在实施例2中,是将上述中间部分P设定在第二差动进给连杆36的、与上述线L上相比,偏向从主进给轴3·差动进给轴4远离方向的位置P2上,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主进给轴3的位置、差动进给轴4的位置、差动进给调节轴43的位置、主进给轴3的摆动开始位置、差动进给轴4的摆动开始位置、支轴45的位置A、B、第一、二差动进给臂33、34等的所有的条件)同样地实施。
因而,与实施例1的情况相同,如图10所示,在支轴45在A位置;如图6所示的差动进给调节杆44在位置A[1∶0.6]时,若使主进给轴3仅摆动35°,则差动进给轴4仅摆动1.24°,若使主进给轴3仅摆动45°,则差动进给轴4仅摆动3.14°。即,在支轴45在A位置时,使主进给轴3的旋转角度(输入角度)为10°的情况下,差动进给轴4的摆动角为3.14°+1.24°=4.38°。
在支轴45在D位置;差动进给调节杆44在位置D[1∶1.8]时,若使主进给轴3仅摆动35°,则差动进给轴4的摆动角度是0°,若使主进给轴3仅摆动45°,则差动进给轴4仅摆动12.29°。即,在支轴45在D位置时,使主进给轴3的旋转角度(输入角度)为10°的情况下,差动进给轴4的摆动角度(输出角度)为12.29°-0°=12.29°。
因此,使支轴45从A位置向差动进给调节轴43中心仅移动调整角度α,变更移动到D位置时的、差动进给轴4的摆动角度的差为12.29°-4.38°=7.91 °。
(实施例3)
在实施例3中,是将上述中间部分P设定在第二差动进给连杆36的、上述线L上的中央位置P3上,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实施。
因而,与实施例1的情况相同,如图11所示,在支轴45在A位置;如图6所示的差动进给调节杆44在位置A[1∶0.6]时,若使主进给轴3仅摆动35°,则差动进给轴4仅摆动1.16°,若使主进给轴3仅摆动45°,则差动进给轴4仅摆动3.10°。即,在支轴45在A位置时,使主进给轴3的旋转角度(输入角度)为10°的情况下,差动进给轴4的摆动角为3.10°+1.16°=4.26°。
在支轴45在D位置;差动进给调节杆44在位置D[1∶1.8]时,若使主进给轴3仅摆动35°,则差动进给轴4的摆动角度是0°,若使主进给轴3仅摆动45°,则差动进给轴4仅摆动10.33°。即,在支轴45在D位置时,使主进给轴3的旋转角度(输入角度)为10°的情况下,差动进给轴4的摆动角度(输出角度)为10.33°-0°=10.33°。
因此,在使支轴45从A位置向差动进给调节轴43中心仅移动调整角度α,变更移动到D位置时的、差动进给轴4的摆动角度的差为10.33°-4.26°=6.07°。
(实施例4)
在实施例4中,是将上述中间部分P设定在第二差动进给连杆36的、与上述线L上的中央位置P3相比,偏向靠近与差动进给调节连杆51的连结点的位置P4上,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实施。
因而,与实施例1的情况相同,如图12所示,在支轴45在A位置;如图6所示的差动进给调节杆44在位置A[1∶0.6]时,若使主进给轴3仅摆动35°,则差动进给轴4仅摆动1.37°,若使主进给轴3仅摆动45°,则差动进给轴4仅摆动3.06°。即,在支轴45在A位置时,使主进给轴3的旋转角度(输入角度)为10°的情况下,差动进给轴4的摆动角为3.06°+1.37°=4.43°。
在支轴45在D位置;差动进给调节杆44在位置D[1∶1.8]时,若使主进给轴3仅摆动35°,则差动进给轴4的摆动角度是0°,若使主进给轴3仅摆动45°,则差动进给轴4仅摆动8.88°。即,在支轴45在D位置时,使主进给轴3的旋转角度(输入角度)为10°的情况下,差动进给轴4的摆动角度(输出角度)为8.88°-0°=8.88°。
因此,在使支轴45从A位置向差动进给调节轴43中心仅移动调整角度α,变更移动到D位置时的、差动进给轴4的摆动角度的差为8.88°-4.43°=4.45°。
(实施例5)
在实施例5中,是将上述中间部分P设定在第二差动进给连杆36的、与上述线L上相比,偏向靠近主进给轴·差动进给轴的方向的位置P5上,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实施。
因而,与实施例1的情况相同,如图13所示,在支轴45在A位置;如图6所示的差动进给调节杆44在位置A[1∶0.6]时,若使主进给轴3仅摆动35°,则差动进给轴4仅摆动1.04°,若使主进给轴3仅摆动45°,则差动进给轴4仅摆动3.05°。即,在支轴45在A位置时,使主进给轴3的旋转角度(输入角度)为10°的情况下,差动进给轴4的摆动角为3.05°+1.04°=4.09°。
在支轴45在D位置;差动比调节杆44在位置D[1∶1.8]时,若使主进给轴3仅摆动角35°,则差动进给轴4的摆动角度是0°,若使主进给轴3仅摆动45°,则差动进给轴4仅摆动8.34°。即,在支轴45在D位置时,使主进给轴3的旋转角度(输入角度)为10°的情况下,差动进给轴4的摆动角度(输出角度)为8.34°-0°=8.34°。
