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73559A - 无线基站系统中无线信号的分组传输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线基站系统中无线信号的分组传输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73559A
CN1973559A CNA2004800434058A CN200480043405A CN1973559A CN 1973559 A CN1973559 A CN 1973559A CN A2004800434058 A CNA2004800434058 A CN A2004800434058A CN 200480043405 A CN200480043405 A CN 200480043405A CN 1973559 A CN1973559 A CN 19735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formation
packet
data
wireless signal
branch ro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48004340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02531C (zh
Inventor
刘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TStarcom Teleco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UTStarcom Teleco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TStarcom Telecom Co Ltd filed Critical UTStarcom Telecom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9735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735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0253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02531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6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simulated traffi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30Definitions, standards or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layered protocol stacks
    • H04L69/32Architecture of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 7-layer type protocol stacks, e.g. the interfaces between the data link level and the physical level
    • H04L69/322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 H04L69/326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in the transport layer [OSI layer 4]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一种集中式基站中通过网络在信道处理单元和远程射频单元之间发送一或多个支路的无线信号的方法,包括:获得每个支路无线信号的采样数据流;将采样数据流划分成连续定长数据片段;根据预定协议将数据片段封装成应用协议分组,其中还包含指示该分组中的数据片段在其所属支路的所有数据片段中的顺序的第一信息;指示该支路所属负载类型的第二信息;指示该分组数据片段是否包含对应于一个无线帧周期的起始的数据样本的第三信息,和当第三信息表明包含对应于无线帧周期起始的数据样本时,指示该数据样本在该数据片段中的位置的第四信息;和根据网络协议将应用协议分组封装成网络协议分组并发送到指定目标,其中网络协议分组还包含标识该分组所属的、所述一或多个支路之一的第五信息,所述第五信息和网络传送源地址与目的地址唯一区别所述各支路。

Description

无线基站系统中无线信号
的分组传输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基站技术, 特别涉及一种在无 线基站系统中的信号传输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1. 采用射频单元拉远的集中式基站技术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 无线接入网典型地由基站(BTS )和用 于控制多个基站的基站控制器( BSC )或无线网络控制器( RNC ) 组成, 如图 la 所示, 其中, 基站主要由基带处理子系统、 射频 ( RF )子系统和天线等单元组成, 负责完成无线信号的发射、 接 收和处理, 一个基站可以通过多个天线覆盖不同的小区, 如图 lb 所示。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 存在诸如高层建筑的室内覆盖、 盲区或 阴影区的覆盖等采用传统基站技术较难解决的无线网络覆盖问 题, 射频单元拉远技术正式针对这一问题而提出的一种较为有效 的方案。 在采用射频单元拉远的基站系统中, 主要的射频单元及 天线被安装在需要提供覆盖的区域, 并通过宽带传输线路连接到 基站的其它单元。
该技术的可进一步发展为采用射频单元拉远的集中式基站 技术, 与传统基站相比, 这种采用射频单元拉远的集中式基站具 有许多优点: 允许采用多个微小区替代一个基于传统基站的宏小 区, 从而能更好地适应不同的无线环境, 提高系统的容量和覆盖 等无线性能; 集中式的結构使得在传统基站中的软切换可以用更 软切换来完成, 从而获得额外的处理增益; 集中式的结构还使得 昂贵的基带信号处理资源成为多个小区共用的资源池, 从而获得 统计复用的好处, 减低系统成本。 美国专利" US5657374, Cellular system with centralized base stations and distributed antenna units"、 "US6324391, Cellular communication with centralized control and signal processing"等均披露了这一技术的有关实现细 节。
如图 2所示, 采用射频单元拉远的集中式基站系统 10主要 由集中安装的中央信道处理主单元 (MU ) 11 与远程射频单元 ( RRU ) 13组成, 它们之间通过宽带传输链路或网絡 12相连, 而中央信道处理主单元 11中的 BSC/RNC接口单元 14则负责完 成 BTS与 BSC/RNC接口的用户面及信令面处理。 中央信道处理 主单元 11还包括信道处理资源池 15和信号路由分配单元 16等, 其中, 信道处理资源池 15由多个信道处理单元 1-N堆叠而成, 完 成基带信号处理等工作,信号路由分配单元 16则根据各小区业务 量 (Traffic ) 的不同, 动态分配信道处理资源, 实现多小区处理 资源的有效共享。 信号路由分配单元 16除了如图 2所示在 MU 内部实现外, 也可以作为单独的设备在 Μϋ外部实现。 远程天线 单元主要由发射通道的射频功率放大器、 接收通道的低噪声放大 器、 双工器以及天线等功能单元构成。 中央信道处理子系统与远 程天线单元的链路典型的可以采用光纤、铜缆、微波等传输介盾; 信号传输方式可以是经采样后的数字信号, 或者是经调制的模拟 信号; 信号可以采用基带信号, 中频信号或者射频信号。
在上述两类采用射频单元拉远的基站系统中, 关键需要解决 RRU与 Μϋ之间的无线信号传输问题。典型地采用的是模拟中频 或模拟射频信号传输的方案, 尽管采用模拟信号传输实现较为容 易, 但是, 模拟线路必然会混入噪声等干扰分量, 传输中的信号 调制也会引入非线性失真, 另外, 模拟传输使得传输线路利用率 低下, 也不便于大容量多路复用技术的实施, 因此, 模拟传输方 案难以用于大规模组网。
为此, 中国专利申请 "CN1464666, —种基于光纤拉远的软 基站系统及其同步方法"、 "CN1471331 , 移动通信的基站系统,, 等提出了采用数字信号传输的实施方案, 为了尽可能減小传输带 宽的需求, 通常釆用数字基带信号传输方案。 其中, CN1464666 仅披露了 RRU与主基站之间采用光纤传输数字 I/Q (同相 /正交) 基带信号的简单方法, 即在发送端将数字 I/Q基带信号经并串转 换为串行数据流, 经光发送器发送到接收端, 接收端经光接收器 接收后经串并转换恢复数字 I/Q基带信号; CN1471331提出了一 种物理层采用以太网技术,但不采用以太网 MAC (媒体接入控制) 帧而采用特殊定义的连续比特流格式的传输技术。 目前, 一个名 为 CPRI ( Common public Radio Interface )的合作組织也在从事 RRU与主基站之间数字基带传输的标准化工作,其技术规范可以 从网址 httu:〃www.cpri.info/spec.html下载, 该规范采用了与 CN1471331类似的技术, 即物理接口采用千兆或 10GB以太网标 准, 上层采用自定义的连续比特流格式, 但 CPRI仅支持点到点 链路。 由于上迷已有技术在传输层技术上采用专用的协议规范, 而没有利用成熟的传输技术, 因此许多潜在的技术问题还有待于 实际系统的验证, 而且技术开发和产品开发周期长, 网络建设成 本较大, 不利于大规模组网应用, 并且也不利于保护运营商的已 有投资。
2. 无线基站系统中的负荷分担技术
在同一申请人于 2004年 3月 4 日向中国专利局提交的题为 "无线基站中的负荷分担方法与系统,,的专利申请中, 提出了一种 实现无线基站之间信道处理负荷分担的方法, 在该方法中, 基站 之间通过宽带链路相连组成分布式的无线基站系统, 当某个基站 所负责的小区业务量过大或其信道处理单元部分或全部发生故障 而不可工作时, 则可以通过上述基站间的宽带链路将该基站所负 责的部分或全部小区相应的无线信号路由或交换到与之相连的一 个或多个其它远端基站, 并由其它远端基站系统分担该基站的部 分或全部处理负荷, 从而减小整个基站系统因资源不足而造成的 呼损, 并有利于提高整个基站系统的资源利用率和可靠性。
由于上迷基站间的主要负责传输无线信号的宽带链路, 与前 述采用射频单元拉远的基站系统中 RRU与 MU之间的宽带链路 具有相似的性质,因此射频单元拉远的基站系统中的 RRU与 MU 之间的无线信号传输技术同样适用于上述具有负荷分担结构的无 线基站之间的无线信号传输问题。
3. 本发明的提出
