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64645B - 缝纫机的布料进给装置 - Google Patents

缝纫机的布料进给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64645B
CN101864645B CN 201010153182 CN201010153182A CN101864645B CN 101864645 B CN101864645 B CN 101864645B CN 201010153182 CN201010153182 CN 201010153182 CN 201010153182 A CN201010153182 A CN 201010153182A CN 101864645 B CN101864645 B CN 10186464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eeding
feed
connecting rod
axle
clo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010153182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64645A (zh
Inventor
公文哲
绪方孝宏
川久保裕
加藤修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u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u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uki Corp filed Critical Ju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8646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646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646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646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缝纫机的布料进给装置,其可以高精度地进行进给调节。缝纫机(10)具有:动作限制连杆(61),其一端部连结在动作变换杆(50)的另一端部上;进给调节体(62),其连结动作限制连杆的另一端部,并且可转动地支撑在缝纫机架(20)内;转动的支撑轴(63),其固定安装在进给调节体上;以及进给调节机构(60),其固定安装在支撑轴上,具有一体地进行转动的固定腕(68),上下进给轴(43)相对于水平进给轴(46)配置在布料进给方向上游侧,并且固定腕(68)和连结杆(67)的另一端部连结,利用该连结杆的进退动作,进行进给调节体(62)的角度调节。

Description

缝纫机的布料进给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布料进给调节机构的缝纫机的布料进给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已知例如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缝纫机的布料调节机构。在图10中进行说明如该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缝纫机的布料进给调节机构200,其具有:上下进给轴202,其从与未图示的缝纫机电动机联动旋转的主轴201获得动力;水平进给轴203,其从上下进给轴202获得动力;以及未图示的进给齿,其利用这些进给轴202、203,施加上下往复动作和沿布料进给方向的往复动作。
杆205的一端部与固定在上下进给轴202上的偏心凸轮204连结,在杆205的另一端部上连结有第一连杆体206、206和第二连杆体207、207。
第一连杆体206、206与水平进给轴203一起,与进行转动的输入腕208连结。另外,第二连杆体207、207与轴支撑在平行于上下进给轴202的支撑轴209上的进给调节体210连结。该进给调节体210,通过围绕支撑轴209转动,可以使从上下进给轴202向水平进给轴203传递的往复转动的角度范围增减或者反转。即,通过增减向水平进给轴203传递的转动的角度范围,可以改变进给齿的水平方向的往复范围,并且,通过将角度范围反转,可以对正进给和逆进给进行变换。
并且,现有的布料进给调节机构200,为了自由地调节进给调节体210的角度,具有:进给盘211,其进行进给量的调节操作;进给调节螺栓212,其利用进给盘211,向轴线方向进行进退移动;进给调节台213,其通过使进给调节螺栓212的前端与凸轮部抵接而转动,产生角度变化;连结杆214,其通过进给调节台213的转动,进行上下移动;输入腕216,其与连结杆214连结,与支撑在缝纫机架上的变换轴215一起进行转动;以及输出腕218,其被固定支撑在变换轴215上,并且经由连杆体217与进给调节体210连结。
上述进给调节台213也在凸轮部上形成相对的两个斜面,并设有未图示的拉伸弹簧,其向下方拉伸与连结杆214的连结部,以使所述进给调节螺栓212的前端部与该斜面中的一个抵接。并且,利用该拉伸弹簧维持抵接状态,同时如果使进给盘211例如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则进给调节螺栓212经由斜面按压进给调节台213,所以进给调节台213围绕该支撑轴进行转动,将连结杆214拉下,使输入腕216转动。其结果,经由变换轴215,输出腕218也向相同的方向转动,经由连杆体217而进给调节体210围绕支撑轴转动,进行进给量的调节。
另外,一端部与进给调节体210连结的第二连杆体207、207,由于其另一端部与杆205连结,所以具有限制的功能,即,使该杆205的端部沿以连杆体207为半径的圆弧轨迹进行往复运动。由此,如果改变进给调节体210的角度,则由于以连杆体207为半径的圆弧轨迹的中心位置变化,所以杆205的端部描绘的圆弧轨迹的方向改变,向水平进给轴203施加的往复转动的方向的动作成分增减,可以调节水平进给轴203的往复转动的角度范围。