因此,使支轴45从A位置向差动进给调节轴43中心仅移动调整角度α,变更移动到D位置时的、差动进给轴4的摆动角度的差为8.34°-4.09°=4.25°。
(比较例1)
在比较例1(与图19所示的以往例相同的例子)中,向差动进给轴4的传动机构32以及差动进给调节机构41,在第一差动进给连杆35和第二差动进给连杆36的连结点部分,将差动进给调节连杆40的一端部连结,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实施。
因而,与实施例1的情况相同,如图14所示,在支轴45在A位置;如图6所示的差动进给调节杆44在位置A[1∶0.6]时,若使主进给轴3仅摆动35°,则差动进给轴4仅摆动0.92°,若使主进给轴3仅摆动45°,则差动进给轴4仅摆动3.0°。即,在支轴45在A位置时,使主进给轴3的旋转角度(输入角度)为10°的情况下,差动进给轴4的摆动角度为3.0°+0.92°=3.92°。
在支轴45在D位置;差动进给调节杆44在位置D[1∶1.8]时,若使主进给轴3仅摆动35°,则差动进给轴4的摆动角度是0°,若使主进给轴3仅摆动角度45°,则差动进给轴4仅摆动7.31°。即,在支轴45在D位置时,使主进给轴3的旋转角度(输入角度)为10°的情况下,差动进给轴4的输出摆动角度(输出角度)为7.31°-0°=7.31°。
因此,在使支轴45从A位置向差动进给调节轴43中心仅移动调整角度α,变更移动到D位置时的、差动进给轴4的摆动角度的差为7.31°-3.92°=3.39°。
上述实施例1-5、比较例1的差动进给轴4的摆动角度差的结果如图15所示。从该图表中可清楚地判断出,实施例1、2、3、4、5的任意一个与比较例1相比,都可以使变更支轴位置时的差动进给轴4的摆动角度的差增大。特别是,实施例1、2、3可以使差动进给轴4的摆动角度的差进一步增大,这样更好。
Claims (4)
1.一种缝纫机的进给装置,所述进给装置具有差动进给轴(4)以及主进给轴(3)、传动机构(32)、主进给调节机构(25)、差动进给调节机构(41),该差动进给轴(4)以及主进给轴(3)为了使差动进给齿(10)以及主进给齿(9)分别前后动作,而围绕各轴心摆动;该传动机构(32)通过多个连结部件将主进给轴(3)的摆动向差动进给轴(4)传递;该主进给调节机构(25)一起变更差动进给轴(4)以及主进给轴(3)的摆动角,调节差动进给齿(10)以及主进给齿(9)的前后动作量;该差动进给调节机构(41)仅变更差动进给轴(4)的摆动角,相对于主进给齿(9)的前后动作量相对地变更差动进给齿(10)的前后动作量,
上述传动机构(32)的多个连结部件由第一差动进给臂(33),第二差动进给臂(34)、第一差动进给连杆(35)、第二差动进给连杆(36)构成,该第一差动进给臂(33)固定在上述主进给轴(3)上;该第二差动进给臂(34)固定在上述差动进给轴(4)上;该第一差动进给连杆(35)的一端部可转动地连结在上述第一差动进给臂(33)的摆动前端部,该第二差动进给连杆(36)的一端部可转动地连结在上述第二差动进给臂(34)的摆动前端部,
上述差动进给调节机构(41)具有差动进给调节连杆(40),该差动进给调节连杆(40)在一端部被支轴(45)可移动地支撑,同时,在另一端部与上述第二差动进给连杆(36)的另一端部可转动地连结,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差动进给连杆(35)的另一端部,可转动地连结在上述第二差动进给连杆(36)的、与第二差动进给臂(34)的连结点部分和与上述差动进给调节连杆(40)的连结点部分之间的中间部分(P)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的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中间部分(P)被设定在与连结上述第二差动进给连杆(36)的、与第二差动进给臂(34)的连结点和与上述差动进给调节连杆(40)的连结点的线(L)上的中央位置(P3)相比、偏向靠近与第二差动进给臂(34)的连结点部分的位置(P1)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的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中间部分(P)被设定在与连结上述第二差动进给连杆(36)的、与第二差动进给臂(34)的连结点和与上述差动进给调节连杆(40)的连结点的线(L)上相比,偏向从主进给轴、差动进给轴远离的方向的位置(P2)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的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中间部分(P)被设定在连结上述第二差动进给连杆(36)的、与第二差动进给臂(34)的连结点和与上述差动进给调节连杆(40)的连结点的线(L)上的中央位置(P3)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0510127035 CN1978724A (zh) | 2005-11-29 | 2005-11-29 | 缝纫机的进给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0510127035 CN1978724A (zh) | 2005-11-29 | 2005-11-29 | 缝纫机的进给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978724A true CN1978724A (zh) | 2007-06-13 |