综上所述, 无线基站系统中存在 Μϋ与 RRU之间以及 BTS 之间无线信号的传输需求,而采用现有技术仍存在上述诸多问题, 而另一方面, 在广域网上传输大容量 IP 分组的技术如 IP over SDH (同步数字序列 ) 、 IP over DWDM (密集波分复用)等已 经非常成熟且应用广泛; 同时, 随着 IEEE 802.3ab 千兆以太网 ( GE )及 IEEE 802.3ae万兆以太网( 10GE )等宽带技术的发展, 已使得在局域网 (LAN ) 范围内組建高速、 宽带且较传统电信传 输网廉价的分组交换网络成为可能, 而且, 在 SDH、 DWDM及 CWDM (稀疏波分复用)等宽带传输网上直接承载以太网 MAC (媒体接入控制) 帧技术的出现, 以及 10GE 中可选的广域网 ( WA )接口子层对直接传输 SDH的 VC-4-64C容器的支持, 更 将以以太网为基础的宽带分组交换网络从局域网应用拓展到广域 网范围。 因此, 如果能利用相对廉价且与已有成熟技术兼容的宽带分 组交换网络传输射频单元拉远的基站系统中 RRU与 MU之间的 数字无线信号, 将有利于实现低成本的快速灵活的大规模组网应 用, 本发明正是以此为出发点而提出了一种无线基站系统中的无 线信号分组传输 ( Radio over Packet ) 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通过分组网络在集中式基站 的信道处理单元和远程射频单元之间, 或在基站之间发送或接收 一或多个支路的无线信号的方法, 使得所述信号处理单元和远程 射频单元能够通过分组网络相连。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测量集中式基站中信道处理 单元和远程射频单元之间无线信号支路的往返传输延迟的方法, 以方便对系统性能的测量和调节。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集中式基站中通过信道处 理单元和远程射频单元之间的无线信号支路传输调节远程射频单 元的无线帧定时的方法, 使得远程射频单元的无线帧定时与信道 处理单元同步。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通过分组网络在集中式 基站的信道处理单元和远程射频单元之间, 或在基站之间发送一 或多个支路的无线信号的方法, 所述每个支路的无线信号是具有 一无线帧周期的信号流, 该方法包括步驟: 获得所述无线信号中 的每个支路的无线信号的采样数据流; 将所述采样数据流划分成 连续的定长数据片段; 根据预定协议将所述数据片段封装成应用 协议分組, 每个应用协议分组还包含指示该分组中的数据片段在 其所属的该支路的所有数据片段中的顺序的第一信息; 指示该支 路所属的净荷类型的第二信息; 指示该分组的数据片段是否包含 对应于一个无线帧周期的起始的数据样本的第三信息, 和当第三 信息表明包含对应于一个无线帧周期的起始的数据样本时, 指示 该数据样本在该数据片段中的位置的第四信息; 和根据网络传送 协议将已生成的应用协议分组封装成网络协议分組并发送到指定 目标, 其中网络协议分組还包含标识该分组所属的、 所述一或多 个支路之一的第五信息, 所述第五信息和网络传送源地址与目的 地址唯一区别所述各支路。
根据一个实施例, 所述每支路是属于同一功能节点、 同一小 区、 同一载频、 相同无线接口标准和制式的无线信号数据流。
根据另一个实施例, 至少一个支路是多个并行通道的无线信 号, 并且该至少一个支路的采样数据是该多个并行通道的无线信 号的同时采样数据。
根据另一个实施例, 所述根据网络传送协议封装网络协议分 组的步骤包括: 根据用户数据报协议 (UDP)将应用协议分組封装 成定长 UDP分組, 在 UDP分组头中, 包括构成第五信息的源端 口号和目的端口号;和根据 IPv4或 IPv6协议将 UDP分组封装成 网络协议分组。
根据另一个实施例, 所述根据网络传送协议封装网络协议分 组的步骤包括:根据多协议标签交换 (MPLS)协议将应用协议分组 封装成定长 MPLS分组,其中 MPLS虚电路标签作为所述笫五信 息, MPLS隧道标签用于标识网络传送源地址与目的地址之间的 连接。
根据另一个实施例, 所述根据网络传送协议封装网络协议分 组的步驟包括:根据多协议标签交换 (MPLS)协议将应用协议分組 封装成定长 MPLS分组,其中 MPLS虚电路标签作为所述笫五信 息, MPLS隧道标签用于标识网络传送源地址与目的地址之间的 连接;根据 IPv4或 IPv6协议将 MPLS分组封装成网络协议分組。 根据另一个实施例, 所述根据预定协议进行封装的步骤包 括: 将数据片段封装成定长数据分组, 其分组头包括所述第四信 息; 和根据实时传输协议 (RTP)将数据分组封装成定长 RTP分组 以作为应用协议分组, 在 RTP分组头中, 包括所述第一信息, 第 二信息和第三信息,并且属于同一支路的 RTP分组具有相同的同 步源标识符。
根据另一个实施例, 所述根据预定协议进行封装的步骤包 括: 将数据片段封装成定长应用协议分组, 其分组头包括所述第 一信息, 第二信息, 笫三信息和第四信息。
根据另一个实施例, 选择数据片段的长度, 使得传输时延满 足指定要求。
根据另一个实施例,根据实际测量的传输时延动态改变数据 片段的长度, 使得传输时延满足指定要求。
根据另一个实施例, 还包括: 根据当前发送的源和目的地调 节分组网络中的传输路径和转发策略, 以减少传输时延和时延抖 动。
根据另一个实施例, 所述分组网络具有服务盾量控制机制, 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服务看量控制机制中, 尽可能高地设置 所述网络协议分组的服务质量等级。
根据另一个实施例, 以优先于其它分组的方式发送所迷网络 协议分組。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通过分组网络在集中式 基站的信道处理单元和远程射频单元之间, 或在基站之间接收一 或多个支路的无线信号的方法, 所述每个支路的无线信号是具有 一无线帧周期的信号流, 该方法包括步骤: 通过网络接收定长网 络协议分组; 根据网络传送协议解析网络协议分組, 从中得到定 长应用协议分組, 和标识该分组所属的、 所述一或多个支路之一 的第五信息, 所述第五信息和网络传送源地址与目的地址唯一区 别所述各支路; 根据预定协议解析应用协议分组, 从中得到数据 片段, 以及指示该分组中的数据片段在其所属的该支路的所有数 据片段中的顺序的第一信息; 指示该支路所属的负载类型的第二 信息; 指示该分組的数据片段是否包含对应于一个无线帧周期的 起始的数据样本的第三信息, 和当第三信息表明包含对应于一个 无线帧周期的起始的数据样本时, 指示该数据样本在该数据片段 中的位置的第四信息; 根据第五信息将属于同一支路的数据片段 恢复成原始无线信号, 其中按照第一信息指示的顺序将数据片段 排序以构成数字信号数据流, 根据第二信息指示的负载类型将数 字信号数据流还原成无线信号流, 其中如果第三信息指示一个数 据片段包含对应于一个无线帧周期的起始的数据样本, 则根据第 四信息指示的位置在还原无线信号流时恢复对应于该数据样本的 无线帧定时。
根据另一个实施例, 至少一个支路是多个并行通道的无线信 号, 该至少一个支路的采样数据是该多个并行通道的无线信号的 同时采样数据 , 所述恢复无线信号的步骤包括根据相同无线帧定 时同时还原该多个并行通道的无线信号的步骤。
根据另一个实施例, 所述根据网络传送协议解析网络协议分 组的步驟包括: 据 IPv4或 IPv6协议将网络协议分组解析成定 长用户数据报协议 (UDP)分组; 和根据 UDP协议将 UDP分組解 析成定长应用协议分组, 并且从中得到构成第五信息的源端口号 和目的端口号。
根据另一个实施例, 所述根据网络传送协议解析网络协议分 组的步骤包括: 根据多协议标签交换 (MPLS)协议对 MPLS 隧道 标签和 MPLS虛电路标签进行处理;和根据 MPLS协议将 MPLS 分组解析为应用协议分組, 并从中得到 MPLS虛电路标签以作为 所述第五信息。
根据另一个实施例, 所述根据网络传送协议解析网络协议分 组的步驟包括: 根据 IPv4 或 IPv6 协议将网络协议分组解析成 MPLS分組; 根据多协议标签交换 (MPLS)协议对 MPLS隧道标 签和 MPLS虛电路标签进行处理; 和根据 MPLS协议将 MPLS 分组解析为应用协议分组, 并从中得到 MPLS虚电路标签以作为 所述第五信息。
根据另一个实施例, 所述根据预定协议进行解析的步骤包 括: 根据实时传输协议 (RTP)将作为应用协议分组的定长 RTP分 組解析成定长数据分組, 并且从中得到所述第一信息, 第二信息 和第三信息; 和将定长数据分組解析成数据片段, 并且从中得到 所述第四信息。
根据另一个实施例, 所述根据预定协议进行解析的步骤包 括: 将定长应用协议分组解析成数据片段, 并且从中得到所述第 一信息, 第二信息, 第三信息和第四信息。
才艮据另一个实施例, 当接收方是远程射频单元时, 所述方法 还包括: 从一个全局公共时钟源获得参考时钟。
根据另一个实施例, 所述全局公共时钟源是 GPS。
根据另一个实施例, 当接收方是远程射频单元时, 所述方法 还包括: 采用自适应时钟恢复技术根据所述数字信号数据流恢复 时钟。
根据另一个实施例, 所述自适应时钟恢复技术是 PLL。
根据另一个实施例, 所述恢复步骤还包括: 如果第三信息指 示一个数据片段包含对应于一个无线帧周期的起始的数据样本, 则将数据片段的样本长度减去第四信息指示的位置值并乘以下行 采样间隔, 得到该数据片段的打包等待时延; 以及当在还原无线 信号流时恢复对应于该数据样本的无线帧定时的时候, 对该打包 等待时延进行校正。
才艮据另一个实施例, 所述恢复无线帧定时还包括利用无线帧 定时的周期性进行平滑处理。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 提供了一种测量集中式基站中信道 处理单元和远程射频单元之间无线信号支路的往返传输延迟的方 法, 所述传输基于上述发送方法和接收方法, 所述测量方法包括: 由信道处理单元向远程射频单元发送第一网络协议分组, 其中的 数据片段包含对应于信道处理单元上一个无线帧周期的起始的数 据样本; 在信道处理单元上接收从远程射频单元发送的第二网络 协议分组, 其中的数据片段包含对应于远程射频单元上一个无线 帧周期的起始的数据样本, 并且该无线帧周期对应于所述信道处 理单元上的该无线帧周期; 计算从上述发送步骤的开始到上述接 收步骤的结束之间的时间差; 分別计算所述第一和第二网络协议 分組的打包时延, 该时延等于网络协议分組中数据片段的样本长 度减去第四信息指示的位置值并乘以相应采样间隔; 以及从所述 时间差减去所述两个打包时延, 以得到往返传输时延。
根据一个实施例, 所述往返传输时延包括从信道处理单元到 远程射频单元的下行传输时延, 该下行传输时延等于所述往返传 输时延乘以预定比例系数。
根据另一个实施例, 所述预定比例系数为 0.5。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 提供了一种集中式基站中通过信道 处理单元和远程射频单元之间的无线信号支路传输调节远程射频 单元的无线帧定时的方法, 所述传输基于上述发送方法和接收方 法, 所述调节方法包括: 通过上述测量方法得到往返传输时延; 将所述往返传输时延乘以预定比例系数以得到下行传输时延; 以 及将该支路相对无线帧定时的发送时间提前一个等于所述下行传 输时延的时间量。 附图说明
参照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描述可更加清楚地理解 本发明的上述及其它目的, 特征和优点, 其中:
图 la是说明无线接入网结构的示意图;
图 lb是说明传统基站结构的示意图;
图 2的框图示出了采用射频单元拉远的集中式基站系统的结 构;
图 3a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包含 RTP层的 IP传输封 装结构;
图 3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不包含 RTP层的 IP传输 封装结构;
图 4a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包含 RTP层的 MPLS传输 封装结构;
图 4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不包含 RTP层的 MPLS 传输封装结构;
图 5a 示出 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包含 RTP 层的
MPLS-in-IP传输封装结构;
图 5b 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不包含 RTP 层的
MPLS-in-IP传输封装结构;
图 6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使用的 UDP头部结构;
图 7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使用的 RTP头部结构;
图 8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使用的 MPLS标签项结构; 图 9 示出了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使用的一种净荷头部结 构;