另外,现有的布料进给调节机构200具有:切换杆219,其用于切换进给调节螺栓212的前端部所抵接的进给调节台213的斜面;以及切换螺线管220,其进行与该切换杆219相同的切换,从而,可以进行进给方向的切换。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06-116290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现有的布料进给机构中,用于从所述进给盘211向进给调节体210进行动作传递的机构的部件个数非常多,并且复杂。由此,如果加工精度和组装精度不充分高,则易产生松动、变形、摩擦等,可能发生不能进行精度较高的进给,或者噪音和烧伤等的动作不稳定。
另外,在利用切换螺线管220切换为逆进给运动时,由于部件结构较多而使用于机构运动的扭矩增大,由此产生使螺线管的响应性恶化的问题点。
本发明的目的是实现部件个数的削减,防止松动,实现动作的稳定化。
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是一种缝纫机的布料进给装置,其具有:
上下进给轴(43),其固定有偏心凸轮(49),与驱动源联动而绕轴心摆动,向进给齿施加上下方向的往复动作;
水平进给轴(46),其可以绕轴心摆动,向所述进给齿施加布料进给方向前后的往复动作;
转动腕(51),其基端固定在所述水平进给轴上;
动作变换杆(50),其基端部与所述偏心凸轮连结,以利用所述偏心凸轮,由所述上下进给轴的转动向所述水平进给轴施加往复运动;
传递连杆(53),其将所述动作变换杆的另一端部和所述输入腕的转动端部连结;
调节部件(65),其可以利用旋转操作向轴线方向进退移动;
凸轮部件(66),其具有所述调节部件所抵接的凸轮面,该凸轮部件与所述调节部件的进退位置相对应,绕一个轴进行旋转位移;
连结杆(67),其上端部与所述凸轮部件连结,并沿长度方向进行进退动作;
进给调节体(62),其连结所述动作限制连杆的另一端部,并且可以转动地被支撑在缝纫机架内;以及
动作限制连杆(61),其将所述动作变换杆的前端部和所述进给调节体连结,
其特征在于,具有转动支撑轴(63),其可以旋转地支撑在机架上,在一端固定所述进给调节体,另一端与连结杆的下端连结。
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具有与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相同的结构,并且具有切换螺线管(69),其与所述转动支撑轴连结,将所述进给调节体切换为一定的转动角度。
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具有与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相同的结构,并且所述缝纫机,在缝纫机底座部的底部的缝纫机纵向机体部(22)侧的端部,垂下设置保护用的罩体(23),将所述切换螺线管支撑在所述罩体上。
技术方案4记载的发明,具有与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相同的结构,并且将所述切换螺线管支撑在所述罩体上,其主体可以沿柱塞的进退方向调节安装位置。
技术方案5记载的发明,具有与技术方案4记载的发明相同的结构,并且将所述切换螺线管安装在所述罩体上,其柱塞进退方向相对于水平且沿布料进给方向的状态,成为倾斜的状态。
技术方案6记载的发明,具有与技术方案5记载的发明相同的结构,并且所述切换螺线管倾斜地安装在所述罩体上,以使得在所述缝纫机架倾倒至规定的可倾倒位置时,其柱塞进退方向与倾倒前的状态相比更接近水平状态。
技术方案7记载的发明,具有与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相同的结构,并且所述进给调节体,其两个自由端形成为向下方的大致U字状的形状,所述转动支撑轴固定在所述进给调节体的向上下方向延伸的腕部中间部。
技术方案8记载的发明,具有与技术方案1或者7记载的发明相同的结构,并且具有固定腕(68),其基部固定在所述转动支撑轴上,前端与所述连结杆的下端连结。
技术方案9记载的发明,具有与技术方案1或者7记载的发明相同的结构,并且,所述上下进给轴,相对于所述水平进给轴,配置在布料进给方向上游侧。
技术方案10记载的发明,具有与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相同的结构,并且所述缝纫机具有支柱(23),其设置在缝纫机底座部的底部中的缝纫机纵向机体部侧的端部,支撑所述缝纫机,所述切换螺线管支撑在所述支柱上。
发明的效果
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由于将转动支撑轴固定在进给调节体上,该转动支撑轴与利用凸轮部件进行进退移动的连结杆的下端连结,所以将连结杆的动作直接向转动支撑轴传动,可以大幅度削减从调节部件到进给调节体的动作传递部件的个数(例如,不需要如图10所示的变换轴215、连杆体217、输出腕218等),可以降低各部件的加工精度和组装精度的影响,可以抑制松动、变形、摩擦等。其结果,可以进行精度良好的进给,实现缝制品质的提高。另外,也使缝制时的动作稳定。
并且,在现有的缝纫机中,大多将上下进给轴相对于水平进给轴配置在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但由于在该配置的情况下,进给齿的上下动作以水平进给轴侧为支撑点在上下进给轴侧施加上下动作,所以进给齿的进给方向下游侧以上下振幅较大的方式进行进给动作,产生布料压脚的跳动,存在无法高精度地进行良好进给的问题。
另一方面,作为缝纫机,通常将进给盘和切换杆、以及其他的操作员进行操作的结构配置在缝纫机架的布料进给方向上游侧(操作员侧)。
由此,在上述现有的轴配置的情况下,为了避免与操作员进行操作的结构的干涉,必须使动作传递路径弯曲,无法将连结杆和进给调节体的支撑轴的输入腕直接连结,或者必须将连结杆弯曲或者弯折而形成避免干涉的形状。其结果,不能实现部件个数的降低,受到各部件的加工精度和组装精度的影响,产生无法抑制松动、变形、摩擦等的发生,或者由于连结杆的弯曲形状产生挠曲等而无法高精度地进行动作传递的问题。
