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71095B - 作业车的变速器 - Google Patents
作业车的变速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971095B CN1971095B CN2006100719335A CN200610071933A CN1971095B CN 1971095 B CN1971095 B CN 1971095B CN 2006100719335 A CN2006100719335 A CN 2006100719335A CN 200610071933 A CN200610071933 A CN 200610071933A CN 1971095 B CN1971095 B CN 197109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housing section
- gear
- gearbox
- spe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 Arrangement Of Transmiss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作业车的变速器,包括:变速箱(4),操作系统(34、37、40),传动装置(14),多个传动轴(16、62~65),其中,上述多个传动轴(16、62~65)以其两端位置支撑在上述变速箱(4)上,上述变速箱(4)在被支撑的一侧的位置附近的横向位置上,可由与上述第1方向正交的分离面(PL)分离成收放容积大的第1壳体部(28)和收放容积小的第2壳体部(29);上述第1传动轴(16)的一端侧从上述第1壳体部向外方伸出,与上述传动装置(14)连结;上述操作系统(34、37、40)设在上述第1壳体部(28)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作业车的变速器。
背景技术
作为作业车的传递结构,装备在变速箱中的行驶传动系统是其各传动轴平行排列地构成的,可在各传动轴的中间部附近的位置,由与各传动轴正交的分离线,将变速箱分离成第1壳体部和第2壳体部(例如,参照实开昭55-12163号公报)。
在上述的构成中,例如,即使将较大的第1壳体部以其与第2壳体部的分离面位于上方的姿势放置在组装台等上,从其分离面一侧,以规定的顺序组装行驶传动系统的各传动轴或齿轮等,在其组装之后,虽然工作量不大,但也还是要进行将在各传动轴的中间部附近位置分离后的重量大的第2壳体部接合在第1壳体部上的作业,从而在装配上需要相当的劳动力,而且,即使在对变速箱的内部进行齿轮更换等维修时,也要进行重量大的第2壳体部的装卸,从而在维修性方面也存在改进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实现变速箱的装配性及维修性的提高。
作业车的变速器,包括:变速箱,收放包括变速装置的行驶传动系统;操作系统,对上述变速装置进行操作;传动装置,配置在上述变速箱之外,传递来自上述作业车发动机的驱动力;多个传动轴,支撑在上述变速箱上,与第1方向平行地延伸,所述多个传动轴包含向上述行驶传动系统输入驱动力用的第1传动轴;其中,上述多个传动轴以其两端位置支撑在上述变速箱上,上述变速箱在被支撑的一侧的位置附近的横向位置上,可由与上述第1方向正交的分离面分离成收放容积大的第1壳体部和收放容积小的第2壳体部;上述第1传动轴的一端侧从上述第1壳体部向外方伸出,与上述传动装置连结;上述操作系统设在上述第1壳体部上。
根据这种构成,当将收放容积大的第1壳体部以其与第2壳体部的分离面位于上方的姿势放置在组装台等上,从其分离面一侧,以规定的顺序组装行驶传动系统的各传动轴或齿轮等时,在其组装之后,在分别支撑各传动轴的一端侧的各轴支撑部的附近位置分离,从而将形成为封闭第1壳体部的开口程度的大致盖状的轻量的第2壳体部接合在第1壳体部上,所以在装配时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少劳动力。
而且,由于在收放容积大的第1壳体部一侧装备有传动装置或操作系统,所以在对变速箱的内部进行齿轮更换等维修时,无需卸下传动装置或操作系统的工作,仅通过卸下轻量的第2壳体部即可对变速箱的内部进行维修。
因此,能够实现变速箱的装配性或维修性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牵引车整体的左侧视图。
图2为牵引车整体的右侧视图。
图3为牵引车整体的俯视图。
图4为从右前方看到的牵引车整体的立体图。
图5为从左后方看到的牵引车整体的立体图。
图6为牵引车大致整体的左侧视图。
图7为表示发动机及变速箱等的配置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8为变速箱的纵剖后视图。
图9为变速箱主要部分的纵剖后视图。
图10为变速箱的纵剖侧视图。
图11为可输出辅助动力地构成的变速箱主要部分的纵剖后视图。
图12为可输出辅助动力地构成的变速箱的纵剖侧视图。
图13为变速箱主要部分展开后的横剖俯视图。
图14为表示变速操作结构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5为表示变速操作结构的主要部分的左侧视图。
图16为表示变速操作结构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17为表示主变速操作结构的主要部分的纵剖主视图。
图18为表示副变速操作结构的主要部分的纵剖主视图。
图19为表示副变速操作结构的主要部分的纵剖俯视图。
图20为表示密封结构的主要部分的纵剖后视图。
图21为表示变速箱的辅助传动系统的支撑结构的主要部分的纵剖后视图。
图22为表示变速箱的分解状态的主要部分的纵剖后视图。
图23为变速箱后部的纵剖侧视图。