图 10示出了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使用的一种 I/Q数据净 荷的封装结构; 图 11示意说明了无线帧定时与 RTT的测量;
图 12a、 b是示出 RRU时延校正的示意图;
图 13a是说明基于本发明实施例的无线信号分組发送系统的 示意框图;
图 13b是说明基于本发明实施例的无线信号分组接收系统的 示意框图; 而
图 14a和 14b分别示出了基于本发明实施例的无线信号分组 发送和接收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 13a 是说明基于本发明实施例的无线信号分組发送系统 20的示意框图。 系统 20包括应用协议发送处理部分 27, 网络协 议发送处理部分 28, 和传输调度单元 26。
同一功能节点 (包括采用射频单元拉远的基站系统中的 RRU、 采用射频单元拉远的基站系统中的 Μϋ、 基于负荷分担结 构的无线基站等) 内的不同小区、 载频及无线接口标准的无线信 号分别对应不同的发送支路, 各支路负责传输单路或来自多路并 行通道(典型地是多天线系统中的各天线信号) 的无线信号的采 样数据流(典型地是 I/Q采样数据流等) 。
系统 20的发送处理如图 14a的流程图所示。 下面具体针对 一个支路说明系统 20的发送处理。 实际上系统 20可同时处理一 或多个支路的无线信号。
在步骤 S10, 系统 20接收某发送支路的 I/Q采样数据流。 接着在步骤 S12,由应用协议发送处理部分 27将 I/Q采样数 据流处理成应用协议分组。
在一个实施例中, 应用协议发送处理部分 27包括 I/Q数据 分段单元 21, 净荷封装单元 22和 RTP封装单元 23。 I/Q数据分段单元 21进行 I/Q釆样数据流的分段处理,以形 成 I/Q数据净荷部分。 I/Q数据净荷部分对应 I/Q基带无线信号数 据流的一个分段,图 10给出了一个双天线系统中的 I/Q数据净荷 部分的格式, 其中, Ij,k,l表示笫 j个天线 I/Q基带信号同相分量 笫 k个采样点的第 1位, Qj,k,〖表示第 j个天线 I/Q基带信号正交 分量第 k个采样点的笫 1位, W为采样比特宽度,其典型值为 4〜20。 可以看到, I/Q 数据净荷部分是按采样时间增量依次排列的, 对 采用多天线技术的情况, 来自各天线的 I/Q基带信号在同一采样 时刻依次排列, 其中各天线 I/Q基带信号采样值的排列顺序与天 线阵列或天线组的空间位置排列顺序相同, 同一天线 I/Q基带信 号采样值是按照正交分量采样值和同相分量采样值依次排列的。 因此, 若天线数为 D, I/Q数据净荷封装的采样点数为 S, 则一个 采样点对应 2WD个比特, 一个分组 I/Q数据净荷总的比特数 N 为:
N = 2W 'D ' S (1)
对特定系统天线数 D和采样比特宽度 W是一定的, 一个分 組中 I/Q数据净荷的采样点数 S取决于每个承载无线信号数据流 的分组长度。 若承载无线信号数据流的分組长度为 L 字节, I/Q 数据净荷以外的头部开销为 H字节, 则 I/Q数据净荷的采样点数 S可表示为:
WD (2)
其中分组长度 L的选取应使得上式右边为整数, 以便于 I/Q 数据净荷部分按字节对齐并无需填充比特。
然后, 净荷封装单元 22对 I/Q数据净荷部分进行封装, 其 中产生净荷头部。 RTP封装单元 23进一步进行封装, 其中产生 RTP头部。 净荷封装和 RTP封装可采取不同的方式。
例如, 在当前实施例中, 净荷头部和 RTP头部是分别产生 的 (即分层的) 。 除本领域已知的内容外, 净荷头部还包括指针 字段和可选的链路失步指示位(R ) 。 其中, 链路失步指示位用 于向对端发出分组失步的通知, 即正常接收情况下 R = 0, 而当失 去与对端承载无线信号数据流的同步时 R = 1。当接收端连续出现 预定数目的分组丢失时即判定为分组失步, 这时接收端应通过反 向链路的净荷头部的链路失步指示位通知对端分組失步的发生, 对端可采取链路重新初始化等操作使接收端重新获得分组同步。 指针字段用于无钱帧的同步以及往返传输时延(RTT ) 的测量, 详见下述。
RTP头部结构如图 7所示, RTP层在 Radio over packet中 主要起到承载实时无线信号数据流的作用。 如上所述, 同一功能 节点的不同小区、 不同载频及不同无线接口标准和制式的无线信 号数据流应分别由不同的支路区分, 但是, 同一功能节点同一小 区、 同一载频、 相同无线接口标准和制式的无线信号数据流仍可 能是由来自多个并行通道的无线信号组成的, 典型的情况就是多 天线技术的应用。 在实际的无线基站系统中, 越来越较多地采用 多天线技术来获得增强的无线性能, 典型地如发射分集、 接收分 集、 多天线发射 /接收( MIMO ) 、 以及智能天线或阵列天线等技 术。 在这些采用多天线技术的无线基站系统中, 各天线信号之间 存在严格的时间和相位关系, 要求各天线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传 输时延完全相同。 因此, 对于多天线技术的情况, 同一功能节点 同一小区、 载频及无线接口标准与制式的相同天线组或阵列的所 有天线对应的无线信号数据流应由同一个 RTP流承载。
图 7所示 RTP头部的各个字段的基本定义遵从 IETF规范 "RFC1889, RTP: A Transport Protocol for Real-Time Applications", 在当前实施例中的具体用法如下:
V (版本号) : 当前 RTP版本号, 设置为 2;
P (填充指示位): 设置为 0, 即无填充;
X (头部扩展指示位) : 设置为 0, 即无头部扩展;
CC ( CSRC计数) : 设置为 0, 即无 CSRC (分信源) ; M (标识位) : 该位与净荷头部指针字段共同用于无线帧的 同步以及往返传输时延(RTT ) 的测量, 详见下述;
FT (净荷类型): 该字段用于指示不同的净荷格式, 影响净 荷格式的因素包括采样速率、 样值比特宽度和并行通道数(天线 数) 。 其中, 采样速率为相应无线接口物理信道的码元或符号速 率的倍数, 典型值为 1〜8, 如在 CDMA (码分多址) 系统中采样 速率为码片 (Chip )速率的倍数, 在 TDMA (时分多址) 系统中 采样速率为符号速率的倍数; 样值比特宽度对应于所采用的 ADC/DAC (模数转换 /数模转换) 的位数, 典型值为 4〜20; 并行 通道数即天线数的典型值为 1〜16。 由于 PT字段只有 7位最多可 表示 128种净荷格式, 因此对具体的无线基站系统还需根据具体 情况进一步定义;
序号: 由于 IP/UDP层不负责分组的顺序传输, 因此序号的 作用在于供接收方检测分组丟失和恢复分組次序, 其具体用法遵 从 IETF规范 RFC1889的相关规定;
时戳: 时戳指示净荷部分笫一个采样值的采样时刻 (当净荷 由多个并行通道即多天线的无线信号组成时, 各天线信号因同步 采样所有并行通道的采样时刻均相同) , 如上所述采样速率为相 应无线接口物理信道的码元或符号速率的倍数。 在 Radio over Packet应用中时戳可用于时延抖动的测量, 时戳的有关用法顺从 IETF规范 RFC1889的相关规定;
SSRC (同步源标识): 根据 RFC1889相关规范, 一个 RTP 会话(由一个传输层地址即 IP地址和 UDP端口的组合进行辨识) 可能包含多个来自不同源的 RTP流,每个 RTP流由不同的 SSRC 值标识并具有独立的定时和序号空间。 在本发明中, 由于不同小 区 (包括扇区) 、 不同载频和不同无线接口标准和制式的上下行 无线信号采用不同的传输层地址,因此每路只有一个 RTP流即只 有一个同步源。
RTCP ( RTP控制协议)是可选的, 在 Radio over Packet 应用中可用于提供传输质量的反馈信息, 如分组丢失率、 时延抖 动 往返传输时延( RTT )等,相关用法顺从 IETF规范" RFC1889, RTP: A Transport Protocol for Real-Time Applications" 0
本实施例中净荷封装和 RTP封装分层的无线信号网络(例 如 IP )传输封装结构如图 3a所示。
对于上述例子的 RTP头部及净荷头部, 涉及净荷类型、 分 組序号、 无线信号分组传输链路失步指示 (可选) 、 无线帧同步 指示及相应的无线帧起始位置指针的信息与本发明的目的有关, 其它字段则与本发明的范围无关。 另外, 上述具体格式和取值仅 仅是示例性的, 并不意味着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领域技术人员根 据这里的说明可以得到其它的格式与限值。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 采用图 9给出的一种优选的净荷头部结 构, 其中净荷头部提供了与 RTP头部功能相同的标识位(M ) 、 序号、 净荷类型 (FT ) 等重要字段, 从而允许不使用 RTP层而 由应用协议之下的协议(例如网络协议) 直接承载无线信号数据 流,从而减少了 RTP层的处理开销和 RTP头部的传输带宽开销。 不使用 RTP 层而由例如网络协议直接承载无线信号数据流的无 线信号网络(例如 IP )传输封装结构如图 3b所示。 实际上, 由 于每路无线信号数据流只有一个同步源,因此当不采用 RTP层时 不需要同步源标识字段, 由于无线信号按等间隔取样并按取样顺 序进行发送, 每个承载无线信号数据流的网络协议分组(例如 IP 分組)的长度均相等, 因此不采用 RTP层时不需要时戳字段。 在 此情况下, RTP封装单元被省略, 而由净荷封装单元 23集成了 RTP协议的主要功能。
如图 9所示, 净荷头部除了提供了与 RTP头部功能相同的 标识位、 序号和净荷类型字段外, 还定义了链路失步指示位(R ) 和指针字段。 其中, 链路失步指示位用于向对端发出分组失步的 通知, 即正常接收情况下 R = 0, 而当失去与对端承载无线信号数 据流分組的同步时 R = l。当接收端连续出现预定数目的分組丟失 时即判定为分组失步, 这时接收端应通过反向链路的净荷头部的 链路失步指示位通知对端分组失步的发生, 对端可采取链路重新 初始化等操作使接收端重新获得分组同步。 指针字段与标识位 ( M )共同用于无线帧的同步以及往返传输时延 ( RTT )的测量, 详见下述。
回到图 14a, 在步骤 S14, 由网络协议发送处理部分 28对应 用协议发送处理部分 27产生的应用协议分组进行处理。
在一个实施例中, 网络协议发送处理部分 28包括 UDP封装 单元 24和 IP封装单元 25。 该实施例的处理方法如图 3a和 3b所 示。 图 3a和 3b分别给出了在 IP网络中的包含 RTP层以及不包 含 RTP层的无线信号 IP传输( Radio over IP ) 的网络协议封装 方法。在图 3a所示的无线信号 IP传输封装结构中,最上层为 I/Q 数据净荷, 以下分别是净荷头部、 RTP (实时传输协议) 头部、 UDP (用户数据报协议 ) 头部及 IPv4或 IPv6头部。
IP 层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分别为发送端和接收端的 IP 地 址, 本发明中发送端与接收端可能是以下功能节点: 采用射频单 元拉远的基站系统中的 RRU、采用射频单元拉远的基站系统中的 MU、 具有负荷分担结构的无线基站等。 另外如下述, 每个承载 无线信号数据流的 IP分组净荷部分大小均相同,因此每个承载无 线信号数据流的 IP分组的长度均相等。
UDP头部结构如图 6所示, UDP层在 Radio over IP中主要 起到多路复用的作用。 同一个上述功能节点中可能存在多路不同 的无线信号, 如同一个上述功能节点不同小区 (包括扇区) 的无 线信号、 同一小区不同载频的无线信号、 同一个上述功能节点不 同无线接口标准和制式的无线信号等。 对同一功能节点中的各路 无线信号需要寻址并分别进行不同的处理, 如在上行方向对不同 小区 (包括扇区) 、 不同载频和不同无线接口标准和制式的上行 信号需要由不同的模块或单元进行信道处理, 在下行方向, 不同 小区 (包括扇区) 、 不同载频和不同无线接口标准和制式的下行 信号需要由不同的射频通道进行发送, 因此需要传输层提供不同 的地址进行区分以进行相应的处理。 因此不同小区(包括扇区)、 不同载频和不同无线接口标准和制式的上下行无线信号由 IP 地 址和 UDP端口的组合进行区分和寻址。 UDP头部其它字段的用 法遵从 IETF规范" RFC768, User Datagram Protocol,,。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 网络协议发送处理部分 28 包括用于 标记 MPLS虛电路标签的 MPLS虚电路标签标记单元和用于标记 MPLS隧道标签的 MPLS隧道标签标记单元。