但是,本发明,通过相对于水平进给轴将上下进给轴配置在布料进给方向上游侧,从而消除由于轴配置带来的布料进给的跳动问题,实现良好且高精度的进给。
并且,通过上述轴配置,不需要用于将操作员进行操作的结构弯曲的新的部件,并且不必将连结杆形成为弯曲或者曲折形状,由此,抑制松动、变形、摩擦等,通过高精度进给实现缝制品质的提高,并且,可以实现缝制动作的稳定性的提高。即,本发明通过上下进给轴和水平进给轴的轴配置以及进给调节机构的直接连结结构的叠加效果,实现良好的进给动作。
并且,通过削减部件个数而可以实现缝纫机的轻量化,可以减轻缝制工厂等中缝纫机的修理和搬送时作业者的负担、疲劳,并且减轻切换杆的负载,容易地进行操作,也可以期待减轻作业者的负担、疲劳的效果。
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通过减少进给调节机构的部件的个数,可以减少在切换螺旋管的动作时进行动作的部件个数,提高切换螺线管的响应性,可以顺利地进行动作。另外,可以不需要输出较大的大型螺线管。
另外,切换螺线管切换的进给调节体的转动角度,以小于利用进给盘调节的进给间距为前提(在形成可以逆进给的结构的情况下,与由进给盘调节的进给间距的绝对值相比较小的范围内)。由此,利用切换螺线管的进给调节体的转动角度,适用于切换为与通常缝制时的进给间距相比较小的进给间距的用途,例如,在执行紧固缝制时使切换螺线管动作,切换为适于紧固缝制的进给间距等用途。另外,不限定于紧固缝制的用途。
技术方案3、10记载的发明,由于将切换螺线管支撑在罩体或支柱上,所以不需要用于支撑切换螺线管的专用部件,可以实现部件个数的减少。
技术方案4记载的发明,将切换螺线管的主体(线圈侧)支撑在罩体上,以使其可以沿柱塞的进退方向调节安装位置。螺线管通过线圈的励磁可以将柱塞拉入到线圈内的底部,通过调节主体位置,进行螺线管内的底部的位置调节,由此,可以调节柱塞的拉入位置。即,通过调节切换螺线管的位置,可以将进给调节体调节为切换至任意的转动角度。
另外,由于利用调节切换螺线管的主体的位置调节,进行作为进给调节体的目标的转动角度的调节,所以在动作时可以总是将柱塞拉入到线圈的底部,即使进行位置调节也可以总是以稳定的推力进行动作。
技术方案5记载的发明,由于其安装在罩体上,以使切换螺线管的柱塞进退方向,成为相对于水平且沿布料进给方向的状态而倾斜的状态,所以与配置在水平的情况相比可以配置在较小幅度的空间中。特别地,使柱塞进行进退动作的螺线管,难以确保其配置空间,但通过如上所述倾斜配置,可以更加容易地确保设置空间。
技术方案6记载的发明,由于将切换螺线管倾斜地安装在罩体上,以使在将缝纫机架倾倒至规定的可倾倒位置时,该柱塞进退方向与倾倒前的状态相比更接近水平状态,所以在用于由切换螺线管进行成为进给调节体的目标的转动角度的调节作业而将缝纫机架倾倒的情况下,可以使切换螺线管成为接近水平的状态,在主体的移动调节时,抑制如向非目的位置移动这样的情况,可以容易且顺利地进行调节作业。
技术方案7记载的发明,由于构成为将转动支撑轴固定在进给调节体上,所以可以顺利地进行进给调节的动作。并且,通过高精度的进给,可以实现缝制品质的提高,并且可以实现缝制动作的稳定性的提高。
技术方案8记载的发明,通过形成将固定腕固定在转动支撑轴上,将连结杆连结在其前端的结构,可以顺利地进行进给调节的动作。并且,通过高精度的进给,实现缝制品质的提高,并且可以实现缝制动作的稳定性的提高。
技术方案9记载的发明,通过相对于所述水平进给轴将上述上下进给轴配置在布料进给方向上游侧,可以防止布料压脚的跳动。
附图说明
图1是仅俯视示出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缝纫机的后述底座部内的要部结构的构成图。
图2是沿图1中V-V线的剖面图。
图3是沿图1中W-W线的剖面图。
图4是进给调节机构的斜视图。
图5是用于说明进给调节体的进给量的调节作用的斜视的示意图。
图6是用于说明进给调节体的进给量的调节作用的从左侧面观察的示意图。
图7是缝纫机底座部的右侧视图。
图8是表示将切换螺线管利用螺栓止动固定的止动器固定在罩体上的右侧视图。
图9是从右方观察缝纫机内部的剖面图。
图10是现有缝纫机的进给调节机构的斜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
以下,基于图1至图9,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上述缝纫机10具有:未图示的缝针上下移动机构,其使缝针上下移动;未图示的缝纫机电动机,其成为缝针上下移动机构的驱动源;釜机构30,其通过全周旋转釜31使下缝线与插入缝针中的缝线缠绕;布料压脚19,其从上方按压并保持针板11上的布料;以及缝纫机臂20,其支撑上述各结构。另外,缝纫机10具有布料进给装置,该布料进给装置由布料进给机构40和进给调节机构60组成,该布料进给机构40与缝针的上下移动相配合使针板11上的被缝制物即布料进给,该进给调节机构60调节布料进给机构40的进给量。
(缝纫机架)
缝纫机架20具有:底座部21;纵向机体部22,其在缝纫机底座部21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向上方直立设置;以及未图示的臂部,其从纵向机体部22的上端部向与底座部21相同的方向延伸设置。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底座部21的长度方向即水平方向设为Y轴方向,将与Y轴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与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垂直方向)设为Z轴方向。另外,在X轴方向中,将相对于缝纫机而操作员位于的一侧称为“前”或者“布料进给方向上游侧”,将其相反侧称为“后”或者“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从X轴方向前侧观察,将Y轴方向左侧称为“左”,将Y轴方向右侧称为“右”。