图24为表示工作油箱的配置及支撑结构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25为表示空气净化器的维修结构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26为从右后方看到的表示加速操作结构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27为从左后方看到的表示加速操作结构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28为表示加速操作结构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29为表示加速操作结构的主要部分的纵剖侧视图。
图30为表示加速操作结构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31为表示加速操作结构的主要部分的横剖俯视图。
图32为表示升降缸及升降臂的配置及支撑结构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中示出作为作业车的一例的牵引车整体的左侧面,图2中示出其整体的右侧面,图3中示出其整体的平面,图4中示出从右前方看到的整个立体,图5中示出从左后方看到的整个立体,图6中示出示意的整体左侧面,这种牵引车包括:由带钢等形成框状的车架1,形成在其后部一侧的搭乘驾驶部2,搭载在车架1的前部的发动机3,连结在车架1的后端部的兼用作框架的变速箱4,配备在车架1的前部左右的前轮5,配备在变速箱4的左右的后轮6,配备在变速箱4上方的液压式升降缸7,以及通过该升降缸7的动作而上下移动的左右一对升降臂8等,在其后部,可经由联杆机构9等连结图外的盘式掘土机、旋转耕耘装置等作业装置或挂斗等。
搭乘驾驶部2由铺设在车架1后部一侧的搭乘台10,操纵左右的前轮5的方向盘11,以及离开方向盘11规定间隔配备在后方的驾驶座席12等形成。
如图1~图9所示,发动机3是搭载在车架1的前部的横置型柴油发动机,其整体以其输出轴13朝向车体左方伸出的姿势位于高于搭乘台10的位置,来自发动机3的动力经由踏板式传动装置14和干式多板形主离合器15传递到变速箱4的前端上部所备有的输入用第1传动轴16上。
如图1~5及图8~11所示,变速箱4中,作为行驶传动系统27,内装有齿轮式的主变速装置18,齿轮式的副变速装置20,后轮用差动装置22,锁定机构24,以及传动齿轮26等,其中,主变速装置18基于配备在搭乘驾驶部2中驾驶座席12的左方的主变速杆(操作件的一例)17的操作,切换成不将传递到第1传动轴16上的动力传递到传动方向下手一侧的中立状态、变速成后退用的低速反转动力进行传递的后退状态、变速成适于旋转耕耘作业等的低速正转动力进行传递的低速前进状态、变速成适于旋转掘土作业等的中速正转动力进行传递的中速前进状态、以及变速成适于拖挂作业等的高速正转动力进行传递的高速前进状态,副变速装置20基于配备在主变速杆17后方的副变速杆(操作件的一例)19的操作,切换成不将主变速装置18产生的变速后的动力向传动方向下手一侧传递的中立状态、变速成低速动力进行传递的低速状态、以及变速成高速动力进行传递的高速状态,差动装置22将副变速装置20产生的变速后的动力以容许其差动旋转的状态传递到左右的差动轴(传动轴的一例)21上,锁定机构24基于配备在搭乘驾驶部2中驾驶座席12的右下方的差速锁止踏板23的踩踏操作,从容许后轮用差动装置22的左右差动轴21的差动的解除状态切换到阻止差动的锁定状态,传动齿轮26将来自左右传动轴21的动力传递到相对应的后车轴(传动轴的一例)25上。
如图6~12所示,变速箱4构成为可在车体的左右方向上四分离,由位于其左右中央的收纳容积大的第1壳体部28和收纳容积小的第2壳体部29,将在其前端上部以左右朝向的姿势配备的第1传动轴16支撑在其左端一侧从第1壳体部28向左方突出的状态,主变速装置18和副变速装置20和后轮用差动装置22收容在第1壳体部28和第2壳体部29之间形成的收纳空间中,锁定机构24和左侧的差动轴21以及传动齿轮26收容在第1壳体部28和左侧的第3壳体部30之间形成的收纳空间中,并且由第1壳体部28和第3壳体部30将左侧的后车轮25支撑在从第3壳体部30向左方伸出的状态,右侧的差动轴21以及传动齿轮26收容在第2壳体部29和右侧的第4壳体部31之间的形成的收纳空间中,并且由第2壳体部29和第4壳体部31将右侧的后车轮25支撑在从第4壳体部31向右方伸出的状态,而且,备有左右的后车轮25及传动齿轮26的输出部32位于其最后部的最下位置,以越靠近备有第1传动轴16的前端部一侧越位于上方的前部升高的倾斜姿势,配备成备有第1传动轴16等的上半部位于高于搭乘台10的位置。
而且,第4壳体部31的底部一侧与形成为窄幅的第2壳体部29的底部一侧一起螺栓连结在第1壳体部28的底部一侧,这样一来,与例如在第1壳体部28的底部一侧,上下形成用于螺栓连结第2壳体部29的底部一侧的专用的连结区域,和用于螺栓连结第4壳体部31的底部一侧的专用的连结区域,分别螺栓连结第2壳体部29的底部一侧和第4壳体部31的底部一侧的情况相比,可抑制变速箱4中下腹部一侧的鼓出,能够使变速箱4的地上高度较高。
如图8~图19所示,在变速箱4的上部配备有第1操作轴35,第2操作轴38,第3操作轴41,以及第4操作轴44等,其中,第1操作轴35经由第1拨叉(移动部件的一例)34,在后退位置R1、R2和低速前进位置F1、F2之间滑动操作主变速装置18的第1换档齿轮33,第2操作轴38经由第2拨叉(移动部件的一例)37,在中速前进位置F3、F4和高速前进位置F5、F6之间滑动操作主变速装置18的第2换档齿轮36,第3操作轴41经由第3拨叉(移动部件的一例)40,在低速位置L和高速位置H之间滑动操作副变速装置20的换档齿轮39,第4操作轴44经由第4拨叉43,在锁定位置和解除位置之间滑动操作锁定机构24的移位爪42。
第1操作轴35经由第一联接机构L1以可通过主变速杆17的操作联接选择的状态操作联接在主变速杆17上,第2操作轴38经由第2联接机构L2以可通过主变速杆17的操作联接选择的状态操作联接在主变速杆17上,当通过这种联接,将主变速杆17沿着在导杆45上以大致H型形成的主变速用导引槽45A操作到中立位置N,后退位置R1、R2,低速前进位置F1、F2,中速前进位置F3、F4,或者高速前进位置F5、F6时,主变速装置18与这些操作位置相对应地被切换到中立状态,后退状态,低速前进状态,中速前进状态,或者高速前进状态。