MPLS (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因其快速交换能力、 可扩展 性、 易于实现 QoS (服务盾量) 管理和业务工程而成为組建大规 模宽带分組网络的一种有效方案, 其相关技术可以参考 IETF 的 RFC3031. RFC3032, RFC3036等相关规范。 图 4a和 4b给出了 在 MPLS网络中的包含 RTP层以及不包含 RTP层的无线信号分 组传输( Radio over MPLS ) 的封装方法。 如图 4a所示, 若发送 方(例如 MU )和接收方(例如 RRU )均支持 MPLS的标签分发 协议( LDP )或者通过静态配置 MPLS的标签交换路径 ( LSP ) , 可以将 RTP直接承载在 MPLS上。在图 4a所示的无线信号 MPL S传输封装结构中, 由上至下的各层依次为 I/Q数据净荷、 净荷 头部、 RTP 头部、 MPLS 虛电路标签与包含一个或多个标签的 MPLS隧道标签。 与 IP传输类似, 图 4b给出了不使用 RTP层而 由 MPLS直接承载无线信号数据流的封装结构。
MPLS的标签为由一个或多个标签組成的标签堆栈, 图 8给 出了通常的 MPLS标签堆栈的一个标签项的结构, 关于各字段的 定义和用法可参考 IETF 的规范 "RFC3032, MPLS Label Stack Encoding,,。 图 4a、 b中 MPLS隧道标签用于标识采用射频单元 拉远的基站系统中的 MU与各 RRU之间, 以及具有负荷分担结 构的各无线基站之间的连接, MPLS虛电路标签则起到多路复用 的作用, 用于区分上述同一连接中不同小区 (包括扇区) 、 不同 载频和不同无线接口标准和制式的上下行无线信号。
在另一个可选实施例中, 使用图 5a、 b所示的 MPLS-in-IP 混合无线信号分组传输封装结构, 这种封装结构适用于经由 MPLS和 IP的混合网络进行无线信号分组传输的应用。在该实施 例中, 网络协议发送处理部分用于标记 MPLS 虚电路标签的 MPLS虚电路标签标记单元, 用于标记 MPLS隧道标签的 MPLS 隧道标签标记单元和用于进行 IP协议封装的单元。在该封装结构 中, MPLS隧道标签以下的 Π»层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同样分别对 应发送端和接收端的 IP地址,其中发送端与接收端可能是以下功 能节点: 采用射频单元拉远的基站系统中的 RRU、 采用射频单元 拉远的基站系统中的 Μϋ、 具有负荷分担结构的无线基站等。 关 于 MPLS-in-IP的详细描述可以参考 IETF的草案 "MPLS Label Stack Encapsulation in IP, draft-worster-mpls-in-ip-05, July 2001"。
应当注意, 所述功能节点内的不同小区、 载频及无线接口标 准对应的不同无线信号支路采用不同的 UDP端口 (或 MPLS虛 电路标签) 。
最后各支路的承载无线信号的 IP (或 MPLS )分组及承载管 理控制类信息的 IP (或 MPLS )分組经过传输调度单元 26发送 出去,其中,传输调度单元 26对各支路的承载无线信号的 IP (或 MPLS ) 分组采取相同优先级的调度方式如循环调度方式, 而承 载管理控制类信息的 IP (或 MPLS )分组则采取较低的发送优先 级。
再次回到图 14a, 接着在步骤 S16通过发送端口发送最终的 分组。 然而返回到步骤 S10。
图 13b是说明基于本发明实施例的无线信号分组接收系统 30的示意框图。 系统 30包括网络协议接收处理部分 36和应用协 议接收处理部分 37。
系统 30的接收处理如图 14b的流程图所示。如图 14b所示, 在步骤 S20,系统 30从接收端口接收网络协议(例如 IP或 MPLS ) 分組。此网络协议分组是经过前面系统 20的处理而生成的网络协 议分组。
接着在步驟 S22,由网络协议接收处理部分 36对接收的网络 协议(例如 IP或 MPLS )分组进行处理, 以得到其中的应用协议 分组。 在当前实施例中, 接收的网络协议分组是如图 3a、 3b所示 进行协议封装的 IP分组, 网络协议接收处理部分 36包括用于对 IP头部进行处理并提取出 UDP分组的 IP解析单元 31,和用于对 UDP头部进行处理并提取出应用协议分组的 UDP解析单元 32。 由于步骤 S22是与步驟 S14相逆的处理, 因此这里不对重复部分 进行具体描述。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 接收的网络协议分组是如 图 4a、 4b所示进行协议封装的网络协议分组, 网络协议接收处理 部分 36相应包括对 MPLS隧道标签进行处理的单元,和对 MPLS 虛电路标签进行处理的单元。 在另一个可选实施例中, 接收的网 络协议分组是如图 5a、 5b所示进行协议封装的网络协议分组, 网 络协议接收处理部分 36相应包括用于对 II»头部进行处理并提取 出 MPLS分组的单元, 用于对 MPLS隧道标签进行处理的单元, 和对 MPLS虛电路标签进行处理的单元。 在步骤 S22中, 不同功 能节点接收的网络协议分组经网络协议接收处理部分 36 中相应 单元的处理, 根据不同的传输层协议或传输层地址分辨得到承载 前述管理控制类信息的分组, 而其余的分組根据 UDP 端口或 MPLS虛电路标签对同一功能节点内的不同小区、 载频及无线接 口标准对应的不同无线信号支路进行去复用, 即分离出所述各支 路的分組数据流,并输出到应用协议接收处理部分 37中的相应接 收路径。
然后, 在步骤 S24中, 各支路分组进一步经应用协议接收处 理部分 37中相应处理路径进行处理。在一个实施例中,应用协议 接收处理部分 37的处理路径包括 RTP处理单元 33, 净荷处理单 元 34, 和 I/Q数据重組单元 35, 其中应用协议分组对应于步驟 S12中基于包含 RTP层的方式产生的应用协议分组, 而 RTP处 理单元 33和净荷处理单元 34的处理分别与 RTP封装单元 23和 净荷封装单元 22相逆。在 RTP处理单元 33的处理中, 同时利用 RTP头部及净荷头部各字段所携带的信息进行相应的处理,其中, 利用分组序号在接收端对接收的分组进行重新排序, 同时, 对因 超时由分组网络中间节点或接收端丢弃的分组, 则由填充数据进 行填充(典型地对应的 I/Q采样信号为零) , 从而保证 I/Q无线 信号的顺序传输。 另外, 收发两端利用上述 RTP头部及净荷头部 相应字段所携带的无线信号分组传输链路失步指示、 无线帧同步 指示及相应的无线帧起始位置指针等信息, 完成前述包括无线帧 同步、 RTT估计、 RRU 时延校正、 无线信号分组传输链路失步 检测等功能。 最后, 应用协议分组经过 RTP处理单元 33和净荷 处理单元 34的处理得到 I/Q数据净荷分段并输出给 I/Q数据重組 单元 35。 由 1/Q数据重组单元 35恢复并重组 I/Q数据数据流, 其中, 根据所采用的 I/Q数据净荷封装格式, 对多天线系统等存 在多路并行通道的情况, 可以正确分离出各并行通道的无线信号 I/Q采样数据流。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 RTP处理单元 33可以被省略, 此时 的应用协议分組不包含 RTP头部,而是包含如图 9所示的净荷头 部。 净荷处理单元 34则包含了 RTP处理单元 33的主要功能。
当发送方为 MU而接收方为 RRU, 或者当发送方为一基站 而接收方是另一基站时, 在步驟 S24中还根据接收的数据流执行 无线帧定时恢复功能。 如上所述, RTP头部与净荷头部的标识位 与净荷头部指针字段共同用于无线帧的同步以及往返传输时延 ( RTT ) 的测量, 其原理如图 11所示。
以射频单元拉远的基站系统为例, MU侧的无线帧定时是所 有与之相连的 RRU的定时基准,在下行方向, MU按固定的净荷 长度对下行 I/Q基带信号采样序列进行分段并封装成固定长度的 分组以发送到各 RRU (为了便于说明这里分組净荷长度和无线帧 长度均表示为一个采样时间间隔的倍数) , 当某分组净荷部分所 封装的下行 I/Q基带信号采样序列段中的某个样点的采样时刻与 一个无线帧的起始时刻相同时, 该分组净荷头部(若使用 RTP则 包括 RTP头部) 的标识位 M = l , 同时, 该分组净荷头部的指针 字段指向所述采样时刻与无线帧起始时刻相同的样点的采样位 置, 即指针字段的值为从该分组净荷部分第一个样点开始到该样 点所间隔的采样点数。 由于无线帧长度不一定是分组净荷长度的 整数倍, 因此每个无线帧的起始位置所对应的分組净荷的位置是 不断变化的。 不难看出, 上述操作实际上是利用 I/Q基带信号采 样序列本身作为时间坐标来标记无线帧的定时。
当例如 RRU接收到来自 MU的承载下行 I/Q基带信号采样 序列段的各个分组后,在顺序重组 I/Q基带信号采样序列的同时, 利用上述标识位与指针字段的信息可恢复出无线帧定时。
在步骤 S24之后, 在步骤 S26输出所得到的 I/O数据流, 然 后处理返回到步骤 S20。
在上述发送和接收实施例的基础上, 提供对 RTT的估计和 RRU时延校正。 与 MU侧的无线帧定时相比, RRU侧恢复的无 线帧定时有一定的时延, 该时延包括该标记无线帧起始位置分组 的打包等待时延以及其下行传输时延, 其中打包等待时延为 MU 中从无线帧起始时刻开始到该分组净荷部分最后一个样点的采样 时刻止的时间, 因为必须至少等待这一段时间才能完成该分组的 封装并发送出去, 而这段打包等待时延是已知的, 即可以利用指 针字段的数值和分组净荷长度计算该打包等待时延。 若该标记无 线帧起始位置分組的净荷部分指针字段的值为 , 下行方向 I/Q 数据净荷封装的采样点数为 SDL , 下行方向采样时间间隔为 τ , 则该下行方向打包等待时延为: 通过对上述变化的打包等待时延进行校正, 并利用无线帧定 时的周期性(若下行无线帧是周期重复的, 大多数无线接入技术 均具有此特性)进行平滑处理, 可以在 RRU 侧得到准确的无线 帧定时。
在上行方向, 同样 RRU按固定的净荷长度对上行 I/Q基带 信号采样序列进行分段并封装成固定长度的分组并送往 MU, 当 某分组净荷部分所封装的上行 I/Q基带信号采样序列段中的某个 样点的釆样时刻与 RRU 所获取的无线帧定时的帧起始时刻相同 时, 该分组净荷头部 (若使用 RTP则包括 RTP头部) 的标识位 = l , 同时, 该分组净荷头部的指针字段指向所述采样时刻与无 线帧起始时刻相同的样点的采样位置, 即指针字段的值为从该分 组净荷部分第一个样点开始到该样点所间隔的采样点数。 同样, 由于无线帧长度不一定是分组净荷长度的整数倍, 因此每个无线 帧的起始位置所对应的分组净荷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
当 Μϋ接收到来自 RRU的承载上行 I/Q基带信号采样序列 段的各个分组后, 在顺序重组 I/Q基带信号采样序列的同时, 利 用标识位与指针字段的信息即可确定由 RRU反馈回来的无线帧 起始点的时刻。 同样地, 该时刻与 RRU 中的无线帧起始点时刻 有一定的时延, 该时延包括该标记无线帧起始位置分組的打包等 待时延以及其上行传输时延, 其中打包等待时延为 RRU 中从无 线帧起始时刻开始到该分组净荷部分最后一个样点的采样时刻止 的时间。 若该标记无线帧起始位置分组的净荷部分指针字段的值 PUL , 下行方向 I/Q数据净荷封装的采样点数为 , 下行方向采 样时间间隔为 , 则该上行方向打包等待时延可由下式计算: -、 SUL—PUL、'T ^ 这样, 在 MU中利用由 RRU反馈回来的无线帧起始点时刻 与其原始无线帧定时起始点时刻之差 7 以及式 (3)、 式 (4)可以得到 往返传输时延 ( RTT ) 的估计:
RTT +d (5)
其中, 和 分别为下行方向传输时延和上行方向传输时 延。
利用上述技术测量 RTT与利用 RTCP进行测量相比, 避免 了 RTCP处理的复杂性并适用于不使用 RTP层的情况, 同时, 由于进行周期性测量,可以跟踪 RTT的实时变化并利用周期性进 行平滑处理得到较高精度的 RTT测量结果。