(针板以及布料压脚)
如图3所示,在设置于底座部21的上表面的针板11上,形成插入缝针的针孔、和使后述的布料进给机构40的进给齿41进出的通孔11a。
被支撑在布料压脚棒18下端的布料压脚19是公知的结构,配置在针板11的针孔以及通孔11a的正上方的位置上,利用设置在布料压脚棒18上的压脚弹簧(未图示),向下方按压。
(缝针上下移动机构以及缝纫机电动机)
设置在臂部内侧的缝针上下移动机构具有:上轴(驱动源)12,其直接或者经由传动带等与缝纫机电动机(未图示)连结;以及公知的连杆机构,其将上轴12的旋转驱动力变换为上下移动的往复驱动力,并向针棒传递。并且,在上轴12上,在纵向机体部22侧的端部固定安装有架设同步带13的带轮14,该同步带13用于向后述的布料进给机构40的上下进给轴43传递旋转驱动力。该同步带13在纵向机体部22内,以相对于Z轴方向稍微倾斜的倾斜状态架设。
(釜机构)
釜机构30设置在底座部21的内部,具有:全周旋转釜31,其由内釜和外釜构成;釜轴32,其在其一端部保持有全周旋转釜31,并且在沿Y轴方向的状态下可旋转地支撑在底座部21内;以及增速齿轮33,其设置在釜轴32的另一端部。
釜轴32为了与全周旋转釜31的配置相对应,如图1所示,在底座部21内,在X轴方向的中央位置与Y轴方向平行地配置。另外,设置在釜轴32上的增速齿轮33,与设置在后述的布料进给机构40的上下进给轴43上的主动齿轮48啮合。另外,增速齿轮33的齿数是主动齿轮48的二分之一,釜轴32以上下进给轴43以及上轴12的两倍速度进行旋转。
(布料进给机构)
布料进给机构40具有与现有技术相同的构造,如图2以及图3所示,具有:进给齿41,其从通孔11a向针板11的上表面进出,使布料向规定方向进给;进给台42,其保持进给齿41;上下进给轴43,其进行旋转动作,用于使进给台42沿上下方向(Z轴方向)进行往复运动;水平进给轴46,其进行往复转动,用于使进给台42沿进给方向(X轴方向)进行往复运动;作为动作变换杆的偏心杆50,其利用偏心凸轮49将上下进给轴43的旋转驱动力转换成往复转动的驱动力,向水平进给轴46施加;水平进给臂47,其将水平进给轴46的往复转动动作向进给台42传递;以及传递连杆45,其利用偏心凸轮44将上下进给轴43的旋转驱动力转换为往复上下运动,向进给台42传递。
上下进给轴43可以沿Y轴方向旋转地支撑在底座部21内,与所述釜轴32相比配置在布料的进给方向上游侧(图2以及图3中的右侧,操作缝纫机的操作员侧)。在该上下进给轴43的纵向机体部22侧的一端部固定安装有带轮56,其从上轴12经由同步带13传递全周旋转的旋转驱动力。该带轮56与上述上轴12的带轮14的齿数相同,以与上轴12同方向(图2以及图3中的顺时针旋转方向),向上下进给轴43传递同速度的旋转驱动力。
另外,上下进给轴43的另一端部延伸至针板11的下方,在该另一端部上固定安装有偏心凸轮44。并且,传递连杆45的一端部可以旋转地经由该偏心凸轮44与上下进给轴43连结。该传递连杆45,在其一端部上可以旋转地保持有圆形的偏心凸轮44,另一端部可以旋转地与进给台42的一端部连结。该传递连杆45,由于与进给台42的连结端部位于与上下进给轴43的连结端的大致上方,所以如果上下进给轴43旋转,则利用偏心凸轮44,以该偏心量的两倍的行程向进给台42的一端部施加沿上下方向的往复移动的驱动力。
在上下进给轴43的纵向机体部22侧的一端部附近,固定有偏心凸轮49。偏心杆50的基端部(一端部)可以旋转地嵌合在偏心凸轮49的外周。
另一方面,在相对于上下进给轴43平行地配置在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X方向后方)的水平进给轴46上,固定向上下进给轴43侧延伸出的转动腕51的基端。并且,偏心杆50的前端部(另一端部)和转动腕51的前端部,通过向上下方向延伸的一对传递连杆53、53连结。由此,由于偏心杆50的前端部向大致水平方向伸出,所以如果上下进给轴43旋转,则利用偏心凸轮49,以该偏心量的两倍行程进行沿水平方向的往复动作。
并且,如后所述,偏心杆50的前端部,与进给调节机构60的一对动作限制连杆61、61的一端部(上端部)连结,从偏心凸轮49施加的偏心杆50的前端部的往复动作方向,可以通过该动作限制连杆61、61以及进给调节体62进行变更调节。并且,与变更调节后的偏心杆50的前端部的往复动作方向相对应,调节从上下进给轴43向水平进给轴46施加的往复转动角度范围。
水平进给轴46,可以沿Y轴方向旋转地支撑在底座部21内,与所述的釜轴32相比配置在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图2以及图3的左方)。在该水平进给轴46的纵向机体部22侧的一端部,经由所述的转动腕51,被上下进给轴43施加往复转动驱动力,从另一端部经由水平进给臂47向进给台42传递沿X轴方向的往复驱动力。
水平进给臂47,其基端部固定连结在水平进给轴46的针板11侧的端部上,其摆动端部在朝向大致上方的状态下与进给台42连结。
进给台42配置在针板11下方,布料进给方向(X轴方向)上的一端部经由传递连杆45与上下进给轴43连结,另一端部经由水平进给臂47与水平进给轴46连结。并且,在进给台42的长度方向中间位置的上部固定安装进给齿41。
由此,进给台42,从其一端部向上下方向施加往复驱动力,以相同周期从另一端部施加进给方向的往复驱动力。并且,通过将这些往复驱动力合成,而沿X-Z平面进行椭圆运动。进给齿51也随该进给台42进行椭圆运动,在通过该椭圆运动轨迹的上部区域时,进给齿41的前端部从针板11的通孔11a向上方突出,可以进行布料进给。
(进给调节机构)
在图4至图6中,对作为本发明的主要结构的进给调节机构60进行说明。
进给调节体62,两个自由端形成向下方的大致U字状的形状,在向上下方向延伸的两个腕部的开放端侧,可以旋转地连结一对动作限制连杆61、61的另一端部(下端部)。一端固定在所述进给调节体62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一侧腕部中间部的转动支撑轴63,沿Y轴方向设置,可以旋转地支撑在机架上。通过所述旋转支撑轴63、和在与所述转动支撑轴63同一轴线上从另一侧腕部中间部延长的支撑轴63A,将所述进给调节体62可以旋转地支撑在机架上。