第3操作轴41经由第3联接机构L3操作联接在副变速杆19上,当通过这种联接,将副变速杆19沿着直线状形成在导杆45上的副变速用导引槽45B操作到中立位置N,低速位置L,或者高速位置H时,副变速装置20与这些操作位置相对应地被切换到中立状态,低速状态,或者高速状态。
第4操作轴44经由第4联接机构(未图示)操作联接在差速锁止踏板23上,当通过这种联接,进行差速锁止踏板23的踩踏时,锁定机构24从解除状态切换到锁定状态,当解除了差速锁止踏板23的踩踏操作时,锁定机构24从锁定状态切换到解除状态。
顺便而言,分别设定成:出现用于进行旋转耕耘作业等的旋转耕耘操作用的低速前进状态的前进1速位置F1的速度约为1.1km/h,出现用于进行旋转耕耘作业用的高速前进状态的前进2速位置F2的速度约为1.7km/h,出现用于进行盘式掘土作业等的盘式掘土作业用的低速前进状态的前进3速位置F3的速度约为3.8km/h,出现盘式掘土作业用的高速前进状态的前进4速位置F4的速度约为6.0km/h,出现用于进行拖挂作业等的拖挂作业用的低速前进状态的前进5速位置F5的速度约为13.8km/h,出现拖挂作业用的高速前进状态的前进6速位置F6的速度约为21.7km/h,出现后退用的低速状态的后退1速位置R1的速度约为2.8km/h,出现后退用的高速状态的后退2速状态的速度约为4.3km/h。
如图2~4、图8、图9和图11所示,在第2壳体部28和第3壳体部30之间,以及第2壳体部29和第4壳体部31之间,分别收容有湿式多板形的侧制动器47,基于配备在搭乘驾驶部2的右前部的左右一对对应的制动踏板46的踩踏操作,将与其操作量相对应的制动力赋予对应的差动轴21。
如图8、图9和图11所示,在第3壳体30和第4壳体31上装备有制动操作对应的侧制动器47的操作轴48,在这些操作轴48和对其进行支撑的第3壳体部30及第4壳体部31的轴支撑部30A、31A之间,可从变速箱4的外部进行装卸地加装有油封49。
如图13所示,在上述第1操作轴35及第2操作轴38与对其进行支撑的第1壳体部28的轴支撑部28A、28B之间也加装有油封49,而且,虽未图示,但在上述第3操作轴41及第4操作轴44与对其进行支撑的第1壳体部28的轴支撑部之间,也分别可从变速箱4的外部装卸地加装有油封49。
如图8和图20所示,在左侧的后车轮25与对其外方一侧进行支撑的第3壳体部30的轴支撑部30B之间,以及右侧的后车轮25与对其外方一侧进行支撑的第4壳体部31的轴支撑部31B之间,分别并设有两个油封50、51,这些油封50、51中配备在车体外方一侧的油封51构成为可从变速箱4的外部装卸。
而且,在第3壳体部30及第4壳体部31上相对于后车轴25的轴支撑部30B、31B的外侧一端分别安装有罩52,防止泥水等附着或浸入左右的后车轴25与相对于这些轴的轴支撑部30B、31B之间。
如图7~图13所示,第1壳体部28较深地形成,以具有大小为收纳主变速装置18和副变速装置20及后轮用差动装置22的大致整体的收纳容积,并且在其后端部上形成有可安装动力输出单元53的动力输出部28C。
也就是说,变速箱4可改变规格成第1规格和第2规格,所述第1规格例如是盘式掘土作业或拖挂作业等那样,以只进行不需要从变速箱4输出作业用动力的作业的用户为对象(参照图8~图10),所述第2规格例如是旋转耕耘作业等那样,以进行需要从变速箱4输出作业用动力的用户为对象,装备了动力输出单元53(参照图11、图12),在第1规格中,封闭形成在动力输出部28C上的动力输出用开口28a的罩54螺栓连结在动力输出部28C上。
如图12所示,在第2规格中,装备的动力输出单元53构成为,可向作业装置等进行传动的动力输出轴59经由第1轴承56和一对油封57、58支撑在螺栓连结在动力输出部28C上的大致筒状的动力输出壳体55上,并且,伞齿轮60和第2轴承61安装在其动力输出轴59上变速箱4一侧的端部上。
而且,一对油封57、58中配备在车体外方一侧的油封58构成为可从变速箱4的外部装卸。
图8、图9、图11、图13及图21所示,第2壳体部29以备有支撑第1传动轴16的右端部的第1轴支撑部29A,支撑与第1传动轴16平行地配备的第2传动轴62~第5传动轴65的各右端部的第2轴支撑部29B~第5轴支撑部29E,支撑右侧的差动轴21的左端部的第6轴支撑部29F,以及支撑右侧的后车轮25的左端部的第7轴支撑部29G的程度,较浅地形成由设定在各轴支撑部29A~29G的附近位置的、与各轴16、21、25、62~65正交的分离线PL与第1壳体部28分离的盖状,并且,在其上部的前后,备有可装卸地对第2规格中可从第1传动轴16向动力输出轴59传动的辅助传动系统66进行支撑的支撑部67,这些支撑部67是备有先螺栓连结在第2壳体部29上的第1支撑部分68,和在其连结后与第1支撑部分68一起螺栓连结在第2壳体部29上的第2支撑部分69的两分离结构。
如图12所示,第2规格中装备的辅助传动系统66构成为轴传动式,在以相对于第1传动轴16及第2传动轴62~第5传动轴65等直行姿态配备在第2传动轴62~第5传动轴65等的上方的辅助传动轴70的两端,装备有伞齿轮71、72,其辅助传动轴70经由轴承73支撑在前后的支撑部67上,一端侧的伞齿轮71啮合在第1传动轴16上装备的伞齿轮74上,另一端侧的伞齿轮72啮合在动力输出单元53的伞齿轮60上。
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第2规格中,在第1传动轴16与伞齿轮74之间加装有对从第1传动轴16向动力输出轴59的传动状态进行切换的辅助离合器75,在第1壳体部28与第2壳体部29的上部备有第5操作轴78,经由第5拨叉77在传动接通位置和传动断开位置之间滑动操作其辅助离合器75的换档部件76,该第5操作轴78仅在第2规格中经由图外的联接机构联接在搭乘驾驶部2中的驾驶座席12的左右配备的辅助离合器杆79上(参照图1、图2及图4)。
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第5操作轴78与对其进行支撑的第1壳体部28及第2壳体部29的轴支撑部之间,也可从变速箱4的外部装卸地加装有油封49。
也就是说,内方一侧的油封50、57以外的各油封49、51、58能够不分解变速箱4而很容易地从变速箱4的外部更换,另外,通过使位于变速箱油的基准面OS下方的密封部为双重结构,在外侧的油封51、58更换时,无需放掉变速箱油的操作,其结果,可迅速地对油封49、51、58的损耗进行处理。