RRU获得无线帧定时的目的在于, RRU的射频模块(如射 频功放、 频率合成单元等)往往需要以无线帧定时为时基的具有 严格定时要求的周期控制信号, 用于有关射频模块的开关控制、 模式转换、 TDD (时分双工)系统中的收发转换等操作,因此 RRU 可以利用获得的无线帧定时在本地周期地产生上述信号 (各控制 信号启动和停止时刻等可以作为参数由控制面信令进行配置和修 改) 。
对于 TDD模式的无线接口技术,必须保证各 RRU完全同步 进行上行接收和下行发射,因为在 TDD系统中各小区的上下行收 发定时的不同步, 将造成不同小区收发时隙相互干扰, 将对小区 切换中定时提前的调整造成影响, 因此必须保证各 RRU 无线帧 定时的同步。 关于 TDD模式下各小区同步问题的讨论,可以参考 3GPP ( 第 三代合作项 目 ) 的文献 "TR25.836, NodeB Synchronisation for TDD,,。对于 FDD (频分双工)模式的无线接 口技术, 若不要求各小区无线帧严格同步则可以不进行 RRU 时 延校正操作, 若需要则同样进行 RRU时延校正。
如上所述, 基于上述方法各 RRU获得的无线帧定时是有差 异的, 这一差异是由于不同的传输时延引起的, 为此根据本发明, MU可以利用所获得的各 RRU的 RTT测量结果, 相对提前或滞 后发送到各 RRU 的无线帧定时, 即相对增加或减小下行方向标 记无线帧起始位置分组的净荷部分指针字段的值, 使得各 RRU 的无线帧定时趋于相同, 从而不断跟踪各 RRU的 RTT变化并保 持各 RRU的无线帧定时同步。
图 12a、 b给出了基于 RTT测量的时延校正示意图, 图中最 上面为参考定时, 中间为某 RRU在时延校正前的定时, 下面为 该 RRU在时延校正后的定时,图中左边箭头所指为 Μϋ侧各 RRU 对应的帧起始时刻, 中间箭头所指为 RRU 侧所接收到的帧起始 时刻, 右边箭头所指为由 RRU反馈回 MU的帧起始时刻, 参考 定时的往返传输时延为 RTT0, 所示 RU 的往返传输时延为 RTT1。 图 12a 中 RRU 的 RTT1 较参考定时 RTT0 大, 即 願 = Rn\—RTT2 >o , 因此 Mu需要将送往该 RRU的帧起始时刻 提前 τ , 从而保证在 RRU侧所接收到的帧起始时刻与参考定 时对齐; 图 12b为相反的例子, 图中 RRU的 RTT1较参考定时 RTT0小, 即 = ^ - 2 > 0 , 因此 MU需要将送往该 RRU的 帧起始时刻滞后 ^77, 从而保证在 RRU侧所接收到的帧起始时 刻与参考定时对齐。
上述时延校正操作实际上假定上下行传输时延相同, 这对于 大多数应用是适用的, 若某特定的应用上下行传输时延不等, 则 可以将发送到各 RRU无线帧定时的提前或滞后量增加一个校正 因子, 即修正为 ^+ ^771, 其中- 1<Π, 该校正因子可以通过 实测获得的经验值确定。 另外, 上述时延校正操作中的参考定时 是所有 RRU 进行时延校正的参考, 但其值的选取并不影响各 RRU的相对定时同步, 而影响 MU侧各 RRU对应的平均帧起始 时刻, 因此上述参考定时由 MU侧各 RRU对应的平均帧起始时 刻决定。
虽然上述以 MU为发送方, RRU为接收方例示了时延测量 和校正的方法, 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明白, 这种方法可根据需要 应用于任何使用本发明的发送和接收方法的发送方和接收方, 并 且才艮据具体同步对象和同步条件的定义, 可以相应的发送定时调 节。
在无线信号分組传输中传输时延、 时延抖动及分组丢失等 QoS 艮务质量)性能指标中, 传输时延是影响无线信号分组传 输质量的最重要因素, 因为无线接口技术中越来越多地在物理层 中采用反馈控制技术, 如快速闭环功率控制、 闭环发射分集、 混 合类型 ARQ (自动重传请求)等, 为了提高反馈控制性能需要尽 可能减少反馈控制环路的固有时延, 因此在无线信号分组传输中 应尽量減少上下行传输时延。
分组传输中传输时延主要由分组打包等待时延和网络传输 时延组成, 其中分組打包等待时延由分组长度决定, 网络传输时 延主要由网络中的交换 /路由节点的分组转发时延决定, 另外时延 抖动也影响总的时延量 , 因为接收端为了消除时延抖动需要对分 組进行緩存, 时延抖动越大则接收緩存引入的时延也越大。 根据 本发明, 为了减少传输时延、 时延抖动等 QoS性能, 可以采取以 下一些措施:
1)通过提高传输效率和减少传输时延的折衷, 选取最适当的 分组长度即分组净荷部分的无线信号数据流分段长度, 除了静态 配置分组长度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测量的传输时延或 TT自适应 地动态改变分组长度, 以满足一定的传输时延需求;
2)由于无线信号分组传输中上下行数据流量是相对固定且 已知的, 因此可以在组网和网络配置中对业务量的传输路径和交 换 /路由节点的分组转发策略进行规划和优化, 从而尽可能减少减 少传输时延和时延抖动, 该措施特别适用于基于 MPLS的传输方 案;
3)由于网络中除了无线信号分组传输相关业务量外还可能 存在其它业务量(至少包括无线信号分组传输本身的链路控制管 理分组) , 则应利用 QoS的控制机制, 典型地如 DiffServ (区分 服务) 、 MPLS中 FEC (转发等价类) 的划分等, 将承载无线信 号数据流分组设置为尽可能高的 QoS等级, 从而保证其 QoS性 能;
4)在无线信号分组传输中, 除了承载无线信号数据流的分組 外还存在其它分组, 包括 Radio over Packet链路控制和管理、 RTCP、 LDP, RRU操作维护等各种管理控制分組, 为了保证无 线信号数据流传输的 QoS性能, 在 Radio over Packet链路的发 送端进行发组发送时应进行优逸级分组调度, 保证承载无线信号 数据流的分组最优先发送。
如前所述, 可以利用净荷头部与 RTP 头部的有关字段以及 RTCP等, 对传输时延(等效地为 RTT ) 、 时延抖动及分组丢失 等 QoS性能进行实时监测, 一旦出现异常即可进行相应的异常处 理和自适应处理, 从而保证无线信号分组传输的 QoS性能。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 基站射频单元的频率稳定度要求较高, 往往需要达到 0.05ppm的精度, 因此 RRU需要获得高稳定度的 频率参考。 同时, 由于无线信号分组传输中数字无线信号数据流 经由分组传输到接收端, 因此经过分組传输后将丢失原有的比特 定时信息, 为了在接收端重建数字无线信号数据流, 必须恢复或 获得该数字无线信号数据流的比特定时信息。 另外, 在支持负荷 分担结构的无线基站中通常不需进行时钟恢复, 因为各基站可通 过现有的技术获得同步的高稳定度时钟信号。
在射频单元拉远的基站系统中, MU总是能够获得高稳定度 频率参考, 而 RRU 需要恢复或获取与之同步的高稳定度时钟, 一方面向射频部分提供给其所需的频率参考, 另一方面重建下行 数字无线信号数据流并用于上行方向无线信号数据流的生成。 为 此, 可以采用两类不同的方法得到数字无线信号数据流的比特定 时和 RRU 所需的高稳定度的频率参考。 一种是采用全局公共时 钟方案, 一个典型的实现方法是 MU和各 RRU均从 GPS (全球 定位系统)获得高稳定度频率参考, 并以此作为数字无线信号数 据流的采样时钟源; 另一种是釆用自适应时钟恢复技术, 该技术 利用所传输的连续数据流本身具有的恒定比特速率的特点通过锁 相环 (PLL ) 恢复出该恒定数据流的时钟, 如可以参考美国专利 "US6731649, TDM over IP (IP Circuit Emulation Service)"中采 用的技术。
在射频单元拉远的基站系统中, RRU与 MU之间除了数字 无线信号数据流外, 还存在相应的管理控制类信息, 它们同样由 分组网络传输:
1) Radio over Packet链路控制、 管理和维护信令, 包括链路 建立、 修改和删除, 工作模式协商, 速率协商, 净荷格式协商, 链路监测等控制信令;
2) RRU各射频模块的参数设置、 状态监测及报警等;
3) RRU的操作维护信息, 如软件 /固件升级, 配置管理等;
4)分组传输技术相关的协议, 如 RTCP、 LDP, IGMP (因 特网组管理协议) 、 QoS相关的控制协议等。
其中, Radio over Packet链路控制、 管理和维护信令以及 RRU的操作维护信息典型地可以是承载在 TCP (传输控制协议) /IP上的专用控制协议, 也可以采用承载在 UDP/IP 上的 SNMP (筒单网络管理协议) 并定义相应的 MIB (管理信息库) , 而 RRU的操作维护信息典型地可采用承载在 UDP/IP 上的 SNMP。
本领域技术人员明白, 上述具体格式, 取值和实施例仅仅是 示例性的, 并不意味着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这 里的说明可以得到其它修改实施例和变型。

Claims (1)

  1. 权 利 要 求
    1. 一种通过分组网络在集中式基站的信道处理单元和远程射 频单元之间,或在基站之间发送一或多个支路的无线信号的方法, 所述每个支路的无线信号是具有一无线帧周期的信号流, 该方法 包括步骤:
    获得所述无线信号中的每个支路的无线信号的采样数据流; 将所述采样数据流划分成连续的定长数据片段;
    根据预定协议将所述数据片段封装成应用协议分组, 每个应 用协议分组还包含指示该分组中的数据片段在其所属的该支路的 所有数据片段中的顺序的第一信息; 指示该支路所属的净荷类型 的笫二信息; 指示该分组的数据片段是否包含对应于一个无线帧 周期的起始的数据样本的第三信息, 和当第三信息表明包含对应 于一个无线帧周期的起始的数据样本时, 指示该数据样本在该数 据片段中的位置的第四信息; 和
    根据网络传送协议将已生成的应用协议分组封装成网络协 议分組并发送到指定目标, 其中网络协议分組还包含标识该分組 所属的、 所述一或多个支路之一的第五信息, 所述第五信息和网 络传送源地址与目的地址唯一区别所述各支路。
    2. 根据权利要求 1的方法,其中所述每个支路是属于同一功 能节点、 同一小区、 同一载频、 相同无线接口标准和制式的无线 信号数据流。
    3. 根据权利要求 2的方法,其中至少一个支路是多个并行通 道的无线信号, 并且该至少一个支路的采样数据是该多个并行通 道的无线信号的同时采样数据。
    4. 根据权利要求 1的方法,其中所述根据网络传送协议封装 网络协议分組的步骤包括: 根据用户数据报协议 UDP将应用协议分组封装成定长 UDP 分组,在 UDP分组头中, 包括构成第五信息的源端口号和目的端 口号; 和
    根据 IPv4或 IPv6协议将 UDP分组封装成网络协议分组。
    5. 根据权利要求 1的方法,其中所述根据网络传送协议封装 网络协议分组的步骤包括:
    根据多协议标签交换 MPLS 协议将应用协议分组封装成定 长 MPLS分组,其中 MPLS虚电路标签作为所述第五信息, MPLS 隧道标签用于标识网络传送源地址与目的地址之间的连接。
    6. 根据权利要求 1的方法,其中所述根据网络传送协议封装 网络协议分组的步骤包括:
    根据多协议标签交换 MPLS 协议将应用协议分组封装成定 长 MPLS分组,其中 MPLS虚电路标签作为所述第五信息, MPLS 隧道标签用于标识网络传送源地址与目的地址之间的连接;
    根据 IPv4或 IPv6协议将 MPLS分组封装成网络协议分組。
    7. 根据权利要求 1的方法,其中所述根据预定协议进行封装 的步骤包括:
    将数据片段封装成定长数据分组, 其分组头包括所述第四信 息; 和
    根据实时传输协议 RTP将数据分组封装成定长 RT 分組以 作为应用协议分组, 在 RTP分组头中, 包括所迷第一信息, 第二 信息和第三信息,并且属于同一支路的 RTP分组具有相同的同步 源标识符。
    8. 根据权利要求 1的方法,其中所述根据预定协议进行封装 的步骤包括:
    将数据片段封装成定长应用协议分组, 其分組头包括所述笫 一信息, 第二信息, 第三信息和第四信息。
    9. 根据权利要求 1的方法, 其中选择数据片段的长度, 使得 传输时延满足指定要求。
    10, 根据权利要求 1的方法, 其中根据实际测量的传输时延 动态改变数据片段的长度, 使得传输时延满足指定要求。
    11. 根据权利要求 1或 5或 6的方法, 其中还包括:
    根据当前发送的源和目的地调节分组网络中的传输路径和 转发策略, 以减少传输时延和时延抖动。