Family
ID=381300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0510127035 Pending CN1978724A (zh) | 2005-11-29 | 2005-11-29 | 缝纫机的进给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978724A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736530B (zh) * | 2008-11-11 | 2013-03-20 | 高林股份有限公司 | 筒型缝纫机的移送齿传动装置 |
CN108754883A (zh) * | 2013-07-24 | 2018-11-06 | 飞马缝纫机制造株式会社 | 送出臂型缝纫机的进给机构 |
CN109930305A (zh) * | 2019-04-08 | 2019-06-25 | 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缝纫机的加密缝调节结构 |
-
2005
- 2005-11-29 CN CN 200510127035 patent/CN1978724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736530B (zh) * | 2008-11-11 | 2013-03-20 | 高林股份有限公司 | 筒型缝纫机的移送齿传动装置 |
CN108754883A (zh) * | 2013-07-24 | 2018-11-06 | 飞马缝纫机制造株式会社 | 送出臂型缝纫机的进给机构 |
CN108754883B (zh) * | 2013-07-24 | 2021-05-25 | 飞马缝纫机制造株式会社 | 送出臂型缝纫机的进给机构 |
CN109930305A (zh) * | 2019-04-08 | 2019-06-25 | 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缝纫机的加密缝调节结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864645B (zh) | 缝纫机的布料进给装置 | |
CN104342853A (zh) | 送出臂型缝纫机的进给机构 | |
CN1702220B (zh) | 缝纫机的送料装置 | |
CN209722462U (zh) | 一种针距调节机构及缝纫机 | |
CN101792956B (zh) | 具有缩缝功能的缝纫机上差动送料机构及使用该机构的上送料打皱机构 | |
CN1978724A (zh) | 缝纫机的进给装置 | |
CN101808605B (zh) | 按摩组件以及具有该按摩组件的按摩机 | |
CN1990935B (zh) | 缝纫机 | |
CN101285249B (zh) | 缝纫机的进给装置 | |
KR20030051314A (ko) | 재봉기의 바늘땀 형성 장치 | |
CN101100788A (zh) | 缝纫机 | |
CN101240483B (zh) | 缝纫机 | |
JP2001162076A (ja) | ミシンの布送り装置 | |
JP2000027058A (ja) | 経編機 | |
JP2016185259A (ja) | 送り出し腕型ミシンの差動送り調節機構 | |
JP6371887B2 (ja) | 送り出し腕型ミシンの送り機構 | |
CN106048917A (zh) | 缝纫机 | |
CN108251974A (zh) | 高头柱型的多针缝纫机 | |
CN207525443U (zh) | 一种缝纫机的送布调节机构 | |
US572682A (en) | Feeding mechanism for sewing-machines | |
JP2019170707A (ja) | ミシンの針棒駆動機構 | |
TWI796518B (zh) | 縫紉機的進給機構 | |
CN209456670U (zh) | 一种平缝机的针距调节机构 | |
US697269A (en) | Embroidering-machine. | |
US2619058A (en) | Tissue feed-dog driving mechanism of sewing machine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Open date: 200706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