如图8~图13所示,在变速箱4的内部,第1传动轴16的左端一侧,装备有与第1传动轴16一体旋转的宽幅齿轮80,从该宽幅齿轮80输出的动力传递到主变速装置18上。
在接近第1传动轴16的下方配备的第2传动轴62上,从其左端一侧开始,以与第2传动轴62一体旋转地花键嵌合的状态依次配备有:低速前进用小直径齿轮81,始终与宽幅齿轮80啮合的第1传动齿轮82,中速前进用中直径齿轮83,以及高速前进用大直径齿轮84,在位于第1传动轴16及第2传动轴62下方地与其接近配备的第3传动轴63上,从其左端一侧开始,以与第3传动轴63一体旋转地花键嵌合的状态依次备有:第1换档齿轮33,可滑动位移到与宽幅齿轮80啮合的后退位置R1、R2,与小直径齿轮81啮合的低速前进位置F1、F2,与这些齿轮80、81均不啮合的中立位置;第2换档齿轮36,可滑动位移到与中直径齿轮83啮合的中速前进位置F3、F4,与大直径齿轮84啮合的高速前进位置F5、F6,与这些齿轮83、84均不啮合的中立位置N;以及第2传动齿轮85。而且,由第2传动轴62、第3传动轴63、以及装备在这些传动轴62、63上的各齿轮33、36、81~85构成主变速装置18。
在位于第3传动轴62下方地接近第3传动轴63配备的第4传动轴64上,从其左端一侧开始,以与第4传动轴64一体旋转的状态依次配备有换档齿轮39,始终与第2传动齿轮85啮合的第3传动齿轮86,在接近第4传动轴64的下方配备的第5传动轴65上,从其左端一侧开始,以与第5传动轴65一体旋转的状态依次配备有:大直径的低速齿轮87,始终与后轮用差动装置22的输入齿轮88啮合的小直径的第4传动齿轮89,以及中直径的高速齿轮90,换档齿轮39构成为可滑动位移到与低速齿轮87啮合的低速位置L,与高速齿轮90啮合的高速位置H,与这些齿轮87、90均不啮合的中立位置N。而且,由第4传动轴64、第5传动轴65、以及装备在这些传动轴64、65上的各齿轮39、86、87、89、90构成副变速装置20。
在第5传动轴65的后方配备的左右的差动轴21上装备有后轮用差动装置22,并且一体地形成有小直径的第5传动齿轮91,始终与花键嵌合在左右的差动轴21的后方所配备的左右的后车轮25上的传动齿轮26啮合。
在通过上述的结构,将变速箱4构成为第1规格的情况下,如图8~图10、图13及图22所示,将第1壳体部28以其与第2壳体部28的分离面位于上方的姿势放置在组装台等上,从其分离面一侧,以规定的顺序组装:装备了宽幅齿轮80和伞齿轮92等的第1传动轴16,主变速装置18的各传动轴62、63和各齿轮33、36、81~85,相对于主变速装置18的各操作轴35、58和各拨叉34、37,副变速装置20的各传动轴64、65和各齿轮39、86、87、89、90,相对于副变速装置20的第3操作轴41和第3拨叉40,以及后轮用差动装置22等,并且在进行了这些组装和动作的确认后,使第2壳体部29接合在其分离面上,螺栓连结其上部一侧,在第2壳体部29上,组装以规定的顺序组装了差动轴21,后车轴25,传动齿轮26,以及侧制动器47和其操作轴48等的第4壳体部31,将其上部一侧螺栓连结在第2壳体29上,并且将其下部一侧与第2壳体部29的下部一侧一起螺栓连结在第1壳体部28上,之后,使其翻转,在第1壳体部28上,组装以规定的顺序组装了差动轴21,后车轴25,传动齿轮26,锁定机构24的换档爪42,以及侧制动器47和其操作轴48等的第3壳体部30,从而能够比较简单地进行装配。
另外,在将变速箱4构成的第2规格的情况下,如图11~图13所示,将第1壳体部28以其与第2壳体部29的分离面位于上方的姿势放置在组装台等上,从其分离面一侧,以规定的顺序组装主变速装置18的各传动轴62、63和各齿轮33、36、81~85,相对于主变速装置18的各操作轴35、38和各拨叉34、37,副变速装置20的各传动轴64、65和各齿轮39、86、87、89、90,相对于副变速装置20的第3操作轴41和第3拨叉40,后轮用差动装置22,以及动力输出单元53的动力输出轴59和伞齿轮60等,并且在进行了这些组装和动作的确认后,在其分离面上组装以规定的顺序组装了与宽幅齿轮80一起备有伞齿轮74和辅助离合器75的换档部件76等的第1传动轴,相对于其换档部件76的第5操作轴78和第5拨叉77,以及辅助传动系统66的辅助传动轴70和伞齿轮71、72等的第2壳体部29,将其上部螺栓连结,在第2壳体部29上,组装以规定的顺序组装了差动轴21,后车轴25,传动齿轮26,以及侧制动器47和其操作轴48等的第4壳体部31,将其上部一侧螺栓连结在第2壳体部29上,并且将其下部一侧与第2壳体部29的下部一侧一起螺栓连结在第1壳体部28上,之后,使其翻转,在第1壳体部28上,组装以规定的顺序组装了差动轴21,后车轴25,传动齿轮26,锁定机构24的换档爪42,以及侧制动器47和其操作轴48等的第3壳体部30,并进行螺栓连结,从而能够比较简单地进行装配。
而且,在第1规格或第2规格的任一规格中,即使在变速箱4的内部处于主变速装置18的第1换档齿轮33与第2换档齿轮36位于中立位置N的非传动状态,在主离合器15接通的状态下,通过来自发动机3的动力,位于宽幅齿轮80下方的小直径齿轮81,第1传动齿轮82,中直径齿轮83,以及大直径齿轮84也始终与宽幅齿轮80一起旋转,这样一来,即使在变速箱油的油面从基准面OS降低到第1传动齿轮82或大直径齿轮84等的下端附近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第1传动齿轮82或大直径齿轮84实现的使变速箱油飞溅,而作为润滑油向支撑第1传动轴16和第2传动轴62等的轴承93以及宽幅齿轮80等供给。
另外,在使主变速装置18的第1换档齿轮33或第2换档齿轮36位于中立位置N之外的位置的传动状态下,通过来自发动机3的动力,在上述非传动状态的基础上,第1换档齿轮33,第2换档齿轮36,换档齿轮39,第2传动齿轮85,以及第3传动齿轮86旋转,这样一来,即使在变速箱油的油面从基准面OS降低到换档齿轮39或第3传动齿轮86的下端附近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换档齿轮39或第3传动齿轮86使变速箱油飞溅,以及第1传动齿轮82或大直径齿轮84等实现的变速箱油上跳,而作为润滑油向支撑第1传动轴16和第2传动轴62~第4传动轴65等的轴承93以及宽幅齿轮80等供给。