    12. 根据权利要求 1的方法, 其中所述分组网络具有服务质 量控制机制, 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服务质量控制机制中, 尽可能高地设置所述网绛协议 分組的服务质量等级。
    13. 根据权利要求 1的方法, 其中以优先于其它分组的方式 发送所述网络协议分組。
    14. 一种通过分组网络在集中式基站的信道处理单元和远程 射频单元之间, 或在基站之间接收一或多个支路的无线信号的方 法, 所迷每个支路的无线信号是具有一无线帧周期的信号流, 该 方法包括步骤:
    通过网络接收定长网络协议分组;
    根据网络传送协议解析网络协议分组, 从中得到定长应用协 议分组, 和标识该分组所属的、 所述一或多个支路之一的第五信 息, 所述笫五信息和网络传送源地址与目的地址唯一区别所述各 支路;
    根据预定协议解析应用协议分组, 从中得到数据片段, 以及 指示该分组中的数据片段在其所属的该支路的所有数据片段中的 顺序的笫一信息; 指示该支路所属的负载类型的第二信息; 指示 该分组的数据片段是否包含对应于一个无线帧周期的起始的数据 样本的第三信息, 和当第三信息表明包含对应于一个无线帧周期 的起始的数据样本时, 指示该数据样本在该数据片段中的位置的 第四信息;
    根据第五信息将属于同一支路的数据片段恢复成原始无线 信号, 其中按照第一信息指示的顺序将数据片段排序以构成数字 信号数据流, 根据笫二信息指示的负载类型将数字信号数据流还 原成无线信号流, 其中如果第三信息指示一个数据片段包含对应 于一个无线帧周期的起始的数据样本, 则才艮据第四信息指示的位 置在还原无线信号流时恢复对应于该数据样本的无线帧定时。
    15. 根据权利要求 14的方法,其中所述每个支路是属于同一 功能节点、 同一小区、 同一载频、 相同无线接口标准和制式的无 线信号数据流。
    16. 根据权利要求 15的方法,其中至少一个支路是多个并行 通道的无线信号, 该至少一个支路的采样数据是该多个并行通道 的无线信号的同时采样数据, 所述恢复无线信号的步骤包括根据 相同无线帧定时同时还原该多个并行通道的无线信号的步骤。
    17. 根据权利要求 14的方法,其中所述根据网络传送协议解 析网络协议分组的步骤包括:
    根据 IPv4或 IPv6协议将网络协议分组解析成定长用户数据 报协议 UDP分組; 和
    根据 UDP协议将 UDP分组解析成定长应用协议分組,并且 从中得到构成第五信息的源端口号和目的端口号。
    18. 根据权利要求 14的方法,其中所述根据网络传送协议解 析网络协议分组的步骤包括:
    根据多协议标签交换 MPLS 协议对 MPLS 隧道标签和 MPLS虚电路标签进行处理; 和
    根据 MPLS协议将 MPLS分组解析为应用协议分组, 并从 中得到 MPLS虚电路标签以作为所述第五信息。
    19. 根据权利要求 14的方法,其中所述根据网络传送协议解 析网络协议分组的步驟包括:
    根据 IPv4或 IPv6协议将网络协议分组解析成 MPLS分组; 根据多协议标签交换 MPLS 协议对 MPLS 隧道标签和
    MPLS虚电路标签进行处理; 和
    根据 MPLS协议将 MPLS分组解析为应用协议分组, 并从 中得到 MPLS虚电路标签以作为所述第五信息。
    20. 根据权利要求 14的方法,其中所述根据预定协议进行解 析的步骤包括:
    根据实时传输协议 RTP将作为应用协议分組的定长 RTP分 组解析成定长数据分組, 并且从中得到所述第一信息, 第二信息 和第三信息; 和
    将定长数据分组解析成数据片段, 并且从中得到所迷第四信 息。
    21. 根据权利要求 14的方法,其中所述根据预定协议进行解 析的步骤包括:
    将定长应用协议分组解析成数据片段, 并且从中得到所述第 一信息, 第二信息, 第三信息和第四信息。
    22. 根据权利要求 14的方法,其中当接收方是远程射频单元 时, 所述方法还包括:
    从一个全局公共时钟源获得参考时钟。
    23. 根据权利要求 22 的方法, 其中所述全局公共时钟源是
    24. 根据权利要求 14的方法,其中当接收方是远程射频单元 时, 所述方法还包括:
    采用自适应时钟恢复技术根据所述数字信号数据流恢复时 钟。
    25. 根据权利要求 24的方法,其中所述自适应时钟恢复技术 是 PLL。
    26. 根据权利要求 14的方法,其中所述无线帧定时恢复步骤 还包括:
    如果笫三信息指示一个数据片段包含对应于一个无线帧周 期的起始的数据样本, 则将数据片段的样本长度减去笫四信息指 示的位置值并乘以下行采样间隔, 得到该数据片段的打包等待时 延; 以及
    当在还原无线信号流时恢复对应于该数据样本的无线帧定 时的时候, 对该打包等待时延进行校正。
    27. 根据权利要求 26的方法,其中所述恢复无线帧定时还包 括利用无线帧定时的周期性进行平滑处理。
    28. 一种测量集中式基站中信道处理单元和远程射频单元之 间无线信号支路的往返传输延迟的方法, 所述传输基于预定发送 方法和接收方法,
    所述发送方法包括:
    获得所述无线信号中的每个支路的无线信号的采样数据流; 将所述采样数据流划分成连续的定长数据片段;
    根据预定协议将所述数据片段封装成应用协议分組,每个应 用协议分组还包含指示该分組中的数据片段在其所属的该支路的 所有数据片段中的顺序的第一信息; 指示该支路所属的净荷类型 的第二信息; 指示该分组的数据片段是否包含对应于一个无线帧 周期的起始的数据样本的第三信息, 和当第三信息表明包含对应 于一个无线帧周期的起始的数据样本时, 指示该数据样本在该数 据片段中的位置的笫四信息; 和
    根据网络传送协议将已生成的应用协议分組封装成网络协 议分组并发送到指定目标, 其中网络协议分组还包含标识该分组 所属的、 所述一或多个支路之一的第五信息, 所述笫五信息和网 络传送源地址与目的地址唯一区别所述各支路,
    所述接收方法包括:
    通过网络接收定长网络协议分组;
    根据网络传送协议解析网络协议分组, 从中得到定长应用协 议分组, 和标识该分组所属的、 所述一或多个支路之一的第五信 息, 所述第五信息和网络传送源地址与目的地址唯一区别所述各 支路;
    根据预定协议解析应用协议分组, 从中得到数据片段, 以及 指示该分组中的数据片段在其所属的该支路的所有数据片段中的 顺序的笫一信息; 指示该支路所属的负载类型的第二信息; 指示 该分组的数据片段是否包含对应于一个无线帧周期的起始的数据 样本的第三信息, 和当第三信息表明包含对应于一个无线帧周期 的起始的数据样本时, 指示该数据样本在该数据片段中的位置的 第四信息;
    根据第五信息将属于同一支路的数据片段恢复成原始无线 信号, 其中按照笫一信息指示的顺序将数据片段排序以构成数字 信号数据流, 根据第二信息指示的负载类型将数字信号数据流还 原成无线信号流, 其中如杲第三信息指示一个数据片段包含对应 于一个无线帧周期的起始的数据样本, 则根据第四信息指示的位 置在还原无线信号流时恢复对应于该数据样本的无线帧定时, 所述测量方法包括:
    由信道处理单元向远程射频单元发送第一网络协议分組, 其 中的数据片段包含对应于信道处理单元上一个无线帧周期的起始 的数据样本;
    在信道处理单元上接收从远程射频单元发送的第二网络协 议分组, 其中的数据片段包含对应于远程射频单元上一个无线帧 周期的起始的数据样本, 并且该无线帧周期对应于所述信道处理 单元上的该无线帧周期;
    计算从上述发送步骤的开始到上述接收步骤的结束之间的 时间差;
    分别计算所述第一和第二网络协议分组的打包时延, 该时延 等于网络协议分组中数据片段的样本长度减去第四信息指示的位 置值并乘以相应采样间隔; 以及
    从所述时间差减去所述两个打包时延, 以得到往返传输时 延。
    29. 根据权利要求 28的方法,其中所述往返传输时延包括从 信道处理单元到远程射频单元的下行传输时延, 该下行传输时延 等于所述往返传输时延乘以预定比例系数。
    30. 根据权利要求 29的方法,其中所述预定比例系数为 0.5。
    31. 一种集中式基站中通过信道处理单元和远程射频单元之 间的无线信号支路传输调节远程射频单元的无线帧定时的方法, 所述传输基于预定发送方法和接收方法,
    所述发送方法包括:
    获得所述无线信号中的每个支路的无线信号的采样数据流; 将所述采样数据流划分成连续的定长数据片段;
    根据预定协议将所述数据片段封装成应用协议分组,每个应 用协议分組还包含指示该分组中的数据片段在其所属的该支路的 所有数据片段中的顺序的第一信息; 指示该支路所属的净荷类型 的第二信息; 指示该分组的数据片段是否包含对应于一个无线帧 周期的起始的数据样本的第三信息, 和当第三信息表明包含对应 于一个无线帧周期的起始的数据样本时, 指示该数据样本在该数 据片段中的位置的第四信息; 和
    根据网络传送协议将已生成的应用协议分組封装成网络协 议分组并发送到指定目标, 其中网络协议分组还包含标识该分组 所属的、 所述一或多个支路之一的第五信息, 所述第五信息和网 络传送源地址与目的地址唯一区别所述各支路,
    所述接收方法包括:
    通过网络接收定长网络协议分组;
    根据网络传送协议解析网络协议分组, 从中得到定长应用协 议分组, 和标识该分组所属的、 所述一或多个支路之一的第五信 息, 所述笫五信息和网络传送源地址与目的地址唯一区别所述各 支路;
    根据预定协议解析应用协议分组, 从中得到数据片段, 以及 指示该分组中的数据片段在其所属的该支路的所有数据片段中的 顺序的第一信息; 指示该支路所属的负载类型的第二信息; '指示 该分组的数据片段是否包含对应于一个无线帧周期的起始的数据 样本的第三信息, 和当第三信息表明包含对应于一个无线帧周期 的起始的数据样本时, 指示该数据样本在该数据片段中的位置的 第四信息;
    根据第五信息将属于同一支路的数据片段恢复成原始无线 信号, 其中按照第一信息指示的顺序将数据片段排序以构成数字 信号数据流, 根椐第二信息指示的负载类型将数字信号数据流还 原成无线信号流, 其中如果笫三信息指示一个数据片段包含对应 于一个无线帧周期的起始的数据样本, 则根据第四信息指示的位 置在还原无线信号流时恢复对应于该数据样本的无线帧定时, 所述调节方法包括:
    由信道处理单元向远程射频单元发送第一网络协议分组, 其 中的数据片段包含对应于信道处理单元上一个无线帧周期的起始 的数据样本;
    在信道处理单元上接收从远程射频单元发送的第二网络协 议分组, 其中的数据片段包含对应于远程射频单元上一个无线帧 周期的起始的数据样本, 并且该无线帧周期对应于所述信道处理 单元上的该无线帧周期;
    计算从上述发送步骤的开始到上述接收步骤的结束之间的 时间差;
    分别计算所述第一和第二网络协议分組的打包时延, 该时延 等于网络协议分组中数据片段的样本长度减去笫四信息指示的位 置值并乘以相应采样间隔;
    从所述时间差减去所述两个打包时延, 以得到往返传输时 延;
    将所述往返传输时延乘以预定比例系数以得到下行传输时 延; 以及
    将该支路相对无线帧定时的发送时间提前一个等于所述下 行传输时延的时间量。
    32. 根据权利要求 31的方法,其中所述预定比例系数为 0.5。
    33. 根据权利要求 31的方法,其中所述接收方法中的恢复步 驟还包括:
    如果第三信息指示一个数据片段包含对应于一个无线帧周 期的起始的数据样本, 则将数据片段的样本长度减去第四信息指 示的位置值并乘以下行采样间隔, 得到该数据片段的打包等待时 延; 以及
    当在还原无线信号流时恢复对应于该数据样本的无线帧定 时的时候, 对该打包等待时延进行校正。
    34. 根据权利要求 33的方法,其中所述恢复无线帧定时还包 括利用无线帧定时的周期性进行平滑处理。
CNB2004800434058A 2004-07-13 2004-07-13 无线基站系统中无线信号的分组传输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02531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04/000801 WO2006005229A1 (fr) 2004-07-13 2004-07-13 Procede de transmission de paquets de signaux sans fil dans une station de base radio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73559A true CN1973559A (zh) 2007-05-30