与所述偏心杆50的前端部连结的动作限制连杆61,其另一端部(下端部)与进给调节体62连结。另外,这些偏心杆50、连结杆53、转动腕51、动作限制连杆61、进给调节体62的相互间的连结部,均可以围绕Y轴旋转地连结。
由此,如图6所示,偏心杆50的前端部被限制为,仅可以沿以动作限制连杆61的两端的连结轴间长度为半径的圆弧R1的轨迹移动。并且,圆弧R1的中心,是动作限制连杆61和进给调节体62的连结部P,通过进给调节体62转动而产生角度变化,从而该连结部P(圆弧的中心)的位置发生变化。
在上述结构中,如果进给调节体62沿图6的顺时针方向从图6的实线所示的位置向双点划线表示的位置转动,则向水平进给轴46传递的往复转动角度逐渐变小,在双点划线的位置上往复转动角度成为0度。即,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是动作限制连杆61与进给调节体62的连结端部、和传递连杆53与转动腕51的连结端部在Y轴方向上排列在同一轴线上的状态,在该位置上,传递连杆53成为以与转动腕51的连结端部为中心进行转动的状态(图示R2),成为不向转动腕51施加任何扭矩的状态。
并且,如果进给调节体62超过图6的双点划线所示的角度,并且向图6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则形成为向转动腕51逐渐传递转动动作的状态,但在该情况下,传递的往复转动动作的相位反转,从而向进给齿41传递的动作切换为逆进给动作。
如上所述,通过使进给调节体62位于双点划线的位置而使进给量为零,如果从该位置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则与该转动量相对应而以正进给使进给量增加,如果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则与该转动量相对应而以逆进给使进给量增加。
进行进给量的调节操作的进给盘64,可以绕X轴转动地安装在缝纫机架20的纵向机体部22的与操作员的相对面上。
作为进给调节部件的进给调节螺栓65,在纵向机体部22内被限制旋转,并且被支撑为可以沿X轴方向进退移动。由此,如果向进给台64施加旋转操作,则与该操作量相对应,进给调节螺栓65可以沿X轴方向进退移动。
作为凸轮部件的进给调节台66,在X轴方向上与进给调节螺栓65并列地配置在纵向机体部22内,可以围绕Y轴摆动地支撑在缝纫机架上。即,该进给调节台66在其中间位置具有沿Y轴方向延伸的支撑轴66a,隔着支撑轴66a,在X轴方向一端部侧形成凸轮面66b,其由与进给调节螺栓65的前端部抵接的两个倾斜面组成,X轴方向另一端部侧可以绕Y轴转动地与连结杆67的上端部连结。
进给调节台66的凸轮面66b形成隔着进给调节螺栓65的前端部以V字状彼此相对的倾斜面。作为进给调节台66,其另一端部通过设置在连结杆67上的未图示的拉伸弹簧,成为时钟承受向下方的张力的状态,借助于该张力,在下侧的倾斜面与进给调节螺栓65的前端部抵接的状态的情况下,通过进给调节螺栓65的后退移动,向图4的逆时针方向转动,使连结杆67下降移动。
在连结杆67的下端部,连结有固定在转动支撑轴63上的第一固定腕68。
如果连结杆67下降,则经由所述第一固定腕68,转动支撑轴63以及进给调节体62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可以使正进给的进给量增加。
并且,在使进给调节螺栓65前进至两个倾斜面的成为谷底的部分的情况下,将此时的进给调节台66的角度设计为,使进给调节体62位于所述进给量成为零的位置。
并且,如果进给调节台66的下侧的倾斜面从与进给调节螺栓65的前端部抵接的状态开始,超过凸轮面的谷底位置而进一步向图4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则设置在连结杆67上的未图示的拉伸弹簧超过死点,在向图4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的方向上产生张力,其结果,凸轮面的上侧的倾斜面可以与进给调节螺栓65的前端部抵接。如果在该状态下使进给调节螺栓65后退移动,则进给调节台66向图4的顺时针方向转动,使连结杆67上升移动,经由第一固定腕68使转动支撑轴63以及进给调节体62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可以使逆进给的进给量增加。
连结杆67,在上端部稍微向操作员侧倾斜且沿大致上下的状态下,设置在纵向机体部22的内部。连结杆67的上端部与进给调节台66连结,下端部与第一固定腕68的转动端部连结。进给调节体62、转动支撑轴63以及第一固定腕68不会进行相对动作,而是一体地进行转动动作,可以说,由于实质等同于是一个部件,所以连结杆76和进给调节体62不是经由可动部件等,而是实质上相当于直接连结的状态,可以良好地进行动作的传递。
另外,在连结杆67的中间位置具有向前侧突出的卡合突起67a,该卡合突起67a与输入臂72的转动端部连结,该输入臂72与切换杆71一体地进行转动动作。通过向下方按下该切换杆71的转动操作,连结杆67向上方移动,进给调节台66的凸轮面66b的上侧的倾斜面成为与进给调节螺栓65的前端部抵接的状态,通过向上方抬起该切换杆71的转动操作,连结杆67向下方移动,成为进给调节台66的凸轮面66b的下侧的倾斜面与进给调节螺栓65的前端部抵接的状态。
将进给调节体62切换为一定目标角度的切换螺线管69,通过接通一断开的切换,与利用进给盘64调节的进给间距相对应,在缝制的中途切换为不同的其它间距或规定间距的逆进给。
基部固定在转动支撑轴63上的大致L字状的第二固定腕70,在其前端部连结螺线管69的柱塞。
如图7所示,在拆下底板的缝纫机底座部21的底部,在纵向机体部22侧的端部(右端部)附近,垂下安装内部结构的保护用罩体23。该罩体23是沿X-Z平面的平板,用于避免缝纫机底座部21的内部结构与外部碰撞,保护内部结构,或者防止内部结构与外部物体或操作员碰撞、拉拽。另外,所述罩体23,在将缝纫机主体置于工作台等时与工作台表面接触,还具有作为支撑缝纫机主体的支柱的作用。
切换螺线管69,利用螺栓止动部,安装在罩体23的左侧的平面上。作为该切换螺线管69,柱塞的进退移动方向与X-Z平面平行,被支撑为在相对于X轴方向和Z轴方向都倾斜的方向。