而且,在上述的传动状态中,在使副变速装置20的换档齿轮39位于中立位置N之外的位置的传动状态下,通过来自发动机3的动力,在上述传动状态的基础上,低速齿轮87,第4传动齿轮89,高速齿轮90,后轮用差动装置22的输入齿轮88,左右的第5传动齿轮91,以及左右的传动齿轮26旋转,换句话说,内装在变速箱4中的所有齿轮26、33、36、39、80~91均旋转,这样一来,即使在变速箱油的油面从基准面OS降低到低速齿轮87或后轮用差动装置22的输入齿轮88等的下端附近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低速齿轮89或输入齿轮88使变速箱油飞溅,以及换档齿轮39或第1换档齿轮33等实现的变速箱油上跳,而作为润滑油向支撑第1传动轴16和第2传动轴62~第4传动轴65等的轴承93以及宽幅齿轮80等供给。
也就是说,即使在疏于变速箱油的供给,变速箱油的油面从基准面OS降低到低速齿轮87或后轮用差动装置22的输入齿轮88等的下端附近的情况下,在行驶时,由于内装在变速箱4中所有齿轮26、33、36、39、80~91均旋转,使润滑油飞溅或上跳,也能够将变速箱作为润滑油而比较稳定地向这些齿轮26、33、36、39、80~91或轴承93等供给,能够避免轴承39的烧结等。
如图23所示,在变速箱4的后部左上部,在与旋合在前端的缩径部94A上的芯棒95之间形成有透气孔(未图示),并且连通连接有备有扩经部94B的密封部94,防止变速箱油从其透气孔漏出。
如图13~图17所示,在第1操作轴35与第1拨叉34之间备有第1凸轮97,其构成为通过形成在第1拨叉34的轴毂部34A上的一对凸轮孔34a和插入这些凸轮孔34a中地贯通装备在第1操作轴34上的联接销96,将第1操作轴35的旋转运动变换成第1拨叉34的滑动。
在第2操作轴38与第2拨叉37之间备有第2凸轮99,其构成为通过形成在第2拨叉37的轴毂部37A上的一对凸轮孔37a和插入这些凸轮孔37a中地贯通装备在第2操作轴38上的联接销98,将第2操作轴38的旋转运动变换成第2拨叉37的滑动。
第1操作轴35从第1壳体部28向左外方突出,并且经由第1联接机构L1联接在主变速杆17上的联接端部35A的突出长度设定成在与第1联接机构L1的联接上所必须的长度。
第2操作轴38从第1壳体部28向左外方突出,并且经由第2联接机构L2联接在主变速杆17上的联接端部38A的突出长度设定成比第1操作轴35的联接端部35A的突出长度长的尺寸。
在第1壳体部28的侧壁上连结地装备有备有左右朝向的第1固定轴110的托架101,在可相对于其第1固定轴100旋转地外嵌装备的轴毂102上装备有主变速杆17,能够进行以一体装备在轴毂102上的前后朝向的支轴103为支点的左右摆动操作,并处于被螺旋弹簧104向车体右方一侧施力的状态。
第1联接机构L1备有:与第1操作轴35绕其轴心一体地旋转的联接臂105,可前后摆动地外嵌装备在第1固定轴100上轴毂102的车体内方一侧的第1联接部件106,以及联接第1联接部件106的第1臂部106A和联接臂105的联接环107等,在第1联接部件106的第2臂部106B上,形成在主变速杆17上的第1凹部17A通过主变速杆17的中立位置N处的螺旋弹簧104的施力而外嵌,选择地联接在主变速杆17上。
第2联接机构L2备有:与第2操作轴38绕其轴心一体地旋转的联接臂108,可前后摆动地外嵌装备在第1固定轴100上轴毂102的车体外方一侧的第2联接部件109,以及联接第2联接部件109的第1臂部109A和联接臂108的联接环110等,在第2联接部件109的第2臂部109B上,形成在主变速杆17上的第2凹部17BA通过克服主变速杆17的中立位置N处的螺旋弹簧104的施力而外嵌,选择地联接在主变速杆17上。
根据这种联接构成,主变速装置18在主变速杆17的中立位置N处,将主变速杆17向左右方向摆动操作,从而可将主变速杆17的第1凹部17A或第2凹部17B选择联接在位于其左右的第1联接机构L1的第2臂部106B和第2联接机构L2的第2臂部109B的某一个上,当在其选择联接状态下将主变速杆17向前后方向摆动操作时,因其摆动操作而得到的第1操作轴35或第2操作轴38的旋转动作通过相对应的凸轮97、99变换成第1拨叉34或第2拨叉37的滑动,第1换档齿轮33或第2换档齿轮36向与主变速杆17的操作方向相对应的方向滑动操作,出现与主变速杆17的操作位置相对应的变速状态。
也就是说,通过将主变速装置18的操作结构制成将第1操作轴35及第2操作轴38的旋转动作变换成第1拨叉34或第2拨叉37的滑动的凸轮式,与通过第1操作轴35及第2操作轴38的滑动使第1拨叉34或第2拨叉37滑动的滑动式的情况相比,在主变速装置18变速操作时,没有朝向变速箱4的横向外侧滑动位移的操作部件,从而可相应地构成左右宽度紧凑的主变速操作结构,能够减小装备了其主变速操作结构的变速箱整体的左右宽度,其结果,容易进行利用了其左右的空量空间的、经由皮带式传动装置14和主离合器15的从发动机3向变速箱4传动、左右的伞齿轮45和侧制动器47的联接、以及差速踏板23和锁定机构24的联接等。
如图14~图16、图18和图19所示,副变速装置20构成为通过第3操作轴41的滑动而使拨叉37滑动的滑动式,第3操作轴41从第1壳体部28向左外方突出,并且经由第3联接机构L 3联接在副变速杆19上的联接端部41A的突出长度设定成在第1壳体部28的横向侧壁和第2联接机构L2之间滑动的长度。
第3联接机构L3备有:以装备在托架101上的大致纵向的第2固定轴111为支点摆动的曲柄臂112,以及将该曲柄臂112的第1臂部112A操作联接在第3操作轴41的联接端部41A上的联接销113,在形成于曲柄臂112的第2臂部112B上的卡合凹部112a上,操作联接有以装备在托架101上的左右朝向的第3固定轴158为支点前后摆动的副变速杆19的联接部19A。
根据这种联接构成,在将副变速杆19向前后方向摆动操作时,其摆动通过曲柄臂112变换成第3操作轴41的滑动,通过其滑动,经由拨叉37,换档齿轮39向与副变速杆19的操作方向相对应的方向滑动操作,出现与副变速杆19的操作位置相对应的变速状态。
而且,通过将副变速装置20构成为滑动式,并且使通过第3操作轴41的滑动而相对于第1壳体部28的进退在第1壳体部28的横向侧壁与第2联接机构L2之间进行,从而副变速操作结构可构成为与主变速操作结构同样地左右宽度紧凑,能够减小装备了其副变速操作结构的变速箱整体的左右宽度,其结果,容易进行利用了其左右的空置空间的、经由皮带式传动装置14和主离合器15的从发动机3向变速箱4传动,左右的制动踏板46和侧制动器47的联接,以及差速踏板23和锁定机构24的联接等。