CN100502531C CN100502531C (zh) 2009-06-17

Family

ID=357834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80043405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02531C (zh) 2004-07-13 2004-07-13 无线基站系统中无线信号的分组传输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773578B2 (zh)
JP (1) JP4611383B2 (zh)
CN (1) CN100502531C (zh)
WO (1) WO2006005229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73292A (zh) * 2012-12-07 2014-06-18 美国博通公司 基于网关和中心网络的管理和协调
CN105072667A (zh) * 2015-07-13 2015-11-18 广州杰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多业务无线通信系统及方法
CN105703811A (zh) * 2014-12-15 2016-06-22 美国博通公司 通信装置和通信方法
CN105764132A (zh) * 2014-12-16 2016-07-1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授时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8415869A (zh) * 2018-02-28 2018-08-17 北京零壹空间科技有限公司 串行数据的发送方法及装置
CN111800250A (zh) * 2019-04-01 2020-10-20 麦宏发 控制设备工作的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终端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380143B2 (en) 2002-05-01 2013-02-19 Dali Systems Co. Ltd Power amplifier time-delay invariant predistortion methods and apparatus
US8811917B2 (en) 2002-05-01 2014-08-19 Dali Systems Co. Ltd. Digital hybrid mode power amplifier system
US20070195905A1 (en) * 2006-02-21 2007-08-23 Adc Telecommunications, Inc.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in wideband digital RF transport systems
EP2469728A1 (en) 2006-02-28 2012-06-27 Rotani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overlapping mimo antenna physical sectors
US20080002681A1 (en) * 2006-06-30 2008-01-03 Symbol Technologies, Inc. Network wireless/RFID switch architecture for multi-core hardware platforms using a multi-core abstraction layer (MCAL)
EP3416340B1 (en) 2006-12-26 2020-10-21 Dali System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baseband predistortion linearization in multi-channel wideb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
KR101186973B1 (ko) * 2007-06-18 2012-09-28 노키아 코포레이션 타이밍 정렬을 제공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EP2023521A1 (en) * 2007-07-17 2009-02-11 Alcatel Lucent System and method for improving the use of radio spectrum in transmission of data
US8165023B2 (en) * 2007-08-28 2012-04-24 Cisco Technology, Inc. Methods for the secured interconnection of VNET sites over WAN
US8892767B1 (en) * 2007-09-26 2014-11-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munication of a target over point-to-point interface with a host managing wireless LAN services and target resources
CN101409667B (zh) * 2007-10-12 2011-08-24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无线电基站中的数据交互方法、设备及系统
US8195224B2 (en) * 2008-05-13 2012-06-05 Corning Mobileaccess Ltd Multiple data services over a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
CN101364999B (zh) * 2008-09-18 2012-07-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流的服务质量处理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US9451003B1 (en) * 2008-09-22 2016-09-20 Sprint Spectrum L.P. Method and system for advanced notification of availability of fast content switching
US8108546B2 (en) * 2008-12-12 2012-01-31 Comtech Ef Data Corporation Data packet encapsulation methods
JP5278110B2 (ja) * 2009-03-30 2013-09-04 Kddi株式会社 無線信号伝送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CN101594320B (zh) * 2009-06-23 2012-05-0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snmp协议的消息交互方法
WO2011022872A1 (zh) * 2009-08-25 2011-03-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通讯方法及数据通讯系统以及相关设备
KR101674209B1 (ko) * 2010-01-27 2016-11-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지털 장치와 rf 장치간에 이더넷 데이터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그 장치
EP4057769A1 (en) * 2010-08-17 2022-09-14 Dali Systems Co. Ltd. Remotely reconfigurable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 and methods
US8848766B2 (en) 2010-08-17 2014-09-30 Dali Systems Co. Ltd. Neutral host architecture for a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
CN103597807B (zh) 2010-09-14 2015-09-30 大理系统有限公司 远程可重新配置的分布式天线系统和方法
US8787256B2 (en) * 2010-12-03 2014-07-22 Motorola Solution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nsuring transmission of critical data through a wireless adapter
GB2497313A (en) 2011-12-06 2013-06-12 Nec Corp Determining likelihood of handover succes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JP2013214912A (ja) * 2012-04-04 2013-10-17 Nec Corp パケット転送装置及びそれに用いるデータ転送方法並びにそのプログラム
RU2598034C2 (ru) 2012-05-24 2016-09-20 Телефонактиеболагет Л М Эрикссон (Пабл) Распространение информации тактовой синхронизации в оптической сети связи
US8842994B2 (en) * 2012-05-24 2014-09-23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Distributing clock synchronization information within an optical communications network
US9054974B2 (en) * 2012-07-30 2015-06-09 Cisco Technology, Inc. Reliably transporting packet streams using packet replication
US8897274B2 (en) * 2012-08-08 2014-11-25 St-Ericsson Sa Successive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stacked branch VAMOS receivers
EP3783851A1 (en) 2012-10-31 2021-02-24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Digital baseband transport in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s
MX368600B (es) * 2013-03-14 2019-10-09 Sirius Xm Radio Inc Codificador de alta resolucion y transmision de informacion de trafico.