缝纫机架20,通过图7所示的支撑轴24而转动,机架整体可以相对于底板或者设置缝纫机的工作台倾倒。通过上述倾倒,缝纫机底座部21的底部露出,可以从底部侧对缝纫机底座部21的内部结构进行维护作业。并且,设有止动器,用于在如上所述将缝纫机架20倾倒的情况下,维持规定的转动角度,在利用该止动器在转动状态下将缝纫机架20固定的情况下,倾斜角度设定为,使切换螺线管69的柱塞进退方向大致为水平。如后所述,切换螺线管69,其主体部可以沿柱塞的进退方向进行调节位置,通过如上所述倾斜地配置切换螺线管69,从而在将缝纫机架20倾倒而进行位置调节作业时,抑制被重力吸引而切换螺线管69的主体和柱塞进行意外移动等的不良情况,实现调节作业的作业性的提高。
该切换螺线管69,可以通过形成在罩体23上的长孔23a、和用于将切换螺线管69固定在该长孔23a上的止动螺栓73,进行上述的位置切换。即,在罩体23上,沿切换螺线管69的安装时的柱塞进退移动方向形成三个长孔23a,经由各个长孔23a,利用止动螺栓73,可以将切换螺线管69的主体部(柱塞以外的部分)固定。
切换螺线管69,是在动作时(通入驱动电流时)进行将柱塞吸引至最深部的动作的类型的切换螺线管。即,通过沿柱塞进退方向对切换螺线管69的主体部进行位置调节,可以任意地定位动作时的柱塞停止位置。例如,如上所述,在将切换螺线管69用于紧固缝制的间距调节的情况下,进行切换螺线管69的主体部的位置调节并由各止动螺栓73固定在罩体上,以在将柱塞按压至主体最深部的状态下,使进给调节体62成为紧固缝制的目标间距的转动角度。
通过该构造,可以通过切换螺线管69的动作,切换为任意的进给间距。
另外,如图7所示,也可以在长孔23a上带有作为调节位置的指标的刻度23b。另外,更优选在各刻度23b上附有数字,其表示在该刻度位置上间距的大小为何种程度。
另外,切换螺线管69的调节后的位置,也可以利用止动器74固定,该止动器74通过止动螺栓固定在图8所示的罩体23上。由此,可以稳定地维持切换螺线管69的调节后的位置。
另外,在该缝纫机中,如图4所示,设有:切换杆71,其进行用于将布料进给方向切换为逆进给的主动操作;以及输入臂72,其固定支撑在切换杆71的轴部71a上,向连结杆67施加上方移动动作。
(缝纫机的动作说明)
在由上述结构构成的缝纫机10中,如果缝纫机电动机开始旋转驱动,则上轴12以与缝纫机电动机的旋转输出相对应的转速进行旋转驱动,缝针上下移动机构与上轴12的转速相对应使缝针上下移动。
另一方面,上轴12的旋转驱动力经由同步带13向布料进给机构40的上下进给轴43传递,该上下进给轴43以与上轴同方向且以同旋转速度进行旋转驱动。上下进给轴43经由偏心凸轮44以及传递连杆45,与缝针的上下移动同步地,使进给台42以及进给齿41上下移动。
另外,上下进给轴43的旋转驱动力通过偏心杆50成为往复的转动驱动力,经由所述进给机构向水平进给轴46传递。由此,水平进给轴46经由水平进给臂47,与缝针的上下移动同步地,使进给台42以及进给齿41沿进给方向往复移动。
由此,布料进给机构40,将上下移动以及沿进给方向的往复移动的驱动力合成,向进给齿41施加,其结果,使进给齿42进行椭圆运动。并且,在通过该椭圆运动轨迹的上部时,进给齿从针板11的通孔11a向上方突出,将按压在布料压脚19上的布料从下方沿进给方向送出。
在调节进给间距时,旋转操作进给盘64,使进给调节螺栓65进退移动。由此,如果使将凸轮面66b压接在进给调节螺栓65的前端部的进给调节台66转动,则连结杆67向上下方向移动。
如果连结杆67上下移动,则经由第一固定腕68直接使转动支撑轴63转动,直接向固定在转动支撑轴63上的进给调节体62传递,使进给调节体62同时转动。即,与进给盘64的旋转操作相对应,进给调节体62也进行转动,以任意的间距进行调节。
另外,在执行进给方向的正反切换的情况下,将切换杆71例如向上方进行转动操作。由此,与进给调节台66的凸轮面的下侧倾斜面抵接的进给调节螺栓65,切换为与上侧倾斜面抵接的状态,进给调节体62超过进给量为零的角度位置而进行转动,进行从正进给向逆进给的切换。
另外,在为了执行紧固缝制等而切换为规定的间距时,按下未图示的间距切换键,使切换螺线管69动作。如果利用切换螺线管69的动作将柱塞被拉入,则经由第二固定腕70直接使转动支撑轴63旋转。由此,使进给调节体62转动至预先由主体的位置调节决定的间距的位置,可以切换至目标的间距。
(其它的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设置一对进给调节机构的动作限制连杆61或者连结杆53,但如果不考虑精度,也可以形成单体的结构。
另外,第一固定腕68、或者第二固定腕70的形状,只要可以得到向转动支撑轴63传递旋转力的作用,可以形成为任意的形状。
(实施方式的效果说明)
缝纫机10,通过构成为,在固定于进给调节体62上的转动支撑轴63上,固定有第一固定腕68,该第一固定腕68与连结杆67连结,从而将连结杆67的上下移动经由第一固定腕68直接向一体固定的转动支撑轴63和进给调节体62传递,所以在它们之间不存在可动的部件,大幅地减少从进给盘64到进给调节体62的动作传递部件的部件个数。另外,由于伴随着部件个数的降低也不需要相应的支撑部件,所以可以降低各部件的加工精度和组装精度的影响,可以抑制松动、变形、摩擦等。其结果,可以高精度进给,实现缝制品质的提高。
如图9所示,作为缝纫机10,将进给盘64和切换杆71(仅图示轴部71a)配置在缝纫机架20的纵向机体部22的前侧(操作员侧)。并且,在缝纫机10中,通过将上下进给轴43相对于水平进给轴46配置在前侧,成为防止布料压脚19的跳动的结构,并且通过形成上述轴配置,将用于调节水平进给轴46的转动角度范围的结构,全部与水平进给轴46相同地,配置在缝纫机架20的内部的后侧,连结杆67可以形成笔直的形状,而不必为了回避进给盘64和切换杆71的轴部71a等而形成弯曲形状。由此,抑制松动、变形、摩擦等,通过高精度的进给而实现缝制品质的提高,并且可以实现缝制动作的稳定性的提高。
即,在缝纫机10中,通过上下进给轴43和水平进给轴46的轴配置以及进给调节机构60的直接连结构造的叠加效果,实现良好的进给动作。
并且,在缝纫机10中,通过降低进给调节机构60的部件的个数,在切换螺线管69动作时进行动作的部件的个数也减少,提高切换螺线管69的响应性,并且也可以不需要输出较大的螺线管。