而且,通过在第1壳体部28上装备主变速杆17,副变速杆19,以及将其联接操作在主变速装置18或副变速装置20上的第1联接机构L1~第3联接机构L3,在进行齿轮相对于主变速装置18和副变速装置20更换等对变速箱4的内部进行维修的情况下,不必卸下这些变速杆17、19和第1联接机构L1~第3联接机构L3,可通过从第1壳体部28上卸下第2壳体部29而比较简单地进行,其结果,实现了对变速箱4内部的维修性提高。
如图1~图7及图24~图27所示,在搭载于车体左右中心上的发动机3的上方配备有由箱罩114覆盖的燃料箱115,由冷却器罩116覆盖的冷却器117,以及消音器118等,在发动机3的前下部配备有由前罩119覆盖的蓄电池120。在发动机3的正下方配备有工作油箱121,有效地利用通过将发动机3配备在能够抑制泥水等附着的较高位置上而得到的发动机3的下方空间,不易受到泥水的附着引起的恶劣影响。
也就是说,通过将重量较大的蓄电池120及工作油箱121配备在车体的前部一侧、发动机3的下侧,能够实现在将作业装置等连结在车体后部上时前后平衡性的提高,同时能够将发动机3配备在较高的位置上,并降低车体的重心,因此实现车体稳定性的提高。
冷却器117构成为从车体右侧吸气,朝向车体左侧的消音器118排气。
如图6和图24所示,工作油箱121通过螺栓连结在左右的主架122上的左右的承接件124固定支撑在车架1上左右的主架122之间,并且连接这些主架122的前后连结架123之间。
如图1~图6及图25~图27所示,在发动机3和立设在其后方的转向柱125之间,有效地利用在其间形成的空间,配备有空气净化器126和电装零件(未图示)等,并配备有覆盖其的罩127。
而且,通过箱罩114、冷却器罩116、以及罩127,形成覆盖发动机3的上方的发动机罩A。
罩127在其前端上部的背面一侧备有第1嵌合部(未图示),其高精度地外嵌在立设于冷却器117的后上端部备有的支撑芯柱128上的左右一对卡止销129上,而且,在其后端上部的背面一侧备有第2嵌合部(未图示),其以前后方向有余量的状态外嵌在立设于转向柱125上备有的支撑架130的上部的卡止销(未图示)上,以与冷却器罩116的前后间隔为一定的状态,其左右两侧的下部螺栓连结在车架1上。而且,在罩127的左右两侧部形成有凹部127A,以确保落座的驾驶员的脚下空间,抑制与脚接触。
在罩127上,开闭在其上部形成的开口127a的上盖131和开闭在其左侧部形成的开口127b的横盖132以将这些后端部上备有的一对卡止爪131a、132a卡止在对应的开口127a、127b的后端缘上形成的卡合凹部127c、127d中的状态,通过与这些前端部相对应的带捏手的螺栓133固定在罩127上,从而可简单装卸地装备。
根据这种构成,例如在进行作为配备在罩127的内部的电装零件的一例的保险丝(未图示)的更换等的情况下,通过取下上盖131,无需取下罩127的操作即可容易地通过罩127的上部开口127a进行保险丝的更换等,而且,在对空气净化器126进行零部件126的更换等的情况下,通过取下横盖132,而无需取下罩127的操作即可容易地从罩127左侧部的开口127b进行盖体126B相对于空气净化器126的装卸或零部件126A的更换等。
空气净化器126以吸气管126C朝向后下方配备在与消音器118所在的车体左侧相反的车体右侧,而且,发动机3和空气净化器126之间配备有遮蔽板134,抑制吸气管126C进行的热风吸入。在上盖131上,排列整齐地形成有多个通气口131b。
如图1~图6、图9及图11所示,皮带式传动装置14配备成下述状态,即,传动带137绕挂在安装于发动机3中输出轴13的伸出端部上的输出皮带轮126、和安装于变速箱4中第1传动轴16的伸出端部上的输入皮带轮136之间,并通过在搭乘台10的底板面上的左前部配备的离合器操作用离合器踏板138的左外侧,绕过在搭乘台10上形成的踏板操作部139地向搭乘台10的左侧部位移,而且,为了以其传动罩140上传动下手侧部位沿着搭乘台10的底板面的姿势放置在底板面上,弯曲形成为其中间部向下方位移的ㄑ字型。
在比皮带式传动装置14更靠近搭乘台10的中央部的皮带式传动装置14的右侧配备有齿轮泵142,该齿轮泵142处在位于发动机3的左后下方的位置、并且位于搭乘台10的底板面上方位置的状态,由经由与皮带式传动装置14右侧邻接配备的皮带式辅助传动装置141的、来自发动机3的动力驱动。
根据上述的构成,发动机3的输出轴13和其周边部位,变速箱4的第1传动轴16和各操作轴35、38、41、41、48、78或者其周边部位,皮带式传动装置14,辅助传动装置141,以及齿轮泵142等位于比搭乘台10的高度位置高的位置上,这样一来,即使在使该牵引车在泥水多的水田中行驶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随着其行驶,由前后的车轮5、6溅起的泥水附着在发动机3的输出轴13和其周边部位,变速箱4的第1传动轴16和各操作轴35、38、41、44、48、78或者其周边部位,皮带式传动装置14,辅助传动装置141,以及齿轮泵142等上而产生恶劣影响。
而且,通过在搭乘台10的底板面上配备皮带式传动装置14,能够翻转在将皮带式传动装置14配备在搭乘台10的横向外方的情况下产生的车体左右宽度增大,并且实现相对于皮带式传动装置14的支撑结构简单化,而且,既可以将皮带式传动装置14配备在搭乘台10的底板面上,又可以避免因其皮带式传动装置14,搭乘台10上备有的各操作踏板23、46、138的操作受到阻碍的不良情况,并且与使位于搭乘台10的底板面上的皮带式传动装置14的传动下手侧部位处于从底板面高出规定距离的位置上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给予搭乘驾驶部2的操纵者的开阔感提高。
如图2、图4及图26~图31所示,在支撑架130上发动机3的后方、方向盘11的下方位置,可绕左右朝向的轴心摆动地装备有曲柄形的摆臂143,该摆臂143经由以大致水平的姿势、通过发动机罩A内地配设的操作缆线(联接部件的一例)144操作联接在发动机3的右侧部备有的调速杆(未图示)上,其第2臂部143B经由上下朝向的联接杆146操作联接在可绕前后朝向的轴心摆动地配备在搭乘台10的右前部的油门踏板145的联接臂部145A上。