FR3007617A1 (fr) * 2013-06-19 2014-12-26 France Telecom Dispositifs de fourniture d'informations de service pour une liaison par faisceau microondes
MX363176B (es) * 2014-05-09 2019-03-12 Sun Patent Trust Selección de fuente de sincronización dispositivo a dispositivo.
US9699751B2 (en) 2014-05-14 2017-07-04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Technique for the base station to measure the internal uplink and downlink delays of the node without pre-calibration
US9554347B2 (en) 2014-05-14 2017-01-24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Automatic calibration of processing delay of radio equipment
US10405290B2 (en) 2014-05-14 2019-09-0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Technique to align frame timing of remote cellular radio elements with the data frame timing reference of radio element
US9733847B2 (en) * 2014-06-02 2017-08-15 Micron Technology,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ransmitting packets in a scalable memory system protocol
US9474040B2 (en) * 2014-10-07 2016-10-18 Cisco Technology, Inc. Independently verifying a transit point in a network environment
JP6540095B2 (ja) * 2015-02-27 2019-07-10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情報処理システム、電文処理方法
WO2016161040A1 (en) 2015-03-30 2016-10-06 John Mezzalingua Associates, LLC Systems, methods and manufactures for providing network services including mobile services to a location
US10560392B2 (en) 2015-07-08 2020-02-1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rangement with two devices communicating with each other via a radio link in which a common radio interface constitutes a communication protocol for data streams arranged to support a segmentation of data frames
CN105101230B (zh) * 2015-07-13 2018-08-28 广州杰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实现多个通信制式接入的无线通信系统及方法
CN105142155B (zh) * 2015-07-13 2018-11-23 广州杰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纤分布系统及方法
CN108463959B (zh) 2015-11-02 2020-03-17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用于将无线电接口帧定时参考进行对准的方法和设备
CN106941448B (zh) * 2017-02-27 2019-11-12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在分组设备上传送cpri接口的系统及方法
WO2019015758A1 (en) * 2017-07-20 2019-01-24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TREATMENT AND TRANSPORT OF FRONTHAUL COMMUNICATIONS
EP3525412A1 (en) * 2018-02-08 2019-08-14 Idea Meets Market Beteiligungsgesellschaft mbH Improved connectionless data transport protocol
EP3525413A1 (en) * 2018-02-08 2019-08-14 Idea Meets Market Beteiligungsgesellschaft mbH Connectionless protocol with bandwidth and congestion control
RU2717341C2 (ru) * 2018-02-20 2020-03-23 Сан Пэтент Траст Выбор источника синхронизации устройство-устройство
US10862964B2 (en) * 2018-09-18 2020-12-08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Peer packet transport
RU2727060C1 (ru) * 2020-02-27 2020-07-17 Сан Пэтент Траст Выбор источника синхронизации устройство-устройство
JP7481981B2 (ja) 2020-09-28 2024-05-13 京セラ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及び帯域幅制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27879A (en) 1992-09-17 1997-05-06 Adc Telecommunications, Inc. Cellular communications system with centralized base stations and distributed antenna units
US6016426A (en) 1996-10-10 2000-01-18 Mvs,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system for cellular communication with centralized control and signal processing
JPH10322359A (ja) * 1997-05-16 1998-12-04 Kokusai Electric Co Ltd データ多重化通信システム
FI103446B1 (fi) * 1997-09-10 1999-06-30 Nokia Telecommunications Oy Menetelmä makrodiversiteetin toteuttamiseksi
FI980024A (fi) * 1998-01-07 1999-07-08 Nokia Networks Oy Solukkoradiojärjestelmä ja menetelmä tukiaseman yhdistämiseksi solukko radiojärjestelmään
JP3175719B2 (ja) * 1999-01-20 2001-06-11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ディジタルデータ放送信号中継装置
US6314095B1 (en) * 1999-02-11 2001-11-06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 high-speed multimedia content switch with compressed internet protocol header
JP2000278327A (ja) * 1999-03-26 2000-10-0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無線パケット通信装置及び方法
JP2001203628A (ja) * 2000-01-20 2001-07-2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多所通信方法及び多所通信システム
WO2001084865A1 (en) 2000-04-27 2001-11-08 Lgc Wireless, Inc. Adaptive capacity management in a centralized basestation architecture
JP2001358638A (ja) * 2000-06-13 2001-12-26 Ntt Docomo Inc タイムアライメント制御方法、タイムアライメント制御装置、無線基地局装置、移動局装置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US6731649B1 (en) 2000-07-26 2004-05-04 Rad Data Communication Ltd. TDM over IP (IP circuit emulation service)
JP3685727B2 (ja) * 2001-03-23 2005-08-24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ストリーム放送中継方法及びシステム装置
JP2002290628A (ja) * 2001-03-23 2002-10-04 Sumitomo Denko Hightecs Kk マルチコーデックデータ伝送システム
US7031311B2 (en) * 2001-07-23 2006-04-18 Acme Packet,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rapid rerouting of real-time multi-media flows
US6950398B2 (en) * 2001-08-22 2005-09-27 Nokia, Inc. IP/MPLS-based transport scheme in 3G radio access networks
CN100382470C (zh) 2002-06-11 2008-04-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光纤拉远的软基站系统
KR100487234B1 (ko) 2002-07-02 2005-05-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 기지국 시스템
JP4167913B2 (ja) * 2003-03-05 2008-10-22 株式会社日立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テクノロジー Ip通信基地局
US7856029B2 (en) * 2003-11-17 2010-12-2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Pre-start-up procedure for internal interface of distributed radio base station
JP4440966B2 (ja) 2004-03-04 2010-03-24 ユーティーシダカントンシュンヨウシャンゴンシ 無線基地局におけるロード共有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73292A (zh) * 2012-12-07 2014-06-18 美国博通公司 基于网关和中心网络的管理和协调
CN103873292B (zh) * 2012-12-07 2018-02-02 安华高科技通用Ip(新加坡)公司 一种通信系统及方法
CN105703811A (zh) * 2014-12-15 2016-06-22 美国博通公司 通信装置和通信方法
CN105764132A (zh) * 2014-12-16 2016-07-1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授时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5072667A (zh) * 2015-07-13 2015-11-18 广州杰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多业务无线通信系统及方法
CN105072667B (zh) * 2015-07-13 2018-08-28 广州杰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多业务无线通信系统及方法
CN108415869A (zh) * 2018-02-28 2018-08-17 北京零壹空间科技有限公司 串行数据的发送方法及装置
CN111800250A (zh) * 2019-04-01 2020-10-20 麦宏发 控制设备工作的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终端设备
CN111800250B (zh) * 2019-04-01 2023-06-27 麦宏发 控制设备工作的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终端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502531C (zh) 2009-06-17
US7773578B2 (en) 2010-08-10
JP4611383B2 (ja) 2011-01-12
JP2008506322A (ja) 2008-02-28
US20080069032A1 (en) 2008-03-20
WO2006005229A1 (fr) 2006-0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73559A (zh) 无线基站系统中无线信号的分组传输方法
Chih-Lin et al. RAN revolution with NGFI (xHaul) for 5G
CN100544459C (zh) 远程射频单元与集中式基站的接口方法
De la Oliva et al. An overview of the CPRI specific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to C-RAN-based LTE scenarios
US7656897B2 (en) CPRI-based multiprotocol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in distributed base station system
US7817603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ulti-antenna signal transmission in RF long-distance wireless BS
CN107534487B (zh) 多电平调制格式模拟信号及控制字的数字表示方法及装置
Chia et al. The next challenge for cellular networks: Backhaul
Jungnickel et al. Synchronization of cooperative base stations
CN102118191B (zh) 一种通用公共无线接口数据的传递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145383C (zh) 在gprs中的数据传输方法和设备
JP5985742B2 (ja) 同期のための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US20220110017A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Radio Data Over a Fronthaul Network
Assasa et al.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of a WLAN IEEE 802.11 ay model in network simulator ns-3
US20120026924A1 (en) MAC Packet Data Unit Construction for Wireless Systems
CN118044158A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用于前传传输的设备和方法
Bartelt et al. Fronthaul for a flexible centralization in 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s
Alvarado et al. Improved Restricted Access Window Mechanism for IEEE 802.11 ah Performance Optimization
CN1838561B (zh) 通用公共无线接口中传送基带数据时间标签的方法
Chekol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
Chopra The Fronthaul Interface
CN105450777B (zh) Wi-Fi物联网异构方法及其架构
Lanzani 4G mobile networks: An analysis of spectrum allocation, software radio architectures and interfacing technology
Korhonen The Evolution Toward Ethernet‐Based Converged 5 G RAN
Hailu 2) 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s (C-RAN) and optical Mobile backhaul and fronthau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617

Termination date: 2011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