另外,由于将切换螺线管69支撑在罩体23上,所以不需要用于支撑切换螺线管69的专用部件,可以实现部件个数的降低。
并且,利用罩体23的长孔23a和止动螺栓73的结构,切换螺线管69的主体(线圈侧)可以沿柱塞的进退方向调节安装位置。切换螺线管69可以通过线圈的励磁将柱塞拉入线圈内的底部,通过调节主体的位置,可以进行线圈内的底部的位置调节,由此,可以调节柱塞的拉入位置。即,通过调节切换螺线管69的主体部的位置,可以进行调节,以使进给调节体62停止在任意的转动角度上。
另外,由于是在调节切换螺线管69的主体位置的状态下进行成为进给调节体的目标的转动角度的调节,所以可以在动作时总是将柱塞拉入至线圈的底部,即使进行位置调节也可以总是以稳定的推力动作。
另外,切换螺线管69安装在罩体上,以使得切换螺线管69的柱塞进退方向,相对于水平且沿布料进给方向的状态,成为倾斜的状态,所以与水平配置的情况相比可以配置在较小幅度的空间内。特别是,柱塞进行进退动作的螺线管69,难以确保其配置空间,但通过如上所述倾斜配置,可以更加容易地确保配置空间。

Claims (5)

1.一种缝纫机的布料进给装置,其具有:
上下进给轴,其固定有偏心凸轮,与驱动源联动而绕轴心旋转,向进给齿施加上下方向的往复动作;
水平进给轴,其可以绕轴心摆动,向所述进给齿施加布料进给方向前后的往复动作;
转动腕,其基端固定在所述水平进给轴上;
动作变换杆,其基端部与所述偏心凸轮连结,以利用所述偏心凸轮,由所述上下进给轴的转动向所述水平进给轴施加往复运动;
传递连杆,其将所述动作变换杆的另一端部和所述转动腕的转动端部连结;
调节部件,其可以利用旋转操作向轴线方向进退移动;
凸轮部件,其具有所述调节部件所抵接的凸轮面,该凸轮部件与所述调节部件的进退位置相对应,绕一个轴进行旋转位移;
连结杆,其上端部与所述凸轮部件连结,并沿长度方向进行进退动作;
进给调节体,其连结动作限制连杆的另一端部,并且可以转动地被支撑在缝纫机架内;以及
动作限制连杆,其将所述动作变换杆的前端部和所述进给调节体连结,
其特征在于,
具有转动支撑轴,其可以旋转地支撑在机架上,在一端固定所述进给调节体,另一端与连结杆的下端连结,
具有切换螺线管,其与所述转动支撑轴连结,将所述进给调节体切换为一定的转动角度,
所述缝纫机,在缝纫机底座部的底部的缝纫机纵向机体部侧的端部,垂下设置保护用的罩体,
所述切换螺线管支撑在所述罩体上,
所述切换螺线管支撑在所述罩体上,其主体可以沿柱塞的进退方向调节安装位置,
所述切换螺线管安装在所述罩体上,其柱塞进退方向相对于水平且沿布料进给方向的状态,成为倾斜的状态,
所述切换螺线管倾斜地安装在所述罩体上,以使得在所述缝纫机架倾倒至规定的可倾倒位置时,其柱塞进退方向与倾倒前的状态相比更接近水平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的布料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给调节体,其两个自由端形成为向下方的大致U字状的形状,所述转动支撑轴固定在所述进给调节体的向上下方向延伸的腕部中间部。
3.如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缝纫机的布料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固定腕,其基部固定在所述转动支撑轴上,前端与所述连结杆的下端连结。
4.如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缝纫机的布料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下进给轴,相对于所述水平进给轴,配置在布料进给方向上游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的布料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缝纫机具有支柱,其设置在缝纫机底座部的底部中的缝纫机纵向机体部侧的端部,支撑所述缝纫机,
所述切换螺线管支撑在所述支柱上。
CN 201010153182 2009-04-20 2010-04-20 缝纫机的布料进给装置 Active CN10186464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02065A JP2010246839A (ja) 2009-04-20 2009-04-20 ミシン
JP2009-102065 2009-04-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64645A CN101864645A (zh) 2010-10-20
CN101864645B true CN101864645B (zh) 2013-10-09

Family

ID=429565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010153182 Active CN101864645B (zh) 2009-04-20 2010-04-20 缝纫机的布料进给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0246839A (zh)
CN (1) CN10186464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070915A (ja) * 2011-09-29 2013-04-22 Brother Ind Ltd ミシン
JP5940307B2 (ja) * 2012-01-18 2016-06-29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送り調節機構
CN103741380B (zh) * 2013-12-20 2015-09-30 宁波三合鑫自动化有限公司 薄料平缝机上、下同步送料机构及其送料方法
CN104264378B (zh) * 2014-09-25 2016-02-17 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 包缝机针距调节机构