也就是说,通过将联接的自由度高、但容易因泥水的附着而导致动作降低的操作缆线144以通过发动机罩A内的方式配设在前后的齿轮5、6溅起的泥水不易附着的上部侧位置上,可顺利地进行操作缆线144进行的摆臂143与调速杆之间的联接操作。
而且,通过由不会因泥水的附着而导致动作的降低的联接杆146对摆臂143的第2臂部143B和油门踏板145的联接臂部145A进行联接操作,可顺利地进行联接杆146进行的摆臂143与油门踏板145之间的联接操作。
其结果,可顺利地进行油门踏板145和调速杆之间的联接操作。
在发动机3上装备有复位弹簧(未图示),对调速杆向发动机停止位置施力。
油门踏板145由弯曲形成为俯视时成大致コ字型、侧视时成大致ㄑ字型的圆管材等构成,其联接臂部145A在搭乘台10的下方连结在联接杆146的下端上,通过其踩踏操作,克服发动机3一侧的复位弹簧的施力,将调速杆向高速一侧操作,随着解除其踩踏操作,在复位弹簧的施力下与调速杆一起恢复到低速一侧。
在方向盘11的下方配备有加速杆148,所述加速杆148与从低速一侧抵接在摆动臂143的第1臂部143A上的操作片147绕上下朝向的轴心一体地摆动。
加速杆148由弯曲形成为ㄑ字型的圆棒钢材等构成,其上下朝向的支轴部148A的上下两端侧可相对旋转地支撑在支撑架130上,在曲柄形操作片147所固定的下端一侧,外嵌有加装在其操作片147与支撑架130之间的第1摩擦板149,与操作片147一体摆动地卡合的摆动板150,加装在其摆动板150与支撑架130之间的第2摩擦板151,对其进行压接施力的螺旋弹簧152,以及挡止螺旋弹簧152的下端的垫片153,并且,通过旋合维持其压接状态的螺母154,构成可进行其操作完成的所希望的操作位置处的调速杆的操作保持的摩擦式保持机构155。
也就是说,通过加速杆148的操作,可出现所希望的设定速度下的定速行驶,并且可进行油门踏板145的比设定速度增速一侧的变速操作。
在支撑架130上装备有弹簧板156,随着加速杆148向怠速位置的操作,与操作片147的自由端接触而赋予操作阻力,这样一来,能够容易地把握加速杆148到达怠速位置,抑制不经意地将加速杆148操作到发动机停止位置而使发动机3停止的不良情况的发生。
联接杆146备有从摆臂143上与第1臂部143A的联接部位进一步向上方伸出的伸出部146A,并且通过使其输出部146A的伸出端一侧朝向车体右方向弯曲而形成把持部146B,例如,在泥或草等附着在搭乘台10的背面与油门踏板145的联接臂部145A之间,调速杆与油门踏板145不再通过发动机3一侧的复位弹簧的施力下一起恢复到低速一侧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握住其把持部146B上提而强制地使调速杆与油门踏板145一起返回低速一侧。
而且,通过位于方向盘11下方的把持部146B与油门踏板145或加速杆148的操作联动地上下移动,可进行加速操作状态的目视确认。
如图6和图32所示,升降缸7以沿着其上表面后垂的姿势配备在变速箱4的上方,与左右一对的升降臂8一起,由螺栓连结在变速箱4上的左右一对的托架101支撑,这样一来,与在变速箱4上一体地装备升降缸7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变速箱4的形状及结构的简化。
另外,图6中的附图标记157是抑制泥水向装备在变速箱4上的各操作轴35、38、41、44、48、78或联接在其上的各联接机构L1~L 3上附着的左右一对挡泥板。
[其他实施方式]
(1)作为作业车,可以是插秧机、直播机或联合收割机等。
(2)作为传动装置14,可以采用链传动式或轴传动式的传动装置。
Claims (5)
1.一种作业车的变速器,包括:
变速箱(4),收放包括变速装置(18、20)的行驶传动系统;
操作系统,对上述变速装置(18、20)进行操作;
传动装置(14),配置在上述变速箱(4)之外,传递来自上述作业车发动机的驱动力;
多个传动轴(16、62~65),支撑在上述变速箱(4)上,与作为左右方向的第1方向平行地延伸,所述多个传动轴(16、62~65)包含向上述行驶传动系统输入驱动力用的第1传动轴(16);其特征是,
上述变速装置(18、20)仅仅是齿轮式的变速装置,
上述多个传动轴(16、62~65)以其两端位置支撑在上述变速箱(4)上,上述变速箱(4)在被支撑的一侧的位置附近的横向位置上,可由与上述第1方向正交的平面状的分离面(PL)分离成收放容积大的第1壳体部(28)和收放容积小的第2壳体部(29);
上述第1传动轴(16)的一端侧从上述第1壳体部向外方伸出,与上述传动装置(14)连结;
上述操作系统设在上述第1壳体部(28)上,上述操作系统的操作轴(35、38、41),平行于上述第1方向地延伸,并且从上述第1壳体部贯通于第1方向地突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是,
在上述变速箱(4)的输出侧外侧面上可安装一对输出壳体部(30、31),其支撑用于输出来自上述行驶传动系统的驱动力的传动轴(25),该一对的输出壳体部(30、31)可从上述第1壳体部(28)或上述第2壳体部(29)上分离。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是,
上述一对输出壳体部(30、31)的每一个支撑侧制动器(47)。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是,
上述操作系统包含移动部件(34、37、40),用于使设在上述多个传动轴(16、62~65)的至少一个上的换档齿轮(33、36)位移。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是,
以上述第2壳体部(29)的底部一侧与上述输出壳体部(30、31)的底部一侧一起螺栓连结的状态安装在上述第1壳体部(28)的底部一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5-337855 | 2005-11-22 | ||
JP2005337855 | 2005-11-22 | ||
JP2005337855A JP2007139168A (ja) | 2005-11-22 | 2005-11-22 | 作業車の伝動構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971095A CN1971095A (zh) | 2007-05-30 |
CN1971095B true CN1971095B (zh) | 2010-09-29 |
Family
ID=381120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610071933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71095B (zh) | 2005-11-22 | 2006-04-03 | 作业车的变速器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07139168A (zh) |
CN (1) | CN197109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37729B (zh) * | 2010-05-19 | 2013-03-20 | 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 | 带同步器换向的拖拉机变速箱装置 |
JP7129854B2 (ja) * | 2018-09-05 | 2022-09-02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トラクタ |
CN113510461B (zh) * | 2021-07-29 | 2022-11-29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变电站机器人保险丝自动更换装置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2059C (zh) * | 1993-09-07 | 2000-05-03 | 株式会社久保田 | 静油压式无级变速装置的变速操作机构 |
CN1361027A (zh) * | 2000-12-27 | 2002-07-31 | 株式会社久保田 | 作业机 |
CN2700642Y (zh) * | 2004-05-17 | 2005-05-18 | 湖南飞碟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回转式立轴钻机用变速箱 |
-
2005
- 2005-11-22 JP JP2005337855A patent/JP2007139168A/ja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6
- 2006-04-03 CN CN2006100719335A patent/CN1971095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2059C (zh) * | 1993-09-07 | 2000-05-03 | 株式会社久保田 | 静油压式无级变速装置的变速操作机构 |
CN1361027A (zh) * | 2000-12-27 | 2002-07-31 | 株式会社久保田 | 作业机 |
CN2700642Y (zh) * | 2004-05-17 | 2005-05-18 | 湖南飞碟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回转式立轴钻机用变速箱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971095A (zh) | 2007-05-30 |
JP2007139168A (ja) | 2007-06-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1632381A2 (en) | Hydrostatic transaxle and hydraulically driven vehicle | |
US20170284510A1 (en) | Dual clutch transmission | |
CN1971095B (zh) | 作业车的变速器 | |
CN100480555C (zh) | 作业车的操作装置 | |
CN101642012A (zh) | 步行式插秧机 | |
CN100480536C (zh) | 作业车用变速器 | |
JPS6223299Y2 (zh) | ||
CN109435686B (zh) | 一种电控换挡的新型链传动式四轮驱动轮腿复合式车辆 | |
CN202510695U (zh) | 一种变速箱双杆操纵机构 | |
CN101466567B (zh) | 操纵连杆结构 | |
JP2004067019A5 (zh) | ||
JP2007137394A (ja) | 作業車のアクセル操作構造 | |
KR100799641B1 (ko) | 승용 이앙기 | |
JP2000142141A (ja) | 乗用田植機の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 | |
JP4454295B2 (ja) | 乗用田植機 | |
KR101319896B1 (ko) | 승용형 이앙기 | |
JP4219261B2 (ja) | 乗用田植機のステアリング構造 | |
JP4616705B2 (ja) | 乗用型田植機 | |
CN203046888U (zh) | 新型三轮汽车十挡变速后桥 | |
JP2004067019A (ja) | 水田作業機 | |
JP4100977B2 (ja) | 乗用型作業車 | |
JP3248714B2 (ja) | 乗用農作業機 | |
JP4454294B2 (ja) | 乗用田植機の機体構造 | |
JPS63112911A (ja) | 水田用農作業機 | |
JP4395976B2 (ja) | 乗用型苗植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929 Termination date: 20150403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