JP6589134B2 (ja) * 2015-10-02 2019-10-1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スティックフィーダ及び部品実装装置
JP2019054902A (ja) * 2017-09-20 2019-04-11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
CN109338603B (zh) * 2018-10-24 2020-11-27 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 缝纫机的倒缝机构及缝纫机
CN109652925B (zh) * 2019-01-29 2024-03-26 安徽杰羽制鞋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缝纫机上滚轮送料机构及送针联动机构
JP7264742B2 (ja) * 2019-06-20 2023-04-25 株式会社ジャノメ ミシン
CN114000266B (zh) * 2020-07-28 2023-06-09 杰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缝纫机送布机构中的调节结构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55517A (en) * 1975-09-18 1976-05-11 The Singer Company Drag link-type feeding mechanism
CN2584625Y (zh) * 2002-09-18 2003-11-05 上海宝狮缝纫机有限公司 平缝缝纫机倒、顺送料机构
CN2616557Y (zh) * 2003-05-13 2004-05-19 上工股份有限公司 双针缝纫机送料装置
CN1752321A (zh) * 2004-09-22 2006-03-29 重机公司 缝纫机的送布装置
CN1796633A (zh) * 2004-12-27 2006-07-05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缝纫机的送料调节机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320087A (ja) * 1988-06-21 1989-12-26 Singer Nikko Kk 自動糸切りミシンの糸切り方法
JP2000051557A (ja) * 1998-08-07 2000-02-22 Juki Corp ミシンの布送り装置
JP3558206B2 (ja) * 1998-12-21 2004-08-2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返し縫いレバー振動抑制機構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55517A (en) * 1975-09-18 1976-05-11 The Singer Company Drag link-type feeding mechanism
CN2584625Y (zh) * 2002-09-18 2003-11-05 上海宝狮缝纫机有限公司 平缝缝纫机倒、顺送料机构
CN2616557Y (zh) * 2003-05-13 2004-05-19 上工股份有限公司 双针缝纫机送料装置
CN1752321A (zh) * 2004-09-22 2006-03-29 重机公司 缝纫机的送布装置
CN1796633A (zh) * 2004-12-27 2006-07-05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缝纫机的送料调节机构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0-176189A 2000.06.27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0246839A (ja) 2010-11-04
CN101864645A (zh) 2010-10-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64645B (zh) 缝纫机的布料进给装置
CN1760422B (zh) 缝纫机的中压布装置
CN102061575A (zh) 缝纫机的布料进给装置
CN109843510A (zh) 电动夹紧装置
US8230781B2 (en) Mechanical press for fine blanking, forming and/or stamping of work pieces
CN101168885A (zh) 缝纫机的进给机构
CN101285249B (zh) 缝纫机的进给装置
CN101100788A (zh) 缝纫机
CN1982524B (zh) 缝纫机的中压脚装置
KR20030051314A (ko) 재봉기의 바늘땀 형성 장치
CN101792953B (zh) 高速经编机织针针床摆动机构
CN103194860B (zh) 纽扣孔锁边缝纫机
CN105102723B (zh) 打桩引导装置
CN101798725B (zh) 经编机织针针床摆动机构
CN106048917A (zh) 缝纫机
CN104640646B (zh) 用于使型材、金属片弯曲的折弯机
CN207330232U (zh) 用于无人搬运车的顶升装置及具有其的无人搬运车
CN101597842B (zh) 缝纫机的针棒上下移动机构
CN101643976A (zh) 上下进给缝纫机
CN109023753B (zh) 梭刺绣机
CN211713378U (zh) 副轴驱动的独立压脚装置及多头绣花机
CN102071543A (zh) 缝纫机
JP4166053B2 (ja) 巻線装置
CN1614117B (zh) 缝纫机
CN101250797B (zh) 缝纫机的上打环器驱动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